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在信息分享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会选择通过文字与朋友分享自己不同的心情,短小、精炼、浓缩是句子的重要特征,你喜欢哪些短句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

【1】、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一】

【2】、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我们如果能够不要贪财、贪爱、贪嗔;不要自大、自怨、自叹;不要无信、无义、无耻;不要负国、负人、负己,深信你必能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得道多助,营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3】、 布施。财富从布施而来施比受更有福这两句谚语值得吾人深思。第一句启示我们不播种哪能丰收,第二句提示我们有余才能布施,布施胜过接受。其实布施不限于金钱、物质的布施,还有劳力、智能的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而不管你运用语言、微笑,或是精神、物质来布施,主要的心意就是结缘,布施者要有诚意,更要注重受布施者的尊严,这就是人际间最好的善意表现。

【4】、 爱语。赞美的语言是世间最美好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欣悦受到别人的爱护;许多人世间的争吵与烦恼,往往就是因为彼此间语言的误会所引起,甚至语气的轻重也会造成彼此的误会,所以人与人相处,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以真诚的态度善用爱语,不但误会减少,更能广结善缘。

【5】、 利行。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同样的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做人做事,更要知晓助人为快乐之本,你在言行上常乐愿帮助别人,种善因结善果,因缘际会时,别人自然会帮助你。

【6】、 同事。这里所说的同事,是指随缘随众,如果你坚持己见,孤傲不群,你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你能具备随缘随众的性格,就能够融人群众。举例来说,当你面对商人时要讲商人的话,对农夫要讲农夫的话,对青年人要讲青年人的话,对老年人要讲老年人的话,如此才能谈话投契,彼此沟通,否则就是各说各话(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也就是说,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设想,如此就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方便达成共识。

【7】、 社会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深信亲友间就可以守望相助彼此尊重;夫妻间就可以敬爱有礼幸福和睦;君臣(主雇)间就可以彼此互信互依共存共荣。

【8】、 佛教对流氓的看法。在佛门中礼拜佛陀菩萨,是向正道迈进,不会有不良后果,因为佛菩萨慈悲为怀,纵使众生无暇礼拜也可随缘;但如果祭拜黑道鬼神,是所谓引鬼上门,容易招惹烦恼,因为鬼神尚有七情六欲,一旦众生不再祭拜他会气愤。正宗佛教视鬼神如黑道,现今社会看待黑道亦如鬼神。孔子说:怪力乱神,敬而远之。流氓就是鬼神的化身,我们对黑道要敬而远之,不可得罪他们,明哲保身,更不可建立关系,免惹麻烦。

【9】、 佛教对自杀事件的看法。最近社会自杀事件频有所闻,为情感、为金钱、为名誉,甚至连学生考试不顺、课业繁重也会自杀。

【10】、 凡俗之人一有烦恼,不堪痛苦就想自杀,想借自杀身亡一了百了,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佛教认为自杀触犯杀生大戒,不能究竟解脱。其实很多人自杀,是因为心结解不开,假若能够亲近善知识,接触正知正见的佛法,就能轻易解开心结(淡化心外世界的执著,宽广心内世界境域),也许就消弭了自杀的念头(开悟就会看开),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世间还有什么可怕呢?

【11】、 佛教对婚外情的看法。现今社会风气开放,异性之间接触增加,发生所谓婚外情的事件也频繁。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清官难断家务事,暂且不去深究。不过,一旦发生婚外情,夫妻双方都应该负责任。

【12】、 上等丈夫回家会体贴慰问家人,也乐愿帮忙分担家事;中等丈夫回家后喝茶看报,但不忘赞美妻子;下等丈夫有如木头人,非但不言不语,还要嫌东嫌西。如果你是男士,请虚心反省自己是哪等丈夫,如果是下等丈夫,就要慎防家庭出问题。假如先生有外遇,妻子也要负责任,因为若有整洁舒适的家园、美味可口的佳肴、温柔贴心的关怀、恭敬赞美的语言,一定容易留住丈夫的心。用爱再去把爱赢回来,则是解决婚外情的最佳方法。

【13】、 佛教对离婚的看法。佛教《善生经》指导男性为人丈夫,要当君子怜惜妻子,当英雄保护妻子,当劳工为妻子服务,当禅者给家庭欢笑禅趣,当善尽养家糊口责任的主人。《玉耶女经》指导女人为人妻子,要身兼母妇(疼爱先生如孩子)、臣妇(敬重先生如君王)、婢妇(视先生为主人般顺从)、夫妇(夫唱妇随互相爱护)、妹妇(像兄妹一样提携支持)之职,就是主张男女有缘结为夫妇,应当相敬相爱白头偕老。

【14】、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所谓法就是真理,能够接受考验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五戒十善六度四摄因缘果报皆为法乐,我们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五欲六尘可以不拒不着,自然能够自在常乐;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波涛,到达常乐的彼岸。生苦。是指母亲生育时所受的痛苦,可是如果没有这种痛苦,又哪儿来子孙满堂母子相爱的乐趣呢?婴儿临盆也许感觉痛苦,假若不经此生死难关,怎能降世享受人生的乐趣呢?老苦。年老力衰虽然是人生的痛苦,但是我们不能忘了青春的愉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有老年之苦,也有青春之乐。痛苦。病是人生的痛苦,可是没有生病的痛苦又怎能体会健康的快乐,再说生病时也能好好休息,而充分休息才能走更长远的道路。死苦。是指人生消灭的痛苦,其实死非但不能说明人生是痛苦的,反而间接说明人生是无常的,生生死死,有死有生。一死百了,痛苦也感受不到了。爱别离苦。爱人相别离固然是苦,可是久别重逢却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怨憎会苦。仇人见面虽然分外眼红,但若能化干戈为玉帛,弃嫌修好会有意外的快乐;即使仇恨未消,在两不相逢时仍有相当的快乐。求不得苦。求之不得一定会感觉痛苦,但人生的需求并不是全不可得的。而观音大士也曾开示信众心诚则灵,有求必应呢?!

【15】、 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是变幻无常的,转变无常的东西总是苦的。而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正是我们产生快乐的必需条件。

【16】、 言必契理。契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如果见到农夫,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菜蔬,遇到商人,就谈论一套生意经营,碰到工匠,就说各种工巧技艺,这就是说话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契机(视对象说合适的话)固然必要,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言论一定要合理,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言道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有机会出外旅游,不管是在国内或是到海外,接触新的天地,一般社会的人情、世故,以及大自然的景观、风光,都能增加我们的知识。

【17】、 扩大心胸,放宽视野。有的人出外观光似乎只为了采购,那是绝对偏差的行为,我们有机会旅行参访的时候,要用开阔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风俗、习惯,更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去欣赏不同的文化气氛、文明背景,以及当地的自然风情。

【18】、 能动能静,能近能远。俗语说:在家干日好,出门一时难。诚然,由于语言及习俗,出门不如在家习惯方便,所以,当我们出外旅游参访时,除了要能动态地跋山涉水,也要能静态地欣赏、观察,我们要用心研究近处的,也不放过机会去了解远处的,处处用心时时留意,随时随地都是学问,都有宝藏。

【19】、 溪声山色,任性邀游。佛经常开示信众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大干世界,大自然万象纷呈,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与心得。就好像一个参禅者,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他悟道,看山原来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所谓溪声山色原是可供我们任性遨游的。

【20】、 假如你没有一点惜缘、感恩的心,你又怎会珍惜因果福报,更不会想到回馈社会与大众。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福报有正知正见,珍惜因缘、广结善缘,懂得感恩、处处感恩,如此深信才能享受知足常乐的生活。

【21】、 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有时候,往往为了一块钱,就能使这个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你拿一块钱去帮助别人,对方得到协助支持,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种下善缘就会改变命运。反过来,拿一块钱去做了不好的勾当(恶因),甚至为了一块钱而计较争吵,说不定就会为自己惹来烦恼与灾难。

【22】、 自他和社会,普济重利人。所谓慈悲道德,主要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圆融。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要运用慈悲道德去结缘。也许有人会偏激地表示:慈悲有什么好?道德有什么用?甚至误认为吃柿子找软的下手,有慈悲道德的人,常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因而对慈悲道德持怀疑的态度。其实,善恶终有报,因果有轮回,我们要坚持与人为善、为人奉献的意志,深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有慈悲心与道德力的好人。

【23】、 五戒应受持,人成即佛成。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其实也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大家都能共持五戒,上慈下孝,不偷不淫,社会自然净化祥和安康;一个人受持五戒并切实践行,就表示人格完美,也就可以成就佛道了。

【24】、 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我们要建设人间的慈悲道德,对人天的福德善行一定要遵守修持。所谓人天三祸行,即是布施、持戒、禅定,布施可以增加我们的富贵(广种福田),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严(自爱人敬),禅定可以安定我们身心的动乱(安然自在)。能奉行布施、持戒、禅定的人,也就是大家公认的善人好人,他的善行义举与道德风范,自然会受到肯定与尊敬。

【25】、 佛经:历劫挫身不倦惰,昼夜摄心常在禅,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这四句偈语开示我们学佛参禅要精进不倦惰,摄心遍学一切法门,更要开发契合众生根性的智慧,企盼善信能够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26】、 多积阴功天保佑。《菜根谭》有句名言善根暗长,恶损潜消,做善事的人也许眼前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而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基于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律,多积阴功(做善事)天(自然)保佑。

【27】、 嬉嬉常笑眉莫皱。忧愁寡欢,凡事爱钻牛角尖,身心会不健康而加速衰老,反之乐观奋斗,遇事以平常心处理,纵遇不如意事也处之淡然,嬉嬉常笑,则能常保身心康泰。

【28】、 远离美色如仇寇。除了正常的男女关系,不正常的艳遇、畸恋正如利刃上黏蜜能不慎乎!

【29】、 三餐量腹依时候。这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饮食要定时、定量,而食不可过饱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及布衣暖菜根香,都值得我们铭记、深思、力行。

【30】、 热身莫教风寒受。随气温寒热加减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满身时切忌招致风寒,造成四大不调、滋生病痛隐疾。

【31】、 出言行事俱从厚。我们生活百行均要厚道(切莫刻薄),以免招致怨尤,自可趋吉避凶。

【32】、 大小物命都怜惜。这就是慈悲心肠的具体表现,要本诸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不但冷爱而且珍惜一切生命。

【33】、 书酒花月随前后。这是一句诗情画意境界的素描,我们中国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也就是所谓神来之笔,这是读书怡情、花月逍遥以及随缘自在诸种妙境的综合,一个人真能书酒花月随前后,自然能快乐长寿。

【34】、 诸般省俭常念旧。一般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而新不如旧则又常为人所感叹。中国人讲感恩惜福,更以勤俭为持家之方(严戒子弟奢侈),所以诸般省俭常念旧,也就是感恩与惜福,一位知晓感恩与惜福的人,自然能够长寿不老。

【35】、 上床鼾吁神不漏。现代人由于忧虑、操劳,易有失眠、浅睡的现象;同样是睡觉,有的人一觉到天亮,有的人辗转难入梦。不要将烦恼带上床,适度休息才能走更长的路,睡得好更为长寿之要,所谓眼中有沙宇宙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心安理得自能睡得安稳。

【36】、 要能观世音。芸芸众生,能观看听闻、能省思修行(闻、思、修)社会上有什么声音?山河大地有什么声音?而自己的内心又有什么声音?是怨天尤人的声音,还是惜福感恩的声音?

【37】、 如果我们经常为怨恨的声音而烦恼,又要如何去改变这种不好的声音呢?我们能否效法学习观世音菩萨,去寻声救苦?倘若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协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们,为其解决困难、分担忧劳,那么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进而自净其意,将混浊的心清净以后,以慧眼去看世界,你所见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观世音菩萨。

【38】、 要能观自在。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说到观照一切事情自在不自在,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却生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自己喜爱的人不自在,看到自己讨厌的人也不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更不自在。

【39】、 人要如何才能随缘自在呢?就要学习、效法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看世间、看众生、看事物都要观自在;要从内心自在做起,因为自我就是观自在,当然凡事都能自在了。

【40】、 要能施无畏。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很多,诸如南海大士、圆通大士、白衣大士、大慈菩萨、大悲圣者施无畏也是观世音的圣号之一,它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布施信众不要恐惧,在应世上得以无畏,而救苦救难。

【41】、 人是很脆弱的,生老病死的历程中,害怕恐惧更是每个人都曾有的经验,怕死了恐怖极了的感觉会使人生不如死。

【42】、 其实只要你心安理得,心无挂碍,能够真正了悟生死的真谛,平日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我们诚心礼拜观世音菩萨施无畏,就能安心不害怕(有依靠),更要随缘将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去告知那些害怕的人(无畏施),使他改过迁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3】、 从小我就礼拜观世音菩萨,对她的慈悲、庄严感受最深;经常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多念一声佛号,多亲近一次菩萨,心中就多一份清净平安。愿大家一起来观世音观自在施无畏。

【44】、 表达无二的圆融。莲花合掌,从两手合十而表达无限的欢迎、无我的接纳、无上的接引、无碍的交映,到达无染的清净。意思是说我们将两只手合成一朵莲花,就像《金刚经》所讲的合相一样,是代表整个二谛的圆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谛的差别,让整个世间没有障碍。以世间法来实践出世间法,用出世间法的心来进入世间法,菩提烦恼不二,世间出世间相互圆融,让这个娑婆世界成为一真世界,成为桃源净土,更愿众生皆能成佛。

【45】、 表达无量的信心。双手合掌是代表对佛陀的无量信心,更期望接引一切众生具足信心。双手合十不存异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声相映,相映于对无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在合十当中,得到相互肯定与印证。

【46】、 表达无生的法性。双手合十代表清净的莲花,含苞在我们心中,准备开花结果。这也代表清净无染的法性,代表能够成就世间一切正觉圆满的佛性。我们的莲花合掌尚未完全开放,代表佛性本然具足,代表觉悟世间的一切力量,也代表宇宙无生的根本道理;所以这个手印,让我们了知空性的根本道理,一切现前皆空幻,如能现证无生法性,也就能臻达觉悟正道的境界。

【47】、 表达无灭的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使法轮常转、佛光普照,必须使佛道不断地现前成就,不管在现前的世界是否有佛。正如《阿含经》所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行无常,诸法常住。所以莲花合掌也是代表一种永恒的信心,永恒行道者的形象。合掌会心一笑,道在不必言词中传扬,就像无尽好一样,薪火无尽,在合掌微笑当中,互相传递,心心相印,使佛法的正眼法藏得到无限回转,誓愿众生皆能成佛,人间化为净土。

【48】、 参禅学佛,端在一念之间,迷与觉也仅一线之隔。

【49】、 灵山不远,眼前即是,放下妄想、放下执著,当下承担,立地成佛。

【50】、 【求法应有正确认识】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我们求法的愿心一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们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我们求法的方法一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求法的目标一留取丹心照汗青。

【51】、 医治贪病是一舍字。人们之所以患得贪病,就是因为自私自利,一切全为了自我。天下所有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别人的幸福安乐,甚至死活存亡,似乎都与自己无关。假如这时懂得了舍,以慈悲喜舍的精神,见到别人发生急难,乐愿把自己的幸福、利益施舍一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温暖输送给需要温暖的人,如此贪病就不会滋生了。而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就是佛经上所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52】、 医治嗔病是一忍字。人们所以患得嗔病,就是因为缺乏修养,一旦出现不喜欢的逆境,嗔心一动,多年的朋友变成仇人,结发的夫妻成为冤家。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一切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不是嗔心就能排解的,嗔怒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性,佛日: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所以我们凡事要三思而行,不可轻易嗔怒、乱发脾气。

【53】、 医治痴病是一觉字。人们所以患得痴病,皆因为执迷不悟,贪嗔两种大病,也多归根于愚痴。人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一切也都渊源于这个痴。因为愚痴,增长邪见,进而由邪见缔造罪业,招致报应苦果。假如你能及时觉悟,明心见性,格物致知,悟今是而昨非,觉来日之可追,就可以维持人生的平静,不会让愚痴的狂风,掀起骇人的波浪。

【54】、 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一个人需要身外之财,更需要心内之财。身外之财,我们不容易拥有,如果你想在都市买一间舒适的房舍,要好几百万,钱要从哪里来呢?可见,向身外求财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内求财就容易多了。心内的财富又在哪里呢?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开了就能拥有微妙的内财。我们去欣赏天上高悬的明月,好圆好美;满天的星辰,闪烁发光,只要你有心去欣赏,谁又能阻止局限你呢?进而你可以去欣赏山海花草用心去品味:花是为我而开,鸟是为我而鸣,马路是为我而铺设,大自然的美景为我所享有都市一间区区的房舍,纵使是豪华别墅华厦,又有什么了不起?所以真正的财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满足,宇宙三干都是我们的;你如果不满足,一味贪财好利,就算拥有再多有形的财富,也会永远觉得不够。

【55】、 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作为一个正人君子,我们不要贪求非分的金银财宝,什么是非分之财呢?下列七点就是非分之财:窃取财物别人东西,私下拿用。抵赖债务一欠人钱财,硬要赖帐。挪用寄存一寄存财物,从中挪用。吞没共财一共同经营,非法多得。因便侵占趁机得利,侵占存用。仗势苟得倚仗权势,谋求钱财。经营非法私造烟酒,漏税犯法。

【56】、 工作中才有生命。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没有精神,没有灵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发挥生命的潜力,表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人若有工作才有生命。曾经参访过荣民之家以及福寿山农场的人,对于那些同样的荣民族群,就有显著不同的感触前者在荣家安养,没有工作颐养天年,后者在农场辅导,勤于工作欣欣向荣。

【57】、 工作中才有人缘。在团体中最不得人缘的,就是那些懒惰不肯工作的人,在世间有许多小动物,大家常赞美蚂蚁,因为蚂蚁工作勤奋,知晓团结合作、储蓄粮食;大家也赞美蜜蜂,因为蜜蜂勤劳工作,采花酿蜜,它们都活得很有意义。因此,一个人要发心工作(服务人群),从工作中获得人缘。勤奋工作有成就的人,群众自然会肯定给予赞美,因为在神圣的工作中,我们才能广结人缘。

【58】、 工作中才有财富。许多企业家谈他们的致富之道,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财富,即使有一笔横财到了你的手边,如果你没有好好地工作,坐吃山空,金山银山也会花光的。再说,不劳而获的财物是不足珍贵的,唯有加入自己的血汗,用心尽力去合法赚取的财富,才是可贵而长久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纵使遍地是黄金,也要你动手去求取才能得到。含泪耕种的,才能欢庆丰收。

【59】、 从占有到奉献。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一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夫妻间的感情,不容许有第三者的侵入,连小孩也不容许母亲对自己的感情由别人来分享,因此,当感情受到外来的侵犯时,就会发生许多问题。其实,升华的感情不是占有,而是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将感情升华到奉献的境界,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以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争取来的感情纵然拥有,远不如持奉献态度的感情伟大崇高。一个人想要占有才去爱别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恼,如果能以奉献的态度去爱别人,那就容易获得快乐。

【60】、 从多情到无情。一般人对佛教的看法,总认为佛法是寡情的,是无情的。在寺院有这样一副对联:莫嫌佛门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浓。这两句话是说,不要嫌弃佛门中没有人情味,僧情虽然没有俗情的浓厚,但是,从寡情里磨炼出来的另一种净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寻味的。

【61】、 从有缘到无缘。平常人要对什么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缘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欢的人。一旦遇逢有缘之人,那么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不但把感情付托给对方,甚至将身心生命,都可以全部交给他。

【62】、 不比较、不计较。在日常生活上,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喜欢与人比较,就会自我痛苦、自我烦恼。所谓入比人,气死人。要想人生幸福,先要培养学习吃亏、忍辱的精神,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地奉献人群。

【63】、 不怨天、不尤人。有些人不但上怨天神,并且下尤人间,凡事总认为不公平,处处觉得不顺眼,更常自认怀才不遇,时运不济。其实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要以贵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64】、 不侵犯、不推诿。人生追求幸福,要建立不侵犯、不推诿的观念,不侵犯是不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财产乃至声誉;不推诿是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要效法佛菩萨救苦救难、慈悲利生的胸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65】、 不贪求、不嗔怒。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欲是裉困难的事,但是追求快乐取之有道,不要在物质的贪求上做无理的要求,应该从知足中去感恩,从喜舍奉献上去体悟舍得,舍得,有舍有得的真理,长养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会才会富足繁荣,人生才能幸福快乐。

【66】、 不自卑、不懊丧。身体的缺憾、能力的平庸、地位的低劣并不表示人生已经绝望,多少人残而不废,多少人白手起家,都启示我们:只要有坚忍的毅力,仍然可以活得很有尊严、很自在,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身体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全,凡事泰然,处变不惊,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不自卑、不懊丧,幸福就在眼前。

【67】、 不邪见、不妄心。人生是一场自己生命的永无止境的战争,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敌人,就是自己。人者心之器,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稍一放纵就无法驾驭,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不邪见,不妄心,终能种善因,结善果。

【68】、 丈夫对妻子的四种道德:(一)洁身自爱。有名的学者胡适之先生,曾经极力提倡怕老婆运动,这个怕是敬畏的意思,一个敬畏老婆的男人,就能够尊重女性,在外不敢拈花惹草,遵守道德,洁身自爱,少惹是非。(二)尊重妻子。妻子是家庭主妇,做丈夫的在家庭中,一切要以太太为大,自己为小,将治家的权力,付托给太太负责,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营生赚钱,将家用钱财交给妻子处理,彼此不比较不计较,相信她鼓励她最善理家,自能减少家庭的纠纷。(三)衣具庄严。夫妻夫妻,吃饭穿衣,做先生的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妻子整洁美好的衣食,树立美好的形象,衣具庄严家用不缺,家庭幸福天伦乐叙。(四)敬爱有礼。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附属,做丈夫的要尊重她,彼此以礼相待,所谓相敬如宾,互相尊重,常以你对我错,你好我坏的心态对待,纵使对方有些疏失,要发挥慈悲心包容宽宥,诚恳劝诫勿令再犯,如此必能转烦恼为菩提。如果夫妇能够做到上述各点,深信百年好合并不难,社会上也会减少怨偶,增加幸福美满的家庭。

【69】、 做妻子对丈夫的四种道德:(一)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亲切、诚意侍奉丈夫。有的太太怪先生有外遇,可曾想到因何有外遇?先生在外工作辛苦,如果回家面对冷冰冰的黄脸婆,又吃不到可口的食物,还要忍受嘀咕:你没有用啦!你不会赚钱!人家先生多神气,有成就;别人家庭多富裕回家就像回到地狱一样难过,这时别的女人温柔体贴,关心了解他甚至能帮助他,英雄难过美人关,先生有外遇的话,太太也有责任检讨自己的言行。(二)做事有序。把家里整理得整洁舒适,室雅何需大,使先生回家就像回到避风港、加油站,当然他就爱回家了。(三)守护家财。赚钱不容易,持家要有方;做太太的要好好掌理家财,不要贪图享受,放高利贷(标会)容易吃亏上当,贪小利便宜(买不必要的东西)也是浪费,如何处理钱财,量人为出精打细算,应常与丈夫研讨,能够禀明正确使用钱财的途径(能够记账登录更好),丈夫自然会安心地将金钱交付给你处理,甚至再辛苦去挣些钱也甘心。(四)严守贞节。男人可以谅解妻子一切过错,绝不会容许妻子移情别恋,做妻子的从结婚那一天开始,就要认定世间男人都没有自己的丈夫好(否则你为什么爱他嫁给他),不要三心两意,谨守妇道珍重自爱。如果夫妇能够做到上述各点,深信百年好合并不难,社会上也会减少怨偶,增加幸福美满的家庭。人生在世,数十寒暑,如何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是非常重要的。

【70】、 如何才能自由自在呢?我有四点意见贡献给大家:(一)学习吃亏。吃亏就是讨便宜!现在的人什么都吃,就是不肯吃亏。如果一个人肯吃亏的话,别人必然乐于跟他亲近;反之,如果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会远离,你能体认到这一点,就可以体悟并乐于学习吃亏。(二)人我互调。有时我们遇到困难,心里滋生烦恼,或是看别人不顺眼,不妨把人我立场对调一下,想一想,如果我是对方,立场互换,看法就不同了。譬如说:我们常说对人要慈悲,但是我对他实在无法慈悲,不甘愿对他慈悲,这时候把自己跟他的立场对调一下,或许你就能慈悲了。人我互调是自由自在的心法。(三)当然如此。假如你吃亏了、受苦了、受难了,要把它想成是当然的,再进一步深思:做事本来就很苦,做人本来就很难,又何必不平,何必不满呢?一切都想当然,就不会有怨怪别人的心态,不去责怪别人,更不怨天尤人,试想该会多么自由自在。(四)享有就好。在现实世间,我们不可能拥有(占有)样样喜爱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有享有的心,比方说:别人建筑高楼大厦,我总可以在走廊避避风雨嘛!别人购买豪华新型彩电,我也可以沾光欣赏一下呀!再说图书馆、公园等等公共设施,原采就属于大众的,我只要能够享有又何必拥有(占有),所以,如果一个人能以享有代替拥有,他将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如果你要想修行学佛,并不需要离开亲戚朋友,而应该是越多越好,我们生活在人间,亲戚眷属之间,要紧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处,使我们的眷属成为法侣道友,感情融洽、和谐愉快。

【71】、 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眷属相处不能相亲相爱,反而成为仇敌,视为冤家对头,这个原因何在?人和人相处,难免有一点利害关系,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如果大家太计较,就不能和敬相处了,甚至于老是欢喜算旧账,常常记着仇恨,好的事情不记得,坏的事情耿耿于怀,彼此之间怎能和敬呢?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眷属是因缘,彼此和谐尊敬,不要计较怀恨,彼此互相信赖,坦诚沟通忍让,自能化干戈为玉帛。

【72】、 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法国罗兰夫人有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家庭,甚至哪一个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不一样,需要也不一样,相处在一起,即使是亲密的眷属,也没办法使彼此的思想习惯完全相同,唯有互相包容尊重,才能彼此适应互相依存。

【73】、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婚姻管得太过分,有的公婆对媳妇要求得太主观,有的夫妇,对伴侣的言行干涉得太离谱,往往会产生反效果。任何家庭组成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无法强求的,只要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不要太自私、太孤僻,彼此尊重对方的自由,彼此看轻自己的利益,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相互适应。

【74】、 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一个人要博得别人的赞美,就要想到自己应该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没有流汗播种,哪来欢欣丰收,没有具体成就,又怎能博得别人赞美?不要计较自己获得多少,先要反问自己贡献多少。在一个家庭中,任何一个眷属成员,都要反躬自问:我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不要计较家庭给自己多少好处。能够如此,自然会惜福惜缘。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侥幸,也没有徒劳无功的耕耘。

【75】、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让我们从建设幸福家庭做起。

【76】、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有了病痛,就难以忍受;有的人心力较强,就是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人在生病时当然痛苦,你愈大呼小叫就愈感到难受;做个合作的病人,医护和家人比较容易照顾早日康复。因为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有病没有关系,心理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容易治疗;心理不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常会拖垮心理(换句话说:心理健康的病人比较乐观有信心,心理不健康的人比较悲观缺乏信心),所以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的病拖垮了健康的心理。

【77】、 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有些老年人有点不舒服,就喜欢上医院看医生,据说大部分的医师诊疗老人病,往往只开些安慰性的药剂(显而易见的疾病当然对症下药)。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医药,又何必烦劳家人朋友忙碌地陪伴你去医院看医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为久病成良医,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感觉身体有一点不舒服时,自己最了解病因与病情了(医师要望问闻切才能知晓推测),此时重要的是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如果能够这样,病也就几乎好了一半。

【78】、 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脚面上有一道梁子,还有几个洞,这象征着要僧侣沙弥低下头来看得破,凡事不必太执著。前些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到洛杉矶西来寺做客时,我送给许先生一只皮箱,他是位悟性很高的达人,会心地表示:谢谢您送我这只皮箱,凡事我会提得起,放得下。做人就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尤其是在面对年老疾病时,更要做到安然自在,自求多福。

【79】、 不要为老病而苦恼,要从忧伤中自求解脱,健全心理坚定信仰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如果一个人想通了,正信死亡是解脱,连死亡都不怕,老病又有何可惧?

【80】、 因果的业律是很现实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更是必然的;今生好人之所以遭受苦报,乃是源于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人,但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故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多行不善,反得善报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他前生所种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恶因,业缘未熟,苦报尚待来世。

【81】、 自食其果。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是我们自己所做的,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来指挥我们做的。

【82】、 人人平等。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虽然也有人说,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过,在法律上难免有些特权;在业力的前提下,善恶业报绝无特权。日本有位大臣,受到国法制裁,在行刑时他留下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所谓非就是错的不能胜过对的;虽然对了(有理)却不能胜过法律(不容讳言,有些囚犯的犯法事实不一定没有道理,只是你虽有理,却不能胜过法);法律虽说大公无私,但是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权术,钻法律漏洞,所以法又不如权了;不过,不论权术的力量再大,终究难逃天因果业报的制裁;不管你如何灵巧、善辩,终究必须接受业报的,由此可知业力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83】、 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它告诉吾人,不论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为了不起,因为福德因缘如同银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同样的道理,纵使罪恶滔天,负债累累,只要努力奋斗,债务终有偿清的一天,做错了事,判刑坐牢,只要安心服刑,出狱新生重头再来,业报就是这样,给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光明。

【84】、 业力的定义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或许有人认为,讲业力好像是宿命论,其实不然,业报可以牵引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在认识了业的定义和作用后,更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纵使一个人自感曾经讲了很多坏话,做了不少坏事,一定恶报很多,善果很少。你只要将功赎罪,仍然能过舒服自在的生活。正如播种田地,幼苗种下去,勤于施肥、灌溉,稻苗逐渐成长,即使有一些秽草掺杂其间,也不足以影响稻苗的结实,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挂虑过前世所造的恶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种,纵使以前曾做过一些罪业,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下,也不能发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业力的定义,并且把握业力来谋求幸福人生。

【85】、 佛教主张人类造下什么业因,将来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到相等的果报,淫人妻女,报在妻女如果你淫乱别人的妻女,你的妻女会被别人淫乱,所以正信的三宝弟子,虽然和一般人同样有正常的情欲,但是当他念及自己也有妻女,就不会更不敢淫乱别人的妻女,甚至将别人的妻女如同自己的妻女般,予以同情与尊重。因此,佛教有别于机械的因果命定论(命中注定的宿命论)也不同于漠视因果的享乐主义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而提倡中道思想,恒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86】、 佛教当然也讲信仰,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但是佛教除了正信之外,还有某些与一般宗教不同的特色,那就是疑情,禅宗的大德高僧,在禅堂打坐参禅的时候,最重视的是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才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正如我们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就小,用力愈大,自然钟声愈大。我们有心学佛,首先就要正视问题,用心参透疑情。儒家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字,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也就是禅宗的参。

【87】、 亲友关系。人人都有亲属关系,亲属多的人,彼此之间有时会增添许多助缘,但是越亲密的关系,往往也越容易招惹是非烦恼,俗语说:夫妻是缘,有善缘、有孽缘;父子是债,有的来还债、有的来讨债。甚至有些兄弟好友,因为关系亲密而有金钱往来,结果受骗、吃亏上当的都是所谓自己人。因此亲友之间相处,不可只注重金钱往来,要合情合理以道义相交,亲友之间应该互相安慰鼓励、嘉勉惜福守财,彼此隐恶扬善,协助人格尊荣。(二)君臣关系。长官和部下、领袖与干部,彼此相依更要彼此互信。一个做属下的人,要有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凤凰一飞冲天,如果没有梧桐树,它是不会停下来栖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宁可辞官归隐。若是做领袖(主官)的人,更要能知人善任,量材运用。所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千里马,但能够知人识人,是做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88】、 信仰关系。有了信仰才能产生力量,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如无舵之舟,也就没有奋斗的方向;人有了宗教信仰,就会有入神的关系、师徒的关系、道友的关系。做一个正信的三宝弟子,护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责任,我常提示信众说:护人更要护法、护神更要护佛、护师更要护众、护寺更要护教、护老更要护幼、护富更要护道。

【89】、 职业关系。一个人立身社会做人处世,不能没有生活,既然要谋求生活温饱,就要和各种职业建立关系。在受教育的时候,要和老师、同学来往;在要衣要食的时候,要与雇主、同事往来。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何种角色,欲求人际关系良好,诚实无欺是不二法门。

【90】、 布施。布施不限于金钱布施,还有效力、欢喜、智慧等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人缘的。不管用语言、力量,还是精神、物质来适时布施结缘,都是促进入际关系的善意表现。

【91】、 爱语。赞美鼓励,是世间最美好、动人的声音,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与鼓励;人与人之间许多误会与纠纷,常是因为对方不善讲话(语气不对)所招致,若是能够善用爱护温和的语气讲话,不但可以减少误会与纠纷,还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92】、 利行。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助人者,人恒助之。有时候一句关怀的好话,一个帮助的结缘善行,就是善因会结善果,广种福田必获丰收。

【93】、 同事。人缘好的人都有随众随缘的性格,在任何场合与不同的对象,都能够欢喜融和。如果对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谈教育方面的话,对方是劳力工作者,就说有关劳动的事,逢商人讲商人关心的事,遇青年谈青年流行的话。如果你能注意多站在别人立场设想,自然人际之间的关系便容易相契,彼此的沟通也会良好。

【94】、 在衣食上少食为汤药、朴素为清高。佛教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行修持,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在饮食服饰上,不应过分奢侈浪费。

【95】、 在工作上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百丈禅师的铭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现了佛教徒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的精神,他的勤劳给予后人良好的榜样;六祖惠能在五祖处参学时,更是躬操脊椎,苦作供众;佛经中更一再召示: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空闲是堕落。

【96】、 在处世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法很讲究人际间的相处之道,事实上很多人感到人生苦恼,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想协调入际间的关系,奉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最好的法门。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财物,或是力量言语,都能使别人感到欢喜,而利于彼此的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他人的事,与人和平相处,多多予人方便,都是处世接物的妙方。

【97】、 在善恶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人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对于善恶应该有清楚的判断,俗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谓滴水虽微,可以穿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三岁小儿也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们自己可以反省一下,每日的言行,是否丝毫未犯诸恶,又奉行众善呢?

【98】、 在理智上死难当前,坚持真理。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都要先透过理智的抉择,透过理智抉择的信仰,纵使死难当前也要坚持真理。科学家伽利略,创立地圆学说触怒教皇,被捕下狱,要他执笔改写地圆学说,在用刑之时他仍坚持说:我现在还感觉到,圆圆的地球正在转动。这就是透过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难当前,也要坚持真理。

【99】、 在信仰上诚实坚定,无忧无怖。信仰不能为金钱所诱、情感所惑,权势所迫,更不能为现实利害而转移。藏经说: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诚实,就有真理,就能坚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种道德。有了这四种道德,则可无忧无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当须尽,勿复独多虑。我们弘扬人间佛教,缔造人间净土,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如果人人能够合理生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可化烦恼为菩提,转地狱为天堂。

【100】、 惜缘感恩,涌泉以报。不分男女老幼,无论智愚贵贱,人皆有情,只要我们肯珍惜因缘,感恩惜福,真诚相待,自然会缘缘相系。因为世间事物,都是互为缘起、相生相成的,佛教讲究缘分的培养,常说要广结善缘,其实善缘固然要广结,其他一切的因缘,无论好坏也要善加珍惜,能够随时惜缘才能广结善缘。用爱心珍惜善缘,发挥出生命的光与热,可能照亮自己的前程,也能温暖周围的世界。尤其是秉诸忠孝节义,发展出爱的情谊,更足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投桃报李,如果我们受到对方点滴的恩情,总要想尽方法受施勿忘,涌泉以报。

【101】、 惜福心发,大爱慈悲。爱,诚然是伟大的,古今中外流传多少爱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如果没有怜惜心(慈悲心),爱反而是自私的,是极端的占有,更是一种污染与罪恶。

【102】、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二】

【103】、 中国人很有智能,将爱与惜两个字合成。爱惜这个词汇,于是爱就有了落实的方向,爱就有了无限的生命。

【104】、 请静思省察:我们爱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要惜情;爱惜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要惜才;爱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就要惜缘;爱惜飞逝的时光,就要惜时;爱惜宝贵的力量,就要惜力;爱惜尊重的言语,就要惜言;爱惜积蓄的财物,就要惜物甚至我们更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福报,必须惜福;爱惜累世成就的生命,必须惜命

【105】、 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生活中更有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快乐,其实人生是苦乐交集的。

【106】、 人生之乐。人生究竟有哪些快乐呢?金榜题名、事业有成、妻贤子孝、财源滚滚、苦尽甘来皆是世间人所谓的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外乐与内乐两大类。外乐是指感官所产生的快乐。诸如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或财欲、名欲、食欲、睡欲等欲乐;内乐是指精神上所产生的快乐。例如有人喜好阅读,神游古今中外、字里行间得到无比快乐;有人喜好写作,从文学创作里得到许多乐趣;有人喜好静坐,于自在轻安中得到无限喜悦;有人献身于信仰,在信仰里得到喜乐。

【107】、 人生之苦。人生既然有外乐与内乐,为什么佛教又主张一切皆苦呢?其实,佛教所说的苦,除了身心因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恼以外,主要是指无常故苦。无常会剥夺人的青春、健康,使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老朽毁坏;此外,天灾人祸会将金钱夺走,不肖子孙会将财产散尽,恩爱夫妻大难来时会分飞,事业名利更是不能持久不去由于一切无常,在时间上有生、住、异、灭,在物质上有成、住、坏、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108】、 苦乐中道。一般人不明白苦乐的真谛,而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容易滋生副作用;文学创作固然能将心情宣泄,但是多情易被情伤;学问知识的获得,虽然能开拓视野,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

【109】、 究竟常乐。人生自来苦乐参半,更因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乐也不足喜;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乐,无论是属于感官的外乐,或是属于精神的内乐,都不是究竟常乐,甚至反而引致人们堕落沉沦。

【110】、 道德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芸芸众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容讳言天堂地狱全在一念之间,我们经常心猿意马,时而上升天堂,时而下坠地狱,因此,我们举心动念都要有道德的观念,凡事力求符合义理、人情,也就是力求心安理得,如此你的命运在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原则下,就能得到善缘与福报。

【111】、 正确的信仰可以改变命运。人很渺小也很软弱,有正确信仰才能产生乐观奋斗的力量,但是不要迷信、不要邪信,更不要让神权控制,不要让所谓权威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信仰具有道德、有人格、有能力的善知识,因为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成长茁壮,避免走岔了路。

【112】、 善意的结缘可以改变命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在做,天在看;你好心诚意,处处与人为善,经常予人祝福、给人帮助、给人方便、予人欢喜,得道多助各种善意的结缘(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113】、 合理的持戒可以改变命运。曾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孔子更训诫吾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佛教主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合理的持戒,不做非法之事、不动非法的念头,就等于遵守交通秩序不闯红灯,就不会肇致车祸。为人处世一切言行,都应力求符合法理、人情与道义,纵使做一个真小人也比那些假君子活得自在幸福,而一个不做亏心事的人,吃饭自在,睡觉安然,自然命运也就不会变坏了。

【114】、 ​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115】、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

【116】、 扫地、扫地、扫心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117】、 菩萨心肠金刚手段,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118】、 山贼易擒心贼难捉,三十年来西子湖,二时斋粥气力粗;无事上山行一转,借问时人会也无?

【119】、 耳闻目见事理难明,耳闻目见,仍为虚幻假象;摒弃成见,才能了解真相。

【120】、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121】、 即心即佛自在常乐,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祸福无门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

【122】、 生活修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所进退,逍遥自在。

【123】、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可以启发良知,淡泊可以招致高贵,淡泊可以带来快乐;宁静中有宽广,宁静中有富裕,宁静中有平安。

【124】、 笑口常开大肚能容,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人时观自在。

【125】、 忍耐讥谤庄严福慧,忍耐讥讽毁谤,增长福德智慧。讥讽毁谤是逆增上缘,也是激励自己上进的力量。

【126】、 不念旧恶与人为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27】、 知所进退逍遥自在,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

【128】、 以舍忍觉治贪嗔痴,贪嗔痴为人生大病:医治贪病是一舍字;医治嗔病是一忍字;医治痴病是一觉字。

【129】、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有人以舌头做功德;有人以舌头造罪业。

【130】、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什么是道德?什么非道德?重视动机与存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131】、 慈悲喜舍,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

【132】、 处贫居富心安理得,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开采心里的能源,发挥生命的潜能,才能富有、才能幸福。

【133】、 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经商求财,须讲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

【134】、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

【135】、 乐于布施为善常乐,布施欢乐散播人间,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136】、 施舍财物有舍有得,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137】、 不贪无嗔知足常乐,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138】、 般若智慧虚空万有,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139】、 勤于工作服务人群,工作无贵贱,服务最神圣。

【140】、 慈悲喜舍感恩图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141】、 谈情说爱,爱河千尺浪,情海万重波;我们要以智化情,我们要以慈化情,我们要以法范情,我们要以德导情。

【142】、 广植福田善结人缘,境由心造,相随心转;广植福田,善结人缘。

【143】、 境由心造随缘自在,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

【144】、 人生无常清净禅悦,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145】、 持平常心历久弥新,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46】、 真空妙有究竟涅槃,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以无挂碍故,究竟涅槃。

【147】、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用佛法增加人的欢喜,用布施增加人的福利,用劳力贡献服务大众,未成佛道应先结人缘。

【148】、 人人慈悲处处祥和,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正己助人,万家祥和。

【149】、 谈情说爱大慈大悲,以智化情,以慈化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

【150】、 升华净化感情生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升华净化,众生平等。

【151】、 幸福之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52】、 增进人生幸福之道,不比较不计较,不怨天不尤人,不贪求不嗔怒;不侵犯不推诿,不自卑不懊丧,不邪见不妄心。

【153】、 幸福人生顺乎自然,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154】、 如何促进家庭幸福,相逢即是有缘人,相爱容易相处难;彼此尊重多包容,百年好合并不难。

【155】、 如何过得自由自在,能够享有,又何必拥有?学习吃亏,就能讨便宜。

【156】、 从宁静中安顿身心,芸芸众生,忙碌、盲目、茫然;最好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静中有活泼的举止,在动中有宁静的力量。

【157】、 从自制中克制物欲,衣能保暖整洁就好,食能充饿解渴就好,住可遮风挡雨就好,行可随缘安步当车。

【158】、 从空无中认识人生,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出家无家处处家,日日难过日日过。

【159】、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不要计较自己获得多少,先要反问自己贡献多少!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160】、 面对老病自求多福,不要为老病而苦恼,因为老病并不可怕;看破放下安然自在,自求多福有何可惧。

【161】、 因果福报,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世做者是。

【16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特人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来时无迹亦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163】、 善恶诸业果报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164】、 佛教实有不尚玄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天做者是。

【165】、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166】、 自觉心安天君泰然,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167】、 诚实无欺广结善缘,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168】、 虔诚忏悔广种福田,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169】、 化无力感为感恩心,与其咒责黑暗,何不点燃烛光?不要计较获得多少,先要自问贡献多少!

【170】、 不去计较就没烦恼,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171】、 弘法利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172】、 境界超越祈愿升华,心灵境界不断提升超越,生活领域更加海阔天空。

【173】、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净除其心如虚空,令其所向皆无碍。

【174】、 弘法利生合理生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当须尽,勿复独多虑。

【175】、 受持戒律得证圣果,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176】、 真诚修行身心并重,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修身先修口,修心胜修行。

【177】、 当头棒喝暮鼓晨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亦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178】、 端正观念振兴佛教,奉献重于祈求,生活重于生死,大众重于个人,国情重于私情。

【179】、 结善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广结善缘,得道多助。

【180】、 尊重与包容,尊重可以改善现有环境,增添社会福祉;包容更能促进人际和谐,广利一切众生。

【181】、 我是个什么东西,要学佛法先除我,要成事功先无我。

【182】、 自利利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福慧双修,行解并重。

【183】、 做人要争气,和气生财,忍气保泰,怒气攻心,争气向上。

【184】、 行善去恶,因求真理登净域,为学佛法人宝山;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185】、 不着痕迹的善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186】、 随他去吧,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187】、 谈修心,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

【188】、 有道者的心态,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迫害不以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

【189】、 耕好自己的心田,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190】、 心在何处何处安心,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191】、 心能安四方皆好,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192】、 用忏悔净化身心,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193】、 内心财富无价宝,造物忌名尤忌财,钱财为何保不住?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保富亦保福。

【194】、 安定心境有妙法,放松身心、集中思想;进一步观、仿效佛陀。

【195】、 论人生,要以舍为有,要以忙为乐;要以勤为富,要以忍为力。

【196】、 塑造形象厚植人脉,广结善缘,得道多助。

【197】、 礼貌是我的水准,善法如桥梁,嗔他有何益;随顾修善行,忍则五德具。

【198】、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财富从布施而来,施比受更有福。

【199】、 用慈悲心解世间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寻佛法,犹如觅兔角。

【200】、 懂得珍惜才懂得爱,惜缘感恩,涌泉以报;惜福心发,大爱慈悲。

【201】、 到达常乐的彼岸,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

【202】、 话苦乐,你好他好我不好,你大他大我最小;你有他有我没有,你乐他乐我来苦。

【203】、 苦乐一线间,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204】、 孝亲要及时,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205】、 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永怀亲恩,令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

【206】、 说话的艺术,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

【207】、 旅游参访见识增广,能动能静,能近能远;溪声山色,任性邀游。

【208】、 简单生活性灵纯净,家鸡有食镬汤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209】、 因缘福报知足常乐,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210】、 悲众生,历劫挫身不倦惰,书夜摄心常在禅;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

【211】、 改变命运靠自己,道德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正确的信仰可以改变命运,善意的结缘可以改变命运;合理的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212】、 情到多时反转薄,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213】、 悲智愿行,历劫挫身不倦惰,智慧深人众生根。

【214】、 拂尘除垢,知道自己愚钝就是智者!

【215】、 长寿十法:要长寿,多积阴功天保佑;要长寿,嬉嬉常笑眉莫皱;要长寿,远离美色如仇寇;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要长寿,热身莫教风寒受;要长寿,出言行事俱从厚;要长寿,大小物命都怜惜;要长寿,书酒花月随前后;要长寿,诸般省俭常念旧;要长寿,上床鼾吁神不漏。

【216】、 老当益壮自求多福,莳花品茗,逍遥自在;心安理得,随遇而安。

【217】、 心净身安,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

【218】、 度有情,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

【219】、 处处能度众,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220】、 拜观音学观音,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221】、 莲花合掌禅意深,莲花合掌代表永恒的信心,就像无尽灯一样互相传递。

【222】、 勇于当下承担,心怀柔和忍辱,力行慈悲喜舍。

【223】、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224】、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225】、 求法应有正确认识,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226】、 其实,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愁云惨雾;一念悟,慧日高悬。正如经云: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菠萝、葡萄的酸涩,经由阳光的照射、和风的吹拂,酸涩就可以成为甜蜜的滋味。所以,能把迷的酸涩,经过一些自我的省思、观照,当下就是悟的甜蜜了。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三】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不要计较自己获得多少,先要反问自己贡献多少!

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人不能离群孤立,尤其现今社会交通发达、资讯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非常重要。

有些人很重视家庭的眷属关系,这种血缘亲密的关系,同居在一个屋檐下,因为彼此适应不良,就滋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说法。少数在家居士为了想学佛,更将眷属视为修学佛法的障道因缘,甚至断然认为要离开所有的亲戚朋友,才能清净地皈依学佛。

(一)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眷属相处不能相亲相爱,反而成为仇敌,视为冤家对头,这个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处,难免有一点利害关系,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如果大家太计较,就不能和敬相处了,甚至于老是欢喜算旧账,常常记着仇恨,好的事情不记得,坏的事情耿耿于怀,彼此之间怎能和敬呢?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眷属是因缘,彼此和谐尊敬,不要计较怀恨,彼此互相信赖,坦诚沟通忍让,自能化干戈为玉帛。

(二)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法国罗兰夫人有句BBB:不自由,毋宁死。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家庭,甚至哪一个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不一样,需要也不一样,相处在一起,即使是亲密的眷属,也没办法使彼此的思想习惯完全相同,唯有互相包容尊重,才能彼此适应互相依存。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婚姻管得太过分,有的公婆对媳妇要求得太主观,有的夫妇,对伴侣的言行干涉得太离谱,往往会产生反效果。

任何家庭组成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习惯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无法强求的,只要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不要太自私、太孤僻,彼此尊重对方的自由,彼此看轻自己的利益,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相互适应。

(三)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一个人要博得别人的赞美,就要想到自己应该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没有流汗播种,哪来欢欣丰收,没有具体成就,又怎能博得别人赞美?

不要计较自己获得多少,先要反问自己贡献多少。在一个家庭中,任何一个眷属成员,都要反躬自问:我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不要计较家庭给自己多少好处。能够如此,自然会惜福惜缘。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侥幸,也没有徒劳无功的耕耘。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让我们从建设幸福家庭做起。

【面对老病自求多福】

不要为老病而苦恼,因为老病并不可怕;看破放下安然自在,自求多福有何可惧。

好汉就怕病来磨,达官贵人千万富豪在病痛时,自然会感觉:健康比权势或财富更重要预防胜于治疗,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追求享有幸福的生活。

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人不一定老了才会有病,年轻人也不一定不会生病,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但是一般而言,老年人生病,更比较让人担心;有人(可能是位退休的老人家)希望我谈一谈如何面对老病的问题,现谨扼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较弱,有了病痛,就难以忍受;有的人心力较强,就是刺骨出髓,眉头都不皱一下。

人在生病时当然痛苦,你愈大呼小叫就愈感到难受;做个合作的病人,医护和家人比较容易照顾早日康复。因为心理与生理是相互影响的,有病没有关系,心理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容易治疗;心理不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常会拖垮心理(换句话说:心理健康的病人比较乐观有信心,心理不健康的人比较悲观缺乏信心),所以生理上有病时,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的病拖垮了健康的心理。

(二)从药物治疗做到心理治疗。有些老年人有点不舒服,就喜欢上医院看医生,据说大部分的医师诊疗老人病,往往只开些安慰性的药剂(显而易见的疾病当然对症下药)。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医药,又何必烦劳家人朋友忙碌地陪伴你去医院看医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吗?因为久病成良医,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感觉身体有一点不舒服时,自己最了解病因与病情了(医师要望问闻切才能知晓推测),此时重要的是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如果能够这样,病也就几乎好了一半。

(三)从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脚面上有一道梁子,还有几个洞,这象征着要僧倡沙弥低下头来看得破,凡事不必太执著。前些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到洛杉矶西来寺做客时,我送给许先生一只皮箱,他是位悟性很高的达人,会心地表示:谢谢您送我这只皮箱,凡事我会提得起,放得下。做人就要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尤其是在面对年老疾病时,更要做到安然自在,自求多福。

记得三十多年前,当时我心里充满弘教度众的抱负,有一天忽然两腿不能走路,睡在竹床上稍微动一下都觉得酸疼,忍耐了很久;后来信徒陪我去看医生,医生说:你得了风湿而且已经很严重,这两条腿最好动手术锯断截肢当时,我的心情并没有为自己可能残废而烦恼,反而思想念及:腿害风湿如果要锯断的话,也好!出家人云游弘法南北奔波劳碌,假如没有了腿,反倒安闲自在,可以留在寺院看看经书写写文章,到那时,我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的心灵会更加宽广,我的人生也会更有价值。也就是,我并不在乎人家对我的想法和评价,因而,是否残废也就不是个烦恼的问题了。在此,我提出自己面对疾病的态度,也许可以提供读者参考。

其实,像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原是又哑、又聋、又盲的残废,可以说是重病人,可是她勇敢面对疾病,乐观坚毅地自我努力,结果成为名垂青史的伟人之一。

总之,老病并不可怕,最怕是心理不健全;人不可能永远年轻,入老不要紧,但是心理要永远的健康,人老心不老,知老不怕老。所以,当我们一旦面对老病,一定要自求多福。

不要为老病而苦恼,要从忧伤中自求解脱,健全心理坚定信仰世界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如果一个人想通了,正信死亡是解脱,连死亡都不怕,老病又有何可惧?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果,今世做者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特人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来时无迹亦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善恶诸业果报分明】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佛教的根本大意,讲究因果福报,常提示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世间有许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恶报;而一些造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甚至认为:现在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什么要迷信因果报应?

其实,每一事物的滋生和成长,都是有其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虽然其间的关系极为复杂,都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的不同结果,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正如有的瓜种当年即可收成,有的瓜种三四年后方能结果;其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果诸缘俱足,则成熟早些,否则助缘不够,力道不足,业果成熟就慢些。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因果的业律是很现实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更是必然的;今生好人之所以遭受苦报,乃是源于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人,但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故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多行不善,反得善报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他前生所种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恶因,业缘未熟,苦报尚待来世。

从以上因果业律推论,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要点: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待机缘成熟结果现行;善恶不相抵消: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些好事,抵消应得之恶报;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缘,可以使恶报由重转轻;或是善缘增多,善力加强,使善果极速成熟,使恶缘逐渐减弱。就好像一杯盐水(恶因),若多加了淡水(善因),则可冲淡恶果的咸味转为甘美,可见多行善因多聚善缘,至为重要。

人生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动,都是业,既然是业,就有业报,所以个人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善恶果报要由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所能赏赐,亦无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个教义之下,我们应知晓几个原则性的道理:(一)自食其果。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是我们自己所做的,没有神明能为我们安排;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来指挥我们做的。

(二)人人平等。在业报的定义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虽然也有人说,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过,在法律上难免有些特权;在业力的前提下,善恶业报绝无特权。日本有位大臣,受到国法制裁,在行刑时他留下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所谓非就是错的不能胜过对的;虽然对了(有理)却不能胜过法律(不容讳言,有些囚犯的犯法事实不一定没有道理,只是你虽有理,却不能胜过法);法律虽说大公无私,但是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权术,钻法律漏洞,所以法又不如权了;不过,不论权术的力量再大,终究难逃天因果业报的制裁;不管你如何灵巧、善辩,终究必须接受业报的,由此可知业力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三)前途光明希望无穷。业,它告诉吾人,不论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为了不起,因为福德因缘如同银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同样的道理,纵使罪恶滔天,负债累累,只要努力奋斗,债务终有偿清的一天,做错了事,判刑坐牢,只要安心服刑,出狱新生重头再来,业报就是这样,给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光明。

(四)业力的定义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或许有人认为,讲业力好像是宿命论,其实不然,业报可以牵引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在认识了业的定义和作用后,更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纵使一个人自感曾经讲了很多坏话,做了不少坏事,一定恶报很多,善果很少。你只要将功赎罪,仍然能过舒服自在的生活。正如播种田地,幼苗种下去,勤于施肥、灌溉,稻苗逐渐成长,即使有一些秽草掺杂其间,也不足以影响稻苗的结实,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挂虑过前世所造的恶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种,纵使以前曾做过一些罪业,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下,也不能发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业力的定义,并且把握业力来谋求幸福人生。

【佛教实有不尚玄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天做者是。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当人在现实生活中失败,甚至濒临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以宗教信仰作为精神归宿,因此宗教常被少数自鸣受过科学洗礼的知识分子,嗤为不能解决现实生活的苦恼,只是暂时麻醉神经的鸦片。

虽然有许多宗教,告诉信徒把希望寄托于杳不可知的未来,其实宗教真正的目标,并不在于叫人逃避现实,躲入未来世界的象牙塔中,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当前的痛苦,并且找出离苦得乐的方法;宗教对于未来,虽有美好璀璨的描绘蓝图,但更注重现在世界的开发完成。

现代化的佛教,就是现世的,不光是未来的。佛教讲时间,虽然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讲究三世因果,但是更着重于现在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福报;佛教讲空间,有此世界彼世界无量十方诸世界,但是更着重于现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佛教讲有情,不止人类而已,地狱、饿鬼、畜生,乃至十法界无量众生,但是重视人身难得,重视以人为本的佛法、以人为本的解脱;因为现在的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更遑论无量阿僧只劫的未来。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娑婆秽土都无法净化,如何去庄严其他的国土?此世界的众生都无法教化,如何去济度无量的众生?

因此,现代化的佛教,虽然说三世、十方、无量众生,但是更重视此时、此地、此人。

佛教的重视现世,可以由有名广被传诵的三世因果偈看出端倪,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佛教认为人生的祸福苦乐不是前世注定、无法改变的,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虔诚忏悔、消灭罪业。

佛教主张人类造下什么业因,将来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受到相等的果报,淫人妻女,报在妻女如果你淫乱别人的妻女,你的妻女会被别人淫乱,所以正信的三宝弟子,虽然和一般人同样有正常的情欲,但是当他念及自己也有妻女,就不会更不敢淫乱别人的妻女,甚至将别人的妻女如同自己的妻女般,予以同情与尊重。因此,佛教有别于机械的因果命定论(命中注定的宿命论)也不同于漠视因果的享乐主义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而提倡中道思想,恒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

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之中,充满高妙的道理,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针对众生的毛病而开出的药方。虽有深奥的哲理,但更注重实践,纯粹性哲学理论的探讨,并不是佛教所推崇的,佛教不以谈玄说妙的文字游戏为满足,佛教真正的目标,在于解脱众生的疾苦,因此,现代化的佛教,是实实在在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主旨,以人文主义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虚幻不实的玄思清谈。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一般的宗教,总是要信徒们对教义绝对地信仰,不容许有丝毫的怀疑,认为:信了才能得救,才能上天堂,否则就下地狱。

佛教当然也讲信仰,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但是佛教除了正信之外,还有某些与一般宗教不同的特色,那就是疑情,禅宗的大德高僧,在禅堂打坐参禅的时候,最重视的是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才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正如我们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就小,用力愈大,自然钟声愈大。我们有心学佛,首先就要正视问题,用心参透疑情。儒家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字,就是要我们提出问题,也就是禅宗的参。

佛教为什么要参话头?因为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我们以虚妄分别心所产生的虚妄世界。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不是真如实相。经过一番怀疑思考,就好比倒溯着水流,才能探索出它的源头,参话头就是要我们抱持疑情,去追溯生命最根本的来源,经过一番大疑大悟之后,就能够使我们看到自性。

那么,大家或许会认为佛教是怀疑主义,事实上,佛教绝不是世俗的怀疑主义。我们要辨别的是佛教所谓的提起疑情,并不是邪见,更不是执著愚昧,疑情是必须建立在正信之上的!从信仰之中怀疑获致正信,譬如参念佛是谁?首先要相信有正知正觉的佛,相信之后,才能修此法门,不相信,如何能参透自己的本来佛性?好比生了重病的人,不信医生的诊断,即使是灵芝仙丹,也难救治他的沉疴病情。

学问为济世之本,我们平常说学问,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出疑问,宋朝理学家有句BBB:做学问当在不疑处有疑。我们不断地提出疑问,然后努力去寻求正确答案,一旦这些疑问获得解决时,我们的见解境界,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人类文明的进展,就是建筑在先贤无数的问号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今天有许多人,抱着对佛法的信心而来求法,更应该提起疑情来学佛求道,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从疑处去用心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如此才能建立正信。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据,也是一切美德的发电厂,对佛法有了正信,自然能够深入佛法大海,享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自觉心安天君泰然】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一定是贫穷与疾病,而是身心无所安置,终日盲目、忙碌、茫然;像行尸走肉般浪费粮食,如孤魂野鬼般漂泊流浪。

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关于淡泊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可见物质的过分享受,是哲人所极力反对的,一个人如果热衷于物质的享受,则将为物欲所牵引、本具的性灵亦会被物欲所蒙蔽。生活恬淡才能使心灵清净,也才不会为客尘烦恼,从而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禅趣。

说到宁静的意境,宁静不但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更可以使我们体会更宽广的世界。所谓宁静,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现象停止不动,譬如说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不要讲话,而是要求心灵自然没有杂念,而不是要抹杀外在的一切声音,即使是在喧哗的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一个人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道德可以完成、人格可以升华,更可以自在地安放我们的身心。

(一)宁静中有宽广。定静安虑得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哲理,一个人能够把心静下来时,平常所想不到的问题,往往会豁然开朗;记不起来的事情,也可以蓦然想起,现在许多人向往静坐参禅,以前寺庙禅堂是关闭神秘的,话说有位卖豆腐的老翁,对禅堂感到好奇,很想登堂入室一探究竟,央求香灯师帮忙给他一个机会参一次禅;当禅堂关门止静,别人都在用功参禅时,这位潜入的老翁,也随众静静地坐着不敢讲话;参禅完毕出了禅堂,他就感谢香灯师说:参禅真好,因为使我想起了,前些时很多人欠我的豆腐钱至今未还呢!这个小例子,告诉我们宁静中的世界,的确很宽广;其实,一个人不要光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转,好像钻牛角尖一样,会越钻越烦恼;应该扩大心胸,从宁静中丢体会世界的宽广。

(二)宁静中有富裕。俗话说:沉默是金。这是说宁静里面含有富裕;一个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过一生,以为拥有功名权势、拥有家财万贯,拥有洋房轿车、甚至娇妻美妾、子孙满堂,这样就算富裕的话是不实在的;人生真正的富裕是含藏在宁静中的当你静静独处时,可以仰望蓝天白云,宇宙是那么广阔;可以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与你对话,更可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任意畅游神思太虚,你能说不富裕吗?生为一个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外在的财富,而是要拥有心灵的智慧以及宁静的生活。

没有宁静生活的人生,会迷失方向,任人牵引,唯有在宁静中,才能面对自我,才能与自己应谈,也才能达到天君泰然的境界。

(三)宁静中有平安。一个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动荡之中,处处都埋伏着侵犯德行的陷阱。花花世界、灯红酒绿、芸芸众生、争名逐利、温柔乡是英雄冢、繁华地是销金窟,如果能够把自己安住在宁静之中,就会感到平安了。印度圣雄甘地,虽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牢狱中,但是,由于他内心的宁静淡泊,所以处处感到安稳、平衡。牢狱可以囚禁他的肉体自由,牢狱不能限制他的心灵自由一个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觉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宁静的人生,到处都可获得平安。

有时候,或许觉得坐在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对;或者觉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来走去不知如何是好,那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你的内心浮躁不安,情绪不能平衡的缘故。一个人内心如果能够宁静,即是所谓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宁静能使你心安,心安则使你的嗔恨心隐伏不起,内心宁静情绪平衡,则待人处事永远祥和,也就不会滋生争执烦恼,所以宁静中有平安。

总而言之,追求幸福快乐人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物欲的快乐是短暂的,精神的快乐是永恒的;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更是我们追求快乐人生的不二法门。

【诚实无欺广结善缘】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佛教大义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纵使奸人行恶一时得意如花,但花无百日红;唯有行善积德,才能像永不枯萎的青松,即或有朝一日遭霜打,也会只见青松不见花了。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现代人常讲人际关系要处好,也就是说人缘要好;说到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说来人与人之关系,有以下几大类:(一)亲友关系。人人都有亲属关系,亲属多的人,彼此之间有时会增添许多助缘,但是越亲密的关系,往往也越容易招惹是非烦恼,俗语说:夫妻是缘,有善缘、有孽缘;父子是债,有的来还债、有的来讨债。甚至有些兄弟好友,因为关系亲密而有金钱往来,结果受骗、吃亏上当的都是所谓自己人。因此亲友之间相处,不可只注重金钱往来,要合情合理以道义相交,亲友之间应该互相安慰鼓励、嘉勉惜福守财,彼此隐恶扬善,协助人格尊荣。

(二)君臣关系。长官和部下、领袖与干部,彼此相依更要彼此互信。一个做属下的人,要有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凤凰一飞冲天,如果没有梧桐树,它是不会停下来栖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宁可辞官归隐。若是做领袖(主官)的人,更要能知人善任,量材运用。所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千里马,但能够知人识人,是做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三)信仰关系。有了信仰才能产生力量,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如无舵之舟,也就没有奋斗的方向;人有了宗教信仰,就会有入神的关系、师徒的关系、道友的关系。做一个正信的三宝弟子,护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责任,我常提示信众说:护人更要护法、护神更要护佛、护师更要护众、护寺更要护教、护老更要护幼、护富更要护道。

(四)职业关系。一个人立身社会做人处世,不能没有生活,既然要谋求生活温饱,就要和各种职业建立关系。在受教育的时候,要和老师、同学来往;在要衣要食的时候,要与雇主、同事往来。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何种角色,欲求人际关系良好,诚实无欺是不二法门。

除了上述亲友关系、君臣关系、信仰关系和职业关系以外,还有同宗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任何社会人际关系,都必须诚实无欺才能广结善缘。

说到广结善缘,也就是做好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佛教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如果你想进一步广结善缘,可以以此作参考:(一)布施。布施不限于金钱布施,还有效力、欢喜、智慧等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人缘的。不管用语言、力量,还是精神、物质来适时布施结缘,都是促进入际关系的善意表现。

(二)爱语。赞美鼓励,是世间最美好、动人的声音,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与鼓励;人与人之间许多误会与纠纷,常是因为对方不善讲话(语气不对)所招致,若是能够善用爱护温和的语气讲话,不但可以减少误会与纠纷,还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三)利行。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助人者,人恒助之。有时候一句关怀的好话,一个帮助的结缘善行,就是善因会结善果,广种福田必获丰收。

(四)同事。人缘好的人都有随众随缘的性格,在任何场合与不同的对象,都能够欢喜融和。如果对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谈教育方面的话,对方是劳力工作者,就说有关劳动的事,逢商人讲商人关心的事,遇青年谈青年流行的话。如果你能注意多站在别人立场设想,自然人际之间的关系便容易相契,彼此的沟通也会良好。

总而言之,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诚实无欺,善有善报,祈愿大家众善奉行,诸恶不作,阿弥陀佛。

【虔诚忏悔广种福田】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无论是无心之过或有意之失,并不是太严重的事,重要的是知过悔改,佛法常劝诫世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过失应知忏悔,才能及时消除罪业。

佛经中说:入不可能没有过失,举凡动心起念都在造业。那么,若有了过失,应该怎么办?第一、应该坦白发露罪业,不复再作,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知道错了就算了。不肯讲出来,必须在佛前表白,经过一番真诚痛切的忏悔,接受应得的良心处罚以后,才能回复自己本性的清净。第二、要信愿佛力的摄受加持,激发自我内心的清净,使之不再重犯过失。正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所说: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恶断坏;即得解脱。这也说明了干处祈求干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慈悯摄受众人时,为消除罪人罪业,所做的方便功德。

譬如一块田地,久不施肥(除恶积善),野草(烦恼罪业)就会丛生;如果经常灌溉勤于播种,禾苗欣欣向荣,野草也无隙寄身了。古贤说:吾日三省其身,谨言慎行可以少灾消厄;一位慈悲喜舍广种福田的人,其功德福报能够弥补过失、减灭罪业。

佛经上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转世),一个人的善恶业报,在往生时是可以带去的;因为阿弥陀佛好像一艘大愿船,我们的罪业像使人堕落的石头,我们搭上了大愿船,身背石头不会下堕苦海,有缘有幸,可以被度到达彼岸。生死无常,尤其年华老大,夕阳西下,荣华富贵随时会舍我而去,亲情健康也会随时舍我而去,但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他的精神将会有所寄托;肉体死亡灵魂永生,所谓信耶稣得永生基督徒认为死后可经审判上天堂,不堕地狱,正信的三宝弟子,信仰佛菩萨,可以前往永恒真实的解脱世界。

罪若起时将心灭,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业是由我们身、口、意三业妄为造下的,但是深一层去了解,罪业是空无自性的,一念觉悟,罪业也就变成无常的了。我们要如何才能获得忏悔的新生,转地狱成天堂,化烦恼为菩提,转污秽成清净,化娑婆为极乐?端看我们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驱除,也就是要看我们自己,能否坦诚地忏悔,虔诚地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化无力感为感恩心】

与其咒责黑暗,何不点燃烛光?

不要计较获得多少,先要自问贡献多少!

无力感有时只是一种逃避挑战、不愿面对现实的退缩借口;我们应当去除那种自怜自艾、慵懒散漫的心态,凡事先反求诸己:不要计较获得多少,先要自问贡献多少。当我们要求对方的回报时,反躬自省,自己是否有先付出、先努力呢?

一般有良知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所谓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以报。佛经中更要求三宝弟子常存感恩心,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与国家恩。

我们都知晓,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备极辛苦劬劳,由童稚而成长,成人以后,有时不能甘旨奉养,不能随侍左右,不能恒顺慈心,不能光耀门庭,辜负父母期望,衷心常感惭愧。鸟反哺、羊跪乳,何况我们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时时感念父母哺育深恩,才能无忝所生。

再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世间若无9币长,何能知礼达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受师长教诲,皆应报答。在佛教就有一个很好的例证: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学小乘佛法,等他学会了大乘佛法的真义后,又万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师父,这种报恩就谱写了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人类不能离群索居,群居生活的我们,吃一顿饭,当思来处不易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主妇烹煮,才有佳肴米饭可食;穿一件衣服,从纺纱、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多少双劳苦流汗的人手,我们才有舒适的衣服可穿;居住的房屋,依赖建筑师设计、泥水匠砌筑,才使我们有避风躲雨的屋檐我们能不感恩吗?天下一切人、事、物环环相结,都是因缘的汇集、成就,所以我们要多多感谢众生恩。

与其咒责黑暗,何不点燃烛光,当我们对社会产生无力感时,何不将它化为感恩心;有时,何妨学学择善固执的唐吉诃德的傻劲,效法舍我其谁英雄豪杰的义举,更应当胸怀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心、愿力!

家庭是我们的家庭,社会是我们的社会,国家是我们的国家,身为家庭、社会、国家的一分子,只要我们人人能将无力感化为感恩心,随缘不变而不随波逐流,人人挺身作中流砥柱,必能力挽狂澜,使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明天会更好!

【不去计较就没烦恼】

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芸芸众生烦恼不断,在日常生活上常感到不如意,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欢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平步青云,事业兴隆亨通,心中就产生不如他的想法,因而自我痛苦、自我烦恼;有时侯更为了争夺名利,谋求待遇的合理公平,甚至为了争一口气,不惜与对方计较到底;凡事一有计较,就会发生冲突,不愉快的情绪于是如影随形。

有人自认家财万贯,是世间的富豪,但是尚有更富的人比自己有钱;有人自认地位显赫,是社会的权贵,但是还有更高位的人比自己有权人比人,气死人。虽是一句耳熟的俗话,却生动地告知吾人,如果喜欢和别人比较的话,是永远无法感到满足的,又怎么能够了断烦恼,得到幸福呢?

如果我们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感恩知足的心态,不去羡慕、不去比较,幸福快乐自然会常伴左右。大家倘若在家庭中、团体内、社会上能建立不与别人计较的观念,甚至希望别人比自己更好,对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能转烦恼为菩提,体认施比受更有福。

胡适先生曾说: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你播撒下恭敬、忍耐、服务他人的种子,自然能够受到别人爱护、敬重、投挑报李的果实。

可是,社会上的众生,待人接物的方式,总以为自己是好人,别人是坏人;自己怀才不遇,被别人辜负;自己很伟大,别人不足道;自己做的事都是对的,别人则一无是处;快乐应由我来享受,痛苦应由你去承担;只要我富裕就好,别人贫穷无动于衷如果大多数人都现实地抱持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怎能不充满纷争与烦恼?

我们想了断烦恼,增进幸福,要常抱持对不起,我错了的心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学习谦卑,从忍让、吃亏中来冶炼自己的心性,扩大自己的度量。有人说:佛教总是教人吃亏、忍辱、奉献、布施太没出息也太怯懦了。实际上吃亏就是占便宜,忍辱之中更有奥妙的禅机:倘若你能常秉持你好我坏、你对我错、你伟大我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裕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为对方设想,必能获得对方的敬爱,同时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议。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护别人,其实是爱护自己;尊重他人,也就是自我尊重。

我们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个世界,而大家拼命地往前推挤,不知道转身还有更宽广的半个世界,何等逍遥自在。愿大家转烦恼为菩提,学习不计较、不比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人生的幸福快乐。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境界超越祈愿升华】

心灵境界不断提升超越,生活领域更加海阔天空。

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您加持,赐给我聪明、智慧、勇气和力量,让我一切顺利。

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您加持我的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和一切护法信徒,令他们身心健康、事业顷利、阖府平安。

佛陀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许我的进步,我自觉心安理得,沾沾自喜:我不再自我需索,我是为别人而求!可是四十岁以后,终于有一天,我返观自照,略有所得;我每天这样的祝祷也是自私自我、不尽如佛法啊!因为我请求佛菩萨庇佑的对象,无一不是围绕在我的这两个字上这仍然是一种自私的贪求!

时光荏苒,心中的体会也不时递嬗。六十岁过去了,忽然在八识田中,我渐渐觉得自己对不起诸佛菩萨!为什么我总是请求他们做这做那?我又做了些什么?清夜自思,能无愧哉!六十岁后,在近几年来,我开始不断向诸佛菩萨如是告白伟大的佛陀,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请让我来负担天下众生的业障苦难,请让我来承受世间人情的辛酸冷暖,请让我来延续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请让我来代替如来世尊的示教利喜。

心灵境界的不断提升超越,使我的生活领域更加海阔天空!仅仅一个祈愿,我也好像经历了春夏秋冬,单单一个愿心,我也花费了六十年以上的岁月,才慢慢有了这么一点悟道。

看来人生修行的道路,实在是漫长遥远啊!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四】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净除其心如虚空,令其所向皆无碍。

【弘法利生合理生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当须尽,勿复独多虑。

弘扬佛法,人间净土;佛教信徒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以及人我间的相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合理化,是件十分重要的事,作为有正见的三宝弟子,可从以下几点来实践人间佛教的信仰:(一)在衣食上少食为汤药、朴素为清高。佛教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行修持,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在饮食服饰上,不应过分奢侈浪费。

在这个主张均衡营养的时代,我们饮食要适量;重视公共关系的社会,我们穿着要适宜。虽然衣食与人的仪表健康相关,佛经上曾记载佛陀劝戒波斯匿王的偈语: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够节食的人,就可获得健康。对于衣饰也要懂得节俭,所以对于衣与食,我们应该奉行少食为汤药,朴素为清高的道理。

(二)在工作上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百丈禅师的铭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现了佛教徒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的精神,他的勤劳给予后人良好的榜样;六祖惠能在五祖处参学时,更是躬操脊椎,苦作供众;佛经中更一再召示:工作是道德,服务是幸福;懒惰是罪恶,空闲是堕落。

(三)在处世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法很讲究人际间的相处之道,事实上很多人感到人生苦恼,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想协调入际间的关系,奉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最好的法门。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财物,或是力量言语,都能使别人感到欢喜,而利于彼此的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他人的事,与人和平相处,多多予人方便,都是处世接物的妙方。

(四)在善恶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人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对于善恶应该有清楚的判断,俗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谓滴水虽微,可以穿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三岁小儿也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们自己可以反省一下,每日的言行,是否丝毫未犯诸恶,又奉行众善呢?

(五)在理智上死难当前,坚持真理。一个人不论信仰什么,都要先透过理智的抉择,透过理智抉择的信仰,纵使死难当前也要坚持真理。科学家伽利略,创立地圆学说触怒教皇,被捕下狱,要他执笔改写地圆学说,在用刑之时他仍坚持说:我现在还感觉到,圆圆的地球正在转动。这就是透过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难当前,也要坚持真理。

(六)在信仰上诚实坚定,无忧无怖。信仰不能为金钱所诱、情感所惑,权势所迫,更不能为现实利害而转移。藏经说: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诚实,就有真理,就能坚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种道德。有了这四种道德,则可无忧无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当须尽,勿复独多虑。

总而言之,我们弘扬人间佛教,缔造人间净土,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如果人人能够合理生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可化烦恼为菩提,转地狱为天堂。

【受持戒律得证圣果】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戒律是佛陀为了调伏弟子们的身心所制定的种种规矩,好比学生要遵守校规,军人要服从纪律,国民要奉行法律一样,作为佛陀的弟子,不论出家、在家,除了要皈依三宝(佛法僧)之外,更要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能够如此,身口意三业就不会有差错。

戒虽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们不去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会伤害我们;树敌减少,善友日多,办起事来,自然能够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谨守戒律,并不是自缚手脚,而是开拓人生更宽广的道路。

佛经上说:恶口是最犀利的刀剑,贪欲是最剧烈的毒药,嗔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痴是最漫长的黑夜,烦恼是最无底的深坑。对于这些无明烦恼,种种罪障,我们要持着戒律的监盾,披着惭愧的盔甲去对治,才能得到世间最光亮的明灯一智慧。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为安定社会,纲纪人伦,纵使立法条目不一,但多不超越五戒的范畴。

我国儒家主张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佛教所谓的五戒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试观牢狱中的罪犯,或伤害杀人,或强盗偷窃,或强奸风化,或恐吓欺诈,或吸毒酗酒,就是因为不守五戒触犯五常;儒家的五常,勉入律己;佛教的五戒,谨守受持精进不懈,惑业渐消功德渐长,不但能开悟人道,最后更得证圣果。

总而言之: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绝非拘束自由的枷锁,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若全世界人类共同受持,则大同世界即日可待。

【真诚修行身心并重】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修身先修口,修心胜修行。

《阿含经》中将修行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下品者为身行道而心不随,是说一个人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的话也非常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心里面却暗藏奸诈,所谓满口中仁义道德,一肚子杀盗邪淫,这是最下等的修行。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随,这种人外表看起来并不特别起眼,但是内心却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三种修行人是内外皆行道,内外一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才是最上等的修行。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正如人要锻炼身体,才能使自己身体健康。也就是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制造堪用的瓷盘瓦罐,都需要火焙日晒,何况我们要作为有用的万物之灵,又岂能不修身修心?

其实除了修身以外,更要修心,我们常说人者心之器,我们的心猿意马,好像盗贼一样,王阳明先生就曾告诫大家: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有时候,常听人埋怨:责怪别人不肯听自己讲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常是我们自己。我们三心两意,矛盾犹疑要把自己的心好好把握住,就要修心,要有坚强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来维护,才能胜过心中的贪嗔痴,以及烦恼魔障。

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而心理上的贪嗔痴却不易对治。

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良田干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何用?岂不如同花朵,盛开时干娇百媚,凋谢时枯萎不振;人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样,害入又害己,因为蜜蜂咬蜇别人,自己也不能存活;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有时聪明人更愚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没有理性就成痴,愚痴如同糠把白米遮盖,一个人如果愚痴,即障碍了智慧,无明频起、烦恼不断。

我们每个人,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则不能跳出三界;若专修心而不修身,亦难以得证圣果;唯有身心兼重,才是修行的上品。

【当头棒喝暮鼓晨钟】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亦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一个人纵使具有黄金白玉的优良本质,如果不经历磨炼琢磨是难成大器的。现在社会上提倡爱的教育,强调鼓励与爱护;而禅宗却提倡棒喝教育,当头棒喝暮鼓晨钟,有理挨打无理被骂。

棒头出孝子,溺爱忤逆儿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口头禅,寒门子弟多忠良,富豪子弟常不肖。在我们强调希望子弟比自己强的今天,天下父母心,都关爱子弟,但如何表达爱心用真情还是用物质?如何教育子弟善子沟通还是顺其自然?养儿方知父母恩,留钱财给子孙不如积德荫子孙处处发人深省。

【端正观念振兴佛教】

奉献重于祈求,生活重于生死,大众重于个人,国情重于私情。

(一)奉献重于祈求。有的人常要求佛菩萨保佑他添丁发财,祈愿神明赐给他功名富贵,把宗教的信仰建立在个人的私欲、贪求之上,使宗教的格调不能特出,人性无法透过宗教的熏陶而升华提高;我认为现代化的佛教,应该发扬奉献服务的慈悲喜舍精神,多为社会献上一份关怀,多为大众付出一片热诚。

不要光想从菩萨那儿得到什么。有正知正见的三宝弟子,笃信佛教,应该多为社会和谐奉献一份力量,多替服务大众贡献一份心力,奉献重于祈求的心愿,才能真正和诸佛菩萨的慈悲精神相契应合。

(二)生活重于生死。有入学佛说是为了解脱生死,有人出家说是为了解脱生死。人间佛教也提倡了生脱死,但是佛教徒是人,出家众也是人,在我们了脱生死之前,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先要把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了脱生死的境界。

如果眼前的生活都无法解决,还奢谈什么生死解脱呢?

太虚大师就曾倡导僧侣也要从事生产,佛光山的出家人,也要求学习服务社会的技能(譬如教育、护理、文艺、幼教)鼓励大家以自己的劳力,换取所得办道修行,不必仰赖社会的供养;自己的生活没有匮乏了,才能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协助众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解脱生死的根本烦恼;缺乏大悲心,只求自度自了,是无法成佛作祖的,推行现代化佛教,最终之目的虽是生死解脱,但必须从生活的完成着手,树立生活重于生死的正确观念。

(三)大众重于个人。佛教是非常重视大众的宗教,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了大众,就没有佛法;社会是大众组成的有机体,佛教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活的。

慈航法师说过: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地藏王菩萨的大誓愿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佛教重视大众的福利,而非个人的解脱。只要有一个众生尚在受苦,菩萨绝不自行证人涅槃,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种以众为我,利他即自利的大乘菩萨行,是我们有心学佛的人应该体认奉行的。

(四)国情重于私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使是从事宗教工作的人,也一样要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国家加以爱护。

佛教说要上报四重恩,也就是说除了要报答父母恩、众生恩与三宝恩之外,还要报答国恩家恩。如果没有国家的庇护,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更遑论安心办道了。

总而言之,奉献重于祈求、生活重于生死、大众重于个人、国情重于私情这四种正确观念的建立,将助益振兴佛教,推行佛教现代化。

【结善缘】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广结善缘,得道多助。

【尊重与包容】

尊重可以改善现有环境,增添社会福祉;包容更能促进人际和谐,广利一切众生。

佛经云: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教最讲究尊重,我们应如何将尊重的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呢?

尊重别人的自由。自由的真谛是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自由,在种种学说教理之中,佛教的五戒最能表现自由精神,不杀生是尊重别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盗是尊重别人财产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别人身体的自由,不妄语是尊重别人名誉的自由,不喝酒是使自己神志清醒不胡作非为。如能守此五戒,自然会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

尊重生命的价值。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生命是无价的,我们除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不要任意去伤害一切众生的生命。

尊重大众的所有。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财物与所爱,基于不应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所以不应强占他人所有,最好进一步以享有的思想来代替拥有的观念。应体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尊重天地的生机。佛教的持斋茹素乃至护生行善,是基于慈悲精神;认为小至芥子微尘,大至整个宇宙,彼此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唯有大家抱持尊重心态,让天地生机绵延不断,才能使众生的生存,得到最佳保障,也就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说到包容,干百年来佛教流传兴旺,主要是因为佛法真理包容无碍,故能涵摄十方,源远流长。

包容异己的存在。五根手指虽长短不一,但合拢起来就能紧握物品;眼耳鼻舌尽管功能互异,然而相济并用就能产生正确的觉知。所以,唯有包容异己,才能团结一致,产生力量;唯有包容异己,才能分工合作,共成美事。

包容伤残的尊严。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因为阿弥陀佛包涵众生的罪障深重,容许众生带业往生极乐;观世音菩萨不嫌娑婆浊恶,倒驾慈航寻声救苦。由于他们的慈悲包容,所以最为佛教信徒景仰,从而启示大家,唯有包容众生的一切长处、缺点、创伤、挫败,尤其是对伤残的尊严要特别包容,我们才能拥有弘法利生。

包容冤仇的伤害。娑婆秽土是一半一半的世界,佛一半、魔一半,善人一半、恶人一半我们不能只要这一半有利于我的天地,拒绝那一半障碍我的世界。冤仇宜解不宜结,唯有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肠,包容对方、消弭怨怼,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美满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敬爱。

包容无心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严以待己,宽以待人。我们对自己的过失要严厉检讨;对于他人无心的错误,则应以宽容的爱心与耐心,给予对方改正的机会,以包容化解埋怨,以谅解代替厌恶,我们的生活必能更为美好,我们的社会必能更加和谐。

祈愿大家体悟尊重与包容的真谛,并将尊重与包容的美德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态度敬业乐群,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将娑婆秽土建为桃源净土,将是指日可待的。

【我是个什么东西】

要学佛法先除我,要成事功先无我。

在这个娑婆世界,人为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把我看得无比神圣、非常重要。

许多人一开口,就说:我大多数人拿起团体照片,首先会找我在哪里?

我,我在哪里?许多人老是以自我为重心,自私、自利、自大、自夸为了小我而不顾大我,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就随之而生,制造了人际之间的是非恩怨!

顺治皇帝位居九五之尊,这个我可够伟大了吧?可他还是搞不清楚我是谁,曾吟诗云: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咙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照佛教的说法,人是因缘俱足的,人身难得今已得,当我们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就必须好好珍惜,不要糟蹋自我,污染群众;个人为小我,群众为大我,应该轻小我而重大我,甚至进而无小我而有大我。

说到何处找我,也就是怎样才能使我真正的存在,融合在群众中并受到尊重,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深思:诚实以奠人之信我,和蔼以使人之亲我,谦虚以听人之教我,恭谨以取人之敬我,自检以杜人之讥我,自反以免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勤俭以补人之胜我,定静以处人之扰我,从容以待人之迫我,蓄艺以备人之弃我,饱学以防人之轻我,量力以济人之求我,尽心以报人之任我。力求污点绝不产生于我,也就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凡事务必无私无我,不要时时心中只有自我,有时不妨忘记自我,待人接物尽其在我,积德、惜福、求心安,如此自在自然才是真正存在的我。

三法印提示众生诸行无常、世间无我、一切皆空,我们生在娑婆世间为人,要学佛法先除我,要成事功先无我,人生本多烦恼,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时时秉持慈悲喜舍正念,熄灭贪嗔痴愚妄想,就能减少烦恼,我之所苦在吾有身,轻小我重大我,甚至进而忘我无我,你才能找寻到我。

【自利利他】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福慧双修,行解并重。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大乘佛教的愿心;阿弥陀佛列住菩萨果位时,就曾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愿,更彰显了其利人济世的慈悲精神。

说到利人与利己,在现今社会有以下几种情形:利己不利人,人己都不利,利人不利己,利己又利人,现谨申论如后:利己不利人。这是现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一个以自我为前提的人,常以自己的利益来设想,就是抱持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这种人自私自利,没有公德心,也就不讲诚信,处处时时利益摆中央,道义放两旁了。

人己都不利。较前述那种自私的人更坏,是那种专做人己都不利坏事的恶人,他自己不行更不希望别人好,抱持幸灾乐祸的心态,甚至专干煽风点火的勾当,诸如诱导贩卖吸食毒品,唆使从事豪赌滥嫖,点燃野草焚及森林不明事理一意孤行(所谓民主,是比民王多了一点罢了);这种造作恶因的人,除了自己终将承受恶果,也会连累别人遭受苦难。

利人不利己。有别于以上两种恶人,另外有一种专做善行义举的好人,他宁可自己缩衣节食,却乐愿慷慨捐输,诸如修桥筑路、施粥奉茶、捐血救人、担任义警、奋勇救火、指挥交通这种好人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精明,实际上他们是在积功德,而《佛陀本生经》中更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可说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

利己又利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挽狂澜于既倒,做中流之砥柱,秉持大智能、大慈悲,为了国家社稷、千万生灵,不计小我毁誉,成全大我顾全大局,勇于站出来承担当下,敢负责任,当仁不让。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襟,关怀关心国计民生,祈求众生安定安心,从而臻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升平境界,是圣贤豪杰,我们应当景仰支持。

一个参禅学佛,具有正知正见的三宝弟子,在学佛的过程中,应该效法大乘菩萨的精神,虽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利己又利人,绝对不可做人己都不利的恶事,也要少做利己不利人的坏事,应当从利己想到利人,也就是自利利他才好。

【做人要争气】

和气生财,忍气保泰,怒气攻心,争气向上。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说到气与人的关系,真是密不可分,而且影响深远,暂不说人若一口气不来,呼吸停止即活不了,就连包含气的词语也举不胜举:和气生财,忍气保泰,怒气攻心,争气向上,以及景气、脾气、气势、气氛、运气与气运这些经常为我们所谈论的气话,冷静思考殊堪玩味。

先说和气生财。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冷脸,势必不得人缘,成为不受欢迎、被排挤议论的边缘人;反之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则会为大家所喜爱。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做人更要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在这个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和气可以为你赢得物质财富,更能为你赢得精神财富。

再谈忍气保泰。中国人有句口头禅:退一步海阔天空,忍片刻风平浪静。事不三思必有悔,气能一忍永无虑。在人的数十寒暑生命中,遭受委屈与打击在所难免,尤其是树大招风,在你向上奋斗时,一定会遭遇外来的种种拂逆,如果你能体悟忍气保泰的道理,不去计较那些风风雨雨,默默地继续向下扎根,根基愈稳固,别人愈不能动摇你。

三论怒气攻心。稍有医疗常识的人,都知晓心平气和是养生保健的不二法门,心浮气躁的人身体健康多有问题,怒气是一种毒素,甚至有人认为,那些四大不调常生怪病的(诸如癌症、肿瘤),通常都是脾气不好常生闷气(气不调顺,不通则痛),抑郁怒气滋生病痛,身心都不健康;再说人在生气愤怒的情况下,常会不理智地说些未经思考的话,冲动地做些不计后果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佛教更有一把嗔恨无名火,烧焚三干功德林的告诫,开示信众:纵有很大的功德林,因为一把嗔恨火,会将福报全部烧焚殆尽,所以我们要警惕铭记教训。

四表争气向上。水向低处流,人向高处走;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虽然士农工商职业不同,价值观念标准不一,但是好人好事则是共识公认的,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出人头地,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争气向上,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少不劳而获的侥幸。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枝头傲群芳,做人做事除了要接受别人的挑战,今日之我更要超越昨日之我,只要你能精进不懈地争气向上,就必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总而言之,我们若要生活快乐,应当化暴戾为祥和;而怨天尤人乱发脾气,不如乐观奋斗立志争气。

【行善去恶】

因求真理登净域,为学佛法人宝山;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佛教倡导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已渐渐由丛林进入都市,信众亦渐渐扩及士农工商;由于近来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加诸一些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于是有些人指责佛教改善社会风气不力,寄望佛教进一步关怀社会,多做些有利社会的公益活动。

有果必有因,因果报应更是佛教重视的,冷静观察现代社会上有些人的诸多恶行,因果昭然,报在眼前,当然就会结诸恶果了。

所谓慈行,包括身体易犯的杀、盗、淫;口舌易犯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念易犯的贪欲、嗔恚与愚痴,平常我们常听闻十善行,如果我们不触犯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愚痴以上十恶,便是十善。

人通常严以贵人,宽以待己,更喜欢自我安慰,有些人夸口说:自己一生中绝对不会偷盗。其实也许他天天触犯偷盗而不自知。譬如,有一个小孩偷了同学的圆珠笔,被老师发现送回家,告诫家长孩子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当爸爸的听了很生气,随手打了儿子两个耳光,随口骂道:浑蛋,你要圆珠笔,爸爸经常从办公室拿好多回来,为什么要拿同学的?与此类似的,郊游时看到漂亮的花朵水果,因为四周无人看管就随手采撷,也是偷盗的恶行。

说到杀生,平常我们谈杀生都强调不杀人,不侵犯他人。事实上,一杯水没喝完就倒掉,严格论断也等于杀生,因为一杯水也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本来可穿用三年,仅穿了几天就嫌旧丢弃,不知惜物也等于杀生,尤其现在环保意识高涨,我们如果不珍惜资源,随意乱丢垃圾制造污染,更是有违慈悲与护生。

芸芸众生,自求多福,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我们要净化身心,必须切实检讨反省。去除恶行,才能实践善行。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五】

【不着痕迹的善人】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随他去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

【有道者的心态】

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迫害不以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

过新年、穿新衣,给人焕然一新的观感;而道德修养也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可以庄严一个人的仪态。我们常会发现有些珠光宝气艳丽华服的人,谈吐粗俗举止下贱,就会评论他虚有其表败絮其中;而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纵使穿着简朴布衣,但是能自然散发一股慑人的气质,与其接谈使人景仰。

芸芸众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言行更是其心态的表现,一位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心态是什么样子呢?

侮辱不以为耻。有道德修养的人,纵使听到侮辱的话语,受到侮辱的逆缘,因为自己行得正,心安理得,就不会计较外来的侮辱与诽谤,所以他会泰然面对那些无谓的侮辱,忍辱常乐,择善固执。

卑屈不以为贱。有道德修养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使别人看不起他,视其为卑贱委屈,他也不会受到影响,更不稀罕别人是否了解重视他,心安一床宽,活得自在就好。

艰难不以为苦。人生难免会遭遇一些挫折、艰难与困苦,有道德修养的入,他面对艰难困苦,不但不以为苦,反而会视为考验自己的试金石,会更加精进以期超越,力求升华情操化解苦难。

迫害不以为意。有道德修养的人,当其遭遇伤害与逼迫时,他能够不去介意;甚至好像一个充满气的皮球,你打它一下,它跳得更高,你愈迫害它,它愈是坚强。

利众不以为烦。有道德修养的人,他是乐愿为大众服务,分担众生的苦难,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心甘情愿为众生做马牛,绝不会因利众而烦恼,视工作为麻烦。

恩宠不以为荣。假如有什么光荣、有什么奖赏,甚至有什么荣誉利益,对有道德修养的人来说,他因为证悟到富贵繁华,镜花水月,所以对世间的虚名与虚荣,都已经看得开,放得下,所以也会视之如浮云,不会以恩宠为荣,跳出了名缰利锁。

在此,我屡述一位有道德修养君子的心态: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迫害不似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期盼有缘人参考,作为借镜。

【耕好自己的心田】

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

【心在何处何处安心】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禅宗主张因各人的根性不同,而有顿悟与渐悟的不同法门,随机施教。慧可即是属于顿悟的。

【心能安四方皆好】

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用忏悔净化身心】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菜根谭》有句BBB:很多的功德,不及一个傲慢;无边的罪业,不及一个忏悔。意思是说:一个人纵然做了许多的功德,一有傲慢之心,功德就会减少;一个人纵然犯了弥天的罪过,只要挚诚忏悔,罪过就能减轻。

所谓忏悔,就是改恶、迁善,检讨反省净化身心,是我们精进不可缺少的美德,可是一般入却不知回头是岸,不容易滋生忏悔的心情。总要到了艰难困苦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错了,譬如有病了才想到自己不珍惜身体,没有钱才懊悔自己的懒惰浪费,到了年老的时候,才懊悔年轻时不努力,只好老大徒伤悲了。

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开示我们,菩萨与众生的分别,在于菩萨能防范于未然,不敢随便造恶因,以免将来受苦果;而众生凡夫则不管眼前如何,要等到苦果临身的时候,才知道后悔,但后悔已迟。

每个人的际遇迥异,要后悔的事情也不全相同;过去古德高僧曾经告诉我们,有十种应该后悔的事情,谨简要整理提供大家参考:逢师不学去后悔。有缘遇逢名师,不知好好亲近学习,等到机缘失去了,再后悔已来不及了。

遇贤不交别后悔。有幸邂逅贤人,不知把握机会与他相交,等到贤能人离去,才后悔错失良机。

尊亲不孝伤后悔。父母尊长在世时不知孝顺,一旦弃世伤亡,才后悔为何不及时尽人子之孝,徒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仕主不忠退后悔。跟随主管(就业工作),不能尽忠职守,等到被辞退(失业),才想到悔不当初已覆水难收。

见义不为过后悔。见义不为,错失良机,事过境迁,于事无补,只有徒留懊悔。

见危不救陷后悔。遇到他人有危急时,不知及时搭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让自己悔恨不已。

得利不施失后悔。得到利益(生活富裕)时,不知布施(广结善缘),等到钱财失去(无能无力),才后悔未能及时布施结缘,又于事何济呢?

因果不信报后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如果不信因果,等到感受业报时,自然懊悔莫及了。

有国不仕亡后悔。身为国民不知爱国,覆巢之下无完卵,无国可爱之民,只有流浪天涯寄人篱下了。

菩提不求死后悔。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身强体健时不知修行,无常来临只好劳烦别人超度了。

【内心财富无价宝】

造物忌名尤忌财,钱财为何保不住?

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保富亦保福。

钱财若有盈余时,应该如何处理?佛法提示我们有几种处理方法:第一,要供养父母师长。第二,要让自己及妻子儿女生活快乐。第三,要扩建投资正当的事业。第四,要有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五,要布施、救济以造福人群广结善缘。上述各项比例,大约以十分之二供养父母师长,以十分之四因应生活所需,以十分之二投资扩建事业,以十分之一作为储蓄,以十分之一来布施救济做功德。

一个人除了追求物质的财富,更要追求内心的财富,因为外在的物质追求,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若一味追求物质,则内心将时常感到空虚,所谓知足常乐,唯有心里的财宝,才能使自己真正感到快乐。

【安定心境有妙法】

放松身心、集中思想;进一步观、仿效佛陀。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修行首重修心,处身娑婆世间,面对五光十色的现实社会,芸芸众生因为外境的感染,经常心猿意马,情绪暴躁,甚至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搞得自己烦恼丛生、人生无趣。

我们都知晓,安定心境的好处多多,可是却不知晓安定心境的妙法。谨提供以下几点给有缘人参考:放松身心。生理受心理影响,心里一紧张,肌肉就紧张,讲话也高亢、呼吸也急促,心情更会暴躁,所以想安定心境,第一妙法就是放松,随时随地放松身心,碰到情绪激动时,先深呼吸三次再调匀呼吸,缓和讲话的音调,脾气忍下来,心情也就会定下来。

集中思想。情绪紧张,思想散乱;思想一集中,那些困扰自己的妄想杂念就会减少,所谓一心不乱,就能动静自如。

进一步观。就是进一步想一想,神经紧张,疑神疑鬼,属于情感作用;深一层想,是理智的作用;随时随地做进一步观,就可减少许多烦恼,使生活愉快轻松而有趣。

仿效佛陀。佛陀是觉者,是理智与情感同时臻于圆满境界的人格,众生痴迷,觉即成佛,人人本具佛性,如果我们能够有仿效佛陀的心愿,就可以朝开显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具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因果观念的佛子,一定不至于像凡夫俗子一样看不开、想不透。

总之,心净则国土净,安定心境是修心修行的不二法门。

要以舍为有,要以忙为乐;要以勤为富,要以忍为力。

【塑造形象厚植人脉】

广结善缘,得道多助。

人不能离群索居,生活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形象好坏,关系他的人缘,甚至影响他的人生。

大家都希望留给别人良好的印象,期盼别人认为自己是正人君子,是值得信任的好人;塑造良好形象不仅为公众人物所注重,芸芸众生也不宜轻忽,每个人的形象都是自己塑造的,我们如何才能树立良好形象呢?有四点建议提供大家参考:不要贪财、贪爱、贪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正人君子,尤其是三宝弟子,深信因果业报,绝对不能贪人钱财、夺人所爱,乃至不明事理地乱发脾气。你如果要别人认为自己是好人,就不能也不要贪财、贪爱、贪嗔(耍个性、弄情绪),切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要自大、自怨、自叹。人必自侮,而后人侮,在我们生活环境四周,常会发现几种不受欢迎的人物:有的人自我膨胀,吹嘘自己伟大;有的人自我怨恨,感慨时运不济,因而怨天尤人;有的人自哀自叹,常认为生不逢时,甚至内怨眷属外怨亲友不管是自我膨胀、自我怨恨或是自哀自叹,都显示他还不是一位健全而成熟的人,当然就很难为别人所欢迎,留给别人良好的形象。

不要无信、无义、无耻。人无诚信,寡义鲜耻,一个人倘若只知利益放中央,道义摆两旁,为了自私自利,不顾道义廉耻,言而无信,不讲义气,不知廉耻那么,他留给别人的形象就很糟糕了。所以,我们平日做人处事,千万不可触犯并避免发生无信、无义、无耻的言行,如此才能塑造良好形象。

不要负国、负人、负己。不知感恩,何异禽兽,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社会(国家)大众的共同成就下成长的,所以有良知正见的人,要常存感恩心,要能回馈社会,不要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栽培、社会对我们的厚爱、亲友对我们的期望,更不能对不起自己。无论是儿童与青年、少壮或老迈,不管是士农工商、富贵贫贱,我们身为一个人,千万不要辜负自己、辜负别人、辜负国家(社会),不做任何负国、负人、负己的行为,自然就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

佛经常提示众生: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我们如果能够不要贪财、贪爱、贪嗔;不要自大、自怨、自叹;不要无信、无义、无耻;不要负国、负人、负己,深信你必能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得道多助,营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礼貌是我的水准】

善法如桥梁,嗔他有何益;随顾修善行,忍则五德具。

芸芸众生处在这个娑婆世界,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很幸福、快乐,但事实上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唯有多行善、多结缘、多讲好话、多散播欢喜的种子,才能少计较、少烦恼、少发脾气,纾解对治暴戾的困扰。

应机说法,普利人天;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个人内心拥有爱的宝藏,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而生活即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众生的存在,尊重与包容众生,并且肯为众生服务,协助众生离苦得乐。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

财富从布施而来,施比受更有福。

佛教非常重视社会大众人际间的关系,为了期使众生诚实无欺广结善缘,有所谓四摄法,这个法门主张以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促进人与人的沟通,进而结缘行善。

现在就四摄法的要旨略要诠释,提供读者参考,深信当能助益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布施。财富从布施而来施比受更有福这两句谚语值得吾人深思。第一句启示我们不播种哪能丰收,第二句提示我们有余才能布施,布施胜过接受。其实布施不限于金钱、物质的布施,还有劳力、智能的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入,才是富有的人;而不管你运用语言、微笑,或是精神、物质来布施,主要的心意就是结缘,布施者要有诚意,更要注重受布施者的尊严,这就是人际间最好的善意表现。

爱语。赞美的语言是世间最美好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欣悦受到别人的爱护;许多人世间的争吵与烦恼,往往就是因为彼此间语言的误会所引起,甚至语气的轻重也会造成彼此的误会,所以人与人相处,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以真诚的态度善用爱语,不但误会减少,更能广结善缘。

利行。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同样的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做人做事,更要知晓助人为快乐之本,你在言行上常乐愿帮助别人,种善因结善果,因缘际会时,别人自然会帮助你。

同事。这里所说的同事,是指随缘随众,如果你坚持己见,孤傲不群,你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你能具备随缘随众的性格,就能够融人群众。举例来说,当你面对商人时要讲商人的话,对农夫要讲农夫的话,对青年人要讲青年人的话,对老年人要讲老年人的话,如此才能谈话投契,彼此沟通,否则就是各说各话(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也就是说,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设想,如此就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方便达成共识。

社会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能够善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深信亲友间就可以守望相助彼此尊重;夫妻间就可以敬爱有礼幸福和睦;君臣(主雇)间就可以彼此互信互依共存共荣。

【用慈悲心解世间苦】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寻佛法,犹如觅兔角。

佛经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寻佛法,犹如觅兔角。人间佛教主张正视社会问题,从而解决消弭问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更为大乘佛教的真谛。

佛教对流氓的看法。在佛门中礼拜佛陀菩萨,是向正道迈进,不会有不良后果,因为佛菩萨慈悲为怀,纵使众生无暇礼拜也可随缘;但如果祭拜黑道鬼神,是所谓引鬼上门,容易招惹烦恼,因为鬼神尚有七情六欲,一旦众生不再祭拜他会气愤。正宗佛教视鬼神如黑道,现今社会看待黑道亦如鬼神。孔子说:怪力乱神,敬而远之。流氓就是鬼神的化身,我们对黑道要敬而远之,不可得罪他们,明哲保身,更不可建立关系,免惹麻烦。

佛教对自杀事件的看法。最近社会自杀事件频有所闻,为情感、为金钱、为名誉,甚至连学生考试不顺、课业繁重也会自杀。

凡俗之人一有烦恼,不堪痛苦就想自杀,想借自杀身亡一了百了,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佛教认为自杀触犯杀生大戒,不能究竟解脱。其实很多人自杀,是因为心结解不开,假若能够亲近善知识,接触正知正见的佛法,就能轻易解开心结(淡化心外世界的执著,宽广心内世界境域),也许就消弭了自杀的念头(开悟就会看开),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世间还有什么可怕呢?

佛教对婚外情的看法。现今社会风气开放,异性之间接触增加,发生所谓婚外情的事件也频繁。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清官难断家务事,暂且不去深究。不过,一旦友生婚外情,夫妻双方都应该负责任。

上等丈夫回家会体贴慰问家人,也乐愿帮忙分担家事;中等丈夫回家后喝茶看报,但不忘赞美妻子;下等丈夫有如木头人,非但不言不语,还要嫌东嫌西。如果你是男士,请虚心反省自己是哪等丈夫,如果是下等丈夫,就要慎防家庭出问题。假如先生有外遇,妻子也要负责任,因为若有整洁舒适的家园、美味可口的佳肴、温柔贴心的关怀、恭敬赞美的语言,一定容易留住丈夫的心。用爱再去把爱赢回来,则是解决婚外情的最佳方法。

佛教对离婚的看法。佛教《善生经》指导男性为人丈夫,要当君子怜惜妻子,当英雄保护妻子,当劳工为妻子服务,当禅者给家庭欢笑禅趣,当善尽养家糊口责任的主人。《玉耶女经》指导女人为人妻子,要身兼母妇(疼爱先生如孩子)、臣妇(敬重先生如君王)、婢妇(视先生为主人般顺从)、夫妇(夫唱妇随互相爱护)、妹妇(像兄妹一样提携支持)之职,就是主张男女有缘结为夫妇,应当相敬相爱白头偕老。

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希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所以佛教是不赞成离婚的;但是,如果夫妻由相敬如宾到相敬如冰,更蜕变至相敬如兵,夫妻缘尽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也要好聚好散。

【懂得珍惜才懂得爱】

惜缘感恩,涌泉以报;惜福心发,大爱慈悲。

人为万物之灵,众生有情。千古以来,中外歌颂爱、诠释爱的谚语格言不胜枚举,诸如爱,是感情的升华,有如阳光照耀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爱,不仅要以眼去观看,而且要以心去体会。也曾有人问我:你觉得爱是什么?在我看来,爱的真谛,要升华为慈悲,只有一个字可以代表,那就是惜。

(一)惜缘感恩,涌泉以报。不分男女老幼,无论智愚贵贱,人皆有情,只要我们肯珍惜因缘,感恩惜福,真诚相待,自然会缘缘相系。因为世间事物,都是互为缘起、相生相成的,佛教讲究缘分的培养,常说要广结善缘,其实善缘固然要广结,其他一切的因缘,无论好坏也要善加珍惜,能够随时惜缘才能广结善缘。

用爱心珍惜善缘,发挥出生命的光与热,可能照亮自己的前程,也能温暖周围的世界。尤其是秉诸忠孝节义,发展出爱的情谊,更足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投桃报李,如果我们受到对方点滴的恩情,总要想尽方法受施勿忘,涌泉以报。

(二)惜福心发,大爱慈悲。爱,诚然是伟大的,古今中外流传多少爱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如果没有怜惜心(慈悲心),爱反而是自私的,是极端的占有,更是一种污染与罪恶。

中国人很有智能,将爱与惜两个字合成。爱惜这个词汇,于是爱就有了落实的方向,爱就有了无限的生命。

请静思省察:我们爱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要惜情;爱惜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要惜才;爱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就要惜缘;爱惜飞逝的时光,就要惜时;爱惜宝贵的力量,就要惜力;爱惜尊重的言语,就要惜言;爱惜积蓄的财物,就要惜物甚至我们更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福报,必须惜福;爱惜累世成就的生命,必须惜命您能瞳得珍惜,才能懂得爱。

【到达常乐的彼岸】

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

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生活中更有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快乐,其实人生是苦乐交集的。

(一)人生之乐。人生究竟有哪些快乐呢?金榜题名、事业有成、妻贤子孝、财源滚滚、苦尽甘来皆是世间人所谓的快乐。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生的快乐分为外乐与内乐两大类。

外乐是指感官所产生的快乐。诸如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或财欲、名欲、食欲、睡欲等欲乐;内乐是指精神上所产生的快乐。例如有人喜好阅读,神游古今中外、字里行间得到无比快乐;有人喜好写作,从文学创作里得到许多乐趣;有人喜好静坐,于自在轻安中得到无限喜悦;有人献身于信仰,在信仰里得到喜乐。

(二)人生之苦。人生既然有外乐与内乐,为什么佛教又主张一切皆苦呢?其实,佛教所说的苦,除了身心因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恼以外,主要是指无常故苦。无常会剥夺人的青春、健康,使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老朽毁坏;此外,天灾人祸会将金钱夺走,不肖子孙会将财产散尽,恩爱夫妻大难来时会分飞,事业名利更是不能持久不去由于一切无常,在时间上有生、住、异、灭,在物质上有成、住、坏、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每个人都有无常苦的经验,但总在欢乐时忘却了痛苦,佛教说苦,不但是要我们接受苦的挑战,禁得起苦的磨炼,更要我们将苦难看成是人生的试金石去超越,要我们正视苦的存在,去了解苦的成因,用适当的方法改善去除,以得到圆满快乐的人生。

(三)苦乐中道。一般人不明白苦乐的真谛,而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容易滋生副作用;文学创作固然能将心情宣泄,但是多情易被情伤;学问知识的获得,虽然能开拓视野,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维摩诘所说经》形容维摩诘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贪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凡此都显示他虽然享有五欲,但是这一切对他而言,都如片云点虚空,一点也不妨碍他的自在修行,这也是我们应该省思、学习的,过犹不及,中道最宜。

(四)究竟常乐。人生自来苦乐参半,更因世间一切无常,所以苦并不足畏,乐也不足喜;好乐恶苦是众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乐,无论是属于感官的外乐,或是属于精神的内乐,都不是究竟常乐,甚至反而引致人们堕落沉沦。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所谓法就是真理,能够接受考验所带来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五戒十善六度四摄因缘果报皆为法乐,我们心中有了法乐,对于五欲六尘可以不拒不着,自然能够自在常乐;以无边的法乐为舟筏,才能使我们度过生死的波涛,到达常乐的彼岸。

【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六】

【话苦乐】

你好他好我不好,你大他大我最小;你有他有我没有,你乐他乐我来苦。

【苦乐一线间】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每个人渴求生活快乐,不愿苦难降临己身,希望幸福常相左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往往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一生之中有些遗憾更是必然的现象。

有位哲学家说:人生是不断地产生需要和不断地满足需要需要的产生是苦,需要的满足是乐。其实,人生不能完全是苦的,也不能完全是乐的,苦与乐更是不能单独发生的,尽管受苦受难的人也有相当的快乐。

佛教常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种苦其实也有乐的一面,万法唯心,是苦是乐端在一念之间。

生苦。是指母亲生育时所受的痛苦,可是如果没有这种痛苦,又哪儿来子孙满堂母子相爱的乐趣呢?婴儿临盆也许感觉痛苦,假若不经此生死难关,怎能降世享受人生的乐趣呢?

老苦。年老力衰虽然是人生的痛苦,但是我们不能忘了青春的愉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有老年之苦,也有青春之乐。

痛苦。病是人生的痛苦,可是没有生病的痛苦又怎能体会健康的快乐,再说生病时也能好好休息,而充分休息才能走更长远的道路。

死苦。是指人生消灭的痛苦,其实死非但不能说明人生是痛苦的,反而间接说明人生是无常的,生生死死,有死有生。

一死百了,痛苦也感受不到了。

爱别离苦。爱人相别离固然是苦,可是久别重逢却有说不出来的快乐。

怨憎会苦。仇人见面虽然分外眼红,但若能化干戈为玉帛,弃嫌修好会有意外的快乐;即使仇恨未消,在两不相逢时仍有相当的快乐。

求不得苦。求之不得一定会感觉痛苦,但人生的需求并不是全不可得的。而观音大士也曾开示信众心诚则灵,有求必应呢?!

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是变幻无常的,转变无常的东西总是苦的。而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正是我们产生快乐的必需条件。

【孝亲要及时】

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

【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永怀亲恩,令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

【说话的艺术】

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的人善于借说话来表达情意,所谓能言善道一席话就善缘广结;有的人不善于以语言来表达理念,所谓辞不达意一讲话就被人误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好多话,为了避免话难说,说话难的困扰,我们就要探求学习说话的艺术。

《十善业道经》提示我们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就是说话的四点要领,乐愿诠释提供各位读者参考:言必契理。契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如果见到农夫,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菜蔬,遇到商人,就谈论一套生意经营,碰到工匠,就说各种工巧技艺,这就是说话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契机(视对象说合适的话)固然必要,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言论一定要合理,也就是契合诸佛的道理,使众生都能承沾甘露法雨的滋润,将至高至善的道理,以适合众生的程度,深入浅出地施予软化,才真正能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言可承领。我们说话的动机,是要让别人接纳领受。现代社会中,老师的话,学生不受听;父母的话,儿女常反抗如何才能让别人乐于接受我们的言论呢?《诸法集要经》提示常说利益言,令自他安乐常以柔软语,爱念于群生,告诉我们说话的艺术,就是对众生要抱持慈悲心,多说好话,不要吝于赞美;同时又告诉我们,即使说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而明白清楚,让听话的人心生欢喜,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承意领受,岂不可惜!

言则信用。大家都在讲诚信,言而无信,如何立身?

所以,说话一定要有信用。《正法念处经》有段经文: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从亘古到现今,童叟无欺言必诚信是大家共认的真理,做人要讲真实的话,言则信用,人格才能为大家所肯定。

言无可讥。我们所说的话要圆融,最好面面兼顾,无懈可击。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段圣人的铭言,启示我们要慎言,不可强木知为知,让人有讥讽的口实。

我们如果能够常说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就能够不为别人讥讽了。

总而言之,一个人若能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必是懂得说话艺术的人,也是匿得如何做事做人的好人。

【旅游参访见识增广】

能动能静,能近能远;溪声山色,任性邀游。

休憩旅游因为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已经是现在人士向往的。利用节日休假可以到国内风景地区,安排较长假期可以到海外世界各国去观光旅游,甚至有些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去游学,正有如古代出家人的参访。

说到旅游参访,休憩和旅行,有时可算是对生活的再出发、再充电,现在谨略谈游学的益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言道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有机会出外旅游,不管是在国内或是到海外,接触新的天地,一般社会的人情、世故,以及大自然的景观、风光,都能增加我们的知识。

扩大心胸,放宽视野。有的人出外观光似乎只为了采购,那是绝对偏差的行为,我们有机会旅行参访的时候,要用开阔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风俗、习惯,更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去欣赏不同的文化气氛、文明背景,以及当地的自然风情。

能动能静,能近能远。俗语说:在家干日好,出门一时难。诚然,由于语言及习俗,出门不如在家习惯方便,所以,当我们出外旅游参访时,除了要能动态地跋山涉水,也要能静态地欣赏、观察,我们要用心研究近处的,也不放过机会去了解远处的,处处用心时时留意,随时随地都是学问,都有宝藏。

溪声山色,任性邀游。佛经常开示信众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宇宙大干世界,大自然万象纷呈,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与心得。就好像一个参禅者,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他悟道,看山原来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所谓溪声山色原是可供我们任性遨游的。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话来解答一些有心旅游却难以成行人士的困惑,也是对一些有缘人的建议:求足,何能足?知足便足;欲闲,哪时闲?偷闲便闲。佛教强调发心与发愿,只要心诚则灵,就可以有求必应。不仅是旅游参访,做任何事,首先必须要有信心,才能产生力量,成就愿望。

【简单生活性灵纯净】

家鸡有食镬汤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在这个物欲泛滥的工商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多人一切向钱看,为了追逐荣华富贵,而遗忘了向内心去探求性灵的纯净,忙忙碌碌,表面上风风光光,可是,午夜梦回,自问生活得并不幸福、自在。

【因缘福报知足常乐】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凡人常怨恨命运,愤慨世间事常不公平。挑剔眷属、同事的不好,指责朋友、长官的不对,甚至会嫉妒别人的好运气,眼红同僚的好福报。

假如你没有一点惜缘、感恩的心,你又怎会珍惜因果福报,更不会想到回馈社会与大众。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福报有正知正见,珍惜因缘、广结善缘,懂得感恩、处处感恩,如此深信才能享受知足常乐的生活。

【悲众生】

历劫挫身不倦惰,书夜摄心常在禅;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

【改变命运靠自己】

道德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正确的信仰可以改变命运,善意的结缘可以改变命运;合理的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人各有命,所谓时也,命也,运也。

一般人对于未可知的将来,常有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茫然,总想找一个预卜先知的方法,去了解自己未来的命运是好是坏,甚至希望能够避凶趋吉!

其实,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有时候,往往为了一块钱,就能使这个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你拿一块钱去帮助别人,对方得到协助支持,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种下善缘就会改变命运。反过来,拿一块钱去做了不好的勾当(恶因),甚至为了一块钱而计较争吵,说不定就会为自己惹来烦恼与灾难。

一块钱可以改变命运,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乃至一个念头,都会使我们的命运有所不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一定要去看相、算命、卜卦,也不必去求神明来解运,改变命运要靠自己,如何改变命运,使自己避凶趋吉,愿提供大家四点建议:(一)道德的观念可以改变命运。芸芸众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容讳言天堂地狱全在一念之间,我们经常心猿意马,时而上升天堂,时而下坠地狱,因此,我们举心动念都要有道德的观念,凡事力求符合义理、人情,也就是力求心安理得,如此你的命运在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原则下,就能得到善缘与福报。

(二)正确的信仰可以改变命运。人很渺小也很软弱,有正确信仰才能产生乐观奋斗的力量,但是不要迷信、不要邪信,更不要让神权控制,不要让所谓权威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信仰具有道德、有人格、有能力的善知识,因为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成长茁壮,避免走岔了路。

(三)善意的结缘可以改变命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在做,天在看;你好心诚意,处处与人为善,经常予人祝福、给人帮助、给人方便、予人欢喜,得道多助各种善意的结缘(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合理的持戒可以改变命运。曾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孔子更训诫吾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佛教主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合理的持戒,不做非法之事、不动非法的念头,就等于遵守交通秩序不闯红灯,就不会肇致车祸。为人处世一切言行,都应力求符合法理、人情与道义,纵使做一个真小人也比那些假君子活得自在幸福,而一个不做亏心事的人,吃饭自在,睡觉安然,自然命运也就不会变坏了。

【情到多时反转薄】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悲智愿行】

历劫挫身不倦惰,智慧深人众生根。

自他和社会,普济重利人。所谓慈悲道德,主要是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圆融。我们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都要运用慈悲道德去结缘。也许有人会偏激地表示:慈悲有什么好?道德有什么用?甚至误认为吃柿子找软的下手,有慈悲道德的人,常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因而对慈悲道德持怀疑的态度。其实,善恶终有报,因果有轮回,我们要坚持与人为善、为人奉献的意志,深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有慈悲心与道德力的好人。

五戒应受持,人成即佛成。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其实也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大家都能共持五戒,上慈下孝,不偷不淫,社会自然净化祥和安康;一个人受持五戒并切实践行,就表示人格完美,也就可以成就佛道了。

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我们要建设人间的慈悲道德,对人天的福德善行一定要遵守修持。所谓人天三祸行,即是布施、持戒、禅定,布施可以增加我们的富贵(广种福田),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严(自爱人敬),禅定可以安定我们身心的动乱(安然自在)。能奉行布施、持戒、禅定的人,也就是大家公认的善人好人,他的善行义举与道德风范,自然会受到肯定与尊敬。

佛经:历劫挫身不倦惰,昼夜摄心常在禅,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这四句偈语开示我们学佛参禅要精进不倦惰,摄心遍学一切法门,更要开发契合众生根性的智慧,企盼善信能够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拂尘除垢】

知道自己愚钝就是智者!

【长寿十法】

要长寿,多积阴功天保佑;要长寿,嬉嬉常笑眉莫皱;要长寿,远离美色如仇寇;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要长寿,热身莫教风寒受;要长寿,出言行事俱从厚;要长寿,大小物命都怜惜;要长寿,书酒花月随前后;要长寿,诸般省俭常念旧;要长寿,上床鼾吁神不漏。

篇首所引这则长寿十法,是一位古德所撰,现今阅读颇富禅意,乐愿诠释与众生结缘:多积阴功天保佑。《菜根谭》有句BBB善根暗长,恶损潜消,做善事的人也许眼前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而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基于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律,多积阴功(做善事)天(自然)保佑。

嬉嬉常笑眉莫皱。忧愁寡欢,凡事爱钻牛角尖,身心会不健康而加速衰老,反之乐观奋斗,遇事以平常心处理,纵遇不如意事也处之淡然,嬉嬉常笑,则能常保身心康泰。

远离美色如仇寇。除了正常的男女关系,不正常的艳遇、畸恋正如利刃上黏蜜能不慎乎!

三餐量腹依时候。这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饮食要定时、定量,而食不可过饱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及布衣暖菜根香,都值得我们铭记、深思、力行。

热身莫教风寒受。随气温寒热加减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满身时切忌招致风寒,造成四大不调、滋生病痛隐疾。

出言行事俱从厚。我们生活百行均要厚道(切莫刻薄),以免招致怨尤,自可趋吉避凶。

大小物命都怜惜。这就是慈悲心肠的具体表现,要本诸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不但冷爱而且珍惜一切生命。

书酒花月随前后。这是一句诗情画意境界的素描,我们中国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也就是所谓神来之笔,这是读书怡情、花月逍遥以及随缘自在诸种妙境的综合,一个人真能书酒花月随前后,自然能快乐长寿。

诸般省俭常念旧。一般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而新不如旧则又常为人所感叹。中国人讲感恩惜福,更以勤俭为持家之方(严戒予弟奢侈),所以诸般省俭常念旧,也就是感恩与惜福,一位知晓感恩与惜福的人,自然能够长寿不老。

上床鼾吁神不漏。现代人由于忧虑、操劳,易有失眠、浅睡的现象;同样是睡觉,有的人一觉到天亮,有的人辗转难入梦。不要将烦恼带上床,适度休息才能走更长的路,睡得好更为长寿之要,所谓眼中有沙宇宙窄,心中无事一床宽,心安理得自能睡得安稳。

【老当益壮自求多福】

莳花品茗,逍遥自在;心安理得,随遇而安。

如果你已步入老年期,希望你自求多福;倘若你的亲友是银发族,更希望你激励他自求多福。

置死生于度外就不会忧虑生死,忘记自己的年龄就能以平常心愉快生活。

【心净身安】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

说起病来,可分为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两种。所谓有形之病,外感内伤以及一切四大不调,也就是身病;而无形之病,贪嗔痴爱以及一切无名烦恼,也就是心病。

佛家常说:身病起于心病,心若无病,身亦不病。芸芸众生,此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有病?只因念妄动,遂有此身,有身即是病源,更以受想行识,坚执我故,于是妄想执著,缘由贪嗔瘸暖,而滋生八万四千烦恼,乃生心病,更由心病生出种种身病。

生老病死,随业轮转,知病求药,方能离苦;佛陀慈悲开示信众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妄念;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则能医治众生一切身心等病,所以如来亦被称赞为大医王。

谚云心病无药医,我佛慈悲,广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尘劳之病。现代医学界也以事实来佐证:许多生理的病痛,实源自于心理的不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抵御生理病痛的能力,远大于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乐观进取的人,少病少灾少烦恼;悲观颓丧的人,多病多难多烦恼)。

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心安理得,才能清净,清净则无病,菩萨愿众生离苦得乐,视众生之病如己病,以悲智愿行,普度众生,祈愿众生无病,我病亦无。心净则国土净,处在这个娑婆世间,多一分祥和就少一分暴戾,多一位好人就少一位坏人天堂地狱端在一念之间,心净身安何不由我们自己做起!

【度有情人】

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

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

【处处能度众】

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拜观音学观音】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要能观世音。芸芸众生,能观看听闻、能省思修行(闻、思、修)社会上有什么声音?山河大地有什么声音?而自己的内心又有什么声音?是怨天尤人的声音,还是惜福感恩的声音?

如果我们经常为怨恨的声音而烦恼,又要如何去改变这种不好的声音呢?我们能否效法学习观世音菩萨,去寻声救苦?

倘若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协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们,为其解决困难、分担忧劳,那么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进而自净其意,将混浊的心清净以后,以慧眼去看世界,你所见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观世音菩萨。

要能观自在。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说到观照一切事情自在不自在,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却生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自己喜爱的人不自在,看到自己讨厌的人也不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更不自在。

人要如何才能随缘自在呢?就要学习、效法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看世间、看众生、看事物都要观自在;要从内心自在做起,因为自我就是观自在,当然凡事都能自在了。

要能施无畏。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很多,诸如南海大士、圆通大士、白衣大士、大慈菩萨、大悲圣者施无畏也是观世音的圣号之一,它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布施信众不要恐惧,在应世上得以无畏,而救苦救难。

人是很脆弱的,生老病死的历程中,害怕恐惧更是每个人都曾有的经验,怕死了恐怖极了的感觉会使人生不如死。

其实只要你心安理得,心无挂碍,能够真正了悟生死的真谛,平日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我们诚心礼拜观世音菩萨施无畏,就能安心不害怕(有依靠),更要随缘将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去告知那些害怕的人(无畏施),使他改过迁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莲花合掌禅意深】

莲花合掌代表永恒的信心,就像无尽灯一样互相传递。

一般人与人见面时,有的注目微笑、有的握手问好,甚至有人行脱帽鞠躬之礼,有人行三跪九拜大礼。

佛教徒则常合十问讯,就是将双手合十,中间保留些微的空隙,这是代表莲花合掌的手印。这虽是一般常见的简单手势,却蕴藏彰显深远的意义,现愿简要注释与信众结缘:表达无二的圆融。莲花合掌,从两手合十而表达无限的欢迎、无我的接纳、无上的接引、无碍的交映,到达无染的清净。意思是说我们将两只手合成一朵莲花,就像《金刚经》所讲的合相一样,是代表整个二谛的圆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谛的差别,让整个世间没有障碍。以世间法来实践出世间法,用出世间法的心来进入世间法,菩提烦恼不二,世间出世间相互圆融,让这个娑婆世界成为一真世界,成为桃源净土,更愿众生皆能成佛。

表达无量的信心。双手合掌是代表对佛陀的无量信心,更期望接引一切众生具足信心。双手合十不存异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声相映,相映于对无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业,也在合十当中,得到相互肯定与印证。

表达无生的法性。双手合十代表清净的莲花,含苞在我们心中,准备开花结果。这也代表清净无染的法性,代表能够成就世间一切正觉圆满的佛性。我们的莲花合掌尚未完全开放,代表佛性本然具足,代表觉悟世间的一切力量,也代表宇宙无生的根本道理;所以这个手印,让我们了知空性的根本道理,一切现前皆空幻,如能现证无生法性,也就能臻达觉悟正道的境界。

表达无灭的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使法轮常转、佛光普照,必须使佛道不断地现前成就,不管在现前的世界是否有佛。正如《阿含经》所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行无常,诸法常住。

所以莲花合掌也是代表一种永恒的信心,永恒行道者的形象。

合掌会心一笑,道在不必言词中传扬,就像无尽灯一样,薪火无尽,在合掌微笑当中,互相传递,心心相印,使佛法的正眼法藏得到无限回转,誓愿众生皆能成佛,人间化为净土。

【勇于当下承担】

心怀柔和忍辱,力行慈悲喜舍。

参禅学佛,端在一念之间,迷与觉也仅一线之隔。

灵山不远,眼前即是,放下妄想、放下执著,当下承担,立地成佛。

【念佛不忘救国】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佛教徒的四弘誓愿,由信仰佛教,皈依佛门,进而守持五戒,正如学习的过程,由幼儿园、小学而中学,未来更有大学与研究所,需要继续不忘初心,精进不懈!

为自己留下信仰,为生命留下记录,为大众留下慈悲,为佛教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欢喜,为世界留下融和。是星云大师期勉佛光人的法语,禅如学佛时日尚浅,慧根尤为不深,但是基于感恩、惜福的心情,我很欢喜地乐愿回溯,这些年来云水天涯,广结善缘的点点滴滴,不是自夸为佛光山奉献了什么,而是庆幸佛光山嘉惠我良多。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大全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大全

【1】、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把快乐的权利交给了别人。一个成熟的人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掌握了自己的快乐,才能掌握自己的幸福。

【2】、 ⊙别太在意别人的眼神,也别去揣测别人的想法,更不要去怀疑别人的行为,让自己的思想简单些,再简单些,珍爱每一天的阳光,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心过每一天的生活,让心徜徉在诗意的气氛中,生命会因为简单而快乐,因为快乐而幸福。

【3】、 ⊙茫茫人海,浩渺虚空。我们行走在这个繁杂的人世间,世界这么大,我们该怎么走?去向何方?

【4】、 ⊙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信仰,就会对未来的归宿感到茫然;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不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就像没有舵的船。这艘船在大海里任意漂泊,随着风向和洋流的变化而变化,谁也不知道它将驶向何方。它终会在荒芜的沙滩上搁浅,或者在不可测的大海中触礁。所以只有设定了人生目标,我们才能在其引领下驶向终点站。

【5】、 ⊙人生虽有终点,生命却是无涯。生活可以随便,生命却要认真。怎样安排此生,是自己的责任。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活着的时候不知人生的意义,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人总要在尝试中才能发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什么才是自己能够实现的方向和目标。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同样在航行时,如果我们只看到船周围的环境、波浪,看久了会头晕。我们应该有远见,看与海天之际的那条地平线,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6】、 ⊙真正确认自我不是一件易事。有许多人活到老,还不知道或者不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愿望活着,自我认识首先要分析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愿望,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明明白白地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对自己来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东西。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关键是能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选择有自己特色的实现途径。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才是唯一之道,而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其他人的潜力和特质。

【7】、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什么?这需要我们细心挖掘。生命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每个人几乎都会思索此亘古难题。当我们无从选择地,或有意无意地走错了人生的单行道时,才会明白,人生终究不是用来探究的,活着并精彩地演绎生活,才是唯一的人生。

【8】、 ⊙生活的本质是残酷的,我们都无法改变,即使迷茫也只能自己寻找答案。可是,不管怎样,就算跌倒也要豪迈地笑。人生难免遇到沟沟坎坎,难免遭遇风风雨雨的洗礼,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们也无法改变事实,还不如开怀一笑,活一回从容和坦荡。任何痛苦和快乐都是暂时的,轻描淡写就会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享受心情;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到达一定阶段,该有的终究会有,做好准备,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9】、 ⊙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的,也不是已失去的,而是把握住眼前的幸福。失去的东西不一定是你的幸福,它之所以让人留恋,是因为它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但是生活不是想象,幸福不是想象,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点点滴滴。当一切美好的东西被外力轻易摧垮时,就说明它本身就不是那么坚固,它的基础不是坚固的混凝土,而是一堆泡沫。所以,我们要时刻把握好我们的人生坐标。

【10】、 ⊙虽然如此,但也不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太高、不切实际。生活本来就应该知足常乐,何必苦苦追求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呢?也许有追求、有远大的目标是一种生活的动力,但如果超过了自己能力所及的限度,那会让我们活得很累很苦。人生苦短,也许放低目标,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11】、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当然也无法把握未来,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放任未来,任其自然发展。人要努力使自己的未来朝着希望的方向行进,并为这种发展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至于结果是否如愿,不必过多地去考虑。

【12】、 ⊙人生看似追求某种结果,实际上人活的是过程,是在追求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到什么是人生,所以,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13】、 ⊙不要以为明天是久远的事情,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今天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明天就会有问题。人应当生活在今天,生活在现实中,生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去懊悔昨天,也不要过多地去指望明天。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无论如何都已经无法改变;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就是对明天负责,把每一个今天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就是对自己的一生负责。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也别指望任何人对我们的一生负责。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明天都会有结果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明天的果是苦、涩、酸、甜,都得自己来品尝。

【14】、 ⊙在人类社会中,在这个多彩多姿却也多灾多难的社会中,人就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而拼搏着、奋斗着、微笑着,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活着。也许岁月会像风刮走流沙一般,慢慢地什么也不会留下,但至少有了过程,也有了永恒。千千万万的人都会在这个大自然中留下自己曾经的讯息,让自己沉湎,让后人触摸。世界这么大,只要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不空虚,找准了人生的目标,并不断地去努力实现它,我们就活在了幸福当中。

【15】、 ⊙为你没有学会给予。那人争辩道:可我一无所有啊。佛祖说:但你至少还有微笑、善言和善行呀,只要肯于付出这些,好运就会随之而来的。

【16】、 ⊙一个人无论多么贫困潦倒,也都具备鼓励、安慰、称赞、谦让、温柔、诚恳,乃至尽己之力助人的能力。与抱怨相比,这些都可换得温暖的回报。

【17】、 ⊙命运从来都不会对谁有偏见,眼泪从来都遮盖不住愚蠢。如果命运会偏爱某些人,那也一定是偏爱那些即使遭受了磨难困苦也没有心怀怨恨,依然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周遭的世界的人。因为愚蠢,忘记了内心的善良,甚至说过多少伤人的话、做过多少伤人的事,悔恨的泪水如何能挽回曾经的过往?当多少人早已不在眼前时,我们还能为自己的愚蠢买单吗?

【18】、 ⊙有爱的心灵是琉璃般剔透明净的心灵,有爱的世界是彩虹般美丽多姿的世界。能够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快乐,就是幸福富有的人。

【19】、 ⊙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生活总是这样的跌宕起伏。红尘的纷纷扰扰,如虚如幻地充斥在我们身边,影响我们的生活,摇摆我们的心地。心态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反映了你的内心。所以试着让你的内心世界变得干净、变得清凉,留一片好心给自己,你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原本是那么美好!

【20】、 ⊙留一片无私给自己。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给人以关爱、给人以方便、给人以欢乐、给人以希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素称陇上桃花源的舟曲曾经被可怕的泥石流弄得满目疮痍。千古彷徨事,此物最伤情。但是中华儿女不会被灾难打垮,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其中种种的事迹都无外乎一个主题,那就是无私,他们的无私让人温暖、让人敬佩,让人感动。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文明之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让无私大爱充满人间。

【21】、 ⊙留一片善良给自己。心与心的沟通,爱与爱的传递,本来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举动。可是,有时爱心却变成了奢望,善良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反倒是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人.在危难时伸出一双手,在别人渴望慰藉时捧出了一颗心。其实,爱是没有界限的,给善良设防的只是冷漠的心。善良的心就是太阳,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能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的眼神,都能成为别人进步的动力。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

【22】、 ⊙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23】、 ⊙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开启我们隐藏的真心、热心和爱心,让善良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那么,不管我们的口袋多么羞涩,我们的生活多么贫穷,我们的心灵都将无比的富裕和充实,一份昂贵的善良将永远是我们骄傲的勋章。持守一份善良,便安居一阙坦然。心若没有栖息之处,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让善良长住心间,幸福就会伴随我们到永远。

【24】、 ⊙留一片无争给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虽然在尘世纷乱的时候,要做到与人无争、于事无求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就在现在这个太平盛世里,做到与世无争,仍然是很不容易的。当别人无故骂了你;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误会了你;或者大家都有的东西唯独少了你的;或者有人做事不顺你意;再或者有人打了你,如此等等你能做到一笑了之吗?即便是不能,也要有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的洒脱,就像萧瑟冷肃的秋季,虽然如此,但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不要为了无谓的事去争斗,那样只是徒然耗费心力,于人于己都不利。

【25】、 ⊙人的一生总会得到些什么,失去些什么;遇上某些人,离别某些人,希望永远是美丽的,现实依旧是那么的残酷,错了就要承担,没有必要再去斤斤计较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所有人。

【26】、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27】、 ⊙有钱人未必幸福,但知道自己富足的人可以体会幸福;没钱人未必不幸福,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人同样可以感悟幸福。幸福和金钱未必成正比,但也未必水火不容。

【28】、 ⊙幸福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呢?就像我们常问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一样。我一直很赞同这句话:命运的一半在自己手中,一半在上苍手中。前半句表达了主观上的努力拼搏,代表了人类至高无上的自强不息;后半句表达了客观上的自我认知,代表了人类难能可贵的自知之明。

【29】、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始终勉励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始终相信,还有一半的命运在自己手中,不可随波逐流、自暴自弃。只要自己不倒下,没有人能够打垮你。

【30】、 ⊙当我们身处顺境时,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之所以成功,一半是能力,一半是机会。当机会均等时,能力无疑会占上风;但当能力处于同一层面时,就要看命运女神是否垂青了。很多暂时没有成功的人并非输在能力,只是缺乏机会而已。成功时要多想想,此刻正有很多能力远胜于我们的人,正默默地守候在角落里或苦苦争取着机会的来临,就像成功前的我们一样虎视眈眈、严阵以待。你还敢停下来歇歇脚吗?只怕再无起身的机会了,无意间已将瞬间变成了永恒,将休息变成了安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时代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胜者为王,但很少有入能一辈子称王,因为想成功的人太多太多,稍有疏忽,便被拉下了马,想要再翻身谈何容易。因此,要始终记得,那一半的命运在上天手中,不可掉以轻心、得意忘形,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31】、 ⊙生命犹如一种梦境,生离死别是亘古循环的过程。生命却又那么真实,经风历雨,苦难磨砺;所有的不幸和伤痛都是必须去经历的一场苦旅。

【32】、 ⊙生命是脆弱的,脆弱到被自己的心魔击败而萌生绝望,经不起任何的打击。

【33】、 ⊙生命也是坚强的,坚强到可以战胜任何的灾难。只要有一息的气力,它也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34】、 ⊙生命是无常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因为一念之差,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生死存亡就是一呼一吸之间。

【35】、 ⊙生命是有序的,我们要遵循它应有的轨迹,你不能逆潮流而行。违背自然规律,只能是自找没趣,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招致不必要的苦果。

【36】、 ⊙顺应日寸代,顺应潮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才能使生命更久地延续。

【37】、 ⊙生命是个抽象的概念,却赋予了躯体最深刻的灵魂。它培育了我们的道德,充实了我们的内心,令我们思想充盈、道德不朽、精神永存,生命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绵长的含义。

【38】、 ⊙生命需要我们去感悟,去感悟生命存在的真实内涵。生命中有悲伤,生命中有无奈,生命中有风风雨雨和冰雪的洗礼;生命中有彩虹,生命中有恬淡的愉悦,生命中也有动人的欢声笑语。所有的一切都赋予生命丰富多彩的壮丽。要度过这丰富多彩的人生,需要不断开发智慧和战胜所有苦难的勇气。人类之所以有痛苦和伤悲,之所以有烦恼和忧郁,皆因自己的内心存在着障碍,看不透事物的本质,被外在的假象所蒙蔽。

【39】、 ⊙生命需要去体会,体会其真实意义。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对事业是否成功,有着不同的理解。事实上,不是拥有了百万千万才算成功,也不是位高权重就叫成功。小草平凡,它却无私地奉献着绿色,体现着忘我的精神魅力。我们只要付出了努力,流出过汗水,就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生命的成功在于经历。少一些奢求,少一些欲望,多一些知足,多一些奉献,才会使生命更加健康和有意义。

【40】、 ⊙生命多么的可贵,需要我们格外的呵护和珍惜,亵读生命是最大的无知。包容一切,开心生活,坦坦荡荡,放飞自己,去展现生命特有的魅力!为生命喝彩,为别人喝彩,也为自己喝一回彩。

【41】、 ⊙自古江湖,纷纷扰扰,累死多少英豪;大江东去,日月如梭,送走多少看客;花开花谢,春秋循环,消磨多少人生时光;潮去潮涌,时空轮换,化解无量恩怨情仇。5000年喜怒悲欢,多少人物,或慷慨悲歌,或捶胸顿足,或指点江山,或散发扁舟。林林总总,不外这句红尘一梦。

【42】、 ⊙生活中,有过开心,有过烦恼;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快乐,有过忧愁。有过愉悦,有过伤悲。如何抛却烦恼,如何忘掉忧伤,如何享受生活,如何经历风雨,如何保持一种开心,是我们每个人期待解决的课题。

【43】、 ⊙一、换个思路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总会纷至沓来,在我们眼前出现,在我们身边发生,与我们不期而遇。如果是好事情,当然是求之不得、多多益善了。可一些让人不怎么感兴趣的事情,甚至是坏事情,也会不请自来,躲又躲不掉,不参与又不行。如果单从消极方面去想,会让人生气窝火,心中憋闷,抑郁寡欢。

【44】、 ⊙当我们换个思路来想,往往就会心扫阴霾、脸沐阳光。面对不愉快的事情会因思路的改换而头脑冷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因思路的改换而更得当,处理的结果也会因思路的改换而比较理想和满意。

【45】、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令我们伤透脑筋的死结,很多令我们无计可施的事情,也许我们顺着既往的方式去思考,会感到仿佛思绪陷入了死胡同,但我们若跳脱旧有、无谓的传统与思维,跳出原先思考的框框,说不定会发现崭新、简易的解决之道!很多时候,如果能够换一种思考模式,别被无谓的传统、习惯等等所羁绊,往往会得到出入意料的惊喜。

【46】、 ⊙二、换个角度世界是如此真实而公平地存在着,但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中发现着不同的色彩,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47】、 ⊙有时,遇到事情我们总会往很极端的方向去想.让躁动的心变得更加不安宁,与其这样,不如换个角度,自我调整,心情将会有所不同!

【4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件事,思维角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思考,会让坏事变好事;换个角度,我们就有了推翻陈见的勇气和别出心裁的智慧。

【49】、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它的两面性,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又会决定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从消极中找寻积极的一面,让自己快乐起来。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会发现别人更多优点,会包容别人更多缺点,同样会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宽。

【50】、 ⊙三、换个态度我们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坎坷,也会遭遇许多流言蜚语。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幸或被蔑视,就从此灰心丧气,更不要一蹶不振。爱需要勇气,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勇气,学会换个态度看人生,它依然美丽。

【51】、 ⊙生活,过得匆忙疲累也是一辈子,悠闲惬意也是一辈子,干吗对自己步步紧逼呢?换一种态度,也许生活的面目没那么狰狞可怖,反而慈眉善目了。人们都知道快乐好,却时常找不到快乐。固步自封地认为快乐离自己很远,愤世嫉俗地责怪着周围的一切。抱怨这世事的不公,抱怨这世间的狭隘,狭隘得让人几乎窒息,而转过头来,却发现狭隘的不是周围的事物,而是我们的心胸。

【52】、 ⊙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我们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心态。换个方法思考,可以使问题变简单;换个立场看人,可以宽容处世;换种心态看人生,可以得到更多美好。那是一种火上心头就冷静的持重,是一种虽辱犹荣就自嘲的洒脱,是一种失败到底就崛起的坚强,是一种时来运转就珍视的稳妥,是一种知难而进就劲奋的圆熟,是一种勇往直前就不羁的真英雄、好男儿!

【53】、 ⊙四、换个心情当我们遭遇不公,为某些事抱怨时,也不妨换个心情,换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改变自己,让伤心远离自己,用微笑和快乐去面对生活。

【54】、 ⊙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之路,或许将会变得出奇地好。也许一点点快乐的感觉,就能带我们走出忧伤,走出困惑。

【55】、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自己的心情还要自己去调理,不要把某件事情看得太过于极端,凡事乐观地看待,勇敢地面对,天塌下来有地接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事情总会过去,好景就在前头。

【56】、 ⊙有时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喜欢的东西得不到,以为可以拥有了,却往往擦肩而过。而不喜欢的东西却总是遇见,惧怕的事情经常是躲也躲不掉。既然注定了会这样,还不如欣然接受,快不快乐总要面对现实。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是过程。坦然一些,从容一些,因为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57】、 ⊙五、换个时空所谓烦恼并非烦恼,当时空发生变化时,所有的一切也会改变的。

【58】、 ⊙看别人不顺眼,发现他人的短处和不足时,不一定是别人真的存在什么短处,可能是自己见识少,内心存在障碍,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在判断上出现了过失,或者是对他人产生了误会,亦或有什么恩怨。把一些小的误会、恩怨挪到十年后,用十几年的时间来化解,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把那些大的误会、恩怨挪到百年、千年后,当一切都成云烟时,哪里还有解不开的爱恨情仇、是非恩怨。

【59】、 ⊙把那些不开心的事、想不通的事,挪到百年、千年后,一切过往皆成空,一切成为故事时,还有什么不开心和想不通的呢?没有必要去钻牛角尖,让一些条条框框把自己给束缚了。人生在世,开心第一。千年故事,一笑了之。

【60】、 ⊙总之,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不能祈求任何人,命运只有自己把握,不靠天,不靠地,自己掌握生命的进行式。为自己的乾坤世界呐喊,助威喝彩!正如:梦里落花乾坤事,沉浮得失皆自许。

【61】、 ⊙琴萧一曲伴明月,人间从此无江湖。

【62】、 ⊙时空悠悠,谁都是过客,何苦计较那么多。宽容一点,快乐一些,顺境逆境都不做弱者。

【63】、 ⊙用智慧,用真心诚意的态度,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以使自己和别人都能获得快乐而幸福地生活。

【64】、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茫茫尘世中的你我虽渺渺如天上一朵白云,却一样拥有自己崭新的个性和独特的自我,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天空有天空的高远,彩云有彩云的逍遥,花儿有花开的美好,流水有流水的自在,无论生来多么得卑微,都应该为自己拥有一片天空、一席土地而感到骄傲。

【65】、 ⊙在漫长的时间银河里,已遗忘了多少的星衰辰败,人生的几十年,于这个宇宙史也不过像流星一闪。昨天的岁月匆匆,今天的繁华盛世,明天的辉煌太平,我们的诞生已是如此的不平凡。

【66】、 ⊙从我们出生,哭出了生命中的第一声时,就开始感受到,人生的道路上必定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岁月的浪潮泛起多少尘渣,飘浮的人生跌碎无数的梦幻。但是,生命因为磨难而美丽。唯有这些艰难,才能凸显出生命的可贵与不凡,让我们在撒手人寰的时候无憾地笑着离开。唯有经过磨炼的生命,才能累叠出生命的坚强,也唯有历经风风雨雨的人,才知道生命的难得与珍贵。

【67】、 ⊙生命虽然弥足珍贵,但日常的生活却是平凡而琐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欣赏,欣赏平凡生活里的美丽,从而去感知生命的快乐。生活就像湖泊中荡漾的涟漪,平凡却不乏美丽动人;生活也像绿叶上滚动的露珠,渺小却依然晶莹剔透。

【68】、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摆摊的小贩,他们不停地吆喝,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谱写了城市匆忙的乐趣;挑着担子卖菜的妇女,甚至老人,他们瘦弱的双肩挑起的不止是生活的重担,还有担子背后的贫穷、朴素、勤劳和善良。他们的脸上总会露着会心的微笑,在最寂寞的现实中,他们感知真挚的生活,尽情地歌唱生活,他们是单调生活里最生动的点缀,静静聆听这些朴实的细语落在地上溅起的声音,好像岁月的散曲,轻轻地哼唱着生命的乐章。

【69】、 ⊙谁都有过幸福的经历,可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忘记了幸福就在心中,却为了拥有幸福的条件而四处奔忙。这时,我们早巳忘记了把握现在的幸福。

【70】、 ⊙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位哲学家见一位渔夫在海滩上晒太阳,便奇怪地问:你怎么不去捕鱼?

【71】、 ⊙渔夫说:我已经回来了。

【72】、 ⊙哲学家说:为什么不多捕一船鱼?

【73】、 ⊙渔夫答:我们吃喝够用了。

【74】、 ⊙哲学家说:多捕鱼可以多存钱呀。

【75】、 ⊙渔夫摇头道:存钱干什么?

【76】、 ⊙哲学家算道:如果你每天多捕一船鱼,十五年后就会买很多船。

【77】、 ⊙渔夫懒洋洋地说:那又怎么样?

【78】、 ⊙哲学家认真地说:那时,你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

【79】、 ⊙渔夫说:我现在已经安安稳稳地躺在这个海边晒太阳了。

【80】、 ⊙由此可见,幸福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一种淡然、一种知足、一种个人的感觉。我们往往会为了获得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而拼命地去追求、去寻找,可绕了一个圈子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就在身边,它就是那些平时被我们所忽视的东西。幸福与否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计算,也不能靠事业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位百万富翁的幸福未必就比一位生活简单的渔夫的幸福多;一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的幸福也不一定就多过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幸福的笑容从不会因身份的尊卑贵贱而失去它明媚的光芒。

【81】、 ⊙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那些无聊事,根本不值得我们花费宝贵的时间去生气。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分胜负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当我们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我们和普天下所有的人一样,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82】、 ⊙人生数十载,来去匆匆带不走尘世间的任何一件俗物。命运之轮在不停地流转,自始至终不曾为任何一处景象而停留,唯独抹不去的记忆,伴随我们的一生。也许她很美好,也许她很苦涩;也许她平淡无奇,也许她丰富多彩。但是,她是我们一生一世所拥有的财富,是我们一生的收获。

【83】、 ⊙记住那些该记住的,祝福那经历的所有,把美好的时刻保留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让开心和快乐伴随我们的一生。

【84】、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难免会遇到磨难和挫折,这就是人生。而这风雨的洗礼和冰霜的磨砺是上苍对我们的考验,它是对强者的奖励,它会使我们的素质得到提升,它会使我们的品格更加高尚,它会使我们心灵更加坚强。也许我们会失败,也许我们的事业没有成功,其实成功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衡量标准,只要我们努力了,尽心尽力了,我们就不会后悔。失败也不要气馁,跌到了爬起来,只要不失信心,成功就在下一个时刻等着我们。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学会了坚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下一个成功做好的准备。

【85】、 ⊙每个人都会有成功和辉煌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刻不会恒久,辉煌过后终将归于平淡,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闲看潮起潮落,淡观云卷云舒,用平常心去对待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和恩怨情仇。

【86】、 ⊙当走过漫长的岁月春秋,生活积淀下来的只剩下刻满伤痕累累的记忆时,当日夜为生活所忙,为情感所累,走过一段路程,驻足回首而望时,我们总会发出人生苦短的感慨。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就应该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整个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无情或有情的每一个细节。人就这么一生,生命就这么一次,该说的话说出来,该做的事抓紧去做,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永远回不来了,好好把握,珍惜上苍给我们的每一次机会,不要让有限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把握生命的瞬间,才能获得人生的永恒。

【87】、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世间万物兴败皆自然,又何况是人呢?放眼望去,古人、今人长则不过百年,短则几年、十几年便离世,生命又何谓永恒之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8】、 ⊙古人对于生命总是叹咏其短暂,心怀无奈,郁郁而终。生命之中到底什么是短暂,什么又是永恒呢?

【89】、 ⊙对于有形的生命而言,生命是短暂的,无论持有者是彪炳千秋的伟人,还是遗臭万年的罪人。但生命又是永恒的,这是对无形的生命而言,不管他是千年前修建阿房宫的匠人,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消逝的是有形的躯体,而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精神力量,常常昭示着历史的力量,生命的价值。

【90】、 ⊙身处乱世的孟子,相传只存世八十余载,这看似短暂的生命却为古时的百姓带来了生的希望。当时的君主们致力于富国强兵,力图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导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状况一再恶化,民不聊生。孟子看着这些渐渐暗淡的生命之光,心中不由生起悲伤之感。游说在各国之间的他不停地传播自己的仁政学说,欲说服君主们放弃贪暴,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他企愿百姓安乐的心愿尚未达成,其生命却已然到了尽头。虽然这八十余载的生命不及历史长河的干分之一、万分之一,可它留下的却是在人们心中永远扎下了根的仁与爱。

【9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对人生彻底的诠释让我们懂得,历史的车轮是那么的无情,无论你是显赫一时的达官贵族,还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抑或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都将淹没于历史的长河当中。所以,无论被黑势力如何排挤,苏轼都敞开了胸怀,接受这一切。

【92】、 ⊙跌宕起伏的人生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其文学造诣亦无人敢诟病。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书法、绘画,凡他所涉及的,皆排于古人之前列。

【93】、 ⊙虽然他早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一份份文学作品却被流传了下来,附着他的名,他的号,更附着他的魂。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出了对人生至善至美的祝福,其精神、思想亦被世代所传颂。

【94】、 ⊙人生苦短,当时间在身边悄悄流逝,当生命的火焰逐渐熄灭,无数古代先贤用自己的灵魂赋予生命永久的意义,把短暂的生命定格为永恒。

【95】、 ⊙虽然我们没有留世的伟大思想,也没有盖世的文章,但是,我们可以展现我们个性的风采,用豁达、开朗的性格,诠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96】、 ⊙我一直喜欢重复生命这个永不衰落、永远年轻的主题,因为她脆弱,所以受人怜惜,因为她短暂,所以让人痛惜。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似乎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轨迹越来越清晰,生或死,也就变得无所畏惧了。

【97】、 ⊙有人说青春易逝,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便满是伤痕也要争得片刻逍遥。这句话不无道理,李白曾经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就更应该如此了。世人追求青春永驻,然而,这绝对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在没有终点的未来。生死轮回是人的定数,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我们轻易地一个想当然。即便如此,青春虽短暂,我们却可以过得精彩。

【98】、 ⊙虽然对每个人来说,精彩的意义不尽相同,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对幸福,更是有着不同的指标。但至少有一点大家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追逐幸福的脚步,永不停歇。不管你知不知道幸福,也不管你懂不懂幸福,你都会一如既往地不断超越。一颗小小的种子,何以能长成参天大树,凌驾于悬崖绝壁之上?那是生命的力量,是青春的力量,是超越的力量。伟岸的身躯让他能经受狂风暴雨、烈日曝晒。坚实的根茎,让它扎根岩石,直冲苍穹。硕大碧绿的叶子向世人昭示:生命可贵,青春无价,幸福永不止步。

【99】、 ⊙因为人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那么的转瞬即逝,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追求我们人生的快乐最大化,而不是金钱或什么物质的最大化。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无聊的烦恼和忧伤。把那些解决烦恼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花在需要我们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当活得潇洒一些、豁达一些,坦然面对每一个花谢花开,从容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幸福是需要我们去珍惜去善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快乐,也没有理由一直去烦恼。

【100】、 ⊙尽管一切如此地变化着,生活依然在毫不迟疑、不停地、无声地,向前、向前人生要面对的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岁月会逝去,年龄会增长。但我依然愿意相信并坚信:幸福快乐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人世变幻,或许每个人都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快乐也好,悲伤也罢,都必须乐观真诚地面对。我们要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永远单纯地快乐下去、幸福下去。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2、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4、“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5、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6、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7、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8、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9、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10、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11、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12、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13、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14、不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15、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16、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17、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18、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1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20、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21、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习要现代化。

22、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24、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25、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26、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27、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28、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29、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30、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31、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舖,但买不到睡眠。

32、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33、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34、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35、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36、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37、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38、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39、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0、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41、有田不种,必无收成;有钱不用,必空积聚。

42、有为法虽假,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法虽真,执之则慧光不朗。

43、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44、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45、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46、求革新不可太快,厌恶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过,用人才不可太急,听发言不可太率,对自己不可太宽。

47、有能力的人,处处给人方便;无能力的人,处处给人为难。

48、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49、勇气须从一念中求,仁慈须从行仪里找。

50、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51、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仪;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52、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53、人我相处之道,靠生活教育来训练;自我提昇之道,靠思想教育来启发。

54、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55、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

56、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己责;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担当。

57、依附得人,可获终身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58、受社会教育,为一家谋生;受心灵教育,为万众化导。

59、以智慧灯来点亮心光,以自性佛来成就内心,以六度法来治疗心病,以七圣财来丰富内财。

60、幸运,总是垂青于勇敢的人;福报,总是降临于厚道的人。

61、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62、所谓学问,在于治事,事不治,纵学无益;所谓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纵修无成。

63、法无善恶,善恶是法;境无损益,损益在人。

64、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65、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津。

66、知苦恼,才会本份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67、敢于发问,问出智慧;长于听闻,闻出对话;善于沟通,谈出共识;勇于思考,想出创意;受于锻链,磨出实力;安于静修,修出道德。

68、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

69、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70、安排自己能获得快乐,充实自己能获得知识,掌握自己能获得平安,创造自己能获得成功。

71、真理要靠力量来实践,力量要靠真理来发挥。

72、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验都得忍受;为了解决纷争,任何责任皆得担当。

73、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74、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75、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76、皈依三宝是平等的精神,因为生佛一如,无高无下;受持五戒是自由的尊重,因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77、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78、研究要靠资料,发明得靠才华,读书需要深思,做事应该明辨。

79、要做行为正直坦荡的君子,不做没有是非观念的小人。

80、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81、时间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读。

82、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83、能吃亏可以获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获得大安乐,能和气可以获得大力量,能散财可以获得大聚集。

84、做人要和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85、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86、做人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做;处事要从澹处着眼、疑处用心、无处下手、拙处力行。

87、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细心,做难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无相。

88、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89、培才爱才,才可以传灯;教人用人,才可以传宗。

90、培养自学的能力,才不会在苟安中退步;培养教人的胸怀,才能将经验传承下来。

91、培养兴趣,而不养成癖好;学习正直,而不学成古板。

92、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93、凡是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从这一半的人生,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

94、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95、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智慧就是自知知人。“知人着智,自知者明。”

96、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97、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要历经多少劫数,要忍受多少苦难,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福慧双修”要“行解并重”,如果畏惧麻烦,缺乏耐心,就像种子虽播种了,却怠于施肥、浇水,终不能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

98、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用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99、平常一般人总喜欢把苦和乐,难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时候难过,乐的时候欢喜;有收获的时候雀跃鼓舞,困难的时候伤心颓丧。假如一个人能够把这些对待的事情调和,不偏激、不极端,那么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难也好、易也好,这不是很洒脱自在的生活吗?

100、一个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还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谓精神,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见解,一个人的内心认识。

星云大师语录_星云大师说的经典语录


以下这篇星云大师语录_星云大师说的经典语录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1 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2 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
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
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
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3 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
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
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
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

4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5 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
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6 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己责;
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担当。

7 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8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
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欣赏;
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研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
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
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

9 作家在稿纸上耕耘,农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师在黑板上耕耘,禅者在心地上耕耘。

10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咸菜,
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大师食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
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茶都没有得吃吗?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11 个人的性格,影响自己一生,群众的性格,影响万世族亲。

12 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
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
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13 生命是累积的过程,珍惜它便是钟爱自己。

14 时间是一秒一秒给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书籍是一字一字写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读。

15 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淨土,修行以无得为涅槃。

16 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17 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
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
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
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
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
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
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还了生命。

18 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
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
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
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
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
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

19 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20 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要历经多少劫数,要忍受多少苦难,
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福慧双修要行解并重,
如果畏惧麻烦,缺乏耐心,就像种子虽播种了,
却怠于施肥、浇水,终不能发芽,更谈不上开花、结果。

21 『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22 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23 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时候,就会感到不便。
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
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
对于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
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
甚至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
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24 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5 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知耻、知愧、知恩。

26 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歉处常存好心。

27 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28 人不要做行尸走肉,要内外一如,人非只有一世,人死后,
心识是要搬家的,故心要好好经营。

29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0 山泉洗涤人间的尘垢,使人人古镜洁净,灵台清明。
当觑透人间冷暖事,能以廓然无圣,禅的风姿,行化于红尘俗世间。
念念觉醒于声色幻影不实,回头开垦一亩心田,
日日以平等欢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
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布。
明了圆满菩提果实,原不在天上福乐的生活,
是和众生携手走过荆棘血泪。
奉献身心为炬,一点火光供养,烧烬成灰,心甘情愿。

31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淨化的身心。

32 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
在富贵中,要有善心义气;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气。

33 治学不厌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诉是能者。

34 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

35 真正的感情应该不是占有,而是一种奉献。
但是,一般人却不容易做到,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理来拥有感情,
甚至于用一种永不满足的态度来争取感情。
这种感情并不纯洁,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
因为用奉献的态度获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6 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37 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
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
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
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
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
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
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
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
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
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
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

38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钱,没有势,
也不是没有地位,没有职业等等。
最大的悲哀是无知、不明理,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
不能认清人我的关系,
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缘、因果,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39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本身具足丰富的学识、能力、经验和条件外,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40 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
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
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
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也愈来愈可能发生,
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
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

41 不凡的生活,是来自每一分钟的深刻体认与实践生命的意义。

42 研究要靠资料,发明得靠才华,读书需要深思,做事应该明辨。

43 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
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
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
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44 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45 知识是学来的,智能是悟得的。

46 做人要和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47 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
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
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48 人是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
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
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
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
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
结缘,是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前途更平坦。
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49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50 登山的人,一次登山,历经千山万苦,回来后才感到家的安乐;
旅游的人,一次旅游,看尽千山万水,回到家来,
若能认识自己的自心本性,
这才是旅游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51 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52 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
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53 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几十年,可是却越念佛越贫穷。
说这种话就是没有正见。
佛陀又不是我们的财神爷,也不是你的经理、会计,他怎么能替你管钱呢?
再说,念佛是要求往生净土,怎么跟佛陀计算起钱来呢?
又有人说:我吃素信佛了几十年,身体却越来越不好,生意也越来越潦倒。
这种想法也很怪异,身体不好应该看医生,
平时不注重运动,不注重营养,
不注重修持,身体怎么会好?
至于生意潦倒,自己不善于经营,不勤劳,不奋斗,事业怎么能顺利呢?
还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后,
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归罪于佛教,这不是很愚痴吗?
一个有正见的佛教徒,为了信仰,即使牺牲生命,
也在所不惜,这才是根本的正见。

54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55 自己不学好,别人帮不了;自己要学好,谁也挡不了。

56 胸襟宽大,条条都是大路;心意清净,处处都是净土。

57 一个贫穷的人,拿着唯一的一块铜钱到店里去购买食物,
可是,当店里的人接过铜钱一看,发现那是假的,
于是将钱退还,不肯把食物给他。
穷人听说钱是假的,急得眼泪都掉下来,
心想:家里的老母亲又要挨饿,怎么办?
正当他伤心难过的时候,一位军人从门外经过,问明了原委,
随即拿出一块钱来给他,
那块假铜钱随手就往上衣口袋里放。
穷人感激涕零的买了食物回家,军人也随军队上前方作战。
有一天,敌人的一颗子弹射过来,这个军人来不及卧倒,
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
他摸摸全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铜钱,
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这时他才明白,
原来是这块铜钱救了他的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
救人的急难,等于救自己一样。

58 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
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已深了,
寺门已经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
当他躺在地上,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曰: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读了“星云法师经典语录名句”,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djz525.com小编推荐您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您喜欢。

  •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大全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名句大全 【1】、⊙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把快乐的权利交给了别人。一个成熟的人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掌握了自己的快乐,才能掌握自己的幸福。 【2】、⊙别太在意别人的眼神,也别去揣测别人的想法,更不要去怀疑别

  •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_名言名句赏析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_名言名句赏析_ 1、我们常常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漠然不知,却一直在苦苦地追求着未曾得到的,并感叹触摸不到幸福的高度,眼中只有别人的幸福,长久地忽略了一直就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幸福,在自己的幸福中迷失了自我,把快乐遗失了。 2、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处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

  •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星云大师经典语录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2、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4、“学习吃亏”能养德,“人

  • 星云大师语录_星云大师说的经典语录

    以下这篇星云大师语录_星云大师说的经典语录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1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2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 每天做一些利人

  • 延参法师经典语录

    1.百年过去,不过散去云烟,所剩下的高低不过一堆骨头,两个人争吵,不外乎是骷髅纠缠骷髅,争什么争,吵么子吵,闹撒子闹,省点力气,多吃几个青菜素包子。 2.不要把生活看得那么复杂,那么伤人,就把日子看做是微博,不就是更新吗,沉沉浮浮,沉住气,慢慢的更新,给所有的误会都给足够的谅解。 3.每个人走过

  •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

    延森法师经典语录_ 1、人生的道路本来就是起起伏伏,有高有低。要知道,大海如果没有了波涛汹涌,也就失去了雄浑;没有礁石就碰撞不出美丽的浪花;河蚌不经历磨难,就产不出璀璨的珍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知道,没有挫折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能超越挫折的人生,不是成功的人生。 2、凤凰涅槃、羽化成蝶

  •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

  •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语句

    1、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2、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