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在今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多人通过朋友圈发一些有意境的短句。什么心情或者想法,有合适的句子来承载,你想收集什么类型的句子?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粮仓虽然满了也不放松农耕;国家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也不能让空洞无物的言论泛滥,那么民众就会淳朴专一。
民众淳朴专一,那官职和爵位就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
不能靠花言巧语来取得官职和爵位,那么奸猾的人就不会产生。
奸民不产生,君主就不会受迷惑。
现在国内的民众以及据有官职和爵位的人看见朝廷中能靠巧妙的空谈,诡辩的说教来获得官职和爵位,所以官职和爵位就不可能靠国家的法规获得。

因此这些人进入朝堂便曲意逢迎君主,下朝回家便图谋自己的私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野心。
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在下面卖弄权势,谋取私欲。
曲意逢迎君主图谋自己的私利,就不会对国家有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爵位和厚禄,私下出卖国家权力就不是忠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追求金钱和财利。
如果这样的话,希望升官的下级便说:财产多了,那么就能有希望得到大官。
并且还说:我不用上金钱财物侍奉上级来取得升迁,那么就像用野猫引诱老鼠一样,一定不会有什么希望。

假如用情感侍奉上级来求得升迁,那么就像手牵着已经断了的墨线想校正弯曲的木材一样,更加没有希望了。
因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我怎能不到下面去役使民众,到处搜刮钱财来侍奉上级而谋求升官呢?百姓说:我积极务农,先装满国家的粮仓,收取剩下的粮食供养亲人,替君主舍生忘死去作战,来使君主尊贵,便国家安定。
如果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地位就会卑微,家庭就会贫穷,假如这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
亲戚朋友在交往相聚中,就会考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有才华的杰出人士会专心学习《诗》《书》,追随外国的势力;普通人会去经商,搞手丁业,靠这些来逃避农耕和作战。
君主用这种思想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只给有战功的人,而不予其他人。
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m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

【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执行刑罚不分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破坏君主法律的,一律处以死罪,决不赦免。
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败绩的事,也不给他减刑。
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为他毁法。
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
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犯了死罪的,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取代和继承那位被告发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

【法家语录】所说的统一教化,就是那些标榜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他们的行为取得富贵,不能评论法令刑罚,不能独自搞一套私说向君主陈述。
对那些顽固不化的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
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淳朴的人,也不能无军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
这样,要进入富贵的大门,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奖。
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
骄横跋扈不守法的人,就按既定的刑法惩处不能赦免。
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
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
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一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
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
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教化。

【胜在战外】战争的胜负不完全由战场上的决战来决定。
国内的政治状态、经济实力等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有重大影响。

【法家语录】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
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
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
所以称王于天下的国君所推行的政治,使人民害怕乡里私斗,而勇于和敌人作战。
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艰险的要塞和强悍的敌军,所以不怕死。

【法家语录】凡是用兵获胜,都有三个步骤: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要作好战争的物质准备。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
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
如果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那就像用茅草盖房子,虽然多但不结实。
依仗武器装备美观那叫浮华取巧,却不实用。
仗着虚名那叫欺诈虚伪。
这三个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
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他的军队具备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有了斗志就能尽全力打仗,拼尽了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
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积累起来,国家的奖赏就能增加。
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颁发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
所以说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有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而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
这三个方面清楚了,国家的强大就可以确立了。
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
所以说治国强兵的这三点道理,一定要弄清它的根本。

【法家语录】军队出征作战,粮食充足,财物有余;不打仗时,民众都从事农耕,而积存经常富足,这就叫利用土地,供养军队的规则。

【性恶】传统儒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修为的结果,他为此专门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
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善可修为而得,那么强调礼法就有人性论基础。

【法家语录】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使天下趋向于安定太平。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法家语录】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工具进行熏蒸、矫正,然后才会变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会变得锋利。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得到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
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邪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人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规范人们的性情而使之合乎正道,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n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
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的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法家语录】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荀子说:这不对。
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端正、顺理、安定有秩序;所谓的邪恶,是指偏邪险恶悖逆作乱。
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
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吧,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在那端正、顺理、安定、守秩序的本性上又能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符合于善良的标准。
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整治和礼义的教化的结果。
假如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使人少者不敢发出抗争之声,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马上就会出现了。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人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隆礼重法】治国单靠礼不行,单靠法也不行,只有礼法并用才能将国家治理好,荀子的这种思想对秦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语录】所谓礼,就是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规定。

所以天子穿大红色的龙袍、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龙袍、戴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戴白鹿皮做的帽子。

德行必须和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费用相称。
从士以上就必须用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群众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

【法家语录】国家没有礼制就不能走上正道。
礼制之所以能用来治国,打个比方,就好像秤能用来分辨轻重,就好像墨线能用来分辨曲直,就好像圆规、曲尺能用来确定方圆一样,已经把它们设置好了,就没有谁再能搞欺骗了。
《诗》云:像霜雪那样无情,像日月那样光明;实行它就能生存,不实行就会丧命。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家语录】君主无不对他的臣民给予爱护,因而用礼制来制约他们;君主对于臣民,就像爱护婴儿一样。
政令制度,是用来对待下面人的;即使是轻微的不合理,也一定不加到他们头上。
所以臣民亲爱君主高兴得就像亲爱父母一样,可以杀死他们而不可能使他们不顺从君主。
君主、臣子、上级、下级,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幼的,直到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把这礼制当做为最高的准则,然后又都在内心反省自己而谨守本分,这就是历代圣王所相同的政治措施,也是礼制法度的关键。
这些做到以后,农民就分得田地去耕种,商人就分取货物去贩卖,各种工匠分配一定的工作去用力,士大夫分任一定的职务去处理政事,诸侯国的国君分封一定的领土去守卫,三公统管各个方面来商议,那么天子只要让自己拱着手就是了。
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

【法家语录】法制是使天下得到太平的开始。

【法家语录】推崇礼义,使法制高于一切,那么就会长期保有国家。

【法家语录】治国之道归于一,遵行此道就大吉,君子坚守这原则,思想就像打了结。

众人三心又二意,谗人把它来抛弃,对此用刑查到底。

【法家语录】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罚刑,君子用礼又用刑,百姓得以获安宁。

彰明美德慎用刑,国家太平,天下安宁。

【劝学】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习不能固步自封,学贵有恒,学习应重视方法。

【法家语录】君子说:学习不能停息。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蓝;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网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
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
上天神明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
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方望,但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
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
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_

【法家语录】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会有上百人去追捉,贪婪的人随处可见,却没有人去批评他们,这是因为这只兔在法律上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
市场上到处都是要卖的兔,可经过的人懒得回头看,并非他们不想要这些兔,法律上的所有权确定后,即使是粗野之人,也不会去争夺。

【法家语录】有了秤杆和秤锤,是轻是重就不能骗人了,有了丈量长度的尺寸,是长是短就有了客观标准;有了法令,就不能以玩弄花招的手段达到欺诈的目的。

【法家语录】放弃了道术和法令,要想以一个人的思想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哪一个人的思想能做到?

【法家语录】法令的作用,最大的就是使私欲不再横行;国君的作用就是使百姓不再纷争。
现在建立了法令而推行私欲,这是私欲与法令相争,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混乱比没有法令更严重;确立了国君而抬高贤人的地位,这是贤人与君主相争,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混乱比没有君主更严重。
所以有道之国,法令确立了而私议不再流行;国君确立了,贤者地位不再尊贵。
百姓统一听命于国君,事务由法来处断,这是治国的大道。

【法家语录】治理国家没有法律就会混乱,遵守法律而不知变通国家就会衰落。
有了法律却推行私欲,就叫做不守法律。
以自己的力气被法律役使的人是老百姓;誓死捍卫法律的是国家的相关部门;按规律的变化变动法律条文的人是国君。

【法家语录】法律是用来统一天下的行动、最公正能安定天下的规矩。
所以智谋之人不得超越法律而不着边际地谋划;善辩之人不得超越法律而妄加议论;士人不能违背法律获得声誉;臣子不能违背法律建立功勋。
我的喜悦可以控制,我的愤怒可以压抑,我的法律不能离开我。
子女可以受刑罚,亲戚可以被处死,根本性的法律不能少。

【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慎子特别强调:立天子而给天予以崇高地位不是为某个人谋利,而是为天下谋利,同样设立官职是为了管理的需要,不是照顾某长官的利益。

【法家语录】古代立天子而给天子以崇高地位的原因不是为了给某个人谋利。
所以立天子是为了天下,不是立天下为了天子;立国君是为了国家,不是立国家为了国君。

【法家语录】设立管理部门首长的职务是为了管理,不是为了给某人安一首长职务而设立一个管理部门。

【君人要道】君主管理人民得有管理之道,管理之道的要点就是:依法行事而不必事事躬亲;不能在一个岗位上设立两个位势相当的职务等等。

【法家语录】统治百姓的国君,如果舍弃了法度根据自己的好恶治理天下,那么惩罚、奖赏的根据就是国君的心理愿望。

既然如此,即便受到的赏赐是恰如其分的,受赏者还是希望赏赐更多更多;受到的惩罚即使是恰如其分的,受罚者还是希望惩罚更轻更轻。
国君舍弃法度而根据自身的心理好恶衡量赏罚的轻重,结果是相同的功劳会有不一样的赏赐,相同的罪恶惩罚却不同,对国君的各种怨恨会由此而生所以说英明的君主根据法律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愿望来处理政务,一切事务皆依法而断。
在法律之下,每个人得到自己应得的奖赏,受到应得的惩罚,人们受到赏罚时对国君并无期待,这样,怨恨不生而上下和睦。

【法家语录】作国君的用不着听太多的意见,根据法律和规矩观察臣下的得失。
不在法律范围之内的言论,不听;不在法律范围内的辛劳,不算做功劳;没有功劳的亲人,不任命他做官。
不用官职犒劳亲人,法网不漏掉自己所爱的人。
上下相安无事,一切依法处理。

【法家语录】君臣之道是:臣十自己该十的事,而国君却用不着多干事,国君安逸、快乐,而臣下从事辛劳的工作,臣下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而国君不用干预这些事务,只需看着臣下把事做成功。
所以事情没有干不好的,这是治理国家的正道。

人君自己十具体事情,而且一定要抢在臣下之先把事情做好,这是代替臣下从事辛劳的政务,臣下反而安逸了。
所以说:国君喜欢抢在臣下之先把事情做好,那么臣下就不敢和国君相争处理政务而抢在国君的前头,也不会尽自己最大的智慧,而是把智慧掩盖起来。
有了过失,臣下反而责怪国君,这是以下犯上的叛乱之道。
国君的智慧,未必是众人中最高的,用未必最高的智慧想来比臣下干得好,必然心力不济。
就算国君的智慧最高,以一个国君干完臣下干的事,会辛劳,辛劳就会疲倦,疲倦身体就会衰弱,身体衰弱就会又回到心力不济的老路上去。

因此,国君自己亲自干事,臣下就会不干自己该干的事,这是调换了君臣的位置,是一种颠倒的行为,行为颠倒就会产生混乱。

人君如果任用臣下而自己不亲白干事,那么臣下都会干自己所干的事。
这是君臣合理的分T,也是治与乱的关节点,不能不细究。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在役使臣下时,要求臣下忠于职守,但不要管职守以外的事,职守不要超越官位所规定的范围。
因此,严格修身,臣下不敢向那些恪尽职守的官吏骄傲自夸;每个人都努力管理政务,而没有人敢过于懈怠自己的分内之事。
官吏公正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彼此和睦,忠诚地侍奉上级。
这样,就可以实现国家大治。

【法家语录】立了天子,就不能让诸侯与之相比;立了诸侯,就不能使大夫与之相比;立了正妻,就不能使宠妾与之相比;立了嫡子,就不能让妾生的儿子与之相比。
与已确立了地位者相比就会产生混乱,一个职位上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人就会相互争斗,让这两个人处在一起就会互相伤害,祸害就在于一个职位上有两个势均力敌的人,而不在一个职位上只有一个强者。
所以,对于臣下而言,如果一个职位上有两位强者,国家必然会乱。
国家没有乱,是因为有君主在,依靠君主没有乱,如君主不在,必乱。
儿子中有两位互不相让的强者,家庭必乱,有两位互不相让的儿子家庭不乱,是因为父亲在,依靠父亲而没有乱,如父亲不在,必乱。
臣下比做君主,没有不乱的国家;庶子比做嫡长子,没有不乱的家庭。

【唯法是从】法令是君主治国最大的法宝,一定要依法行政,为了保持法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管子作了一系列告诫,如不可朝令夕改,不可因喜怒而行赏罚,赏罚必信等。

【法家语录】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法令威重则君主尊严,君主尊严则国家安定;法令轻贱则君主低贱,君主低贱则国家危险。
所以,安国在于尊君,尊君在于行令,行令在于严明刑罚。
刑罚严、法令行,则百官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法令不行,则百官玩忽职守。
因此,英明的君主明

【法家语录】有一种说法:人君的威严,不是因为他的德行比一切人都好,而是因为他是人君,因而人们尊崇他,并不敢计较他德行的高低。
因为他有杀和生的大权,比司命之神还厉害;他还有使人贫富,并使之互相赡养的大权;还有致人贵贱,并使之互相服从的大权。
君主就是掌握这六项权力来统治臣下,臣下也看此六者来侍奉君主,君臣的结合,便靠这六者为媒介。
这六者掌握在大臣手里一年,臣虽不忠,君主也无能为力;在儿子手里一年,子虽不孝,父亲也无能为力。

所以《春秋》记事,有臣杀君的,有子杀父的,就因为得此六者而君父还不知道的缘故。
六项权力落在臣下手里,君主就受蒙蔽了。
君主受蒙蔽,就是失其政令。
所以说:令人而不m叫做蔽,令m而不人叫做壅,令出而不行叫做牵,令人而不能到达君主叫做瑕。
有了牵、瑕、蔽、壅问题的君主,不是谁敢杜绝和封守他的门户,而是令不能行的缘故。
这种情况m现的原因,是因为贤人不来而忠臣不用。
所以,君主对于令不可以不慎重。
令,是君主的大宝。

【法家语录】不因个人喜悦而行赏,不因个人恼怒而擅杀。
如果因喜而赏,因怒而杀,人民就会生怨,政令就会废弛。
政令多次行不通,人民就有外心;有外心的结了党,祸乱就开始萌芽。
引起了众人的忿怒,少数人是不能图谋应付的。
举办所喜欢的事,一定要估计到事情的结局;废止所厌恶的事,一定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
用赏赐嘉勉敦厚之人以进行表扬,用俸禄加之有功的人以进行鼓励,用爵位提升有名望的人以进行美誉,普通施爱而没有遗弃,才算得上君主的胸襟。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_

【势论】韩非高度评价“势”在政治中的作用,“势”是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势并充分发挥“势”的政治作用,韩非提出了“处势”“设势”和“用势”的主张。

【法家语录】势是压倒众人的资本。

【法家语录】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肌肉力量。
如今大臣得势,亲信擅权,即是君主失去了威力;君主失去威力而仍能保有国家的,一千人中也没有一个。
虎豹之所以能超越人擒拿其他各种野兽,靠的是它有尖爪利牙,假使去掉尖爪利牙,人就一定能制服它了。
现在,权势正是君主的尖爪利牙,如果统治别人而丢失权势,便同虎豹去掉尖爪利牙一样。
宋桓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子罕,齐简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田常,又不早点夺回来,终致身死国亡。
现在不懂得法术的君主都明知宋桓公、齐简公有过错,却不能觉察他们失误的根源,这是不懂得君主失去权势跟虎豹失去爪牙相类似啊。

【法家语录】做君主的,要像经常劈削树小一样整治臣下,不要使树木枝叶茂盛;树木枝叶茂盛,将会充塞官府;私门将会富实,公门将会空虚,君主将受蒙蔽。

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树枝向外伸展;树枝向外伸展,将会威逼君位。
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树枝粗树干细;树枝粗树干细,这棵树将会经不住春风;经不住春风,树枝将会损害树十。
君主的儿子既多,大宗忧叹。
制止的办法,就是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枝叶茂盛。
树木经常劈削,朋党才会离散。
掘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气了。
填塞汹涌深渊,不要让水奔腾。
探测臣下的阴谋,剥夺臣下的威势。
君主使用起威势来,要像电闪雷鸣一般果断有力。

【法家语录】由此看来,圣人治理围家,本来就有使人不得不爱我的办法,而不依赖别人…于爱而为我效力。

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
依靠使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君臣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如果凭正直态度可以得利,臣下就会尽力来侍奉君主;凭正直态度不可以求安,臣下就会营私来侵犯君主。

明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设立赏罚措施来昭示天下,如此而已。
因此君主虽然不亲口教化百官,不亲眼搜索奸邪,国家却已治理好了。
作为君主,并非眼睛像离娄一样才算锐利,并非耳朵像师旷一样才算灵敏。
假定不靠君主法术,而要等到亲眼看见才以为看清了,看见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蒙蔽的方法。
假定不靠君主权势,而要等到亲耳听到才以为听清楚,听到的东西就少了,这不是不受欺骗的方法。
作为明君,要使天下不得不为我看,不得不为我听。
所以身处深宫之中,明察四海之内,而天下臣民不能加以蒙蔽和欺骗,为什么呢?因为愚昧混乱的办法废除了,耳聪目明的形势形成了。

【法家语录】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
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
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
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喜欢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向往他的奖劢。

【法家语录】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
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
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
这是君主失去刑赏的祸害。
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如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
君主是要靠刑赏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
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
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
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
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
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
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

【法家语录】君主有“三守”。
“三守”完备,就会国家安定而自身荣贵;“三守”不完备,就会国家危亡而自身危险。
什么叫“三守”不完备?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错误以及揭发臣子的隐情,君主不把这些藏在心里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的人,使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得不先屈从于亲信权贵的心意,而后向君主进言。
这样,讲话正直、办事诚实的人就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的人就一天天被疏远。
君主喜爱一个人,不独自奖赏他,等到有人赞誉他后才加以奖赏;憎恶一个人,不独自处罚他,等到有人反对他后才加以处罚。
这样,就不会出现君主的威权旁落于近臣了。
君主厌恶亲理政事的劳累,使群臣归聚的核心出现变化,从而权柄和势位发生转移,使生杀予夺的要害控制在某位权臣手里,这样的话,君主就要受到侵害。

以上所说就叫做三守不完备。
三守不完备,就出现了劫杀君主、篡夺君位的征兆。

【法家语录】大凡篡夺君位有三种情形: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
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外面操纵国家大权来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情不通过自己就不能办。
虽有贤能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遭祸,顺从他的一定得福。
这样一来,群臣中简直就没有敢于忠君忧国而为国家利益抗争的人了。
君主虽然贤明,但不能独自决策,而臣子又不敢忠君,那么国家就成为亡国了。
这叫国家没有臣子。
国家没有臣子,难道是近侍缺而朝臣少吗?群臣用俸禄去拉帮结派,营私谋利而不尽忠报国,这叫公开篡权。
卖弄君主对他的宠爱,独揽大权,假托外部势力来制服内部,危言耸听地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
君主听了,就是降低身份轻视国家来资助他们。
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分担祸害;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占功劳。
许多处理政事的人,众口同声地说他好,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人就一定不被信服了,这叫通过政事篡权。
至于职司监狱掌管刑罚,如果出现了臣下独揽专断的情况,就成为专擅刑罚来篡权的了。
“三守”不完备,“三劫”就产生了;“三守”完备,“三劫”就禁止了。
“三劫”既经禁止、杜绝,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法家语录】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把物体的轻重寄托在权衡上;不违背自然常规,不伤害人的性情;不吹开毛发来求小疵,不洗去污垢来察隐秘;不拉到准绳的外面,也不推到准绳的里面;对法禁以外的事情不苛刻,对法禁以内的事情不宽容。

【法家语录】君主如果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而使自己的主张和法治学说相契合,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法家语录】圣明的君主不对无功之人施赏,也不会对无罪之人施罚。

法术关系论法与术在治国中均不可少,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认为申子之术、商君之法皆有缺失。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

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
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
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现在申不害提倡术而商鞅主张法。
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
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
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
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
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情形究竟如何呢?”韩非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大臣,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另一个国家。

晋国的旧法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已公布;晋君的旧法令没有收回,而韩君的新法令又已下达。
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就增多了。
所以奸人认为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前令行事;认为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新法后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
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经过17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顿法令,结果带来了害处。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
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那不过是用秦国的富强帮助群臣罢了。
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继位,秦国的变法措施没有废除,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逼迫韩、魏的事件上。
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甘茂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与周打仗上。
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国,经过5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
应侯攻打韩国达8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
打那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一类的人物。
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
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
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
所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

【法家语录】问话的人说:“君主使用申不害的术,而官府实行商鞅的法,这样可以吗?”

韩非回答说:“申不害的术不够完善,商鞅的法也不够完善。
申不害说:‘办事不超越自己的职权,越权的事即使知道了也不说。
’办事不超越职权范围,可以说是守职;知道了不说,这是不告发罪过。
君主用全国人的眼睛去看,所以没有比他看得更清楚的;用全国人的耳朵去听,所以没有比他听得更清楚的。
假如知道了都不告发,那么君主还靠什么来做自己的耳目呢?商鞅的法令规定:‘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五十石的官;杀死两个敌人小头目的,升爵两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一百石的官。
’官职和爵位的提升跟杀敌立功的多少是相当的。
如果有法令规定:‘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做医生或工匠。
’那么他房屋也盖不成,病也治不好。
工匠是有精巧手艺的,医生是会调药物的,如果用杀敌立功的人来干这些事,那就与他们的才能不相适应。
现在做官的人,要有智慧和才能;而杀敌立功的人,靠的是勇气和力量。
如果让靠勇气和力量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那就等于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T匠一样。
所以说:申不害的术和商鞅的法,都很不完善。”

【说难】该篇阐述了游说者的险难,笔锋犀利,议论透辟,对世故人情的剖析入木三分,在韩非所写的文章中,该篇是唯一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中的一篇

【法家语录】大凡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收不到效果。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表面上会收到了效果而实际上进说者却被疏远了;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法家语录】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进说者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并且符合君主心意,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把这事猜测出来了,事情泄露出来,君主一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恩泽未厚,进说者却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如果主张得以实行并获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主张行不适而遭到失败,就会被君主怀疑,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有过错,进说者倡言礼义来挑他的毛病,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自以为功,进说者同样知道此计,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勉强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强迫君主停止他不愿意停止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所以进说者如果和君主议论大臣,就被认为是想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被认为是想卖弄身价。
谈论君主喜爱的人,就被认为是借他做靠山;谈论君主憎恶的人,君主就认为是在试探他。
说话直截了当,就被认为是不聪明而笨拙;谈话琐碎详尽,就被认为是哕唆而冗长。

简略陈述意见,就被认为是怯懦而不敢尽言;谋事空泛放任,就被认为是粗野而不懂礼貌。
这些进说的困难,应当了解。

【法家语录】大凡进说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说对象自夸之事而掩盖他所白耻之事。
君主有私人的急事,进说者一定要指明这合乎公义而鼓励他去做。
君主有卑下的念头,但是不能克制,进说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
君主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不能达到,进说者就为他举…此事的缺点并揭示它的坏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君主想自夸智能,进说者就替他举l别的事情中的同类情况,多给他提供材料,使他从我处借用说法,而我却假装不知道,这样来帮助他自夸才智。
进说者想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用好的名义阐明它,并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
进说者想要陈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会遭到的毁谤,并暗示它对君主也有害处。
进说者称赞另一个与君主行为相同的人,规划另一件与君主考虑相同的事。
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须对它大加粉饰,说它没有害处;有和君主败迹相同的,就必须明言掩饰,说他没有过失。
君主自夸力量强大时,就不要用他为难的事去阻止他;君主白以为决断勇敢时,就不要用他的过错去激怒他;君主白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败绩去困窘他。
进说的主旨没有什么违逆,言辞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
由这条途径得到的,是君主亲近不疑而又能畅所欲言。
伊尹做过厨师,百里奚做过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
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还是不能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求得进用,他们的卑下一至于此!假如把我的话看成像厨师和奴隶所讲的一样,而可以拯救世道,这就不是智能之十感到耻辱的了。
经过很长的时间,君主的恩泽已厚,进说者深入谋划不再被怀疑,争论是非不再会获罪,就可以明确剖析利害得失来帮助君主的建功立业,直接指明是非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这样相互对待,是进说成功了。

法家思想学说_经典语录


法家思想学说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所以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民,就是为了打仗和奔驰。
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他和病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
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
并不是车匠r慈而棺材匠狠毒: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本意并非憎恨别人,而是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

【法家语录】雇用人来播种耕耘,主人花费家财准备美食,挑选布匹去交换钱币给予报酬,并不是喜欢雇工,而是说:这样做,耕地的人才会耕得深,锄草的人才会锄得净。
雇工卖力而快速地耘田耕田,使尽技巧整理畦埂,目的并不是爱主人,而是说:这样做,饭菜才会丰美,钱币才容易得到。
主人这样供养雇工,爱惜劳力,有父子之间的恩惠,而雇工专心一意地工作,都是怀着为自己的打算。

【法家语录】臣下尽死力来换取君主的爵禄,君主设置爵禄来换取臣下的死力。
君臣之间,不是父子那样的亲属关系,而是从计算利害出发的。

【法家语录】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
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
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的心理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法论】既然人与人之间是利害关系,那么倡导忠孝仁义便毫无价值,要治国只有严刑峻法,一切违法乱法之徒都应清除。

【法家语录】法是编写成文字,设置在官府里,公布到民众中去的所以法越公开越好因此,明君谈法时,就是国内卑贱的人也没有不知道的,不仅仅满堂的人知道。

【法家语录】严峻的法令是用来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严厉的刑法是用来贯彻政令、惩办臣下的。
威势不能分置,权力不能同享。
威势权力与别人同享,奸臣就会公然活动;法令不坚定,君主的行为就危险了;刑罚不果断,就不能战胜奸邪。
所以说:巧匠目测合乎墨线,但必定先用规矩作标准;智商高者办事敏捷合乎要求,必定用先工的法度作依据。
所以墨线直了,曲小就要砍直;测准器平了,凸的部分就要削平;称具拎起,重的就要减些给轻的;量具设好,多的就要减些给少的,所以用法令治国,不过是制定出来、推行下去罢了。
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
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
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
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
整治官吏,威慑民众,除去淫乱怠惰,禁止欺诈虚伪,没有比得上刑的。
刑罚重了,就不敢因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法令严明,君主就尊贵不受侵害。
尊贵不受侵害,君主就强有力而掌握要害。
所以先王重法并传授下来。
君主弃法用私,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法家语录】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师长教训他,他也不改变。
拿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帮助、师长的智慧这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受感动,丝毫也不改正。

直到地方上的官吏拿着武器,依法执行公务,而搜捕坏人的时候,他这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
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
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娇纵,见到威势就屈服的缘故。
因此,千丈高的城墙,就连善于攀高的楼季也不能越过,因为太陡;千丈高的大山,就是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因为坡度平缓。
所以明君总要严峻立法并严格用刑。
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跖也不会伸手去拿。
不一定受害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
所以明君一定要严格执行刑罚。

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兑现,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

【法家语录】在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在树上搭窝棚的办法,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而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到了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鲧和他的儿子禹先后负责疏通河道,排洪治灾。
近古时代,夏桀和殷纣的统治残暴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到了夏朝,还有人用在树上搭窝棚居住和钻木取火的办法生活,那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人要把挖河排洪作为要务的话,那就一定会被商汤、武王所耻笑。
既然如此,那么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禹、汤、武王的政治并加以实行的人,定然要被现代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新时代的圣人不羡慕远古时代,不固守陈规旧俗,而是研究当前的形势,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有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了。
从此这个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被碰死的兔子。
他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那就无疑属于守株待兔之类的人了。

【法家语录】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
所以,法令所反对的,君主却加以重用;官吏要处罚的,权贵却加以豢养。
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
所以对于宣扬r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
认为他对君主虽然忠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
结果判了他死罪。
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
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
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了官。
由此看来。
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
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的坏人坏事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
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利益,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置,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五蠹》)

【法家语录】现在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国,每家每户都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国家却越来越穷,原因就在于空谈耕作的人太多,而真正拿起农具种地的人太少。
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打仗,每家每户都藏有孙子和吴起的兵书,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在于空谈打仗的人太多,而真正穿起铠甲上阵的人太少。
所以明君只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他们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坚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

这样民众就会拼命为君主出力。
耕种是需要花费气力吃苦耐劳的事情。
而民众却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得到富足。
打仗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而民众却愿意去干,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由此获得显贵。
如今只要擅长文章学术,能说会道,没有耕种的劳苦而享有富贵,没有打仗的危险而地位尊贵,那么人们谁不乐意这样干呢?结果许多人从事于智力活动,极少的人从事于体力劳动。
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为国m力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贪穷。
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

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材;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老师;没有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
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一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
正因为如此。
太平时期国家就富足,战争时期兵力就强盛,这便奠定了称王天下的资本。
既拥有称王天下的资本,又利用敌国的弱点,建立超过五帝、赶上三王的功业,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术论】所谓术就是一种统治手段,一种统治技巧,韩非对术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有所谓课能之术、禁奸之术、自神之术等等。

【法家语录】术是藏在君主胸中,用来汇合验证众事而暗中驾驭群臣的,所以法越公开越好,而术却不能表露来君主崩术时,要做到君主宠幸的亲信谁也不曾听说过。

【法家语录】做臣下的陈述自己的主张,君主根据他的言论分派事情给他,专就他做的这件事责求他的功效。
功效符合他做的事,事情符合他的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他做的事,事情不符合他的言论,就罚。
所以群臣言大功小的要罚;这不是要罚小功,而是要罚功效不符合言论。
群臣言小功大的也要罚;这不是对大功不喜欢,而是认为功效不符合言论的危害超过了所建大功,所以要罚。

【法家语录】做事有个原则,就是考虑利益多、代价少的,就可以做。
昏君不这样,只算得利,不算代价,代价即使成倍地超过利益,也不知它的危害,这就是名义上得到而实际上失去。
像这样就是功劳小而危害大了。
大凡功劳,它的利益多,它的代价少,这才可以叫做功劳;现在耗费大的无罪,而收效小的有功,臣子就会以大的耗费去取得小的收效,小的收效即使取得了,而君主仍是遭受了损害。

【法家语录】庞敬是个县令,他派遣一位管理市场的人员市者发,又召回另一位管理市场的官员一一公大夫来见。
公大夫站了一会儿,庞敬并没有什么可告诫的,最后还是让他走了。
市者以为县令对公大夫有所指示,而对自己不予信任,因此再不敢作奸犯科。

【法家语录】商太宰派遣年轻的侍仆到市场上去,等他回来后问道:在市场上见到了什么?

侍仆回答说:没见到什么。
太宰说:虽说如此,究竟见到了什么呢?侍仆回答说:市场南门外牛车很多,仅能勉强地通行。

太宰就告诫他说不准告诉别人我问你的话。
于是太宰召来市场官吏并责骂说:市场门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牛屎?市场官吏感到很奇怪,太宰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快,于是开始惶恐小心地对待自己的职守了。

【法家语录】对权势不能加以驯化的臣下,君主就要把他除掉。
奖赏、称赞不能使他奋勉,惩罚、谴责不能使他畏惧,赏、誉、罚、责加到身上都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就应当除掉。
宽容而制裁,就会导致以下犯上;小的奸邪不除掉,势必导致大的诛罚。
如罪名与罪行相符,就直接杀了他。
留着这种人要坏事,杀了又会坏自己的名声,就通过饮食下毒杀死他。
不这样干,就交给他的仇敌杀掉他。
这就叫除阴奸。

【法家语录】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欲望,君主显露他的欲望,臣下将自我粉饰;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意图,君主显露他的意图,臣下将自我伪装。
所以说:除去爱好,除去厌恶,臣下就表现实情;除去成见,除去智慧,臣下就戒饬自己。
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贤能也不表现为行动,以便察看臣下言行的依据;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
因此君主离开智慧却仍有明察,离开贤能却仍有功绩,离开勇力却仍有强力。
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
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寥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
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
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
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
臣下承担辛劳,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守之法。

【法家语录】君主原则在于不能被臣下看透,君主作用在于不能被臣下了解;君主虚静无为,在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
看见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了解臣下主张以后,不要变更,用验证办法来考察它是否与行动一致。

每个官职只有一人,不要让他们相互通气,那么万事万物的真相都会显露m来。
君主掩盖行迹,隐藏念头,臣下就无法探测;去掉智慧,不用才能,臣下就无法揣度。
保守自我意图而验证臣下,谨慎地抓住权柄而牢固地掌握它。

杜绝臣下的窥探,破除臣下的揣测,不要让人贪求君位。
不小心闭门,不紧闭门户,老虎就将闯入。
不慎重从事,不掩盖真情,贼子就将产生。
杀死君主,篡夺君位,人们没有不归附的,所以称他为老虎。
在君主身边做奸臣,知晓君主过失,所以称他为贼子。
解散他的朋党,收拾他的余孽,封闭他的门户,铲除他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老虎了。
君主之道,大到不可估量,深到不可探测,审核刑名是否一致,检验法度,诛灭擅自行动,国家就没有贼子了。

因此君主有五种受蒙蔽的情况:臣下使君主闭塞是蒙蔽,臣下控制财利是蒙蔽,臣下擅自发令是蒙蔽,臣下私自给人好处是蒙蔽,臣下得以扶植党羽是蒙蔽。
臣下使君主闭塞,君主就失去君位;臣下控制财利,君主就失去恩德;臣下擅自发令,君主就失去控制权;臣下私自给人好处,君主就失去英明;臣下得以扶植党羽,君主就失去支持者。
这就是君主要独据、不能让臣下把持的原因。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语录”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成长伤感语录经典语录,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

    法家代表思想_经典名言_ 【法家语录】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会有上百人去追捉,贪婪的人随处可见,却没有人去批评他们,这是因为这只兔在法律上的所有权还没有确定。 市场上到处都是要卖的兔,可经过的人懒得回头看,并非他们不想要这些兔,法律上的所有权确定后,即使是粗野之人,也不会去争夺。 【法家语录】有了秤杆和

  •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语录_ 【势论】韩非高度评价“势”在政治中的作用,“势”是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势并充分发挥“势”的政治作用,韩非提出了“处势”“设势”和“用势”的主张。 【法家语录】势是压倒众人的资本。 【法家语录】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

  • 法家思想学说_经典语录

    法家思想学说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所以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民,就是为了打仗和奔驰。 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他和病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 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 并不是车匠r慈而棺材匠狠毒: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人不

  • 法家学派思想_经典语录

    法家学派思想_经典语录_ 【法家语录】积聚泥土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白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起半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骏马一跃,不会满六丈;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

  • 法家思想经典名言

    法家思想经典名言_ 【小国生存之道】在大国争雄的环境下,小国的安危总是与大国紧密相依的,冒犯大国或大国的盟国往往会给小国带来灾祸。 子产以为,小国要生存一不可轻易发动战争,炫耀武功;二不可松懈守备,瓦解斗志。 【法家语录】子产说:地少人寡的小国没有政治文明的成就而有侵夺邻国的武功,所产生的祸害是无与

  •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名言

    法家精华思想_经典名言_ 【法家语录】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那么犯轻罪的事就不会再发生,犯重罪的事也不会有,这就叫用刑罚去掉刑罚,刑罚去掉了,国家的事情也能办成;对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轻刑,刑罚虽然使用了,而犯罪行为却不断发生,这就叫用刑罚招致更多的刑罚,这样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 【法家

  • 法家名言,法家思想的核心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6、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

  • 法家经典语录

    法家经典语录 【行督责书】李斯见二世宠信赵高,既担心秦帝国的前途,也感到自己命运堪忧,于是奏请二世大权独揽,莫让威势下移,在这里,他没有指名道姓地抨击赵高。 【法家语录】贤明的君主,必将是能够全面掌握为君之道,又对下行使督责的统治术的君主。 对下严加督责,则臣子们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 这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