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矛盾论读后感7篇

栏目: 矛盾论读后感

2023-05-14 09:43

就“矛盾论读后感”这个话题而言,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位作者写的作品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了愉悦的感觉。如果你想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注重客观事实和具体情况,不要故意歪曲信息。也许你会从中获得乐趣,欢迎与大家分享!

矛盾论读后感 篇1

读《矛盾论》后感

班级:历史二班 姓名:陈昕昕 学号:20141429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的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这本书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对统一的规律。

什么是矛盾?从生活的角度中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原理。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由此我们可知,矛盾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矛盾我们不可回避,不可否认,要学会积极寻求科学的方法解决矛盾,像陶渊明所寻求的“世外桃源”认为社会没有矛盾是对矛盾的否认,最终是不可获得美好的结果的,同时像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一般,也充满了各种矛盾,但是我国积极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因而我们的社会活力不断迸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方面来说,《矛盾论》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着的事物及其事物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毛泽东说过:“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即要求我们要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拿党在刚刚成立之初举例,在苏联留学回来的布尔什维克党,照搬苏联模式,不从中国实际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示,结果导致中国在第四、五次反“围剿”中遭到惨败。所以处于现时代的我们应该汲取历史的教训,对于生搬硬套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毛泽东也说过:“所谓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的观点,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观点把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因而,要学会“活用”、学会“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是真理。

其次,《矛盾论》还论述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时,总要不可避免要研究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同时也将民生的各种问题看得很重要,这种做法对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会有信心,对政府的信赖性才会加强,我国现在提倡“反腐”也是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一种实践方式,在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加大对党内部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可持续内外发展,也不会演变成苏联解体的局面了。再者,《矛盾论》还讲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释义。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全部意义。”同一性与斗争性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以差别与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因而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就以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吧,有人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比不上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来的快”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就是思想上过于狭隘了,虽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艰辛的,发展较资本主义确实是有些缓慢,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也是事实,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各个城市崛起与发展也是真真切切映入世界人的眼帘里的,所以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正不正确,以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证明。

在我看来,毛泽东这本《矛盾论》虽然是在他当时所处的时期写的书籍,但是他叙述的原理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不受时代问题所隔阂的,这些原理在现在也对我们受益匪浅。就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读懂了三个道理:1.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不局限于表面的看法,对待事物的客观性加强,从而在事物的内部探索解决矛盾的途径,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的看待我国的就业形势就意味我们在就业起跑线上就竞争不过他人,反之,若我们理性看待就业局势,在选择就业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审视自己,那我们就业机会则会比他人多。2.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毛泽东用“新陈代谢”这一词全身这个道理,在工作学习中发现矛盾、剖析矛盾、利用矛盾,有助于一个旧事物的创新,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诸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中的矛盾我们不可对其放任不管,应该就事论事,才会促进我们在工作学习上的知识领域的开拓 3.不搞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恰恰是现在我们都需要的理论指导。因为许多人都错误的认为:经验和教条高于一切,这样做事情才不会出错。但思想过于死板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因此活学活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矛盾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指导。现在的教育也倡导不可死读书,应该将书本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对现在个人发展有“正能量”补充。总之,矛盾论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新世纪人们对其的新见解,也离不开在社会中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矛盾论读后感 篇2

有些书让你认识一件新事物,有些书让你进行深入认识,进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再进而改变你的行为方式,最后达到改变你整个人的目的。现是《矛盾论》的读后所想。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在最细微的原子、分子范围内考虑差异,有人会说,两个铁原子,原子核是一样的,电子是一样的,就不存在差异,就否定了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差异的。但是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存在两个完整的铁原子,倘若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两个铁原子,原子核一样,那么他们的电子一直绕原子核运动,两者的电子不可能在任何时刻都是在固定位置或绕固定方向运动。任何两个同种元素的在假想状态下完整的原子都存在差异,可知在微粒范围内说万事万物都存在差异也是正确的。矛盾的普遍性得证。

以上是客观物体存在差异,其实差异也是存在于抽象的人的思想内的。现扩充讨论差异的范围,差异包含实际存在的物体的差异和抽象的人类思想的差异。

现实物体的差异,万事万物都存在差异,那怎么样的物体之间的差异产生矛盾,并促进事物的发展,须得这种差异是在事物内部的。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变化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例如,两片颜色不一样的叶子,存在差异,却不会产生矛盾,也不会促进叶子的发展。(但两种事物的差异会在人类的认知里产生矛盾,两片不同颜色的叶子,在人的大脑中能促进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因为人的大脑将两个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成了一个整体,此时这种差异产生的矛盾便变成了人内部的矛盾,促进人的认知。)两杯盐分不同的水,盐分不同就是差异,盐分相互渗透,两杯水变成一杯水,最终这杯水每个部分盐分是一致的。一个物体两部分温度不同,存在矛盾,最终温度传导,使得各部分温度一致。当两个物体温度不同时,两者碰到一起,温度的不同便产生矛盾,开始温度的传导。

客观事物的差异导致物质的发展、变化,在化学和物理中已经见识了很多。但人思想的差异如何影响人?促进人的发展?以下进行分析。

人与人思想有差异,会有冲突,冲突产生矛盾。也存在人和他人思想观念不同但是可以克制自己,允许这种不同存在,是因为两人并没有多大的亲密关系。但人存在一种天性,希望自己思想上能控制别人,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如果对方偏离,内心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心理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甚。若是朋友或亲人,思想不同造成的矛盾会频繁产生冲突,矛盾的发展会改变两人的关系,两人的关系在矛盾中发展,最终两人看法一致或分道扬镳(这里在生命无限且两人频繁的相处在一起的条件下进行考虑)。

现实物体的差异在人思想上的反应,是因人的偏好不同而产生矛盾。有的物体颜色、味道、形状……你喜欢,他人不喜欢,便有了矛盾。这种矛盾只在两人对物体偏好存在差异且两人都面对这个事物时产生。苛刻的条件使得这种矛盾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所以产生的影响较小。

具体事物的发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每个人可以见证的。但抽象的思想的发展,是很混乱的,人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才能防止思想发生错误,也就是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本质属性内根深蒂固的东西做对抗。但思想的发展应该是总体往好的方面,因为思想上坏的方面经过实际检验后会被人摒弃掉。

事物的变化皆有其规律。只要事物出现的次数够多,加上仔细地观察,必定会有所收获。就算是无规律的布朗运动,其规律就是:分子的无规律运动。矛盾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些很小的事情发现规律。(观察的低级形式是观察事物得到客观事实,高级形式是观察事物并经过大脑思考得出规律,人最难的是善于观察自己)

例如,你和你室友之间的矛盾。你的室友经常做清洁,很爱干净。你没有那么爱干净。这便是你们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时间的增加,他越爱干净,你越不爱干净。他将房子的卫生打扫很干净,而你享受着舒适的环境。你不会有负面情绪。你的室友会有负面情绪。

表象上的爱干净和不爱干净的矛盾,转化为了你室友劳动付出后的负面情绪和你不劳动却享受舒适环境的愉悦情绪之间的矛盾。情绪在生活中会进行表达,可能是在言语之中,可能是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之中。你的室友会在语言上批评你,或在行为上让你感觉不舒适。这样你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怎样化解这样一个矛盾?或者说缓解这样一个矛盾?你要让你的室友知道你也为房子的清洁做过卫生。以前有一种观点,做好事不留名,但如果你做好事不留名,你无法化解你跟你室友之间的矛盾。

要化解矛盾,此时要做好表面功夫。当着你室友的面,去做清洁,去倒垃圾。此时,他知道你也为你们的生活环境做了贡献,他内心的负面情绪会减少。就达到了化解你跟你室友之间的由于爱干净与不爱干净的矛盾。这一过程发展的是你跟你室友的关系,同时发展的还有你的卫生习惯。

这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例子,我们从中发现一定的道理。人是希望自己发展的,而矛盾能促进人的发展。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应该制造矛盾,在解决矛盾中发展我们自身。通过和爱干净的室友生活,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如果我们和不爱干净的人相处,那我们就形成不了利于我们发展的矛盾。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交的朋友很重要。这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形成的利于我们发展的矛盾。那我们怎么去主动形成或制造利于我们发展的矛盾呢?

通过制定目标,你制定的目标跟你的现状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两者之间便存在矛盾。有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我们自己。这种矛盾的发展依靠自己达到目标的决心,在现实中达到的效果根据个人的意志力、决心。这样的矛盾是可以自己主动缓解逃避的。

那么生活中一种你无法逃避,需要自己去努力克服并发展自己的矛盾,是你生活中有多少比你优秀比你强的人?这种矛盾会逼着你前进。所以每年高考大家都希望去好的大学,因为好的学校优秀的人更多,促进你发展的矛盾也越多。

矛盾论读后感 篇3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再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条条框框。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矛盾论读后感 篇4

读毛主席的《矛盾论》有感

以往的时候不是特别关注这类的文学作品,《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这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为了克服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在学习过了《矛盾论》后颇有感慨。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著。”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谈谈我的感受: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读后感 篇5

读《矛盾论》有感

国庆快结束了,我也终于读完了毛主席的《矛盾论》,真的感觉受益匪浅。在读之前,我先在网上大致了解了一下文章的内容:《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许多例子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我是一个理科生,本来对政治方面的东西很不敏感,但是《矛盾论》不同,它内容形象而生动,让我很容易理解。也或许是因为作者是位伟大的领袖,使得我更用心的读《矛盾论》。

文章的内容大体分为六个大方面:

1.辩证宇宙观。从宇宙观的角度,指出了不用片面的,静止的去看待事物,要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了角度,整体的去分析和了解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且贯穿这个事物,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学会列宁所说的一般辩证法的叙述法,才能正确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未来。

3.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互相区别,互相连接又互相转化。

4.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认为党的战略指导方针要运用矛盾的主次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研究来制定正确方针。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文章多出引用列宁说的话,表示作者对列宁的高度赞同,矛盾在我的理解就是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就存在矛盾,现在终于知道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永远脱离不了矛盾的涌动。

矛盾论读后感 篇6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原文摘要: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正文: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文章,是他继《实践论》后的又一著作。在当时,由于受到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思想,毛泽东便提笔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促进革命形势转变,争取抗战胜利。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言,《矛盾论》指出所谓矛盾普遍性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要用坚持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而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次,《矛盾论》还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当然,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也做了相应的解释与分析。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事实上,学过高中哲学的我们也应该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并且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此外,《矛盾论》中还分析了两种宇宙观以及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

想当年,《矛盾论》与《实践论》一起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如今,离毛泽东创作《矛盾论》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可《矛盾论》却仍然不减其效用,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须知,人生在世,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此外,不同层面的人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的类别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部门、政府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还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更需要我们懂得矛盾的普遍性,认真思考和分析各种矛盾,并从中梳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设法解决各种问题。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矛盾论》都会永存于世,它永远不会失去其绚丽的光彩,永远会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各种实践,带领我们选出正确的道路。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牢牢掌握其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

矛盾论读后感 篇7

读《矛盾论》有感

组长:林强

组员:李越峰、金佳伟、季如佳、黄国裕、贺迅、李奇、李朝彬、白煜锟、陈卫东 读后感编写:李越峰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很多时候矛盾不是不存在,只是不够明显而已。矛盾就隐藏在其中,我们只是没有去发现而已,例如学生学习就是一种矛盾的体现。同样的这次的思政实作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老师布置了读书、写信等作业,在还有好几个星期交作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却不紧不慢地把作业往后推。等到真正到了到了火烧眉毛之时,才猛然回想起来这一切,读书、写信。写作业与不写作业就是一种矛盾,而因条件的一点点改变,写作业就会替代不写作业,矛盾具有同一性,斗争性,还有其相互转化。《矛盾论》就对事物矛盾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而我们也从中受益很多。

在激烈的研读讨论中,不少同学都“炫耀”着:“快看完了!”“已经看完了!”其实这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成就感,毕竟我们已经把读《矛盾论》当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就算在读了《矛盾论》之后又是否可以写出来这篇论文?这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所以在这种矛盾的趋势下,每个人都必须把书读完。这样才可以让这虽然只有端端几千字的论文中包含进来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也才能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写好这篇读后感。

这次的研讨,还是有那么点“辩论”的意味的。

在一个轻度污染的下午,所有人如约都空出了时间,聚在了一起,开始了这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开始了一次心灵的旅途。

首先,在会议的最开始,首先我们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同选出了我们的组长——林强,身为学习委员的他,成绩优异,以德服人,同时做事认真,组织能力强,具有权威性,由他发号施令,大家都会听从。随后就做更细致的分工:分配:记录员,PPT主讲人,最终将大家的读后感汇总合并的作者等。其实这里面也存在一些矛盾,就是选择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想过让自己轻松一点,让自己少做一点,但这种问题在一个团队中总是有解决办法的,于是这样的矛盾终究还是可以被圆满的解决。

《矛盾论》这本书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关于文中提到的两种宇宙观,该文章中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虽然作者对于第一种宇宙观进行了反驳,但是第一种宇宙观的人内容也不能完全否定。虽然我们同意作者从内部,从一切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去看待事物,找出其中的矛盾。但我想当一个事物的所有内在矛盾都已找到,那么后来要影响事物的发展就是外在因素,而且有些特定的时候,那种外部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量的变化。就像写作也,为什么作业越多,学生们反而会更加积极,当然对于作业的量一点还是要有一个限度的,否则的话就会令学生感觉反感了。这样看来,第一种宇宙观是否可以成为第二种宇宙观的一部分呢?或者,两种宇宙观本就是结合在一起的,而提出第一种宇宙观的人只是看到事物的一方面呢?不过话又说回来,第二种宇宙观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而且它有理由将内容发展到由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

作者推翻了只能解释极少数事物的部分阶段、而不能解释全部阶段的第一种宇宙观。比如写作业,他能解释为什么作业多一点反而忘了完成作业的学生会更少,却解释不了为什么有的作业老师没有布置还是会有学生完成。这就需要去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一种解释是,矛盾存在于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另一种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里,我们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两层意义中,前者指矛盾,而后者指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矛盾一直存在,切存在于变化的事物中,其自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为什么后者的表达方式与前者不同呢?“存在于”和“存在”又有着怎样的深意呢?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首位衔接的形式,意在贯通着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另外在这一章中,有一段话:“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的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迹象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这段话写的比较抽象,而我自己认为,它意在表述一个生命对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产生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价值,生命没有了价值,也就是死亡。

矛盾的特殊性,由矛盾构成一个事物的特殊本质,注意到是特殊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本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有些事物是具有相似甚至是具有相同本质的,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些事物的时候,既要把握整体具有相似性的矛盾,还要分析每个事物自身的特殊矛盾,这样可使它得到本质上的区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全方面、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只用主观的、片面的、表面的观点。这样就可以紧紧抓住矛盾的发展情况,有利于下一步的计划。作者举了很多革命时期的例子,如果应用到经济上,商家首先要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提出共性,最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性。一件商品能否真正做到大众化,还是要从它自然的特殊矛盾做起。即便是一张纸巾,如果把它做到非常精致,也必定会吸引很多消费者的目光。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提出一切事物发展中一定会有一个主要矛盾,而其他矛盾则受其影响,并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找出这个主要矛盾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作者也提到,矛盾与主要矛盾之间也并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变化的存在,它们之间的地位可能会发生互换。所以说,在解决眼前的矛盾时,首先要分析清楚当前的发展形势,在研究一个事物时,主要的矛盾变化可以理解为一个矛盾的逐渐解决和另一个矛盾的逐渐浮现。那么在制定方案的时候,有时为了避免犯其他错误,还应该考虑矛盾解决后可能出现的后果。伴随着一个主要矛盾的解决,新出现的主要矛盾可能更加棘手,不得不防。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事物存在的意义就是发展许多的矛盾,需要我们一个个得去解决,找到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矛盾的主要属性,追溯到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有区别,但是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大和小、上和下、左和右、轻和重、黑和白、真和假等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的特点,矛盾不会单方面地存在。也可以理解为矛盾存在的前提是有两个对立面,否则就不叫矛盾,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催势。然而作者真正要引出的是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转化。一开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矛盾的两个物体会相互转化,相互交换位置,这是因为我的的思维只局限于物质上,而没有对范围进行扩充,然而作者将这一性质运用到一些思想和一些抽象的事物中去,也确实合情合理。例如战争转化为和平,这就是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结果。说完同一性,就不得不说斗争性。作者认为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存在于两种状态,一种是相对静止的状态,一种是显著变动的状态。当事物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当它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经在第一种状态上的数量达到了某个最高点,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呈现出显著变化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但第二种状态一定是由第一种状态发展来的吗?撇开这个问题不讲,作者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当然,所谓的“静止”和“变化”并不能只从表面去看,这里的“静止”和“变化”也是一种抽象概念,它是以具体表示抽象,从而达到形象。总而言之,这种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的确存在的,也揭示了矛盾的两方面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过程。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生活中许多矛盾都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不断积累,然后最终“爆发”是问题得到解决的。但这样的对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矛盾。我们已经明白“量变”影响“质变”。那么质变反过来会不会体现在量变上呢?即斗争过后,矛盾由第二种状态转化为第一种状态,那么我们的矛盾就没有得到解决,也就表明我们需要其他形式的矛盾斗争。依作者看,有些矛盾是由非对抗性发展成为对抗性的,或者相反。许多经典的例子都坚定地支持者这一点。

基于以上的论证,作者做出了以下结论:作者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特殊性和相对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注意到不同的斗争形势。

随着一篇约两万五千字的文章的读完,我们领略到了作者用丰富的例子阐述着一套引人深思,颇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由宇宙观到矛盾的整体,再到单独的矛盾,结构严谨缜密。面对这样的学术论文专著,不少同学还是感到有些吃力,这就像有的人读《时间简史》,虽然勉强的完成了阅读,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也不能正确的理解出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信息,但《矛盾论》观点论述鲜明,相对与其他书籍更加便于我们理解,再加上同组人员齐心的讨论,读懂《矛盾论》就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了。其实我们认为讨论组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一篇文章越晦涩难懂,那么一个人所能把握的信息就越少,而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但可以互相帮助着去理解,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很多新的观点,而观点之间的碰撞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同时我们就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情,也正验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样,在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个大概,并没有去考究其更深层次意义,也不会再去回去认真研读。但是讨论却让我们不得不多次回想,细细品味书的内容,认真分析书中言语,去寻找那些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这样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就会慢慢浮出水面,之前没有理解的话语也就可以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们还能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对文章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开阔了个人的视野。对于这种读书方法大家都十分喜欢,从每个人的想法中吸收和学习,有时候还能发现文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或瑕疵。

通过这次读书研讨活动,我们都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我们彼此相互学习,交流阅读经验,共同进步和成长,这次的阅读活动让我们明白了:“看待事物时应该用唯物辩证的方式,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时,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是如此。

  • 矛盾论读后感12篇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时也不能有什么鉴别力,作品这本书的描写风格质朴,为人带来很多感悟。 读完一本书后,写一下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哪些方面着手去写自己的读后感呢?编辑针对您所查询的“矛盾论读后感”为您整理了一些资料供您参考,如果您需要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篇文章中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 矛盾论读后感13篇

    即使是一本再简单的书籍,不同的人在读完之后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们阅读作者的作品,能从中获得大量知识和一些人生感悟。简单的介绍你所看的书或是课文是什么内容,看后写总体感受,您知道写好一份读后感有哪些诀窍吗?今天小编推荐一篇关于“矛盾论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您理清思路并更好...

  • 矛盾论读后感十三篇

    要写好一篇全面的读后感,需要深入理解所读文章,从个人角度出发,进行感悟和思考。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为大家推荐一篇题为“矛盾论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能够分享给需要的人,让他们也从中受益!...

  •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汇总十三篇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心得与感悟,此话不假,每次阅读作品,都会新的体验和进步。我们需要将这些感觉记录下来,这是我们对作品更加理解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可以为您带来新的视野,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信息!...

  • 矛盾论观后感汇编14篇

    我们应该如何撰写关于作品名称的观后感呢?当您在观赏电影时,内含的情绪一定打动了您的内心。让我们一起详细地写下观后感,记录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着手编写观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将我们的情感逐渐提升至高潮,实现飞跃。我有信心这份对“矛盾论观后感”的感想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期待,也希望这些观点能激发...

  • 2023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系列八篇

    在阅读了文本之后,对其内的剧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文本时,应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并记下来,以便在使用时更加便捷。接下来是励志的句子为您梳理的“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您的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 矛盾论心得体会(必备8篇)

    当我们亲身历经了一些事情之后,可以说此时十分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你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希望这篇“矛盾论心得体会”能够满足您的阅读期望让您感到满意,阅读本页后你会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 矛盾纠纷工作总结7篇

    编写文档是重要的思考表达和交流途径,你可以在网上查找各种类型的范文。通过学习范文的写作风格,我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加具有话题性。你是否因为无法写出好的范文而苦恼呢?不用担心,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篇题为“矛盾纠纷工作总结”的文章,记得收藏本页链接以便以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