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2023文化观后感11篇

栏目: 文化观后感

2023-06-20 16:04

如何写好观后感,重点在于抓住哪些内容?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籍,都是蕴含大量知识的载体。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各种想法和感悟。为了更好地记录这些心得,我们需要用观后感来简单记录。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文化观后感》,请继续阅读下文,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提供参考。

文化观后感(篇1)

内容简介:现在的右派是唯美国马首是瞻,爱美国没商量,动不动就是“今夜我是美国人”,投怀送抱,不管你要不要我,反正枪打不走,弹打不飞,我和你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而左派动不动就是重新当老大的强国梦,“中国模式”独步天下呼之欲出,其实都是春秋大梦。一个健康的民族,总要有勇气面对历史,对外国,对中国都一样。已经过去的历史,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需要敢子直面,因为历史是无法封锁更不能篡改,用不着解构更不用重构,大可不必费此无补之?力,无论如何以现代化划线涂抹,自卑自大来回翻烙饼,终是不如李零来得直白清楚。现在中国的许多毛病,有远因,有近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中国的事搞不好、搞得好与中国的传统没什么关系,归根到底的责任是我们自己,不能总幻听幻觉。现代化的问题,用现代化的方法解决,用不着找传统,找什么古玩秘籍。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封建”,如此重要的政治、历史概念,竟这般扑朔迷离、无所适从;“民主”,如此常用的历史、政治词汇,都这样离题万里,含混不清!我们不该返回理论原点、澄清定义,重塑、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吗?

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以前香港的几个朋友一直推荐这本书,大陆这次出版了,终于可以一睹全貌了,刘源将军写的序也很精彩的!!

文化观后感(篇2)

在《语言与文化》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作者的态度在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楚的找到:在文化这辆车上,汉字只是外壳,是轮子,不是发动机,更不是操纵方向盘的。也许通过这个我可以猜测作者的想法是文字是载体,文化是核心,也就是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感觉就像文字是文化的附庸。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在作者的陈述中也能感觉到的是文字是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和语言、绘画、音乐一样,将文化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以一种其他人可以轻易接收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女书,就像各个民族的文字。书中所提到的女书的形成,就和当时妇女的生活息息相关,她们不能通过和男性一样的方式——上学读书——来学习文字这种书面的表达方式,可是她们又需要向远方的人倾诉,那时又没有传音的物件,于是女书这种表达方式就出现了,它的出现解决了当时妇女对于向他人倾诉而又无法传达的问题,其实进一步说,就是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妇女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依然希望能和男性一样拥有倾诉和争取幸福的权力。各民族的文字同样也是反映了各自的生活情况,特别是文字还停留在象形文字的时候,放牧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现牛羊,农耕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现土地,放牧民族文字更形象,农耕民族文字更规矩——或许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简单,条文和规矩更少,人们的生活更加自由和简单,而农耕民族更多的是集权制度,人们生活在规矩方圆中,这种情况在文字中就反映了出来。

文化在文字中的除了会以文字结构来表现,还会以文字的排列来表现,这种文字排列就是我们的句子。在句子中,诗句反映的似乎更加明显,就像作者引用的一句“取之于心而注之于手”,对于一首诗而言,取的是一个人的“心”,而对于众多的诗篇来说,取的就是跨越了一大个时代的文化的“心”。就像在诗经中,我们经常能读到的文字多是拟声,拟形的,而且多是一些生僻字。可这些生僻字所代表的事物却简单明了,就像“瀌瀌”拟雨雾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闻其声而知其意。简单直接地描述着作者希望传达出来的意景。其实这也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朴实,单纯,还有率直。作者只是用着一个个叠词就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野森林之中,若不是他们常与自然沟通、常去聆听自然,怎能恰到好处的将读者引入虫鸣鸟叫之中去呢?随着时间推移,文化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到了唐宋时期,文字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涌现了许多的优秀诗人词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可以发现,这时的诗句已经由简单直率变得委婉含蓄,不再是直接说明环境,

而是利用简单的几个意象,比如常见的“明月”,“垂柳”,“孤帆”等,勾勒出作者想要描绘的环境,再加几个字的补充,就给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诗人想表达的意象自动浮现在读者脑海之中。从诗句中能感觉到,这时的社会环境已经失去了那种简单淳朴,上层社会已经开始逐渐腐败,奢靡之风盛行,有愿者众多,可也难以扭转。诗句词句中透露出来的点点滴滴,无论对也好错也罢,都忠实的反映着当时的文化,或者说就是文化在书面上的表现形式。

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最多的就是这些,很多看法和作者表达的态度不同,或许是我不理解原本的意思,或许是误解了作者的观点。但是这就是读完了这部分的最大感受。

文化观后感(篇3)

这本书我在很久以前便听说过,但是并没有认真的去看过。这次借着这个暑假的时间,好好的品读一番,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历史长河中漫游。

从滚滚黄沙的沙漠边塞,到秀丽清澈的江南小镇,作者把每一个地方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人为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他独特的魅力。从《道士塔》,《阳关雪》中,让我看到了黄河文明的兴衰,写出了历史的深邃苍凉。《江南小镇》开始的那一段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桥流水的景象。《风雨天一阁》让我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艰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感受到师生之情的美好。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联在一起。”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把。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在他笔下,莫高窟,都江堰,藏书阁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在他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画卷。“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段历史,当我们走过一段路时,停下来回过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而我们也在这遗憾中,坎坷中寻找这人生的真谛。

静静地合上这本书,仿佛也有了一种想要游历山水的冲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

文化观后感(篇4)

当无知的道士将文物低价转卖,当他用苍白的石灰将那精致婀娜的天仙雕像刷平,你痛心疾首,你说你,好恨。可是,你又能怎么样呢?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穿越时空,挡住他运输的车马,让你矗立于石灰前,你又能干些什么呢?阻止?阻止以后呢?你该怎样处理这些文物珍宝呢?这时,你所能做的,仅仅是吼一句:“我好恨!”任大漠的风沙刺痛你颤动的身躯,你悲痛欲绝!

是谁将这文化的盛衰矛盾,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

又是谁以柔丽凄迷、清新婉约的笔风,将苏州的历史悠久、与世无争描绘得生动形象,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又是谁笔锋直指那深刻额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他说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其实,他本是为了追回本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的,可一落笔却比过去写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说,历史本身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但它终究还是要以自己的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他的觉悟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

我们无法不老,但却还有可能年轻。我们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笔下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虽然这也许只能是奢望。

读过这本书才发现,作者所寄托的并不是单纯的对文字的热爱和追求,更多的是对文化、对生命的感悟。

文化观后感(篇5)

正如书名所言,本书是关于文化多边对话。大咖们每期就一个文化议题进行自由讨论。并不严肃的探讨,但也多有思想的碰撞。

最有意思的是本书于98年出版。所以所有的讨论都很有年代感,于我而言是过去时。但在那时,却是进行时。

所以会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其中一个专题是关于电视。其中一位大咖说:剧本越来越长,平均为14集一部;历史剧更长,平均近20集一部。那时他一定想不到现在电视剧已经动辄四五十集了吧。

还有一个关于明星出书热的专题。提到了刘晓庆。对于我来说,刘晓庆真的是一个很遥远的明星记忆。然而在他们那个时候,刘晓庆正是如日中天。

还有盛加赞誉的杨澜的《凭海临风》。查了一下,是96年出版。还有畅谈为迎接大庆电影界的一些动作和准备。他们在为50年大庆而准备,现今70年大庆已然落下帷幕。

每一个专题各自领域的专家们畅所欲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很多想法甚至现在都未觉过时。或许是因为对涉及的讨论知之甚少,而觉颇有启发。

这本书让我体味到到书籍特殊的魅力——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时隔20余年,文字依然印在纸上,没有消退。而文字所蕴含的力量,在20余年后依然打动着读者的心,给读者以启迪与思考。

文化观后感(篇6)

著名作家狄马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立、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一书由余党绪先生选编,在倡导思辨性阅读的同时,旨在培养中学生理性精神与思辨能力,唤醒和激发学生沉睡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何为思辨性阅读呢?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思辨性阅读就是提高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含量,是理性的阅读,是对话式的阅读,是批判性的阅读。

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然而据统计,中国学生最大的缺陷是在比较和评价论点题型中,正确率仅为23。3%。这类题型要求学生剥离表象并且对比和判断不同作者的观点,这种联系和区别中作出独立评论的题型,因明显的思维批判性而成为中国学生最大的软肋与阅读瓶颈。若阅读缺乏思辨性,何来文化理解?何来文化积淀?缺乏思维性的阅读必是浅薄的、表象的、僵硬的,缺乏思想的人与苇草又有何不同。

方鸣先生曾言:语言活动的背后是思维活动。《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中着力体现了思维性阅读的两个内容:理性化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苍旻遐缅,人事未已。在这快节奏的社会,科技进步近乎光速,阅读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人们似乎热衷于碎片化阅读这样的文化快餐,微博上的小段子,朋友圈的经典文章节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时就需要人们学会理性化阅读,选择阅读完整的文章,拒绝断章取义式片段。读片段,会破坏文章的完整性,甚至歪曲作者的本意,用余党绪先生的话来说:就像欣赏美人,只能看到他最漂亮的鼻子或脖子,却看不到他的全身作文,总有遗珠之憾。窥一斑难以知全豹,见一叶难以知秋至。要理性地改变低水平的零散的浅阅读,以仰望的姿态对待原著,以思辨探究的心态去阅读。

由于应试教育作祟,学生与家长对分数顶礼膜拜,说的是阅读重要,行的却是题海战术,对考点和书本奉若神明。在功利氛围浓里的当下,就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的阅读态度,不是跪着读,而是站着读。余党绪先生认为:批判一词很多时候被误读了,甚至被妖魔化了,其实,从阅读的角度看,所谓批判,不过是边阅读边评析,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书中编入的《武松的神性和人性》一文中辨析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情节其实是不科学的,只有以艺术的眼光和想象来理解,才能把握作品的神韵,书中提到: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膜拜,阅读的价值,在于汲取前人的思想与文化成果,为有所用,以锻造我的现代人格,实现自我的精神建设与文化建构。诚如斯言,《水浒传》中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值得学习,但其中占山为王的行为,肮脏粗鄙的脏话却不可效仿。对经典,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阅读者独立的姿态,以质疑的眼光,批判性的阅读。

叔本华在《叔本华散文》中提到:大量的知识未经自己的思考加工,其价值赶不上力量甚小,但却经过反复思考的知识。阅读不是猎奇,而是自我思考的代用品;不是浏览,而是人生智慧的理性反思。苏格拉底说过:也可以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未经思辨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教会我不应该做没有个性思想的蛀书虫,而应秉持思辨精神,思辨性地阅读。

文化观后感(篇7)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赞叹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洒脱,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生疏而又认识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宏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魄,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考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观后感(篇8)

道礼之差,和为之别

天地阴阳,相附而生;循其本源,和者自然。三经六艺,依礼而存;尊其仁义,为者有矩。

“道”“顺应自然”,道之学,在乎和谐。追求超脱凡间脱俗的哲理之道,秉承的是顺应自然,和谐的状态。

“天性”“无为而治”,道之学,在乎无为。“蔽于天而不知人”道家顺守天道,人无所作为,“道”是最高境界,宇宙本源。道之哲思,表达的体现的教诲的,是要顺应本心,释放天性,享受当下,感受美好。

“人能宏道,非道能宏人”“道者,寂然不动,行之由人”,儒之学,在乎人为。

以仁义礼智信为标杆的儒学,用“为”的理念让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要作为,要敢为。“人能宏道,非道能宏人”人能把精深优秀的道理弘扬光大,有哲思的道理并不能高人一等。儒学圣人孔子,一生都在坚持人道,强调人为。加之于此的是他所主张的,我们所要学习的仁义礼智信的规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思,思而学”,儒之学,在乎规矩。

仁义礼智信的教诲,耳熟能详。作为办事规矩植于心中,对待自己自身,严律己,宽待人;对待家人朋友,懂孝悌,守诚信,仁者爱人;对待民族国家,知危亡,持忠诚。儒学之智慧,指导我们走上正确人生道路,做出正确人生价值判断与选择。儒学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加入新内涵,体现在新生代文化中,就是当仁义礼智信,作为做事高标,了然于心,用儒学阐明的的本质规矩,做好每件事,认真对待每片想要持之以恒坚守的净土。儒学之理念,就在于让我们在规矩下生活,在规矩下完成好每件事,在规矩下成为想成为的人。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影响,深远持久改变。

和为之念,其异就在于“和”谐美好,享受当下,自然发展。“为”道所为,坚守规矩,合理行事。

儒道相生相融,异同相伴相随。无论怎样,儒道和为理念,指导伴随一生,享当下,顺自然,为所为,成有矩之人。

文化观后感(篇9)

《语言与文化》一书出自“大家小书”第三辑,作者罗常培。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较一些罢了(出自“大家小书”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所谓大家,就应该是把他的学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让所有的读者都可以品味出个中奥妙。那些所谓晦涩难懂的文章,不仅显示不出作家学术的高深,而且更意味着作家学问的贫瘠。

本书作者罗常培(1899-1958),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满族。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本书引言中,引用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并且说明想从语词的含义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内容分六段:第一、从此与的语言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第二、从造词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第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第五、从形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第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重要问题,作者想做的就是尝试给语言学和其他学科搭起一座桥梁。

每一章节中,作者都大量举例说明,足以见得作者在语言学领域的广博学识。第二章,我们可以看到有趣的语义演变,继而了解到文化演变的清晰片影。例如,英语pen从拉丁语penna来,原意羽毛(feathe

),最初之严格应用于原始的鹅毛笔(quill

pen),后来笔的材质虽变化,但这个字依然保存着,如果由此分析现代语词和羽毛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笔的制度。我国著名的《说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历史遗迹,如“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会意,就是说把女子关在家里便可安静,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女性的观念。第三章,从很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中,我们可以窥探出造词的心理过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例如,云南昆明的倮倮叫妻子“穿针婆”,发怒叫“血滚”,伤心叫“心冷”,欺负叫“看傻”。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所嫩解答的范围,也会发生一些神异的揣测,倮倮叫冰“锁霜条”,福贡的傈傈族叫虹“黄马吃水”。这些族语里不明方位,前者叫东方“日出地”,西方“日落地”,后者叫东“日出洞”,西“日落洞”,北“水头”,南“水尾”,在这些民族中保留了古代人民在不了解自然时的懵懂与敬畏。第四章,语言本身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会吸收新的成分和旧的糅合在一起,所谓“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羼杂的外来语成分,包括音译的,新谐声字,借义词,描写词。一般来说,两种文化接触时,上层文化影响低级文化较多,而看借字,中国语中有入超现象,作者认为这不能单以文化高低来论,另外还有很多原因,依我总结一是中国向来自大,对其他文化很少接受,不屑研究,以致从没有人注意过中国语词的流出;二是中国方言众多,又过于复杂,除了本方言使用者,其他人也就不觉得是中国话了。至今文化借字依然是广泛存在,所以从借字看古代文化交流应该是十分有力的例证。第五章,学者说“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提供给重要的证据”,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迁移都可从语言学角度加以证实,南渡的百姓有根据他们的旧籍贯侨置州郡县的制度,“侨郡”一词,原意是让他们有所怀念,不忘归北,但我们就可以此来了解此次民族迁移的情况,在《宋书·州郡志》有具体考证。第六章,中华民族有很多部族组合而成,虽汉化程度很深,但从姓氏方面还可以窥探到它的来源。如,慕容氏本来是鲜卑姓,其后人因讳言所出,分化为两支:一支广东东莞容氏,一支山东蓬莱幕氏,这两个形势看来毫不相关,但其实出自同一个祖先。据向达说:“曾无甘肃。。。P82”,那么。。。从此种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继续推测出两个民族间的接触和来往。第七章,在初民社会里,即一种理想的原始社会里,名称的用处极大,名称相同,意味着实质也相同,在各个国家都有这种由亲属称谓而制定出的婚姻制度,但由于它对于我这个读者过于复杂,在此不做累述。

文化观后感(篇10)

20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在国内兴起,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学术领域。基本上,国内外人文学科的学者都纷纷扛起了文化研究的大旗,致力于探讨当前的社会文化热点现象及建构与之相关的理论话语体系。

纵观我国的文化研究,主要分为两条路径。一是以贴近当下现实生活为主,带着社会介入意识对当下的社会文化进行参与式的研究,从而剖析隐藏在文化背后的不平等权利关系;二是就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出发,将其作为特定的个体进行学理性的理论阐述。而本书便是出于后者的考量,从谱系学出发,对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作了全景式的历史图绘,并就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进行全面的梳理,最后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研究走向文化诗学的美好愿景。

该书主要分为三编,在第一编中,作者将文化研究的源起直接追溯到了阿诺德的文化主义,在其后依据这一思想源头继续向前推进,将艾略特以及李维斯夫妇对文化工业与科技文明的批判囊扩在内,构建了一个以文化精英主义为主的文化诗学批评话语。在第二编中,作者提出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主要是指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及其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在世界各地播撒的当代人文数学思潮,故而沿着这条线索梳理了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及其主要著作,分别是理查德·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以及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并就这三者对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第三编中,作者依循西方学术思潮发展的历史线索重新梳理了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转向,即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到文化霸权理论以及当前最新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在这些章节中,作者从范式的生成、思想传统、关键人物、学术特点等方面对其作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阐发文化研究的全球播撒情况及其当下的后现代转向。在结语部分,作者对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作了界定,从而提出了要将文化研究走向文化诗学的未来展望。

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言,”本书对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思想谱系、理论构型、批评实践及借鉴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将原著的主要内容阐释得详尽得当,逻辑、结构合理,其学术价值与意义不言自明。然而其不足之处便是作者所借鉴的文献资料较少,基本上是选自文化研究导论相关书籍以及原著的中译本,尽管其见解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有相当的深度,但或许存在着一些视野上的欠缺。

面对后理论的文化研究,笔者在此不禁思考,在文化研究播撒到中国之后,我国未来的文化研究该往何处去?当下文化研究由于理论的”大杂烩“,是否反而使中国的文化研究走向了理论的困境?

在当前的消费社会语境下,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已然丧失了原有对于权利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进行解构的尖锐,学者们也渐渐失去了对于公共问题的关注而面向了身份认同、生活方式等问题的关注。在西方理论大量译介入中国的今天,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作文似乎是东拼西凑地挪用各个理论以此来论证观点。然而,恰如陶东风所言,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只是一味的对西方理论进行照搬套用,对于中国的文化研究来说实际上并不适用。因此,就中国的文化研究本身而言,应该如何走出理论的困境,寻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话语对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作阐释,抑或是说如何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出发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面对诸多类似的疑问,作者提出了文化研究要走向文化诗学,即是在审美的基础上追求审美与文化、诗学与文化的互动互构。但是,没有审美的文化,应该如何审美呢?这样审美的文化在观照诸多亚文化、负文化甚至是反文化的情况下,如何更进一步的阐释其中的诗学?这样的审美的文化研究是否会使文化研究又重新退回到阿诺德的”完美文化“的精英主义旧槽之中,其结果仍是有待商榷的。

文化观后感(篇11)

这场说走就走的苦旅,异常艰辛,却能让人感触那么深刻,这文化之旅,还是苦啊!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这一点,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点点加深。当然,由于我才识浅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谈谈这中国之旅。

中国,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出生地,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以及文化,同时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无情毁灭后像野草一样顽强。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富强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这次中国之旅让我感触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国原来的封闭,自己埋头耕种,自给自足,对于外面的世界,连看的兴趣都没有。用稳定、保守、统一、集政的方式来维持下去。虽然中国的缺点很多,但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纪的欧洲国家用非常资本的手段来侵犯安静的中国。

作者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行走在山河之间,那么作者笔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让我有了新的体会。

万里长城,守护了千千万万子民,都江堰,工程虽小,只是一个水利工程,但也可以成为一个长城的后辈。它保住了一个天府之国——四川。

这都江堰是尤为震撼,文中有写道“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据筑坝者指令来一番调整”。而这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实上,确实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谁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中国的又一大财宝,佛教从印度带来和希腊的文明包罗在里面,这里所蕴含的,是两个大文明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连历史上,最残忍的暴君,都愿意为莫高窟做一点好事,不过这又能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去看看。

时间说起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王道士在一处洞窟的墙壁是空的,也许还会有洞穴,和一个姓杨的人挖开一看,果然是惊喜,一个满满的藏经洞!可惜我们的王道士,不知道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的学问,无数位为此耗尽终生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只可惜,他不知道。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样重要,可惜,因为那次,就再也无法解读了。

匈牙利的一位学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卖国贼蒋孝琬,和王圆篆谈判,从一开始几部经书到最后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个大箱子,三匹马才能拉动。果然,最后王圆箓还是没有抗拒那一点马蹄银的诱惑。唉,就如诗人李晓桦的诗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一个世纪!”对于斯坦因这样的学者,我何尝不硬一些呢?今天,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学者不再引人关注永远阒寂无人,反倒是王圆箓的那个道士塔,却天天游人如潮,不过谁也没有投来尊重的目光。

转眼间又来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群美国学者宣称,因为白俄罗斯士兵的破坏,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学溶剂把墙上的壁画粘到纱布上带回美国,欲望的强烈促使他们又一次来,居然这次还要在莫高窟大动手脚。这里,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位叫做陈万里的翻译,虽然是美国雇来的翻译,却心中有国,在来的第二天,骗那些人身体不适,其实就是告诉那些村民美国人要破坏。至此,我们要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连最有权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个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历史一样,一批一批的工艺家,在这里雕刻出只属于自己朝代的风彩,看着看着,一批批历史就如仙女一般飞到面前。它记录着我们历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欢,长久凝视,百般叮咛。

苦旅并未结束,我们的苦旅也即将开始,看着前人正确或者错误的一举,我们沉思,或者说,不得不陷入沉思……

  • 2023观后感(模板11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2023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操控皮影的小演员,是最辛苦的,他们的手必须要特别灵活才行,要不然是无法把皮影操控好的。看完了这个皮影艺术团的精彩表演,我预祝这个皮影艺术团演...

  • 2023李时珍观后感(范文11篇)

    怎样才能将真情实感融入作品评语中呢?影片中那些精彩绝伦的情节,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观后感与议论文紧密相关,撰写观后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为你精心编辑了“李时珍观后感”的观后感,以满足您的需求,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 2023老师好观后感11篇

    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写观后感的过程也是重新理解作品的过程,观后感结合自身的真情实感可以增强我们对电影本身的记忆。如果您想要更好地掌握“老师好观后感”的知识,栏目小编为您推荐这篇文章,请详细阅读本文的内容!...

  • 2023小鞋子观后感11篇

    您可以在以下内容中找到跟“小鞋子观后感”有关的资料。你知道该如何用作品名观后感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吗?好的电影总是会让我们印象深刻,每当观看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对剧中的情节难以忘怀。观后感是影视作品传播的重要环节是对作品的宣传和推广,观后感也是观众和导演的一次心灵沟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3荒岛余生观后感11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2023荒岛余生观后感11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昨日看了部很励志的电影:《荒岛余生》。虽然以前听说过《荒岛余生》,但看名字就明白是一个像《鲁滨逊漂流记...

  • 文化长廊观后感4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文化长廊观后感4篇,感谢您的参阅。“为做人而学习”是天华学院的校训,天华将“诚信、责任、”作为办学理念的核心,专注于培养“专、通、雅”协调发展,富有竞争力...

  • 读后感观后感11篇

    阅读万卷书,写作如神笔,读书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与见识,因此,我们应当多读书。当我阅读过一部作品后,我的内心长久不能平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撰写一篇打动人心的读后感呢?本篇文章名为“读后感观后感”,笔者耗费了相当时间与精力,与读者共享。...

  • 文化观后感精华

    接下来是励志的句子用心为您准备的“文化观后感”。电影观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启发作用。观影后的感受能够通过观后感表达出来,它是我们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态度写成的文章。这篇文章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欢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