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小编已经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百岁人生读后感”。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将其保存下来以备需要。阅读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沉迷其中。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许多读者都会被书中的内容所启发,进而思考和联想。读后感表达了我们因书中内容的启示而引发的思考和联想。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1】

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罗胖提到,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上,人人都有机会活过100岁。这不是罗胖臆想的结论,几乎是当今医学界的共识,具体的论证就不用过多列举了。《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讨论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个长寿时代的话题。

是不是能活过100岁,这我不敢奢望,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6.4岁;而在过去200年中,人均预期寿命一直稳步上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这样在大概率上,我应该有机会活过80岁。

追求长寿,是人类的本能,能够长寿当然是好事,就平均寿命而言,我们这一代人将比父母那一代人更长寿,更不用说祖父母那一代人了。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又将比我们更长寿。寿命正在不断延长,而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这种寿命的延长不是微不足道的,必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越来越多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财新总编王烁老师开设的2019年版《30天认知训练营》中,有一节课,题目很耸动,叫《您已经输在起跑线》,谈的就是类似的话题。

什么人输在起跑线?就是我们这一代人。

什么起跑线?养老问题的起跑线。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基本是这样的:20岁成人,工作40年,60岁退休,80岁离世。大体上都是这样。那这种人生安排为什么可能呢?其实是靠家庭的代际扶持实现的。前20年靠父母,后20年靠子女。剩下40年靠自己。靠自己的40年,也要兼顾父母和子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还是一个经济组织,解决人的一生收入与支出的期限错配难题。

当今社会又多了一重安排,就是社保,政府安排下的养老保障。一般认为,社保起到了两个作用,第一是强制储蓄,年轻的时候必须攒钱防老。第二个作用,在中国的意义就更大了,那就是让富人补贴穷人。这里具体的理论我就不在这里详细分析了。

那为什么说我们这一代人在养老问题上输在了起跑线上呢?王烁老师认为,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遇到了两个超级变量。

第一个超级变量是人口问题。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意愿必然下降。

欧美发达国家暂且不说,就说当下的中国。根据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人口出生数据,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2018年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三年,但全年出生人口数较2017年直降200万。出生人口继续延续2017年下跌趋势,且降幅大大增加。

虽然在2019年1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称出生数据需要长期观察,不必过多解读。但多数专家恐怕不这样认为,据媒体报道,人口下滑问题,比学界原先预测的速度要快得多,形势也要严峻的多。

这意味着什么?现行的社保制度将要面临较大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年轻人口越来越少,社保的缴纳者就越来越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保的支出就越来越高。两头一挤,社保就难以为继了。

第二个超级变量,就是前面讲到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寿命会变得更长。

更长寿当然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长寿同样也是“噩梦”。《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详细解释了随着人们更长寿,传统的三段式人生(教育、工作、退休)开始崩溃。

不算90后、00后出生更年轻的一代,就算七十年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假设你1971年出生,预期寿命85岁。

等到你退休时,能从社保领取的养老金恐将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支出。老年抚养比(退休年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翻了一倍。以日本为例,1960年时的老年抚养比为10%,即每10个劳动人口要供养1个养老金支取者。而这个数据,据保守估计,在2050年将达到70%,即每10个劳动人口要供养7个养老金支取者。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日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老年抚养比1960年是4%,到2017年,已经上升到11%。据预测,到2050年恐将比日本的情况更严重。

特别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欠账很多,等到我们这一代人退休的时候,到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所以各种养老服务会非常昂贵。加之高房价、独生子女等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是指望不上下一代人来养我们了,恐将面临老后破产的窘境。

那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延迟退休。你别觉得延迟退休就是多上几年班哈。延迟退休是意味着,要多交几年社保,迟领几年社保。比如,延迟到65岁退休,就按80岁平均寿命而言,你就是交45年社保,领15年。多交5年,少领5年,一出一入差10年钱,这样社保的账户就平衡了。

现在很多欧美国家早已开始延迟退休,日本甚至在去年考虑将延迟退休至70岁,而中国现在情况,可能更严峻,读过的最极端的讨论是,可能要延迟到80岁退休。整个社保才可能平衡,当然,这只是纸面算帐。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王烁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输在了起跑线上吧!

我们这一代人正好于一个特别的过渡期:我们是既抚养老人又养育子女、但等我们自己年老后是指望不上子女抚养的第一代中国人。

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是一种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有了这样认识,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过得好,有三件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一定要做。

第一,必须储蓄。在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多挣钱,而且要把其中更多的部分,存下来,为我们的老年做准备;

第二,储蓄必须用来投资。如果仅仅是存钱,那肯定抗不过长期通胀。

第三,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那更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边跑边把差距弥补起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多工作10年,少开支10年。不管法定退休年龄是多少岁,我们实际得工作到70岁,甚至要做好干到80岁的准备。

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来了:什么工作可能干到80岁?

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如果是体力工作,根本不可能。只能是各种脑力工作。所以,终身学习,保持自己的大脑不老化,还有贡献价值的能力,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经之路。

套用时间管理上的一个概念,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什么是当下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

王烁老师的答案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必须终身学习、必须持续工作、必须大量储蓄、必须稳健高效地投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不紧急但是很重要的事。

关于大量储蓄和稳健高效地投资的阐述,不论是王烁老师在《30天认知训练营》的课程中,还是《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均有所论述,原则其实也很简单,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关于终身学习和持续工作的话题其实也不新鲜。

虽然,对未来就业形势做出具体的预测是愚蠢可笑的,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式发展,大概率上,那些涉及常规任务的工作必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简单来说,由于常规任务是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指令进行描述的,因此就可以将这些指令编入程序,交给人工智能完成。如何参观过有些大型购物网站的仓库不难发现,机器人将存货从货架搬给包装工,同时向中央系统即时发送哪些产品被订购了的数据。这个过程在不断进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或决策。机器学习和传感器精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早已成为现实。

如果这仅仅取代的是流水线型的工作。由IBM研发的著名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已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评定考试,在2017年,一位汇集全球顶级肿瘤诊疗经验的人工智能“沃森医生”已被引进国内;2018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肿瘤研究所沃森肿瘤会诊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人工智能与临床肿瘤诊疗的强强联手,有关资料显示,“沃森医生”可以支持肺癌、乳腺癌、肝癌、宫颈癌、胃癌、食道癌等13种癌症的辅助治疗,且与肿瘤专家给出的方案有高达90%以上的契合度。

这仅仅是开始,人工智能在未来必将取得更快速的发展,而越来越多工作岗位必将受到影响,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牛津大学的卡尔·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预计,在未来几十年,美国总共有47%(约6000万个)的工作岗位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预测当然存在误判,现实十分复杂,但是我们这一人必须早早下注,找到未来不被替代的工作。

从技术角度来看,未来工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劳动的限制。人们广泛认同某些技能和能力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而且它们(目前)不能被人工智能复制或替代。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戴维·奥托曾指出了人的两种独特技能。其中一种是与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技能,此类技能依赖于专业知识、归纳推理或沟通能力。第二种独特技能与人际交往和情景适应有关,这往往更多地和人工角色有关。

第一种技能的核心是波拉尼悖论,它指的是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发表的一个评论,即:“我们知道的,比我们可言说的更多。”换句话说,人类知识的一大部分都是隐藏的,因此不能以指令的形式写下来,所以无法被人工智能复制。

第二种技能与莫拉维克悖论有关,它指出:“让计算机进行智力测试或执行检查程序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并不困难,但是让它们有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则非常困难,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地执行复杂的分析任务,但捡杯子和爬楼梯对于它来说则困难得多。

一类是人类拥有绝对优势的工作,一类是人类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作。拥有绝对优势,意味着人类在该任务的执行上,比人工智能的表现更优。回到波拉尼悖论和莫拉维克悖论,我们可以想象,人类现在在创造、共情和问题解决、自由往来和大量体力劳动方面显然比人工智能更具优势。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概率上,这些工作将继续存在。但是,没有人可以肯定它们能存在多久。一些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对这些任务的执行表现最终会超过人类。但即使是这样,人类仍然会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这这也就是未来可能产生高薪岗位的领域。

未来还会出现补充人类技能的技术。在需要人类和人工智能互相配合的领域,这种技术会继续发展。

我们已经粗略地指出了未来几十年可能对工作岗位造成影响的一些变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像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说的那样:“要做好应万变的准备,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至于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那是一个更大的话题,等以后有机会学习到更权威的知识再来讨论吧。

简单来说,永远保有好奇心,终身学习,努力积累那些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对迎接未来总是有帮助的。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2】

20xx年12月31日晚,一家人一起看了罗胖20xx年的跨年演讲,其中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个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引起了我父母的关注,看的过程中不断提醒我这个话题以及政府社会的处理方式对我的未来也非常重要。罗胖说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很多观点来自于这本《百岁人生》,所以好奇的抓来读读。

书里说因为医疗进化,教育普及,社会对人类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等方方面面的关注,促使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人到七十古来稀”这种情况,现在大部分家庭里的老人都可以轻松达到了,乐观的估计,现在的90、00后年龄很有可能破百,迎来“百岁人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前瞻性设想。

如果医疗技术继续保持迅猛的发展,老年病,癌症这种重特大疾病得到控制或者预防,那么新新一代的人生确实可能长达百年,但百岁人生究竟是天降福利还是人生诅咒,这个是见仁见智的。

对于已经活在当下的人们,如果真的把人生的长跑从70拉长到100,那么老一辈的三段式人生就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25岁之前主要教育,25-55主要工作,60岁之后安享晚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工作期间存下来的养老金是否足够支付40年的养老生涯,那个时候企业社会把60岁以上的人员边缘化,我们的身体条件、持续工作能力、创造力都在下降,养老储备金又不足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

如果把一切养老的希望都交给政府或者社会,抱着反正大问题总会有政府和全人类一起解决的想法,那只能失去主动性,随大流,老年生活不至于太差,但也绝对不会太好,起码我不想这样。

书里作者给出来了一系列的解决设想:

第一个是更晚的退休,把工作时间段拉长,这个需要自身身体条件允许,企业也愿意。从自身条件上看,就是要注意身体健康,适当锻炼,不摄入过多脂肪,开启养生模式,以保证你在60岁过后依旧能有一副好身板儿应对工作,毕竟越早退休,你就需要储备越多的养老金;企业也愿意,这个要靠大环境。

第二个是改变工作模式,从固定的早九晚五集中时间段工作变成多平台多身份转换工作。职场身份多样化,哪怕到了退休年龄丢了一个收入来源还有多个支撑,并且逐渐由企业的全职工作变成体现个性化的小团队或者个人出售自己。(这个现在已经很多人在做了,比如下班之后开滴滴,空余时间做网络写手,或者兼职淘宝店主,微商等等)

第三个是在资产方面要更多的关注于无价之物,把友谊、知识、健康作为资产是百岁人生的关键框架。解决了温饱之后,幸不幸福,能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变成关注的重点,活那么久,但是不快乐,想想也挺难受的。

生产资产,转型资产,活力资产都是构建百岁人生的框架,作者还建议学点金融知识,好好打理你的养老金,起码要能应付通货膨胀。

虽然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密集型劳动人口会衰减,但是没关系,我们有AI嘛,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对维持产出、生产率和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另外身为一个HR,也确实要好好考虑一下人口老龄化对公司的未来职位规划以及招聘方式的影响。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馈赠,是有了百岁人生的思维模式,人们在百年的长跑中会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工作、生活的模式,力求长期积累,终身学习,终身产出价值,不再急着做决定,要学会把目光放远,毕竟一辈子那么长。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3】

N年前,我以为自己绝对不会再生第2个孩子,就这样早早享受自己的闲适人生,想玩玩,想睡睡,想啥啥。结果在去年随了二胎大流,超潮增添了二宝,于是唉叹着年过不惑,还得重来一次,抚养呱呱小儿,陪跑三十年,小儿而立,我已古来稀,想着是不是蛮悲壮的富有勇气的?想着自己还得再奋斗三十年呐,三十年呐,我的自由退休年华还剩下多少年?

突然看到此书,预言能活到接近100岁,振奋呐,原来还是青年一枚呐,人到中年都不算,哈哈。突然有种青春焕发之感,突然感觉在青春年华,再添二宝,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要不然漫漫余生,只有一个儿子将是多么寂聊。

100岁呐,100岁,我还能活差不多60年呐,多么漫长的人生。我该赋予它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怎么样才能活得够本呢?

啊,啊,我总不能一个工作干它五十年吧?也太枯燥乏味了吧?我要多姿多彩的人生,我要活出好几辈子的人生感来,才对得起这百年长寿呐。

我要改变三段式人生,即成长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模式,我要中途暂休工作去环游世界,玩到我累了,等工作成为我的刚需才回来接着工作。

四十正年轻呐,正年轻,或者我还可以换个活法,活出全然不同的自己。梦想呢,可以有,未来呢,可以期待。

书中说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我得跑过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呐,可不能被机器人抢了饭碗,苟延残喘。我要做个终身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者,我要做个与时共进者,我才不要被长江后浪一把拍死在沙滩上呢。

我要打破年龄的疆界,做个高龄青年,活出无龄感,80,90,00,10后,放马过来,你们说啥啥,我都懂得,不输于你们。来,来,来,我们做个无代沟的忘年交。

想着就好玩呢,打鸡血了呢,我要做个百岁老顽童。

百岁人生该切割成几段呢?三段?绝对不可能!N段呐,N段!七年一辈子还是十年一辈子呢?我得活多少个轮回呢?我得好好想想。

你的百岁人生即将开启,朋友们,你们想好了吗?如何开启你们的多段式人生呢!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4】

因为将来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打击,我们需要更多的爱和陪伴来享受我们的晚年。

分享故事:文怀沙,一位才华横溢的国学大师,活到108岁。有一次**台访谈,问他今年高寿,他说46公岁,其实当时他92岁。

他的人生观:“我心中所想都是那些学好的东西,愿意看的也是美好的东西。人生历尽艰辛,从不把坏事放在心上,始终保持乐观。

”有一次他生病手上有个疮,手术前打麻药,说不打,只看**美女站在眼前,疼的汗水湿透。后来生病专家检查说是肝癌晚期,说最多活一两个月,他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下,说不可能,放声狂笑,大家以为神经病,他坦然让医生开药出院,离开北京,忘却死亡,陶醉在祖国大好河山,二个月后发现奇迹,肝癌不见了。他说:

“医者,意也。我用的是心**。外面急风暴雨,我心里一片祥和。

”这种生活态度让人敬佩。有几句经典的话分享给大家:

少要沉稳老要狂,少时不稳小流氓,老来不狂病殃殃。

多听脂肪,多喝酒,多交朋友。

每天吃两片药。早上知足,晚上感恩。

让我们忘记年龄,烦恼,快乐,健康,活到100岁!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5】

未曾设想的百岁人生——读《百岁人生》有感500字:

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想过关于寿命的问题,也理所当然地以为退休生活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会有一定的财富积累,知道自己真正所爱所求,尽情享受人间趣事。或者直截了当,根本没有想过人生会漫长如此。

此书阅罢,更生懒惰与逃避之心。如果我们这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在100岁,那么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低的出生率会导致社会的养老负担加重,为了稳定也许会下调退休金。在坐着的假设下,退休之后保质保量的生活条件,需要工作到80岁才足以应对。

作者还假设,虽然要工作那么久,但没关系,工作会变有趣呀。你的娱乐时间都变成学习和再创造的过程,就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人啦,为突然需要某种服务的人,突然提供你的技术,然后再悬浮空中寻找下一个生机。脱离了坐班的束缚,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在这人世间自在地生活。

我的解读过于理想,也可能有点歪曲,毕竟身处此地此时的我难以想象作者描述的百年人生。如果社会真的能在有生之年,对人的保障达到很高程度,也有足够的平台对接服务需求与技术人员,真的有机会活成“野胡”的模样,那百岁人生该会是十分美好的。

只是满心不情愿的公子越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好应对百岁人生的准备,也没有自如应对灵活多变未来的信心。或许丧得无药可救,但顺其自然地活着,不问明天是公子的初衷,活在每一个幸福的当下,有力度且有趣地活。每天依然要元气满满鸭。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6】

《百岁人生》读后感1000字:

如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成长起来的很多人一样,很小的时候我也对长寿充满了向往与期待。可有一次偶然在书上看到了一句话大致是在讲越长寿的人实则经历的磨难也就越多。从那时起我对于长寿的观点就变了,我不再认为长寿如传统认知的那样是福气的象征,正相反,我更认同短暂但是绚烂的生命,曾经也觉得活到三四十岁也就差不多,直到看见这本《百岁人生》,先不论书的好坏,它的存在好像就是在提醒我重新去认识“寿命”、审视自己曾经的抉择。至少,我被提醒了一种为我所忽视的人生。

读完此书,我的观念虽没有得到太大的颠覆,但是也受到了其中观点的部分影响。至少我觉得我要追逐更具冒险性的人生,即使不活到一百岁,我们也应该勇敢地打破三阶段式的人生。三阶段人生的存续可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有其合理之处,它背后蕴藏的逻辑实际上是中规中矩,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以及先苦后甜的思想。但这其实对于我们当下已经不再适用了,中规中矩会迅速地被这个时代淘汰,只有不断保持学习的能力才能够成为常青树,高科技的社会更是高风险,风险已经避无可避,倒不如迎难而上。把幸福寄托于几乎看不见的以后和晚年来得太过于虚无缥缈,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感受到的鲜活的苦与乐。其实我觉得过多阶段人生是很有意思的,想象自己到四十多岁再从零开始,重新步入新领域,迎接新挑战,像个冒险家那样去探索。经验不再与年龄挂钩,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规划,因为再没有先例可循。哇哦,Cool!

《百岁人生》一书也有让人觉得不足的地方,那样的未来可能是颠覆性的,可是作者仍旧用老套、保守的观点来分析那么有意思的事情。未来不可预测,什么也抓不住。而作者觉得面对在如此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的生存之道仍旧是可把握的——尽可能积累自身财富,安享晚年。然后再在书中煞有介事地计算未来的生活成本以及给出了一些建议。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简是最贴近我们的例子,但是她的发展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完全不具有普适性。即使她已有那样多的优越的条件,但面临百岁人生到来之时还是充满了艰难,这其实已与作者写下此书时因为用数据与运算简化了人生的盲目乐观相冲突。百岁人生是大数据下的结论,但是作为社会的一颗小小螺钉,我们还是更关照自己的生命,不由的说这也是加缪说的“人类的局限性正是人类本身”。这大概也是我对百岁人生存有的“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的原因吧。

阖上此书,还是期待着未来吧,也许在未来,有的人会活得很好,而有的则不那么好,但人类,总有办法活下去。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7】

在我老板朋友的推荐下,我用十个半小时读完了《百岁人生》这本书,对人生百岁的规划有了新认识和新思路。

过去,传统的“三段式人生”是边界非常明显的,第一个阶段上学,第二个阶段工作,第三个阶段回家养老。如果人的寿命达到100岁,“三段式”人生不可避免的将要崩盘,根本的问题在于财务和工作问题。

随着着社会的变革会加速,一项工作可能只会存在20-30年的时间,一辈子只做一项工作的日子将一去不返。25岁之前的学习生涯,将无法支撑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如果退休后还要活30-40年,退休前的财务积累也将无法支撑养老。

那么我们就需要“多段式”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不会再有明确的边界。年龄不能再成为判断身份的标签,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跨年龄段的交往会越来越多,对无形资产的积累和经营将更受人们的重视。把友谊、知识、健康作为资产是百岁人生的关键框架。其中无形资产可以分为三类,生产资产(技能和知识),活力资产(友谊、积极的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个人健康),转型资产(对自我的认知、接触不同网络的能力和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

更长的寿命和更多的人生阶段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也能克服人生的糟糕起点或者人生初期遭遇的负面事件。学会自我更新,敢于放弃过往的经验、学历,才能在长达一百年的岁月里,不断的颠覆、重建、再重建。这就是本书传授给我们的智慧和方法!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8】

读《百岁人生》有感600字:

有些人活着,却像一具尸体,只差一个死亡的形式。活着仅仅是生命的长短吗?即使如书中一样,科技医疗水平的发展,我们的人均寿命延长,100岁成为礼物还是诅咒,取决于自己现阶段的人生规划的多维性。那么能拥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长寿人生一定是精彩吗?

这本书会告诉你工作、理财,应对长寿生活,以认知的方式先进行延迟退休,再就业的意识形态浸润。这也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给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的解决方法之一,让老年人口成为再生资源。这些多阶段的生活的发生背景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他们福利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老年教育职业化完备。这些硬性条件是实行百岁人生的基础,反观中国社会,未富先老,老年受教育水平偏低,长期的贫富差距,性别差距,导致老年教育成为男性主导,特权阶级的教育。所以,要想能成功的百岁人生,就不但但是我们个人推迟退休,积攒资产,更需要国家法律法规支持,企业的宽容环境,完备的老年职业教育。欧美的实践只能作为一种借鉴,如何操作,还需要根据中国情境进行创新。

当然仅仅谈这样生存,未免太过于形式化,人活着究竟是为了吊一口仙气,还是在生活中找到自我价值,达到自我实现。长寿容易,活着也不难,难得是,即使牙齿掉光,依然能笑的肆无忌惮,难得是,在面临年老的生离死别的时候,还能击缶而歌。难得是,在晚年,面临过去往往,能坦然释之。

想活着,而要活着好,自我内心强大到足以面对为来未至的变数,才是人生得以延续的信心。有形的资本需要国家经济的引领,个人的奋斗。无形的资产,像友谊于家庭,这种经营,最后取决于自己。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9】

《百岁人生》读后感500字:

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活一百岁?为什么要考虑这件事?因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越长寿是人类的趋势。现在在广州八九十岁还依然独立生活的老人很多,很多七十多岁的老人像刚退休一样健朗。

长寿是享受还是诅咒?

对于有经济条件和良好身体状况的人无疑长寿是一种享受。事实上也是经济状况好的人更容易健康的活的更久,想到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对于老年经济困顿,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不足以维持生计的老年人来说,活的越久越痛苦,很可能会为后辈们添负担,而不能享受长寿。这样的长寿无异于诅咒。

万一我们长寿,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1、做好心理准备(职业规划)

为长寿人生做好规划。生命越长意味着变化越多,一成不变就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一生从事两个甚至几个不同的职业是很有可能的。四十岁开始从事一个新的行业将不再新鲜,甚至六十岁还可以开启新职业。

2、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万一能活到一百岁呢?计划什么时候退休?退休后的几十年靠什么生活?养老金是否充足?生活质量(购买力)是否能维持?说的直白点,停止工作后还需要钱,而且是一大笔钱。所以在有工作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是不是每年定期存款?存多少?

3、做好无形资产的积累。

无形资产有很多,我最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拥有谈的来的好朋友,和谐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和孙辈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老年生活的幸福程度。

当然,好朋友有些是一辈子的,有些可能是一阵子。在人生不同阶段能结识不同的人群也很正常(其实我很想和有些辉友做一辈子的朋友)。

总之,要做好心理建设,做好关于职业的储备。最好财务规划,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富人更容易活的长久。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10】

百岁人生下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以现在医疗领域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未来自己的百岁生活。但即将到来的长寿时代,我们仍然以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可以应对的吗?并不是,这本书警醒我们,百岁人生会对我们的工作、教育、家庭格局、思考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巨变,我们应该为之提前规划。

首先,百岁人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挑战?

第一,健康。虽然我们能活到一百岁,但前提是我们能够精神矍铄、不病痛缠身;第二,财务。退休后的养老金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其实际购买力实则下降,另外,低生育率下,公共财政负担更重。更需要自己做好退休后的养老金储备;第三,职业。人工智能环境下,简单的机械劳动将被取代,专业+不可替代性+通识成为新时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第四,婚姻。百岁人生下,婚姻的适配性和可选择性凸显。消费和精神上的互补、情感上的寄托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婚姻追求。

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

首先,健康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住在健康的地方,规律饮食,维持和谐的家庭、友谊、亲密关系,增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财务方面。通过未来的需要改变我们现在的计划和决策,了解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财务状况,提升自己的金融知识,让自己财务健康和增值;

再次,职业方面。拿出时间来重新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终身学习是必然的趋势;

最后,婚姻方面。我们需要让自己快速成长,培养自己的经济能力、独处能力、关爱他人的能力。过好自己一个人的生活的同时,逐渐学习过好两个人及一家人的生活。

百岁人生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以便在变化如此之大的时代,适应并很好地生活下去。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做好准备,迎接百岁生活!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11】

《百岁人生》读后感800字:

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读这本书之前,我真没想到,自己(按照寿命增长率的乐观算法)有50%的可能性活到100岁以上。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可能要工作到80岁才能存够退休金。以传统“教育——工作——退休”的三阶段模式来看,这真是一副令人绝望的图景。

如何让长寿变成祝福?这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是把“三阶段”模式化为“多阶段”模式,但具体如何多阶段,除了工作更加灵活化、用娱乐时间再创造等方式之外,没有啥具体的实施方案。毕竟世界变得太快,没法预测未来。

作者是经济学家,其思维方式和吾等纯文科生多有不同。简而言之,就是对资产更为关注,具体体现为对投资方式和数字的敏感。当然,作者也指出,相比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很转型资产尽管更难量化,却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看着傻乎乎只知道银行储蓄的自己,觉得了解一些投资常识还是很重要的。(五个投资常识小问题我也做了,全对,感觉非常简单hhh)

我的观点,基本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看法吧:现代社会让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应该把业余爱好和工作结合,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再创造);工作会伴随人的一生,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至于可替代性的问题,尽力吧,不强求。稍微提一句,书里人工智能的观点深得我心:与其担心机器人会抢掉你们的工作,还不快感谢他们给了你一个偷懒的机会——要不是有机器人,你们早就因为人口老龄化而累死惹(能偷懒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明天就死掉,也一点都不奇怪。我现在活得精彩又快乐,明天死了也无所谓。但我仔细一想,万一我能活到一百岁呢?为这个可能性做准备也是有必要的。毕竟,未来的世界(未知)永远是令人期待的。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该咋样就咋样,读读书,存存钱,写点小感想。希望自己能早日过上有钱有闲的快乐养老生活。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12】

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读这本书之前,我真没想到,自己(按照寿命增长率的乐观算法)有50%的可能性活到100岁以上。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可能要工作到80岁才能存够退休金。以传统“教育——工作——退休”的三阶段模式来看,这真是一副令人绝望的图景。

如何让长寿变成祝福?这是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是把“三阶段”模式化为“多阶段”模式,但具体如何多阶段,除了工作更加灵活化、用娱乐时间再创造等方式之外,没有啥具体的实施方案。毕竟世界变得太快,没法预测未来。

作者是经济学家,其思维方式和吾等纯文科生多有不同。简而言之,就是对资产更为关注,具体体现为对投资方式和数字的敏感。当然,作者也指出,相比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很转型资产尽管更难量化,却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看着傻乎乎只知道银行储蓄的自己,觉得了解一些投资常识还是很重要的。

我的观点,基本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看法吧:现代社会让劳动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应该把业余爱好和工作结合,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再创造);工作会伴随人的一生,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至于可替代性的问题,尽力吧,不强求。稍微提一句,书里人工智能的观点深得我心:与其担心机器人会抢掉你们的工作,还不快感谢他们给了你一个偷懒的机会——要不是有机器人,你们早就因为人口老龄化而累死惹(能偷懒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明天就死掉,也一点都不奇怪。我现在活得精彩又快乐,明天死了也无所谓。但我仔细一想,万一我能活到一百岁呢?为这个可能性做准备也是有必要的。毕竟,未来的世界(未知)永远是令人期待的。我居然能活一百岁了,咋办?随便吧。该咋样就咋样,读读书,存存钱,写点小感想。希望自己能早日过上有钱有闲的快乐养老生活。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13】

《百岁人生》预言我们这代人有望活到接近100岁,00后,10后会活到100+。哦,所以我开始想想我的百年生活将如何重新规划。

n年前,我以为自己绝对不会再生第2个孩子,就这样早早享受自己的闲适人生,想玩玩,想睡睡,想啥啥。结果在去年随了二胎大流,超潮增添了二宝,于是唉叹着年过不惑,还得重来一次,抚养呱呱小儿,陪跑三十年,小儿而立,我已古来稀,想着是不是蛮悲壮的富有勇气的?想着自己还得再奋斗三十年呐,三十年呐,我的自由退休年华还剩下多少年?

突然,我看到了这本书,并预言我将活到接近100岁。我太兴奋了。原来我还是个年轻人,但不算中年人。哈哈。突然有种青春焕发之感,突然感觉在青春年华,再添二宝,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要不然漫漫余生,只有一个儿子将是多么寂聊。

100岁呐,100岁,我还能活差不多60年呐,多么漫长的人生。我该赋予它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怎么样才能活得够本呢?

啊,啊,我总不能一个工作干它五十年吧?也太枯燥乏味了吧?我要多姿多彩的人生,我要活出好几辈子的人生感来,才对得起这百年长寿呐。

我要改变三段式人生,即成长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模式,我要中途暂休工作去环游世界,玩到我累了,等工作成为我的刚需才回来接着工作。

四十正年轻呐,正年轻,或者我还可以换个活法,活出全然不同的自己。梦想呢,可以有,未来呢,可以期待。

书中说,未来许多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必须通过机器人的迭代速度,但我不能被机器人夺走我得工作。我要做个终身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者,我要做个与时共进者,我才不要被长江后浪一把拍死在沙滩上呢。

我要打破年龄的疆界,做个高龄青年,活出无龄感,80,90,00,10后,放马过来,你们说啥啥,我都懂得,不输于你们。来,来,来,我们做个无代沟的忘年交。

想着就好玩呢,打鸡血了呢,我要做个百岁老顽童。

百岁人生该切割成几段呢?三段?绝对不可能!n段呐,n段!七年一辈子还是十年一辈子呢?我得活多少个轮回呢?我得好好想想。

你的百岁人生即将开启,朋友们,你们想好了吗?如何开启你们的多段式人生呢!

百岁人生读后感【篇14】

1、调整心态:

多段式的人生,自我更新、自我革命将会是未来我们每个人的第一生存技能,喜新厌旧可能会成为人类的美德。作者认为由于三段式人生的崩溃,多段式人生的到来,这种快速变化的节奏要求我们必须要时刻拥抱新鲜事物。

2、职业考虑:

这种剧烈变化的生活节奏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自我否定、自我更新。我们要习惯于经常跟过去的自己说再见,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把自己清理一遍,敢于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包括你的经验、学历、知识,甚至还有你的三观。在这长达一百岁的人生里,你的三观毁被来回地颠覆,重建,再颠覆,再重建,将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百岁人生里,学习将会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任务,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这种娱乐产业和教育产业的结合,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要大量原创性工作的那些行业,比如说像科研、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娱乐业、教育业,这些产业会保留下来,并且还会发展得更好。同时,还有一些比较低层的、不需要太多科技含量的,像理发、化妆、餐饮业这些个人服务产业也会被保留,而且服务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除了这两头之外,中间大量的、科技含量一般并且具有重复性、标准性、容易被指令描述的行业,都全部将被人工智能无情的取代,这就是所谓的中间行业被掏空。比较典型的像中介、金融、物流、医疗、会计、银行,可能是最新被替代的重灾区。

除了行业的巨大优势以外,多段式人生带来的巨大流动性也是大城市的优势之一。

3、有关沟通:

在百岁人生里,我们必须要学会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打交道,跨年龄交往,忘年交只会越来越多。因此,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更加开放的心态,真诚地迎接来自不同年龄阶段的新朋友,千万不要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跟你年龄不同的人。

4、关于选择

选择越来越难,那该怎么去做选择呢?作者也给我们提了两个建议。一个是要经常性地放空自己,就是在漫长的一生里,不要急着一直埋头赶路,可以适当地停下来,轻松一下。第二个是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重视个人无形资产的积累,就是你的个人信誉、口碑、人脉圈子、信息渠道等等这些。

  • 刺客读后感(汇总14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刺客读后感”,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翻开《史记》,我最喜欢《刺客列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各路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为了保卫家园,扞卫尊严,无数豪杰泪洗山野。刺客,本事卑鄙...

  • 快乐百科读后感(汇总3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也许下面的“快乐百科读后感”正合你意!感谢您的参阅。我读了《快乐百科》了解了许多的神秘的洞穴,有美丽的伯利兹蓝洞,伯利兹洞位于大巴哈马浅滩的海底高原边缘的灯塔暗礁,完美的圆形洞口四...

  • 2023红色经典读后感汇编14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作品就是一部值得大家细细品味的好作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将以系统的方式对“红色经典读后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 2023动物百科读后感12篇

    在浏览了这篇作品后,我发现它的构思非常新颖,题材也非常独特,情节起伏也非常引人入胜。写下读后感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们也经过了反复试读和修改,最终创作出了今天这篇“动物百科读后感”。希望读完本文后,你可以找到一些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帮助!...

  • 邯郸学步读后感(汇总14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邯郸学步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邯郸学步一文。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

  • 女生贾梅读后感汇编14篇

    书籍是人类的老师,教会人类更好的面对世界,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情实感,你是否正在思考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您是否对“女生贾梅读后感”感兴趣呢请看下文介绍,希望本文能够让您受益终生!...

  • 2023创造读后感(汇总8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3创造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童话故事里,恶毒的后母,善良的公主更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第一次有意识的明白了什么是善恶。 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魔镜,让当时...

  • 2023恐龙百科读后感

    所有的实践经验与学习中获取的智慧,都被人们封装于书中,期待我们能够去理解。在阅读这些作品后,似乎突然明了许多道理。那么,我们应该从何方面来撰写读后感呢?经过我们的认真挑选和编辑,我们向大家推荐“恐龙百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