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测量的课件经典

栏目: 测量课件

2023-09-22 10:33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你也许需要"测量的课件经典"这样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测量的课件【篇1】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测量活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能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为小数。教材创设了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测量活动的情境,由于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学生可以直接用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表示,或用小数表示。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十进制的含义。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测量本班教室内的物品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如何以米为单位写分米或厘米时,我们可以首先将其写为分母为10或100的分数,然后将其写为小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为什么测量结果可以用十进制数表示。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活动,了解十进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用十进制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2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改成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单位转换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十进制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以上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来确定的。

三、说教、学法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知识迁移法 ” 、 “ 操作法 ” 、 “ 观察法 ”、“自主**”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和小数的意义,以及**单位的换算方法。

2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总结结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推动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充分利用身边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难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利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前让学生动手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亲身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促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二)汇报交流,**方法

1老师报告课前测量的数据:桌子长6分米,宽45厘米。学生在课前报告测量数据,并观察到测量数据的单位不统一。

2引导学生提问:将这些数据的单位改写成米?

3、探索把老师测量的结果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据。

4尝试转换:分组完成第7页**。

5、共同交流:重点交流复名数换算成单名数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8页习题。

2、把“五元五角五分”换算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三。在课后的生活中,找出还有哪些数量单位可以换算。

(四)总结全课,谈体会与收获。

四、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单位换算

6米=6/10米=0.6米

45厘米=45/100米=0.45米

2米3厘米=2.03米

方法:把长度、质量等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时,先把较小单位的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写成小数,并在后面加上要写成的较大单位的名称。

测量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里?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请学生来描一描。

3、如果现在老师在三角形的里面填上几条线,它的周长改变了吗?

4、周长——围成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围成三角形的边有没有变?还是几条?(3条)

1、老师想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两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现在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了吗?

(4)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p66第3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着操场的边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2、p66第4题。用一根线正好围成了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这根线长多少厘米?

1、p66第5题。下面3张书签的周围围上了金线,先估计一下哪张书签用的金线最长,再想办法量出每张书签大约用了多少厘米的金线。

1、p67第6题。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和你的同桌合作拼一拼,算一算。

不同的拼法,得到的图形的周长也不一样。

p67第7题。明华小学准备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花圃,下面的方格纸上已经设计了一个。你能设计出不同的花圃吗?

(3)如果老师现在要求,要设计成正方形的话,应该怎么设计?

(4)如果要设计成长方形,你有几种方案?

3、思考题:右图是由6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2——4题。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教材上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拓展,注意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当然,仅局限于这些练习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安排了一些补充题,这些补充题,同样注重了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量的课件【篇3】

一、复习内容:根据《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之“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联系初中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中运用“五感”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课文片段,复习如何将记叙文写得具体充实,更加形象生动。

二、学情分析:本系列设计适用于七、八年级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也可作为初中入门阶段的感知写作训练。纵观近几年来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语言苍白,平铺直叙,内容空洞,或者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捎痒、无病呻吟,不难看出学生感受的贫乏,体验的不足。学生往往只注意词汇的积累,在文章里盲目复现这些词汇,却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独自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先于词汇的,因为词汇来源于感觉器官,感觉产生认识,认识生成词汇。如果可以开发学生原有的感觉系统,进而再深层次的进行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的训练,不愁学生写不出内容具体、富于生机活力的文章。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感知物、人、事,激发创造性思维;

2.培养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

3.营造互助互学、互勉互进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加“乐学”、“趣学”.

1.教学重点:

(1)赏析经典片段,形成自我认知,掌握感知方法;

(2)展示习作,互评互改,畅谈点滴感受,分享写作收获。

2.教学难点:

(1)分析感知物、人与事的异同,并以片段习作的方式巩固认知、学会灵活运用;

(2)成形训练中将感知内容与立意构思有机联系,使行文更自然流畅,达到“不拘一格,自成一文”,实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作文目的。

五、教学思路:

感知作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是: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也就是继续巩固之前所培养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全方位感受的能力。这是作文结构中关于“字、词、句、语言材料”的训练,作为后面“多维思维能力训练”和“再生情感能力训练”这两个“结构、布局”和“主题”作文结构的奠基石。整个阶段拟用六个课时进行复习。而这六个课时的复习分别作如下的教学安排:

第一、二课时:学会感知物,包括“动物”和“静物”.主要任务是:首先,联系范文片段,形成自我认知;其次,在理论指导下,掌握感知技巧;第三,亲身体验感受,参照感知提纲,完成课堂片段训练;第四,学习编写感知提纲,进行成形训练;第五,习作展评,互评互改,畅所欲言,形成新的学习收获。

第三、四课时:学会感知人,通过“整体感知人(形象、心理等)”、“语言中感知人”和“事情中感知人”三个方面,学习怎样刻画人物。复习的环节与前两个课时一样,都是从五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来训练。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核心是:1.运用感知物的技巧感知人;2.让行为、语言和事件来说明性格。所以完成这两个课时之后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比较两种感知在写作中的异同,因为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自我操作之后,再通过对比发现有所得,更加促使写作自信心的逐步增强,兴趣也会受到激发。

第五、六课时:学会感知事,通过“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和“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中的多因多果”这两个方面,学习如何将一件事情或多件事情清楚有条理的记叙下来。复习的环节与前四个课时一样,依然是从五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来训练。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核心是:1.寻找一件事情发生的潜在原因和结果;2.寻找事情发生过程中各细节的潜在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课时的复习,与前面四个课时所学习的内容有内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写作中也离不开对“物”与“人”的感知,如何达到互相渗透、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是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在写作训练里不断揣摩加以提升的。

六、教学时数:六个课时(根据学情等实际情况作灵活安排,课时总数不超过十个)

七、教学准备:

1.第一、二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实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并作圈点批注,体会其写法的妙处。(2)找一株牵牛花,调动所有感觉器官:眼、鼻、耳、手进行感受,并把感受到的东西如实地记录在“观察笔记”上;(3)你上课的学校一定是你很熟悉的地方,请你将学校里里外外全面感受一番,然后尽可能细致的写在“观察笔记”上。

2.第三、四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人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作圈点批注,掌握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2)观察感受你的同桌,请把他/她的外形和性格写在“观察日记”上;(3)想一想,你的老师是什么性格?请你从他/她的语言、行为、形象中去发现;(4)联系前两个课时所学,对比感知“事物”与“人物”在感知技巧上的异同。

3、第五、六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事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作圈点批注,学习怎样将事情前因后果记叙清楚具体;(2)请你设法寻找一位钓鱼者或者摆摊卖东西的人,仔细列出钓鱼或卖东西的原因和结果,列得越细越好。

(3)联系前四个课时所学,想想感知“事情”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巧妙地融合对“物”与“人”的感知,从中你获得哪些写作记叙文的'启发。

(一)赏析名篇片段导入:

高尔基的名著《母亲》中有这样一段:

出示灯片一:母亲走到街上,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她不能呼吸。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离她不远的街角上站着一个戴皮帽的马车夫……母亲这样想着,又向前走去,满意地听脚下的雪发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吸着烟,谈着话,喝着茶和伏特加。车站小吃店前面有人高声笑着,一阵阵的烟从头上飞过。候车室的门开关的时候吱吱地响着,当它被砰的一声关上的时候,玻璃发出震动的声音,烟叶和咸鱼的臭味强烈地冲进鼻子。

依次写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四种感觉,把所接触到的人、物、景都写活了,很富立体感。

在这简短的200字左右的一段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感觉?(学生齐回答)对,依次写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四种感觉,把所接触到的人、物、景都写活了,很富立体感。(灯片一第二段的批注此时再做展示)那么在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众多课文中,是不是也有类似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状物的文章呢?(设计意图:名篇名段导入,同时简要赏析,有利于与下个环节学生自我展示搜集的课文片段衔接,并且先给学生作赏析示范,明确感知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1.学生上台展示搜集的名家名文片段,说说如何更好的写景状物。(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重温经典,并且在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作圈点批注的同时,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下面要掌握的感知理论做好准备,这也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规律。)

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教师可以展示一两段名篇佳作做点评,以作示范或小结。(考虑篇幅,以下略举《春》之选段为例。)

灯片二:【参考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拂面的温煦:触觉感受)。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嗅觉感受)。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鸟鸣、水声、笛音:听觉感受)

赏析:作者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和煦温柔,再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芬芳,然后以视觉写鸟儿安巢、牧童吹笛的春风里的温馨和谐的画面,最后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送的和悦的声音。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将难以捕捉的春风描绘得有形、有声、有情、有感。写得生动形象,阅读时身临其境。

课后回影:学生推荐最多的 篇章片段是——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紫藤萝瀑布》、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还有个别学生关注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柳宗元《小石潭记》等写景状物的文言文片段。

2.归纳小结,把握感知的知识钥匙(设计意图:掌握感知的方法,对下面学习编写提纲和片段练习、成形训练的完成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问1:通过大家对搜集的课文片段的赏析,我们小结一下,感知物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齐答)这五感如何做到更细致的感受呢?(教师做引导,和学生一起完善以下提纲)

⑸味:A.物的基本味道(酸、甜、苦、辣、咸)B.相对的味道(涩—滑、淡—浓)

提问2:是不是只有全方位调动感官才能感知物?还有没有其他的感知方法?(保留思考引入下个环节)

1.小组交流:交流你所感受到的牵牛花与教学楼的“观察笔记”,互相补充,推荐展示,交流感知心得。(设计意图:有了课前对事物的自我感知做准备,辅以上述理论规则的指导,加强对“感知格”的理解,并且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补充修改不足。)

2.阅读经典例文《牵牛花》与《教学楼》,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牵牛花”和“教学楼”与例文有何异同?(设计意图:借鉴例文,在讨论评价中,找到自己感知的不足或优势,取长补短,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为下面要进行的课堂感知训练做好准备。)

提问3:从以上笔记的交流和对例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感知物的方法还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做一下小结。(设计意图:通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归纳提炼。)

提问4:大家想想,这种感知的方法适合于感知什么对象时运用?请简要阐述。(很多学生联系例文《教学楼》都会想到“建筑物”之类,不过应尽可能打破这一局限,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可联系学过的课文——《绿色蝈蝈》,对昆虫的感知也可调动感官全方位感知。)

1.授予新的感知方法:除此以外,对物的感知还可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以“变换”的方式来进行。(设计意图:给予理论规则的指导,再进行感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感受时不再茫然无措。)

2.将准备好的一株芦荟在讲台上展示,请同学们按上述方法进行感受,并把感受结果写成片段。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出示芦荟之配乐组图。(设计意图:学生有观察有体验,才能写出富于独特观感的文章,而且加上多媒体轻音乐的播放,感官训练也更加全面,借此也可拓展学生的联想现象空间。通过这个环节,目的也在于提醒学生:写作源于生活,要遵循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抒写真实的心声。)

3.片段练习后,出示经典例文《芦荟》,对照你写的片段,看看差距在哪里?请做修改补充,并作简单评价。(设计意图:在对照中,发现自己感知的不足或优势,学会客观评价,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出示灯片六:经典例文:

我家的芦荟有48厘米高,茎是随着叶子的生长而同步生长的,它的叶子很特别,厚厚的,两边有排列整齐的刺,用手一摸,并不扎手,形状象扬子鳄的尾巴。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刚长出来的叶子浅绿的,时间一长就变成深绿的,然后慢慢的枯黄(换时感受)。把它搬到太阳底下一晒,浑身像染上一层金黄,光彩照人,往阴暗处一放,就像一个灰姑娘,顿时失去神采(换位感受)。我感到孤独时,就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它,它仿佛也一付寂寞可怜的样子,孤苦无助的看着我。等我高兴时,也常常来看它,它的一片片叶子像臂膀一样张开着,好像在为我欢呼(换情感受)。

4.交流展示片段习作,互相评价。(在自我评价之后进行互评,取长补短,加深对感知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个别学生《芦荟》选文展示:

当我遇到开心事时,我会去看它,为它剪掉一些枯枝败叶,它会高兴地张开翅膀,为我高歌。(吴晓旭)

一条条坚忍不拔的钢剑,它们的身体挺拔着……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把世界染绿了。(陈俊彪)

芦荟的外形倒是和壁虎蛮像的吗,那些每隔一厘米的刺就像壁虎的脚(黄泽雯)

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晴天时,它在阳光下享受着日光浴;雨天时,它则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好不自在!……它就会垂头丧气的,像是离开了水的鱼,让人看了就觉得难受。(李茵)

就像清泉般地涌出来……那一株株芦荟就像是一堆堆燃烧着的火,是那样绿,那样旺。(郑文妍)

一样长长的叶片,挺直而青翠。……芦荟正张牙舞爪地向我示威,绿幽幽的,使人感到恐惧……也许,事物只因人心而改变,而实际从未变过,以不同的心境去面对相同的事物,自会勾勒出不同的故事。(陈洋洋)

当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时,一株株都向着阳光绽开了一张张笑脸;当天气阴沉,下雨的时候,芦荟们都垂头丧气的,失去了平日的光彩……四季都是那般青翠,仿佛是一支支翡翠棒儿。(陈程浩)

当我高兴时,风中的芦荟叶像一只只手臂想要拥抱我……芦荟叶上那点点黑斑如同芦荟的眼泪,替我伤心,听我倾诉。(李戈)

它弯着腰,长得很有生机……可能是在保护自己,防御别人。仔细的观察可以发现芦荟的身上有许多小白点,像细胞一样在游行。(庄林铭)

在一天中,不断地展现着不同的姿态……外一层里一层相互围绕着,似乎是十来个小朋友手牵着手,围绕着……芦荟有很好的药效:清热去痘,解毒养颜等。这也说明了在你的关心下,植物会以最好的来回报您。……说芦荟是绿叶之神,确实不为过。(许瑞荃)

清晨的芦荟像是一位刚刚参加长跑比赛之后的运动员,细长的猪尾巴似的叶片点缀上了点点银光的汗珠。(林艾嘉)

……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回顾梳理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有何收获或启发?(请一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再作总结)(具体见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

在下列两个选项中各选一种(共两种),联系课堂所学感知方法,作观察笔记:(设计意图:为下一个课时学习编写提纲,成形训练作观察感知准备。)

测量的课件【篇4】

1.替代法测密度.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测量的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了解测量杆、卷尺、测量绳等量具,并了解其用途。

2使学生了解用工具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量具在地面上测量直线,并能遵循

三。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测量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定好组长;每组有多个立柱、一个卷尺和一根测量绳;安排测量场地(如操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测量的意义。

出示工人师傅用标杆测量的**。问:工人们在这张地图上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时候测量土地吗?

解说: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土地进行调查。例如在平整土地、修筑堤坝、开河挖渠或者造桥、修路、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测量土地。

如何进行土地调查?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实际调查。(板书课题)

2.认识测量工具。

展示标杆、卷尺和测量绳,介绍结构和用途,让学生了解。如果距离较近,可以直接测量。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

二、组织测量

1注:测量两个远点之间的距离,首线测量一条穿过两点的直线,然后沿直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2让学生按照事先划分的小组去测量现场。

观察被测月与a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可以直接测量。

思考怎样测量。

3.指名一组做示范。

说明:先在a、b点各插一根标杆(让学生示范)。

提问:在两根标杆中间再插一根标杆,怎样才能看出三根标

杆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让a点的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在中间插标杆,使中间的标杆挡住b点的标杆(让学生示范)。

请每个同学到a点看一看,三根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谁再来插一根标杆,使它也在这条直线上?(让a点学生指挥,另一名学生插标杆。)

4.说明:沿着这条直线上的标杆,一段一段测量,可以测得

a、月两点的距离。

让示范组的学生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三、学生测量

1根据教师的指定,测量教师事先确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2.事先在一点固定一根标杆。

组织学生测量每组不同点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认识了哪些测量工具?要怎样测量地面上距离较远的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第二课时: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步行和视觉测量的方法,学会步进测量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进测量和计算来计算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

2使学生学会视觉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际距离来发展自己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测量30米的距离。准备步骤测试。在操场上测量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一根柱子;再在另一条直线上分别量出20米、30米和50米的距离,并设置目标(例如放上篮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学会了用量距测量距离。当没有量具,或测量结果不十很准确时,也可以采用分步测量和目视检查。(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什么是步测,什么是目测,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二、教学步测

1.说明步测的意义。

什么是步测呢?就是如果已知自己一步有多少长度,再一步一步地量两点之间的一段距离一共有多少步。(板书:

一步长度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求出两点间大约相距多少米。这种方法就叫步测。

2.教学步测的方法。

(1)提问:想一想,用步测的方法测量地面上的距离,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那么怎样可以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呢?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量出一段几十米的距离。(板书:量出距离)自然均匀地走上

三、四次,(板书;走

三、四次)记下每次的步数,接着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板书:——每次走多少步)再算出一步的平均长度。(板书:一一步长度)

(2)教学例1。

出示例1,读题。

提问:求一步的长度,根据60米距离,走了三次,以及三次各走的步数,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求每次走多少步怎样算?(板书算式并计算)60米每次走97步,一步长度怎样求?(板书算式并计算,写答案)

谁来说一说,这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教学例2。

提问:知道一步长度,怎样就可以测出两个地方之间大约多少米?用什么方法来算?(在前面板书中完成:一步长度x有多少步:两点之间的距离)

出示例2,读题。

让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4)谁来说一说,怎样进行步测?(让学生根据板书说出步测的过程)

3.组织实践活动。

把学生带到准备的步测场点。让学生按“练一练”第l题的要求进行,在课本表上填出距离30米,再走四次,每次填上步数。

课后要求学生算出每一步的平均长度。

三、教学目测

1.提问:我们学校门口大约到**是1千米?你是根据什么来估量这一段是l千米的呢?

说明:我们用眼睛来估计一段距离的长度。这是目视检查。

2.初步建立实际距离的观念。

把学生带到目测场地,在50米目测距离的5个标杆旁各站一名高度相同的学生。让学生观察10米、20米、30米、40米和50米的长度,并要求看柱子和学生的高度。

3.组织目测实践活动。

让三名同样高度的学生分别站在另一段距离的20米、30米和50米处,组织学生看一看,到各个目标大约是多少米。

让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找出一个目标,估计距离,然后用卷尺测量实际距离。比较结果,看看目测和阶梯测量以及工具测量的结果之间相差多少米。

四、组织练习

1.测量教室。

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教室的面积。

提问:用步测怎样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一步的平均长度可以怎样得到?

你还记得你的平均步长吗?

2.室外练习

让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和宽,记下数据。

(1)在某点设置目标,让学生目测,写出大约多少米。

让每个人做一个步进测试,计算出结果是多少米。

用卷尺测量实际米数,让大家知道。

步行试验和目测结果与实际距离相差多少米。

(2)在另一点设置目标,让每人目测,写下大约多少米。

告诉学生实际多少米,让学生比一比目测与实际相差多少米。

五、布置作业

测量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基本练习。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两端不栽: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

⑴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⑵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 约分课件经典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位教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并不断地完善它们。教案和课件的设计是教学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根据课件编写教案呢?今天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篇文章,将重点讲述“约分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约分课件 06-18
  • 钻石课件经典

    如果您对“钻石课件”感兴趣,我们推荐您阅读以下网络文章。教案和课件编写是老师的常规工作之一,每天都需要进行。教案是提高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请注意,本网页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

    钻石课件 05-17
  • 花开的课件经典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要内容,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关于“花开的课件”以下是我为您撰写的一些相关内容,我们为您精心呈现本页内容请您认真阅读!...

    花开课件 09-01
  • 春课文课件(经典4篇)

    我整理了以下信息:“春课文课件”是为了满足您的需求而准备的。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老师们就要抓紧时间了。编写精心的教案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请务必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课文课件 07-18
  • 大班鸟课件经典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读一读“大班鸟课件”您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解答,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大班课件 08-04
  • 女娲造人课件经典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推荐这篇有关“女娲造人课件”的优秀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设计教案需要注重课堂效果的反馈和评估。我们将积极拓展您的思路和思维模式!...

    女娲课件 08-29
  • 海燕课件(经典9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在学生反应中得出结论。搜寻良久后励志的句子小编终于发现了这篇详实的“海燕课件”,请您认真研究本文!...

    海燕课件 08-24
  • 经典诵读课件系列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诵读课件系列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一、国学经典诵读《弟子规》教案课 题 “入则孝”之“事虽小” 学习目标1、复习“冬则温”。2、学习“事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