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论语读后感11篇

栏目: 论语读后感

2023-10-08 17:17

希望各位能够留心我创作的这篇关于“论语读后感”的文章,在快速节奏的生活中欣赏作者的心血之作,您能在都市的生活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声。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度解读书中内容,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更加精彩呢?我深信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会感到满足!

论语读后感(篇1)

论语是一本饱含了知识、品德和做人道理的一本好书,它的肚子——书本的纸里面藏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请你们快快拿起《论语》探索里面的知识吧!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分为许多章节,每一章都有简短而有用的知识。整本书就像知识的海洋。知识是海里的鱼。如果你从中发现了知识,那就像是在抓鱼。

如果你学习并理解了这些知识,它就会像熟鱼一样被消化掉。那么,你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就向孔子一样,你可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虽说这可以学到东西,但是,发生冲突事件的也是一个不计其数啊!请看事例。

孔子说过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先复习过旧的知识,记牢了之后,再学新的知识。

可冲突偏偏就栽在了这一句话上。一次,我和我哥在看书学知识。我偶然发现我弟弟看完一本书后丢了,去看了一本新的。

我提醒他:“温故而知新,复习一下!”“我的事关你什么事?

你凭什么管我?”我反驳:“爸爸说过人人平等,我就可以管你!

”就这样吵了好久,爸爸进来了,说:“你身为哥哥,要做弟弟的榜样,把你看过的书的知识都复习,一直到你忘不了为止!”哥哥垂头丧气的说:

“yes air。”就又翻开书,复习起来。就这样,一场矛盾被我爸轻轻松松的化解了。

这本论语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学知识、如何孝敬父母等等许许多多的有用的知识。它肚子里的知识是无穷的。是我的另一个导师。我要不断探索,从它的肚子里学习新知识!

四年级:刘承志

论语读后感(篇2)

有意思的是,一向以崇尚金钱的美国,正在悄悄的发生着一种奇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宁愿放弃高薪水高消费,而选择一种低薪水低消费的生活,其理由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以便去放牧自己的天性。这种被命名为“自愿简朴”的社会现象,表明了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在理论上的,层面上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反思。他们开始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付诸行动。

提倡灵魂自由和生命自由。它已经成为这个功利世界人民的呼声。寻找那个被物欲捧出家园的自我,已成了阿基米德点为一切学术思潮瞩目的中心。

早在我们开始看西方之前,西方就已经在看古老的东方了。在冷冰冰的物欲里,愈来愈多的西方人对温情脉脉的中国文化正心仪神往起来。我们在经历了一段苦闷彷徨,妄自菲薄,盲目追求的曲折之后,也开始回过头来数起曾视如敝履的家珍,也开始发现了一个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

人不是那只许多许多年前还在树上的猴子,他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不仅仅是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他同时还要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

此时此刻,此情此境,当我再度捧读《论语》,当再度吟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格言。

便有一种解桎梏于名利的释然,便有一种示形神于天壤的快意,便有一种冉冉而起的对人的庄严,人的伟大,人的崇高的饮慕敬仰之情。

翻完这本未曾真正读罢的《论语》我不禁掩卷长叹,孔子不是我这种浅陋之人所能窥及的。我知道,几千年后,几千年后,孔子还在,而《论语》还在!

论语读后感(篇3)

读《论语》有感_1550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_155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数学老师给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结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几个人都在举手准备发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师用鼓励的口气喊我走上讲台进行板书,我可高兴坏了,于是像个得胜的将军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写起来。写着写着,自己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离正确答案还是有些相差,于是我尴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笔,站在了讲台前发愣。就在这时,我的眼前仿佛猛然映现出前一阵读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终于彻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确,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论语读后感(篇4)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与孔子的爱好是相同的,也非常喜欢古人的言论,喜欢沉浸在古人的文字里,不能自拔。

譬如千年前的《论语》、《老子》、《庄子》和《孟子》,总爱不多日子里看上一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前一遍漏下的语句,这一遍总能补上;前一遍还懵懵懂懂的内容,这一遍总能理解感悟。对于古籍,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

根本没有压力。坐在车里,可以一次又多次浏览一本经典古籍,达到精读的效果。它们都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非常精短的言论,暗含着深刻广博的内容,读起来不费力,又可以有很多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今天坐在公交车上,就把《论语》看了一遍,很多经典的语句,又一次显现在眼前,给予我很多启示,真的非常开心。愈读愈觉得孔子真的太伟大了,在为学为人为政等方面独领**的能力简直是无人能敌。孔子是个中庸的儒雅的君子,凡事都要遵从仁道孝道,遵从中规中矩。

他品格高尚,言行合理,思想全面,堪称古今中外的君子楷模。他的魅力难以想象,影响巨大,在后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往今来的中华知识分子为何完美无缺,均是继承了孔子的遗风。

孔子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一生都不太成功。尽管他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绝对文化能力的人,但他并没有被统治者利用,甚至成为他们反抗的对象。因为孔子奉行的高尚的仁义治国在当时的战乱时代“不合时宜”,很多血性的统治者认为孔子讲的仁义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空话,他们还是喜欢用很多法制来治国,用武力的手段强迫民众听话。

孔子一生的坚持没有得到发扬,应该感到沮丧。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但没有机会。他说: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对为政存在着美好的理想,却总是事与愿违,这不能不说是孔子一生的不幸,是所有儒雅知识分子的不幸,是儒教思想的不幸。

但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思想被我们奉为经典。我们不遗余力地练习。我们练习得越多,就越能发现他的远见。人是应该遵从一定的规矩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因为有很多规矩,人才不断文明,远离动物;一个国家应该是仁义的。只有仁政才能化春雨,浇灌民心干枯,种上幸福的花朵。

一个伟人和他的思想可以永远地传递下去,这表明他是对的。跟随他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孔子的诞生是中国的一大荣誉。

《论语》,还会读下去,只要生在人世,就不会终止。孔子还会感悟下去,只要生在人世,就不会终止。古代经典书籍和人物将保持紧密的联系。 只要他们出生在世界上,他们就不会终结。

一个普通但极度热情的读者想要在经典书籍和人物身上得到有用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篇5)

经常看《百家讲坛》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读的《论语》, 我十分喜欢看。我也买了两个版本的《论语》,准备回家一睹为快。

《于丹说论语》里不仅仅有孔子的话,还有与每一句话相对应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发人深思,让我深受启发。孔老先生每一句话都包涵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虽然有些道理我还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记住了,以后会理解的。

其实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从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爸爸告诉我这是古文,古时候的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的。我当时很羡慕古人。

他们写的东西简单明了,也蕴涵着深刻的真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妈妈那里知道了孔子的两句话:“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读《论语》,我认识了大圣人孔子,进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字:仁。

我也知道孔子的**是颜回、子路、子张、子夏、子贱。读《论语》,我了解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缘由。

读《论语》,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为于丹,我喜爱上了《论语》,我真应该好好感谢她呢!对了,不久前,于丹被评为中国第三大美女,超过了“万人迷”李宇春。我想是因为她有一种文化美和一种才艺美。

当我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个像于丹一样的人,他是当今社会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论语读后感(篇6)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

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

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而且,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样的基础上,用一个高尚的修养者或者样一个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事实上,这就揭示了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的品德去领导和影响普通人,实现全人类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全社会最和谐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事实上,企业的一切都需要人来经营。企业的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人的问题。在解读孔子的生平时,我们注重人的修养、人的思想的影响和人的行为的监督。

孔子的教学不是从晚年开始的,而是几乎完成了他的一生。他的教学思想是把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实际想结合,培养一批政治管理人才,他从不传授具体的从政技能,而是注重个人修养,把个人修养作为从政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他认为,一个高质量的管理者有榜样和威慑的作用,低质量的管理者即使有更大的能力,也是无用的。比如强调下属忠诚的同时,他更要求上级的“宽容、诚信和公正”。

要求下属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

三是注重管理细节和基层管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主张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和睦和秩序,讲究“孝悌”,认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而且,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组织的和谐与秩序构成的。

因此,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好每个基层部门的工作,企业才能稳定发展。事实上,企业的发展是由各部门的成果共同推动的;

第四个特点是各部门明确,各司其职。管理程序和秩序非常重要。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协作而互不干预。领导者要“不出位”,只做好管理工作,而不去干预部门的具体工作;而各个职能部门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横加干涉。

这四个特征,构成了《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论语》推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德政”,所谓“德”,必然是指人之“德”,是个人修为的极高标准。这符合《论语》的管理逻辑,管理者本身必须是个“德者”,然后用个人的“德行”来感召和引导下属乃至组织全体人员。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率,还包括明确的、主动的、制度化的“德育”,强调每个人的个人修为。

在管理方法上,采取了更加人性化的措施。比如纠正错误,不单纯是批评教育,而是“举直错诸枉”,把好的榜样树立起来,任用德行高尚的人,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和巨大的威慑力。与其表面化地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以“人治”为途径、以“德政”为标准的“德治”。

那么,《论语》倡导的“德治”是不是和法治想冲突呢?历来攻击孔子思想的人都把孔子说成只知道“人治”而完全排斥“法治”的人,其实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要知道,孔子所推崇的“礼”,其实质就是一套他认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礼制”。

这个“礼”有外在的礼仪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对社会秩序、管理秩序的尊重和遵守。而且,在孔子的短期政治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法治的有力推动者。“毁三都”是为了维护管理体制的军事行为,具有明显的法治特征;“诛杀少正卯”尽管非议很多,但实际上也是法治思想的体现,哪怕在法理上真的是错误的,也不影响我们对孔子重视法治的理解。

孔子明确地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个“约”尽管包括很多的内容,但无论如何理解都包含着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并且直接说明尊重法治、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行为的指导意义。

比较全面地说,《论语》所倡导的管理模式是以“德政”为目标、以人治为表象、以法治为内涵的“德治”模式。

《论语》对于“礼”的推崇无以复加,以至于有人把尊崇礼制看作古板教条甚至迂腐守旧而对儒家学说多有诟病。的确,在《论语》中,“礼”占据重要地位。“礼”既是国家管理的整套制度或说法律,也是个人修养和行为的标准和规范。

在孔子看来,国家和社会的种种乱相其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个人的种种不良行为和过失多是因为“违礼”。所以他开出的社会管理和个人修为的药方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负面的欲望,把身心归附到规范制度上。从制度精神的角度看,它不应受到批判,但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自古至今,多少千古之恨和丑恶现象无不是因为贪欲和违背制度而导致。

“礼”如此神圣和重要,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机械的、无条件地遵循“礼”呢?正好相反,《论语》对于制度规范的态度之灵活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有子明了地说:

“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制度的执行的关键和诀窍是在于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中调和。他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是说不研究事情的具体情况都按制度一刀切,那就有办不成的时候了;反过来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味地调和,不遵守制度,也一样行不通。

正确的做法是公正、务实、实事求是,遵守制度,灵活变通。这个灵活不是人情世故,而是针对不同事情的特出情况所做出的权变之举。这议论述清晰深刻地说明了该制度的实施原则。

其实,它是带有人治色彩的法治,还是法治实施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制度的灵活性不是缺乏对制度的尊重,而是以开放的态度真正理解制度的内涵。《论语》重视制度的外在形式,甚至有时候还有过分的强调,这和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尽管如此,《论语》注重的更是制度的内涵,重视的是法治的精神。

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推行制度的精神,那要制度的形式又有什么价值呢?

很多企业的制度文本好几抽屉,但未必就是企业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而很可能仅仅是形式而已。

所谓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正确轨迹,包括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方法。所谓权利,实际上是符合企业与社会二元发展规律的。说白了,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战略的选择是那么简单。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比如说“道”,这和老子的说法一致。孔子形象地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说谁能够不从门里出去呢,可现在社会的发展怎么不遵循“道”呢!战略的重要性就像一扇门,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孔子认为君子的三畏之首是“畏天命”。在对待企业战略的问题上,很多企业实际上不够重视,有的把战略当作摆设,有的干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更多的企业一开始就不关注战略问题,不知道企业要去**,怎么去。

“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的企业老板是不合格的。

那么战略的意义何在呢?孔子所说的“天命”,也带有“规律”的意思,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了自己真正的社会使命了。这当然是反读的说法,如果从未然的角度看,企业的“天命”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

“知天命”的结果,可以到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企业达到自行运转并且不出错误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战略选择正确,并且一切按战略要求来做,企业就可以按着良好的轨迹自行发展,实现“无为而治”了。这是企业家多么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有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企业战略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作用。这里“本”就是作为企业发展之本的“企业战略”,而“道”则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当战略确定后,企业发展和发展过程中的方法就可以确定。

换句话说,企业管理过程的所有方法都是由战略决定的。什么样的战略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方法总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如果战略缺失,企业将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战略错误,方法将不正确。

有子顺便说“君子务本”,说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只是把战略等大问题处理好,并且专心于此。老板亲自抓,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战略的重视。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爱人”其实是《论语》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一点就是“忠恕”。

“忠恕”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让别人得到满足。就像一个企业要想赢利,就必须牺牲员工和经销商来赚钱。

虽然比较功利,但至少在客读上是为了对方的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给别人;自己接受不了的,不要强加于人。例如,如果老板认为他做不到,他怎么能要求他的员工去做呢?

这种“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对对方的尊重。这在处理商业关系中是非常必要和实际的。

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一直是企业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论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和“礼”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这种尊重是相互的,甚至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你对别人做什么,别人就会对你做什么。

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抱怨”,而主张“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也是这个道理。孔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惠则足以使人。

”对待下级、员工不能够无条件地使用,而要先惠而后使。这本书尤其值得现代企业得老板们思考。

在处理队伍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应该牢记尊重。企业里各个岗位尽管是合作协同的关系,但也必然存在竞争。如果你代替其他部门去做他的工作,人们不一定会感谢你,反而会觉得尴尬,因为看起来他们很无能,连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到。

所以做到“不出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着处世的世故,但更多的却是尊重对方的表现。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不可替代,不可择优斗争,体现了同级同事与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劝戒,但是“朋友数,斯疏矣”,也不要喋喋不休,反而把关系疏远了,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因为绝对“真诚”而带来的***,可谓中肯。

当然,《论语》中关于社会关系的论述和意义绝非这么肤浅。《论语》强调的“孝悌”,是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的放大就成了家庭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故而,其意义实际上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无论“孝悌”、“忠”和“爱人”,其核心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尊重。

《论语》中说的“礼”,是“制度品节”,即制度规范的总合,并体现于国家政治生活中。而这些“礼”也包罗了所有礼仪规范,遵循这些规范,个人则成为谦谦君子,国家则成为礼仪之邦,都是事关形象的大事情。现代企业也是很注重礼仪的,不仅有公司内部的礼仪,还有企业接待礼仪,更常见的是服务行业的对外礼仪规范。

而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缺乏内心的虔敬之情,则会显得生硬而教条,反而给人礼仪不周的感觉了。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他质问,礼仪仅仅是华丽的外表吗?限于形式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

那么礼仪的精神是什么呢?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首先是“仁”,如果缺乏仁,外在的礼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其他方面如待人庄重的“恭”、对人真诚的“敬”、对待事物谦恭的“让”等,无不体现一个“情”字。这种情就是因尊重而引发的出于内心的关心、照顾,所以礼仪的实质最终要体现为“方便别人”,如果让人感到别扭,反而失礼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乡党》的记载中看到孔子本人在言行举止方面对礼仪、礼节的重视和把握。比如,在接待来宾完成任务后,要“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向老板汇报说“客人走远了”,这既是礼仪的要求,也是工作的程序,更是对上级的尊重。所以,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是“玉帛”之类美丽的外在形式,也不仅体现内心的敬意,更具有实际的功用。缺乏真诚的礼仪是摆样子,形式不规范就不能体现的敬意,而缺乏实际功用的礼仪实际上就流于迂腐。

礼仪,在《论语》中应该是内心、形式和功用三者结合的整体。

读《论语》,我们要知道礼仪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称为“礼治”;用《论语》,就应该明确礼仪的实质,并且将其作为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是个人修养和事物状态的理想标准。“文”是外在美,“质”是内在美,两者和谐匹配才是最高境界。如果“质胜文”,则缺乏约束,再有教养的人也显得粗野;如果“文胜质”,则华而不实。

企业其实总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开发和推广等,都存在内在和外表两个方面的权衡。企业应该注重或善于宣传推广,但如果企业实质或产品品质不能够和外在形象相一致,那必然是欺骗,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己;如果抱着“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不注重外在展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恐怕还赶不上“劣酒”的销量。

孔子说“义以为质”,所谓的“义”即“宜”,是合乎社会规范、发展规律的一切合理的标准。如此,企业合法经营,尊重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的战略目标,采用符合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都属于符合“义”的“质”;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安全标准、具有适合市场的功能,则也是对“质”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儒家传统思想有内敛的特点,凡事不张扬,体现朴实无华的作风,但并不排斥合理的展示和表现。有人问子贡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

”意识是说,你把质量做实在些,那些华丽的包装有什么用呢?子贡说:“文尤质也,质尤文也。

”说如果内在品质是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外在形象也一样关键。这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尤其产品开发来说,真有醍醐灌顶之妙。

诚然,单以产品为例,质量上乘而款式陈旧、包装粗糙的产品无疑的产品开发者的失败;同样,过度包装如“天价月饼”之类的现象也多有欺骗虚妄之嫌。而最完美的状态是品质和外在完美统一的“文质彬彬”。

《论语》主张的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精神至今也是难能可贵的。出了事情,孔子要求先从自己找原因,“君子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而不是推卸责任。颜回就以“不迁怒”而受到孔子表扬,所谓“不迁怒”就是不去把责任加给别人,对别人责备不已,而把自己摆脱干系;不仅勇于承担责任,即便确实没有自己的责任,也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更说“吾日三省吾身”,把“自省”当做和一日三餐一样的重要了;在对待别人的责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律己,宽以待人。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是纠正错误减少损失的前提。对待错误,孔子很大度地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错了就改,就算不上错了。还说“过而勿惮改”,都是在鼓励人们不要怕犯错,不要不敢承认失误。“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确地说改正错误是一件大好事。并且“更也,人皆仰之”,承认和改正错误不仅不会让人看不起,而是更加令人敬重的事。

自责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更其重要的是发现错误的能力。孔子说:“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关键字是那个“能”字,“能见其过”未尝不是一种能力和态度,并且是超乎寻常的能力和肯于“自讼”的态度。即便一个人有能力和水平辨别是非,但如果眼光总看别人的短处,事事认为是别人的责任,也一样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

《论语》时时在提醒人们对于“学”的重视和追求,惟其学,惟其修为,才能够提升素养和学问,才能够和敢于发现错误而最终改正。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的功用和目标的看法,那就是把学问用于社会实践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孔子终其一生就是在做“志于道”这件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能力的实现,是一种由个人到社会,由家庭到国家,由政治到道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体现了个人和国家、社会道德规范的和谐统一。

孔子要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个人的作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企业也是这样,有人说企业是个追求企业利益的组织,其实企业利益的实现并不是违背社会道义的,恰恰是对社会利益的贡献。反而是那些违背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受到谴责,直至被公众所抛弃。

这一点上,正好说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性。

孔子一方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性,要求个人顺应社会需要,遵守社会规范,以社会为本位;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对于个人的依赖性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能动性,倡导人们积极入世,倡导仁人志士弘道于世,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企业从来进步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一员固然有对社会的责任。这个责任也不是单方面的,可以说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已经在尽这会责任,或者说,企业是通过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落实来实现企业长久利益的。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而有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为什么说是相互的制约和影响,而不是社会对企业的单方面作用呢?因为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倡导的文化确实能够影响社会思潮和读念,好的企业不是没有灵魂的组织,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导向的一个生动的社会成员。企业通过影响员工、影响消费者来影响整个社会,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视。

而孔子一开始就相信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仁以为己任”,实际上,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确实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企业之于社会也有这样的能力和义务。

论语读后感(篇7)

活到老,学到老

《论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国学经典,汇聚了儒家思想之精华。细思之,我是在中学才开始认知和熟悉《论语》这部著作。犹如亡羊补牢,但犹未为晚。

毕竟,很多人一生中从未读过这本伟大的书。我很高兴能从事小学启蒙教育,让我的学生能早点接触这本书。对于我自己来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读这本书的不同阶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之所以喜欢《论语》,是因为每次读里面的章节,都会带给心灵一次新的洗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空杯之心为人处世,才能扬长避短。借此,我鼓励同学们多提问,不懂的就要问,问老师,或者问懂的同学。学习有很多方法,前提是谦虚。

“君子与人恭而有礼,敬而无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是我们从小就要教给学生的道理。不仅仅是要教书本知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人,也是我们必须教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学习,具有诗书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我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少。

只有向教育战线的前辈和优秀教师学习,才能使自己在教师队伍中变的更好、更完善。把所学转化为教学,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找到一些记忆、背诵和理解的规律,往往能事半功倍。特别是在数学方面,除了记忆一些公式外,如何使用它们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规律,我们制定的教学计划也不尽相同,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学有所得,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每个人都各尽其能,做好分内之事,并且高效完成,同时协助其他老师处理一些事情,我们这个团队就能欣欣向荣,天天向上。在其位,谋其职。

只有不断加强自学,才能在今天的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就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细节决定成败。

如何处理好细节问题,必须以较强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全面看待问题。

很多人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学习。所以,在此我要提倡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在学习,做好时间管理,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才能有条不紊。

时间,只要是拥挤的,总会有的。

《论语》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心态去学习和工作。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课堂上,我从来不讲“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我之前看过一些报道,高考结束后,学生宿舍烧书庆祝。

显然,他们都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痛苦和负担。既然学习是如此艰苦,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学习呢?看看我们的父母和学校逼孩子们!

因此,我时常以快乐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成效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只有充分调动每个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轻松愉快。

活到老,学到老。以身作则,事无巨细。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长起来,在未来的祖国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我相信我会为我的孩子们感到骄傲!

潜江市徐李小学

陶兰兰2017年3月24日

论语读后感(篇8)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思想浪潮是在春秋战国会议上形成的。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大国消灭小国,**杀死君主。礼崩乐坏,纲纪不存。

但也就在这样的年代,却出现了一位与时代格格不入,显得很尴尬的人物——孔子。

孔子一生仕途坎坷,少时曾任委吏,乘田吏等小官,后又出任中都宰,司寇。在短时间内使鲁国富强。齐国大恐,听黎弥之计,用女色三十人,骏马五十匹做为礼物送给鲁公,鲁公怠于政事,孔子因膰去鲁。

周游列国,阻于卫地,作《猗兰操》;厄于郑,惶惶如丧家之犬;畏于匡,颜回失散;过于宋,桓氏伐木欲伤孔子;围于陈蔡之间,绝粮犹弦歌不绝。归鲁以后,他没有再出任官职。

孔子一生不太爱进行学术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述而不作,敏而好古”,当孔子回到鲁国,鲁国仍不重用他,他也不要求做官。他专心修诗书,订礼乐,在杏坛上开设学校,“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们广泛吸收并传授六艺和一些文人必备的知识。

孔门**三千,贤人七十二,每天与**一起叙《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孔子的行为,打破了贵族子弟专享文化的现象,并不断发展,各家学派著书立说授徒,这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孔子的家族属于没落**的家族。幼年孔子受周围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注意学习礼仪,“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推崇西周,士自己为周礼的守护者。他的德政思想和恢复礼制的思想都植根于此。

在《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仁”在孔子的言谈中出现频率较高,其次就是礼,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礼”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度量,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而“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论语》里仁篇开头数句对“仁”做描述,将这些描述简略概括就得到“仁”的概念:“仁”就是爱人,“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前面段落中写到,孔子的仕途不顺,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用“德”和“礼”来治理社会。面对泰山脚下痛哭的妇女,子曰:“苛政猛于虎!

”这就可以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但是,在孔子看来,“礼”与“仁”两者若要和谐共生,需要一种方法来协调二者的关系,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这种协调方法,就叫中庸。

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如何达到它呢?那就是“和而不同”,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

因此,只有各种因素特别是矛盾因素的对立与和谐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事物,而由单一因素构成的事物并不完美。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用一生的时间来实践他的仁礼中庸梦,但没有完成。

一代又一代的儒生们,在孔子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没有想到,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根深蒂固,还芳名远播,传入越南,朝鲜,日本乃至欧洲。它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伏尔泰在法国把孔子视为圣人,每天都在教堂里敬拜孔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今君声名远扬,天下何人不知君哉!

论语读后感(篇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与他的**就编写了全世界最具瞩目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它作为一部涉及到人类生活多方面的内容的著作,尽管早诞生在几千年前,但是它记载下了许多篇章谈到做人、学***题,这对当代人仍具有借鉴意义。

《论语》中关于学***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度。

孔子认为,学习的追求在于爱和快乐,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针对冉求在学***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鼓励他不畏艰难险阻地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上正轨。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关于学***法。

孔子在和**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与学习、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忽视。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不求甚解。3、关于学***容。

孔子主张学***,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忠贞、守约。这四项内容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根本的东西,孔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本,学***抓住根本。

孔子在这里间接地解释了博与精的关系,这是值得学习的。4、关于学***的。孔子认为,学***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子夏在孔子的学生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在孔子看来,不像现在这样注重文化教育。孔子提出:“余力而学”,与现在的方法大为相反,现在是“余力而休”就是学***空闲时剪才修身养性。

由此也可看出现在与股市学***的差异——古时注重道德修养;现代人注重文化修养。而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孔子也在《论语》中提出过。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普及教育,即受教育者不分贵贱,不分德愚,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把教育扩展到广大民众,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胆小,应予以鼓励;子路的胆大妄为,应加以刻意克制。

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

孔子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只要我们不超越原则,为什么不能真诚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实感做人?

论语读后感(篇10)

《论语领导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是孔子死后,**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点评和志愿者的自我问答,其中保留了孔子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特别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料。它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书籍。

即使是现在,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和处事原则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这些,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孔子重视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学***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要想有长期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认真学习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合理的判断。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团结友爱,以德报德,不断鼓励自己,提高道德修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你心里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地赞美他人,真诚地对待他人,真诚地接受他人的好意,用《论语》的精神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遗憾和失望。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它们。《论语》的精华之一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不要纠缠在其中。第二种态度是承认现实中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弥补。

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立场,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前提。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那么整个群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一个积极的集体。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通过学***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论语读后感(篇11)

13通信1班张扬雪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记录了孔圣人教育**的经过,对中国以至于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前,我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我身边,书的主人耐心地等着我一口气或几天后读完。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他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父亲的教诲,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求是、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学生签名

提交时间:2013年10月

  • 论语读后感十一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论语读后感十一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

  •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分享11篇)

    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常常被书中的内涵折服。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相关的话题,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访问!...

  • 论语读后感实用14篇

    据说,一本好书就像美玉一样,所以我们要花时间去读书。然而,当人们阅读完一部作品后,他们往往会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每当我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时,我总会有许多心灵的领悟,渴望将那些感悟写下来。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曾面临过写读后感时的困惑吧?这篇文章将聚焦于与“论语读后感”相关的主题,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 论语读后感通用6篇

    这本特别为您准备的“论语读后感”绝对能够让您感到心满意足。诚挚地欢迎大家来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们不禁对人类所拥有的爆发性能量感到惊叹,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这本作品激发了无数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现在,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当时的灵感,毫不犹豫地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经典5篇

    这份经过细致筛选的“论语读后感”一定会契合您对品味的要求,我非常荣幸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书籍世界里,存在着超越生活的动人景色和美好,每当我们完成一部作品的阅读,我相信大家都会积累属于自己的读书体验与心得。在这个时候,为何不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呢?...

  • 论语读后感收藏12篇

    你会不会寻找一些作品的读后感来写作呢?您阅读作者的作品,也会因作者的感想有所共鸣。我们写读后感梳理感悟的过程,也是加深我们对作品理解的过程,以下“论语读后感”一文是我们为您准备,欢迎你收藏本站随时关注最新资讯!...

  • 读后感观后感11篇

    阅读万卷书,写作如神笔,读书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与见识,因此,我们应当多读书。当我阅读过一部作品后,我的内心长久不能平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撰写一篇打动人心的读后感呢?本篇文章名为“读后感观后感”,笔者耗费了相当时间与精力,与读者共享。...

  • 论语读后感热门

    您是否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论语读后感”的相关内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仿佛经历了另一种人生。尽管刚读完的时候对其中的内涵可能并不十分深刻,但现在我想写一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同时,分享一篇好文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快快告诉您的朋友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