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人类的起源观后感分享,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1

做一个非常粗糙的分类,有一些关于平等/不平等的原则是纯粹社会建构的,诸如关于财产、权势的。对于财产和权势,我们一般关心的是:它们被分配得是否符合“公正”、原先的不均是否造成更大的不均。对于"平等交换"的原则本身,则很少有人不接受,我们总是觉得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可以匹配到一定量的其他资源。

举例来说,不同人由于某种外在的原因收入不一样,导致它们购买的服务的机会不平等。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愤不平的是:导致不同人收入不均的外在/社会原因是合理的吗?收入是不是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差别?但不会质疑这一点:一定的收入可以换一定的服务。而且,恰恰是因为后者,我们才觉得在收入上的不平等是一种实质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在这类似事情上,我们对不平等的看法建立在相当确定的平等原则上。

与钱财与权势这样的“身外之物”不同的是,有些不平等关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能、容貌都是与之有关的东西。试想,如果我因缺钱买不了奢侈品,我会考虑问题出在老板没有对我的劳动基于公平的支付,我不会认为获得奢侈品需要付出钱或某种报偿是错的。但我坚持不会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论证一个相貌平庸的人不应该爱一个容貌出众的人。

这个例子更可能清楚一些:如果一个人因为没钱而被心上人抛弃,ta不会认为这件事蕴含的不平等性在于他没有钱,而是ta一定会认为,就算ta没有钱,是个烂人,而且这一切和别的社会制度没什么关系,渴求另一个人这件事也绝对是正当的。我爱更美的东西,我爱更智慧的东西,没有一种“平等交换”或“公平观念”在诸如恋爱和爱智这样的关系里。只要追求不能满足,同时就会有嫉妒、失落和不平,这是《会饮》这样的哲学对话所暗示的。

不过,这就可能暗示:只要与他人稳定的有选择关系存在,就有一种不平等不能消除。真正的平等,不仅不能有政治经济的不平等,甚至连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追求——这些人心中对高低排序的意识也需要被排除。设想绝对的平等,也许就要设想一种人与人并无社会关系的“孤独状态”。

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谈不平等问题时的命意所在:才能和容貌的不平等比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更根本,其背后则是人性中蕴含的不平等要求比为社会制度所确立的不平等的不平等更根本。不过,人性中的所有东西都是“自然”的吗?卢梭在这个问题上又更进了一步,让我们设想一种对“科学”与“艺术”皆无所求的人性,一种比我们自然接受的人性更“自然”的人性。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的**,在这篇**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从而他得出结论: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建立私有制是造成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人类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

“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那么,原本平等的人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关系。

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和同情。自爱是维持自己生命和生存的本能;怜悯是对同类痛苦的同情,是不愿意无愿无故地伤害同类感情的。

它相信这两种情绪是动物世界的共通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人仍然处于自然无知的状态,在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中,他们没有各种罪恶和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的无知”。

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卢梭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卢梭非常清楚,从孤立和无制的原始状态到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

“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

卢梭认为人与野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是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他举例说,一只猫在谷堆里肯定会饿死,而人却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不仅能够采集果实,还能打渔捕猎。正是人的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学会他原本没有的本领,并成为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者(而不是仅仅靠本能生存),最终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在人类能够抽象地思考之前,似乎有必要产生语言。可是语言只能产生于频繁的交流之后,各个孤立的语音符号能被广泛接受而形成语言,必须借助于长期、广泛、稳定的交流,即人类的群居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正是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交往中,早期的人类逐渐掌握了语言,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以前被孤立的野蛮人是如何走向社会生活的?卢梭没有找到足够的必然性,而是依靠自然的偶然因素和上帝的旨意。这被认为是他文章的一个弱点。

既然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必要,那就意味着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需要别人。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出现,人脑得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人们可以在各种交流中进行比较。结果,“谁歌儿唱得最好,舞跳得最好,长得最漂亮,最强壮,最机灵,最有口才,谁就最受青睐。

这是走向不平等的第一步,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这些最初的偏爱情绪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鄙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正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才学会了把自己与其同类进行比较,知道了什么叫自尊,也懂得了什么是侮辱,最终学会了报复这个可怕的恶习。

人的群居生活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比较、偏见与自尊这些社会情感,在物质方面也使得技艺的传承与积累成为可能。此后,人类历史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很快,人们就不仅仅是在寻找一棵树栖息,或者仅仅是生活在一个山洞里。他们很可能学会自己盖房子。

卢梭说:“这就到了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确立了家庭,产生了一种私有财产,也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生产以及随后的社会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卢梭也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冶金和农业是导致这场革命的两项技术。铁和粮食使人文明,业是人堕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惰性,人们一旦习惯了一种舒适,就再也不觉得它有多么舒适了,相反没有它却会感到难受。有意识的、无止境的追求更高的享受的活动由此开始了,于是,人类就在这种追求中逐渐改变了模样。

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区分“你的”和“我的”,所有权必须得到确认。正是生产的发展,使人们饱腹后有了剩余产品;正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们对多余的产品或财富产生了占有欲。这种占有欲使人们开始强调什么是我的,然后知道什么不是我的,它是你的。

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向他人主张对某事物的所有权呢?在卢梭看来,除了劳动,别无其它。他说:

“只有劳动才能赋予种地的人对他所耕种的土地上的产品的拥有权,从而也赋予他对这份土地的拥有权,至少到庄稼收获为止。这样年复一年地拥有,也就是持续不断地占有,这份土地就很容易转变为他的财产”。

私有制和自尊给和平与无争的人类带来了什么?卢梭写道:“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

最初的人们仅仅只是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差别,如力量、智力、美貌等,但是不久后,在私有制下,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原因,人们的财产最终会有多有少,财产的不平等就产生了。有了私有制,世界上就会有富人和穷人。穷人可能太穷而无法生存。他们必须依靠富人的财富生活。他们要么掠夺富人的财富,要么寄生富人;同时,富人会尽力保持自己的财富,所以让一些穷人成为自己的**。

奴役便这样理所当然地产生了,身份地位便这样分开了。卢梭设想,在最初的无**状态下,富人会凭借他们的强势贪得无厌地剥夺他人的财产,而穷人也把他们的贫困与生存当作抢劫富人的权利。“平等被打破了,接下来就是可怕的混乱。

富人们巧取豪夺,穷人们盗窃抢劫,双方都怀有非常强烈的偏见,人就这样变得贪得无厌、野心勃勃、**毒辣”,人类原本孤立的宁静变成了社会中可怕的战争状态。

一个人如何在斗争中取胜呢?在自身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有相似利害关系的人结盟。在社会中,斗争与群体总是共生的。

在卢梭看来,为了结束可怕的社会混乱,贫富最终达成某种契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这个社会是由一系列的规则或法律维持的,产生了行政**,最后产生了**。他认为,不平等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的确立,管理者地位的确立,法律权力向**权力的转变。“第一阶段认可富与穷的分野,第二阶段认可强与弱的分野,第三阶段认可奴隶主与奴隶的分野”。

只要有一个社会,其他人要么加入,要么只能结成联盟反对它。也就是说,其他社会就会产生,任何人或团体都必然会建立一个社会。从此,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在社会内部被国家牢牢控制住,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与社会之间的规模空前的集团化战争。

这样,掌握政权的那群人现在不仅要控制国家以维持自己的巧取豪夺,还要控制国家进行对外战争或掠夺,并以此为名加剧对国内人民的剥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我们看不到别的物种对其同胞的大规模**,但是,“民族战争、**、报复这些伤天害理的罪行,还有那些把溅洒人类鲜血当作荣耀列入美德的可怕偏见”却为人类所颂扬,“最有教养的人也学会把**同胞当作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卢梭认为,在社会中的人即使没有**的介入,人们也会因相互比较而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声望和权威上的不平等就不可避免。他认为,人们主要用财富、身份等级、权势、个人功绩来区别各自的社会地位,并进一步指出:“虽然个人身份的不平等是其他不平等的根源,但是贵族身份、权势和功绩最终都能化为财富。

因为财富最直接有益于人的福利,还可用于交换,所以能方便地收买一切”。

当个人身份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事实在每个人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之后,当自尊成为一个道德底线之后,人就不再仅仅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活了。这时的人们为荣誉而奋斗,他们“很看重世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至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已经“变成了其同类的奴隶”。“这个社会为某些人带来了荣华富贵,为大多数人带来了苦难,并为一切人都带来了不幸,卢梭要揭露的就是这一真相”。

综上所述,透过卢梭的这部著作,我们看到了他的政治思想的大致雏形,关于法律、**、政体等,他都进行了论述。他渴往民主和自由。他有革命的倾向,但不敢正视人民的反抗,认为这会导致没有民主的局面。他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的基础问题,蕴涵着存在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能和人的精神自由完全对立起来,时不时流露出对唯心主义的情怀。

在研究不平等的发展进程时,他看到了事物前后的联系,事物正反的转化,其中包含的进步的辩证法思想就是想掩盖也掩盖不了。但是,也还是在这里,他却又时不时地借助于偶然的突发事件、机缘、偶然因素等,似乎意味着他对偶因论有一种偏好。这是一个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充满批判思想的矛盾。卢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自我。

“需要依赖的人不是强者”。显然,当所有人都不需要依靠任何因素来独立生存时,不平等的出现只是海市蜃楼。而经验告诉我们对这句话做绝对的理解显然也是不对的,对于强者的界定,我们不可能完全的达到,但这个观点是有用的,至少提醒我们在社会化程度如此大的今天,应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分权是不对的,因为那些渴望分得权力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即不是有野心,就是胆怯的人”。权力的不可分性在卢梭看来在于权力的固有属性,即对他人的支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虽然在今天看来,权力下放已成为必然,但卢梭的观点对我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实质上,结合前面的观点,我认为:

个人对个人的依赖导致了小集体的产生导致了分权,而个人对集体的依赖则导致了大一统导致了集权,所以权力就是绝对的权利。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分权?每个人都需要行使自己的权利。

但是问题出现在权力的使用上,分权的优势太明显了,无论从效率上看,还是从监督上看,而且对权力的监督也是对权力的保障。在说白一点就是,集权是事前的保障,而分权是事后的保障,共同目的是保障权利,及保障个体自由。但集权做决定时过于不便。

所以,当分歧较小时,用集权的方法还可以行得通,但当分歧大时,应采取分权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分权是当代宪政的基本概念之一。

“个体的差异只有在相比较的时候才能体现,所以当私有制,商品经济出现的时候,不平等也随之而来”。这是想说明研究问题的方法,就不平等来说体现其问题的时候在于比较,在于矛盾的产生,但是,在此之前是有一段矛盾积累时间的,这也是作为学习者的我们研究的重点。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3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存在两种不平等:自然的不平等及人为的不平等。(一种称之为自然的或是生理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年龄、身体、体力、智力以及心灵方面;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的或是政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依靠一种公约,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或者至少为人类共识所认可,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贵、更加强大,或者甚至让他人臣服。)

本书第一部分描写了作者想象并虚构的人类原始状态,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和平而善良的一群“动物”,是“野蛮”人群。通过对这群“野蛮人”的分析和想象,作者认为“在自然状态中很难看出不平等的现象”。

第二部分才是本书的重头戏,一开头,作者便说“谁第一个将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毫无顾忌地说这是我的,然后找到一些足够天真的人对此信以为真,谁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人类的第一个感知便是他的存在,而第一个担忧的问题就是他的自我保存。”

作者把农业文明的诞生以及生产力的进步与私有制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一旦某个人需要另一个人伸出援手,一旦人们发现一个人能够拥有两人份食粮的好处,平等就此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私有制。”据此卢梭指出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还把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形成私,出现贫富差距;第二阶段是通过法官的设立,形成强弱差距;第三阶段是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出现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对立。

同时,作者关于父权的一段解释也让我很感兴趣:“根据自然法则,只有在孩子需要父亲帮助时,父亲才是孩子的主人,而这一阶段一旦过去,他们就变成平等的主体,子女将完全独立于父亲,他们对父亲保留的将只有尊敬而没有服从:因为感激之情只能被看作一项应该完成的义务,而不应该是一项应该索取的权利。”

最后,作者认为“专制政治的建立是出于人民自愿的这一说法,既没有可靠的依据,也缺乏真实性。同时,我们也将很难指出这样一份契约的合法性何在:一方只承担义务,另一方则只享受权利,而受损害的恰恰是负担义务的人。我们可以得出: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其发展与壮大产生于人类天赋的发展与精神的进步过程中,最后随着私有制与法律的形成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卢梭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为实证法所认可的精神上的不平等,每当它与生理上的不平等不相称时,便与自然法相抵触;这种不相称足以决定我们对流行于一切文明民族之中的那种不平等应该持什么看法,因为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定义不平等,无论是一个孩子支配一位老人,还是一个笨蛋操纵一位智者,或是少部分人财物有所盈余,而大部分人却食不果腹,所有这些都是明显与自然法背道而驰的。”

谈谈读完此书的感受:

1、卢梭的思想与孟子的”人性本善“、庄子的”人为为伪“的思想中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2、卢梭的思想受洛克、休谟、贝克莱等人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后世很多人,第一部分关于人性的理解对康德应该影响很大。第二部分“生产力”和“私有制”的理解,一定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恩格斯等人。

3、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已跟不上如今的时代了,甚至有些在今天已经被否定了,尤其第一部分,随着人类学和基因学的进步,作者关于野蛮人的猜想早也落伍。

4、这本书创作于1755年,距今已200多年了。其实这些年世界的很多学科方面的前进脚步都非常巨大,很希望能看到最新西方学者的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作品,现在在国内想看到西方一些最新的学术作品实在太难了,就那么几家出版社每年出几部作品,网上论文也不大好找。毕竟,知识无国界。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4

刘子桐

人类的起源终究是个谜,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北京人头盖骨是化石挖掘的起源。贾兰坡先生从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一直写满分/到挖掘研究的悠长岁月。这个过程一共90年,他奔波祖国各地,经历无数坎坷,终于完成他一生的目标:研究人类的历史,揭开人类起源地到底是哪里。

他的研究之旅不仅十分刺激,还充满了危险。那个年代正是抗日战争的时候,挖掘工作经常被中断,有很多工作人员被可恨的日本人杀害了。日本人囚禁了和这份工作有关的人,因此我们的科学家们被迫转地下工作。直到日军投降,归还了掠夺走的重要资料和化石,这份工作才能光明正大的继续。这支考古队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数都数不清。

这将近一个世纪的工程伟大但是耗费财力,幸亏有许多好心人的捐款,才能勉强支撑下去。这不禁让我想起如今这场疫情中的志愿者,他们也是这样的人,不顾自己,只为大家。这样的逆行者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学问就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这是贾兰坡爷爷要告诉我们的真理。他还告诉我们: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卓越成就。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5

上了大学后与社会慢慢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也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相关的问题。我曾深陷痛苦之中,痛苦地思考存在的意义,痛苦地思考为何命运不公。

当然,形而上的问题永远找不出答案。长期的思考导致了问题的转变——从思考问题,到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我已经观察到了出现在自己身上问题的相似性。每每问题出现,我的表现状态都是相同的——处于情绪漩涡之中,尽一切可能避免任何社交,用堕落消极且无限悲观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无能的自己。

若是每次都是思考具体的问题,那问题永远不会消失。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过近一年的挣扎,终于在大概两星期前将问题归因于“世人生产资料的不平均分配”和“人类基因的差异”。

然后就来到了这里,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寻找答案。

卢梭首先给出了人类最初的两个基本立足点:①对自我保存的兴趣。②对死亡死亡和痛苦的天生反感情绪。(PS: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我曾认为人性本恶,但看完这本书后还是更认同卢梭的观点)

而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不平等可以归为两类:

①生理的不平等。这一点卢梭并未加一讨论,他认为“问题即答案”。

②政治的不平等。这是一种依靠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条约,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特权。卢梭在此重下笔墨,系统了论述了其产生及发展。(PS:我自己思考得到的问题根本原因和卢梭认为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一致,都是这两条,嘿嘿)

下面我简单的概括一下。

卢梭认为,最初的野蛮人不会进行长远的思考,他们只看得到当下。但是,人类拥有一种其它动物都没有的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人类得以不断促进自身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能力也恰成为人类所有痛苦的来源。

在野蛮人原始具有的两条性质之二,卢梭将其发展衍生,并确认其为“怜悯心”。这是一种先于一切思考而存在的纯粹的大自然的感动。

而人类地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产生了“自尊心”。自尊心则是使人类只顾自己,产生自私意图的源头。

接着,人类出于某种原始的思考(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哲学的一跃”),逐渐开始了群居生活,而群居生活正是社会产生的萌芽。

而正是因为聚集,人类便产生了“比较”。他们获得了“才能”“美丽”等观念,进而产生了“偏爱”的情绪。而偏爱,正是迈向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人类通向邪恶的开始。

这种“偏爱”的情绪,也慢慢由人转移到物。第一个将土地圈起来,并且声明“这是我的”那个野蛮人,正是文明社会真正的创始人。(PS:卢梭对原始阶段的人类生活非常赞赏,我们口中的文明是偏褒义的词,而卢梭则是认为正是所谓文明,才会造就了现在的种种罪恶)

随着各自的圈地为王,家庭也开始出现,(这也进而衍生出了最初的婚姻)这使得他们过上一种闲适的生活。人类开始探求(此处不用“制造”一词,最初人类还未学会发明,只会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可以让自己更加舒服的东西。而正是这些工具和习惯,使得人类无意间给自己加上第一道桎梏,也是为他们后代遗留下的第一个痛苦的源头。而语言也在家庭的背景下得以不断完善。

社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漏雏形。每个人都是自己所遭受冒犯的裁判者和复仇者。最初时,人类对报复的恐惧代替了法律。

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社会应该是最幸福和持久的时期。人们只需个体劳作,不需多人合作的艺术。

然而,人类历史再现了一次“哲学的一跃”——人类发现使用工具的好处。具体形式表现为锻造。

进而,社会出现最初形式的分工,生产力在工具的帮助下得以大幅发展,秉性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积累量的差异也日渐拉大。社会出现明显的财富差距。

此时的富人是最痛苦的——他们担心自己的财产被穷人掠夺。并且,由于富人之间相互猜忌,他们不能联合起来对付外人。穷人也很痛苦——他们担心自己没有饭吃。中间的那部分人,试图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压榨别人获取更多的财富以让自己更加富裕。

此处就出现了人类历史第一次的“雇佣”。富人雇佣外人保护自己的财产并付以少量的财富以资补偿。但是,富人仍然恐惧这种混乱的局面——无论发生什么骚乱,穷人无所谓损失,只有富人会损失。

因此,富人为使得社会秩序稳定,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步法律。这部最初的法律,旨在社会稳定。当然,为了保证法律能够被众人接受,这部法律看起来没有任何对哪一方有偏心的地方——其核心精神在人人平等。

看似人人平等的法律,其实已经暗暗藏着不平等——穷人没有财富,法律对其来说基本是一纸空文。而富人的权益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护。算是不损人但利己,还说的过去。(其后衍生出的各种法律,按照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富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伸张,穷人的权利进一步被限制”,由于法律不是本书主题,在此不深入进行)

然后再随着社会形态的慢慢发展,社会逐渐出现了奴隶,出现了阶层,出现了种种令人痛苦的事情。穷人痛苦,富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奴役就是被奴役,拥有也是失去。

这就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可以稍作科普——卢梭对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的认识。

此处要先说明一下,由于卢梭所处的特殊年代,导致其即使是一代大师也未能走出时代局限性。女性,就是繁殖工具而已。一个女性做好贤妻良母就非常好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卢梭在《爱弥儿》中对莱茵的描写。

卢梭怎么看待两性爱情呢?

我们先讲一下卢梭对爱情的定义。卢梭认为,爱分为精神层面和生理层面。生理层面是指人人想与异性结合的强烈欲望,精神层面则是把这种欲望锁定起来,并锁定欲望的唯一目标。

卢梭认为,在“偏爱”这种情绪没有产生之前,所有女性,没有任何不一样的地方。此时男女之间都有出自本能的,与异性结合的强烈意愿,男女之间没有追求,被追求的关系。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基因导致男女构造存在力量性的差异),女性多多少少处于性爱中的劣势地位。

但是,随着“偏爱”概念的产生,女性扭转了自己的劣势地位——女性通过

对“爱”的吹捧,让“爱”这一情感建立在才德或是美丽这种概念和种种比较上。因此,出于对偏爱的追求,男性在追求的过程中,就成为了石榴裙下的奴隶,(那个时候或许是草叶裙?)主动权悄悄的就丢失了。

瞧,这就是卢梭老人家对爱的看法。本单身狗不做置评。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最初——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为了寻求内心长久的平静。

得到答案了吗?我不知道。还没活学活用呢,嘿嘿。希望得到了吧。得不到也没关系,继续探索知识也挺好的。

在迷惑中进步,我很知足啦。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6

第一次主题发言

(学号:3213003964姓名:***班级:130115)

这次读了卢梭的《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观点,顿时有醍醐灌浆的感受,我对一些问题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

卢梭想在这本书中讨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这本书篇幅不长,主要是论述两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 “不平等的现象对与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好还是坏?”我这次的主题发言的内容是第一部分的,所以主要**“为什么会有不平等的产生?”

其中,我只列举了以下几点:

1、 野蛮人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他们适合自然条件,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今天,他们不能指望早晨晚上的需要。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很随性。

二、“不平等”的起源

在书中,卢梭从原始的自然人进入主题,而他所描述的自然人是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自由。”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卢梭给出了大量的论据和推理,以证明一些学者认为自然人更野蛮是错误的。

相反,在原始社会,人类过着最自由的生活。“当有些人仍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着他们的原始状态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则通过获得本不属于他们本性的或好或坏的性格完善了或者堕落了。这就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

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人们能够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那么,原本平等的人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是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的社会。

于卢梭的论述中,自然法所需要遵守的规则都来自于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人们热烈地关切自身的幸福和存续,第二个原则是在人们看到其他有生命的生物毁灭和遭受痛苦的时候,人们心中会激起一种天然的同情和厌恶感。因此,他认为自然状态中只有两种情感,即自爱和同情。自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持自己生存的本能,同情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是无愿无故不伤害同类的情感。

“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的无知”。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但尽量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而随后,卢梭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可供两个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并且掌握了他人的生存手段,就出现了不平等。因此,直到有一天,私有制产生了,每个人都开始思考自己,这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当时,我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第三个问题来了:为什么人类越先进,就越不平等?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

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

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项联合契约,于是这个国家就产生了。国家不过是由富人对穷人实施的一场**所产生的结果,它允许富人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反对穷人,保护富人的财产。我觉得这就是关于“私有制”和“自尊心”的问题了。

“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卢梭

4、 野蛮人并不**,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这些人因为对**的无知而得到的好处比那些因对美德的认识而得到的好处还要大些。”这种说法很新颖,至少之前从未有过文明、道德、法律不是束缚行为的说法。

综合说来,最初的人们仅仅只是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差别,如力量、智力、美貌等,但是不久后,在私有制下,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原因,人们的财产最终会有多有少,财产的不平等就产生了。有了私有制,世界上就会有富人和穷人。 “那些最善于唱歌的人、最善于跳舞的人、最英俊的人、最强壮的人、最灵巧的人和口才最好的人,成了最受公众尊重的人。

这是人们不平等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卢梭

这就是说,人们一旦学会彼此评论,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尊重的观念,每一个人就都认为自己有被尊重的权利,当自尊成为一种底线之后,人就不再仅仅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活了。这时的人们为荣誉而奋斗,他们很看重世上其他人的意见,这种人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是由自身的感觉来证明,而是由别人来证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至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已经“变成了其同类的奴隶”。这便是卢梭所希望揭露的真相。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7

《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是一本少儿科普名人名著系列的书,它是贾兰坡的一本科普书籍,一本科学巨著。

这一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的称为总序,第二部分是考古过程中,作者的悠长岁月。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人类起源经过了考古学家,科学家的岁月,人类起源调查来之不易。记得书中说过正当杠布瓦找到头骨盖时,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谩骂他,使他一锁就锁了xx年。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书中的历史。

人来起源一直是科学上的一个谜团。达尔文说,人类从猿猴进化而来的。可是人们还是有谜团,不停地追问:剩下的猿猴,为何没有进化成人的迹象?但我觉得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悠长岁月,及找下的证据已经明确地指出是由猿变人,也许是现在的猿猴基因变了,无法由猿变人?

我也不能断定,可我读了这本书,感到了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为了明确由猿变人这是真的,因为它历尽了种种磨难。期待未来会有一个更加详细的变化过程吧!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8

建立私有制是造成不公正及其后果的关键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来对命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证明了“在自然状态下,几乎察觉不出不平等想象的存在, 也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影响” 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我主要负责讲的呢,是本书的第二部分,涉及的最主要的观点呢,是建立私有制是造成不公正及其后果的关键。

从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是一种伦理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它取决于一种协约,这种协约是由人们的同意确立的,而这种协约是由某些人专门享受而且往往有损于他人的各种特权组成的(比如比他人更富有、更高贵、有权势等等)。卢梭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不公平。正如恩格斯所说,“卢梭把不平等的产生看作一种进步。

但这种进步是对抗性的,它同时又是一种退步”。卢梭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进步和退化的矛盾统一体,认为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是人类的进步导致并且加剧了人类的不公平,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书中谈到,同一生活方式的人慢慢聚拢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并逐渐产生比较、感情,从而相互评价、尊重等。出于这种比较,开始产生自尊,并开始为侵犯进行惩罚。

同时,在这种交流中,从人们需要别人帮助的那一天起,人们就觉得当一个人有了两个人的必需品,就会更好,财产就会产生,劳动就会成为必不可少的。慢慢产生了农业,而土地的耕种导致土地的分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这种强壮,技术熟练,头脑灵活的人得到更多的收获,人与人自然地不平等随着措施的不平等慢慢显现出来。这时,人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地位逐渐与他们的财富、智力、力量、美貌等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也有嫉妒心。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必须服从他人和同类。一方面,人们相互竞争,另一方面,他们有利益冲突。这种损人利己的愿望是最初私有制的结果,是新的不公平的产物

这种不公的加剧和贫富性格的不同导致了强劫、奴役、统治等现象。人们逐渐变得贪婪,掠夺、盗窃和抢劫变得越来越严重,并进入可怕的战争状态。人类不得不考虑这种境地,尤其是富人,不但有丧命的危险而且还有丧失财产的危险。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他们开始通过合同与穷人结成联盟,以确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义务反击共同的敌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这个制度的好处,也不得不为了这个自由而接受这个制度的桎梏。卢梭认为这是法律和社会的起源。它束缚了穷人,但保证了富人的财富。它确立了私有制和不平等的法律。

这种联盟的法律正在逐步完善,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越来越多的惩罚要求所有人一起做出决定,这越来越不可能。于是选择选择行政官并**人民来做这些决定非常有必要,于是人们开始根据能力、道德、信誉、财富等等标准来选择行政官并通过法律来规定他的权威和义务。由于选举待来了很多麻烦,如阴谋诡计,党派纷争等导致内战频发,人类慢慢进入以前的无**状态的边缘,权贵们利用这种局面使得职位世袭化。

而且人们也习惯于屈从,过着和平的生活,不再反抗,任由他人奴役,世袭的领导人也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习惯于奴役他人。我们观察到的人类不平等在这种变化中逐渐发展。

回头看看卢梭的观点,他提出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自然状态下几乎不存在的不公平,随着人的能力的开发和思想的进步而扩大加深,随着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而稳定下来,变得合法。

从而联想到社会保障与不公平的关系。社会保障的功能之一是消除不公平。卢梭分析认为,在私有制下,只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会产生倾向于保障公平的社会保障。而即便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见立的目的也是出于维持社会关系的稳定,维持既有的不公平的状态。

而在现在这种后**制度或称为民主制度下亦有弊端,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奴役,仅靠民主与民权仍得不到的公平的社会保障——必然有少数人因为服从多数人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自身利益。那么,社会保障还能否来保障公平能吗?如果是,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在促进公平中的作用?

卢梭对于自然人的论述中有一部分讲到“人有一种品质,这种品在人是自然人的状态便存在,是人生来具有的品质,即人的本性,便是本能地不愿看到同类受难,它可以抑制人的自尊心,或者抑制他的自我保护欲,抑制他追求个人幸福”。也就是说,在民主社会中,通过公民权利获得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能做到的公平,只能依靠人性的改善和人最宝贵的素质。

其实最令我感到受益的是卢梭在关于自由的阐述中的一段话-----“我愿意自由地生,也自由地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服从我和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体面束缚。这种束缚有益于身心,而且温和,连最高傲的人都能驯顺地接受之,而对于其他任何束缚,他们天生就不能忍受。

”从中可以看出,自由是受法律约束的,世上未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规定、约束以外的一切事情。书中,卢梭自发地运用辩证法的原理而进行的精辟论述使我折服,但是从第一部分的结尾部分可以看出,他将部分需要考虑的因素视作是“偶然性” ,这使我们也看到了他这篇**所存在的薄弱点。

总的来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9

**私有制的起源

从小到大,在历史课上,每当我们上外国历史课,老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强调外国人才、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渊源。这时,伏尔泰、卢梭等家喻户晓的名字都会照在黑板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我只知道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却不知道人民主权的真正含义、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卢梭的经典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才真正深刻的感受到名家的辉煌所在。书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卢梭的法律思维与哲学思想,在我看来,他行文的风格犹如一首首抒情诗,处处洋溢着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和哲学的激情!我不敢对卢梭发表太多评论。让我们看看其他人对卢梭的评论: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除揭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奠定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基础外,还**了人类的自然性问题。阐发了卢梭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非常新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提出了最初原始人是散居于动物之中,独来独往,并非群居;人的思考状态是反自然状态;人们作为自由人参加自己的活动;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全人类的衰落;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人性变得**;关于“人”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等重要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和研究是非常独特的。其一,研究的目的性强。

其次,提出了人类社会的退化是由人性引起的思想。第三,人类的进步和退化同时伴随着增长和衰退。第四,社会性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第五,人的自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卢梭的人文科学研究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他的人学理论不仅内涵深刻,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为人类科学的研究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贡献。专家的评价如此之高,卢梭的成就毋庸置疑。

起初,在人类被称为万物之主之前,当人类还处于自然状态时,他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生活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无论是食物、肤色、性。食物的颜色很可能是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物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所谓的原始需求。

生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色彩,对于生命,原始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想这可能是他们的心理极限。精神的停滞限制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因为他们的精神也处于自然赋予的最原始状态,只要所有的生物都有精神。

没有精神,如何控制身体?又怎么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呢?不幸的是,原始人的这些精神力量,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用来支配自己来满足最初的需要。

在这里,用支配其实是不合适的,他们完全没有支配的概念,只能说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能力吧,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原始人类包括其他动物在饥饿时看到食物为什么就会有去吃的冲动(饿了吃东西为什么能消除饥饿感);为什么在某个季节,看到异性的精神本身就会支配身体接近他们,并想和他们发生性关系;为什么看到美好的景色会自发地留神......我也没有能力去**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暂且规定这是大自然赋予全部生命体的一种天生的能力与欲望吧。

卢梭强调,私有制的产生必定要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联系才会有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差别,这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了。然而,正如卢梭所说,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整天在森林中游荡,没有劳动,没有语言,没有家庭。

既不知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们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们的处境相称,他们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们只关心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们的智力发展超不过他们的幻想,即便他们偶有发明,也不能传授别人,因为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每种技艺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因为没有任何教育,下一代不会比上一代更有前途。每一代人都从同一个起点开始。

是的,也许正如卢梭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建立联系,需要语言。语言的出现需要智慧的萌芽。智慧的萌芽需要精神的升华。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精神和身体是自然拥有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衡。

我们在婴儿时期常常濑尿,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没发达,还没有成熟,至于为什么没有成熟是因为精神力的不足,我们的精神意念不足以控制自身的肉体所以一般婴儿会濑尿。随着人们的成长,身心会得到平衡。关于为什么自动会平衡,我想这大概跟我们的生理,如水盐平衡相似吧。

所以我推测,早期自然人类的所谓“天才”是一些身体特别强壮的人,这样他们的精神意念不会比一般人差,对于事物的感知度就自然而然的增强了。另外,人是有同情心和感情的生物!但我不认为当时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度,敏感度强到足以使他们产生“认识”。

也许正如卢梭所说,新鲜环境的刺激使人的新灵得到发展。当险峻的环境逼得一群强壮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模糊的,只限于感官的升华。想想一下,看到一大群同龄人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

其次,同情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如书中所说:同情是最自然的品质。

“自然赋予人类以眼泪,那时因为她给人类以最慈悲的心。当看到同类陷入困境时,原始人类会自发地想要帮忙的冲动,因为不想同类受到自己之前所受到的伤害。而且受到的伤害越多,您将越富有同情心,因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您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这时,在大灾难来临时,同情心也许会促发原始人类去营救同类,或者用他们一切技能,诸如声音来提示所谓的灾难。久而久之,语言的雏形产生了。这多发生在家庭中。

或许幸运的是,几个家庭同时聚集在一起。集团组织也开始诞生了!

团体组织的诞生对私有制的萌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一个制度的形成来自一个群体,这个制度也包含着领导者的意志。我想制度的起源是人类生活的本能。

作为动物人,原始人的本能是吃和照顾后代。而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怎么做,他的本能就是想到‘我也有同样的权利像他么那样去做’。所以,早在人类的丛林时代,当那些聚集在一起的貌似蒙昧的原始人为争夺食物,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冲突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不忍心看到同类悲惨的生活,一种确定各个人的权利,义务,而且符合公平,正确的做法,就会在人群中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做法将演变成惯例和习俗,并逐渐演变**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秩序。我想说的是,要达到原始人能够创造秩序来维护大家的利益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卢梭所说的,伴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才开始活跃,使得他们逐渐抛弃原始的粗野状态。因为群居而开始互相关注,由于持续不断的见面而产生了家族之间男女结合的冲动,进而有了模糊的感情,于是乎不能忍受长期不能见面的痛苦。

然而,当人们渴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时,他们是自私的。正如我上面所说,他们争夺食物和配偶。这可能与卢梭的想法不同。他心中的原始人太天真了。而我则认为因为环境的压迫,群居的联系,使得混乱产生。

最后,强者战胜弱者,弱者服从强者。

最后关于食物的私有制产生了,因为食物是人们的最早期可称之为财产的财产,而又根据食色性的天性,食物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占有十分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建立私有制是从拥有粮食开始的。

也许我对私有制的起源阐述得不够明晰,没有卢梭大师那么的逻辑清晰,思辨如水中蛟龙,读着它,就像走一条蜿蜒的路,海阔天空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我的理解是:私有制来自人类的理解!

而这悟性是由自然长期的压迫,群居生活,加之同情心的驱使而产生的原始智慧!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10

读了卢梭的 《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让我看到了一种观点,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从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希望在这本书中讨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他从原始自然人进入主题,所描写的自然人处于史前**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是理性的,而是自由的。

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 ,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第一部分阐述了自然状态及其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和引导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人类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沦丧在社会状态下的发展。

乍一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人类越先进,就越不平等?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 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 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 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 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 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

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 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 。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 。

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项联合契约,于是这个国家就产生了。国家只是富人反对穷人运动的结果。它允许富人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反对穷人,保护富人的财产。我认为我没有能力清楚地思考这个国家出现的原因,但我同意卢梭对国家间关系的描述。

生活在21世纪,我们自夸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时代。然而,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一个文明的国家会引发一场可怕的战争?当然,高中政治书上有答案,因为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但我一直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如果国家真的进入了文明状态,那么,解决利益冲突的手段应当更智慧一些,战争只能是双方的利益总和变小, 共赢才应当是文明所应追求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有战争呢?卢梭告诉我们,政治社会一旦在某个地方形成,就会迫使周边地区形成政治社会与之竞争。这样,生活在自己社会中的人们终于脱离了自然状态。

然而,不同社会之间的关系仍然保持着这种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只受到构成国际法的一些默契的约束,但这些国际法永远无法阻止国家战争。因此,为了消灭个别战争,人类创造了文明国家,却频频引发更可怕的战争。 没有强有力的约束, 使得国家间充满了为了利益的相互倾轧, 公平与秩序需要被建立。

另外, 对于国家内部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有一点也让卢梭和我都感到很奇怪: 为什么很多人甘愿放弃自己最宝贵的自由去做奴隶呢?

卢梭认为, 比起独立自主来说, 人们更热衷于压迫别人,所以甘做奴隶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反过来奴役别人。 无论是统治别人还是服从别人,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没有国家和**的干预,人们也会为了名誉和荣誉而相互竞争,最终变得不平等。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现状,大家总是指责的特权阶层, 认为这是一种极为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在吐槽的同时, 比起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消灭特权,维护平等, 大家更多地却是义无反顾的拼命想进入体制内, 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也许正如卢梭所说,我们之所以愿意成为奴隶,是因为有一天我们可以转身奴役别人?是不是因为我们看到特权,了解特权带来的好处,才希望得到特权,所以我们不希望行使特权的对象消失?

又或许, 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文中关于成功前的历经磨难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正处于被奴役但是想努力翻身成为奴役他人的人的那些人的一些心灵上的安慰?

1.最好的社会并不等同于重返原始

品读叔本华,大多数读者都将其归为“悲观主义”哲学,却没能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叔本华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规劝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本质。同理,读卢梭的《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文中似乎洋溢的是作者对于自然生活状态的赞扬,对野蛮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肯定。正如他在文中写道:

“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将能够完全免去这些不幸”。同时,我们认为,文明和科学带来了不必要的东西,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不断地退化。我们能说卢梭主张回归原始生活,反对现代文明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前言中曾写道:“我把我的一生献给真理”,这个真理指的就是本文中所指出的“反对****和财产私有制,宣扬人民主权,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显然,卢梭追求的是文明社会中的美好社会,这值得在文明社会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笔者认为,卢梭在此的意图与叔本华哲学有相似之处,他的目的是为了规劝现代人学会反思现代文明,免去一些科学与工具进步带来的不必要烦恼,从而获得一种自由而祥和的生活状态,复古、归原绝非作者的真实意图。

2.法律规范下的最好社会形态

在作者看来,什么是最好的社会或国家?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就国家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政治权力而言,最好的国家是民主国家。

人民与主权者是同一的,在文中作者也有表述,人民具有批准国家法律的权利。其次,法律是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威。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在履行其法律义务方面一律平等。作者认为法律的本质目的并非是如同霍布斯所说的,为了惩处欲望而设立,最好的办法是让人民的心中没有对“**”的意识。

在这一点上卢梭与黑格尔对“法”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也提到法律制定的本质目的并不是为了惩处。第三,作者认为,在最好的社会里,人与生俱来的自由是不可放弃和转让的,人在享受教育和其他资源方面是平等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是简朴、单纯和孤独的。

3.对卢梭之理想社会的评价

要从当代人的角度来评价前人的思想足迹,就要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卢梭最好的共和国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问题,或者说看到了政治社会的实质性问题,而许多政治家或者学家由于时代或阶级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一点。例如,卢梭认为贫富分化促进了奴隶制的发展。

“因为富人的豪夺、穷人的抢劫以及一切人毫无节制的情欲,扼杀了自然怜悯心和还很微弱的公正的声音,于是人变得吝啬、贪婪和**”,他认为这是社会不稳定,引发冲突的**。其次,卢梭在描述理想社会时,大胆地提到了当权者的政治欺骗。他认为,人们自愿落入永恒枷锁的主要原因是当权者分配权力,利用人们只能俯视而不能仰视的意识。

再者,尽管卢梭反对霍布斯对于“法律是用于惩处人类欲望的观点”,但卢梭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他认为只有只有法律义务均等,法律制定过程适度、合理才会使得法具有庄严性,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当然,在“卢梭的国”中提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远不止以上几点,在此未能分而列之。

在附注中, 他还提到了种种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但让我觉得奇怪, 同时也是令人讽刺的是这些现象在今天仍旧存在, 两百年过去了, 无论是私有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 都没有能摆脱卢梭笔下那无情的批判。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说老实话, 我觉得实现卢梭理想中的社会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比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还要长, 我觉得起码我是看不到它的实现了。

很多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 纵然这些观点能够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一丝激荡, 一丝抚慰, 但那也只是暂时的, 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最终我们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 无论好坏。但是,生活也不总是暗淡无光、无能为力的。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也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来活, 不应该总是问别人自己是什么, 该怎么做。

自由是什么?它应该包含身体和精神两重自由。 也许身体上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自由, 但精神上却可以。

影片《美丽人生》中的父亲虽然被关在集中营里, 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那高耸的围墙禁锢, 还有《肖申克的救赎》 中的安迪、 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也莫不是高度精神自由的智者。 为别人而活,依别人的意志行事,我们一直都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 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即使那个梦想难以实现, 但我们至少也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这总比一直浑浑噩噩、 不知所谓的活着来的有意义。

当然,不排除或许真的有这种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想做什么, 甚至悼词都是别人给自己的评价, 而自己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真是可悲。我不想自己的结局也是这样。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 不应该指望别人能记住自己,但起码应该让自己记住自己,说的真有道理啊。

既然改变现状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 那我们不妨先来改变一下态度。 问自己, 自己是什么,这需要勇气,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并且需要这样的勇气去毁掉那沉重的精神枷锁,或许这才是目前最需要我们要进行的革命吧。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11

这本书是卢梭在1753年为回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邀请而写的。1755年出版。卢梭是一位反对当时哲学家的乐观主义者,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进步与堕落的矛盾统一体。他通过回顾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提出人类的进步也是人类堕落的历史。正是人类的进步导致并加剧了人类的不公平。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不公平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书中,最引人思考,也最能体现作者对人类发展持有矛盾的观点的一句话是“谁听说过一个自由的野蛮人抱怨生活想要自杀?”带着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按照作者的论述思路来展开我的读书报告。

作者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年龄、健康状况、体力以及心理或者精神素质的差别;另一种是伦理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它取决于一种协约,这种协约是由人们的同意确立的,而这种协约是由某些人专门享受而且往往有损于他人的各种特权组成的。(例如,他更富有、更高贵、更强大等等)在讨论中,作者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真正不公平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卢梭从描述自然人的生存状态入手。这些对自然人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的最终目的是证明自然人是孤立的,不存在不公。具体论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首先是对人的自然状态谈起,作者假定人的自然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野蛮人)或者说处于萌芽状态下的人便是使用双脚直立行走的(限于当时的解剖学、考古学的研究水平),人在速度、力量、敏捷等方面虽然逊色于某些动物,但是人的身体构造非常合理,并且通过生存的锻炼可以维持生存。同时,原始人通过长时间单独分散于野兽之间并经常与之较量,能够知觉的对各种动物做出搏斗或者逃跑的反应,猛兽不是人的威胁,人更可怕的敌人是天生虚弱、晚年衰老以及疾病。因为人类的母亲比其他动物更善于保护年幼的孩子,她们的整个寿命也不比其他动物长,这不是人们所害怕的。

另一个威胁时疾病。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野蛮人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也很容易治愈。作者认为人的许多疾病是由于人的发展而产生的,如富人饮酒作乐、穷人吃食肮脏的东西、过渡饮酒等等都是疾病产生的原因。()。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在大自然中,其他动物只能被动地服从大自然的分配,而人自认为有服从或者不服从的理由,卢梭将之称为“自我完善化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借助环境开发人的其他能力,“人的这种特殊而且几乎无限的能力成为了人的一切不幸的根源。”

以上部分的目的是证明自然状态下的人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接着,作者探讨了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语言的创始者中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社会?”来进行分析,以自然状态下无法形成语言来作为自然人是独立生存的佐证。他认为,由于自然人可以独立生存,他们与其他同类的相遇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会产生语言。

即使有一点所谓的语言,因为自然人是游荡的,语言也是多变的,任何习语都不会稳定。只有当母性自然人哺育幼儿是可能会产生所谓的语言,但当幼年自然人有独立生存能力之后,便会和其母亲分离,也只有在很偶然的时候才相遇,即便相遇也不会认识,之前产生的语言也忘却了。作者通过语言不能在独立状态下产生的可能性来证明自然人在独立状态下存在的可能性。

当然,现在看来,卢梭没有解释清楚语言的起源问题,他没有借助当时所认为的“借助神的帮助产生”的观点,只是让这个问题悬而不解。

在所谓伦理方面,自然人既没有恶也没有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组织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类智力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制约,而是感情的平和,对宽容的无知。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人很少的需求可以随时得到,无法想象一个坚强的自然人会依靠一个软弱的自然人来生存。

因此,作者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自然人的生存状态:野蛮人在丛林中漂泊游荡,没有技艺,没有语言,没有栖所,与人无争也不与人交际,既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无害人之念,甚至可能从未能够对人进行辨认。他们没有感情,自给自足,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与其状态相应的意识和智力。

他的悟性也只是发展到了有点自负的程度。如果他偶然发现了什么,他就不能和别人交流,因为他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即使有发明,它也会和发明者一起死去。

没有教育,没有进步。一代一代毫无进展地繁衍下去。每个时代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不知自愚昧时代的混乱已经过去了多少世纪。人的力量已经老了,而个人仍然是个孩子。

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差异,其中许多被认为是自然差异,而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产物。

即使原始人有现代人所认为的差异,在独立存在的时代也是无用的。没有爱的地方,没有什么用?不会说话的人聪明又什么用呢?不和人打交道有计谋有什么用呢?

那么什么是人类不公平的起源和基础呢?人类的进步也是人类堕落的历史。正是人类的进步导致并加剧了人类的不公平。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不公平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人的第一个意识是他的存在意识。他首要关心的事情是自我保护。在自然状态下,人过着纯感觉的动作般的生活,不利用大自然赋予的那种“自我完善能力”,但是慢慢变遇到困难,学会克服它们,如利用石头、树枝与其他动物搏斗。

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人们学会了关注和比较,比如力量、大小、勇气等等,但这种意识是模糊的,无法表达。并学会了偶然和同类合作捕捉猎物等。最初的一些进步,使得人在其他方面的进步速度逐渐加快,本领越来越完善,知道有一天不再栖息在山林、山洞,有了固定的茅棚。

卢梭认为这是人类的第一次转变,决定了家庭,产生了私有财产。在这种状态下,生活需要的比自然状态下更多,许多新的工具也被发明出来。人类享受着其祖先没有享受的舒适条件,也给自己套上了未曾预料的枷锁,因为这些条件没过多久就变为必须品,拥有时赶不到快乐,没后时让人感到不幸。

这个定居点慢慢地把生活方式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并逐渐产生比较、感情,从而相互评价、尊重等。处于这种比较,开始产生自尊,并开始为侵犯进行惩罚。

同时,在这种交流中,从人们需要别人帮助的那一天起,人们就觉得当一个人有了两个人的必需品,就会更好,财产就会产生,劳动就会成为必不可少的。慢慢产生了农业,而土地的耕种导致土地的分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这种强壮,技术熟练,头脑灵活的人得到更多的收获,人与人自然地不平等随着措施的不平等慢慢显现出来。这时,人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地位逐渐与他们的财富、智力、力量、美貌等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也有嫉妒心。人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服从他人,服从同类。人们一方面相互竞争,一方面是利益冲突,这种豆带有损人利己的欲望都是最初的私有制产生的后果,都是新的不公平的产物。

这种不公平的加剧加上穷人和富人不同的性格产生了强盗、奴役、支配等等。人变得逐渐贪婪,巧取豪夺、盗窃抢劫越来越严重,进入可怕的战争状态。

人类不得不考虑这种境地,尤其是富人,不但有丧命的危险而且还有丧失财产的危险。他们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变开始于穷人通过契约来组建联盟保障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东西,人人尽相同的义务,共同击退共同的敌人。人人只看到这种制度的好处,也不得不为了这种自由争先恐后地接受这种制度镣铐。

卢梭认为这是法律和社会的起源,它给穷人戴上了镣铐却保障了富人的财富,为私有制和不平等确立了法律。

这种联盟的法律在慢慢的越来越完善,但是人们也越来越发现越来越多的惩罚每次都要所有人来共同决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选择选择行政官并代理人民来做这些决定非常有必要,于是人们开始根据能力、道德、信誉、财富等等标准来选择行政官并通过法律来规定他的权威和义务。由于选举待来了很多麻烦,如阴谋诡计,党派纷争等导致内战频发,人类慢慢进入以前的无政府状态的边缘。

权贵们利用这种局面使得职位世袭化。而人们也习惯于从属地位,习惯于过安宁的生活,不再反抗,任凭他人奴役,世袭首领们也习惯于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习惯于奴役他人。我们观察到的人类的不平等在这个变革中逐渐发展。

这个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确立阶段;行政官职设立阶段和合法权利向**权力转变阶段。行政官为了篡夺非法权利,不得不收养亲信,而怀有野心的人也愿意接受这种奴役和摆布,以便他们可以随意支配别人。

这种过程中阶级、财富等等各种不公平全部产生。

人类的起源观后感 篇12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费舍尔。这本书讲述了人类从非洲起源,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成为今天的人类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费舍尔向我们介绍了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的一些关键节点。他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00万年前,当时人类的祖先是非洲的灵长类动物。这些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最终形成了人类的祖先——智人。

随着人类的祖先智人不断扩散,他们遇到了许多挑战,比如食物短缺、疾病流行等。但是,人类的祖先通过不断的适应,最终成为了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

在这本书中,费舍尔还介绍了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比如直立行走、语言的形成、农业的出现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演化过程的漫长和复杂。我更加了解了人类的历史,也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我相信,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我们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生命的起源观后感必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生命的起源观后感必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科教片《生命的起源》观后感《古生物地史学》是一个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学完前五章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

  • 端午节的起源(分享)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起源,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的节日之一,原名是端午节,也称为五月节、重阳节、龙舟节等,它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

  • 物种起源观后感系列8篇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在观看的过程中,难免会心生感悟。 应该及时将观看作品时的心得把它变成文字,观后感让我对作品的看法更加深刻,您也在思考怎样去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物种起源观后感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内容,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

  • 人防观后感分享12篇

    这是一篇励志的句子精心打造的文章为您呈现美好的“人防观后感”,你对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规范掌握了多少呢?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汲取知识,看完后我们经常会有脑中灵感涌现的时候。观赏完毕,我们对此作品各有体会,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对身边的朋友有帮助不妨分享给他们!...

  • 平语近人观后感分享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平语近人观后感分享,感谢您的参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就够了,要多陪伴,是精神上...

  • 物种起源读后感

    如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终身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进化自己的想法。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悟作品,我们常常需要写一份读后感,您知道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吗?很高兴告诉您您需要的《物种起源读后感》已经就绪,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 节目观后感分享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节目观后感分享,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读书也就是把课内外的知识从书中汲取出来罢了。就好比说我。因为看了《无懈可击之满分作文》水平一下就提高了。以前我也看...

  • 万能观后感分享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真实的评价能够反映出观后感的价值和意义,坚持观后感的写作,我们的内容输出肯定有很大的进步,栏目小编很喜欢这篇有思考的“万能观后感”向大家推荐,相信这会对你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