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编辑们经过筛选,在众多文章中发现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衷心欢迎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积极认真地沉浸于阅读中,可以使我们全身心地放松,读完作者的作品后会带来一种愉悦的感受。阅读之后,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回顾书中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

另一个角色不得不提到她是英子的保姆——宋妈。英子一直对宋妈丢下自己的家庭,来照顾别人的做法深感不解。很难知道,英子九岁时,宋妈得知儿子去世,女儿被丈夫卖掉,父亲死于肺病。她很伤心。

然后便随丈夫回家,留给英子的是长久的孤独,留给宋妈的是无尽的落寞。曾经的依依不舍,曾经的朝夕相伴,在离别时都悄然随风逝去,往日的悲欢离合,往日的阴晴冷暖,在失去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在校长的推荐下,假期中认真研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做最好的自己》虽不是什么世界名著,可是我细读之后,感觉自己的灵魂和胸怀被洗涤得通透而宽广,不亚于那名著给自己的启发。这是作者丁宏念精心挑选编撰的经典故事集。每一个故事和成功的创造力都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道路是光明和黑暗的,如果我们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能到达成功的另一面。

她抬起头,坚决拒绝了这位**的最后通牒,毅然走向了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锁链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就越深不可测。

得不到深爱之人的理解还遭遗弃,这个打击对苔丝来说是巨大的,最糟糕的是导致之后苔丝迫于无奈委身于亚雷,尽管最后克莱终于想明白了,但也已经晚了,深爱克莱的苔丝一时冲动杀了德伯,过了5天幸福生活后苔丝的悲剧人生也到了尽头。有人说克莱一开始就抛弃了苔丝,因为他太爱他了,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只能说,他当时的爱还不够深,不足以打败他心目中的传统思想。毕竟,苔丝的悲剧及其社会道德根源,主要是男性中心社会中强烈的女性贞操观念。

哈代在规定苔丝的思想和行为时,一直反对这一思想,他的批评主要针对维护这一思想的社会和新教。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苔丝对教会的态度,从加深怀疑到行动否认。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2)

内容预览:

叶文玲曾经说过:“每忆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异彩的画页,也似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也有同感。

对我来说,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奇迹,帮助我改变、成长和成熟。利用假期,静静地品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教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

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例如:他说:

“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通过解读一些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日常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向课堂改革迈出新的一步。再举一个例子:真诚倾听,不仅倾听学生的好想法、好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3)

这个假期我重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因为我在日常工作中时不时的翻翻此书,这个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时间阅读本书,很高兴。这篇文章和上一篇不同,因为我的出发点不同。上次阅读是学校的布置任务,只是浏览了一下,是带着批判鉴别的心态阅读的,而这次是为了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以学习、吸收的心态来阅读的,收获很多。

现在老师不好,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演员的演技。像我这样的老师专业知识尚可,但不具备良好的表演才能,那么如何才能够上好一堂初中物理课哪?我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了这本书,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佐藤先生告诉我们,课堂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传授基本知识,还要注重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孩子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能教基础知识,但后者并不那么容易。我们需要在激发学生的欲望和教他们之间给出一个程度。只有掌握了程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听过一部分人的课,总是感觉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在知识传授过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是的学***看上去很活跃,但是没有积极的引导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转移到老师的表演上边了,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能静下来深入的思考。在上课中为了完成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这是一对矛盾,要完成获取知识方法的传授,必须需要相对不热闹的课堂气氛;为了让听课的人感受到上课的课堂气氛,又必须要热闹的课堂气氛。

我们的教学应该服从于哪一个呢?佐藤学先生给出了答案。我们的课堂应该以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为目的进行设计,只要你的课堂设计上有了灵魂,就不要过多的关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这个灵魂展开教学,就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的**欲望。

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课堂的灵魂,才能谈教学细节的设计。佐藤学先生在讲一次评课的经历时很有感触。老师讲完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对他说:

这节课你怎么上成这个样子,死气沉沉。老师很尴尬。佐藤先生对问这个问题的老师说:你知道他的课程设计的目的吗?

问的老师说不太清楚。佐藤先生说:让我们先理解提问的目的。当然这节课佐藤学先生是认可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设计更应该关注“渔”而不是只关注“鱼”。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把注意力关注到“鱼”上边了。小学、初中正是获得“渔”的关键时期,愿我们的而学校、老师放弃功利,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渔”吧。

这个“渔”多了,“鱼”的学***也就有兴趣了,也就多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4)

静悄悄革命读后感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5)

老实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这是为了什么?逼着我们看书,有意思吗?当我打开这本电子书时,我匆忙地通过目录,感觉到这本书对一个老师的重要性。

并且译者的一番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曾经向实验区的老师们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但他们一听说佐藤先生是东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是教育理论的权威人士,立即作出的反应是:

"是不是什么后现代、超现代?读得懂吗?""怕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我非常理解这些老师们的想法,毕竟他们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

然而,当他们读完这本书时,佐藤先生朴素、深刻、务实的态度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也有了和我一样的感受。佐藤在为该书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称,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一场“平静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文化变迁越慢,就越能取得实效。”确实,在大学时期,虽然作为一名师范生,但我从不喜欢看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随手翻来的都是一些读起来费劲,用起来费力的理论知识。而今作为一名“前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知识的使用性。

我相信,正如译者所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变迁,文化形式越慢,所能取得的成果就越具体。我希望这场安静的革命能长期深入我的教育哲学。以下是我看了此书之后的一些感悟。

一、倾听的课堂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希望学生多说话,但实实上,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得多。要创造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说话的课堂环境,就必须敏感地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建立一种相互倾听的关系。否则,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主动行为,但我们不应忘记,在主动行为之前,存在着被动的倾听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表现能力,与其鼓励他们说话,不如培养他们的听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课堂上,听力能力发展后,课堂上的言语表现会变得丰富,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上发生了什么。

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

没有倾听,对话就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支离破碎、不流动,根本无法融入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

佐藤认为,在对话的过程中,他尽量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情感去共鸣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起伏。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据说,之所以要提前花这么多时间,是为了避免事后说。这种防御姿态,以及观察者评论教师、批评他人缺点的方式,必须改变。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在佐藤学教授看来,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即每个教师都要保证一年一次的公开授课;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

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对课程质量的评价上,再加上评论员有自己的标准和立场,这让我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恐慌。授课教师徨徨走进研讨室,感觉不啻于一场宣判会,谁都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也解释了教师为什么会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一节公开课,他们所认为的公开课的价值也在于精心的准备使授课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会提及事后的研讨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研讨在他们看来尤同句点式的评价,无论听者还是讲者都注意“好坏”的简单评价,除此之外,研讨会充斥的便是一些无聊的空话和套话。

实际上,如果想真正触及一节课的丰富性、特殊性,并且对教师的反思有所帮助,让整个研讨会充满意义和乐趣,首先我们就该抱着无论从每堂课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如:教师的板书如何、条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对课堂发生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到研讨时把那些填空式的评价说完以后,就无话可说了,才有可能就课堂的实际情况做活泼的交流,分享和谈论课堂上的乐趣和困难。

这样的研讨才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们不会害怕公开课,如果他们从研讨会中得到乐趣和好处,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

综合学习产生混乱的原因还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要实现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104-105页

佐藤学所说的综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最具创新同时也最具争议的。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往往过于表面,这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扭变成传授课,在课堂中完成了海洋生物的“探索”,一些学校认为是兴趣活动课的翻版,一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日常紧张学习的放松操,让学生出去走走,参观参观。要加深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首先必须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与分科学习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孩子气的蹦蹦跳跳,恰相反,它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学习。

佐藤学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分科学习的区别在于组织方式的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分科学习是以“内容”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分科学习的初衷是分门别类地清晰呈现知识,使知识能深入、累加地传授给学生,以实现夸美纽斯所设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理想。然而,现实并没有分类,问题总是以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整体呈现。

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手足无措是不难预料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意识到分科课程这种缺失后的新的课程形态。此外,当面对一个真实问题时,人往往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深入的探索的精神也是宝贵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仅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还在于这种课程形态带给我们的冲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表现为一种与客体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活动,这带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立体审视,课堂也是这三种实践的活动,将扁平、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起来。

也只有这样,我们学生才会拿出面对丰富生活的兴趣,调动所有的情感、兴趣、知识、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其中蕴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丰富意义,提供了一个契机。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运用于学科学习中,但是认为就是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理解”,这也就是新课改课堂被人指责为“活动课”的原因所在。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被认为是教师缺乏开发、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素质,实际上,一来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毕竟是新生事物,对于新生事物我们总该允许一些探索的时间,二来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从小所受的教育也表现出了后遗症,佐藤学说,他甚至觉得,这种素质与其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就一直优秀的教师中,还不如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不爱学习,而在大学阶段或进入社会后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大开眼界、不断进步的教师中。综合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他还指出,许多教师为活动主题苦恼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只在学校中生活,也不在社会中生活。

当你留心生活,就会发现丰富的生活向你展现的课题比比皆是。

四、学习共同体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公立”学校是“我的学校”,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每次访问小千谷小学时,我总是感到,要在学校生活中实现这一理所当然的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市民的真心诚意的共同参与。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一进小千谷小学,迎面扑来的是学生的声音:“欢迎到我的学校来!”听到学生喊:

“请来我们的教室啊!”真是比什么都高兴。学生的心情是真诚的、坦率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144-145页

何谓学习共同体,首先,从学校内部的关系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一点恐怕不难理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指向共同的愿景,促进整个共同体文化。然而学习共同体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从学校内外的关系来看,学校内外结成共同体。

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无论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象牙塔是圈地而出的,当铁门在哐铛一声关上后,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隔离了。学校里威严的教师、整齐的桌椅及一筐的规则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不同于外面的世界的地方,比如许多教师在训斥学生都习惯于一句口头禅“你以为这是在你家啊!”里面的生活是经过抽象、纯化和提炼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学校是在社会文化的土壤中生成出来的。学校应该是师生一起学习、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佐藤学教授认为我们必须从这个朴素的观念出发重建学校理想。

我们希望的学校是贯通生活、劳动、游戏,使儿童得以学习成长的场所。学校通过同日常生活及其周边社会的关系的沟通,成为引发儿童学习成长的自然力量,同时,也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丰富准备的场所。所以,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去拆除籓篱,沟通学校内外,在书中他着重提到要将家长引入学校。

在小千谷学校里,家长可以在设定的观摩教学时间里到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听课,然后再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教室听课,最后与教师一起交流教育的状况,此外,家长还可以作为嘉宾来教室成为教师的助手或亲自上课。尽管实施时的确有诸多的困难,比如家长要克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教师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心,但小千谷的成功无疑告诉我们这不只是存在于书本的童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6)

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被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很受启发。现就该书在课堂教学的一些启示**如下:

1、 教学改革应追求真实有效的主观行为

佐藤学先生剖析到:在提倡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很多教学就将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了,创造了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就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了,他说“现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能看到这一点——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导致只存在‘自学学习’,不存在‘教授’的概念,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在了”,他认为“这是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因此,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能性是课堂上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开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

二、教学当中要关注学生不确定的东西

无论是观摩活动还是平常的教学,我们都可以感到当孩子的答案符合教师的要求时,教师的脸就象绽放的花朵,充满满足的喜悦,当很多孩子的答案不是教师的标准答案时,则面无表情或表现失望。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会使一些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有时,有些思想不能用语言或清晰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孩子的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

3、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

原来,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学生注意听的习惯,却很少意识到老师是否注意听。佐藤学教授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但现在我们大多数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举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但很少注意学生是否注意听。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佐藤学先生的分析,促进了我对孩子学***的进一步认识,也将促使我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培养合作学习、交往学***习者,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例举很多事实,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愿我们也能学***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7)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

以数学教学为例,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并从这种个体参与重学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认知理解,忽视情感体验,强调共性的统一,忽视个体差异的发展。为了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多样化。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与课文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应该是一个个人教育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回首我们的课堂,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础,是学***要行为。

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是的,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老师认真听了?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

“善于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

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尤其要注意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哪些具体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组织合理有效的活动,如何使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

”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

“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8)

阅览之后颇有感触.此书是日本的佐藤学先生撰笔的.在文中,他推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课堂学***,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还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在科学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在和平共处的当今世界,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的人才出自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将代替硝烟弥漫的战场,“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人才”,将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肩负重任,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要不断学习、集思广益,学会思考、**、创造与反思,打好这场静悄悄的战争.

在我国当今教育界反复强调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基于现实的要求,合作、**互动的学***得以倡导,并在各地积极实施,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果真在学***挥了自身学***体性了吗?我看不见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比存在,使学生喘不过气来.

另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行为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之以“自读自悟”,滥用多**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学***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

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转变为**性的学习,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

、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读后感《改变是为了更美好――(旧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当成为学***同体.我们说21世纪的学校应当成为学***体的学校.在一个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变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一个学校要发展,一个学校要进步,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高.

在学校中,必须要有相互的目标,教师间要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间在相互**,相互学***进大家的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总是沉迷于以往的教学中,对以前的辉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对于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不加以学习,研讨,那么,她的知识水准、专业水平就会停滞不前,那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她的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那种灌输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学模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9)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去读一本书了,暑期同事借我一本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可能是民族情结的缘故我不想读,但出于同事的一片热心,只好粗粗一读,我就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佐藤学先生是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他在各个教室里观摩,20年一直如此,他发现问题、分析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解决问题,许多学校收益很大。日本同行所碰到的实际问题与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大同小异,他们对待问题认真、朴实、讲究实效,无不吸引着我去学习。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在阅览之中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倾听”。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老师经常希望学生多说话,但实际上,听比说重要得多。听力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

原来,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学生注意听的习惯,却很少意识到老师是否注意听。佐藤学教授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得多。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

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

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并积极发言。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但很少注意学生是否注意听。在一个学生忙但没有良好听力习惯的课堂上,首先是老师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会倾听,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体态等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是学生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

”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的,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老师认真听了?

学生虽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佐藤学先生的分析,促进了我对孩子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认识,我也将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培养合作学习、交往学习的学习者,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0)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

……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当教师以来困惑的问题,《静悄悄的革命》为我解开了长期以来的困惑,让我知道了未来的教学我该怎样去走。作者佐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这本《静悄悄的革命》是他通过20年来,每周走访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实地考察、观摩所写的一本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著作。可能是翻译的原因,看这本书的确是扔了看,看了仍,反反复复。

但是每次看,确实能从中获益匪浅。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场教育改革,他把这一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所说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创造性活动、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

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它从个体开始,与同伴合作后又回到个体学习。令我惊讶的是,他竟然把这一理想的是现变成了现实,并通过自己的是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具操作性的教育专著。在这本书中,佐藤先生巧妙地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深入的办学经验。对于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基层教育研究人员来说,他工作的方法与作风是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剖析是那样的深入和透彻;他提出观点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样的发人深省!

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

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在自己的脑海中扎下根的时候,我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也如作者一样有这样的发现:

与中、低年级相比,高年级的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

不知道老师们是不是也在这种茫然和困惑中进行探索和摸索——如何引导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又热又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就如《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所讲,产生这种“主体性的假象”有着若干原因,但更主要的就是教师意识,教师是否耐心地倾听学生。

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我们教师心里就很急,就直接或间接地把答案给孩子,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当然,在课堂上讲的热情也很重要,但听力是前提。“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认真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我的教学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倾听是一种基本的修养,也是一种礼貌。做为老师,我们应该认真听孩子们的演讲。我们不仅要听学生的演讲,还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们最好的听众。

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达到一种灵敏中的寂静状态,让“静中求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我们的教育不仅应该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人心的互动和启迪。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长期下去学生是会有创新意识的!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

“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1)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篇)

在我国当今教育界反复强调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基于现实的要求,合作、**互动的学***得以倡导,并在各地积极实施,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果真在学***挥了自身学***体性了吗?我看不见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比存在,使学生喘不过气来.

另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行为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之以“自读自悟”,滥用多**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学***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

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转变为**性的学习,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

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2)

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在每一年的继续教育中,我都会陆续地接触并学***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同时也观摩过一些在课程改革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学校,如泗县灵童学校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等,我也曾经想把这些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我的课堂上,但在半途中就被我抛弃了,究其原因,我认为责任在我自己身上: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教育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尝试、实践、反思、改进中,才能得以发展,才能有所进步。作为教师,只有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悄然发生变化。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典型的案例、清晰明了的板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教室和教师,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的主体,在产品级参与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人,也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和影响,有部分的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内容,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式,教师故意创设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确,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现在的教室充满了活力,由原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然而,这些变化背后也存在一些尖锐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都灵口中学的课堂上,教室一堂课的总教学时间固定在不超过5分钟,剩下的40分钟全部给学生。这短短的5分钟能否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合作作用?

这值得深思。这种对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硬性规定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教学秩序混乱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中参与教学活动时,老师应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的知识不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能够学会的知识不说,对于学生通过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新知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抵达知识的彼岸;“该教师冲锋陷阵时,绝对不能退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当学生在学***有明确目标时,当学生在学***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冲出来,为学生指引方向,排忧解难。

2、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现在的教室里,处处都洋溢着“学生是学***人”的浓郁氛围,现在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在学***的主体地位,于是乎,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失去价值、气氛活跃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人?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的课题。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满学习和兴趣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3)

阅读了佐藤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直观地感觉在我国如今这个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这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但作为一名基层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能强烈感受到日本教育的挑战。

佐藤先生生于1951年。他是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和教育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 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

书中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新颖与独特,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校本课程研究,学***体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但我们要知道本书是作者2000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静悄悄”地革命着。

个人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闹哄哄”,一夜之间“杜郎口”旋风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几乎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必学之地,还意外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成都武候实验中学等。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

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同体”等等。

首先,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让教室里的学***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角师,而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学习。

“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 “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不端正”、“ 没有学***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发起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潮,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

“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其实我们课堂上的普遍情形,与日本的情况比,有过之而不及。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也许其表达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语无伦次。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如果你对"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产生了兴趣,可以参考以下这份资料。这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情感。写作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将文章中的见解更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那么有哪些写作读后感的诀窍呢?期待你的到访,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新的认识和收获,并请你跟家人们分享!...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9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9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的神话。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

  • 造句静悄悄

    1、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时钟发出嘀嗒嘀嗒单调的响声。 2、夜,静悄悄地来了,带炎热与光明,了清凉与万籁俱寂的夜晚。 3、他进入房间时静悄悄的,生怕打扰了正在睡觉的妈妈。 4、天渐渐黑了,月亮静悄悄的出来了。 5、小雪到,冬来早,首先祝福问声好;雪花飘,静悄悄,亲切问候少不了;思念多,短信少,平日只是

  • 生命生命读后感优选十三篇

    这个特殊的“生命生命读后感”肯定会带给您别样的感受,我有信心这篇稿子能让您对某一个范围有更深入的理解。积累海量阅读,笔下如有灵动,读过作者的著作之后,我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感触久久难以平息。读后感是对作品美学含义和文化价值进行的讨论和诠释。...

  • 革命故事观后感十三篇

    励志的句子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这篇“革命故事观后感”文章内容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每次写范文都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学会如何处理文档将使我们在工作中更高效和专业。我们可以参考和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范文还讲解了整体构思的实战技巧,希望你阅读完本文后能够将其收藏起来!...

  • 2024第四次革命读后感三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2024第四次革命读后感三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内容简介: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人类将经历的第四次革命将是什么...

  • 漫长的革命读后感(必备三篇)

    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主题是“脑中的想法和记录”的论述很有启发性,如果您想要详细了解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每个读书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和体验,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的思绪也会连绵不断。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涌现的想法,我们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因为它们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悟。...

  • 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

    你搜集到优秀的范文了吗?写文档时让人举步维艰,参考范文的写作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完成任务,打开这篇“革命故事读后感”的文章和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一起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