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通过查询,我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内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您在阅读后能够受益匪浅。对于教师而言,提前规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每位教师都需要将教案和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因为教案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所在。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能比较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掌握二者的关系。

3、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及二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

师:点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运动的轨迹形成什么?

生:一条线(预设)

师:那线动起来会形成一个什么

生:一个面

师:如果把这个面一直加厚,会形成一个什么

生:一个长方体

师:点动形成线,线动形成面,面动形成体,这是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化。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课件出示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滑滑的

师:对,这就是面。(板书:面)

师:从课件中展示,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棱(板书:棱)

棱和棱的交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小组动手操作、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各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哪些特征呢?现在拿出老师准备的不同长度、不同根数的小棒,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

提示:1、长方体框架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框架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3、将观察的结果记录表中。

(2)汇报、展示:

找两组学生上前汇报结果

面:课件展示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师: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课件展示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根据长度可以把棱分成几组?

顶点:课件展示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根据长方体棱的长度,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长方体的摆放位置。)

三、正方体的认识

课件演示

师:把长方体的长、宽、高截成一样长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

生:正方体

师:正方体是在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情况下得到的,所以得出两者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用两者的关系,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师:让我们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归纳完成表格

四、课堂练习

1、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单位:厘米)

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情况下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12条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棱:12条都相等顶点: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3】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表现或自身在群体中的表现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之一是要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在观察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他们在自我评价方面有以下几种不健康的现象:

1、是轻信成人对其具体行为的评价,简单重复成人的评语;

2、是评价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评价自己往往是好的方面多,评价他人则是不如自己或差的方面多;

3、是评价往往是笼统的,只看行为效果,而不看行为的动机。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呢?我认为,可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不成熟性,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也就是说要从基础的部分入手进行自我评价:

1、评价标准,从对或错、好或坏、行或不行等最基础的评判入手;

2、评价内容,从学习方式、基本言行、行为结果的好坏入手;

3、评价方式,必须多样性、趣味性、易操作,并融自我评价于游戏化和活动化情景之中;

4、评价结果,必须有教师与同学的认同、鼓励等外界因素的参与,必须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避免过于严肃的批评。

(二)指导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看待事物较主观化和片面化,分析事物较情绪化,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指导性原则,即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独自进行;教师的指导是对评价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步骤、结果分析、评价后行为的调节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惟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较为客观公正的进行自我评价,才能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出对自我行为的激励、调节、教育、改进的作用。

(三)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让全体小学生都参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是一层层地选拔,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以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为代价。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学习和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潜能未得到充分发展,稳定的心理衡量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做到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包括优生和差生都参与。

(四)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评价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原则就是追求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即各方面素质发展必须取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与人的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特征相一致的。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也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评价自己在知识、技能、智能等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己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标准,主动选择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最终达到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目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尽力避免教师

包办代替以及将教师个人的意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课堂上老师常问学生:“你觉得自己刚才的朗读读得怎样?你觉得某某同学说得怎样?”这就是实时自我评价的运用。阶段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以自己的一个阶段时间为单位,例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思想行为的评价,学期的自我鉴定和小组鉴定就是阶段自我评价的良好形式;也可以是学生以自己参加一个完整活动为单位,例如在一届运动会上或在一次艺术节上的表现的评价,它与实时自我评价的最大不同是更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实时自我评价与阶段自我评价相结合,能使他们从细节点滴入手进行自我教育,并通过总结自己的表现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六)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自我评价是一种活动,因此,要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灵活有趣的自我评价形式,无疑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成长记录袋”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它与《学生手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学生手册》是外在的,是督促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工具,当某些项目不符合实际或未被学生所认可时,《学生手册》所记载的成绩或评语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成长记录袋”是靠内在因素起作用,是学生自身为了实现自我评价而设立的一种形式,由学生本人使用和保存,不作为他人评价、教师鉴定、家长检查的依据。因此,学生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自我评价完全是自觉主动的,达到了好形式和好实效的结合。

总之,实时自我评价是及时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使学生时时处于教育中,及时反省自身,正确认识社会,调节和改进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平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的第2题。

3.练习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板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

1、例

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2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再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棱长。

2、做练习一第2题

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4、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引导:数一数,各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摆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9】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扩展阅读: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0】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作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设计理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想如下:

1、探索新型情感性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

要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质疑中发展。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如:探究长方体特征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的清晰的表象。

3、巧设开放性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中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巧妙的商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参与研究、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你如何验证相对面大小相等、相对棱长短一致;拆装长方体、正方体,你有几种方法?在这一系列开放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4、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优化教学效果。

本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手优化教学。如: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以及相对的棱完全相同的过程。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静和动结合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环节,课始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数学王国城堡图。然后教师请学生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数学城堡主人机器人的组成,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师利用电脑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提示课题。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课件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认数学城堡和机器人的组成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二、组织探究掌握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跟随机器人动手玩(切土豆)的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的演示初步感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这一环节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充分利用了切土豆这一生活经验,一刀出面,两刀出棱,三道出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操作中发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出示温情问题导向: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4老师希望你能用实践作说明以上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在动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请代表汇报。

[一、二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同时教师的温情提示,也体现实现的人文关怀]

第三环节:电脑演示、验证认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接着排开、分解;十二条棱也分组排开;八个顶点也进行闪烁;验证了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的两个面也是正方形)。

[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突出了教学难点。]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环节:电脑演示,学生观察: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第二环节:师生归纳。

这部分采用直接演示,学生观察特征,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联系本质,引导辨析

第一环节:让学生分别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二环节: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请学生用学过的知道说明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先小组合作学习,在请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已经拜访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城堡主任机器人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下,看看今天谁是数学城堡的能手。

活动一:想象冠军。

根据一个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各个面吗?

活动二:操作能手。

1、拆装比赛。(先把长方体、正方体拆开,然后再装好,看看谁的方法最多。)

2、摆好长方体比赛。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中摆法?

[这部分有两组活动,才层次分明。通过电教媒体的优美情景的创设,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在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巩固新知,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学习报告,(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表格)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同时合理评价同学、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和收获,并提出不同见解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反思总结由关注结果走向关注发展,凸现了过程性、激励性。梳理知识时不仅设计学习报告,总结自己的学习,还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双向参与、交流互动新评价方法。同时也提倡反思问题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出处:《小学教学设计》20xx.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3】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们能够深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形状特征、分类以及应用。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和方式

(1)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b.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

c.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和应用

(2)教学方式

a. 知识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引出今天的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b. 理论讲授:

在掌握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形状后,从定义、特征和性质入手,详细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种科学、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形状的本质和背后的数学内涵。

c. 实践操作:

通过实例展示和互动式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场景,理解其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d. 总结评价:

通过学生互动和课堂互动,综合评价本次课程学习效果,总结课程重点和知识点,加深和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 教学评估

本次教学采取评价多元化的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及其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真实的展现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益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讨论、实践操作和评估四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呈现中更好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

本次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全面,但是在讲解时需要留出时间给学生反复温习,并针对学生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 教材选择

本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需要精选教材和案例,以简繁并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学生参与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发问、回答问题等等,使得课堂活跃起来,强化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把注意力放在课程的提高上。同时,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促进其个体差异的充分展现。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4】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前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集合五篇

    探讨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有关的议题是本文的核心目的,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在开学之前,老师们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教案课件计划。教案是教师在应对各种不同情境时的指导方案。...

  •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汇总十三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关于教案课件的重要性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联教案课件作为我们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编写完成。而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拼凑,为您呈现关于教案课件和学生身心健康之间的关联。相信阅读本文后,您将对相关领域有更...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热门4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热门4篇,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

  • 认识圆柱体教案汇集8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认识圆柱体教案汇集8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目标: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2、在操作中干支数量的趣味。准备: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 融媒体方案锦集14篇

    为了确保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制定方案,这也是回顾工作中不足之处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制定好下一阶段工作的方案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编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融媒体方案”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希望大家阅读并收藏!...

    媒体方案 06-20
  • 最新媒体方案合集十三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最新媒体方案合集十三篇"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新媒体推广方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宣传和推广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推广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定...

    媒体方案 11-03
  • 最新合唱方案14篇

    制定计划的目的是确保我们在行动时不偏离方向,让工作更加顺利。方案在工作中非常常见,有助于减少失误。今天,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了标题为“合唱方案”的主题,欢迎您收藏我们的网站并关注我们的动态,我们将持续更新内容。...

    合唱方案 07-18
  • 最新综治方案14篇

    阅读“综治方案”,可能会让您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欢迎各位参考。而要成就大事,不仅需要宏伟的目标,也需要制订合理的计划,以便有序地完成工作。纵观全局,最好提前准备好行动方案,以便让工作更加规范顺利。...

    综治方案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