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感言的存在。当一些特殊的经历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时,我们会用最真实的情感通过言辞来表达出来。这些感言也有助于我们记录下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感悟更深层的人生。在写作感言时,拥有一些优秀的模板会让这一过程更加顺利。对于“论语心得感悟”,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迪。如果您对这个网站觉得有帮助,请务必收藏下来,以备日后使用!
这个世界上,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来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在于对每个心灵的内在唤醒。在现代唯物主义社会,人们只为生计而忙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援引《孟子·告子下》里的一段经典文字,这段话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口渴时的一股清泉,困倦时的一张床铺。这是古人的大智慧。今天,孟子的话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总时激励我,不怕吃苦,总是前进。
孟夫子肯定料不到以后朝代的历史的变迁,但是他一定知道自己的思想会流传千古,被后人所敬仰。
孟子的思想是属于儒家的,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语》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早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其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意识。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火的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让人们的视线又回到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上,她的讲解生动写实,浅显易懂,让人跳脱开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很容易就把其中的深刻的道理记在脑袋里,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翻开这本书,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书签标记出来的那页,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是在讲君子之道,君子是一种做人标准,但是对于其具体的界定,我总感觉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界定,在于“不忧”、“不惑”、“不惧”,于丹教授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内心才能真正平静。
仅仅是泛读,我便在阅读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也许他的观点并不是与我们现在的社会完全吻合,但是他所推崇的精神,却将永远引领着华夏子孙,向更高的境界,攀登!
仁之道——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于丹为我们以她独特的方式为我们解读论语这一部巨作。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态度?
还是以报答怨恨和美德的态度?还是仁者不仁,知者不疑,勇者不惧的绅士风范?
用微笑面对苦难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种种的未知,面对重重的考验。我们会选择抱怨还是微笑?论语中提到的南瓜生命力的实验,南瓜的内心的强大,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处的外在环境跟我们内在反张力最好的写照。
普通的南瓜浆可以长成树。我们的生活经历在社会中,在苦难中成长。
做一个你内心向往的君子
君子,论语中反复出现的修辞。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真正的绅士?孔贤哲对绅士最好的描述是: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伟大情怀的诗圣杜甫,尽管自己所居住在仅能容身、破败漏雨的茅屋中,但他却能够想到大庇天下寒士,想让他们能够住上好的房子,他的心中还怀有天下;还有“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都应该心中怀有天下,都应当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与抱负。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
那君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心中的绅士,只要我们放眼今天和未来。
一生做好一件事
人生苦短,每个人有着每个人存在的不同意义,有一个40岁的上班族,与妻子闲聊时谈到了梦想,妻子鼓励他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他真的辞去了工作,从零开始学习。多年后,他已是一位超越古人的老人。同时,他也不再是普通的上班族,而是成为日本著名的铁匠。这位主人有一个支持他的妻子。这是一种运气。能用实际行动改写自己的人生,是一种幸福。
他的人生给了理想最好的诠释,让理想照进了现实,他勇于实践投入的时间不能是一天、两天,或是一年、两年而可能花上一辈
子。每件事都有三分钟的时间,他可能什么都知道。也有这样的一句话:
一天画一幅画,三年才卖出去;三年画一幅画,一天就卖出了。成功是没有捷径的。世界上有趣的事很多,可惜的是我们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事情,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把它做好。
别人的孩子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而是最敬业、最执着的人。
《论语》不是儒家哲学无法接近的史书,而是可以进入我们生活甚至影响我们生活的文字。
从幼年时我们就熟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经典的《论语》句子。初中、高中的教科书中都有《论语》选段。可以说《论语》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或多或少都受到它的影响和启发。
而如今再次捧起这本经典,感觉与从前又有了些许不同。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圣人,不再是孔子的大师,更像是值得他学习的朋友。他的话语似乎不再是聱牙诘曲、艰涩难懂的文言词句,而是可以深入思考、反复推敲琢磨的警句。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似乎我从孔子的交友方式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说的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孔子对于交友的“三益”、“三损”极具深意,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依旧可以被借鉴。孔子认为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的确出门在外,我们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只有朋友,一个在危难时可以出手相救的朋友还是一个落井下石的朋友,差距真的很大。平时,时刻与我们相伴的也是我们的朋友,相互影响、耳濡目染,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朋友至关重要。
“友直”,一个正直的朋友给予我们勇往无前的力量,教会我们真诚、坦荡、刚正不阿;“友谅”,一个诚实的朋友,让我们懂得诚恳、不做作;“友多闻”,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更加有深度、有内涵。倘若我们结交了一个坏朋友:“友便辟”,献媚逢迎、溜须拍马的朋友,他们见风使舵,对我们察言观色,从不给以中肯的想法,只会让人不断自我膨胀。
那些坚持我们想法的人一定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或者利用我们。“友善柔”,态度伪善的朋友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前一分钟他也许还在夸赞我们,一转头他就开始诋毁我们。这种人往往是最可怕的。
“友便佞”,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是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实则肚里空空的家伙。如果有这样的朋友,我宁愿我的朋友是一个不善于讲话,愚蠢的舌头,但又有一颗真诚的心的人。
这是我们对于朋友的选择,但是我又觉得我们会结交怎样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正所谓“人有群分,物以类聚”。孔子也说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即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处的类别,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谈谈怎样对待朋友,《论语》里是这样讲的。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说的是孔子对于子贡交友之道的回答:对朋友忠言相告,好话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我想孔子在这一点上看得很开,对待朋友做到真诚以待,需要建议的时候给建议,但决不强求,施加自己的想法给朋友,做到适可而止,不要等到朋友不耐烦了自取其辱。朋友之间要保持这种相互尊重,即使我们真心的希望朋友好,也大可不必过激,反倒使友谊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至于如何与朋友相处,可以参考曾子的做法。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即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典型,首先要吸引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必须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结交了有共同志向的朋友后,与朋友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论语》中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理念: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样对待朋友?
怎么样与朋友相处?我们能做的不是天天祈老天赐给我们一个十全十美的朋友,而是先让自己做到“直”、“谅”、“多闻”,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交好朋友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这两者往往是相互的。
看着《论语》所讲的七道,我的眼前又浮起一幅画面,一天,我刚回到老家,准备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可是,我听到一声响声,我随声而去,竟然死去的张爷爷家有“三位不速之客”。
他们一个说:“我是长子,财产应归我。”一个女子说:“我是他最宠的,应该归我。”又一个男子说:“我是老板,那老头子的`钱应该归我。”我随即愣了,这些青年竟如此不尊重自己的父亲,他们真是猪狗不如。他们即使不象古代人孝守三年,也得尽孝吧!可是他们却因争夺财产争个你死我活,这能让父亲安息吗?“父亲”将死不瞑目,会在九泉之下安息不得。
这难道还是以孝敬而闻名世界的中华炎黄子孙吗?人们常说孝敬孝敬,可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结果是十个只有二至三个,这说明我们孝敬的不够。孩子的成长,尤其是长大以后,经常会和父母产生冲突,这时,我们如何尽孝呢?其实,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敬。如果我们谈完整本《论语》的话,那恐怕,我们最多只能做三至四道,一个孝敬之道就有许多的人没法做到,做其它六道,更是难上加难啊!
智慧不是小知识和小聪明,而是大智慧,智慧不是什么用句子来形容的。更多是用大脑思考的。有人说,有些知识就够了,错!我前天看到一篇论文,论文上说,满足于现在智慧是错的,不管多少年后,总是会被时代淘汰的,应该学更多的知识爬更多的楼层,这才是大智慧。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取得更多的知识,才不被时代所遗弃,成为新世纪新的主人。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吧!
再说有害的,选择一个对做一件事迟迟不下决心的人对你是不利的。韩国人将机会描述如下:机会的前半部分被长发遮住,但从背面看很清楚。
当它向着你走来时,你因为看不清他的身体,所以没敢抓。而当它从你面前走过后,你再想要去抓住它,却已来不及了。正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啊、劲啊,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新的事业。”对,人就要敢闯敢拼!只有敢于冲锋陷阵,我们才能有光明的未来。否则,就连金山和银山也会遭殃。
其实,我连半部《论语》也没读完,因为他其中所包含的奥妙实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实在是让我难以完全理解。但此时的我,已经开始被他丰富的哲理所启迪了。所以我会不断的坚持下去,即使前方一片荆棘,这本经典巨著也一定会引领我直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亲眼目睹那无暇的彼岸花绚丽地绽开!
吴江高级中学
高一瞿晨涛
在《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对我应相最深的是“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1 .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2 . 独处,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生活就要我们学会能屈能伸,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出路。虽我们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做到,改变不了的不如去适应它。
3 . 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国家昌盛则民族亦昌盛。
4 .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5 . 人生,就是磨难在枝头上,被晾晒成了坚强。静静选择,选择该选择的,遗忘该遗忘的,让生命若水,静静流淌一泓清澈。无论走过多少坎坷,有懂得的日子,便会有花,有蝶,有阳光。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是放过自己。
6 .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7 . 生活就是这样,何必为难自己呢?过分的放纵,只会让自己更受伤。
8 . 爱党爱国爱人民,祖国儿女千千万,建党之日来庆贺,满腔热忱忠于党,祝福心愿默默许,祝愿祖国日渐好,盼党光辉万年长,发条短信问候你,建党之日快乐伴,幸福永远围你转。
9 .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0 . 感恩记住昨天,珍惜把握今天,憧憬展望明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跟党走,听党话,让生活起来越美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
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的个人阅读经历。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在这个全面提速的社会里,如何合理地释放压力,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多姿多彩?我认为静静地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你不安的心彻底放松。古人云:
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过:书籍是年轻人的向导,娱乐是追求**。
这句话可以说,书籍的双重身份是非常透彻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的两师益友。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而且能给人们带来灵感和益处。因此,我们应该把阅读看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快乐的工作和快乐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
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幸福感的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
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知。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但当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意味着只有富有或成功的人才是幸福的。
然而,根据相关调查,财富与幸福没有多大关系。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居民的幸福感低于杭州、成都。于丹还总结说: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
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看。似乎实这样,但是人们在忙什么呢?
没有时间读书,但是有时间喝酒和打麻将。事实上,忙碌只是一个借口。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实际上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谈到工作,你可能总是感到很大的压力和麻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的支点呢?
《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
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是我们每天都应该做的事。有时我们不能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对这项工做的态度。
只要你用一颗温暖的心对待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给你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丹把《论语》所带给我们的感悟阐释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更了解了怎样做一个智慧的快乐人。下班后,让我们拿起书本,在淡淡的墨汁里寻找快乐!
三一文库(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原创: 杨凤霞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参加中国文化课时没想到会教中国文化。我只是想提高自己。孔子曾说,人过五十而知天命。既然到了五十应懂得合道于天,那就应该懂得修为自己,这是我参加国学班的初衷。
的确,每坐到教室听专家们对儒家思想透彻而精辟的解读,真是如沐春风,又如九旱遇甘露,另人身心愉悦。就连平时做事,我也和以往有所区别,语速和行事风格也似乎慢了半拍。“慢”并不是真慢,而是缓和中带有一定的柔,面部表情在同事们看来也似乎宽展了许多,我想这都应该归功于国学带给我的。
随着对汉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例如,有些商人被称为儒商,这说明他们在谋利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义气。宋明理学所极力宣扬的“三纲五常”的确起到了“修为”的作用,这也难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修为自身最为盛行的儒学是从宋开始。
《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提出,欲平天下,则先修其身。其实,也就是说,修身要符合道。这要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成为自己谋福利。实际上,按道家的理解则是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话,天诛地灭。
由于后人的误解,自然导致私欲横流,甚至出现了笑穷不**的社会风气。我们怎能不让人们为此叹息!
我们还经常喟叹,从建国以来中国就很少出现文化大师之类的人物,究其原因,无它,乃是国学的丢失。细想,**时期的大师们,自出生到成大家,无不受儒家思想之浸染和滋养,从骨子里已具有儒雅之气,,他们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傲骨,很少有“媚气”。可以说,政治环境决定了知识分子的完整性,事实上可能并非全部。
我们知道在古代也是封建**,尚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浪漫诗人李白也在诗中抒发到“苟无济代心,独善有何益”,足见古人之气魄!
再看当今之文化名人,总是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有这么一个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曾经在百家讲坛上滔滔不绝地讲《论语》,初听起来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并对她佩服有加。但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和一个隋唐史专家谈丝绸之路时,总是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甚至还抢话,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不由得让人心生厌恶。
后来还听说,有一次她到外地讲课,由于饭店安排的不合适而大耍名人脾气,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明星身上,不足为奇,毕竟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够,但是发生在所谓的国学大师身上,就不免让人费解。老夫子不是说,言先必行,而后从之。目前尚不清楚这位国学大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难道是伪大师?从她的行为来看,总有一些嫌疑犯!
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后,孟懿子就没再深问,那么他知道的也只能如此肤浅。之后,孔夫子感到语犹未尽,于是进一步向为他驾车的人解释: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才是对无违进行了最好的阐释。
总之,一言以蔽之: 礼,才是我们学国学的根本所在。
无“信仰”不足以“立身”
非“修身”不足以“立足”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有感
《新希望集团报》特约通讯员邓功强
想起以前在读书的时候,《论语》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文绉绉的,食之无味,难以理解。虽然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我也知道了一些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言必信,行必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这些比较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经典句子的理解还是多么的肤浅和无知,因为,它是比较“孤立”的句子。系统的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使我感受多多,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讲解,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通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这些朴素的语言中透着一些变通,一些方法、一些哲理,而这些变通、方法、哲理让我们读后感到回味无穷,受益非浅。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都有很多的不合时宜,也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许我们都无法去改变现实,而通过《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她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些缺憾和痛苦,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快乐。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它,但不要在遗憾里面纠缠不清,不要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因此,你只有尽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在校读书时,我们一般都想给自己设立一大的目标,走向社会后就按照这个目标孜孜不倦的去努力追求,当遇到挫折时,有时候又会感到很疲惫、很迷忙。其实这是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没有给自己预留心灵的智慧空间,也就是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应该给自己留一点点反思自己的时间,不要只顾目标,不注意与时俱进和变通,“每日三省身”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才能不断总结自己,不断认清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里,《于丹论语心得》所想传递出的正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坚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我们要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基础的、是能够实现的。
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忙忙绿绿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无论是《论语》还是《于丹论语心得》,都说到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只有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的自我,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诚实守信,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原谅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要想成为最好的自己,根据你的社会定位,从你自己做起,让自己成为完美的人。
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能统一全体国民的政治思想或制度或目标,让全体国民去追求,这样才能产生凝聚力,我认为这个政治思想就是国民的信仰。
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光有奋斗的目标和战略是不够的,还要有企业的管理标准(制度)辅之以能激励员工的措施,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并做到步调一致。同时,还要搭建一个能够上下沟通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企业文化,这样才能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凝聚员工的共识,启发员工的智慧。这种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形成了企业全体员工的信念,使企业也具有了生命力。
因此,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信念才能站起来。在《于丹论语心得》中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心的力量。
孔子是一个有特殊信仰的人。他的学生子贡问道:“一个国家要稳定,政治要稳定,你需要什么?”?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意思就是: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支撑。第二,要有足够的食物,让人民有足够的衣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的内在稳定感和对政权的认同感来自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所谓“信仰”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信念、理念或一种思想,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忠于我们的国家和国家制度,并愿意为之牺牲一切;往小的方面说,就是要有奋斗的目标,要热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信仰”、“目标”、“热爱”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作为一名职员,我们心中的“道德律”的具体体现又在哪些方面呢?
我认为就是我们做事的标准和做事的态度,上升到企业管理层面,我认为我们做事的标准就是企业的“制度和标准”,对照企业的“制度和标准”所做事的好与差,其结果反映的就是我们做事的态度。违反了这些制度和标准,就背离了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背弃了我们的“信仰”和“目标”。
于丹在《论语》中告诉我们,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和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由古人的理想联想到今天的现实,我认为一个人一生首先必须履行好三个方面的责任,才谈的上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是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二是作为一个职员的“岗位责任”、三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脱离这“三个责任”的理想都不切实际的,而要履行好这三个责任的关键点我认是“修身”,不然即或是你的事业一时取得成功,也是难以长久的,这样的案例古来有之。如楚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期初是多么的强大,但项羽“刚愎自用,我行我素”,最终招至惨败被刘邦取而代之;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也先赢后输;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从他们的失败中我体会到,不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高,理想有多远大,如果不注意“修身”,不注意“品德”的修养,最终难成“参天大树”,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作:非“修身”不足以立足。
因此,我认为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它是映射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中找准自己的方向,随时反省自身。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均在于,以简练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去感知、去感悟、去实践、去提炼、去传授;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文明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养分,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信仰、有品性、有质量、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论语》和《于丹论语心得》所传递给我们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吧!
作于2009年4月
唤起心中的仁智勇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化经典,是中国古代的圣人语录。于丹老师将这本看似深不可测的典籍用朴素简单的言语跟我们娓娓道来,她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上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算陌生的字眼,每个人小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耳濡目染。它没有严格的逻辑性,却记录着孔子一生和教学的每一点;它没有长篇大论,但是每一篇都短小精辟;这不是一本传记,但它让每个读者都觉得孔子充满了人格魅力。这部几千年前的经典给现代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我想于丹先生给了我们答案。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于丹老师的书中没有强调治国平天下,也没有详述儒家的核心思想,而是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要经常反观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的心声,唤起心中的仁、智、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愁,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谦虚的孔老夫子说自己不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忧、惑、惧”从何而来?何谓仁者、智者、勇者?
如今的社会,我们接受的更多的教育是用开放的眼光去看一个辽阔的世象,学习浩瀚无穷的知识海洋,成为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我们真的尊重自己的愿望吗?真的看见自己的理想了么?
真的反视自己的心灵了么?我认为许多人没有办法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人不得不承认,担心、困惑和恐惧只是来自他们自己的成功。让我们回到开始,想想成功?
有人说,对于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来说,成功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对学生来说,成功就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商人而言,就是在商场之中有立足之地;对医生来说,这是为了挽救生命,我认为这些是外在的标准,而不是内在的自我评价。为了追求这些外在标准,人们争先恐后地与城市合作。
最终,有些人成功了,但却增加了忧虑、困惑和恐惧。我听过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社会评价很高,工作能力很强的人得了忧郁症,他来到医院看心理医生,他告诉医生:“大夫,我每天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去工作。
在工作中,我能得到鲜花和掌声,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让我肯定自己的价值。但是一旦离开职场,我就不知所措,觉得事事不如意,内心有压抑。”医生语重心长的告诉那个病人:
“我们城市的剧院里有个非常著名的喜剧表演家,你坚持每周去看看他的节目,开怀大笑,忘怀得失,也许几个月之后你的病就好了。”那个病人很久都没有抬起头,当他再次跟医生双目对视的时候,他满眼泪水,他说:“我就是那个演员。
”其实,很多人在职业舞台上都是一个辉煌的舞者,,但他们哪一个没有为了成功而带着面具,穿着职业套装,装出一种表情地存活于世。过分关注外在评价的结果是,他们迷失自我,成为人生舞台上的小丑。所以,忧虑、困惑和恐惧进入他们的心里。
仁者不愁,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做一个仁者,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明确内在指南针的方向,不受外在评价和讨论的影响。《庄子》的逍遥游中写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个时候,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大鹏鸟没有理睬蜩与学鸠的嘲笑,继续南行。
这何尝不是当今社会世相图呢?只嘲笑mirbird的麻雀,而不嘲笑麻雀的mirbird。只有心胸宽广的仁者,没有心胸宽广的恶棍。
仁爱的感情会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抛开杂念,让自己变得简单而温暖。
如果仁者爱仁,那么智者知道仁。知仁便是了解、理解仁的含义。要懂得仁爱,首先要看清自己,了解亲人。
这两件看似简单的事情真的很容易做到吗?也许当你面对延误和障碍时,你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但当你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你还能接受屈辱吗?
当你听到父母说出“忙你的,不用担心我”之类的话语时,你真的了解父母心中的真实想法么?有时我们在远处看得很清楚,但在近处看得模糊。而想要成为智者的第一步便是了解自己和亲人,避免用善意造成的谬误伤害自己和家人。
其次,你可以在工作场所驰骋,管理团队,然后承担起你应有的社会责任。最后,你应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多重选择。多元化的社会有多种选择,这往往会让人不知所措,甚至陷入迷茫,无法做出决定而迷失自我。
困惑如何解开?其实答案便在“惑“字之中。”或“即或然率,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代表多元的选择;心字低代表自己的心胸。
当你的胸不够宽时要小心,你会被多种选择所淹没,你会陷入困惑。当你的心胸足够宽广,你的生活就会足够宽广。
智者的选择是成为勇者的前提。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则需要增强自己的内心。两强相遇勇胜,当你的心足够勇敢敞开,就会有力量向前走。
当你不再苛责外在世界,而把磨难当作历练自己的方式,那你遇事就会多一份从容。用内心的从容在在恒久的对峙中击垮你的对手,你将成为无所畏惧的强者。
子曰:“吾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夫子把人生的终极目标定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成为做事情既尊重内心的愿望,也不违***准则的君子。
于丹老师《论语》的心得也正是教给我们读者君子之道所需经过的历练之路,唤醒人人心中的仁、智、勇,并鼓励我们带着梦想前行。
以前我对《论语》很熟悉,但是对于于丹我却不是很了解。但是《论语心得》这本书使我对她有所了解,甚至成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运地能够在这样一位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的带领下去发现《论语》的真谛,让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个平淡的假期。
原来,我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古籍的书应该用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向我们解释伟大的真理。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否能读到这本书,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
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许多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他们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使我懂得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我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缺陷;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对于我自己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在我的记忆中很新鲜。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自知。
但现在于丹提醒我们说话要动脑,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这就像是钉钉子。即使后来拔掉,篱笆上也有一个洞,也无法复原。现在我一想起这句话就不觉心惊,好像忽然发现自己做过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会再这样不谨慎地处世了。
在过去,当我受伤的时候,我总是不能放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论语》这部书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心灵。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穿梭在忙碌生活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的灵魂有多大的空间?
为什么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够幸福,不够幸福?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到太多的东西和太少的思想。这可能是这本书最感人的部分。
我开始尝试摆脱物质的纠缠,倾听内心的声音,按照最真实的想法行动,体验真正的幸福。那句话深深烙在我心中——幸福和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
对于我们来说,《论语》接触得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是记的书籍。而于丹却是陌生的。
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我对《论语》又有了新的理会,在心中也加深了对于丹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真正有思想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言,当我们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者特定时刻。此时就可以准备一篇感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言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能忽视的存在,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写的呢?如果您对“论语读书感悟”感兴趣我们给您推荐这篇文章,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想要掌握“论语感悟心得”的知识编辑已经为你精心整理了资料,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感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在我们参加一些隆重的场合时。都会上台发表一些激动的感言,感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理解。不同的成长过程会塑造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而书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阐述这些思想。本文推荐的是一篇名为“领悟心得”的文章,希望它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作者产生好的评价。...
因此,我们应该怎样总结更好的心得体会呢?有时候,一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却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我们可以用文字将内心的感悟整理成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将我们对某个事物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的文字。我们很高兴为您提供这份精美的“论文心得体会”,建议您将该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不忘记重要的信息!...
感言是一种表达内心真情的良好方式,感言能够及时地去激励鼓励某些人的斗志。当我们在面临一些特别的场合或者重要时刻,都会有感而发地去发表一些感言,所以一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在众多文章中编辑选出了一篇非常棒的《论语国学心得感悟》,感谢您的浏览!...
当我们在毕业典礼或者军训结束的时候,我们都会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写感言可以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温暖和活跃,您是否正在为写感言而发愁呢?这篇关于“讲话心得感悟”的内容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以下是本文提供的相关信息供您参考!...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远程研修心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为期十天的远程教育研修即将结束了,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和着艰辛,但倍感喜悦和欣慰。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2024职场感悟心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6年前,我被万福楼酒店录用为服务生之后,参加了酒店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技能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摆台、折纸巾、斟酒等。我是一个男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