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经济观后感(篇1)

市场的调节作用很强大,但是也没有强大到只有它就可以使得整个经济安全的运行。这其中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权保护。政府的适当控制以及干预经济是为了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为了保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经济还是能够如期进行。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是外部性。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第二是市场势力。它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着显著影响的能力。在这两种情况下,市场就不能保证公平的分配经济结果。所以,政府的适时调控能够促进公平和效率。

经济的发展不是自成一体单独发展的,在经济学中,经济具有整体性,同时也是整体运行的。首先,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每国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是不相同的,高收入国家的人民比低收入国家的人民拥有更多的基础设施保障,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好的生活环境,最终就是更高的寿命。

每个国家不同时期或是同一个国家的同一时期生活水平都不一样,这是由于生产率的影响,生产率是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产生的物品和劳务量。国家生产率的增长决定了人均收入增长率。

在一个国家,货币已经不是古时候金币或是银元了。它已经变成了纸币来行使流通的功能。所以一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政府过多的发行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它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后,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相对应的,人们能够得到的实际物品就减少了。通货膨胀可以使买一毛钱一盒的火柴在一天后卖十元钱一盒。在工资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通货膨胀还势必会引起失业,失业人数增加将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而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作菲利普斯曲线。它对经济周期的预见性是重要的。经济周期是指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税收量和发行货币来影响或是改善经济。

经济观后感(篇2)

《自由的伦理》之国家

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多政治理论家认为,国家扮演的角色是,一旦一个人承认国家的一些特定行为的重要性甚至必要性,比如制定法律的行为,他实际上就承认了国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假定在一个特定的小区有很多互相竞争的商铺,其中一个经营商动用暴力把所有其他竞争者赶出那个小区,从而动用暴力在那个特定区域建立了在销售某商品的强制性垄断,经济学证明,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垄断者往往会提供不好的、效率低下的服务,因为消费者已经失去其它的替代性选择。那么,国家只是一个在更大范围上的庞大的“商铺经营者”。

对于对经济和社会有着居高临下的强制性垄断权,国家的职能是制定法律,对警察和军队等暴力工具的控制,铸造货币,以及通过对**、传播工具的控制来确保国家执行其他权力,来说服其被统治者遵从并抬高它的统治地位。在国家机构的性质上,有一个固定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即社会上的所有其他个人和团体(除了少数被认定为是犯罪的人,比如小偷和抢劫银行者)都是通过自愿的方式取得他们的收入,只有国家是通过强制的方式取得它的收入,即税收。在前文所述,根据自由和财产权理论,在私人方面,个人、若干个人或集团的偷窃是犯罪,会受到惩罚,但国家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不是偷窃而是一种叫税收合法甚至神圣化的行为。

税收是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盗窃行为。尽管盗窃规模如此之大,但它是对国内居民财产或物品的强制扣押。它声称出自公众福利和社会的利益,道德自身需求为公众提供任何服务,都可以借助税收之手进行扩张。

在选举问题上,一个共和国政体的国家,人们并不是对特定的行为进行投票表决,而是一揽子交易性质地选举出“代表”,代表们接着在一个固定的任期内发泄他们的意愿,为他们所代表的集团谋利,但在法律意义上来说,他们当然不是真的是“代表”,在一个自由社会,主人雇佣**人或代表,可任意解雇他,只有他违背各公民的权利。在中国,公务员是人民铁饭碗的观念一直被继承。与其他行业相比,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但铁饭碗总会有生锈的那一天。

正当一些****如饥似渴地压迫公民的财产时,总会出现像“武松”一样的勇者棒打高位上的“老虎”。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垃圾工程、道路和公共设施每年都要翻新,折旧时间太短,这恰恰说明**持有人民财产做干货、做渣土工程,随时从人民税收中窃取回扣。这就是有着强制权的国家为了垄断,无效率地向公众提供真实的服务,以被剥削和折磨国民的付出为代价建立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征税是一种纯粹和简单的盗窃行为。如果税收是强制性的,和偷窃没什么区别,国家是依靠政治方式的组织,公然抢劫你的钱财,给人们注入合法的观念形态,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是个人之间自愿成立的互相保险的公司。

根据“有限**理论”,被自由放任主义称为理想化的乌托邦,历史上血腥的记录可以证明,任何权力,一旦被赋予或取得,就会被使用从而滥用。因此国家和它的统治者会采取行动使他们的权力和财富最大化,从而无情的扩张原来设想的“限度”。在自由市场经济下,个人或某团体的财富的增加是有利于所有人,在政治王国,在国家的领域,收入和财富的最大化只会以社会其他成员为代价,增加国家及其统治者这些寄生虫的财富。

《贫困与饥荒》之贫困判定

饥饿现象基本上是人类对事物所有权的反映,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所有权的结构来解释饥饿现象。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权利关系。饥饿是在正确的制度下分析的。这种方法也用于贫困分析和饥荒分析。将权利关系应用于所有权,根据一定的法律规则,确立了所有权集合与所有权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商品转换成另一组商品。这种转换是通过**,生产或两者的结合。“转换”即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他能够获得各种商品组合所构成的集合(这个人所拥有东西的“交换权利”),为每一个所有权组合指定了一个交换权利集合,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以物换物的机会,这就是交换权利映射。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的交换权利集合中没有包含有足够事物的可行商品组合,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面临饥饿的威胁,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事物所有权小于其所需事物的所有权,则无法得到他所需的食物。

那么,给定交换权利映射,在不存在非权利转移(赈济)的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识别出那些必定导致饥饿的所有权组合—饥饿集合,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以及他面对的交换映射。

饥饿是由食物的短缺引起的,饥饿的直接原因也是个人交换权利下降,那么一个人所具有的交换权利还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该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即使交换权利映射完全不变,实际交换权利也会随其所有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交换权利不仅仅依赖于市场交换,还依赖于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是对市场交换和生产过程的补充,可以帮助失业者得到失业救济金,老年人得到养老金,贫困人口可得到贫困救济金,但前提条件是这些人的收入必须达到贫困标准,这个保障系统能影响到每一个人可以控制的商品组合。因此饥饿的消失反映了权利制度的变迁。文章通过对具体饥荒地区的分析,研究表明,饥荒可以在粮食供给没有出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发生,否定fad观点,fad观点只能对饥饿的因果机制做出有限解释,但未能深入研究人与粮食的关系,一个人支配粮食的能力或他支配任何一种他希望获得或拥有东西的能力,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关系。

而且不能仅以收入来研究饥饿的原因,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收入赋予一个人以粮食权利;在完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中,收入并非总提供人民对事物的支配权,“收入中心论”往往会忽视权利中很多重要内容,“权利方法”具有直接性,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对于一般商品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来分析下市场与粮食流动的关系:市场机制可通过粮食流动来消除饥荒,从权利角度看,市场机制促使粮食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方流动,在“衰退型饥荒”中,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区出口粮食是市场尊重权利而不尊重欲望的“自然”特性。

来分析权利失败与饥荒:在经济繁荣时期或经济衰退时期,饥荒都有可能发生,在衰退型饥荒中只出现经济作物的减产,在扩张型饥荒中可能在农业全面增产时发生,原因是粮食支配体系可能会变得对某些特殊阶层的人极为不利,在相对变化中,如果经济繁荣表现为对社会不平等的扩大,那么繁荣可能成为饥荒的诱因。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有感

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是建立在对其他消费者的相关评价基础上的,往往会抹去较为客观的产品质量评价的效果。比如我们常见的“马太效应”,在商品销售上可以叫做“畅销效应”,指的是一旦某种产品在销售上领先,就会向消费者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如果很多人要买它,它肯定是好东西,这样根据从众心理,,消费者产生了想买的欲望,于是购买该产品的人越来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各种排名、评级或评级机构来吸引消费者的欲望和羊群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有名望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名望,而且越富有。非常赞同作者所反对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他认为只有学会互助习惯的动物才是适者,它们的存活几率更大,因此也获得了智商和身体组织的最大发展,比如孤身一人生活在孤岛的鲁滨逊,他虽然能够靠自身的挣扎存活下来,但面对各种自然的风险,他根本无所适从。在动物世界,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物种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发现联合是生存斗争的最好**,当然,从广义达尔文主义上看,这里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存在的手段,而是对抗一切不利于该物种的自然条件。

“互相保护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因为只有保护长者,才能积累经验,得到更高的智力发展,进一步培养社交习性,从而维系、繁衍物种,继续向前进化,反过来说,不合群的物种,注定会走向衰落。”对于无**主义者来说,承认不同物种当中都存在许多战争和灭绝行为,但“个体的自我意识”诚然是人类本性里的另一“趋向”,与此同时,还有同等程度、甚至更多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和互相保护,社交与互斗,都是自然的法则。这点亚当斯密在他早期道德情操论的著作里提及过,他指出人同样具有群居性,有同情心和协作精神。

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是不可逆转的偶发动态过程,其中大多过程可被称为“进化”。历史是关键,偶然性是一切历史的中心原则,历史解释并不直接演绎自然法则,而源自先前状态出现顺序的不可预知性,这一顺序中任何有重大变化,都可以改变最终结果,因此最终结果取决于先前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是历史的决定性特征。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和前面所提的“畅销效应”—富者愈富,名者愈名。

在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现象中,我们有无限的能力通过自我辩护来寻找选择和行动的借口,即自我辩护机制。不同阶层的人如何辩白自己及他人的经济地位呢。富人倾向于把自己的特权地位看成是应得的,是挣来的,或以自己从事的慈善社会活动为辩解,而且相信穷人更幸福,更诚实,借此缓解对贫困人口的认知失调,而穷人则倾向于用道德优越感、草根化、符合社会常态等理由辩白自己的经济地位,认为富人全靠着偶然事件或不正当的特权才过上了这种过分的生活。

自我辩白、认知失调、把讲真话、承认犯错拔高到值得赞扬的道德层面,这些做法更深层的进化基础,可在欺骗心理中找到,研究显示,较之察觉别人的欺骗,我们更擅长欺骗,但由于**往往会遭戳穿,欺骗别人,尤其欺骗跟自己很熟悉的人,风险相当大。

经济观后感(篇3)

中国经济未来将有大发展,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要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本市场,我们需要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中国。但我们必须注意外资的流入和流出,这是一个大问题。

让我们的资本市场平稳的一浪一浪的向前走去。中国将四大商业银行推上市。一是中国建设银行,二是中国银行,三是中国工商银行,四是中国农业银行。

银行上市以后,就有了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样,老百姓也可以分享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和银行利润增长的好处。如果这些银行上市,我们的金融风险将得到释放。更多的资金将流入中国。如果我们进入这些银行,我们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抱有希望,并在未来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

炒股首先心态要好,用一种投资的心态来看待股市,不要把它当成一个赌场,股市是一个融资的场所,股市是企业家发展生意的一个地方,是一个集资的渠道。股市又涨就有跌,有跌就有张,所以建议,第一点:长线投资,但需注意的是长线并不等于长期持有。

第二点:投资不要投机。建议大家,买股票一定要选自己能看得懂的,又能判断它未来走势的那样的股票。

如果你选择股票,你最好购买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还可以买那些与我们生活必需品相关的股票。

股市未来走向哪里?中国股市是怎么涨起来的?中国的股市是在成长中发展中的股市。

总的来说,股市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购买稀缺资源、可长期持有的股票,判断大势,调整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性和选择的学科。股票市场不能被视为赌博市场。股市要有投资理念和良好心态。

我们在股市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每个月都可以往里放钱,每月买一点,这样股市要往**就赚钱,股市要**,每月还接着向下买,把成本摊低。这样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积累了一定积蓄。股市短期的波动会加剧,振幅会大,大起大落。

未来股市的振幅会超过它的涨幅。中国股市的明天是非常好的。

物价为何一涨再涨?是因为物价指数在向上升,通货膨胀来临了。为什么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必需品价格增长如此之快?

是因为中国今天物价水平的现状是土地资源的稀缺,生产的东西少了,所以导致了食品的价格不断向**。一国物价总水平的普遍而持续地上升就叫通货膨胀率。宏观调控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价格、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黄金为何暴涨?背后的原因是大家看跌了美国经济。如何面对黄金的涨跌?

因为黄金具有储备价值的功能,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储备一些黄金。但是黄金的价格会在一到两年中到达它的最高峰,但是之后会有**的趋势。

为什么古董涨这么高呢?所谓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全世界的人都在追逐这古董,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和唯一性。黄金和古董的繁荣背后是对美元的不信任和对美国经济的不信任,

人民币为什么升值?这是因为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是以人民币实现的。人民币升值之路:

人民币对外升值,我们可以换更多的钱,世界上购买人民币的人也增加了。但是对内并没有升值,这让中国人看不懂了。当物价指数上升,通货膨胀来临时,负利率时代开始了,相当于人民币贬值。

持有人民币资产不同于持有人民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人民币资产的升值趋势,然后选择如何处理好自己的人民币资产和人民币。

中国经济周期的起落,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作为一个价值洼地,人民币又是作为大家所看好的一个产品,将来还要升值,人民币的资产在升值,所以大量资金将涌入中国。如果流动性过剩,就会流入房地产市场、股市、黄金、石油这些稀缺资源。

所以中国的楼市涨、股市涨、黄金涨、石油涨。

通过这几个星期对《中国经济解读》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韩秀云先生的解释,我对中国经济有了新的认识,我知道房价、物价、股票和黄金**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当寒潮来临时,我们就不会惊慌和恐惧了。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够不畏惧。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我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处理我现在和将来的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而且,通过学习,我对股票和及今也有了了解。我可以通过我的经济学知识,观察和理解做一个适当的投资。我可以买一些对冲基金,每个月买一点,这样我既可以支付,也可以赚些钱。

所以在学习了这门课程的知识后,对我的理财规划有了很大的帮助,增加了我对中国经济和经济学的了解,提高了我的家庭、个人乃至**抵御经济风险、抓住经济机遇的能力,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食品学院

粮食工程

祝强***

经济观后感(篇4)

这些名词十分学术和枯燥,但却为我们的思考方式打开了多样的门径。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要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于是进入某商家的官方**,浏览它的配置信息,**它的三维图像,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放心,于是便去他们的体验店,实际体验了一下电脑的操作感觉,发现不是很好,这时我们利用商家提供的定制系统,在虚拟平台组装了电脑硬件,安装了软件,选择了外观喷绘的图案,在付完钱后,订制的商品现场制作成品,并通过商家提供的物流送货上门。为了在最大范围内送货上门,商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时查看路况,选择最佳送货路线。

如果您喜欢呆在家里,也可以**使用定制软件直接完成商品的购买。

在这个案例里,就充分地使用了文章开篇讲述的各类概念。

这就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缩影。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购物变得简单易行,传统的店铺地位将逐渐退居二线。然后,这些物理空间的使用将成为未来几十年需要考虑的问题,商业体验将成为一种替代产品。如何在这个转型期找到出路,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济观后感(篇5)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037.96亿元,年均增长9.5%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3.88元增加到165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2.56元增加到5622元,年均增长6

5%和6.4%。由于经济转型、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与经济没有同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此,湖南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并提出了具体的同步发展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但是,客观分析湖南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现状,实现上述目标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还很大,须在政策、措施等方面做好统筹安排和有效落实。

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居民收入随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而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50亿元,1993年突破1000亿元,2004年超过5000亿元,2008年跨越万亿元(11156.64亿元),进入“万亿俱乐部”;2010年再上新台阶(16037.

96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

9元;1987年、1990年分别突破1000元和1500元;之后经过6年快速增长,1996年突破5000元;2006年跨过1万元大关;2009年再上新台阶(15084元);2010年达16566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50元;1988年跨过500元;1994年突破1000元;3年后超过2000元;2005年跨入3000元;2010年超过5000元,为5622元。

进一步实证分析湖南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变动关系,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居民收入总量随经济总量扩大而增加,二者增长的总体趋势一致,没有出现大的偏离(见下图1)。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总量的相关性很高,1978-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和0.983

981。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大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说明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总量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因素也更多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复杂。

2。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从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曲线看(见下图2),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二者增速偏离度较大外,总体增长趋势大体保持一致,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两条增长趋势线的斜率基本相等,反映二者的增长趋势非常接近。

从五年计划期看,“六五”至“十一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9.1%、6.6%、10.

分别增长5%、9.7%、10.4%和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

3%、3.8%、7.5%、3.

分别增长4%、9.1%和8.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2%、-0.8%、3.3%、6.

0%、6.0%和8.8%。

除“七五”、“八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九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的增幅偏离度较大外,其他时期居民收入与经济总体增长趋势基本上一致。

主要年份经济增长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相应较快。例如,1982-1985年、1991-1996年和2004-2010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0%、12.6%和13.5%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6.3%和8。分别为5%

3%,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5%、4.8%和8

4%,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幅。

三。居民收入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不断调整。一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14

2010年2元增加到541元,农村居民由22.25元增加到102元,增长37.1倍,增长3倍

6倍。二是居民转移性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9。1980年5%

7元增加到2010年的4305元,增长442倍;占比从2%提高到26%;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从无到有,不断扩大,2010年人均401元,是2000年的7倍,占比由2.6%上升到7.1%。

三是城镇居民经营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881元,比1990年增长78.6倍,占1。占总数的5%

5%提高到11.4%;农民人均工资收入2656元,是1990年的31.2倍,占47

2%,提高34.4个百分点。

2、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问题更加突出

1、居民收入增速长期慢于经济增速。改革开放以来,1981-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1986年、1990年、2001年、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低于其他年份经济增长速度。1978年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3。比国内生产总值慢5%

3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1986-1989年、1995-1998年和2004-2008年的差距最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慢5%

分别为1、8.7和4.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慢7%

6个、4.2个和5.4个百分点,明显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差距。

如果按城乡人口加权平均数计算,1984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速低于人均gdp增速。

注: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

2。居民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继续下降。2009年,全省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7808.93亿元(本数据**资金流量表),占55%。可支配收入总额的5%

4%,比1990年下降17.3个百分点。直接反映居民收入的全体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3%呈持续下降趋势(见下图4)。1978年5%

8%下降到2010年的8.9%,下降4.9个百分点。

3、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010年,主要代表居民收入的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1%,比1993年下降近7个百分点;职工年平均工资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也由1978年的1.

97∶1不断下降到2010年的1.18∶1。

4、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扭转。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近几年来,湖南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一直维持在3左右(见下图5),高于改革初期的2左右;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达10944元,是1978年181.

34元的60.4倍。二是区域收入差距扩大。

2010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市州为最低的市州的1.87倍,而2005年为1.57 倍,差距扩大0.

3倍;122个县市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为最低的8.74倍,比2005年扩大3.56倍。

三是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较大。从五等份分组看,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收入比由2000的3.6∶1上升到2009年的4.

1∶1和2010年的4.6∶1;农村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收入比由2001年的4.3∶1连续扩大到2008年的7.

6∶1,2010年仍高达5.93∶1。

注: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三、多重因素制约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1、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湖南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明显,投资率由2000年的29.5%上升到2010年的54.

7%,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3.1%上升到62%。

这种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因其边际产出效益递减,从而不能有效拉动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从投资的边际产出看,“十一五”时期为1.3(2010年为1.

40),低于改革开放以来1.62的平均水平;从投资效果系数看,每1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所提供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由1978年的0.88下降到2010年的0.

3;从增加值率看,湖南增加值率由1978年的50.7%下降到2010年的41.5%,其中工业增加值率由36.

4%下降到30.8%,分别降低9.2个和5.

6个百分点。由于投资效益和和产出率下降,导致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2010年,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

6%,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1.2%,但职工工资只增长13.3%。

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下降近1/3。同时,这种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向投资者集中,促使资本大规模集聚,促成分配领域里偏向生产要素资本化的分配原则,最终使社会财富加速向 “超富”阶层集中,加大了两极分化,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国际有关权威机构6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成为“超级富豪家庭”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共有393户家庭资产超过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千万富豪中有6成涉足房地产投资。

与此相反,广大劳动者的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偏低,目前中国职工工资收入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2、居民就业并未随经济发展同步增加。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根据2000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就业人数的回归方程:

in***e=-36887.44+10.82×employees分析,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每增加1万人就业,全省居民收入总量将增加10.

82亿元。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后,居民就业并未随经济发展同步改善,就业弹性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见下图6),由1989年的0.855降至2009年的0.

047,也就是说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人数增幅仅为1989年的5.5%(2010年所上升,也只有0.083)。

由于居民就业并未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因而制约了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3、居民收入增长受政策走向的影响较大。从农民收入变化看,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9~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大幅增长14.2 %,比同期经济增速快6.

3个百分点。1985~1990年,因政策效益递减,加上投入不足,农民收入跌入低谷,年均只增0.6%,明显慢于经济增速(7.

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农产品**开始全面放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农民收入增长回升,但同期经济增长也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轮高峰期,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仍慢5.9个百分点。

1998~2003年,因通货紧缩,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持续回落;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出口,农民收入连续6年低位徘徊,年均增长4.6%,但同期经济也处在低速期,两者差距缩小为4.3个百分点。

2004~2010年,国家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和农产品特产税,推行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等新政策,再次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4%;但同期经济发展步入最快增长期(年均13.5%),两者差距反而扩大为5.

1个百分点。从城镇居民收入变化看,1984年以后国家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措施,前两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分别达5.5%和12.

8%;1987年之后的三年因政策效应递减跌入低谷,年均仅增长0.2%,大幅低于经济增长6.8个百分点。

九十年代中期后,国家加快国企改革,加大亏损严重企业的关闭破产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开始分离分流富余人员,城镇居民收入持续走低,1995~2000年年均只增3.2%,比经济增速慢6.6个百分点。

2001~2007年,随着分配改革力度加大,各级**落实各项增收措施,加上居民收入渠道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加快,年均增长达9.3%;与经济增长的差距缩小到2.1个百分点。

2008年以后,由于没有出台大范围的增加收入政策,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回落至7.4%,但同期经济明显提速(年均为14%),使二者的差距扩大到6.6个百点。

事实上,政策走向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大,也可以从三个指标的波动程度反映出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波动系数分别达3.8和4.39(见下表4),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的波动系数2.75。

经济观后感(篇6)

不过在读《经济解释》这本书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先生似乎对马克思的理论质疑很大,比如他在文中说道, “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但是***先生自己在经济解释之三里也说道:“世界上有真理,但没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论代替的理论,科学的进步,不是因为对的理论替代了错的,而是因为较有广泛的解释能力的,代替了较狭窄的。

人的思想是深不可测的,今天认为是绝佳的,明天可能被更有用场的代替了”。反过来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在今天尚未被事实证明的理论,在将来的某一天也是很有可能被证实的呢?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论,从提出到被事实证实,难道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吗?

所以即使残值在今天不能说清楚,也不意味着这是套利的逻辑。也许可以用时间来解释清楚。

《经济解释》中,第二章是“以从自私说起”,在我们学习过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都是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而在这一章节中***先生并没有提到这一假设,而是反复提到了自私,可能张先生认为自私就是人类的本质,所以无需做这一假设吧。他更相信交易的作用,按张先生的说法交易是可以做到互利的,这样更符合“自私前提”。

在《经济解释》中,还提到一个问题,导致人们行为的外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是拿“缺乏”来以解释的。什么是“缺乏”,文中提到:

“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缺乏的定义,凡是经济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张先生认为“‘没有竞争’这句话,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难以成立的。” 没有竞争这个社会也就没有进步,但竞争不应当是无序的、恶性的,竞争“跟任何运动游戏一样,是要有游戏规则的。

”张先生认为“产权制度(systemofpropertyrights)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事实上,明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在效用方面,在文中有这样的阐述“我反对功用理论的主要原因,是‘功用’只不过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概念,是空中楼阁,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所以要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不仅困难,而且陷阱太多,以致推出来的很容易是套套逻辑,自欺欺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其实***先生是不太同意“效用”的理论的呢?

在需求方面,《经济解释》中主要引用了m.friedman的观点。按friedman的观点,“要是我们以社会整体的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来看世界,吉芬反论不能成立。

”但friedman的观点并非完美,张先生的解决方案是就是“逻辑上,只要有竞争(而在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吉芬物品不可能存在。”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很有道理的,吉芬物品的存在应当是有条件的,但当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时,很难会有违反需求定律的吉芬物品存在。

在粗略读完《经济解释》这本书,我才稍微有点领会***先生在前面说到的《经济解释》不是教科书的真正意思,在书中既有传承又有独到见解,有创新也有质疑,我们若想真正读懂这本书,还得先以传统的经济理论来充实自己。在这样的前提下去读《经济解释》,势必会真正读懂这本书。读书在于吸收,也在于质疑。

经济观后感(篇7)

向往未来把握当下

撰稿人:高一学部:成嫣苒

最近,我阅读了《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深感此书是一本好书,特此与大家分享。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第二,经济学的内容是分章节的,每一节都不长,而且经济学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写的,这使得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书籍那么长,那么枯燥。因此,对于我们这样的高中生来说,这是一本易懂的参考书,或这是一本学习入门。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出来的》的那一节。当今社会,时常会有新闻报道:“xx研究所声称中国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承诺是错误的。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长期的未来充满了随机变量,经济发展速度也随着这些随机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不可抗力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我们对未来的任何长期**都不负责任。比长期未来更好的是短期计划,或短期计划。有了短期规划和目标,我们就能稳步前进。

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诚然,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花在刀刃上,用他们的专业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我们今天的经济缺乏的是创新。我们缺乏的是促进创新的温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力量。未来是遥远的,我们向往,把握现在,完成现在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经济二字与常人的生活太遥远,读了之后才发现,经济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gdp、买卖与市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都是经济社会运作的一员。end

经济观后感(篇8)

魏云磊 ***

今日将已故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阅读完,对费孝通先生,对当年的中国农村,对《江村经济》,颇有感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写的博士**,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后写成的。全书共16章,包括前言、调查范围、家庭、财产和遗产、亲属关系、家庭和村庄、生活、职业分化、工作日程、农业、土地占用、蚕业、养羊和卖羊、资本和土地问题。还由人类学家布马利诺夫斯基的序言。在前言中,布马利诺夫斯基对文章的内容做了简要的概述。他总结道:

贯穿全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利用和家庭生产过程。读罢此书,我深深为费孝通先生力求客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强烈的人文关怀所感动,得知费夫人在调查期中不幸遇难,感动与尊敬更是润湿了我的双眼,这种感觉我在读《乔布斯传》和得知迈克尔杰克孙死讯时也有,这是人类最为珍贵的对真理与艺术的无畏追求。

在阅读《江村经济》时,眼前浮现出一幅幅鲜活的江南农村社会生活的景象,文章词藻朴实简洁,没有太多的主观评论,字里行间透露出费孝通先生调查的深入与仔细,这与《寻乌调查》异曲同工。费孝通先生本着以小见大的想法,想通过对中国江南一个村庄的经济的调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书中前十五章是对当时开弦弓村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情况的描述与分析,经济方面篇幅所占比例较其他两方面多,如此全面的调查更有利于我们看到开弦弓村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本质,这种系统的调查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接下来是我在看《江村经济》时对其内容的联想与思考,其中不少让我感慨万分并且震撼。

费孝通先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当时开弦弓村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放眼人类发展的悠悠历史长河,普遍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进反退是一件让人恐惧的事,费孝通先生在前言中讲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条件,也表示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这是一场长期而严重的斗争,不管过去的错误与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1949年,中国在次站在世界的前列。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费孝通先生把中国近代的问题归结为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并把共产党的运动也归为农民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尽管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但费先生眼光都透彻让我敬佩,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费孝通先生还表达了自己对如何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看到这个观点时我内心对费孝通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浓郁了,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一九七八年才逐渐恢复农村企业,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才开始慢慢得以解决。不过我个人认为至今中国仍没有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天我仍可以看到在某个偏远的山村小学生一天只能吃两顿、在某个城市一个小孩在垃圾桶捡食物的新闻。如今的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极小范围的饥饿问题,而国家把精力都放在宏观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就像当年国民党把精力放在**运动中一样,没有重视百姓的感受。

尽管当今中国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大、制度不完善、普遍冷漠等),但我相信这是另一场“长期而严重的斗争,不管过去的错误与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

费孝通先生在第三章“家”中提到在农村生孩子的期望先于婚姻,结婚的主要目的是生育男儿,如果一个女人无法完成这个职责,夫家有充足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距离那时,历史已经前进七十八年,但当今在中国许多偏僻贫穷的农村仍然存在这种婚姻。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没有调查过,也没有说太多,但对于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深感悲哀和无助,我同情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没有条件和能力改变无知的人。

人性之美在于精神。不管物质生活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追求能让我们的心灵纯洁的东西,比如美丽的爱情、美丽的爱情和艺术。为繁衍后代、补充劳动力而结成婚姻,这与老虎扑食、山羊吃草有何不同?或许这种婚姻是少有的,但深想一层,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工人为了赚钱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些现象的本质其实和动物的生存没有差别,或许有人会说自己在考得高分时、在拿到很高工资时很快乐,其实那也是苦中作乐而已。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书中的许多内容都让我想起了童年,比如一大早和同伴去放牛,放学后去割鱼草,担起卖麦芽糖或衣服的重担。在农村生活八年对我而言是一件幸运的事,那让我知道生活的快乐不是只能来自电脑、游戏、名牌或者食物的,儿时上山下水的快乐让我更好地对待金钱与物质,让我更好地体悟生活的意义,农村的生活经历对我而言比我在城市里获得的教育更加影响重大。

有幸能读到《江村》让我感到开心,感谢它为我重现了儿时的农村生活。

经济观后感(篇9)

港口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港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以港口为中心,综合运输为动脉,海陆腹地为依托,可以有力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为更深入的了解港口经济内容,我阅读了由宋炳良编著的《港口经济,政策与管理》一书。该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第一本有关“港口经济”方面的教材,共分14章,阐述了港口功能设施及相关服务、港口腹地及环境、港口企业的行为以及港口竞争及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在阐述了港口经济管理学科现**论框架和观点的同时,又针对一些中国港口的热点问题,如中国东部港口至中西部地区通达性评估比较、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合作竞争关系重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其港口产业集**展战略突破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由浅入深、数据、资料翔实,既汇集了当今国际上港口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主要学术观点,又在专题**中提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既有港口历史演变轨迹的回顾,更对港口发展未来作前瞻性的分析。

港口经济作为一种双向开放的经济,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的崛起,港口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港口经济作为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是一个有多种功能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港口综合运输体系以港口为核心,通过陆路、水路、航空、管道等重要运输方式的配套、衔接和协调,承担着港口及其城市和腹地之间货物的集疏运功能,成为港口经济传输的动脉;港口的相关产业(如航运业、仓储业、造船业等)作为港口功能发挥和进行正常营运的必备条件,成为港口经济的强有力支撑;港口的广大陆域和海域腹地作为港口集聚货物的**地和疏散货物的目的地,是港口不断扩展和持久繁荣的物质保证,因而也是港口经济发展的依托。

随着经济一体化、生产要素跨区域流通和国际**的蓬勃发展,对港口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以经济一体化和集装箱运输革命为大背景,一些地处国际航运干线、具有水深优势、腹地广阔、集疏运系统完备并有大城市为强力依托的枢纽港口,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商品物资集散地和金融**中心。这些港口极大地影响着全球资源在该地区的集中,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占据有利地位。

换句话说,港口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具有基础行业和服务行业的二元属性。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资源的大流通,商品进出口大幅增加,大大扩大了港口的吞吐量。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运输体系是港口经济能量输送的大动脉。中国投资港口、铁路和管道设施建设,无疑将刺激外商投资港口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中国港口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金融、保险等领域对外资的逐步开放,港口城市作为港口经济的首要载体和港口的直接依托,凭借其明显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吸纳到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多种现代服务业的开展。显然,这些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为港口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区域甚至跨境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岱山作为港口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如何走港口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要求我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长三角经济发展辐射的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凸显了岱山港物流业的优势。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成使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大桥的建成,为我县发挥港口**比较优势、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了新的机遇。

未来岱山,将要抓住浙江港航强省、《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之机遇,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推进港航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港口物流业和港航服务业发展,打造港航物流强县。

我国的港口经济由于起步晚,总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尚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存在,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港口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但其涵盖地域和发展程度仍显不足,更存在南北发展的明显不平衡问题。因此,面对来自世界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我国港口经济发展仍需努力。当今世界安全环境趋向于和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繁荣期,我们要把握方向,确定目标,分析利弊,做大优势,扩大国内外港口经济**,只有使港口经济率先与世界经济接轨,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对接,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经济观后感(篇10)

作为一个关注经济的普通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关于经济的消息和信息,但是对于复杂而又抽象的经济理论和现象,总是难以消化和理解。那么,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快速了解经济现象,理解市场变化,把握经济走向呢?最近,我发现一档不错的电视节目——《经济半小时》。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聚焦当下热点话题,通过大量的数据、案例和实地采访等手段,深入浅出地解构现象,分析原因,揭示背后的道理。每期节目时长半个小时左右,但是它所呈现给观众的是经济领域的干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档节目不像一般的经济解说节目那样枯燥无味,而是十分生动有趣。主持人不仅非常幽默风趣,更注重视听效果,把经济理论和实际案例贴近了生活。例如,节目中主持人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引用了一位高铁乘客的遭遇——由于车票涨价过快,他只能从商店里买到半价的麻花来填饱肚子。通过这样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小故事,把经济学理论变得鲜活有趣起来,不仅让观众记忆深刻,而且让经济理论更有亲和力。

同时,对于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这档节目也作出了专业的解读,让观众在了解事实的同时也能够从专家的角度获得理性的引导。例如,近年来经济学名词中经常出现的“供给侧改革”,对于许多人来讲都是一件陌生的词汇,但是,主持人通过深入访谈业内专家、企业家等多方人物,把这个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更加了解具体的改革措施,而不是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名词学习上。

这档节目还特别注重展现经济发展中的人性故事,充分挖掘人物背后的经济内涵。例如,节目中有一期描写女性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发展的故事,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而且让观众明白,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冰冷统计数字的简单累加,也包含了很多人的辛劳和不懈努力,这其中的价值是无法用数据简单统计得出的。

综上所述,《经济半小时》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经济节目,它不仅精通一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还懂得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普通观众,启迪和引导广大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看完这样的节目之后,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更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让人在观看的同时感到轻松和愉悦,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一档节目。

经济观后感(篇11)

江村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江村人的行为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可见一斑。

江村每一个女婴的生存都非常困难,因为女婴生前就有死亡的威险。由于土地和资源有限,许多女婴一出生就可能被父母杀害。今天,中国仍不时传出家长杀害女婴的消息。不同的是,在江村,只会有道德谴责,现在会有法律制裁。男婴似乎就是就是比女婴珍贵,香火的绵延,家庭的传承都靠的是男人,女人终究是要嫁出去的,父母总是理所应当偏爱男孩。

现代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拥有很多女儿与一个男孩的家庭,为了这个男孩的诞生,即使被计划生育罚到倾家荡产也要进行生,男孩一出生就会成为家中的心肝宝贝,所有的姐姐都要为这个男孩的长大做出牺牲。有趣的是,女儿往往为父母付出最多,中国男人比女人多2000万,这意味着很多男人不能一直找到自己的妻子。

从出生到3岁,父亲几乎不负责任。一年后,父亲早退晚归。一半的时间花在户外工作上。妈妈不去外面工作。除了家务活,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为了照顾孩子。当孩子长大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就增大了,而惩罚孩子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打骂。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在童年都被打骂过。

父母打骂孩子是很自然的。没有那个孩子会像西方孩子那样报警。当然,即使警察报警惩罚他们的父母,他们也无法阻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如何预防家庭暴力仍然是一个问题。当然,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随着新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打骂儿童的行为也在减少。

婚姻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在江村双方都会对对方进行详细的了解,新娘子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家庭,处理与公婆的关系,还要灵活解决小叔子,小姑子制造的麻烦。婆媳关系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婆婆是媳妇的潜在对手。儿媳对婆婆本来就是毫无基础,又要受到婆婆的看管,而且经常受到责骂与批评,而她必需服从婆婆。

如今,很多夫妻离婚也是因为婆媳矛盾,婆婆与儿媳之间围绕一个男人产生了无数的矛盾,新时代的女性希望拥有更多自由,而婆婆往往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对儿子与儿媳的生活指手画脚,家庭大战即使只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随时爆发。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在婆婆心中总认为儿媳是外人,当多年媳妇熬成婆后,婆婆就会拥有特权。我婆婆会把她的待遇发泄给儿媳。

在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取传统思想精华,去糟粕,才能更好地发展。

经济观后感(篇12)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

《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阐明经济体制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社区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和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这个村庄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变化过程。这本书描述了改变农村经济的力量和问题。

虽然这是一次小范围的深入实地调查,但它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总体生活状况和社会变迁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它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在本书中的第十章有关农业提到:前两年村里有两台抽水泵然而这种机器尚未被普遍的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注意了,这这两台抽水泵在村里已经存在了两年,根据当地的地域宽广来说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得以推广的了,但是它偏偏就是没有被普遍的采用,而其根本原因也已经明确了。

也就是说,当时当地农民害怕劳动力过剩,这相当于无所事事地吃饭,害怕失业。也就是说,至少从那以后,村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这本书中,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是在强调,每个家庭都不敢有太多的孩子,怕无法养活他们。即是提高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财产的再分配,也就是人均土地占有量会减少。

劳动力过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虽然人口增长在当地受到抑制,但人口仍需增长,人均土地占有量也在迅速下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一个问题尚未解决,一个更大的挑战已经到来。农业机械化已经到来。如果机械化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农民将沦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

虽然当时人们普遍不采用机械化,但这是一种趋势。这是一种历史潮流,是一种无人能抗拒的社会进步。这从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时代就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广泛应用。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改怎样的去找啊,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吗?

不,这就必然导致了劳动力过剩的产生。

农田中的劳动力剩余,如果没有其他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多起来。比如,赌博、酗酒、迷信、热衷红白喜事、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盗窃等农村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农村基层**管理社会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来越高。

一个国家,如果大量的劳动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时工作,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折腾别的事情;而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劳动力没有事情可干,就会闲而生非,无端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来。因此,严重的社会剩余劳动力问题急待解决。

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其进程必然要有很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出来,正确的战略选择是要加速这种现代化过程,使农业产业劳动生率提高,能支付农业产业分工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而与农业关联的产业得到足够的支付后,也能正常地分工发展,从农业种养业中吸收过剩出来的劳动力就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管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分工和产业分化将大大增加就业。当然,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被农村内部产业的分工和分化所吸收。

一是农村的一些产业要集中在城镇,二是要把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这样,农村农业就可以以家庭农场的形式经营,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远了。

但这不是个顺利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艰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问题来的,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是不怎么公平的,跟人家竞争的起点就不一样了,成功的可能不大。我认为这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任何问题都不难解决。这就要看国家的政策到底是怎么实施的了,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算有多好的政策实施起来也是有点难度的。

我认为单靠现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很难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由于达不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难度很大。

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国家应该提出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我希望我们不要让人们等太久。

经济观后感(篇13)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的读后感(最新)

近期,笔者读了威廉·m·兰德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克里夫顿·r·马瑟(clifton r. musser)法与经济学教授)和理查德·a·波斯纳(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资深讲师)著,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海军翻译的《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一书,深受启发。

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美国法律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公共权利和非法挪用。其内容广泛,举凡从私人信件的著作权到商业方法的防御性专利,从视觉艺术中著作人身权到商业储存的做法,从专利上诉法院的影响到米老鼠的管理,均属其讨论之主题。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和政治、数字化的挑战、许多法规和法官创造的原则,以及知识产权与反垄断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在这里进行了考察。

其处理方法既是实证的(以理解法律本身之意思为本),也是规范的(以法律之改革为宗旨)。

该著作首先分析了一般财产的经济学,从而将知识产权置于一个有关最优财产权的更大理论之中,提出了著作权保护的一个一般性经济理论,而且加以模型化。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创意理念的转变,特别是对公共领域作为创作新的表现性作品的关键投入资源的作用缺乏重视,我们强调在确立最佳保护范围方面存在困难。并继续分析和审视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创作的构成条件、思想和事实不受保护、著作权人对演绎作品的排他性控制、合理使用的辩护等。

后来,它又转向了未发表作品的著作权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将作品的复制视为合理使用。在合理使用方面,**了该原则在滑稽模仿和同类体裁(嘲讽表演与讽刺)中的应用,而且还将商标纳入讨论范围,因为在有关滑稽模仿的案件中,涉及商标的比涉及著作权的还要多。作者主张,商标法的首要原理可以被解释为使商标在减少消费者搜索成本(search cost)方面的价值最优化的努力——即使在那些以原告商标的淡化(dilution)而不是以消费者的混淆(confusion)为依据而指控侵犯商标权的案件中亦然,尽管我们对商标反淡化理论可能的扩张也表达了某种关注。

作者提出了人们常忽略的一个问题,即著作权在阻止表达性作品的“拥塞”(congestion)以及由此导致的在价值减损方面的作用。作者主张回归一种可续展保护期的体制,以取代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所创设的制度,即除了雇佣作品的情况外,它规定了一种单一的不可续展的保护期限,现为作者去世之后70年;雇佣作品的保护期限也是很长的。此外讨论著作权的其他话题。

这些包括著作权保护适用于现代艺术的风格,它所强调的是观念性而不是表达性的东西,比如“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也包括将著作人身权引入美国法,即《视觉艺术家权利法》(visual artists right act),并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是以著作权法来保护观念艺术,二是著作权法在思想与表达之间的基本区分,即前者不受保护而后者是受保护的。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版权对于绘画和雕塑等独特的一术作品是否具有重大意义。除了叙述与评价《视觉艺术家权利法》,作者还讨论了雇佣作品的原理,并且以作者独有的经验性方法,试图来解释为什么知识产权法总是在不断地扩张。

本书将专利与商业秘密紧密联系,并提出了专利保护的最有说服力的情形——尽管并不必然支持机具扩张性的可专利(patentability)概念和专利保护期限,正如法律所采纳的那样,也就是即使有商业秘密法(作者认为不应该被取消,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取消),但在某种程度上专利保护仍然是必须的,因为如果发明人没有专利制度可选的话,商业秘密法就会造成社会成本,而专利制度则能够将这种成本最小化。商业秘密法填补了专利法的某些空隙;实际上,商业秘密法使专利法称为必需,而专利法也使商业秘密法称为必需。该书考察了1982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创设对专利法与实践所产生的效果,该法院对专利上诉案件享有专门管辖权,这可能是知识产权领域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最有意义的一项制度创新,并验证了由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与著作权所带来的主要的反垄断问题。

这些通常用语,例如“专利垄断”与“著作权垄断”,并不只是语言上的修辞用法。虽然大多数的专利与著作权并不为其所有人赋予实质性的垄断势力,但有些却确实如此,而更多的则是被人们担心可能如此。最后,本书讨论了知识产权法的政治经济学;**决定知识产权法演变和目前范围的政治力量强调了利益集团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在近几十年知识产权扩张中的作用。

  • 2024奔腾年代观后感(经典十三篇)

    为了令您感到满意,我们对“奔腾年代观后感”进行了特别编辑,不知您是否也想为这部作品写一篇观后感呢?观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而通过观影,我们也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可以将感受写成观后感。然而,请您务必仔细核实实际情况,因为本网站的内容仅供参考。...

  • 舞女观后感范文十三篇

    编辑从众多文章中精心挑选的一篇题为“舞女观后感”的文章,你知道如何写一篇观后感来表达对该作品的看法吗?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们能够超越自己的身心,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都能从中汲取许多启示。观后感是对作品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和总结的过程,我们将为您一步步呈现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供作研究参考!...

  • 2024书法观后感(范文5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2024书法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关于读书,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跟我一样有着类似的困惑。读完整本书后,很快就忘记了;脑海里面记住的多数是细枝末节;遇到具体问题时,隐...

  • 优秀观后感(范例十三篇)

    这一次的观看让我有了很多的领悟。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这些感受。要写好观后感,就要联系实际,深入展开,尽力把自己的感觉写得深入、写得透彻。不过,在写作《优秀观后感》的观后感时,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写呢?如果你对《优秀观后感》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的介绍。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欢迎阅读!...

  • 观后感十三篇

    “那么现实,那么陶醉”是我在看完《中国合伙人》后最直接的感受。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述这部电影,因为它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也不知道该如何述说自己的故事,因为不知该如何说起。所以,我就由着性子随意挥洒下去,写到哪是哪吧。影片中的三个哥们,成东青、王阳和孟晓俊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平等、自...

    01-03
  • 舟舟观后感(范本十三篇)

    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真的有那么难吗?观影是现代人愉悦身心的一种重要途径,每个人看完电影后思考的内容都不一样。看完漫画动画等作品后的综合性情感反应可称为观后感,今天励志的句子编辑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舟舟观后感”的文章,希望您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收获别忘了收藏!...

  • 国家经济读后感三篇

    编辑非常用心地为您准备了一篇精美的“国家经济读后感”。这篇作品是由一位作者亲自撰写的,他非常珍惜每一滴墨水,文笔虽然不算长,但内容却十分出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刚开始写读后感时,每个人都会感到迷茫,但认真阅读原文是最为重要的,要如何参考网上优秀的读后感呢?或许通过仔细阅读本文,您可以获得一些新的有...

  • 2024菊花展观后感三篇

    怎样写好一篇作品的观后感呢?观后感是对作品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应用,写观后感必须要真正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而不能只是空洞的谈论。希望这篇"菊花展观后感"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