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12篇#】跟编辑一起来了解关于“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的内容吧,通过文档处理信息可以迅速地传递和共享,广泛阅读范文对我们更有利。学习职场范文,更快完成任务,你了解过如何总结范文模版吗?请将本网页加入您常用的链接列表中!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1】

XX年,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县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本乡实际,紧紧围绕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平安底圩”创建活动,强化治安管理,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加强农村基层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给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今年年初,我乡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乡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副乡长为副组长的“平安底圩”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立足本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平安底圩”创建活动,经乡党政班子会议研究,决定底圩村委会、叮当村委会、坝庄村委会为“平安村委会”创建示范点,派出所、中心校为“平安单位”创建示范点,大底昂小组、同剪小组、那幕小组、石锋小组、者戛小组为“平安村小组”创建示范点,由乡党政领导、各站所分片挂钩负责,明确了责任人、挂钩单位及联系领导,并签订了平安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平安底圩”创建活动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有机结合,将考评标准细化到责任书中,继续完善群防群治组织,培训联防队员,充分发挥整体联动“四级”防范组织在平安创建中的作用,确保试点工作抓出成效。

今年,乡党委、政府继续实行领导包片、部门包线、基层包点、重大矛盾包寨责任制,坚持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全乡共排查出矛盾纠纷件(其中:治安纠纷件,土地纠纷件,邻里纠纷件,经济纠纷件,婚姻家庭纠纷件,继承纠纷件,债务纠纷件,水利纠纷件,林业纠纷件,其它纠纷件。),调处件,成功调处件,纠纷调处率达%,成功率达%。

年初以来,乡党委、政府及政法部门结合本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

1、认真开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乡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起,破起,破案率公文写作为%,抓获各类犯罪嫌疑犯人,提请批捕人;受理各类治安案件起,查处起,查处率为%。

2、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宣传毒品的危害和艾滋病防治,全乡共进行禁毒防艾宣传15街次,出黑板报8期,辖区内无吸毒、种毒、制毒和贩毒人员,未出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人民群众防艾意识逐步增强。

3、全乡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全部登记造册,输入微机,实行微机化管理。流动人口实行发函调查制度,查阅暂住人口3次115人;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公安、司法双重管理,每月跟踪调查一次生活状况;违法青少年帮教坚持家长、派出所、村委会、学校四级跟踪帮助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聘请专(兼)职法制副校长,每月进行一至二次法治宣传教育。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2】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6、希望县委协调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3】

(一)明确发展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领军企业是产业化组织中的核心,产业集聚化发展关键在于领军企业的带动。

一是做强做大标杆企业。通过项目承接、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快速培育一批产业标杆企业;选择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

二是引进和发展骨干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形成“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

(二)建设重大项目,打造新兴产业基地。实施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以此推动辖区大建设、大发展,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极”。

一是加强招商选资力度。瞄准产业链关键、高端和缺失环节,主动出击,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中国100强和世界500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更多面板项目落户,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提升、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在辖区的选址落户工作,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二是打造中小企业总部基地。按照错位发展、功能匹配、产业异构、分工合作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特别是对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项目,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继续积极做好辖区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对已确立的20多家培育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择机引导,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是围绕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以现有核心企业为产业链龙头,以提高本地配套能力为目标,以重点引进与“嫁接”为手段,借助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配套项目,不断拉长产业产业链条,实现“大项目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最终形成产业基地”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打造专业化园区,实现承载发展。

一是建设专业园区。做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太阳能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聚区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以产业基地和集聚区为依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二是整合优化新区工业园区。整合土地资源,加快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整合优化辖区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利用其完备设施、优惠政策和完善配套服务等,形成适宜企业生长的“经济温室”,从而构筑一个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体,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高新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今年,正式成立高新办,全面负责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理顺高新园区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精细、规范、高效的专业化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园区快速发展。

(四)实施自主创新提升战略。

一是推进创新资源建设,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强化资源共享,加大公共技术平台的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加强公共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市拟建设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工程项目落户新区。计划到,基本完成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的建设。

二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利用我市已经建成的体系为新区企业服务,为现有企业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并加大对辖区企业自主创新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跃升。

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专业技术产业化,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支持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新型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引导和鼓励各企业研发中心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扶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新区产业在世界产业链的层次和地位,推动产业逐步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发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扩大生产,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技术水平。

(五)实施配套设施优先发展战略。抓住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城市配套建设作为先导性、战略性基础工作,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努力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引领产业发展,强化竞争优势。

一是加快土地整备工作进度。强力推进新区土地整备和拆迁工作,促进园区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配套、整体发展。

二是加快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一园三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和门户形象建设,高质量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路、水、电、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为引进高端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项目顺利建设创造条件。

三是加快核心功能设施建设。重要市政服务设施向核心区域集中,加快建设一批文体中心、高等级商场、酒店、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实现“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4】

按着市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市包乡扶贫工作在市直各部门及各省、市营驻阿单位中全面展开,市委要求扶贫工作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积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市人大为牵头单位的5个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包乡包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极大地解决了老百姓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深得新华镇老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市直各包扶单位对包村工作均高度重视,5家包扶单位积极开展包乡包村工作均有较大投入。市人大积极协调4家单位进行对接工作,市人大主任韩克亲自多次来到新华镇同新华镇共同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带头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xx年市人大包扶新华村共为3户贫户解决了春耕生产资金达3000元。解决了这3户贫困户的燃眉之急,为贫困农户送去了温暖。市国土资源局为民利村5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学习用品共350元,同时,为春耕资金的短缺的5户农户解决化肥款1500元。市烟公司深入柳条村同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研究解决影响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预计投入资金0元,为该村修建了村屯路。同时又协调哈市烟厂为该村小学捐献了价值共1500元的学习用品。市工商局包扶先锋村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动员局机关干部为该村5名贫困生捐款1500元助学。市畜牧局为利平村利平小学的5名学生解决了1500元的助学资金。

此外,市畜牧局、烟草局、土地局、工商局领导还心系我镇危房农户,纷纷投入资金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土地局、烟草局、畜牧局分别解决20xx元,工商局解决住房资金7000元,20xx年4家包扶单位为我镇4户贫困用户新建起了砖房,4户贫困户结束了居住危房历史。此举受到了群众的极大称赞,给镇政府解决了极大的实际困难。

一年来,以市人大为牵头单位的5家市直包扶机关,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包扶工作,5家单位心系群众,真帮实扶。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党的温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工作,受到了群众普遍的赞扬。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5】

竹林资源是我市的特色优势资源,竹产业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为贯彻落实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科学培育竹林资源,增强笋竹加工、流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竹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XX)1号)精神,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按照“提一、攻二、育三”的竹产业发展思路,到20XX年,全市竹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35亿元,二产产值320亿元,三产产值45亿元(详见附件1)。力争20XX年实现竹产业400亿元产值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集中发力阶段,20XX—20XX年)。从20XX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新建丰产高效竹林3万亩,累计建成丰产高效竹林面积51万亩以上。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新上一批有市场前景、产品附加值高、规模大的笋竹加工企业在我市落户。启动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第二阶段(持续发力阶段,20XX—20XX年)。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三化”建设为依托,发展笋食品、竹板材、竹餐橱用具、竹炭、竹工艺品、笋竹生化产品等六大类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成资源相对充足、加工利用率充分、竹文化旅游和笋竹商贸活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详见附件2)。

以建立优质、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竹林资源体系为目标,稳定现有毛竹林面积,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适度发展雷竹,到20XX年雷竹面积达2万亩,其中20XX-20XX年新发展雷竹面积5000亩(详见附件3)。以省现代农业(竹业)发展资金项目和南平市节能减排毛竹林优化改造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展竹林丰产培育和低产改造,落实竹林丰产培育任务(详见附件4)。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竹林空间,种植金线莲、黄精等中药材和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养殖牧鸡等家禽和野生鸟类。力争到20XX年林下种植类基地涉及竹林面积1万亩,林下养殖类基地涉及竹林面积0.5万亩。以竹山机耕路、水利灌溉、施有机肥料和套种无患子等年度示范任务为抓手(详见附件5),毛竹林培育重点推广竹阔混交林经营、竹山引水灌溉、施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生态培育新技术,保护毛竹林内的阔叶树,实施毛竹林岗顶营造防火林带项目战略,开展毛竹纯林内人工套种阔叶树,新建竹山机耕路一侧和竹山灌溉蓄水池四周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有水源条件的毛竹林山场建立灌溉设施,开展竹山灌溉,调节竹山土壤水肥状况,全面推广施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力争到20XX年发展竹阔混交林30万亩,竹山灌溉面积10万亩,施有机肥为主的配方施肥面积5万亩,基本实现竹山道路网络。

对毛竹林内种植阔叶树每亩达40株(新建机耕路一侧和竹山灌溉蓄水池四周套种阔叶树按40株折1亩计算),按生态修复补助标准予以补助。毛竹林岗顶种植阔叶树宽度16米,连续长度1公里,种植密度167株/亩,按防火林带建设补助标准予以补助。在松溪、建溪、崇阳溪沿线地势较高河滩地、山坡下部的平坦空地,老化荒芜的柑桔地和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推广雷竹种植,实行集约栽培,把好新造雷竹林苗木、水肥、覆盖“三关”。对新造雷竹成片面积达5亩以上,亩均种植雷竹60株、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的,经当年年底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一次性补助300元。鼓励未列入规划种植任务的乡镇、街道发展种植雷竹,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同等补助。在房道镇西际村(毛竹)、东峰镇井岐村(雷竹)、小桥镇后塘村(毛竹)和迪口镇迪口村(毛竹)等4个村建立4片集设施、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市竹林资源培育上新水平。从20XX年起至20XX年,对达到建设标准的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除享受南平市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或省现代竹业项目的资金补助外,市政府每年每片给予补助10万元。每个乡镇、街道应择优建立1片竹林示范片,每个乡镇示范片毛生林面积不小于200亩、雷竹等小径竹不小于100亩,每个街道示范片毛竹林面积不小于100亩、雷竹等小径竹不小于50亩。(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财政局、林业局)

每年整合安排不少于20XX万元资金建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竹产业的产业研究、规划、培育、推广、品牌建设及竹林碳汇实验示范区建设等。不断完善笋竹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笋竹加工企业投资落户,把笋竹城建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笋竹产业集群。对新引进的竹产业企业,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执行。凡获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项目落户产业项目区,竣工投产后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立建瓯市竹产业展示馆,把我市笋竹资源、笋竹加工企业及其笋竹产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集中展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外引内联,通过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和招商选资新上一批项目,完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竹产业全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雷竹开发,对创办雷竹笋加工、雷竹专业合作社和建立雷竹笋销售市场的企业,在用地、用电、贷款、办证等方面给予优先办理。(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财政局、经信局、商务局、农办、笋竹城管委会、林业局)

确定“两重两新”培育机制,建立分类评估机制,根据行业中的影响力、财政贡献率、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等指标,确定重点行业及龙头骨干企业名单;根据竹产业细分行业发展的态势、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即将投产的新项目等情况,确定新兴行业及新兴企业名单。对列入“两重两新”培育对象实行“一企(业)一策”,重点扶持。用好用足中央和省上、南平扶持原中央苏区县、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低碳试点城市、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现代竹业的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积极帮助策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鼓励和帮助竹加工企业通过联营、合并、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体包装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竹加工产业。对于法人实体和注册地在建瓯市范围的工业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后,企业税收在建瓯市交纳的,给予重点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经信局、财政局、发改局、林业局)

积极引进和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竹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竹产业转化升级。发挥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平台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特别是加快推进我市与厦门大学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基地)”,建设“五大工程实验室”(竹材料工程、竹食品工程、竹能源化学品工程、竹工艺品工程、竹文化与健康工程)和竹产业技术中试基地、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竹产品分析检测中心“三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竹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推动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省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步伐,建立笋竹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我市笋竹产品朝标准化生产方向迈进。对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奖、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竹加工企业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经信局、财政局)

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加大目前我市笋竹产品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品牌称号的产品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带动竹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品牌创建,赋予笋竹产品更高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附加值。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竹加工企业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局、经信局、财政局、市品牌创建办)

金融机构要把竹产业作为信贷重点,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逐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对符合条件笋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授信额度,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最大限度地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创新开展竹林抵押贷款,对毛竹林连片面积达到300亩以上或雷竹林50亩以上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绿瓯农林发展公司优先给予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人行建瓯支行,市农办、林业局、绿瓯农林发展公司)

开发竹林旅游,提高竹林综合效益,选择条件较好的竹林作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加以开发。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生态旅游节,打造“竹林生态旅游”品牌。鼓励开发“竹园游”、“竹家乐”等竹林旅游,将条件成熟的竹林(园),列入我市一、二日游精品路线,扶持申报星级乡村旅游项目。在房道镇西际村建设以“竹生产、竹观光、竹体验、竹养生、竹文化”为内容的复合型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千竹园”景区。以合福高铁开通为契机,开辟竹旅游精品线路,并与根艺城、北津湖、万木林、归宗岩等景区对接,延伸旅游产业链。(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发改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林业局)

整合资源,合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笋竹交易中心,完善中心的各项功能,引进“互联网+”,建立O2O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实体店与电商同步运行的交易平台,并为笋竹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争取将竹地板、竹胶板列入“建材下乡”名录,将竹产品纳入绿色建材采购目录,将竹质办公家具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充分挖掘竹产品市场消费潜力。本市政府类项目(办公用品、基建、装修等)必须优先使用竹材;景观工程设计方案中,竹景观必须占景观工程量的20%以上。企业类项目,项目主管部门要从低碳环保可持续和建设优雅竹城的角度,大力宣传、引导项目业主单位和采购机构广泛使用竹材。(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经信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财政局)

成立建瓯市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办主任和市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竹产业办,设在市林业局),成员由林业、财政、科技、发改、经信、规划建设和旅游、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全市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分配年度发展计划,组织考核验收,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从竹产业发展形势和创建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市上下形成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合力。落实挂点帮扶制度,凡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定一名市领导挂点联系,所在乡镇和引资单位全程跟踪服务;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挂点扶持竹产业发展,选派人员享受重点项目服务政策,并在评先评优中给予优先考虑。

将竹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创业竞赛和绩效考核的内容,根据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由市竹产业办下达每年竹林培育、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等建设任务。竹产业办联合有关部门对乡镇(街道)加快竹产业发展任务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每季度公布考评成绩、名次,给予奖励。对考评综合评分60分以下倒数三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2017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6】

产业发展部共有女职工16人,其中在一线岗位女职工有4人,产业发展部20xx年度女工工作总结。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事事争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先进集体。一年来,在林业局工会和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围绕20xx年工会重点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广大女工积极投身到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现就20xx年女工工作总结如下:

一、二Oxx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结合实际,精心部署,确保女工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本部20xx年全年工作安排,在年初召开的全体女职工大会上,认真总结了20xx年的女工工作,提出了20xx年女工工作要根据地总会议精神以及我局“两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局提出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局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目标任务,落实局工会重点工作,制定了要实可行的女工工作计划,为构建和谐家园,开展好女工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教育,提升素质,打造学习型女工队伍

为提高女职工素质,我部工会着重从四个方面对女职工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一是提高女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提高女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提高女职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四是提高女职工的心理、生理素质。我们还组织女职工在学习中与提升工会干部素质年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了与女职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了十七大精神,并在3月份开设了女职工培训班,向女职工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在10月份开设了计算机培训班,聘请专业老师授课。通过学习切实提高了广大女职工的素质。

(三)、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切实发挥女职工特长

本部工会组织女职工积极参与林业局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在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演出中,有一名女职工参加了演出;在今年地区举行的“平安兴安”主题知识竞赛中,女职工李方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优秀奖;在今年第二届全局运动会上女职工们踊跃参加,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工作总结《产业发展部20xx年度女工工作总结》。广大女职工们的参与活动热情体现了本部女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关爱女工,奉献爱心 ,建设融洽型女工队伍

推已及人,组织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坚持人本,女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在工作中我们力争做到“三主动”,即主动深入到女职工中去,做她们的第一知情人;主动关注女职工的生活、工作状况,做女职工的第一报告人;主动为女职工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做第一扶持人。

一年来,工会组织全体女职工进行了体检,加强了女同志“四期”的指导和保护,组织女职工学习女性卫生保健知识。并参加了局工会组织的“安康杯”保险活动。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到女职工家中了解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一年中党政工领导10多次到医院或登门探望生病的女职工,帮助单亲困难女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女工献爱心活动,为困难职工捐款440元,捐衣物40件,捐书45本。通过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培育了广大女工的爱心理念,推进了构建和谐家园的进程。

(五)、爱岗敬业,发挥作用,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本部女职工始终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线女职工,她们以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始终服务在一线岗位,制材厂女职工从无节假日,她们遵守纪律,随叫随到,时刻以客户满意为第一宗旨,很好的树立了窗口形象。在女职工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们圆满的完成了招商引资、林产工业、多种经济各项工作任务,这与女职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上本部一名女职工被授予“先进女职工”的光荣称号,并受到了局工会的奖励。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信息反馈工作需要加强,对能够反映女职工心声的问题反馈的较少且不及时。

2、女职工在工作中竞争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安于现状。

3、小部分女职工工作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女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开展提升女职工素质,读书学技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发挥女职工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本部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组织女职工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做到学习与实践的统一,为推进本部的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2、开展好“元旦”送温暖活动,把党和企业的关怀送到退休职工、困难职工、生病职工的心坎上。

3、组织好丰富多彩的“三八节”系列活动,寓教寓乐,开展女工知识讲座,提高女工的综合素质。

4、围绕本部的产业发展,开展能促进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主题实践活动。

5、按时完成林业局工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觐枣发展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基地化、规模化、品味化为发展重点,大力推广矮冠密植和设施栽培,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效益迅速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县觐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红枣产业,自己近期进行了调研,现就全县觐枣产业的发展谈一些认识和设想。

一、我县觐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发展现状

味甜、营养丰富而驰名全国。枣树在我县的栽培,可以追溯到发芽、开花、结果。从《直隶州志》中明朝张金度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远在明朝,县觐枣已成为朝庭贡品。

(二)发展前景

其一、从市场需求上看,需求量稳中有增。近几年,我县觐枣发展很快,产量迅速增长。我们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发现,枣果市场供不应求,需求量很大。从长远看,枣果营养价值高,全身是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枣果的需求,特别是高质量、高档次觐枣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二、觐枣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枣农思想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枣农在枣树的管理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上,科学、先进的技术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接受。由于观念陈旧,缺乏科技兴枣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枣树生产与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规模化生产没有成形。在全县范围内规模栽植的区域少,多年来枣树的管理都是靠枣农传统的经验去作务,一些老枣区,品种老化、树势衰弱,放任生长,靠天收益,面积有减无增,没有及时更新老园,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可观,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能彰显出规模效益,只是极少部分人收益可观。

三是品种更新速度缓慢。老枣区因循守旧,新品种培育跟不上,新枣区又由于发展慢、规模小,觐枣品种制干与鲜食品种搭配比例不当,造成枣果品种老化严重,在果实大小、形状、成熟期、品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鲜食、制干品种的不均也给枣果产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开裂霉烂是红枣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枣果生产中的致命病害,枣果丰产不丰收、甚至减产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枣农种枣的积极性。每到果实成熟期,正好进入秋雨季节,使已经成熟的枣果开裂霉烂,把鲜食商品枣变成烂果,直接影响果农的收入。李家川村民胡崇孝去年生产了缩果病、裂果病和绿盲椿蟓、食心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危害也是制约枣果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觐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挑战。

五是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目前,枣区新工艺的产品太少,枣果产品附加值相当低。

六是周年供应技术不过关。目前,绝大多数枣果品种一般只能达到2-3个月的货架期保鲜,枣果的保鲜技术还很少有人研究。同时,提前成熟的设施栽培技术还不健全,延期成熟的设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无形中对枣果收益形成了很大影响。

七是枣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枣果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且销售好的品牌很少,枣果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近年来,以自然晾干为主的个体户初加工数量仍然较少,规模效益低,年加工能力仅占枣果总量的20%。培育枣果深加工企业尤为必要。

三、觐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枣果消费群体的逐渐扩大,觐枣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觐枣产业化生产应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外向型”的思路,坚持“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原则,走具有县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的枣果产业化路子,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大力支持条件好的.乡镇建设觐枣生产基地。依靠枣果生产强村大户形成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带动觐枣产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生产管理向生产、市场、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协同推进转变。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重点围绕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五化联动”,全力抓好觐枣产业发展。

一是推动适度集中,实现品种合理布局。以本地优良品种为主,推进集中经营,建设优质高产无公害枣园。积极稳妥地引进外地优良品种,采用壮苗,实行科学栽植,确保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基地规模。按照“强村大户、辐射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扩大觐枣面积。露地栽培以小冠密植晚熟品种为宜,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提高觐枣周年供应货架保鲜期,使觐枣生产技术能有防有控,避免秋季因连阴雨天气造成烂果病发生的现象,有效抵御自然灾害。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实施无公害生产。把基地建设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实施从基地建设到栽培管理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把新建园建设与低产老枣园改造结合起来,因地、因树制宜,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稀、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平衡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不断提高枣果产量、品质,分期分批抓典型、树样板,着力打造州觐枣品牌,以质取胜,赢得市场。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普及初加工。以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引领枣果产业发展,将分散运作的枣果种植业、采收处理与储藏加工、相关的科技服务和营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觐枣生产潜能,加大市场开发,加强觐枣保鲜、储藏和包装技术等工作,使枣果产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化推进的重大转变,全面提升觐枣的内在品质和生产效益。

五是强化技术培训,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保障觐枣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枣果科技服务网络,全面提高枣农的技术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立足觐枣传统产业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扩大优质基地规模,强力推进标准生产,全力提升枣果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质量意识,大幅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注重产业保护,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州觐枣作为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我县一张名片,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2008年2月,州梨已首批入围“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单”。为此,对县觐枣这一传统特色产业也要积极实施保护,向国家农业部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标志,并注册“州觐枣”商标,打造名牌产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8】

太平社区地处秣陵街道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区,住户4190户,近2万人口,拥有近百亩工业园,3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近年来,社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建设,创新思路谋发展,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硕果。我们在获市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在获市级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在获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抓好“标厂经济、房东经济、三产经济”的同时,创新思路,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抓投入,抓项目,抓政策扶持,开源节流,促使经济发展每年上一个新台阶。一是狠抓开源广增收。积极扩大税源经济收入,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以商养商,以商招商,几年来,入驻我园区企业达17家,每年为社区增加租金和税收收入270万元。二是盘活资产再发展。努力提高现有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率,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积极寻求投资项目。20我们在原有1.2万平方米三产门面房的基础上,又投入200万元资金,新建了2幢3层平方米门面房,为社区创收,今年我们将投入500万元对太平工业园一期总体规划开工建设。三是腾笼换鸟创新优。每年都积极出台政策,把园区内一些“小鸟、劣鸟”型企业让位给规模大、效益好、纳税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企业。四是注重节流把关键。严格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力度清理各种债权债务,使集体经济总盘子不断壮大。年我社区可支配收入是505万元,与社区建成之初比增长了70.67。

二、创新制度,加大投入,造就新农民,营造新风尚。

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每年培训600名。社区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学习活动室。每个党支部都建有一个党员活动中心。社区以“管理办法新、约束手段新、监督措施新、保障体系新、公共服务新”为目标。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了党群代表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太平社区社规民约》,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的方式,规范约束群众的思想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风和民风。

三、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实际,多措并举,确保富民、安民、乐民落到实处。一是狠抓落实,采取措施,全力夯实社区维稳工程。本着“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深入推进托带费发放和分房两项基础性工程。目前1280户拆迁户分得了1700余套花园式的安居房,没有一户在外过渡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完成1489人的托带费发放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确保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到居民家中话家常,办实事。几年来,共走访群众5600多户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近1036件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构建平台,完善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组建了夕阳红老年人志愿服务者队伍、凤凰老年人健身志愿者队伍;在共建单位河海大学组建了青年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在翠屏山小学组建了清风小使者志愿者等队伍。在社区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骨干作用。社区建设了老年大学、廉政文化读书角、夜光宣传栏、健身广场等硬件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康乐健身的利民服务。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纳凉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惠民利民,安民乐民,为小区居民提供全面服务。几年来,社区培训群众534人次,推荐安排就业1263人次。利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让每户居民每年都能享受到300-1100元不等的红利。强化保障措施,合疗保险参保率达95.7,报销兑现率达100。较好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社区强化计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计生常住人口册和育龄妇女卡片,成立了社区工业园计生分会,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计生工作各项指标完成率达100%。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让居民们享受到“小病不出社区门”的优质人性化服务。四是加强管理

,打造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健康社区。投入巨额资金对小区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区物管水平,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卫生环境委员会、保洁队伍三级环保网络体系,责任到人。利用夜光宣传栏、横幅等把环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提高居民保护和建设“绿色社区”、“花园式社区”的意识。2005年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和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文明小区初现雏形。

几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社区经济发展压力大等一些不足和差距,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科学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规划方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社区。

一、拓展思维,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队伍,制定出台相关奖罚制度、风险抵压制度,纳入年终考核。围绕社区商业布局,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街道给予社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在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模式。

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不断提升社区党委的执政、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每个党员都牢固树立“三创”、“双带”意识,努力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创新举措,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明水平。一是素质提升工程:发挥社区老年大学、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加强文明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二是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小区内环境卫生清扫,做好小区绿化管理,优化环境面貌。三是文化亮点工程: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文体器材,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四是和谐构建工程: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和谐家庭、和谐楼道、和谐楼幢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文明实践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楼幢、文明楼道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四送”活动4次以上,促进社区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四、稳打稳扎,富民安民,打造和谐安宁的一流社区。

抓好五项工作,为构建和谐、文明、健康新社区奠定扎实基础。一是做好劳动力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社区干部定人分片包干形式,积极寻求就业岗位,推荐群众就业,制定出台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扶持奖励办,激励群众自主创业。二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完善老年人生活费的发放。完善合作医疗及困难补助,提高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做好干部下访工作。两委干部工作中心前移,深入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做好富民工作。通过社区经济发展提高股民分红收入、发展房东经济、鼓励自主创业,确保富民工程稳步推进。

,打造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健康社区。投入巨额资金对小区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区物管水平,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卫生环境委员会、保洁队伍三级环保网络体系,责任到人。利用夜光宣传栏、横幅等把环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提高居民保护和建设“绿色社区”、“花园式社区”的意识。2005年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绿色环保社区和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文明小区初现雏形。

几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社区经济发展压力大等一些不足和差距,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科学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规划方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社区。

一、拓展思维,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队伍,制定出台相关奖罚制度、风险抵压制度,纳入年终考核。围绕社区商业布局,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街道给予社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在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模式。

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不断提升社区党委的执政、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每个党员都牢固树立“三创”、“双带”意识,努力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创新举措,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明水平。一是素质提升工程:发挥社区老年大学、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加强文明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二是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小区内环境卫生清扫,做好小区绿化管理,优化环境面貌。三是文化亮点工程: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文体器材,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四是和谐构建工程: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和谐家庭、和谐楼道、和谐楼幢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文明实践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楼幢、文明楼道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四送”活动4次以上,促进社区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四、稳打稳扎,富民安民,打造和谐安宁的一流社区。

抓好五项工作,为构建和谐、文明、健康新社区奠定扎实基础。一是做好劳动力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社区干部定人分片包干形式,积极寻求就业岗位,推荐群众就业,制定出台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扶持奖励办,激励群众自主创业。二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完善老年人生活费的发放。完善合作医疗及困难补助,提高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做好干部下访工作。两委干部工作中心前移,深入开展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做好富民工作。通过社区经济发展提高股民分红收入、发展房东经济、鼓励自主创业,确保富民工程稳步推进。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9】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一白一黑加一绿”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南棉北粮的格局发展壮大第一大产业。镇党委、政府紧紧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棉花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对棉间的管理,建立棉花加工收购点,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为我县成为棉花基地提供了保证,也加快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县城以南,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接壤,气候干燥,四季少雨,适宜棉花的生长。全镇土地总面积为912平方公里,适宜耕种面积达18.5万亩。截止到20xx年未,棉花种植面积14.5万亩,其中亩产皮棉在130公斤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棉花总产量达45万担, 比20xx年增加3万余担。

二、发展棉花产业的优势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棉花产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镇党委坚持把发展棉花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抓到手上,坚持“改良品种,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坚决退出低产低效棉田,向高产高效棉田集中。加快棉花向优质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为重点,调整棉花产业内部结构,把棉花种植引向优质高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其主导产业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防止棉农盲目种植及低效种植。

镇党委高度重视在有关会议上,多次研究解决棉花种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领导分片包干,与村(场)干部密切协调,以棉花相关环节实施量化管理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引起村干部重视,形成有机的管理局面,为全镇棉花丰产提供了保障,把握了方向。

2、重视技术

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始终是棉花产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20xx年选送部分村干部及种植能手共28名到县党校学习种植技术。广泛开展村(场)内“种植能手”“致富能手”经验交流,大大提高了棉农民的操作技能。以及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广大棉农进行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40余场次,提高了棉农的专业素质和全镇棉花管理总体水平,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全镇14.5万亩棉田全部采用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并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模式。

3、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良种是棉花增产增效最有效、最直接的技术途径。我们选用株型紧凑、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的中棉所35号、长绒棉(新海21号、14号)为主栽品种。从中优化了种植模式,使生产趋向优质、高产、高效区域发展

4、优化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我镇土壤养分含量和棉花目标产量要求,进一步优化配方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微肥,在盛蕾期、盛花期实施两次叶面喷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认真实施氟乐灵化措施,防止草荒,提高肥料利用率。

5、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当前棉花市场形势,结合**县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棉花产业优势,立足提高农民收入,在降低棉花收购成本上下功夫,牢牢的把握“久玖棉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有效途径,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带动了全镇棉花产业的发展。20xx年、20xx年两年先后与疆内大型企业纵横集团、香港百隆集团久玖棉业等达成协议,引进资金近20xx万元在“塔南片区”建成了棉花收购站3处,有效地解决了多年以来塔南棉农售棉难的问题,实现销售旺季日均收购量达300吨以上的良好景象。此外,还引进资金1000万元在镇中心区域修建了日收购量达到200吨以上的“富丽”棉花收购站。通过收购点片的合理布局,有效的降低了售棉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的引进,也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二产、三产的增长比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增添了新的渠道,农民增收也进一步提高。

6、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春季为广大棉农提供棉种、地膜等农业物资信息,而且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的销售渠道,也保证了农资质量,有效降低了棉花的投入成本,仅此一项就为全镇棉农节约投入成本上百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xx年我镇棉花生产将沿着“面积求稳定,产量求突破,效益上水平,套种上档次”的发展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创新为发展目标,确保棉花生产的稳中求增。同时,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前提下,保持主导产业地位坚决不动摇,继续按照“稳棉增粮”的工作思路,调整好粮棉比例,紧紧围绕**县“一白一黑加一绿”发展战略,走好“招商引资”这步棋,进一步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在“转换”上多谋划、多设想,将棉花产业做优、做强。

(一)稳定面积、改良品种、科学种植。

20xx年灌溉用水将会出现紧缺现象,为确保丰收,我镇将采取稳定“中棉”、减少“长棉”、调整密度、提高单产等措施,在具体种植品种上,选择性的进行调整,种植一批高产量、耐旱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尤其要推广产值高、产量大的品种,彻底改变多年来棉花种植品种单一化,而阻碍丰产增收的现象。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广高密度宽膜种植、滴灌等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亩均效益。

(二)推广科学套种、提高亩效益。

为在有限的土地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植棉效益,将在棉田中套种一些小农经济作物,切实提高小农经济作物的品质和档次,淘汰低价位的其它经济作物,选择价位高,棉经共生时间短,相互影响小,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品种进行棉田套种,实现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纯收入的根本目的。

(三)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按照“三南三北”战略布局,进行种植区域的合理规划,进一步促进“南棉北粮”种植格局的形成,逐步消除低产田、进一步提高优质棉花向高产区聚集,形成塔南棉花高产密集种植区。在管理上,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片区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实行连片种植模式,便于机械作业,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加速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四)引进资金项目、促进产品深加工。

首先针对“棉花一身都是宝”这一认识,继续引进一批项目,开发棉花产业的深加工,从现有的棉花收购,发展到棉籽榨油、棉杆压缩制板材、青贮饲料加工、贮藏等棉花周边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两个“龙头企业”,有效促进全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同时,鼓励、扶持村级合作经济,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围绕棉花做文章,推动我镇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棉花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还可以结合建立的项目,有效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0xx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镇党委、政府有决心、也有信心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继续坚持棉花产业的优势资源主导地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把棉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好。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10】

20xx年,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试验区建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及“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等重大部署,切实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枢纽建设,有效推进区域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和无线电事业发展,为实现“两化融合”和灾后经济较快恢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枢纽建设全面启动

信息化基础规划基本形成。按照国家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市委、市政府打造西部经济高地、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和加快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等战略部署,组织力量对我市基础通信环境、产业资源条件、应用需求预期以及国际国内重点城市对比等,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以干线交汇、信息集散、基础设施布局为核心内容构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覆盖西南、辐射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总体构想。完成了《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及其建设性详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及其技术与标准体系和《5·12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性重建实施方案》等的编制。确定了三大体系,24个重大项目(其中,建设数字高速直达国际专用通道和数据存储灾备中心两个项目,已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六部委专项规划),信息化基础规划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七大工程全面实施。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实现了与中央和省的对接,互联网同城交换中心完成了机房建设和链路接入;交互式业务支撑系统的政府门户统一平台加紧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开始应用试点,统一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完成1万张CA证书投放;人口、企业、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应用试点取得成效;数据存储与容灾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启动试点和标准验证;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完成企业信用数据整合和政府及个人信用数据库指标体系建设;800M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扩容与延伸二期工程进入建设招标流程;行政中心基础网络完成改造工程并投入使用。

通信枢纽建设工程正常启动。国际通信出入口工程有效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无线城市”工程的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建设相继展开,“扫盲”计划、3G试验网计划和Wi-Fi网状网计划及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等应用计划陆续实施;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开工建设,以存储装备研制、存储空间提供、数据灾备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应用配套为标志的信息数据应用及处理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的社会投资主体基本确定,并进入投资可研和建设规划编制;基于高端业务同传目标的“三网融合”工程取得重要突破,从政策支持、网络环境、设备研发到应用拓展,逐步形成互动态势。

应急通信工程及时部署。公众通信保障、信息灾难恢复和政府应急指挥三大通信工程灾后迅速启动;互联网传输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预案不断完善,通信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国家重点支持的无线短波、超短波和机动通信系统建设顺利推进;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受灾区域的受损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部恢复运行。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枢纽工程建设以及灾后损毁通信系统恢复等,已累计完成社会投资105亿元。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推进

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按时完成,并在武侯等7个区(市)县先期部署。并联审批系统向区(市)县延伸应用,对促进规范化、服务型、高效率政府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统一政府电子门户工程加紧建设,内容保障和政务、事务等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强化,电子化市民办事、政府办公运行机制开始建立。新都、大邑等区(市)县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服务内容和业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我市得到有效实施,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的全市统一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运行良好,月均发布各级政府公开信息3000余条,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

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推进。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进力度,深入邛崃金利、蒲江巨丰、崇州丰丰等10多家企业展开调研,积极探索“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信息化应用工程实施,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化了“三农热线”建设,丰富了涉农市场、科技等信息资源,全年解答有关咨询1万余次,利用西部农业在线、“三农热线”平台发布农村经济信息1.5万余条。通过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实现网上招商引资超过2.5亿元,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超过3亿元。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示范工程部署实施。温江、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信息化规划编制完成,相关项目启动建设。青白江、龙泉驿企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开始起步,并锁定一批企业,引导其开展信息化技术改造,逐步推进“两化”融合。区域电子商务门户平台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基本形成,花木、蔬菜等市场营销、供需对接的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锦江、温江等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规划深化编制。红旗连锁、国美、苏宁等商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深入。

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加快实施“宽带进村工程”,全市行政村(社区)宽带可接入率达85.36%,比去年提高了15%,建成753个农村便民信息服务中心(站) ,提前超额完成农村信息化民生工程,都江堰、彭州、崇州。

个极重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新建信息服务中心(站)100个。农村信息化培训普遍开展,“信息大篷车”流动服务受到欢迎。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全年全市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共办理各类救助事项152万件。积极推进网上办税服务,全市纳税人网上申报达7万余户,占纳税户50.87%,入库税金49.45亿元。全市出租车电子识别系统和移动稽查系统建设完成,实施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优化改造、中心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二期、公交GPS营运调度系统及电子站牌、交通信息采集和智能交通指挥等重点工程。全市教育信息网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科研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卫生、食品、文化和就业等行业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应用。城市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社区”工作取得成效,促进了网络资源和社会服务向基层延伸。银行卡刷卡环境进一步改善,行业支付得到较快发展,“天府通”卡发卡270万张,日刷卡交易200万笔,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信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9.63亿元,同比增长33.7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465.78亿元,同比增长32.4%,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完成353.85亿元,同比增长35.67%。预计,全年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6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突破400亿元,软件外包服务出口超过3亿美元;全市“双软”认证软件企业达到563家,登记软件产品1885个;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区保持高速发展态势。1-10月,高新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54.2%。武侯区、金牛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71.17亿元和46.07亿元,占全市22.4%和14.5%。龙泉驿区结合国家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IT制造业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都江堰在5·12震灾后,全力支持东软等电子信息企业加速灾后重建,迅速恢复生产。同时,加大了与上海市IT产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对接,上海都江堰软件园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锦江区、温江区分别围绕电子商务示范区、国际金融中心和动漫游戏竞技、体验、研发、销售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信息服务业。

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有效实施。完成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明确了做亮六大产业方向、做强十大产业集群和做优六大产业链的工作部署,并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完成了《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总规;财政、金融、市场和人才等政策加紧研究和完善;IT人才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电子信息地方产品配套目录完善和经济运行监测稳步推进;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企业上市等政策颁布实施,川大智胜和卫土通实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三泰电子和吉锐触摸完成上市辅导和证监会受理;三零、国腾、迈普、颠峰、华诚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发展规划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第六届软洽会、第六届电脑节、全球知名IT企业座谈会、微软外包CEO峰会以及Gartner外包峰会等成功举办,本地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影响明显提升。

四、无线电事业稳步发展

以继承、创新、发展为主题和以资源、技术、应用、管理、产业、人才为核心的《市无线电事业发展规划》基本形成;无线电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频率指配和台站管理加大力度,年检率95%以上;依法行政有效加强,多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执法体系不断健全,无线电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受案查处率100%,无线电干扰申诉受理率和排除率均达到100%;无线电频率资源效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抗震救灾、奥运火炬传递、海博会、西博会等重大活动无线电通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并获得省无委通报表彰,恶意干扰、非法插播等得到有力和有效控制。

五、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救灾救援全力投入。地震使我市公众通信系统遭受重大破坏,全网因话务量巨增,造成系统阻塞和通信严重障碍。通过积极协调各电信运营商,紧急调集力量,采取应急措施,大规模恢复损毁通信设施,全市公众通信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及时组织力量赶赴极重灾区建立无线应急调度基站,有效保障了通信指挥和现场救援;动员IT企业参与抗震救灾,摩托罗拉、海特、川大智胜等企业为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化保障服务,兴网、汇源、信息港等公司无偿提供抗震救灾设备,任我行、鼎天等公司紧急开发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和灾民安置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为救灾救援和灾民安置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政府公告和抗震救灾信息,并协调电信运营商发送公益短信上亿条;协助东软学院师生完成异地转移复课;新建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便民信息服务中心(站)和“亲情信息服务站”及时提供便民服务,受到普遍欢迎。

灾后重建迅速展开。震灾发生后,及时走访慰问了三零、迈普、颠峰、国腾、东软等企业,了解受灾受损情况,共商恢复生产方案,积极帮助我市IT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全部恢复生产;多方协调交通运输、商务、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在产品运输、资金周转、技术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并组织企业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研究和分析了震灾对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产业扶持等对策措施。及时组织灾后全球知名IT企业座谈会,Intel、摩托罗拉、微软等企业对在发展仍然充满信心;积极争取工业与信息化部的支持,灾后重建规划、重大项目安排、救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倾斜等逐步得到落实,受灾镇(乡)对口联系工作有效推进。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11】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州文产办的指导下,我县于2003年9月份开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了调研、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 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003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达学习。 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积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保障 ##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核桃之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调研组从了解##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入手开展工作。                  (一)抓调研,摸家底。为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抓得有的放矢,县文产办根据领导组的安排,从宣传、文体、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调研,形成了真实、详细、有份量的《##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随后又形成了《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两篇调研报告。这三篇调研报告为起草《实施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方案结合县情,有可操作性。在三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形成了《实施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后,报州文产办得到批复。整个方案的实质核心内容是:围绕两大优势,即:一是围绕我县是“中国核桃之乡”的核桃文化优势。用好“中国核桃之乡”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提升核桃文化,大力弘扬核桃文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二是以石门关为重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文化,一方面发展以特色旅游为平台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吸引力,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五个原则。即: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一项改革,即:抓好核桃文化产业、是抓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广播电视产业和抓好教育改革。 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 县文产办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产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州文产办的指导及县级相关部

产业发展岗工作总结【篇12】

今年以来,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县十二次党代会和县“两会”精神,以打造“一城三地”主平台为目标,以“-产业启动年”和“招商引资推进年”活动为载体,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新思路来指导具体工作,不断与时俱进,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各项开发建设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各项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年计划的106%;工业增加值实现10.1亿元,同比增长75%,比县下达指标高50个百分点;工业利税总额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400%。直接出口实现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完成年计划118%。全区财政收入实现2.8亿元,同比增长25%。

2、固定资产投入完成情况

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7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年计划的113%;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4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6%。其中,道路及部分配套工程建设投入10115万元,安置房建设投入万元,征地投入补偿费和安置费10287万元,拆迁投入补偿款21253万元,-工程完成投入1.3亿元。

3、招商引资完成情况

全区新批外资项目16个,增资项目5个,实现合同外资17418.28万美元,同比增长247%,完成年计划的119.6%,占全县合同利用外资的%;实到外资6837万美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年计划的102%,占全县实际利用外资的%。

新批县外内资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10.32亿元,新增注册资本3.03亿元。实到县外内资6.89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年计划的100%。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机制体制,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调整开发建设体制。从有利于整体推进、统筹开发的高度,全面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有关开发区开发建设体制调整的战略部署,将*港区纳入到开发区开发建设体系中来,形成了“以港促区、港区联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格局。

二是建立新的融资平台。通过港区、开发区的资源整合,拓展了发展空间,建立了强大的融资平台,20*年获得了银行授信5.85亿元,已到位资金3.2亿元,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挠开发区发展的资金瓶颈,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抓规划编制,完善发展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以及电力、产业等各个专业规划,结合-围垦和-联运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各项规划编制的进程,进一步完善-建设布局。加快推进《-新区分区规划》的编制,对大桥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产业布局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完成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框架编制。完成了《*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初步编制,对港区岸线的功能以及港口、码头和海河联运等进行规划控制,待市政府审批。完成了《*港区海河联运总体规划》初稿编制工作。完成了《-口岸扩大开放实施意见》编制的评审工作,对*港区口岸发展水平、口岸扩大开放水陆域范围、口岸开放配套设施布局以及电子口岸信息系统等进行了初步编制。完成了大桥新区《产业规划》及部分地块20*年招商产业指导的初步编制。完成六平申线海塘支线航道拓宽项目建议书的初稿编制以及围涂二期工程生活岸线围堤防潮标准的调整,将50年一遇改为百年一遇标准。完成了区内新城、西塘两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三)抓港区开发,提升发展空间

坚持以港区东段围涂工程和现有港口码头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港区开发建设进程。

1、加快*东段围涂工程建设

20*年,*东段围涂二期工程主堤按计划于12月中旬胜利合龙,工程累计投入达1.3亿元;二期工程围涂工程完成施工单位招标。主要做法是:

一是制定计划,抓落实。按照年初排定计划,一期工程汛期前完成基础处理并预留龙口,12月底前完成龙口封堵。为确保这两个节点顺利完成,制定了全年施工计划,将其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分析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监管,抓质量。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监理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在施工中对特别重要的部位或隐蔽工程部位实行旁站监理,工程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每月不少于22天在现场进行管理;严把原材料关,对地基处理中的排水板、土工布等原材料一律进行使用前的检测试验;加大日常巡查工作力度,每天派人到施工现场场巡查,及时处理工程中发现的问题。

三是明确责任,抓安全。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合同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对施工单位各班组特别是机械及运输车辆的管理教育,并把安全工作作为对施工单位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实行奖罚。

四是做好服务,抓进度。积极主动做好澉浦镇澉北村村民政策处理工作,确保围涂石料运输畅通;加强与秦山核电联运有限公司联系,建立联络机制,做好方家山石料开采与运输;做好长山矿石料开采项目前期准备,完成上山道路修筑,为明年1月正式开采奠定基础。

2、加快现有港口开发

到20*年年底,*港区-1个5000吨级外海码头已投入试运行。*港区C区1#、2#两个万吨级公用码头项目已委托省交规院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的初步编制,并完成了这两个码头沿线初步的地质勘测和水深、水下地形的测量工作。

(四)抓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1、加大征迁工作力度

坚持以人为本,先后分个三个段段实施和谐拆迁。开展了开发区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全年完成各类房屋拆迁929户,其中农民私房850户,商店24户,集体资产17户,企业28户,养殖业10户,拆迁总面积达3*112m2,涉及王庄村、新海村、新城村、西塘村四个行政村的32个承包组,拆迁人口涉及4039人。完成对下土地政策处理2577亩,办理农转非人员1512名。

一是实施阳光拆迁,维护好拆迁户利益。按照“交叉展开、分片包干、全员参与”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批人马干到底、一个政策挺到底”的原则,采取分区块、分批次、分时段、定人定组的工作方法开展拆迁,将政策挨家挨户送到拆迁户,规范拆迁工作程序,在清点评估后对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并分组到拆迁户家中开展查漏补缺,对有遗漏和误差的坚决补正,确保拆迁公平、公开、公正。

二是建好安置房,让拆迁户安居乐业。从选址、方案设计、质量管理、配套设施建设、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对安置房建设进行严格的把关。全年完成9.8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启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滨海花苑,做好海港花苑和港湾花苑安置房建设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好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保护被安置农户的切身利益。全年共安置房屋2268套,安置房总面积250302m2。

三是坚持有情操作,妥善处理困难群众。针对有些困难群众临时安置等困难,从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出发,专门修建临时安置过渡房,专门对临时过渡房进行了加固装修,尽最大可能帮助拆迁户解决过渡期的住宿困难。

四是加强工作力量,减少拆迁矛盾。争取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从全县各个部门、单位抽调了一部分有农村工作经验、有一定威信的老干部,组成了县工作指导组,全力配合做好拆迁期间各项动员、联络工作。

五是综合运用多种操作机制开展拆迁。根据拆迁的具体情况不同,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经济奖励机制、阳光操作机制和程序约束机制等操作机制,全面开展拆迁的具体工作,确保了拆迁平稳、有序推进。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投入建安资金10115万元,新建道路16.9公里,植绿25万平方米,新铺设雨水管道12.2公里,污水管道9公里,铺装人行道2.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98套,铺设供水管线4.5公里,迁移各类管线25项,建成嘉化污水专线0.58公里。

其中,完成了东海大道、西塘路、海港大道、海湾大道、椰岛路、方家埭路、东港路、银滩路等8条道路分路段建设,总长6.75公里;启动了西场路、海河大道南延段、郑家埭路、棕榈路、椰岛路、银滩路、滨海大道、泾海路、海港大道等9条道路的分路段建设,总长10.02公里;做好了对东西大道景观改造等6条道路分路段开工建设的前期准备;完成了人民群众广为关注的西场路2.3公里的维修与改造,对西塘村、王庄村、曙光村的4.4公里村级道路进行了硬化。

主要推进措施是: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实施BT开发。由*闵行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代建部分道路及配套设施。针对BT项目工程的特殊性,成立BT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在工地设立现场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现场办公,及时协调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建立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本委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抓好各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工程的立项、报批、勘测、设计,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好施工、监理单位,尽量将项目的前期做细做透,将好的施工、监理单位选择进来,将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将设计的合理性体现出来。

四是抓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重点对项目部人员和监理人员进行监管,对关键人员进行严格的考勤,并不定期抽查相关的台帐资料。定期召开工程例会监督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五)抓项目建设,培育临港产业

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推进为载体,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大桥新区临港产业培育进程。

1、努力推进招商引资排位前移

20*年,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创历史新高,分别占全县的%和%,呈现出三位数高增长态势,增幅居全市首位。合同外资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排名前移位,实际利用外资排名前移位。

一是建立项目初审制。制订出台了《*经济开发区对引进项目实行初审制的意见》,成立了开发区引进项目初审工作领导小组,从产业导向、投资强度、税收、环保、投资规模等方面,对20*年4月1日以后拟落户*经济开发区(含港区)的项目以及过去已签约但尚未取得土地且未经论证过的项目进行评估,使招商工作做到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引进的项目好中挑好,确保项目质量。

二是建立外资到位促进机制。对新引进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招商局加强沟通,完成项目报批和注册工作;已落户项目或已开工企业由区经发局做好基础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等多方面服务工作,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

三是建立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从每个项目的前期谈判、项目报批到项目用地出让、到位资金的验资工作等等,原则上都有一人跟踪联络,做好服务。

四是积极开展对外蹲点招商。分批分地派出招商人员赴*、*等地蹲点招商,坚持小分队、多梯次、不间断、轮流在外招商。同时,派出招商人员赴宁波、温州、杭州、*、深圳、*等地专访一些知名企业或已到开发区考察过的拟投资企业,先后参加**招商洽谈会、20*年紧固件贸易洽谈会、宁波浙洽会、嘉兴(深圳)恳谈会、*(*)招商恳谈会等活动。

五是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网络体系。建立了*籍在沪知名人士数据库和通讯录,加强与*国外驻沪机构、大集团、咨询服务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办事处的窗口作用,加强与各类招商中介机构的联系,加强与省驻沪办、浦东新区各地投资企业协会、浦东新区贸促会等兄弟市、县驻沪办事处的联系,多方捕捉招商信息。

2、奋力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20*年,全区在建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42个,其中20*年新开工项目12个,竣工试生产项目8个,全年生产性投入达16亿元。

一是打好基础抓项目审批。全年共完成生产性投资审批项目32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新建项目11个,技改项目21个,项目审批办结率达成100%。

二是做好服务抓项目建设。加快农转用地项目报批速度,全年共报批农转用土地17个,总面积1841.649亩,其中已批准15个,面积1448.6*亩。全年出让工业用地项目23项,面积8*.2235亩,确保了项目建设用地。同时,积极主动做好部分招商项目土地挂牌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按时做好进区项目基建供电、用水、排污的申报与地面附属物的迁移,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立项目推进联系会议制度,每月定期组织管委会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和督促管委会相关部门及时处理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建立项目推进顾问制度,专门从有关部门聘请14名项目推进顾问,针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及时商请他们帮助解决,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与质量。

(六)抓经济管理,营造发展环境

1、强化劳动保障工作

以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尤其是工资支付行为为主线,以解决劳资纠纷尤其是群体性事件为重点,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等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实施了租赁企业欠薪保证金制度,致力于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模糊工资问题,取得实效。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6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00人,在职职工培训3000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实际完成826人,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95%,企业劳动保障书面审查175家,监察企业169家,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2、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认真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强化对企业特种设备、压力容器、危化品使用和存储等的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全区安全年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一年来,全区各项安全生产均控制在县下达指标内,全年无工矿死亡事故,无火灾事故和水上交通事故发生,亿元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零,较好地实现了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目标。

3、强化科技科普工作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一系列科技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全年企业申报新产品8项,已受理专利申报60项。积极开展产、学、研和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全年上报产学研项目2项,上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各1家。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安徽、武汉校园招聘人才。积极开展科普村的创建,新海村和王庄村建立了科普学校、科普阅览室和科普活动室并通过了县级验收。加强金桥工程项目的申报,全年共申报县级金桥工程项目1项。

4、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集中供热,区内东南区块内新建的博大、精细、特力等项目全部引入港区热电厂汽源实行了集中供热,吉安电厂供热管网建设已启动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年20个新建、扩建、技改建设项目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入网率达到100%。积极做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对污水排放企业的在线监控。加强对西塘、海塘集镇环境整治,对东港村马路市场进行了整治,通过市场化操作引进物业公司加强对新建成道路的保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六个行政村垃圾集中处理已覆盖到每个承包户。加大打击农村违章建筑行为,全年查处理各种违法、违章建设案件16起,通过巡逻检查发现和接举报后及时纠正和遏制的有10起。

(七)抓社会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紧密结合“作风建设年”的深入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平安开发区建设等工作,为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1、加强党群事业建设

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为抓手,提升开发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围绕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对本委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和完善,共出台了17项管理制度。通过新建、联建、挂建等形式,新组建了7家非公企业党组织。新设置了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局、城建监察中队两个内设机构,通过公开招考为招商、工程、办公室、城管等部门配备充实了部分工作人员。坚持每月组织一次主题培训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学习讲座,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完成了ISO9001和ISO14000“二合一”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工作和开发区综合办公平台的第一期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外宣传,组织承办了“跨越杭州湾——国内主流媒体*行”大型宣传活动。

以工会、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开发建设氛围。先后组织了海利之夜、新东方杯篮球赛、大桥文艺演出、纪念建党86周年、法制宣传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巾帼示范建功活动,成功举办服装行业“金海欧”杯服装技能比武,在新城村开展系列“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

以作风建设年为主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建立督查制度,进一步强化并完善督查工作。落实《干部任用管理条例》,对今年来新提拔任用的八名中层干部通过考察、党委集体研究讨论、公示、任前谈话等环节,规范程序。加强对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的监督,加强村级财务、集体资产、土地管理等项目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制度,对所有招投标项目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四书”,即“工程合同书”、“质量保证书”、“廉政责任书”、“建设安全书”,实现工程监理与项目建设进展同步。

2、重视社会事业建设

克服中心工作任务重、人手少等重重困难,通过有序、扎实的工作,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在计划生育方面,落实奖励扶助制度,抓好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全年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2‰,90%的外来人员都得到基本的管理与服务。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开展了“无邪教村(社区)”创建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治理“三车”被盗、“天网1号”等集中整治工作;进一步健全基层维稳工作机制,全年成功调解民间纠纷18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1件,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扎实推进综治进民企工作,全年新加入创建规模企业6家;深化农村法律服务,六个行政村均聘请了专职律师担任村法律顾问;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有5个行政村被评为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王庄村被授予嘉兴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

在民政事业方面,积极组织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参保21175人,参保率达到93%以上,超额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各项残疾人工作,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将63名持证残疾人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为9名白内障患者办理了康复得明困难补助;做好双拥工作,走访慰问现役军人家属,慰问驻盐部队官兵,做好带病回乡复退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的抚恤金、优待金的管理与发放,全年为义务兵家属发放优待金30多万元。

在农业农村方面,全面实现了村帐区管,对各村经济合作社的财经纪律执行、非生产性开支、债权债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审计,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工作,全面完成农业普查工作,完成9.302公里河道疏浚,认真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共完成生猪保险参保13户,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打击收购、贩卖病死猪行为,全年查获病死猪肉2825公斤,继续加强对加拿大一支黄花防治力度。曙光村顺利通过县“十百”工程整治村建设的考核验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我们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港区开发、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压力非常大。在港区开发方面,在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等方面落后于独山、乍浦港区,不能适应*滨海大开发的需要;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缺乏好项目、大项目、优项目,缺乏纯外资项目和真正的临港工业项目以及真正的现代服务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的形象与我们所处的交通区位形象极度不对称;在要素制约方面,我们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工作运行机制、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 产业发展报告汇编12篇

    以下“产业发展报告”一文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许多成功人士皆离不开辛勤付出和实践,这在平凡的工作中尤为突出。我们时常需要写报告,撰写报告可以培养我们反思自己的习惯。相信您在阅读本网页内容后一定能够获益良多!...

  • 企业发展部工作总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发展部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按照公司七届二次职代会确定的“抓短板 夯基础 上台阶 努力向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供电企业先进行列迈进”的工作思路,企...

  • 工作展望总结合集1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朋友间分享一些经典句子是很常见的,人们认为可以用句子表达的东西,有没有你很喜欢的句子?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工作展望总结合集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转眼瞬间,20__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工作、思想、学习较有新的提高,对生活、人生有了进一步的...

  • 发展工作总结

    经过细致思考,栏目小编为您编辑了“发展工作总结”,请不要错过我们网站上更多解决方案的更新。处理文档有助于我们追踪和评估工作成果,许多写作者在动笔前都会参考类似范文,范文的构思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创作。...

  • 教师岗位工作总结12篇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教师岗位工作总结。文档是工作和学习上很重要的一环,范文使用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 了解范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还请您收藏本文!...

  • 专业发展工作总结(集锦7篇)

    这篇文章详细解释了《专业发展工作总结》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我们在撰写范文时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对于营销行业来说拟写文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网络会搜集大量的范文。学习范文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 生产经理工作总结12篇

    互联网办公让写作变得更加快捷,各种范文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您是否在寻找好的范文呢?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了一篇《生产经理工作总结》,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 回望展望工作总结(精选12篇)

    需要了解关于“回望展望工作总结”的相关知识不妨来看看这篇文章,大家了解的范文有哪些?很多人都有写心得规划总结等文章的经验,当我们写不好时不妨借助范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