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范文大全# #动能势能课件热门十二篇#】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编写好的教案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大家是不是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励志的句子编辑经过耐心的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动能势能课件”,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所兴趣请跟进我们的官网!

动能势能课件 篇1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势能课件 篇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示例之一

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斜槽,弹簧片,木球,人造地球卫星的挂图等。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通过“想想议议”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4)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1.滚摆实验能直观地表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它的优点在于能量转化的过程比较缓慢,摆轮高度变化明显、直观,摆轮转动快慢变化也能直接观察。实验中应充分发挥上述优点,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摆轮的轴应相对细些,以减缓摆轮的升降速度。固定摆绳时,应穿过轴的横孔,不宜用缠绕的方法固定,以防打滑。

(2)要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便于观察摆轮速度的变化。

(3)摆轮应当边缘厚重,以增大转动惯量。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动能势能课件 篇3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势能课件 篇4

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

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 :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 知道能量、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

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习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汇报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适时点拨精讲。

二、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汇报结论、交流反思

本环节我让学生分组利用18min的时间,用实验验证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断巡视,观察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个别指导,引导学

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量。我预设的实验方案如下,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实验结论: ( 学生完成)

2、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第一次,我们使小玻璃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二):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做两次实验。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2、势能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方法:我们用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钢球和玻璃球做两次实验。让钢球和玻璃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较两次实验中钢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实验结论:( 学生完成)

(三):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做一个实验。把一块硬纸片放在弹簧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大家猜想,弹簧能不能做功?放开手,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三、练习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激活能力

本环节学生利用9min的时间,独立完成练习并汇报反思,我进行巡视,观察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聆听学生的汇报,并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我设计的练习题如下。

1、判定下列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或势能,假如有,说出能量的名称,假如没有,说明原因:

①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铅球: ;

②悬挂在室内的电灯: ;

③玩具汽车中被卷紧的发条: ;

④弹簧: ;

⑤在空中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

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列车: ;

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

⑧被拉弯的钢板尺 ;

⑨被水电站拦河坝拦住的上游水 ;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

2、质量较大的喜鹊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假如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 飞得快。

3、假如卡车空载和满载时都以同样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 满载时具有的动能.(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四、课堂小结

我引导学生利用2min的时间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我利用1min的时间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P70“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4题,第5题不做共同要求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选做。

2、预习: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一、能量

1、概念

2、单位

二、动能

1、概念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三、重力势能

1、概念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弹性势能

1、概念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势能课件 篇5

中考基本要求:

1.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机械能和弹性势能,并能举例说明。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不同形式的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中考常考内容:

1.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判断一个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2.比较物体具有的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大小。

3.分析有关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事例。

能是一种状态,能量的大小是状态量;而做功是一个过程,功的大小是过程量。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说明此物体具有能。但是有能不一定正在做功。功代表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一另种形式的数量,因而功和能的单位也是相同的。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做功的本领叫做动能。

运动的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物体的质量,二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动能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小其动能越小。具有相同运动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小动能越小。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例如:被举高的重锤,空中的飞机,阳台上的花盆等都具有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物体的质量,另一个是物体距零势能面的高度。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距零势能面的高度越大,其重力势能越大,物体距零势能面的高度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当物体距零势能面的高度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其重力势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形变会发生变化,称为形变。如果将对物体施加的外力撤消,物体的形变能够完全消失,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原来形状的能力,具有做功的本领,因此具有能,这种能称为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弹簧本身的性质,另一个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当弹簧本身的性质相同时,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形变越小,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小;当弹簧形变相同时,性质不同的弹簧弹性势能不同。

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可以用来为人类服务。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建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例1]在下面的现象中,有哪些物体做了功?

1、叉车举起货物;

2、马拉车前进;

3、水开了,水蒸汽顶起了壶盖;

4、拉弯了的弓。

判断这些现象中的物体能否做功的目的是找出功和能之间的联系。能量和功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 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换句话说,具有能的物体的特点是它们具有做功的本领(这种本领可以是潜在的)。因此,叉车、马车、水蒸汽和被拉弯的弓都具有能。

2、利用上图的装置,做下面两个实验。

1、将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沿斜面滚下。仔细观察钢球每次滚到下端时,获得的速度是否一样?在哪种情况下,钢球将木块推得最远?

2、取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让它们分别从同一高度滚下,观察哪个钢球将木块推得更远? 答案:

1、在第一次实验中,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获得的速度不同。从越高的地方滚下,钢球获得的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表明速度越大,钢球具有的动能越大。

2、在第二次实验中,由于钢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到达底步时的速度相同。质量大的钢球将木块推得更远。表明 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4、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将木桩打入地里的深度是否相同?将质量不同的重锤从同一高度落下,将木桩打入地里的深度是否相同? 答案:用同一重锤打木桩时,重锤被举得越高,下落时的速度也就越大,将木桩打入地里越深。说明,重锤被举得越高越高,对木桩做的功就越多,即它的重力势能越大。

将不同的重锤从同一高度落下时,质量大的重锤将木桩将打入地里较深。说明重锤的质量越大,对木桩做的功就越多,即它的重力势能越大。

5、人在拉弓时,弓被拉弯的程度不同时,箭被射出去的距离是否相同?

说明: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是由它弹性变形的程度决定决定的。物体弹性变形越大,它的弹性势能也就越大。

例2.火箭在大气层里加速上升的过程中,若不考虑质量的变化,其(

)

例4.如图1所示,天花板上挂一个单摆,放手后摆球沿弧一枚钉子,当摆球从

点时,绳子被钉子挡住。则小球在左侧升高的高度将(

A、到达地面时动能不相等,沿 自由下滑,到达同一水平地面上,如果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点,在这一过程中,

例6.如图4所示,把一小球从碗壁 小球的能量转化形式为(

D、从 到 到 到 到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从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从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本讲巩固练习:

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降落的过程中,他具有的(

A、骑自行车匀速下坡,机械能不变 B、射向球门的足球,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C、匀速上坡的车,机械能不断增大 D、带动钟表转动的发条,将动能转化为势能

3.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处分别沿光滑和粗糙斜面下滑到地面的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情况是(

C、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

D、甲物体的高度比乙物体的高度高,则甲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比乙物体的重力势能大

2. 关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势能增大 B、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C、机械能增大 D、机械能不变

水流功?水流的功率是多大?( 5. 甲、乙两物体,甲每分种运动50米,乙每秒钟运动20米,则甲、乙两物体动能较大的是(

)

6.放在同一桌面上的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小球,一个为铜球,一个为铝球,铜球静止,铝球在桌面上做匀速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面,则(

8. 有四种器材:(1)自行车座;(2)机械手表;(3)衣服夹子;(4)发令手枪。其中利用弹簧形变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工作的有(

)

A、(1)和(2) B、(1)和(4) C、(2)和(3) D、(2)和(4)

9.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时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起重机沿竖直方向匀速吊起重为G的物体,在这一过程中,物体的

12.(北京崇文区)行使中的摩托车以不变的速度冲上斜坡,它在上坡的过程中

13.( 北京朝阳区)下列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

14.跳伞运动员从高空的飞机上跳下后,在降落伞尚未打开之前的下落过程中,运动员的:( )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15.在日常生活中的水平桌面上滑行的木块,水平方向只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木块可视为一个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6.跳水运动员从高台上跳下,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___,动能___。(填“增加”、“ 不变”或“减少”)

(D)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1.下列关于能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在书架高层上的书没有做功,所以它不具有能 B.举得高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不一定大 C.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越多 D.速度相同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动能一定相等。 2.骑自行车上坡时,在上坡前一般要加紧蹬几下,这是为了( ) A.增大惯性 B.减少阻力 C.增大动能 D.增大势能 3.正在匀速爬坡的汽车,发生显著变化的物理量是 A.质量 B.动能 C.重力势能 D.重力 4.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事例是( ) A.秋千从低处荡向高处 B.匀速上升的直升飞机 C.跳伞运动员在空中下落 D.从斜面滚下的小球 5.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当卫星( )

A.在近地点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大 B.在近地点时,势能最小,动能最小 C.在远地点时,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D.在远地点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

6.飞机在高空水平方向上匀速飞行,同时空投救灾物品,在飞机投救灾物品的前后,飞机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是()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 B.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C.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加 D.动能和重力势都减少

动能势能课件 篇6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动能势能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课题】

【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势能课件 篇8

【课题】

【重点和难点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 设计】

1, 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 新授课:势能

1) ,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动能势能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求知欲望较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大玻璃球、小玻璃球、小木块、斜面、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举一些学生很好理解的例子,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一)动能

由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来认识物体能够做功。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这些物体具有的能是同一种能,即动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让学生说出一些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动能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4、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一样吗?让同学知道动能有大有小。然后通过两个新闻资料,让学生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启发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什么不一样呀?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二)重力势能

1、启发归纳:通过观看两个大石头的图片,想象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能够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2、引导思考:观看重力势能的一个应用图片,提问打桩机为什么做的又高又大呢?引导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学生对弹性势能的实例比较熟悉,通过几组有关弹性势能的图片,参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2、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3、动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弹开小木块,根据拉开的程度不同,观察几次弹开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及研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

弹性物体的材料

动能势能课件 篇10

我在认真学习了大纲和教材之后,对这节课的处理力争在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编排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沿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所以我改变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一单一过程,从引导学生研究单摆的摆球运动入手,使学生展开探索,举一反三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规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单摆在各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个摆动周期较长的单摆,也就是由一根长约2m的摆线将质量为2Kg的球体悬挂在天花板的挂钩上。演示时教师要靠墙而立,把摆球拉到自己鼻尖处,然后将摆球轻轻释放,在摆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时,头一点也不要动。学生从这种“惊险”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极其深刻的印象,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摆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出实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引导学生得出摆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能否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之所以让学生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建的设计给予鼓励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参与的勇气。

在设计与操作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找缺点,挑毛病,甚至对课本演示实验“ 吹毛求疵”,经过教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指导,学生改进了许多实验,比如本节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小钢球碰撞的是弹片,由于弹片弹性形变发生在一瞬间,不易观察,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用弹簧来替代弹片,效果明显,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们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另外,为了增强物理学科与科学、社会的联系,我在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之后,提出:流动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让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调查活动,以获得有关水电站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本节课的“ 想想议议”,教材要求学生把皮球涂上黑颜色做实验,这样容易把手和球弄脏,所以我启发学生:不涂黑颜色可以吗?学生决定涂上水来做实验,然而球反复落下时,留下的水印却是重合的,无法观察,怎样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镜,当球碰到镜面反弹起来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镜,使镜面上每个水迹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的最后,我利用了一只扁圆铁盒,盒的内侧用塑料泡沫挤住几块铜块、铁块等重物,然后盖上盒盖,在盒外标出重物所在的位置。把它侧放在桌面上,且重物在最低处,它将静止不动;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的底部时,它将沿斜面向下滚;再把它侧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顶端时,一松手,它将向斜面顶端滚动,成了“会自动爬坡的轮子”,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他们都很惊奇;当把它侧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且重物稍偏向一方,一松手,它会在玻璃板上来回滚动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学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所以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个究竟,甚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乐之中,这样就将物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以上是我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的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动能势能课件 篇11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功和内能的关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变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改变或转化的过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在前面学习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活动1”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习也是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建立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又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活动3”研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最后,教材指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二、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它是学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础;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能量转化现象的基础,所以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三、 学情分析:

我执教的对象是普通班学生,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学习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学生占10%,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占30%。但总体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 教法选择:

教学方法:“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这句醒目的格言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光说是没有用的,听见后很快就忘记了。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能真正的了解。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放心让孩子去实践,这样学习到的东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说,动手第一,看见第二,听见第三。再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五、 学法选择: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六、 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幻灯片播放《超强台风》电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向房屋!身陷绝境的人们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军民一心抗灾救人谱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乐章,人性在天灾面前绽放出瑰丽光辉。

为什么巨浪和龙卷风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课。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关系

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车,用吹风机对着小汽车吹,车子向前行驶。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出:车子向前行驶是因为吹风机吹出的风对车子做功了。电影中巨浪推动汽车、龙卷风吹动汽车也都是对汽车做功了。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讨论分析: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 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然后可以让学生列举具有能的实例,并从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能量的理解。

紧接着,可通过播放视频“微风拂柳、台风来袭”和演示实验“吹风机大小不同的风吹讲台上的玩具小汽车”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的总结,得出功和能的关系。

3、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风车转动”和“冲浪运动”,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动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动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动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车祸的图片和报道,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进行“活动1”的实验,在实验前,可让学生先动手实验:

1、探究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

引导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安排两道题反馈,努力引导学习成绩较弱学生发表看法。总结时,可让中等学生思考后回答,鼓励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明白动能与质量和速度都有关,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对车辆限速,而且不同的车型限速不同。

然后播放“车窗垃圾”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动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4、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打桩机”和“撑杆跳高”,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势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势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哪块大石头让你感到不安?”,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活动2”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然后播放“请勿高空抛物”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重力势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愤怒的小鸟”,让学生猜想弹性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实验:哪种情况下的钢尺可以将小木块弹得更高?,

引导学生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5、机械能的转化

让学生明确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演示实验摆球的摆动,播放视频:跳板表演、蹦床、过山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再演示实验:乒乓球的下落过程,让学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最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

最后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谢谢!

动能势能课件 篇12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 二下语文课件热门12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件中的信息是老师们精心编写的。教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篇优秀的“二下语文课件”文章,值得向大家推荐,以供借鉴参考,希望能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语文课件 06-20
  • 温度计课件(热门十篇)

    平时的生活中,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小编特别编辑了“温度计课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还不能主动关注异性同伴的不同特征,于是我先从观察显而易见的外表开始,再通过讨论、操作、发散思维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

  • 小蜗牛课件热门十篇

    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需提前编写好教案的课件就可以。编写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现在网上有很多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对于“小蜗牛课件”相关的信息,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您的生活产生一些改变!...

  • 雷雨课件(热门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所以我们需要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制作教案和课件应该能够展现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出色的“雷雨课件”文章,相信你能够从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雷雨课件 12-19
  • 2023动画片课件热门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些教案和课件的内容都是由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制定好教案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了满足你的需求,励志的句子已经为您整理出一篇符合要求的“动画片课件”文章。强烈建议您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 c语言课件热门十五篇

    在新学期开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现在开始布置教案和课件也并非太迟。良好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那么教案课件该如何设计呢?欢迎阅读由我们小编精心策划的“c语言课件”文章,接下来为您提供的是一些有关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语言课件 10-12
  • 动能定理课件

    如果您对“动能定理课件”感兴趣励志的句子小编给您推荐这篇文章。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航标。感谢您来品味这篇文章!...

  • 老师用课件(热门十一篇)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老师用课件,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二、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

    老师课件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