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作文# #立场读后感(合集七篇)#】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涉及“立场读后感”相关的知识资料,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 记录下人生的点滴和感悟,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读后感头疼?请相信这篇文章会改善您的思考方式!

立场读后感【篇1】

长长的冬天因为有雪花的陪伴而温馨,初春的第一场雪虽未没脚踝,但足以让人雀跃,一时间打开朋友圈都是雪落的光影,大人们都窃喜不已,更何况孩子们呢?看完电影带两个孩子走出电影院,宽阔的街道,路边的灌木丛已不见零星的雪花,两个孩子难免有些失落,也许房顶上还有?侄子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喃喃自语,也许吧!我随声附和着。

寒假前,学校布置读书目,虽说是电子书,也许是因为带着任务,感觉比以往每次都读得更加深入,下午的读书分享活动,台上嘉宾的互动,眼前又画片似的情景再现。开场引入什么才是儿童立场?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在台下想,片面来看我认为儿童立场应该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儿童”为核心切入点,不放在点面,聚焦儿童,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初雪的早晨,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不否定他的某种猜测,不果敢的打乱他的谈话,再读《儿童立场》我感受到了温度和力量,带给我了心智的启迪,我想从以下方面来谈感受。

一、关于为师,重新做一个孩子

小的时候想长大,幻想着能成为可爱的小大人,再大点又想成为有用的人,环环相扣,似乎没有任何的不妥。每当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去放大他的错误,却忽视了他的感受。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呈现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模样,却忽视了孩子想成为什么样?一直和孩子们说,尽量早餐在家里吃,连续几天的早自习的教室里充斥着一股油腻的“肉包子”和大葱的味道,学生较多,连续通风换气依然味道并存。在教室里又不好贸然去问,有两次这个男生迟到,无疑空气中又充斥着奇怪的气味,早饭可以在家里吃,他只嗯。他依然迟到,这次我批评了他,他很委屈,家中没人在家,早上又没闹钟,起晚的时候就匆匆抓上桌上的钱,在早餐铺边走边吃。从孩子的立场来看他不想迟到,更不想逗留在早餐铺,这也没什么不妥。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小孩子的心里去体验才能除苦造福。俯下身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显微镜下的错误是不能用放大镜去折射衡量,重新做回孩子,发现童年的自己。

二、以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游戏”

课堂上讲桌上总是有笔盖,原来课间孩子们在玩弹笔盖,没收了几支“导弹笔”,可状况还时有发生,制止,没收。课间楼上的孩子受活动空间的影响,活动空间局限,留在教室里居多,安静的孩子会掏出感兴趣的书看,可生性活泼的的孩子总是郁郁寡欢,总得有伸展的空间。玩笔,弹笔盖,未尝不可。于是不反对孩子们此项游戏,再看成尚荣老师他也提到了,儿童有他自己游戏的方式,儿童传统的游戏不见了,儿童的童心也就不见了,这个学期要深度挖掘一些传统的游戏,让孩子们“乐学”“乐玩”。

不管是生活还是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要有健康的心态,让“童年”再现,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享受变化之美,好好和孩子相处,共享成长之趣。

立场读后感【篇2】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看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有漏洞,然后就按自己的观点怼过去,最后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杠精,还沾沾自喜,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事物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批判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文化遮蔽,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和对我们有利的,排斥不同的声音,然后就容易丧失了公平性。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要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详细的说,就是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求知的心态,不可傲慢蔑视别人的建议。还要有被挑战自己认知的勇气,学会接纳,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学会换位思考,站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追求真理。要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通过思维推理形成信念。最后,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者,不要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最后,要学会做一个自我思维批判者,努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这才将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立场读后感【篇3】

儿童长宜放远量

初春,阅读《儿童立场》一书。

文中有两句话,我反复品味,唇齿留香:

“可能性是儿童的伟大之处。”

“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一句是成尚荣的,一句是范梅南的。是的,当我们站在人生终端回望时,会发现儿童时期只是人生的起点,只是生命的过程。“可能性”是对儿童的发现,对儿童的价值的洞见——儿童是目的,不是工具;儿童的价值是发展,不是功成名就。

发现儿童可能性的同时,如何看待现实性呢?我想现实性是基于当下,可能性是基于未来。两者并不矛盾,但不能只唯其一。只唯现实性,教育就陷入功利主义;只唯可能性,教育就陷入虚无主义。儿童教育要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

想起诗词中的两个儿童: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前一个是少年志气,后一个是悠闲可爱,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情趣。生活中缺了哪一个,都寡淡无味。让儿童成为儿童,是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的第一步。

儿童是自由的,因此教师要给儿童自由的时间,作业需适量;

儿童是好奇的,因此教师要给儿童探索的机会,杜绝满堂讲;

儿童是游戏的,因此教师要给儿童游戏的支持,教学需设计;

儿童是幻想的,因此教师要给儿童幻想的空间,评价重过程。

儿童长宜放远量,用发展的眼光看儿童,我们会少一份急躁,多一份等待;少一份喧闹,多一份安静;少一份苛刻,多一份欣赏。

阅读时,一张一张书页像一片一片花瓣,我读着一页,花开一瓣,美丽了我的视野。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与儿童立场在阅读中相遇,很是美好。

立场读后感【篇4】

《思辨与立场》的英文名字是批判性思维,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樊登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极高,樊登老师说他做读书会,如果最后人们只记住一本书,他想推荐这本《思辨与立场》。

我给大家说一些我在书中新的认知。人的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的意义;情感监控或评估思维所产生的意义;欲求引发动力。

一句“思维塑造了你,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有怎样的感受,也无论你想要什么——一切都由你的思维品质决定。”“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思维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的,没有将思考的细节提升到词语水平。”

这本书我大约买了四个月的时间,目前为止只看了前5章,这是一本需要自己去实践的书,教大家如何去反思,如何去自省。大家都知道换位思考这个词语,可是真正地做到换位思考就太难了。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思维对自己的影响非常深,自己的价值观有些根深蒂固。就像自己很焦虑,有的时候容易纠结,还是缺乏一些认知坚毅和认知勇气。对于我换工作和怼人的精神来看又有一定的勇气,但是还是缺乏一些相信自己的能力。今天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我之前摘抄了一点书中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立场读后感【篇5】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那本大名鼎鼎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生动而深刻的对作为社会群体的个体思维过程进行过淋漓尽致的描述,即群体自觉个性的丧失,群体化的冲动、偏执和专横,因此特别容易被简单粗暴的口号或者形象所煽动;群体只接受最简单的概念,只进行形象化的感性思考,因此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思辨活动。这些观点在我们审视那些群体性癫狂的历史时,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视角。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存在,在许多方面都具备勒庞所说的那些典型特征,即自我蒙蔽(主动或被动将思维限定在自我的框架中)、偏见(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狂妄自大(很多时候是潜意识里我们并不曾意识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法有效进行换位思考)等,这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认识到事情的真相或者有效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便是《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探讨的主旨,它在如何启发读者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方面做了细致的阐述,发人深省。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在具体的思维方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古代先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句话从欧洲文明的源头以降,响彻两千五百年。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潜在的含义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其实是未经过审视的,更进一步的讲,是未经过理性审视的。鉴于人自身存在着强烈的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的正确感、思维的短视或视盲等天然的病理化倾向,我们其实绝大部分人只是在感性的活着,并没有真正的用理性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本身的问题。这便是古人所言需要日省三身的道理。我们人类有趣的一点就是,可以用训练有素的思维去监控思维本身的思考过程。这便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精确、逻辑、深度、广度、公平六大要素。一个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是将我们思维所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放入以上六大要素中检视,这就好比是一杯牛奶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手上,需要经过很多道检疫检查才可以放行一样。更进一步的讲,每一个思维的指标都对应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平。我们以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思维时,可以扪心问自己一些问题:

比如我是否在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上是公平的?

比如我在思考问题时的.预设是否公平?

比如我提问的方式或私人利益有没有让我忽略掉不同意见或者问题的不同点?

比如我所使用的概念是否公平?

……

仅仅其中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衍生出如此之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于普通人,倘若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需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自我审视过程。这大概也是我们普通人更容易被简单的感性思维所打动的原因吧。

鉴于此,倘若下定决心要过苏格拉底所说“经过审视”的生活,则需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承认自己的弱点、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对任何人都是十分痛苦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重新回到固有思维当中,陷入到认知惰性里。因此,认知坚毅是我们能够最终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动力。

本文的主旨是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对待书本身,我们也打算采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重新进行检视。勒庞在《乌合之众》固然对群体性的表现描述的相当精彩,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来审视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比如对群体自我净化的无视,比如对群策群力智慧的偏见,比如对形成群体性癫狂的过分夸大等。这是勒庞自身思维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导致。因此对于《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来讲,过分的强调理性导致我们不禁会想到,作者是否在暗示禁欲主义的观点?一个完完全全的用理性包装起来的个体,是否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对于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量,对于好和坏的考量,倘若仅仅用理性的方式思考,这种界限的模糊是否会导致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中?因此,我对待该书的观点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批判思维者。既要有苏格拉底式的思辨和批判,也要有酒神巴克斯式的崇拜。

立场读后感【篇6】

于建嵘—底层立场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于建嵘的“凡客体自白”爱老百姓,爱住郊区,不爱县委书记的饭局爱讲自己想说的话,曾经不爱给官员上课爱微博爱跟官员同学谈心我不是什么意见领袖不是什么人物我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我是于建嵘他炮轰信访制度,但是自己家却成了上访者的依靠;他在课上对着官员开骂,但找他讲课的官员依旧络绎不绝;他开微博,有16万粉丝,曝光县委书记的拆迁雷语,转眼间数千人转发,谈官员的心理,引发造句风潮,接过“凡客体”的枪,“建嵘体”横空出世。他就是于建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今天,于建嵘将走进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坛,只是这一次的听众不是官员,而是大学生,他要讲的也不是政治,而是实证研究方法。昨日,于建嵘在微博里说:“今天晚上直接从清华到机场去成都,明天上午在财经大学给学生搞一个有关研究方法的讲座,然后在四川搞几天农村调查。”闻听此讯,成都媒体人何三畏评论:“劳模入蜀”。昨日,天府早报记者联系到于建嵘,他说:“晚上九点的飞机,到成都可能会很晚了。”此次讲座,于建嵘面向的不再是官员,而是大学生,传授的不再是政治,而是实证研究方法的知识。于建嵘的3个身份敢骂官员的老师“你们今天要记住了,不要强拆,否则会有报应的。”——他对听课的官员说不修边幅的仁者“每人来吃一个橙子——只能吃一个,多了没有!”——他对家里的每个来访者这么说微博上的红人“这种鸟人没有资格和我吃饭。”——因为江西万载县委书记的雷语,他丢下这句话愤然离席于建嵘最近有些走红。他在全国各地开讲座,台下坐的全是官员,他讲大规模拆迁,告诫学生不要冲在前面,因为“假如为了这个事,老百姓把你打死了,没人敢把你追认为烈士”。媒体常报道于建嵘在讲课时骂官员,但在冯俏彬眼中,这容易让人对他产生片面的看法。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冯俏彬,2005年至20xx年,她与于同在哈佛作访问学者,并在那里相识。“那种时候其实很少,不是很多。”冯俏彬说,于建嵘的课学术性很强……

立场读后感【篇7】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婚姻没有你赢我赢,只有赢或输。其实不只是婚姻,教育亦然。

每一位为人师者揣着教育理想上路,又何尝不在探寻教育的“双赢”境界呢?我们也渴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痕,我们也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们更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耳闻目睹的是许多教师的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学***力,不理解老师,好心没好报……扪心自问: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则故事。

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售货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小心把一颗贵重的珍珠碾到了地上。当时,有很多手和杂物。当珠子滚到一个年轻人的脚边时,再也找不到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的话她不但要面临“炒鱿鱼”,而且终身都难以赔偿。

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业者。这意味着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下一个生命,这无疑增加了她找回珍珠的难度。珍妮来到他跟前,眼含泪花,轻声地说道:

“先生,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的吧?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怔住了。

细心的珍妮看了看,又重复了两遍。终于,男子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的时候,珍妮已经看清了手心里的那粒珍珠。

珍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把那粒珠子还我”。但如果她这样说,就好比向公众宣布年轻人的不公,很容易引起众目睽睽,很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极端事件,甚至是难以想想的后果。这时,珍妮选择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博取同情,从而顺利实现目标,既救了自己,又救了别人。

因此,我想到了我们相伴而向往的教育。试问:在“教育就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

我们在乎学生的“在乎”了吗?在学生们童年最渴望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却告诫他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于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了天真烂漫,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玩耍嬉戏,没有了自由遐想。伴随他们的是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频繁的考试,以及“公正权威”的排名,“语重心长”的教导……殊不知,这一切早已成了学生眼前一道抹不去的阴影,成了学生心中“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私下里,多少学生慨叹:

“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分数,让我欢喜让我忧!”“老师,你到底爱不爱我?

”……呜呼哉!!学生的名字叫“今天”,如此种种以牺牲学生今天的幸福为代价,企求换取明天的幸福的教育,不亦乎“海市蜃楼”?不管受这种教育的学生明天是否快乐,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今天能走多远?

他们还有没有“真正的明天”?

可悲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沉醉于此,还津津乐道,声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果真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

在孩子成绩落后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平均分、优秀率;在孩子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文明班级的评比、考核奖金的发放;在孩子有所冒犯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尊严、地位……如果,我们真的站在学生的立场,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能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从而给人以幸福、温馨的美好享受;同时,这样的教育也一定是有灵魂的教育,并水到渠成地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手臂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孩子带来自信。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表现出一种悉心的关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保护,是对学生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等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对学生的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做“好孩子”的愿望的积极稳妥的扶植。保护的对立面是“挫伤”、“扼杀”、“泯灭”,我们切不可追求教育的急功近利,让教育变味,让“教育”这支利箭**学生的可塑性发展。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上都照顾好学生。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照顾好学生的心灵。“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即使是浮浅的嘲笑也可能推翻学生们所有美好的希望。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经典,就在于其对男孩自尊心的充分珍视,对男孩上进心的真诚扶持。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们需要倾听和坦诚相待。要坚决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弱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只惦记着学生是自己的“作品”,总是竭尽全力地“塑造”它,却往往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它。

我们不要只关注“分数”(学科考试的成绩、文明班级的评比),而应更多地寻访、了解分数后面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你会欣喜地发现: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潜藏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在闪耀。

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学生,想到学生的利益。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你知道学生最近的快乐与烦恼吗?

你知道他们的爱好吗?你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有一种爱叫“伤害”,如果,我们的爱让孩子们感到窒息、恐惧、担忧,那么,这种爱的价值何在?

教育的保护功能又何在?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现了一种睿智的宽容。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站在学生的立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意味着对学生更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

因为没有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蔑视和敌意之上的,没有真正的教育是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的。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 气场的读后感合集

    以下内容“气场的读后感”是我们特意分享给您的,感谢您的阅读。读后感是人对书中事物的感叹,说出来世间真理,晚上一个人观看作者写的作品后,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我们可以抽空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感想。...

  • 生死场的读后感合集12篇

    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特地编辑了“生死场的读后感”。...

  • 詹天佑读后感集合七篇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詹天佑读后感集合七篇,欢迎你的品鉴!詹天佑是我国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在清**刚提出修筑北京――张家口的铁路,西方帝国主义某些国家因为争夺铁路修筑权而争吵,詹天佑挺身而出,被任命为总工...

  • 花非花读后感(合集七篇)

    您知道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吗?当我们阅读作者的作品时,会感到愉悦。为了写好读后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思想,并经过深入思考。因此,励志的句子小编特为您准备了“花非花读后感”这篇读后感。...

  • 葵花飘飘读后感(集合七篇)

    追忆学生时代,总有那么一些作品值得我们铭记一生,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让人的内心有了更多的生活感触。 撰写读后感是对书籍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认识和思考的概括。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编辑为您准备了以下的“葵花飘飘读后感”推荐,如果您想再次阅读此页请先将其收藏起来!...

  • 2023大鱼海棠读后感(合集七篇)

    从哪几个方面写读后感?阅读了作品之后,其实很多读者都是心有感触的。 记下读书的主要观点可以使读后感更加丰满,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篇题为“大鱼海棠读后感”的文章,希望您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 程门立雪读后感如何写(合集4篇)

    有请阅读“程门立雪读后感如何写”相关内容。被称为“天才”的人物的一生,能给我们以最丰富的启迪,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优秀作品,它是由著名的{作者人名}编写的。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具象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一篇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 最新《西游记》读后感集合七篇

    我们从读取作者的作品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可以在笔记中记录生活中的得失。励志的句子编辑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可能成为您的创意灵感的来源。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参考和使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