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平均数的课件

栏目: 平均数课件

2024-04-22 14:20

【#范文大全# #平均数的课件#】今天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给大家分享一篇值得一读的“平均数的课件”文章,请认真分析本文中的内容。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推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途径。

平均数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用平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教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距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学生仍能借助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习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平均数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课前准备:CAI课件、教师准备5个纸杯,杯中放上不同根数的筷子。学校第一季度用水量表。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排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CAI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第二组:(9+8+5+3+5)÷5

=30÷5

=6(个)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让我们一起鼓掌向穆德芳这一组表示祝贺!(板书:优胜组),第二组同学请继续努力。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梁捷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梁捷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梁捷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21÷7

=3(个)

答:梁捷家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梁捷家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课件配音出示蓝灵鼠画面: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梁捷家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梁捷家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梁捷家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课件出示蓝灵鼠: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大家,拜拜!)(师生一起拜拜!)

师:我们算出了梁捷家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

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

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

(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

课件出示:学校第一季度的用水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平均每月用水吨数

吨数

246

180

270

1.算一算我校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用水量。

2.说说从该表中你有什么发现,你想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3月份用水量最多,同学们、老师们我们都应该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想说的是什么吗?

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

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

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平均数的课件【篇3】

同学们,欢迎你进入微课堂,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平均数再认识》,我们都读过《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今天,小马又来到一条小河边,想要过河,小马身高1.4米,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马过河有危险吗 ?(小马过河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米,并不是说河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可能超过1.4米。所以,下马过河可能会有危险。看来平均数还真是奇妙,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看屏幕,(点课件)老师从网上查到一组数据,(1)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 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1.2米表示学龄前儿童身高的平均数。 接着看,⑵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请根据上面信息来判断,你认为这个规定合理吗?因为1.2米是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的平均数,说明全国6岁的儿童的身高可能在1.2米左右。所以这个规定是合理的。老师还了解到这么一份资料,学校篮球队的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厘米。通过调查,李强的身高是166厘米。超过了平均身高。接着往下看,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你认为谁成绩比较好?看来,要比较出选手的水平高低,用平均数来表示,选手的'成绩比较公平。那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出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每人给同一位选手打出的分数也就不同,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可以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按照上述的方法计算出三位选手的成绩。(1)号选手:(98+94+96)=96分(2)99+97+95=97分(3)号选手98+90+90=94分。第一号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说得真好!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去解决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吧。

平均数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平均数的课件【篇5】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姜鸥

教学内容:

《求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本设计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地位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应该被动的学习,而应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老师不应在课堂里居高临下,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活动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平均数的数量关系

2. 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会列式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

3. 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 通过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4通过小组学习和积极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活动准备:

多课件,3组小立方体和96个小立方体,学生分组实验报告等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过了一个愉快的儿童节,还记得六一表演的节目吗?(多**出示1)下面是学校领导给3年级和4年级打的分,到底奖品该发给谁呢?同学们意见很不统一,你认为该发给谁呢?

四年级:总分364

三年级: 总分276

学生回答,形成两个相反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过渡:向谁合理? 了解平均水平的知识

2、 通过运算,构造了平均数的概念

1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求平均数)你想了解关于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猜想(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求平均数有什么简便方法和技巧?)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什么叫平均数”请同学们看屏幕.(多**出示2)

2分组操作、讨论和理解概念

这3堆正方体个数平均吗?(不平均)那你认为什么叫平均呢?

学生发言: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请你们分组按照实验报告上的要求摆一摆,说一说(见实验报告) (教师完成板书的正方体图的粘贴)学生完成以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移的”学生发言

教师黑板书写数量的增减

我们一起来完整的看一看(多**演示一遍移多补少的过程) 想:我们在移动的过程中,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归纳,建立概念

总数不变

(反馈,出示多**总结):不相等相等

移多补少

(板书: 移多补少)

配合板书讲解

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你知道平均数是多少吗?

谁来说说这三道例题的平均数,

(看板书)3.1.2.6的3和平均数3有什么不同?

介绍:3.1.2.6的3只能代表第一堆是3个正方体,代表个体的情况.而平均数3可以反映四堆整体的情况.

如:我国地下水有8300亿吨,河流流量2.7亿吨,总数量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平均却只有2600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学们感到水不够用了吗?(没有)因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数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平均数来衡量许多问题。

4. 深化概念,探求解法

a. 为什么3.1.2.6和2.2.1.7两组平均数都是3呢?(总数.份数同)

b. 为什么3.1.2.6和5.2.5总数相同,但平均数不同呢?(份数不同)

这说明求平均数和总数与份数有关, (多**出示:)下面这道题你能够找出总数与份数吗?

c. 出示铅笔图, (课件9出示)说明除了直接移多补少,还要用其他方法才行.

d. 归纳:总数÷份数=平均数(课件10出示)和同学说说三道例题的总数、份数、平均数(教师板书关系式后抽学生说)

e. 讨论: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教师说明其实要用哪一种方法不是固定的,只是一般情况下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x同学,你知道怎么求平均数了吗?复述两种方法。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基本的平均法,下面老师来考大家

三、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题(课件11出示)读题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问:加法的结果是什么?除法算式又求的什么?

三。生说怎么看?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找出用移多补少更简便。(课件12出示)

您在阅读时还有其他不明白的问题吗? 谁能帮助他?

过渡期:学生学得真的很好,老师有更难的问题,你有信心完成吗?

四、 综合练习(课件13出示)

1. 南山实验学校4个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75件, 第二天做了80件, 第三天做了85件,平均每天做了多少件? 平均每班做了多少件?(第一问完成以后出示问题2)

解答过程:读题》估算》 列式》 问题2》 列式》比较》小结

学生:从题目可以知道:一定要找到对应股数的股数

2. 奖品发给谁? (课件14)

现在你们明白该把“奖品发给谁? ”了吗?该用什么来评奖更合理呢?

求出平均数,发奖品,学生庆祝三年级获得奖品。

平均数的知识可以大有裨益,在老师的统计结果中,每次都要用到它,不相信一起去看看吧!

五、 延伸练习

(课件15)下面是我班4人半期考试的成绩,请你帮老师算出每个人三门学科的平均分,看谁算得快?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多传少补、总印数=平均数、观察法(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采用调整基数的方法)

你还能问平均数的问题吗

六、 思考题

一个水池平均水深1米3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他不会游泳游泳,他下池游泳安全吗?(课件16)

七、 总结:

你学道了什么?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计算每组平均回答问题数,并对获奖班级进行评价(若上课前分组人数不相等,则每组通知组长统计答题数)

案例评述:

本节课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课中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契机,首先本课主要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课始从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产生在生活中,在找到解法以后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这堂课为学生的活动和展览搭建了舞台,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师。从问题情景产生问题开始,就让他们投入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一个探索者、发现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次本课体现了数学的思维美。

从发现问题到猜想,从探索到验证,体现了数学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资料链接: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平均数的课件【篇6】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用数学的好素材二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之积的2倍的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及其几何解释;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定理的证明及其几何解释;掌握应用平均值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重点:用平均值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有关的应用问题.

关键:理解定理的约束条件,掌握化归的数学思想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依据新大纲和新教材,本节分为二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解不等式(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之积的2倍)和平均值定理及它们的几何解释.掌握应用定理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第二课时讲解应用平均值定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为了讲好平均值定理这节内容,在紧扣新教材的前提下,对例题作适当的调整,适当增加例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又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实现学习目标.在探索结论时,采用发现法教学;在定理的应用及其条件的教学中采用归纳法;在训练部分,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容量,利用计算机辅导教学.

  • 平均分课件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平均分课件”,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知道动手操作可以帮助...

  • 函数的课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应对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本篇文章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优秀的“函数的课件”作品,希望阅读本文能够增加您的知识和见识!...

    函数课件 04-01
  • 负数课件

    教案课件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编写教案课件。只有制定出优质的教案,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编写教案课件呢?如果您想获取更多相关知识和建议,我建议您阅读一本名为《负数课件》的书籍。这些资料会为您提供参考和使用,希望您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负数课件 11-13
  • 导数课件

    我希望我的“导数课件”能够成为您的最佳选择。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请看完这篇文章后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导数课件 03-14
  • 数电课件

    本文是关于“数电课件”的一篇文章,由励志的句子整理而成。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重要资料,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制定教案课件,因为教案是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重要结合体。希望您能够收藏本文!...

    数电课件 06-29
  • 正数和负数的课件

    您需要什么主题的内容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正数和负数的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具,因此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的依据。希望这篇文章能启发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 数一数课件13篇

    我们为您收集了一些与“数一数课件”相关的重要信息。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的保障之一。特别欢迎您来参考并深度阅读!...

  • 质数和合数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做好教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励志的句子小编筛选出这篇颇有价值的“质数和合数课件”祝大家阅读愉快,如果你认为这份资料有用请将它分享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