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谈美读后感(范文8篇)

栏目: 谈美读后感

2024-05-17 09:39

谈美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大学时代我一度无法驾驭的书,彼时我总以为人嘴两张皮,世界本没有规则,知识和规则都是人为臆想出来的东西。

有些书好像时机到了你就会拿起来读,有些事时间到了就会去做,有些地方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就是很想去,仿佛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在召唤,听起来很宿命,但不得不承认人生并不总是有迹可循,明天会遇到什么人取决于你在明天所处的时空里是否会看上他一眼,并不一定你们素未谋面。那么为什么你会看上他一眼?

我一直觉得医学是门很没有美感的学科,它会让我很难通过直觉去感受世间万物进而产生共情,求真和求因的思维定式使我在美感的路上渐行渐远,这便是大学时代我一直抗拒它的原因,若不是别无选择,我定会放弃。从宏观来讲,个体生命之于人类历史,人类历史之于地球,地球之于银河系,银河系之于宇宙,宇宙之于更高维度的空间存在形式犹如一粟之于沧海。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长生,医学的存在是整个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和不舍,如果非要把医学强加一个美的概念便是人类对于渴望和不舍亘古不变的执着吧,但也不属于医学本身。

朱光潜先生说,美是“无为而为”,美感是物我共情的感受,不掺杂利己和实用的感情色彩亦不掺杂联想和意义。

图书馆里,她坐他对面,他看着她,心里想,“这就是个男人啊,这宽广的臂膀,这175的身高,以后衣服都不用买了,她的我都能穿”。她哪里美呢,是哪里让他生出的美感呢,她认真说一件事时专注的样子,她点菜时专业品评的样子,是的,这举手头足里流露出来的积淀和多年的偏执留下的痕迹让他生出了共情,每每此时,便觉赏心悦目;彼时初见,只一眼就痴了,“这个妹妹好似哪里见过”,心生熟稔,不问缘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对美感最好的诠释,物我合一,是顾不得思考的;而有些人,最美的是性格和声色,铅华褪尽也未减半分,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把眼中情人的美放大至极致,外人觉得,他那么帅怎么会娶了她,可是唯有他知道在这段婚姻里他赚了多大。两个人能生活在一起一辈子,肯定是在抛却最本能的生物快感的满足以外,还有其他的可以欣赏的特质吸引着彼此,对方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和暖和散发的荷尔蒙一样深深吸引着你,令你不能自已。

我明晰地感知到生命的流逝,知道三十岁和四十岁的区别,知道三十五岁的极盛和四十岁的力不从心,到了五十岁不免生出“随他去吧”,知天命就是这个意思。等容颜和荷尔蒙随着光阴都耗尽时,能够欣赏的不再是勃勃生机下的欣欣向荣,而是岁月留在生命里的从容不迫和圆融豁达,抑或是历尽千帆过尽后的深邃隽永耐人寻味。

一直活在我们心里的不是三皇五帝、英雄豪杰和才子佳人,而是史官和诗人笔下的人情世故和过去未来。

谈美读后感 篇2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谈美读后感 篇3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应该欣赏和评判美,但实是上,我们离不开理论的支持。

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阅读这本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书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

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

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浃背。

谈美读后感 篇4

读完《谈美书简》整体感觉便是稀里糊涂,包含了各种不了解。留下明显形象的很少并且也模含糊糊的记不清楚,或许是这本书的内容自身就很庸俗或许专业性很强,尽管作者也极力写得了解清楚而不是兴趣,最好能到达“粗浅易懂”的意图。但就我自身而言,一个从为看过听过“美学”,压根不知道有美学存在的人,忽然读到一本美学大师谈美学的书,总觉得有些冒失,乃至是不知怎样是好,难以唐塞。

可以做个比方来形象的诠释我的感觉。

看这本书,就像看T台秀相同。看着各式各样想尽办法立异的时装,却因小失大的让人看到特别的搞怪,难以承受。但当你知道这是一位闻名大师煞费苦心的作品,你就会按奈住自己的烦躁,耐性档次,企图找到一点可以看的曩昔的当地。但当你发现这样也是埋伏的捣乱,你又看到他人对这些规划拍案叫绝,你便会意生疑问,不得不从其他方面来寻觅趣味以作消遣。所以你便会将注意力转到主体的杂乱部分,比方你会赏识模特的妆容、身段、造型,或许倾听秀场的音乐,或许研讨T台的规划。总归,你会找到主体以外出彩的当地,以便使自己感到欣喜,没有白白的浪费时间,但却疏忽了作品自身的内容。

读它,需求静心,在一大堆不流畅难明的文字中,尽力的想寻觅到一点能读懂的,能了解作者观念的,但往往是尽力与收成不成正比。

和服装规划师相似,作者也尽力的想做到使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收效甚微。至少作为万千读者之一的我,确实是在还没弄了解是怎样一回事的情况下就读完了,只留下一些含糊的对美学的认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或许是内容触及常识面太广,含盖内容太多,这就对我像我相同常识面狭隘的读者造成了环绕的捆扰。这个问题,即便作者再怎样三头六臂也解说不清楚。比方,书中常说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我根本就没触摸过,试问,我又怎能了解透彻呢?所以,我仍是要多读书,多涉猎些不同领域的常识,或许这样,便可以了解此书的内容。(当然,这是后话)

正如看T台相同,假如我看不出精彩的的,无法了解不流畅难明的内容,我就会从其他细节方面来寻觅这本书的精彩,好鼓舞我继续读下去。作者朱光潜先生,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对社会学风很是担忧,也不断鼓舞年青人去打破禁区,为文坛带来清风。他也确实是个“厚道人”常常自我检讨,不断成见,不断改正,不断进步。他这种务实的科研精力,是他的思维精华,也是这本书的精华。并且,作者在这本书中一贯流显露的是谦善,懊悔的情绪。他的文字也给人一种亲热的感觉,并没有拘人与千里之外的意外,这也是朱光潜先生与其他一些字斟句酌,拿理论拘人与外,让人心生害怕的学者的最大不同,这才是真实有学问的表现。“唯有质量好的人才干写出好书才干写出好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也有它的可贵之处。

关于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所以,也不敢枉加谈论。只期望以此来记录下读它的心境,也算是一种留念吧。

谈美读后感 篇5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也是事实!

文末以“慢慢走,欣赏啊!”结尾,告诉读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作者的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读这本书。它会给你一些灵感。

作者简介

宋宏玉,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讲解员。工作第三年,很享受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与成长的快乐,坚信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授之以渔”。加入解说员队伍,把教学和思考变成文字,让我珍惜每一个思想,感谢每一个进步。

王银芳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突然间我觉得美是让人看起来舒服,自然,赏心悦目,给人带来愉悦感。这是我对美的直觉。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文中说:孟实先生带领读者从艺术走向生活,把生活带入艺术。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从山水之美到生命之美,这是一次体验美的深刻之旅!

对古松的三种态度使我明白什么是美。他说:因为感知不是完全客观的,所以每各人看到的物体的图象都有些主观。

古松不是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着旁观者的性格和兴趣而改变。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审美经验是形象的直觉,美是事物在直觉中呈现形象的品质。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谈美读后感 篇6

最近又重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一书,跟上次读起来感觉又有很大不同,收获良多。这或许正是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厌,还能让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古松,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材商难掩商人习性,只用木材价值来审视古松;植物学家知觉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春的显花植物;画家却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同样的一棵古松,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观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极客观存在的美,也要通过审美(主观)的眼睛才能见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怀才不遇的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得同样有眼光的业主才能欣赏和认可呀(笑)。

说回上面的三种观点,作者认为分别代表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首先要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对于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关痛痒。于是我们对于他们就有了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索真理。科学的态度源于公式、数据和理论。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所以美感的态度,是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也就是偏重直觉的心理活动。

我突然联想到,书中所说的三种态度这不就是设计装修中的三方参与者的心理活动嘛。我们不妨将这三种态度代入装修工作中来看。

实用性——业主方。

什么是实用性呢,具体来说,比如卫生间地砖是否防滑(安全第一)、厨房墙地砖好不好打理(卫生第二)、开关位置合不合理(再也不用石头剪刀布老虎棒子鸡决定谁关灯)、不同位置灯光明暗设置得好不好(起夜开灯晃瞎眼)、门窗开扇方向合不合适、橱柜高度会不会影响操作(不下厨理由±1)等等。

综合整个装修周期来讲,绝大部分的业主最为关心的还是装修实不实用,毕竟他们才是房屋的最终的使用者,实用与否决定了他们对装修工作的盖棺定论。

科学性——项目经理。

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还能这样做?!不要钱的吗),装修成本和装修质量该怎么权衡(缺钱or缺德),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改进等等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

美感性——设计师。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专注于建筑物本身的形象,往往会先大胆构思一种或几种最能展现建筑美的方案,自我欣赏不能自拔(大雾),再结合业主的要求,从实用性和科学性出发,在满足实用功能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追求整体居家环境的美观性,从而将家居生活感化,达到功能性、科学性和美感性的和谐统一。(毕竟连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更何况装修设计呢)

我们常说艺术(或者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见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和高度,才能产生美感,而在美感方面保持洞察力正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

所以,在满足功能和成本要求的情况下,希望业主朋友能够更多地采纳设计师的意见,向光潜先生所说的“不令人俗”的境界再靠近一些。

谈美读后感 篇7

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性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谈美读后感 篇8

期末上自习劳逸结合的看完的一本书,民国大师的小品文果然不错,不到十万字把美啊艺术啊谈的很是透彻。

慢慢走,欣赏啊。生命中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欣赏可能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用知识去考据与批评,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吧。

看完感觉自己对美的认识又提高了许多,觉得自己更好看了呢,哈哈。朱老说人生应该严肃与豁达兼具,看来自己还是豁达有余,严肃不足啊。

读书摘抄:

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好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

  • 谈美书简读后感

    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在于阅读之中,而读完一位作者所写的作品之后,心中常会涌起激动的波澜。而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则是更深入理解所读内容的一种方式。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谈美书简读后感”的精彩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 谈文学读后感

    讲述一篇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撰写。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对人类精神的熏陶和启迪。在众多文章中,“谈文学读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认真品读本文,同时也别忘了将其收藏起来!...

  • 阿甘正传读后感(范文8篇)

    笔者整理了关于“阿甘正传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帮助和启发。读书笔记是我们在阅读某篇文章或某本书之后所写下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总结我们的阅读经历也是对我们自身思考和理解能力的一种检验。希望您会喜欢我们为您准备的这些内容,同时也欢迎您与他人...

  • 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8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重新读了一遍作者写的作品,心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读后感了,该要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主题是“朝花夕拾读后感”,是我们为您分享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彷徨》读后感(范例8篇)

    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刚开始接触一本书时,我们会认真阅读其中的情节,并产生自己的感想。最重要的是将这阅读体验记录下来,接下来您可能需要查阅励志的句子小编整理的“《彷徨》读后感”。...

  • 李嘉诚传读后感(范文8篇)

    如何才能将这份无以言表的感动诠释出来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作品的读书解析,相信您在阅读完后也有了新的领悟。把这些新的感悟和观点写进读书笔记,是我们消化吸收知识的最好方式。经过深思熟虑,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精心策划了“李嘉诚传读后感”,点击收藏键,将本网页的链接保存下来吧!...

  • 快乐少年读后感范文8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快乐少年读后感范文8篇 ”,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暑假里,老师介绍我们阅读一本名为《做个快乐少年人》的书,原以为它和其它的童话书、故事书一样而已,但看过...

  • 决战朝鲜读后感(范文8篇)

    在阅读了作品后,感到身临其境,如一幅画,优雅的笔触渲染着泼墨之洒脱。 阅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感悟,我们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决战朝鲜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请不吝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