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菜根谭读后感

栏目: 菜根谭读后感

2024-05-30 17:16

根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编辑找到了以下相关信息:“菜根谭读后感”,如果你认为这个想法不错不妨分享给你的同事和朋友一起学习。阅读如夏日的凉风,抚慰人浮躁的心灵,通过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我收获颇多。写读后感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一定要简洁明了。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沙尘暴作文11篇

菜根谭读后感 篇1

读《菜根谭》(明刻版)

之修身养德篇

有感姓名:梁宏亮

年级:2012级

专业:化学(s)

班级:一班

2013年2月1日

2012年的9月,又一批脱离中学“牢笼”的学生们迈进了大学的门槛,我也不例外,在求学路上历经坎坷的我,也走进了大学。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伊甸园,相反,在这个世界里,我感觉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感受到过的东西,在这里我懂得了,整天玩游戏不是快乐,那是堕落;整天找女朋友不是求爱,不是自尊;整天无所事事不是自由,而是打酱油……这种感觉叫做成熟,大学是我们脱离幼稚状态向成熟进化的“育袋”。但是,“成熟”这两个字显然与刚刚脱离中学的我们相距甚远,我们有着毛躁的脾气,不良的习惯,短浅的目光,还有从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大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既然对自己的不良恶习有所发现,自然就要去改变,相比漫无目的在摸索中改正,我为自己寻找了一个书籍模版——《菜根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菜根谭》一书则是其中瑰丽无比的一颗璀璨明珠。作者洪应明在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但只知道作者:

“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其里贯未详”,只能推断,作者洪应明在当时不彰于世。本书取“菜根谭”为名,作者寓意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的存在,表示能经受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菜根谭》一书所反映出的作者思想并不单一,而是儒、释、道三者的有机结合,既有感慨时局悲凉而生隐逸的思想,又有害怕仕途险恶,欲求全身的对策;还有胸怀远大抱负,不肯与污浊同流的自警自策。

但是,其中有些言论在当代看来有些过于消极、颓废,不符合当代的发展规律,所以在读的时候只能自己进行斟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明刻版的的《菜根谭》共分四册十编,但近两个月来我只读完了第一编修身养德篇,因为书中每一编都是由众多符合编题的警言警句组成的,每当读完一两句都会有一些所感所想,而且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所得感受又有不同,获益匪浅,所以,我只对这第一编来说一下我读后的总体感受。

本篇内容正如题名——修身养德,本篇共有43条警言,分别在心境、言语、行为上对如何修身养德做了阐述并举例,但总体以讲述心境上的为主,我感觉作者意在心中有好的修养德行,那么言行举止便尽显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情绪叙事中,作者指出了许多方向,以告诉人们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保持修养和良好的道德。例如: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此句讲述当人酒足饭饱后再去想美味佳肴则毫无食欲,亲近女色后再去想那些男女之事则兴趣全无。

因此,人们应该先用事后的悔改来抑制欲望,这样他们才会有一颗坚定的心,不会偏离正确的道路。这句话讲述了人如何抑制欲望,从而坚定内心,我认为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新进大学生学习,比如每当我们想要放下未完成的学业功课,想与同学朋友们玩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事后我们要担负什么样的后果,总会有后悔的一天,既然如此,为何我们就不能先将功课完成然后再去玩。身为新生的我们,会受到来自大学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只有坚定心性,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心中充满理智,才能不为他人言行所动,正如本篇中的一句: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意为思想保持理性,才能明白事理,处理事务仅靠道理,就好似驱除影子留下形体;心中清静则自然清静,若仅是想让外界清净而心存杂念,就好似堆积着腥臭的东西,却驱赶蚊蚋一样。只有头脑清醒理性,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不屈不挠的大学生活和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活。

本篇不仅是讲解心境上的修身养德,言行上的也有不少,例如: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

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大意为说十句话九句对了,不足为奇,但有一句话不对,那么就会招来各种指责;十条计策有九条奏效,但未必会给你功绩,假若有一计不奏效,各种诽谤就会朝你袭来。因此君子宁愿沉默也不多话,宁可让人觉得自己笨拙,也不愿意去卖弄。

总体来说就应了那句俗语:言多必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当自己某件事做的很漂亮,或者有优于他人的地方,受人瞩目时,大多数人都会沉浸在这种感觉中难以自拔,所以就会努力的做一些事或者说一些话来保持自身的这种优越感,可是你可曾想过,说的话多了,做的事多了,终究会有出错的那天,往日过于受人瞩目,过于“优秀”,难免会被人嫉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时迎来的就会是各种谴责与诽谤,而你以往的好,大多不会被别人记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在大学中,是尤为常见的,所以初入大学的我们,在还没完全褪去心中的毛躁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语,三思而行,要时刻谨记,言多必失。

菜根谭读后感 篇2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一个人来说,物质需要只是生活的调整,而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

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

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自己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后代自然学会了善良。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师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师爱高尚、品行端正的精神,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我的教育给了学生多少快乐、自信、快乐的享受和成功的经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考虑一下是有道理的。作为教师,我们的育人工作是长期的,不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普通而平庸的教师,不仅要学会适应当前的形势,还要有责任感。关键是要努力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菜根谭读后感 篇3

《菜根谭》读后感宋朝汪信民有句名言: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菜根谭读后感明朝万历人洪应明受此启发,作《菜根谈》。

这本书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印刷,流传至今。它是日本企业管理者必备的书籍之一。

据说毛泽东同志生前非常喜欢此书。

《菜根谭》是本哲学著作,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后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本土哲学著作。

‘菜根’书名的形而上在‘cài gēn’两音,春秋笔法直至明万历还能被保留,如果本书确实为明朝万历人洪应明所著作,看来明朝还是有才俊的。

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620年以后至今,我国哲学著作中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当代人究‘菜根’之意说,菜根坚硬多筋,只有经过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真味。

而且‘菜根’一词本身,就有贫困生活之意。

本书强调:耐得贫苦生活,才能创造人生百般事业。

其言谬矣。

如果耐得住清贫,如果这样,我看就用‘草根’作书名更合适。

明朝万历人洪应明作《菜根谈》,受了宋朝汪信民莫大的教益。

宋朝人的文治武功虽然不怎么的,但宋朝人可以说是最有灵性的中国人了。

春秋笔法的巧用几乎传开,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宋词。此外,朱熹的理学思想被明清时期视为镇上的瑰宝。

可惜朱熹的水平,差就差在把春秋笔法做实了,做的无法变化了,我认为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来评价朱程理学颇为恰当。

我看朱元璋的小聪明很多,一个出生叫化子的人,在制定开科取士的八股文法时,谈得头头是道;可惜的是,朱元璋追求的,却是错误的东西,因为朱元璋想用严刑峻法灭了人的‘愿望、怨气’,大兴***。

春秋笔法经过了元朝外族统治的寒冬,本可以迎来春天,最后被朱元璋亲手埋葬。

宋朝汪信民,名革,字信名,只活了四十岁。

宋朝周彦约说:汪先生,名革,字信民,临川人(先生本越国公之后,自歙迁临川),性孝友,家贫而好学。

三举于乡,绍圣四年试礼部第一甲科。

常以为科举坏平生志气。

分教长沙,帅张公芸叟待以异礼,从而受学。

丁外艰,同寮醵金为赙,辞不受。

令家人毋持官下一物,行见其妻所置锡水壶,愀然日:以是污我。

投之江中。

……蔡氏当国,欲得知名士附己,以周王宫教召不就,曰:吾异时不欲附名奸臣传。

复为楚州教官。

卒年四十。

……其学欲明善恶,别是非。

再次,他思想多禅宗境地,正是此书最大的特色,如《宋元学案》作萦阳学案表中云:(汪革)先生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则侍讲之所夹杂也。

故其诗云:‘富贵空中花,文章木上(?);要知真实地,惟有华严境。

’不得入圣人之室矣。

我认为,《宋元学案》对汪革的评价一语中的: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不得入圣人之室。

《菜根谭》为什么不得入圣人之室,我在后面的文字中会详细论述。

《菜根谭·修身篇》的总领之文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再往后,才谈到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能轻富贵只是本文一个涉及的极不重要的一个分枝,全文几乎再没有提起,我不知道当代人为什么谈学问总要与富贵挂钩?人活着真的只是吃饭吗?《菜根谭·评议篇》的结尾部分说:

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处牖其衷;祸淫不在幽渺,即在动静语默间夺其魄。

可见人之精爽常通于天,于之威命即寓于人,天人岂相远哉!结尾以天人岂相远哉结尾,全篇再次以韵母‘ai’音结尾,虚词‘哉’训诂为‘载、裁、采’三字后,归集到这三个字器。

‘采’这个字,文人最向往,那个文人不期望自己有文采?孔子评价其学生‘斐然成章,不知所裁’,孔门十哲,子夏的文学是很不错的了,在孔子看来,子夏却少了文采。

这与我们重新认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有关。

没有子夏读《诗经》的读后感《毛诗序》,后人几乎无法由跨越秦帝国而探春秋笔法奥妙,子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经·关雎》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我们仔细究察《菜根谭》全篇,谈到最后,由儒家的积极入世转入了道家的消极避世,作者本意要柔和儒、道、佛三家来自成《菜根谈》一家之言,可惜才力不逮,成了四不象,搞了个‘不得入圣人之室’,可谓‘不儒、不道、不佛、不才。

’世人本此学问,反反复复犹如小人。

我是不主张把《菜根谈》当成中华圣典来读的,因为它不配称之为圣典。

不过,通过本书可探源春秋笔法,从这点上说,为我们提供了作文、思考问题的一个崭新的方法。

我读《菜根谭》,最大的收获在:不能启发智慧的文章,不能指导实践的文章、不能提供哲学思辨的文章,没有文采,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叫习作。

纵观当代作家的文章,基本上只能称之为“练习”。

故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为‘垃圾文学’,此言恰当得很。

时间和实践将证明,在过去的六百年里,中国文学没有取得任何新的成就。

子曰:后生可畏,孔子怕的是后生不知耻、不后勇,关起门来成‘癔统’。

(癔,一种精神病,患者平时喜怒无常,感觉过敏。

此病多由心理上剧烈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引起。

亦称歇斯底里。

)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读后感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润着我的心灵。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

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历史的长河在洗礼中不断冲刷,留下许多瑰丽的明珠。

《菜根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

性定根香。

花香可以用鼻子来品尝,水果香可以用嘴来品尝,而根香则需要一颗智慧的心来品尝。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己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

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

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

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

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来有些事情还可以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

对一个人来说,物质需要只是生活的调整,而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无味,可嚼之则会甘之如饴,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

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一面镜子,当你对它皱眉时,它对你皱眉;当你微笑时,它对你微笑。

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幸福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日本医学博士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这本书中写道:人的心灵由大脑里的脑干、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

其中有一种神经,当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使人快感。

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

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

人在学习和做人的时候,要善于倾听不同的人的意见,改变自己。只有当他们处于流水状态时,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是后裔的根,没有根,枝叶却茂盛。父母训诫的言行会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后代自然学会了善良。

这样,如果我们作为教师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师爱高尚、品行端正的精神,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能一个严于律已的教师才会让学生信服,否则再多的说教只会令人生厌。

因此,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

考虑一下是有道理的。作为教师,我们的育人工作是长期的,不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

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

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普通而平庸的教师,不仅要学会适应当前的形势,还要有责任感。关键是要努力工作。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菜根谭读书笔记菜根谭读书笔记从懵懂幼年到现在书生意气的今天,关于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听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每每听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听不厌!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励自己努力的去接触中华之伟大的传统文化。

有一天,当我从图书馆将《菜根谭》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彻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潜意识里逐渐的走出朦胧,有了较为确切的轮廓,然而就算我穷尽眼力,仍旧不能看到她的边际,在世间的所有事物中难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与之相媲美。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爱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语言精炼隽永,对于道德的坚守与否的后果,一语道破。

读罢,我便陷入了沉思——对于人生的道理进行阐述的书籍,名人等数不胜数,但能够像此句话一样将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后,便无可救药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对于人的正义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积极的咀嚼着菜根,细细的品味。

有道是性定菜根香夜深人寂,静下心来,投入到这本书中后,慢慢的从苦涩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从雪山上渗透下来的清泉在口中轻轻的滑过,丝丝的清甜的同时又带来一种清凉至及的感觉,让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书香…处世之味很多人都说:90后的年轻人总是装成熟。

我是一个90后的学生,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尤其深刻。

以前在同学甚至在父母,老师的面前总有一种要表现的很有能力处理事情的样子,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装成熟吧。

很多次的经历后,我也就渐渐的明白,其实自己一直都在做着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积极的表现成熟的同时,却毫无保留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涉世浅的特点。

与其练达,不若普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着实让我对以前的种种想法,表现感到无比的羞愧,对于朋友,亲人的宽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

见识广,老成练达在处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确很有用处,但是也常常令人圆于世故,掩没了率真的天性,会让自己获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别人的信任。

这其中所渗透的处世智慧因该是一种糊涂处世的智慧。

糊涂处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谦虚,圆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保持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评。

常言道,人生不顺之事十有**。

只要你还在人群中活动,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与各种各样的烦心之事搅和在一起。

毕竟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处,须知让三分之功。

这是一种谦让圆润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变幻莫测,给人留点余地,做事留点分寸,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也就是说,对待别人的过错,不需要过于较真。

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处世之法仍旧融纳了糊涂处世的智慧。

对人糊涂,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在禅学里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

人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全由自己来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别,善恶立制。

由于之前曾对于糊涂处世方面的有关书籍有过较长时间品读,读罢《菜根谭》后,对于其中所阐发的处世之学让我对于糊涂处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老子曾经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喜?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则与人。

有德司契,天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说,即使能够化解掉人与人间之间的恩怨,也必有余怨,两人之间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所以抱怨以德也不算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之道,最高明的交往策略就是根本不给别人怨恨的机会,能放开手则放手,糊糊涂涂,大家皆大欢喜。

修身之味修身,无疑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高尚的道德素养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行的高洁,待人的真诚,处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审查评判能力。

古人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高尚之士,犹如极地未被踏足的角落,处处都是毫无瑕疵的亮,洁。

但是,时间的转轴早已将一切改变,先祖们可以遗世独立,可以采菊东篱下,但是,我们不能!我们必须融入到这个社会才会有生存下去的能力。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交往早已成为社会中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拥有高尚纯洁的情操固好,但是,过分的清高会使自己独立,那会是一个可怕的后果。

在现世中修身,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灵活,智慧的修身。

谈及智慧,糊涂生活乃是一种极好的在纷杂社会上修身养性的方法。

《菜根谭》中谈及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看的圆满,放的宽平则是一种正心之道。

人们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人会热心的去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淡忘了古圣贤一直教诲的修身之道。

由此导致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态度都有了严重的扭曲的变化。

这种社会在一个道德素养高尚的人的眼中是一个缺陷的,混沌的世界。

但要活得自在,则,就要正心。

首先要自心看得圆满,自心放的宽平,也即是所谓的活得糊涂一点。

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必须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人生需要寂寞。

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觉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

《礼记》中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然而,此时正是各种污物对你进行考验的时候。

很喜欢《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毕竟在社会上真正的找到一块清净之地实属不易。

近而不染则为至高处世之道。

因此,必须要保持心底那一份纯洁,宁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待**的一种本心,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耐得住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对待喧嚣的尘世。

耐得住寂寞,糊涂待世,道德修为自然不俗,人格的魅力也会展现无遗!在读书中静静的思考过程也即是生活的过程,若要真正的读懂一部书,必须要保持一颗融有真实,真诚,真情的心,并可以为你所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出来,让周围的人们感受的到你的真实,真诚与真情。

读书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谛的过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书,让人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菜根谭》中每条的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

当这些集古贤人智慧于一体的文字从舌尖划过时,不单单的是一种清新,心头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

《菜根谭》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让人有积极的对待人生之态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怀。

我涉世浅,对于书中的智慧,只能浅尝,结合自己以前对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为深刻的就是糊涂处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

菜根谭读后感《菜根谭》的智慧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条排遣寂寞的曲径——在夜阑人静时,放下手中的作业,沏上一杯清茗,翻开一本名著,静下心来,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来品味性定菜根香。

菜根谭读后感 篇4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它是一本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开拓进取的通俗读物。

《菜根谭》是本哲学著作,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后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本土哲学著作。‘菜根’书名的形而上在‘cài gēn’两音,春秋笔法直至明万历还能被保留,如果本书确实为明朝万历人洪应明所著作,看来明朝还是有才俊的。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620年以后至今,我国哲学著作中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当代人究‘菜根’之意说,“菜根坚硬多筋,只有经过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真味”。而且‘菜根’一词本身,就有贫困生活之意。本书强调:

耐得贫苦生活,才能创造人生百般事业。”其言谬矣。如果耐得住清贫,如果这样,我看就用‘草根’作书名更合适。

明朝万历人洪应明作《菜根谈》,受了宋朝汪信民莫大的教益。宋朝人的文治武功虽然不怎么的,但宋朝人可以说是最有灵性的中国人了。春秋笔法的巧用几乎传开,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宋词。此外,朱熹的理学思想被明清时期视为镇上的瑰宝。

可惜朱熹的水平,差就差在把春秋笔法做实了,做的无法变化了,我认为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来评价朱程理学颇为恰当。我看朱元璋的小聪明很多,一个出生叫化子的人,在制定开科取士的八股文法时,谈得头头是道;可惜的是,朱元璋追求的,却是错误的东西,因为朱元璋想用严刑峻法灭了人的‘愿望、怨气’,大兴***。春秋笔法经过了元朝外族统治的寒冬,本可以迎来春天,最后被朱元璋亲手埋葬。

宋朝汪信民,名革,字信名,只活了四十岁。宋朝周彦约说:“汪先生,名革,字信民,临川人(先生本越国公之后,自歙迁临川),性孝友,家贫而好学。

三举于乡,绍圣四年试礼部第一甲科。常以为科举坏平生志气。分教长沙,帅张公芸叟待以异礼,从而受学。

丁外艰,同寮醵金为赙,辞不受。令家人毋持官下一物,行见其妻所置锡水壶,愀然日:以是污我。

投之江中。……蔡氏当国,欲得知名士附己,以周王宫教召不就,曰:吾异时不欲附名奸臣传。

复为楚州教官。卒年四十。……其学欲明善恶,别是非。

”再次,他思想多禅宗境地,正是此书最大的特色,如《宋元学案》作萦阳学案表中云:“(汪革)先生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则侍讲之所夹杂也。故其诗云:

‘富贵空中花,文章木上(?);要知真实地,惟有华严境。’不得入圣人之室矣。

”我认为,《宋元学案》对汪革的评价一语中的:“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不得入圣人之室。”《菜根谭》为什么不得入圣人之室,我在后面的文字中会详细论述。

《菜根谭·修身篇》的总领之文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再往后,才谈到“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能轻富贵”只是本文一个涉及的极不重要的一个分枝,全文几乎再没有提起,我不知道当代人为什么谈学问总要与富贵挂钩?人活着真的只是吃饭吗?

《菜根谭·评议篇》的结尾部分说: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处牖其衷;祸淫不在幽渺,即在动静语默间夺其魄。可见人之精爽常通于天,于之威命即寓于人,天人岂相远哉!

”结尾以“天人岂相远哉”结尾,全篇再次以韵母‘ai’音结尾,虚词‘哉’训诂为‘载、裁、采’三字后,归集到这三个字器。

‘采’这个字,文人最向往,那个文人不期望自己有文采?孔子评价其学生‘斐然成章,不知所裁’,孔门十哲,子夏的文学是很不错的了,在孔子看来,子夏却少了文采。这与我们重新认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有关。

没有子夏读《诗经》的读后感《毛诗序》,后人几乎无法由跨越秦帝国而探春秋笔法奥妙,子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经·关雎》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荇菜’中的‘荇菜’,可以做为《菜根谭》中‘菜’字的根本**。‘荇菜’是什么‘菜’?孔子用‘荇菜’镶嵌《关雎》,除孔子外,还有谁懂得什么是‘荇菜’的哲学意义?

子贡不懂,所以有‘子罕言性与命’的感叹,子路不懂,所以子路得到了孔子‘由也登堂,然不入室’ 的评价?谁懂‘荇菜’,战国时期孟子懂、子思懂、子夏懂、荀子懂。当今世界,还有谁懂?

《尚书·皋陶谟》云:“都!亦行有九德。

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这段文字的重点,就在‘采采’, ‘采采’两字的重要性,就在‘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在哲学意义上,决不仅指十五岁年龄,尚书在这段话下面做了解释,有‘十五’个形而上之道,孔子敏而求之,作诗《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在本诗歌中,我们再次看到了‘采采、周行’中的两个字器‘采、行’反映出来的两个‘xíng cǎi’。《卷耳》是《诗经·周南》里面至关重要的一首诗歌,《关雎》谈‘乐道’,《葛覃》谈‘亲本’,《卷耳》谈‘礼仁’。

我们‘菜、采’之‘cǎi’道,就来到儒家最神圣的学问‘乐道’、 ‘亲本’、 ‘礼仁’上面,这就是《菜根谈》中‘菜根’两字的根本,故《菜根谈·修身篇》总领之文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再往后,才谈到“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我们仔细究察《菜根谭》全篇,谈到最后,由儒家的积极入世转入了道家的消极避世,作者本意要柔和儒、道、佛三家来自成《菜根谈》一家之言,可惜才力不逮,成了四不象,搞了个‘不得入圣人之室’,可谓‘不儒、不道、不佛、不才。’世人本此学问,反反复复犹如小人。我是不主张把《菜根谈》当成中华圣典来读的,因为它不配称之为圣典。

不过,通过本书可探源春秋笔法,从这点上说,为我们提供了作文、思考问题的一个崭新的方法。

我读《菜根谭》,最大的收获在:不能启发智慧的文章,不能指导实践的文章、不能提供哲学思辨的文章,没有文采,没有任何意义,仅仅叫习作。纵观当代作家的文章,基本上只能称之为“练习”。

故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为‘垃圾文学’,此言恰当得很。时间和实践将证明,在过去的六百年里,中国文学没有取得任何新的成就。子曰:

“后生可畏”,孔子怕的是后生不知耻、不后勇,关起门来成‘癔统’。(癔,一种精神病,患者平时喜怒无常,感觉过敏。此病多由心理上剧烈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引起。

亦称“歇斯底里”。)

菜根谭读后感 篇5

读历史使人明智,读史歌使人聪明,数学使人深思,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严,逻辑和修辞使人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工作是为了生存,读书是为了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空闲的时候通过读前人的书而思考而总结而进步,六月份读了明代洪应明著写的《菜根谭》一书。

《菜根谭》是一本以文言文的形式所编著的书。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该书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下面是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颇有感触的两点:

读到“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让我知道了做事不要任凭自己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

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

书中一句“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燥急之念。”它的意思是隐伏的久的鸟飞的一定高,盛开得早的花朵必然谢得也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免去失势的忧虑,可以消除燥急求功的念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人本来就应该如此,厚积才能博发,就像青蛙一样,每一次成功的跳跃都是先把身躯沉下去,任何有心之人于事,都必须先充实自己,成功与不成功,不必在乎于结果,而关键在于自己的准备充足与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执着于结果不如把过程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好做完美。

博大精深的《菜根谭》还需要我们继续去读它了解他细细的品她,在工作之余拿来细细品味一番,清醒一下被工作忙得晕头转向的头脑,浇灌一下那久已干涸的心田,寻找修生养性的途径、待人处事的准则,学会高瞻远瞩,学会达观人生,将书中精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菜根谭读后感 篇6

这是一本类似于《围炉夜话》的小册子,是明代的洪应明所写,后世流传下来。如果说《围炉夜话》是一本劝善之书,那么《菜根谭》就是一本为人处世之书。以前总见到有关于《菜根谭》的一些书籍和动画、图片等作品的演绎,这次读了这些演绎作品的根本,觉得收获很大。

菜根谭读后感 篇7

基础医学院王麟

寒假刚过,我就匆匆赶回老家照顾生病住院的老母亲,其间我没有多少时间看书。春节后,老妈妈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照顾她的间歇有了些空闲,想起来5年前给孩子买的《菜根谭》可以拿来读一读。选《菜根谭》的好处有一点,因为书中主要是一些短句箴言,随意翻开一页就可以读,读得很随意,断断续续,尽管看得不完整,但对书中内容多少有些感触。

《菜根谭》是一本小册子,书中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虽然其中不免有机巧、圆滑,但是总体上讲是要人富于通变,淡泊名利。说毛主席非常喜欢《菜根谭》,他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恐怕都有自己的感受吧,这也是书籍所带给人最大的享受,就是每个读书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心灵中泛起或多或少的涟漪,让人在繁华中不恐惧寂寞,在冷清中不向往尘嚣,相信《菜根谭》就是这样一本书。

下面摘录一些比较喜欢和有感悟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势力分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慧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也就是我们歌颂莲花的原因,不是因为莲花本身多么美丽,是因为她出自于淤泥而依然保持自身的洁净,在这个繁华的社会里我们不求不近和不知,但求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才是真正的君子。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对于金钱、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能有一点非份之心,一旦染指就没有回头路;对于真理的追求不能有一点的畏缩和退却,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应该如何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是中华文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才是做人的好榜样。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道德是功业的根基!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不能有最基本的天理道德,那么不管现在赚多少钱、有多少名誉和地位,倒台被唾弃的一天是迟早要来的,例子太多。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厉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顺境多,逆境少,因此越是顺境的时候我们越要时刻提醒自己,任何逆境都是对我们自身的挑战和考验,也是让磨练我们意志和品格的最好机会。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身边很多朋友、前辈,看他们做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保持了淡然、平静的本性,没有娇柔和做作,都是学习的榜样。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这句话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忠告!每个领导身边都会有很多人,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怎样倾听,这就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不要偏听偏信,不要自视过高,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使用别人的长处,不要因为自己能力低就嫉妒别人的才能而不敢使用。我要深思!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知足者常乐!更快、更高、更强是我们最求的目标,但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在追求目标的旅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紧绷的心弦呢?

这是最好的建议吧。

“争先的路径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做人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耳,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这句话,很值得深思警醒。

《菜根谭》这本书好不好取决于个人的理解吧,虽说不是什么四书五经,佛道经典,但我认为它关于人生的道理还不错,生活中若是遇到一些烦恼,去翻翻这本书是有所裨益的。

菜根谭读后感 篇8

《菜根谭》一碗来自明朝的心灵鸡汤。看完之后有一种俗人和圣人之间的距离感。

《菜根谭》书名的由来,一说取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语:“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一说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谓“夫菜根,弃物也,而其香非定者莫知”(三山通理达天语);一说则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于孔谦语)。凡此种种,宗旨只有一个,以“咬菜根”比喻甘于本性,安贫乐道。洪自诚取“菜根谭”为名,寓意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着无限真味的存在,表示能经受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他希望世人放弃互相倾轧之心,在清苦历练之中修身养性,敦品厉行。

本书文笔清丽,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不乏警世名言与充满意境之句子。同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有些内容过于迂腐与保守了。这也许是与作者的道士身份是分不开的。

作者推崇寡欲,忍让,安贫乐道,要以君子自居。书中提到:“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在现实中妓女从良我们真的就对其一点没有芥蒂吗?操劳一生的女子只因为一点错误我们的会全盘否定吗?作为一个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人,具体事情从来没有非此即彼。书中像这种文理不通,自相矛盾的语句还挺多,就像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看完之后懵懵懂懂的感觉,作者的有些思想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合适了,现在如果你不努力,不奋斗,你安贫乐道,他喵的到最后也只能嚼菜根了。

当然,本书也有很多金句,值得我们反思与玩味,比如:“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这让我想起了泰国一个广告:母亲对女儿百般疼爱,女儿因为一件小事而离家出走。饥肠辘辘,路边摊阿姨免费给了一碗小面而感激涕零。而对于母亲的百般疼爱却不以为意。莫大的讽刺呵!

本书此类金句颇多,摘录如下,供诸君一赏之: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一苦一乐相磨炼,炼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正警之。如春风之解冻,如和气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总而言之,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就必须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40岁的时候再来看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0xx-3-5于厦门

  • 菜根谭读后感分享

    如果你对于“菜根谭读后感”感到困惑,那么这篇文章一定能为你解答。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我们无法忘怀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后,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此时可以用读后感来记录下来,请将本网页收藏好,以便随时查看!...

  • 菜谭根读后感推荐15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作品是一本口碑很好的书籍。读后感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小编根据您的需求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菜谭根读后感”,本文所述信息仅供参考请权衡实际情况!...

  • 《菜根谭》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菜根谭》小编精选 1、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堪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洪应明《菜根谭》 2、花开半看,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是烂漫,便成恶境美。履盈满者,宜思之。《菜根谭》 3、争先的路径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 菜根谭名句

    1、贫贱所难,不难在砥节而难在用情;富贵所难,不难在推恩,而难在好礼。 2、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少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3、可风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4、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

  • 廉洁守望清明风尚菜根谭读后感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廉洁守望清明风尚菜根谭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菜根谭》里有一句警戒名句:“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在这样...

  • 菜根谭经典励志名句 菜根谭名句大全

    一、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菜根谭》 二、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菜根谭》 三、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菜根谭》 四、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洪应明《

  • 《菜根谭》经典语录

    《菜根谭》经典语录精选 1、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堪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洪应明《菜根谭》 2、花开半看,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是烂漫,便成恶境美。履盈满者,宜思之。《菜根谭》 3、争先的路径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洪应明《菜根谭》 4、淡中知

  • 菜根谭名句集锦

    一、临游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松亭试泉,曲水流觞,烟波钓叟,篷床高卧,妙不可言。《菜根谭》 二、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洪应明《菜根谭》 三、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四、春分解冻,和气消冰。《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