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梦幻星辰)为您呈现的“旅夜书怀的教案”。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不断进步让每一天都过得更加精彩!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2)

一、课前检测(3分钟)

二、讲析课文

1、情境导入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忧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所敬仰。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杜甫展现给我们的是多样的精彩。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有(春夜喜雨、春望、望岳、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戏为六绝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诗《旅夜书怀》。

2、写作背景: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3、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诗歌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写得沉郁孤伤,前两联写旅夜风景,情在景中,要读出此中情味。第一联渲染出孤寂的氛围,宜读得轻而稍缓;第二联描绘大自然苍茫壮阔的气势,宜读得更缓一些,顿挫更分明一些,声调提上来一些;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读得时候要将感情色彩带进去,要读出压抑感;末联语调平和下来,语速减缓,“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听者展开联想,感受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前三联节拍为二二一式,末联则是二一二式。

4、小组讨论,学生鉴赏研究(独立鉴赏)

读好诗,如品槟榔,初时味涩,反复咀嚼,方能品出其中妙处。下面,请同学们独立鉴赏这首诗歌,主动思考,找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5、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①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宁静而又冷寂的江边夜景。后四句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②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③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以乐景写哀情。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⑤“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反衬。②以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③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三、总结诗歌

1、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后一层直抒胸臆。抒发了老诗人不得志的悲愤与失意痛苦之情。

2、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情景相生——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补充练习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其中一个“欲”字,运用修辞方法,赋予花朵的特点。

映衬拟人摇曳多姿

2.这首诗的景和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以乐写哀),用艳丽灿烂的春光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深厚,别有韵致。

总结与消化整理(2分钟)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

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难道是真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名声,还是年老多病才使我的官职终归罢休!

一生奔波到底是个什么形象呢?你看,那宽广的天地间有一只飘摇的沙鸥

鉴赏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4)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着,反因文章而显着,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5)

一、提问导入:

(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 知世 据意 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发情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师: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过“夜”字察实景(齐读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吟诵诗歌、抓住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置身意境、领悟情感 ) (要求我们)

(展示14)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慷慨悲壮、恬淡自然等),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可以从这几个词中选取)

(小组讨论)

(展示15)景物:细 草 、微 风、阔 岸、危 樯、孤夜、独 舟。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意境:寂静凄冷

借景抒发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

师:由近处、下处的细草、危樯写到远处、上处的星野江月(板书)

(展示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 。 平野、辽阔 无边。

月 :涌动的月影 。 江浩荡的大江。

画面:星空低垂更能衬托着原野的辽阔无边,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把我们带入雄浑阔大的意境,

(板书)反衬出孤苦 伶仃 无依无靠的感情——以乐景写哀情

师:注意鉴赏方法 我们是通过捕捉意象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师:(展示17)那么作者在这样一个风霜月白、孤寂无眠的孤舟之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过“书怀”悟实情

(展示19):

①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呢?

(提示:请结合背景讨论)师补充:

(指一生答)

(学生答后)明确:(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说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应该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从《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被迫辞官”。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联中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生答)沙鸥

“飘飘”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直抒胸臆。

天地与沙形成对比,直抒胸臆地将自己比成沙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题目了解了诗歌内容(展示22)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抒怀”悟实情)

感受了全诗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对比等艺术特色 。

(学生自由读背——指一生背,齐背)

(展示23)

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5 )言律诗 ,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颔联和颈联 )。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远志向 )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相结合,讨论、讲析相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忧国爱民的思想内容为后人所敬仰。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细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杜甫展现给我们的是多样的精彩。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有……(学生七嘴八舌背诵)。下面,让我们从《春夜喜雨》忆起,回顾杜甫留给世人的一首首佳作(春夜喜雨、春望、望岳、前出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戏为六绝句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又一首律诗《旅夜书怀》。

二、自读课文(一读)

首先,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诗歌注解,正音正义,初步感知内容。

三、教师引导(背景)

公元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不知这一生的飘泊何时是了。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月夜,一叶扁舟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诗人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不禁心潮澎湃。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年过半百却还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想想自己究竟像个什么?不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嘛。

四、(教师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背景听老师朗读这首诗歌,仔细体会诗人的沉郁心情。

五、教师引导(诵读技巧)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写得沉郁孤伤,前两联写旅夜风景,情在景中,要读出此中情味。第一联渲染出孤寂的氛围,宜读得轻而稍缓;第二联描绘大自然苍茫壮阔的气势,宜读得更缓一些,顿挫更分明一些,声调提上来一些;第三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读得时候要将感情色彩带进去,要读出压抑感;末联语调平和下来,语速减缓,“天地”之后稍顿,然后平平地送出“一沙鸥”三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听者展开联想,感受作者的孤独伤感乃至悲愤。前三联节拍为二二一式,末联则是二一二式。

六、学生再读(二读)

请大家根据诵读提示再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更读出沉郁的意蕴。

找两个学生来读,进行简单评价。

下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诗歌,直至背诵下来。学生齐背。

七、学生鉴赏研究(独立鉴赏)

读好诗,如品槟榔,初时味涩,反复咀嚼,方能品出其中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独立鉴赏这首诗歌,主动思考,找出问题并记录下来。

八、小组讨论(自问自解)

以前后桌四人或六人为一学习小组,互相提问,互相释疑。本小组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会提交全班交流。

九、全班交流(提出疑问)

一个组一个组提出疑问,由其他同学解决,仍不能解决的教师引导着释疑。

1、本诗写于旅途之夜,哪些词可明显地看出他的孤单寂寞?

参考解说:“细”、“微”、“危”、“独”、 “飘”、“一”等字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孤单与寂寞。

2、分析首联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答: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

参考解说: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看了注解就知道),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4、、这首诗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代表性诗句是哪句?这句话是不是把作者此时的孤寂心情抛开了?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说:代表性的一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并没有抛开作者的孤寂心情。出句写天地之广大,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月涌,更显大江流动,天地虽大,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境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诗人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的出现就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可见,这两句虽是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写景描写,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

十、学生品读(三读)

境界全出之时,亦是茅塞顿开之刻。请同学们再来品读这首诗歌,回味诗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沉郁雄浑的意境。

十一、评诗(老师总结整首诗)

参考解说:《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一叶扁舟的渺小与微弱,舟中人的孤单凄凉,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8)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旅夜书怀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

  • 旅夜抒怀

    杜甫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及注释】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

  • 夜书所见教案14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14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

  • 秋夜独坐(一作冬夜书怀)

    王维秋夜独坐(一作冬夜书怀)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

  • 安全教育教案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回顾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栏目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好文“安全教育教案”,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给你提供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 旅行计划方案精选9篇

    为了确保工作有效开展。我们需要不断的精进我们的方案内容,怎样写方案才能更快?这份特别定制的“旅行计划方案”一定超出您的期望,把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吧!...

  • 夜色的教案十一篇

    为了鼓励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教师还需要付出一些心思。教案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实施素质教育。 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确保教案课件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

    夜色教案 12-23
  • 学生检讨书夜不归宿9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学生检讨书夜不归宿9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尊敬的班主任老师:您好!我是xx,现在我感觉非常的自责,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去做好,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这次事情让我...

  • 骨干教师申请书9篇

    在众多文章中励志的句子小编选出了一篇非常受欢迎的“骨干教师申请书”,随着社会不断的更迭,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写申请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申请加入某个组织,您是否在寻找一些深入人心的申请书呢?请将与他人分享的护肤秘诀告诉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