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 白居易读后感
白居易 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

查看更多>>
白居易 白云泉

《白云泉》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翻译: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 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 何要奔冲山下去, 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赏析: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

查看更多>>
白居易 琴茶

《琴茶》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释:

1、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2、陶陶(yǎoyǎo):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赏析:

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做《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次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

三联起句写琴,《渌水》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渌水》诗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今属四川),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诗人毕竟是标准的儒家子弟,他的辞官亦并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剧的矛盾,各种弊端的呈现,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乐天的《江南谪居十韵》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查看更多>>
白居易 早兴

《早兴》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翻译: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 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大概是天气转暖、 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 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 懒洋洋地爬起来; 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 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 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

赏析: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尽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的感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查看更多>>
白居易读后感
白居易读后感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白居易读后感、精选白居易读后感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