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诵读和背诵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熏陶,也是华夏文明延续千年的教化方式。早期的诗歌启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汉字与古诗的韵律之美,更能训练吐字发音,增强语感,从而深化语言能力的培养。以下是一首描绘秋天的四言古诗,供大家品读。
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观沧海》将壮阔海景与豪情壮志巧妙相融。从体裁看属古体诗,从表达看为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登临碣石俯瞰沧海的视角,“观”字统领全篇,奠定开阔雄浑的意境基调。
此诗高潮在结尾处,情感奔放而思想含蓄,情景交融且寓理于景。这种含蓄赋予诗歌深刻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印证了曹操诗歌“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特点。全篇苍凉慷慨,堪称建安风骨典范。
前四句动静相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为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为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如绘画轮廓,展现海天初貌,嶙峋山岛点缀于浩渺碧波,平添壮阔气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细绘山岛生机,虽值萧瑟秋日却草木丰美;“洪波涌起”则深化对动荡海面的刻画,暗喻诗人“老骥伏枥”的壮志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四句以瑰丽想象展露曹操吞吐天地的抱负。大海的磅礴气势,正是诗人博大胸怀的写照——渴望如沧海容纳万物般统御天下。末句“幸甚至哉”为乐府套语,与诗意无关。
全诗通篇绘景而无直抒胸臆,却透过汹涌澎湃、吞吐日月的大海形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统一寰宇的雄心。写景精准凝练如炭笔速写,既刻画沧海形貌,更赋予其孕大含深、激荡不息的生命性格。景语皆情语,在壮阔海景中屹立着诗人自己的精神雕像。
1、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4、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5、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6、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望洞庭(唐)刘禹(yǔ)锡(xī)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秋天的古诗句,欢迎阅读!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
关于秋天的古诗,唯美秋天古诗原文和赏析 关于秋天的古诗一:《子夜秋歌》 【诗句介绍】 描写秋天的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自《子夜秋歌》,由李白创作。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
关于冬天和秋天景色的古诗句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小声甘州》 2.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3.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4.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