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赋山居七夕》
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菩萨蛮·七夕》
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西江月·新秋写兴》
宋·刘辰翁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秋蕊香·七夕》宋朝·吴文英
懒浴新凉睡早。雪靥酒红微笑。
倚楼起把绣针小。月冷波光梦觉。
怕闻井叶西风到。恨多少。
粉河不语堕秋晓。云雨人间未了。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遰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观织女诗
东晋·王鉴
牵牛悲殊馆,织女悼离家。
一稔期一宵,此期良可嘉。
赫奕玄门开,飞阁郁嵯峨。
隐隐驱千乘,阗阗越星河。
六龙奋瑶辔,文螭负琼车。
火丹秉瑰烛,素女执琼华。
绛旗若吐电,朱盖如振霞。
云韶何嘈嗷,灵鼓鸣相和。
停轩纡高盻,眷予在岌峨。
泽因芳露沾,恩附兰风加。
明发相从游,翩翩鸾鷟罗。
同游不同观,念子忧怨多。
敬因三祝末,以尔属皇娥。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教材编排这一单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乞巧》这首诗。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写“乞、巧、霄、宵”等4个生字;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了解我国古代的民间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二、说教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三、说过程
围绕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节课紧扣一个“读”字,采取激趣导入、初读自悟、品读鉴赏、熟读成诵、拓展升华进行教学。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
(2)板书课题。
(3)简介诗人。
2、初读自悟
(1)学生自读。
(2)引导朗读。
(3)学习生字“巧”“宵”“霄”。
(4)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句的大意。
3、品读鉴赏
(1)指导学习《乞巧》一、二行。
A、指名读。
B、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C、相机出示“碧霄”图,引导学生观察“碧霄”图,理解“碧霄”一词,感受夜空之美。
D、播放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课件想象“渡河桥”的情景。
E、感情朗读诗句。
(2)指导学习《乞巧》三、四行。
A、指名读、齐读
B、结合诗句,学生想象画面。
C、相机出示“资料袋”的内容,学生汇报古人乞巧的方式。在音乐声中想象人们乞巧的场景。
D、理解诗中说的是哪种乞巧方式。
E、再读诗句,抓住“尽”“望”体会其中的内涵。
F、感情朗读诗句。
4、熟读成诵
A、学生个人练习背诵。
B、同桌互背。
C、点名背诵。
D、配乐背诵。
5、拓展升华
A、朗读民谣《乞巧歌》。
B、朗读诗歌《七夕宴悬圃》。
C、表达心愿。
教师小结: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同学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
板书设计:
乞 巧
唐 林杰
穿红丝 乞取智巧
望秋月 祈望幸福
四、说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抓住古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并将古诗置于文化背景之下,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借画面激趣。教学伊始,出示四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图片,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激发学习兴趣。课中,出示“碧霄”图,让学生观察想象,感受夜空的美丽。结合视频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图片。在一幅幅画面的渲染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情趣浓厚。
2、借音律激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的是经典名曲《高山流水》。家家乞巧场面宏大,一段宁静致远、深沉空旷的丝竹之曲,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
3、借吟诵悟情。多读多悟,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老师情境引读,最后深情诵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传情,学生一次次深情吟诵,读得荡气回肠,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4、借想象抒怀。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景,最后请学生入情入境地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发情怀。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比较陌生,想象的内容可能会比较单一,影响想象的效果。
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让我们共同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乞巧》是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园地上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民间故事,都是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训练学生有梯度的复述故事,先是简要复述,再详细复述,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首古诗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主题“民间故事”而选编的,继续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再次夯实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连接经典诵读的文章《迢迢牵牛星》,也是为了继续巩固这一训练点。
说学情:
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我注重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说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两首古诗词,并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大概意思。
2从古诗词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3在古诗词中, 再次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反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我运用智慧课堂里的教学模版的转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听音乐,来猜一猜是哪一篇民间故事,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读过的民间故事的掌握情况,二是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我顺势过渡,民间故事大家都喜欢,许多诗人还把它写进古诗词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中的民间故事,先来学习《乞巧》。
二、新授。
环节一1检查反馈。在学习古诗之前,我还是进行了课前检测,同样运用了智慧课堂上的互动试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楚课堂上我的授课指向。
环节2解乞巧。诗题是一首诗的题眼,因此先让学生理解诗题。
环节 3诵乞巧。播放视频《乞巧》,通过范读,学生自由读,师生承接读、个人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让学会在读中感悟诗中所寄托的美好情感。
环节4讲乞巧。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试着用两三句话给大家讲讲这首诗。这里的简单复述是为任务二的创造性复述搭建了一个训练的平台。那么这样的故事大家听着过瘾吗?我问学生,出示任务二,让学生对诗中的某一处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个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也是难点,有了前面的“台阶”,学生再次“添油加醋”。这种梯度式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易于学生掌握。最后通过智慧课堂的学科工具让学生把打乱的故诗按照顺序排列好,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背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完。从始至终作为教师的我,努力做到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
环节5两翼教材链接的是《迢迢牵牛星》。落实一课一得,让学生继续练习复述故事。通过视频播放吟诵《迢迢牵牛星》让学生知道读古诗有方法。还可以吟诵,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叫平声;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叫仄声。
三.说板书设计。
针对此首古诗的板书设计,我决定用学生的语言来进行组织,一是精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用学生的语言来组织板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情。
四.说反思。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fánnǎotúdìyīyuānbēicǎnzuǒɡùyupànshénmìxuánɡuàjiǎnyuèyóuyù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干涸(héɡù)凝成(línɡnínɡ)杀菌(jūnjùn)呜咽(yèyān)模样(mómú)稚拙(zhuōzhuó)
3、按要求写词语。(每组写三个)
A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C: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带点字选择相应的解释。
打①撞击②举,提③做某种游戏④编织
(1)、我班男同学最喜欢打篮球。
(2)、班级活动一定要打中队旗,这是大队部的要求。
(3)、夜深了,妈妈还在为我打毛衣。
(4)、看,那个打鼓的同学真有精神。
花①供观赏的`植物②模糊不清③用④用来迷惑人的
(1)、你的花言巧语也骗不了我。
(2)、弟弟把零用钱都花光了。
(3)、花园里的花可真美。
(4)、奶奶得戴老花眼镜才能看书。
5.照样子,填反义词,组成词语。
例:欢(天)喜(地)
口()声()弄()成()七()八()
6.句子训练。
(1)、改病句。
他穿着新校服和红领巾,看上去真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累运用。
1、填空。(8分)
①___________,亲口尝梨知酸甜。
②日落胭脂红,________________。
③日日行,不怕千万里,_________。
④莫看江面平如镜,____________。
5、写出对你帮助最大的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常常在电视或户外看到一些广告,写一条你最喜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平时在家,我们常常做小主人接待宾客,若老师去你家家访要走了,你打算对老师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是中国的国宝,请写两句有关月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诗不仅能让我们出口成章,还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老师让我们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每次我背到“清风”时就断片了。诶?下一句是什么来着?就在这个时候,动漫里突然出现了一句台词——“清风明月晓星沉”,我的脑海里就突然出现了“清风明月鸣蝉”。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算了!不管了。
第二天,在课堂上默写,教室里一片安静,只能听见一些沙沙沙的写字声。刚想到清风时,我的'脑子就像“烧焦的机器”似的,一片空白,想不出半个字了。清风……清风……什么来着?真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啊!好像是清风……诶?有了!是“清风明月鸣蝉”。不对啊?我记得早上读的不是这个。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另一句诗:“清风半夜鸣蝉”。这时,我的脑子里一片混乱,纠结着到底要写“清风明月”还是“清风半夜”。感觉是这个,又好像不是这个,好纠结啊,呜呜呜。就赌一把,写“清风明月”!
交上去后,我打开资料包,结果是“清风半夜”!难怪我觉得那么奇怪,原来是背错了。我真后悔当时选“清风明月”,可是现在后悔也没用了,这下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在背的过程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把“清风半夜”背成“清风明月”。它已深深地印在了我脑中,看来我是改不过来了。我更加后悔了,如果我当时没有一边看电视一边背诵,那该多好!
于是,我就将每一句诗在心里默念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但只有一丁点收获。哎,一旦背错想改过来,怎么就那么的困难呢?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一边看电视,一边背课文了,就怕有某一句出差错,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其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上学到现在,我在课堂内外都读过很多古诗。“生活裹在粗布里,诗歌和书法在肚子里陶冶情操。”它有一种说不出的独特魅力,使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它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畅游。
我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将被“让头发蓬乱,皇冠倚栏,雨歇”的爱国情怀所鼓舞;我崇拜“第二天早上,他发现他的白色羽箭,指向坚硬的.岩石深处”的李光将军,当我看到辛弃疾“完成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赢得了他的死亡前后的名声,可怜的穷人”时,我不禁为他的失败感到悲伤和忧郁。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北方的风景冻了几千里,雪飘了几千里”,好像是北方的一望无际的风景。然而,王维的诗“当人们闲着的时候,桂花落了,春天的夜晚,山是空的”把我带到了夜晚宁静的山涧。李白的《飞下三千尺,疑是九天银河落》也让我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美丽和壮丽。
在这些古诗中,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怀,欣赏到了祖国许多地方的美丽风景。同时,这些诗也启发了我。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到“如果不是严寒,我怎么能让梅花闻起来”。它让我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当我做事情不成功的时候,我会想到“江东的孩子很有天赋,不知道他们会如何东山再起”,我不会灰心,会继续努力。
"读几千本书,走几千英里路!"将来,我会更加热爱古诗,并从中汲取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这样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充实和广阔。
那是怎样不落凡俗的绝妙好辞?勾勒出“落花人独立,微雨雁双飞”的轻柔,似一腔流水倾泻而下,而又似骇浪冲天,海啸星辰,留下千古的豪迈。古诗词又如一位从泛黄宣纸国画中走出的佳人,独倚红栏望一池无澜清水。“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也不过如此了。
有多少岁月,深深地陶醉于李白的浪漫?我忘记了,蓦然回首,却犹记起那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唐玄宗时,玄宗听信了佞人谗言,将太白赐金放还。他出城门时不忘在长安城门题下“仰天大笑了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绝句,便又踏上了云游山水的路途。八年后,内心极度烦闷的李白来到了好友元丹丘的山庄中登高饮酒,心中的不甘与委屈都被酒催化作了滔滔诗意,他伫立众峰之巅,把酒临风,开怀唱出了名传千古的《将进酒》。
轻翻《乐府诗集》,李白的.浪漫,汉诗的乐律都在指尖灵动地飞舞。我轻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书页不觉已停留于《琵琶行》。又是大唐,一位被贬成江州司马的烦闷诗人于被贬途中在江边留宿。却见一位家境悲惨的女琵琶艺人,白居易又联想到自己迟迟不遭重用,苦闷的心中骈发出滚滚诗意,提笔写下六百一十言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窃窃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拥有如此高超琴艺的女艺人却“弟走从军阿姨死,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听完她的哭诉心中也是如逢知己,“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遇见最美古诗词让我留下一份感动,愿这种诗意,继续让世人不被世侩所浸没。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古诗,主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很多人对优秀古诗的标准并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整理了两首与七夕节相关的古诗,希望能为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家理解古诗的美妙。
1、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4、二秋叶神媛,七...
```html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浪漫神话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因牛郎织女传说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以下是精选七夕主题古诗词集锦,以供品鉴。七夕主题古诗词集 【1】夕阳隐檐楹,皎月映窗棂凝露缀叶满,疏风拂枝鸣蹀躞步长阶,极目望霄庭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柔情似
关于七夕的诗|有关七夕的诗词 1、《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2、《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
有关七夕的诗句 1、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杨璞《七夕》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权德舆《七夕》 4、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
七夕诗句古诗精选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浪漫七夕高级感文案,欢迎阅读!1、相思有苦有情。每年七夕相会,银河美不胜收,鹊桥仙子几度缠绵。情侣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