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名句 · 名言名句

儒家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一精一思。朱熹

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5、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2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9、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0、仁者无敌。

3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4、其进锐者,其退速。

35、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3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君子成一人之美,不成一人之恶。论语

4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一性一,曾益其所不能。

4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7、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8、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1、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5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5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55、养心莫善于寡欲。

5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8、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6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3、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子

6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66、吾日三省吾身。

6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6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一性一,曾益其所不能。

6一9、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70、尽信书,不如无书。

71、人皆可以为尧舜。

7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7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7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7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董仲舒

7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8、君子成一人之美,不成一人之恶。

7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1、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8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8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为易;不学,则易者亦为难。

8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85、富贵不能一一婬一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精选阅读

孔子的名人名言 感受儒家至圣的经典


孔子的《论语》被誉为儒家经典,熟读孔子的名人名言,对于学知和做人,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5.不学礼,无以立。

16.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2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4.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5.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8.过,则匆惮改。

29.不迁怒,不二过。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9.巧言乱德。

40.巧言令色,鲜矣仁。

41.刚毅木讷近仁。

4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3.听其言而观其行。

44.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5.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50.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5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53.礼之用,和为贵。

54.放于利而行,多怨。

5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8.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6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6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69.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0.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7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7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7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7.放于利而行,多怨。

7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0.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8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2.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8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4.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这些只是孔子《论语》中的部分语句,知晓每一句的具体含义,细心去体会,将别有一番儒家哲学的感觉。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言100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言100句摘抄: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2、有杀身以成仁。《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论语》--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论儒家丧葬哀思观


[摘要]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丧葬“哀思观”。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对哀思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制

定了一些较为苛刻的哀思规范,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节哀思想。[关键词]儒家;丧葬;哀思观[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xx)01-0022-03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所谓丧葬哀思观,是指人们对于丧葬活动中表达哀思的

观点和看法。儒家思想作为长期在传统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显学,对传统社会的殡葬行为与殡葬活动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儒家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品读儒家经典,不难发现其对于丧葬中的“哀思”多有表述,折射出儒家关于丧葬活动的“哀思观”。

一、“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儒家认为,一场成功得体的丧葬活动都应该以凸显家属对逝者的哀思之情为前提。如果去除了“哀思”这一灵魂,场面再宏大的丧礼也势必因违背礼制而走向反面。因为举行任何丧葬活动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表达生者对亲人故旧的哀思之情。这种哀思之情因生者与死者的关系不同而程度各异。在《论语》里面孔子极力推崇周代为父母守丧三年,也就是哀思三年的传统,他的一个学生宰予不以为然。孔子斥责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孔子认为,孩子光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表达哀思是天下通行的丧礼。这是一种人类基于报答养育之恩而产生的自发行为,是一种基本的人伦道德。他进而质疑宰予对他的父母是不是也有三年之爱。

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以及集中体现儒家丧葬礼仪思想的《礼记》中也多处表达了这种观点。

在《论语》里面,有个叫林放的人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对于丧礼,与其治办周备,宁可哀丧过些[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在《礼记》里面,进一步表达了儒家的这种观点。孔子的学生子路对人讲:“我听夫子说过,举行丧礼,与其悲哀不足而冥器和衣衾有余,不如冥器衣衾不足悲哀有余[3]。”孔子认为,衡量一场丧礼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它使用器物的多少和排场的大小,而是孝子所表现的悲戚之情。

儒家认为,哀思在不同的丧葬场合因生者与死者的关系

不同表现的程度各异,但它在丧礼中的主色调不可改变。

父母等至亲有十月怀胎之辛,三年怀抱之恩,终生关爱之情。因而对于父母等至亲的哀思之情是最为深重的,表达的是孝子无尽的悲哀和绵绵的相思与眷恋。在《礼记》里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孔子在卫国时,遇到有人送葬。孔子在一旁观看,说:“丧事办得太好了,足可以作为准则了。你们要用心记住。”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先生为什么称赞那丧事办得好呢?”孔子说:“其往也如慕,其返也如疑[4]”。意思是孝子送葬时像个小孩跟在父母身后啼哭。下葬返回时因亲人已留在墓中而迟疑不愿意返回。”孔子之所以称赞这场丧礼办得好,是因为他认为孝子非常到位的哀思表现很好地突出了丧礼的灵魂。对于父母亲等至亲去世,儒家认为君子有终身的哀思,就无一时的遗憾[5]。(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儒家认为,当遇到与自己无亲缘关系的邻里乡亲办理丧葬活动的时候也应该表现出合理的哀思。儒家经典《礼记》认为:“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临丧必有哀色”[6]。意思是邻家有丧事,即使舂米也不要歌唱。(古代舂米时一般号歌)邻里中有殡殓待葬的,不要在街巷中唱歌。参加丧仪脸上必须要有悲哀的表情。孔子有一次参加邻里的丧礼,看到一些人在灵前举止轻佻,他非常气愤,说了这样一句话:“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7]”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懂礼。人情是礼产生的根源,礼是缘情而作。兔死尚且狐悲。作为同类,遇到素不相识的人家办理丧事,也应该要表现出哀悼之情才符合做人的礼节。《论语》中指出“齐衰者,虽不狎,必变[8]。”意思是遇到穿丧服的人,即使是不认识的,也表示哀悼。

二、哀思的表现形式儒家认为,对亲人的哀思发自内心但却要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衣着服饰、丧期饮食、居丧居所等诸多方面。1、面部表情

一般情况下,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是

论儒家丧葬哀思观

钟启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20xx-03-27

钟启顺(1972-),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殡葬文化、殡葬法规。

转载: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https:///zixun/gj/1614.html

儒家思想的精华_经典语录


儒家思想的精华_经典语录

1、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做到了解自 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又能够了解别人,令别人为 己所用,才能“百战不殆”。

2、人们常常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事情,并且在照顾了各方 人等之后,独独忘记了自己。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明 白自己心中的志向,即使为此而受苦、劳碌,心中也是 快乐的。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你知道自己喜欢什 么、想要什么吗?

3、人在迷惘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常常“不知今夕何 夕”,“找不到东南西北”。

4、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在恰当的时候,在恰当的地 点,做恰当的事情,就不容易迷乱本心。把自己当下的 心情和精力,投入到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中,既可体会自 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又会取得相应的收获。

5、自己尊重自己,爱惜自己,是使得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

6、自尊自爱并不是盲目自恋,而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内在素质, 使自己成为知者、仁者、勇者。然后谨慎行事,爱惜自己的 名声,不做败坏自己名誉的事情。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 自菲薄。自己强大了,又自尊自爱,就没有人放弃你,也没 有人欺负你。这道理对国家、对个人都同样适用。

7、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是互为因果的。你想别人怎么对 待你,你就得怎么样去对待别人。如果别人对你无礼, 不要急着愤怒地去责备他,而是要首先反省自己有什么 不对的地方。礼貌待人,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原则。

8、年轻气盛的时候,难免锋芒毕露,殊不知,这也许就伤害到 了别人的感情。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需要咄咄逼人,实力 是一种厚积薄发、存而不显的力量。真正有知识的人,更会 知道这世界之大,更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时保持一种谦 虚、谨慎的态度,有利于与人和谐相处。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常说:评判一个人,只要 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好了。友谊是讲究品质优劣的。坏 的朋友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腐蚀你。与损友相交, 其患无穷。与益友交,往往获益良多。

10、信任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没有信任,人与人 之间隔着的就是天堑。

11、信任,是人们进一步交往、合作的基础。例如盘庚迁都 故事中所体现的一样,即使盘庚是君主,也要通过说服 工作,获得民众的信任才能做成一件事。没有信任,只 有互相怀疑,大家的精力就会消耗在内斗之间,最终一 事无成。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信任,拥有良 好的信誉,那么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他交往,他做 事情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12、批评你的人,正是促进你上进的力量。

13、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但是有些缺点自己看不到,就 需要有一位真心对你的人指出来。那些一味赞扬你的人, 并不一定是为你好。身边有肯直言的朋友,要好好珍惜。

14、臧孙纥对待敌人的态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把敌人看做了 一剂良方。

15、一块白板上有一个污点,人们对着它看,有的人看到的是 污点,有的人看到的是白板干净的部分。

16、择善取之,可以理解为在生活过程 中,选择善的道路,选择善的事物, 选择人的善。能不能看到善,取决于 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例 如,在与人交往中,不要总是指责别 人,虽然不一定要处处当个老好人, 但是也不要做一个苛责刻薄的人,发 现别人的善,既可从中汲取营养以壮 大自己,也可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17、与其花时间去嫉贤妒能、自寻烦恼,不如见贤思齐,奋起 直追。

18、没有人能够永远排在第一位。即使是尧,也会有新生力 量来取代他。即使是孔子这样的集大成者,也会有不足 的地方。因此,对于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不要觉得羞 愧,也不要去嫉恨。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别人开 始,以害自己告终。花越多的时间去嫉妒别人,你就会 落后得越多。还是整顿心神,学习别人的好处,补充自 己的不足,更能求得心灵的满足与生活的幸福。

19、有的人遭遇了逆境,立刻掉头返回,结果前功尽弃。其实, 成功没有秘诀,伟大的事业多成就于坚持不懈。有人说,最 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容易,是因为人人都 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坚持下来的只是少数人。

20、创新并不总是难如登天,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

21、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也不要死心眼钻牛角尖,停下来, 前后左右看一看,查看另外的道路是否能够通向目标。

22、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原地打转而已,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呢?时刻保持一种对新思想、新变化的欢迎态度,并提升 自己的创新能力,成功的大门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23、人生之中,值得珍惜的东西有很多,摆在你面前的机会也不 少,我们时刻都站在取舍的十字路口上。

24、有道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如同大自然的法 则:冬天没有春花,却有瑞雪兆丰年;父母失去满头黑 发,换来儿女绕膝前。在人生中,我们会遭遇一连串的取 舍。在这个过程中,取是一种魄力,而舍更显一种豁达。

25、取舍有道,张弛有度,才有望找对人生方向。

26、我们不能保证永远保持理性,谁也难保自己不会感情用 事,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变换角度去审视生活,保持客 观冷静的态度,让自己的判断无限趋近于理性。

27、我们要向书本学,向人学,向身边的一切学,从而不断地 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处 事能力,才能使周围的人对你刮目相看,才能够在危急时 刻化险为夷.不过,一味追求理性也会走向极端,孔子曾 经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一 个完全理性、机械化的人也是了无生气的。

28、“权变”是为了“通达”。知道规则而不拘泥于规则, 也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29、即使是金科玉律,也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所有的事物。即使 是圣人,也不会总是一副刻板面孔。面对不同的情况,我 们要适时作出变通,知道进退,懂得取舍。世事复杂, “权变通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处世之道。但是,凡事不 能走极端,动静相宜,举止有度,才能求得人生的圆满。

30、得意的时候,存一份未雨绸缪之心;失意的时候,存一 份乐观向上之情。

31、骄傲的时候,容易粗心大意,那就离深渊不远了。失意的 时候,心神不定,越是着急,越想不出走出低谷的办法。

32、那什么时候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不骄不躁、谦谨平 和、豁达淡定的处事态度,往往会让事情柳暗花明。

33、船头慌鬼,船尾慌贼,是没有办法好好掌舵的。自信, 是正确决断的第一步。

34、人为万物之灵,我们本身能够存在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情。因此,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思考,相 信自己的判断,在自己胆小心慌之前就为自己打气,抱着 平常心去面对挑战。即使失败了,即使一无所有了,你还 有你自己。人要爱惜自己,相信自己,当面临选择时,不 要心存侥幸,而要勇敢自信地作出决定。

35、天马行空固然潇洒,但是不遵守一定的原则,时刻可能掉 到沟里。

36、做什么都要有原则,决断也一样,不能随便一拍脑袋就 决定了一件事情。譬如儒家的礼仪之道,看似繁琐芜 杂,但是这样就不容易出错,就少了许多麻烦。原则的 存在,是让我们用简便的方法,发现自己的不足。把自 己的所作所为跟规则一一对照,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发 现,使你在危险发生之前补上漏洞。

3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获得全面的信息,是决断的前提。

38、对待学习要多闻阙疑,对待生活更应该多闻阙疑。生活是 一本百科全书,我们总会有不懂的地方。当生活中遇到疑 惑的时候,不要将疑问留着自己胡乱琢磨,多问问别人, 听听别人的看法,也许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

39、通常人们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困惑时,不妨 换位思考,这样也许会有新启发。

40、当合作越来越成为趋势的时候,一意孤行将越来越行不 通。凡事不仅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只有换位思 考,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共赢的结果,也就少了许多纠缠 与扯皮,麻烦也就迎刃而解了。

41、名正言顺,让一切都在阳光的笼罩下,方能得心应手,享 受到通透、彻底的快乐。

42、有了好的决断,却没有办法切实执行,那也是没有意义 的。想让别人配合你,那就要让别人听从你。通常,使 别人听从你,就表示你拥有支配的权力。权力的来源之 一,就是大家的认可,也就是有一定的名分,这个名分 能够说服大家,让大家认为你的行为是合理的,然后你 才能有所作为。

43、屋子.天不打扫,就会落上尘垢。长时间不注意,猛然一 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我们的心灵也要常常打扫。不 要等到你的心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尘垢时,才想起来去反 思,这样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把工夫用在平时,每天用 一颗清澄明净的心来对待生活,会收获更多。

44、你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回馈你。

45、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保持严谨的态度,能减少我们行 为的偏差,提高办事效率。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 当下。对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我们都要存着一 颗敬畏之心,恭谨地对待。

46、反省需要勇气,因为这常常会触及内心的隐痛。

47、自省是自觉的行为,而且是深刻透彻的,不是表面应付 的。反思之后,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对 不对?只有这样,人才可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逐渐 塑造理想的人格。

48、一个人不犯错固然好,但这很难做到。面对日新月异的 世界,我们各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想每件事情都 做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求全责备。有了错误, 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要急着文过饰非、互相指责, 而是要想着如何改进,以避免重蹈覆辙。

49、良心,如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使我们的生命之舟不迷 失方向。

50、良心是什么呢?按着传统的说法,良心包括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干了坏事就知道羞 耻,做了错事就知道愧疚,受人恩惠就知道报答,这 就可以说是有良心了。良心是我们做人处事的一项行为 准则。违背了良心,内心就会不安,这是无法规避的惩 罚。良心常在,恶念就不会侵入。

51、“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急于求 成,贪图眼前成效和利益的人是很难长久富贵的。

52、获取财富的过程就仿佛盖房子,如果地基打牢靠了,盖 的过程中又注重精工细做,那房子必然可以几代相传。

53、突然到来的财富,如果不细心打理,就会逐渐流失,难 以保持长久的富贵。

54、目光只盯着眼前,则往往会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55、杀鸡取卵的做法固然可以很快获利,但是从长远看,不 如把鸡养大,获得的利润会更丰厚。治理国家,不是一 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事情,需要从宏观着眼,全面、立体 地布局、调整,才能最终强大起来。

56、我国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不义之财,取之不吉。这种说 法的合理性,并没有确定的论断。不过,这种说法,体 现了一般大众对不义之财的态度。在公共道德的影响 下,人们对不义之财存在着先天的鄙视。但是人性却是 脆弱的,常常会有人禁不住诱惑。这个时候,要牢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更容易获得承认和尊重,而且 不必夜夜为不义之财担惊受怕。

57、在传统上,义是一种处理兄弟、朋友关系的准则,进而 发展为处理其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义,是一般性 质上的社会道德要求;利,是个人的私利要求。当个人 的“利”和群体的“义”发生矛盾时,儒家更倾向于维 护群体利益,因为当群体不存在的时候,个人的私利也 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58、有的人会把名利作为实现自己志向的手段,为了名利而 追逐名利,那常常会把自己变为名利的奴隶,最终为名 利所累,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的人对名利却能做到淡 然处之,这是很不容易的。

59、总是纠结在过去的事情上,就会错过当下。我们应该不断 向前看,不要把自己埋没在过去的阴霾中。对曾经做过坏 事但懂得反省的人,我们要持宽容的态度。虽然我们很难 有舜、伯夷、叔齐那样的肚量,但至少可以把那当做一个 努力的目标。

60、锻炼一副宽阔胸襟,用包容去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矛 盾,是打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妙法之一。不能容人的人,很 难有挚友,也难得别人真心相待,更难以成就事业。一个 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个人力量的强大,而是他善于融 合众人的力量。在融合众人力量的时候,怀着一颗仁爱之 心去接纳与宽容他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61、听风就是雨,历来不被人们推崇。听到什么,看到什 么,不要急着去表示同意或者否定,换一个角度去听一 听、看一看,多方验证,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动脑筋 去思考一番,就能减少谣言之害。

62、“仁”是柔性的,像水一样,看似无力,却蕴存着足以 克刚的力量。

63、心中无仁,苛对世人,难免会有碰壁的时 候。心中存仁,就仿佛练太极拳,以守为 攻。不要落入一个窠臼,给事情都留有一个 缓冲的余地,那么自己也不容易陷入困境。

64、内合乎于本心,外遵乎于规矩,内外统一,可称生活 达人。

65、中庸并不是单纯指调和与退让,在儒家看来,“中庸”

66、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遵循 着这种思想方法,在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既不过 分退让,又不过分超出规范。如果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 好处地这样做,那么也就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 是正确的了。

67、人天生有喜怒哀乐之情,有趋乐避苦之心,我们不能消 除这些自然本性,只能去引导、控制,以让自己不偏离 正途。

68、过度压抑人性,有可能适得其反。在恰当的时空 里,做出合乎那一时空的事情,只要能排解心中 的苦闷,使自己获得健康的身心,哭抑或是笑都 是二种可取的方式。

69、如果不对欲望有所节制,那么这个欲望实现了,另一个欲望 又产生了,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从而使自己成为了欲 望的奴隶。试想一下,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70、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然后再去打天下。

71、千万不要一味逞强,“人心不足吞蛇象”,要根据自己 本身的实力去办事。心血来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 旦力不从心,则必败无疑。

72、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收敛心神,努力增加生命的密度, 增强生命的质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

73、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怎么样在有限的精力下,创 造无限的精彩?节制无限的欲望,将精力聚集在某一件 或者某几件合乎理性的事情上,在质上有所提升,才能 在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两方面都有所收获。

74、万物的自然属性,四季的时令节气,人类的道德规则、 法律规则,都对人类的自由进行着规范。因此,自由都 是有限度的,如果追求个人的极度自由,不仅会使自己 受到伤害,还会妨碍别人的利益。如果争端四起,那么 任何人都会陷于麻烦之中,这样,连有限的自由都会散 失了。

75、认真学习是完善自己的基本方法之一,三国时候的吕蒙 曾经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76、学习要跟人学,跟书本学,跟万物学。就读书来说,人 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是读的时候一时间 不了解,也会有所教益——就像用空篮子打水,虽然没 有打到水,但是你会发现,在打水的过程中,篮子中的 灰尘已经被清洗掉了。这个时候你学习了一定的知识, 并不一定产生什么明显的效果,只是在某一刻,你会意 识到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帮助。学海无涯,还需上下而 求索。

77、一个无权无势的人,如果坚定了自己心底的追求,就可 以将世间的风雨与诱惑视若尘网蛛丝,轻轻一拂,就尘 消网破,只留得内心的一片清明。

78、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消息传播着,有各种各样的事物诱 惑着你,一时间,这些消息和诱惑牵扯着你,带着你往 不同的方向走。走得对不对,你自己也不知道。等到心 里觉得迷惘的时候,想抽身,却是进退维谷。这个时 候,怎么办呢?其实世上很多事情没有严格的对与错, 君子与小人,也常常是一念之差。想坚持自己本来的生 活,只要坚持最基本的德行标准,顺着自己最本真的信 念行事,就可以了。

79、德行是可以被教会的吗?有人说,德行是可以被教会 的,它是一种技艺。技艺的进步需要实践。

80、存在于心里的道德约束,只有在实际的行为中才能得到 加强和体现。就像是一泓平静的清泉,平时只是静静 的,并不太引人注意,当有异物落入其中的时候,你才 会注意到水的内在力量。平时在小事情中磨练自己的道 德敏感度,才能在大事来临时不至于麻木不仁。

81、农耕社会,人们曾经用言语风格来判断人的地位:水深 流去慢,贵人话语迟。

82、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话一出 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多纠纷就是因此而生。切 莫因一时口快,引致遗憾。人们常说,愚蠢的人用嘴讲 话,聪明的人用脑讲话。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可进 退有度,避免自陷尴尬。

83、后退一小步,是为了能够前进一大步。古语说:屈伸有 度真君子,能进能退大丈夫。

84、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静无波的,或多或少,我们 都会遭遇一些波澜。在风光的时候,能够不得意忘形; 在失落的时候,能够不灰心丧气,就是有气度的人了。

85、心境平和了,就能够宠辱不惊,尽享一片纯净空明的生 活空间。

86、穷不失义,乐观修身,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 身份卑微而又壮怀激烈的时期更容易得到升华和加强。

87、现实中,人们常常为世事所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 了,一时间忧惧全来。其实,当能力有限的时候,就做 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求得自己内心的平和,则 可以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水无缺”的境 界。只有自己站稳了脚跟,心中有所依托,在“兼济天 下”的机会到来时,才能乘势而起。

88、华罗庚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 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 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 会一天比一天美好。

89、忧国忧民,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元素。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 很多人都把个体生命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释放,通过让更 多人获得幸福来获得心灵的满足。这样,当他回首往事 时,就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 愧,算是彰显了生命的意义。

90、脚踏实地,才能成就未来。

91、直面自己的内心,不自欺欺人,不好高骛远,用一颗坦 诚的心,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切从实际出 发。人固然要有志向,但是也不能过于脱离现实,虚妄 无形,的东西不要去想。而且,立足实际,也可以使自己 不易被蒙蔽。

92、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要自我局限,博采众家之长,懂 得变化之道,随物赋予形,才是有智慧的人。

93、生命贵在鲜活有力,不要把自己置于暮气沉沉、了无生 机的境地。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去适应生活的变 化,相信自己的能力。之后,像君子那样,不把自己当 做一个已经成形的容器,不断吸纳新的东西,接触新的 思想、新的生活,才能与时俱进。

94、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 云舒。

95、人心境平和、淡泊的时候,就可以立意高远, 明鉴世情了。能做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红 尘世界的多彩常常会令人怦然心动,这一心 动,往往会让我们无法客观冷静地做出判断。

96、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没有过多的 私欲,就不会患得患失了。做到了恬然自得, 方才能够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儒家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