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绝句古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小伙伴们对诗词一定不会陌生,背诵古诗词可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诗经 维天之命,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诗经: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注释:

1、维:语助词。
2、於:叹词,表示赞美。穆:庄严粹美。
3、不:借为丕,大。
4、假:通嘉,美好。溢: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5、骏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6、曾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笃: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笃,厚。,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译文:

是那上天天命所归,
多么庄严啊没有止息。
多么庄严啊光辉显耀,
文王的品德纯正无比。
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
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
顺着我文王路线方针,
后代执行一心一意。

赏析:

《维天之命》是《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诗为祭祀周文王之作(《毛诗序》所谓大平告文王也),因文本中有文王之德之纯、骏惠我文王等句可证,古今并无异议,但对成诗之时,则汉儒、清儒之说有分歧。郑玄笺云:告大平者,居摄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太平,故承其意而告之,明六年制礼作乐。他认为此诗作于周公摄政五年之冬。而陈奂《诗毛氏传疏》则云:《书-雒诰》大传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维天之命》,制礼也;《维清》,作乐也;《烈文》,致政也。三诗类列,正与大传节次合。然则《维天之命》当作于六年之末矣。《雒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郑注云:周公制礼乐既成,不使成王即用周礼,仍令用殷礼者,欲待明年即政,告神受职,然后班行周礼,班讫始得用周礼,故告神且用殷礼也。郑谓周礼行于七年致政之后,是也。而笺以告太平为礼未成时,在居摄五年之末,则未是。诗云:我其收之。又云:曾孙笃之。自在制礼后语矣。据他考证,郑玄之说有误,此诗当作于周公居摄六年之末,即公元前1110年。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陈奂之说较郑笺为有据也,兹从其说。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四句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四句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臣工》、《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样看的话未免太绝对,上举《臣工》、《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笔者以为《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恐怕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笔者不敢妄断,谨以之求质于治中国古代音乐史者。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而因其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尚无矫揉造作之弊,令人读来并不致于像读后世千篇一律的祭祀歌辞那样产生反感。

djz525.com更多绝句古诗编辑推荐

诗经 东门之枌


《诗经: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1、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2、枌:音分,白榆。
3、栩:音许,柞树。
4、子仲:陈国的姓氏。
5、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6、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7、荍:音瞧,紫红荆葵。

译文:

东门长有白榆树,宛丘上头有柞木。
子仲家的美姑娘,大树下面婆娑舞。
吉日良辰选得好,青青草坪在南郊。
不绩麻线不作工,来到市集把舞跳。
吉日良辰去欢会,男女成群又结队。
你像锦葵花一朵,赠我花椒情意美。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情歌,它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朱熹《集传》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在某一美妙的好时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会谈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转。幸福的爱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荆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这里说的某一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谷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读本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谷旦,毛传云:谷,善也。郑笺云:旦,明。于,日。差,择也。朝日善明,日相择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谷旦,犹言良辰也。朱熹《诗集传》云: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南方之原,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解曰:谓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欢日。上古的祭祀狂欢日有多种。比如农耕社会中作为时历标准并祈祷丰收的火把节、腊日节等远古年节;祭祀生殖神并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节等各种祭祀日。不同主题的祭祀狂欢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欢内容,比如驱傩、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复自由性交等。擗朱熹《诗集传》,陈国好乐巫觋歌舞之事,陈国的占风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因此就有这样的谷旦。

前人曾经常指责所谓的郑卫之风,认为它们淫。今天在我们看来,所谓的淫无非是指这些风热情奔放,是男女欢歌狂舞的音乐。实际上,这又何止郑风、卫风。陈风从诗文内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汉书-地理志》说: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就本诗而言,其内容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可以推断,这一谷旦是用来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欢日。

《礼记夏小正》说二月绥多女士。绥,《诗经-卫风-有狐》毛传云:绥绥,匹行貌。二月中成双结对的男女特别多,所以也有怀春一词。这不仅仅反映出与季节变化相应的生理本能;更有意义的是,也反映出这个时节的文化习俗。《周礼-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祗。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云:以其(指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可见,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

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开禁忌而自由恋爱乃至交合,因此这种时候情歌和乐舞便特别兴盛。这种佳期以后逐渐成为民间的固定节日。魏晋以前尤为流行的上巳节就是同性质的节日。从上巳节流行的流卵、流枣等习俗看,上巳节即是祭祀生殖神乞求生殖的节日。《太平寰宇记》卷七六曰:四川横县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有求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验。至今,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仍流行的三月三即是古俗的遗存。壮族的三月三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其时,青年男女盛装聚会并对歌数日。男女青年还抛绣球以互通情怀。布依族在同期也举办与壮族歌墟相当的跳花会,人们也常因期间的男女交谊活动而称鹊桥会。黎族更是直接把三月三称为谈爱日。可见,这样的节日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择偶属性。(西方也同样有公历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而这种风俗,也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交关系。当这样一种风俗被奉祀生殖神的祭祀仪式所吸纳固定后,便成为狂欢的节日。

举行狂欢有一定的地方,这也与祭祀仪式所要求的地点相关。祭祀中有庙祭和墓祭两种。庙祭有一些相应的建筑,如宫、台、京、观、堂、庙等,《诗》中的灵台、閟宫、上宫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墓祭则多在郊野旷原。溱洧、汉水、淇水等河边旷野也都是与上述祭祀狂欢相关的地方。历史上,燕之祖、齐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云梦是远比南方之原更为着名的祭祀狂欢地。

诗经 东门之池


《诗经: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1、池:城池。
2、沤:浸泡。
3、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4、晤歌:对歌。
5、纻:苎麻
6、菅:音间,草名。

译文: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相会又唱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纻麻许许多。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谈情相和。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叙话真快活。

赏析:

《东门之池》描写男子对叔姬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如悦。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诗经 渐渐之石


《诗经: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释:

1、渐渐:山石高峻。劳:通辽,广阔。武人:指将士。不皇朝:无暇日。
2、卒:山高峻而危险。曷其没矣: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矣,感叹词。不皇出:只知不断深入,无暇顾及出来。
3、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天象。夜半汉中有黑气相连,俗称黑猪渡河,这是要下雨的气候。蹢,兽蹄。月离于毕:天象。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4、滂沱:下大雨的样子。
5、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译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
山遥水又远,跋涉真辛劳呀。
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等破晓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
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
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有猪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
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呀。
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呀。

赏析:

《毛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重在叙说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马瑞辰认为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诗传笺通释》)。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同前)。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烝,众多的意思。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使的意思,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djz525.com小编推出了专题惜命正能量句子,请您欣赏。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m.djz525.com/a/4483974.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诗经 烈文
下一篇 :诗经 天作
  • 诗经 东门之枌

    《诗经: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1、东门:陈国都城东...

  • 诗经 东门之池

    《诗经: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注释: 1、池:城池。 ...

  • 诗经 渐渐之石

    《诗经: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曷其没矣? 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离于...

  • 诗经 麟之趾

    《诗经: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传说动物。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

  • 诗经 定之方中

    《诗经: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

  • 诗经 苕之华

    《诗经: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注释: 1、苕:凌霄花,藤本蔓生植物。  ...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今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我常常安慰我老公说要尽人事听天命,现在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尽力了就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相关的句子 一、从洗心录,到知识星球,辗转到短书,得到的渔多于鱼,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随缘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懂得拿的起放的下,看得开也抓得住,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二

  • 诗经 天作

    《诗经: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注释: 1、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2、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