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教师在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编写教案和课件,但是编写教案和课件并不是随意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注重实效的教育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提供的“五年级家长会课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并建议您将其保存起来!"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篇1】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

尊敬的家长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为大家介绍我们五年级的家长会课件。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我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非常关注。通过本次家长会,我希望能够与您分享我们班级的工作情况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希望能够听取各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我想向各位家长介绍我们的教育目标。在五年级,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培养。我们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除此之外,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表达和跨学科能力等。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想向大家介绍我们班级的工作情况。在每一个学期,我们会为孩子们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周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实验探究等,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组织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努力。在现代社会中,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和学生电脑,通过利用这些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我们也在课堂中积极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从互联网中获取各种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我想和家长们探讨如何更好地合作,实现孩子们的全面成长。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都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伙伴。我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如果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任何问题或困惑,我将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帮助我们改进教育方法和学校管理,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次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家校合作是孩子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孩子们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成长。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们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和未来!

谢谢大家!

文章长度:1011字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篇2】

家长同志们,您们好!

高一年级第一次全体学生家长会现在开始。

先作自我介绍,我是高一年级的年级主任,姓殷,殷切希望的“殷”。我代表高一年级、代表学校衷心感谢并欢迎您们来学校参加家长会。

今天下午的议程是:

(1)首先我代表年级整体上向家长同志们作个汇报,时间约需30分钟;

(2)然后各班班主任向家长同志们汇报工作并介绍班级情况;时间约需60分钟;

(3)3:30分左右,各班整体活动完后,家长同志们可到教师办公室同任课老师面谈。

下面我来讲几个方面的问题,因时间有限,我只好选取若干侧面来讲。

1.整体情况

学生招生情况及班级类别介绍,统一管理,一盘棋。力争各类班都有特色。

老师的基本情况,这一届在今年高三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这三个月,学生基本适应了华师一附中的学习与生活,初步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转折(学习、生活和心理)。

用几句话来概括这几个月的工作:

(1)老师们的干劲大,如教师晚值班;

(2)各项活动组织有序;

(3)效果明显,如学生寝室问题。是个优秀的年级。

管理是有难度的,有些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

2.教学情况

初中与高中本身的教学特点不一样:

首先,教材难易度变化较大。初中教材体现基础性,高中教材承担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从初中到高中内容跨度较大,特别是数学、物理学科。

其次,中高考试题难度差异较大。中考既有升学也有毕业,因此分A、B卷;高考主要是选拔,加之湖北省高考压力很大,所以难度区分度都有要求。

再次,初高中学习方法有明显变化。初中大多是跟着老师学,机械模仿的多;而高中强调自主学习,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理解掌握,特别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初高中教学方法也是不断变化的。初中教师教学时对一个知识点讲例题、训练习题较多,但高中内容较多,教师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能精讲精练,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灵活掌握知识和方法。

初高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如初中做数学题可用计算器,而高中不行,很多学生计算能力差导致失分。

华师一附中的教学特点:

保底不封顶,弹性教学

硬作业与软作业

必修课与选修课

3.学生工作情况

住读生管理

流动红旗评比

学生干部的值日

学生自主学习,如晚自习纪律等。

学生生活与心理的适应,“三个学会”

4.家长如何与学校配合

家长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家长要了解学校的要求、尊重学校的要求

(使用手机、MP3等)(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处理等)

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好习惯应从细节做起,最简单的就是每天按时起床、睡觉。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非一日之功,必须从点滴抓起,

家长要客观分析孩子的期中考试情况(结合摸底考试等),要定好位。

期望值不能脱离现实,目标对孩子来说要跳一跳就能达到。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别只为高考培养孩子,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有些社会活动、学校活动,让孩子参加,对自信很有帮助。

畏难情绪要消除, 畏难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消除畏难情绪,家长要先改变教育观念,不能希望顺风顺水,也不能包办一切。

培养顽强毅力,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高中学习艰苦,高考要求、社会竞争压力、孩子未成熟的思考和个性都会影响学习。

培养心理承受力,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大,在学校周周有考试,天天有作业,总会碰到不会做的题、考得不理想的成绩,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成长。

管的不要太多,高中生思想走向成熟,个性不断形成,家长要尊重其个性、意愿、情感及选择。父母爱之越深、责之越重,孩子就越缺乏成长的自由空间。对孩子管的不要太多,多与他沟通,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小毛病要引导。

5.学校后阶段的几项工作

学生导师制

年级网站、

成立学生党校

成立学生科学院

班级球赛及歌咏比赛等

寒假期间参加国外交流等

办工行灵通卡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篇3】

五年级家长会课件

尊敬的家长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家长参加本次五年级家长会。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课件,希望通过这个课件,与您分享我们五年级学生所经历和取得的成绩。

第一部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五年级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情况。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注重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五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 学业成绩: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在各个学科上的成绩明显提高,其中语文和数学的进步最为明显。在期末考试中,有超过80%的学生获得了优秀以上的成绩。

2. 社交能力:五年级学生在社交能力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他们能够主动与同学合作,形成友好的同学关系。在班级活动中,他们表现积极主动,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3. 体育素养:五年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发展了自己的体育素养。他们能够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体能和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第二部分:学科发展情况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五年级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发展情况和成果。

1. 语文:五年级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能够熟练阅读各种文本材料,并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在写作方面,他们能够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词汇运用也更加丰富。

2. 数学:在数学学科上,五年级学生表现出色。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在进行数学运算时也更加准确。在几何学习中,学生们能够绘制简单图形,并进行相关计算。

3. 英语:五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对话,并能理解简单的英文文章。在听力和口语练习上,学生们的发音和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部分:学生特长展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展示五年级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1. 才艺表演:五年级学生在表演方面展示出了不凡的才华。他们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有的表演了舞蹈,有的表演了小品,还有的表演了乐器演奏。他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们的喝彩。

2. 绘画技能:五年级学生在绘画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天赋。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创作出了很多美轮美奂的作品。在学校的美术展上,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奖项。

3. 体育技能:在体育方面,五年级学生也有很多擅长的项目。有的善于足球,有的擅长篮球,还有的喜爱游泳。他们在校内校外的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好成绩。

第四部分:学生行为表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五年级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成长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包括行为表现的良好。

1. 课堂表现: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注重课堂纪律,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各项任务。

2. 礼仪表现:五年级学生懂得与人为善,能够主动帮助他人,尊重师长和同学。他们能够遵守校规校纪,讲究礼貌待人。

3. 爱心行动:五年级学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和校园做出了贡献。

以上就是我们五年级学生在学业、综合素养、特长、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通过这个课件,我相信大家对五年级学生的成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衷心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您的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附录:五年级家长会课件

小编推荐

小学五年级课件汇编十四篇


每个教师为了上好课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完成这项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新教师来说,要让课堂更加有趣,就需要在教案和课件上下功夫。在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自己想要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第二,确定教学内容,要合理选择教材和教辅资料;第三,设计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第四,安排教学过程,要合理组织课堂时间和内容;第五,评价教学效果,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励志的句子编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小学五年级课件”文章,热烈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的人生更加充实美好!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1.抽读课后题1(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

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师课的小结。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

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

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特点

紫色的圆脸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2、学会修改作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7、练习: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

(1) 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 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 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 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 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1) 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 指导感情朗读。

1、抄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 辨析“几痕”和“几根”:

(2) 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 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7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认定目标

1、弄清蛇能保护庄稼的原因。

2、猫与苜蓿有什么关系?

3、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之后有什么作用?

过渡: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它们会有什么联系呢?

三、学习第一段

1、投影出示

(1)这段中提到了哪些事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2)连续几年庄稼都歉收,老农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3)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丰收了?说说蛇与庄稼的联系。

2、学生快速默读后讨论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结:蛇把田鼠吃了,从而保护了庄稼。这是老农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田里少蛇使庄稼歉收的原因。现在田里少了蛇,庄稼就丰收了。

4、说话练习: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看看图示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

(1)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2)归纳:因为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所以蛇保护了庄稼。因为蛇保护了庄稼,所以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5、小结:这段课文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蛇与庄稼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问题。用第一段的方法并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第二段。

(1)故事中提到了哪些事物?

(2)为什么说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关系?

(3)试用箭头图表示出来。

2、学习小组讨论,同时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摆出猫与苜蓿的关系图。

3、订正。学生口述四者的联系。

4、小结:猫和苜蓿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因为有了田鼠和土蜂,他们的关系便密切起来。

五、学习第三段

1、投影出示问题:

(1)说说什么是简单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2)什么是复杂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复杂联系的?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

3、讨论。

(1)解释显而易见的意思。(露在外面的,容易看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

(2)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不是一下子看出来的联系是复杂联系,也就是多动脑筋才能想到的。文中举的例子是: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

(4)指名读这句话,说说也许和甚至各是什么意思?

(5)吐痰是怎样让人得病的呢?用箭头图表示出吐痰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4、前面讲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是简单联系还是复杂联系

5、谁还能举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例子。用课件出示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实物例子,学生说说联系。

6、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投影出示下列句子)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1)齐读这两句话,理解它们、规律、这样等词语。

(2)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作用?(把事儿做得更合乎咱们的意愿,说明了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规律的重要性。)

7、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联系。像老农一样经过研究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人类造福。说明了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七、练习说话

1、投影出示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

简单联系: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干;水可以灭火。

复杂联系: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蛇与庄稼。

2、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做总起句,举两个例子。最后用所以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做结尾句说一段话。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具:录音机、录相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导语激情,体会感情。

导语: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

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导语: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看出人物的特点。

2、学会本课的生字9个。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生活,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出读课文,知道铁人是怎样一个人,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得、咳、数、还,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

3、读仪课文第一段概写部分。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揭题,简介铁人。

《选学读本》中有铁人的故事,课前布置阅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回忆了铁人一件什么事?反复朗读35遍。

2、听后交流。交流主要内容为自己的感受。

三、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解决词义。

四、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铁人去托儿所这件事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四人小组学习这一段。

2、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1、2、3题及第五题9(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铁人言行的句子,体会内心想法,概括人物品质特点。

2、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勇于改错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2、回忆课文录第一段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二、扶学第二自然段,加深感受。

1、听课文录音,看课文插图,思考:铁人几次来到托儿所?用/给这段话分层。

2、学习第二层,尝试用法。

重点指导:刚踏进眼泪一句。

3、学习第二层,巩固学法。

(1)默读第二层,继续用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分组讨论。

(2)组织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指导:铁人睁大咳!

4、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4题中的(1)(2)题。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概括学习方法。

2、完成作业本第6题,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学了第1、2自然段,你知道铁人有哪些品质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读懂学习提示

1、齐读单元学习提示。

2、划下第一句。

3、注意了人物的言行,怎样体会人物的特点?

(1)划出

(2)体会

(3)概括

三、学写一段话。

1、议一议:根据铁人默默地卷烟抽这一动作,想象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四、朗读课文,深刻体会。

1、讨论: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以生动的语言总结概括铁人的高贵品质。

2、交流。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5题。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2、学会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哇,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二、课内自学

1、要求: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事?

自学生字词。

三、按自学要求依次检查自学效果。

1、主要写了什么事?

2、多音字正音:大

3、字形、笔顺:敝、臣、尊

四、指名分段读课文

五、学习13小节

1、议议读读,深入理解。

(1)晏子刚到楚国,楚王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让学生找到有关课文回答: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想让晏子从这个洞庭湖里钻进去,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晏子说了这番话后,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晏子用的是什么方法?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晏子怎样挫败了楚王的第一次侮辱?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自读课文,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2、读晏子的话,想一想含着的意思。

(1)这是什么话?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2)敝国有个规矩,就派到这儿来了。

给这两句话配上话外音,讲讲他们心底的意思。

3、同桌对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注意人物的神态与语气;指导名学生角色表演读。

4、练习小结:第二次楚王取笑晏子(),没想到反倒被晏子取笑楚国是(),晏子又一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善辩的口才,反击了楚王。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二次失败,楚王仍不甘心。在一次宴会上,楚王取笑齐国人没出息,晏子又作了非常巧妙的回答,请看第5自然段。

2、自读课文,划出晏子说的话。

3、分角色读课文,注意人的语气和神态。

4、练习小结。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联系上文回答:从这以后是指什么事以后?

2、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楚王尊重他的什么样?我们从晏子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提示:

1、楚王为什么侮辱?这是故事的起因,从第()到()自然段。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对待的?这是故事片的经过,从第()到第()自然段。

3、结果怎样?故事的结果,是第()自然段。

二、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想趁机侮辱晏子。

第二段: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有力的反驳,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三段:楚王不敢不新生晏子。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五、课外作业:把《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8

一、教材解读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郑和初次远航的规模之大,意义之远的。初步知道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5、凭借约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郑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胆略和智慧。体会远航的意义。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抓住重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教学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或者上网,查找有关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准备交流。

五、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比较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有那些的航海家吗?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家中,他们在航海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

板书课题:郑和远航

2、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

3、教师简介郑和

二、初读课文。

(一)明确要求,认真读书: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写出你初读课文的收获,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个别的释疑解难。)

(二)检查自学情况,组织交流: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码头派遣仪器赠送范围珊瑚

拳头撕裂桅杆魁梧炫耀鬓发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

镇定自若人山人海化险为夷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二、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课文除了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外,还写了写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文1—5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6—7自然段简要介绍了郑和其他六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3、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1、今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学生质疑)

3、完成书面作业:

(1)描红,抄写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化险为夷――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扶老携幼――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次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的重点,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主要叙述了郑和首次远航的经过情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次远航

二、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郑和远航,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用双//标出。

用自己的话归纳这段的内容。(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探讨交流。)

(二)组织朗读,交流学习收获

1、讨论交流问题: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

2、指名朗读课文学习第1-3段——“扬帆起航”。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3、朗读训练

4、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5、生自由朗读课文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1)课文那些地方描写了郑和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郑和”“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词语体会郑和以及随行个人员所体现的礼仪。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各国君臣……热烈欢迎”、“老百姓……争相观看,交换特产”、“各国商人……作生意”等,充分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

(2)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字里行间做表达的友好情感。(3)找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海上风浪的险,海盗之猖獗,体会郑和指挥若定的那种胆略与智慧。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海上风浪的惊心动魂,读出郑和的镇定自若。

6、小结;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呢?

(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谈谈读后,你知道些什么?你对郑和远航有什么新的认识?

2、交流:重点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重点向我们讲述了什么?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4、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师:郑和是我国杰出的航海家。他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1、书面完成问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郑和是怎样一个人?

郑和远航的意义是什么?

2、课外延伸:利用网络或者图书资料,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附: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规模大信心足

首次远行友好交往增进友谊

战胜险情有胆有略镇定自若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9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问:在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为什么把朝鲜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10

一、对教材的理解。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及主要特点。

1、突出训练重点,摒弃繁琐的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谈化故事情节,将课堂中有限的时间用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即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他的反驳巧妙在哪里?在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四人小组说一说,再集体交流。这样想给学生有读、想、说的实践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体会句子的含义。

2、强调务本求实,深刻理解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工具性决定了要以学习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目的。我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搞创新教育就是在深刻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性质、任务的基础上,在务本求实的训练过程中,做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重学情,重学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想主要通过以下2个小点:①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三次反驳中任选一次最感兴趣的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先是选了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这次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基础了,进行分角色地朗读、体验。然后学生选了第三次,第三次的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基础上理解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最后学生选了第一次。就这样,根据学情灵活地处理。②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能够运用语言,必须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设计教学中,我是这样想的:一是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如不中用、水土不同、安居乐业等等。二是以课文为载体,积累语言,如课文中晏子说的话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可以用成语挥汗如雨来说,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可以用成语摩肩接踵来说。

3、进行课外延伸。

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要求学生去看课外书《春秋故事》和《二十六史故事,东周篇》。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妈妈对于女儿的期待以及女儿对于梦想的追求。

3、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会飞的蒲公英》,请大家齐读课题。

1、课题中的核心词是谁?它的特点是什么?

2、我们在读课题的时候,要注意突出一下这两个词。

3、齐读。

二、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积累了关于蒲公英的优美语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从同学们背诵的语句中我们不禁回忆起文中妈妈对于蒲公英的评价——(课件:这是蒲公英,他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起读。

(1)生齐读。

(2)这句话中还包含着怎样的意思?

3、那么妈妈是怎样鼓励我一步步起飞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0自然段,动笔画出描写妈妈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妈妈内心的活动和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地写一写,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三、汇报交流。

(一)描写妈妈的语句:

1、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镶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

2、妈妈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那目光追随着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3、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4、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盈满了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已经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1)同学们找的句子都很好,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看看这几个句子,在内容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几个句子,思考妈妈对我的这种期待每次表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会飞的蒲公英》,学到这,你对于课题有怎样的理解?

(4)这下我们对于妈妈的期待有了更深的理解,你们出声地练习读读这几个句子,看看怎么能把妈妈的那种期待读好。

(5)指导朗读。

(6)刚才我们从这几个句子中读出的都是相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能否从这些话中读出些不同来?

(7)揭示散文特点: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你看作者一会写花书包,一会写连衣裙,看似东一笔,西一笔,但实际上她最终要表达的都是妈妈对于女儿的期待,这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我们以后还将学习很多散文,请大家细加体会。

(二)描写女儿逐步成长的语句:

1、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2、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3、从此,我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道上飞来飞去。

(1)引读:不同的时期,蒲公英一直在激励我成长!小学时,背着妈妈为我缝的花书包,齐读——引读: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上中学,妈妈给我缝了个连衣裙,于是——引读: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接到大学通知书后,妈妈深情地对我寄予了新的希望——引读:从此,我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道上飞来飞去。

(2)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3)怎么理解这个“飞来飞去”?

(4)现在我们再来看课题,你觉得它还包含着怎样的含义?

四、赏析课文:

1、现在我们回归课文,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然后评析一下这篇散文你觉得哪儿写得好?你对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

2、能够带着一种批判去阅读,很好,一篇文章阅读的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再好的文章,不同的人读,也会有不同的认识。老师推荐给大家另一篇散文《背影》同学们回去找找,读一读,看看那篇文章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

五、摘抄优美的语句:

这样一篇文章,它从语言的特色、包括借助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这样种写法,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打开你的积累本,把你认为好的语句抄一抄。

六、板书:

会飞的蒲公英

花书包

妈妈的期待连衣裙女儿的成长

一句话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为本节课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

2、根据主题,完成一组能够反应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

3、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收集信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设计制作和创新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调查天津的旅游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照片、地图和有关的文字资料,准备纸、笔、剪刀等。

2、老师:收集各地旅游节海报、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参考资料。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旅游节》,请同学们打开书。

师:那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在那里都看了什么,玩了什么?

(如果学生没提到工艺品,就提醒一下:每个旅游景点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比如土特产啦或者各种工艺品等,你们有看到么?)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你们刚才提到的山、水、文物古迹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如果按照属性分的话:可以把它们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同学们请看书,找一找什么算自然资源,哪些又是人文资源呢?

生:山、水、森林、湖泊等这些自然风光,叫做自然资源;而那些文化古迹、民族风情、工艺品等被称为人文资源。

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天津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谁能举例说出我们这里都有哪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呢?

例如蓟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区和翠屏湖的周围,老百姓建起了很多农家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还有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

师:有几位外国朋友想到咱们天津来玩一玩。他们听说我们五年级的同学不但很熟悉天津的各个景点,而且还乐于助人,所以想请我们做他们的导游,详细的介绍下天津景区的情况。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师:可是有些朋友虽然知道咱们天津,但是对这个地方不了解,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呢?

师:现在宣传的手段很多,比如电视广告、网络宣传、张贴海报、散发宣传单等。我这里有一张宣传手册,大家来看一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书,书上也有几个设计好的宣传手册和海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设计思路。

和学生交流书上范图,指出它们做的好在哪里,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装饰。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手里的资料,为刚才介绍的景点做个宣传海报。画面上不但可以添画具有景区代表性的建筑,比如天津电视塔,盘山的挂月峰,白塔寺的白塔,还可以写上一些有关的传说故事。

提示:有图片的可以直接把图片粘贴上去,没有图片的景点再用笔画。

四、作品展示 点评小结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讲评。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制作宣传海报,课下你们还可以用废旧材料或者树根、石头等做些小工艺品,送给你外地的亲戚朋友,为天津做下宣传,为我们的家乡做点贡献。同学们把桌子上的东西收拾一下,有用的'留起来,没用的放到垃圾箱里去。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3、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quot;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quot;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quot;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小学五年级课件 篇14

1.师:同学们好,我们在学新课之前请先来听一首歌,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教师播放歌曲《小燕子》,生听后回答,教师点评。

2.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燕子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啊?

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的见到它,对它也是十分的熟悉。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作家郑振铎,他不仅喜爱燕子,而且还写了一篇《燕子》的文章。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啊?请打开第三课,看一看他描写的燕子和我们见到的燕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带着感情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燕子外形美。

1.很多同学都见过燕子,请说一说你见到的燕子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回答,教师点评。

2.老师也非常的喜爱燕子,而且还搜集了一些燕子的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照片里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教师展示燕子照片,与学生一起讨论。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燕子?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4.为什么作者在描写燕子外形时只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而没有写燕子的其他部位呢?例如,头部、嘴、爪子等。

(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主要特点来写,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而燕子的头、爪子、嘴等都和麻雀等其他鸟类一样,不能体现燕子的特点,可以略去不写。)

我们知道了这些,再来读读第1 自然段,把燕子的外形特点牢牢记住。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发芽,鲜艳的花儿争相开放。这时的大自然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装满了春的气息。现在,老师就请大家到户外看一看春天的大花园什么样的。

教师展示春景图片,学生欣赏并讨论。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的?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大家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并思考。

生回答,教师点评。

3.请找出本段的一个拟人句,并说说赶集的意思。

生回答,教师点评。(赶集就是到市场上买东西。赶集的人很多,很热闹,春天的花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热闹)

这么热闹的春天怎么能少了小燕子,看,它从南方飞回来了。

1.同学们对于小燕子很熟悉,那你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燕子是怎样飞行的?它的飞行姿态和飞行速度是怎样的呢?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

生回答,教师点评。

2.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燕子飞行的?用一个字来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师:一个“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特点,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3.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哪一句写出了燕子飞行的速度快?

(掠字可以看出燕子飞的很快,你看,“唧”是燕子的叫声,只短短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飞的快极了。)

4.那谁又能帮老师找一找哪句话描写了燕子飞的很轻?

(从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可以看出燕子飞的很轻,不然就“扑通”一声一头扎进水里去了)

5.你们知道水面是“圆晕”吗?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指导学生看图说,再有难度,教师可以讲解: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是圆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晕也是美的!)

6.既然燕子飞行的那么轻、那么美,就让我们一边想象燕子飞行的画面,一边又感情的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谁读的好。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过渡:快乐的小燕子在天空中飞呀飞,飞久了飞累了,就会停下来找地方休息。同学们,你们见过燕子休息时的样子吗?谁来说说?

生回答,教师点评。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燕子休息时的样子吧。

1.读了第3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4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请说说看。

2.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画画。

3.大家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五线谱”“音符”。

(出示五线谱)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对照一下插图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怎样的春之歌?

学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跟着《小燕子》这首歌一起来赞美春天、歌颂小燕子吧。

教师播放歌曲《小燕子》,全班齐唱,结束课文。

本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燕子歇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可爱。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3.模仿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描写你喜欢的一种动植物。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汇编


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完成教案和课件的撰写即可。教案是提升教师道德和专业素养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励志的句子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的优质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其中的细节!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3)

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2.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

二、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2.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

1.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2.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3.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四、蜗牛爬行的痕迹。

1.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2.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3.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五、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

☆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

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

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六、小结。

小结(略)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4)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多份校园简图与中国地图。

2、学生准备:

①思想上的准备:课前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

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吗?可是她现在遇到困难了――(出示多媒体课件)白雪公主:“找不到果子在哪里,愿意帮助我吗?”

㈠描述生活中的位置。

学生选择喜欢的位置并描述。

学生再选择位置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自己的位置。

观察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有哪些物体?

学生观察并描述。

㈡描述图上位置。

回想校园四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

独立思考回答。

在校园简图上识别图上位置。

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相互提问回答。

应用识图方法识别中国地图。

㈢将方位知识应用于生活。

小游戏,找方向。

全体活动,明确找到一个方向就可以辨别其它方向。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白雪公主回家。

通过周围物体,确定百雪公主家的位置。

自由活动:

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家周围都有什么呀?能画在纸上吗?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7)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每组四只蜗牛,四个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一张塑料片。

2.教师准备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图片、食物(香蕉、苹果、菜叶、面包、洋葱、大蒜)。

同学们,原来观察过蜗牛吗?这节课中,让这些蜗牛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来了解和观察一下蜗牛吧。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对于蜗牛的身体,我们可以观察什么呢?

2.怎样观察呢?

3.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巡视。4.投影出示蜗牛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三、蜗牛壳的观察。

1.对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壳比较硬。

☆跟田螺、螺蛳的壳差不多。

2.对于壳上的螺线,我们还可以观察什么?

☆螺线旋了几圈?

3.讨论:我们怎样数?请学生上台数出一圈。学生数螺线的圈数。

☆螺线的展开方向。

4.螺线的方向是这样的。(做动作、图画、语言)师板书:像这样顺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右旋,逆时针方向展开的螺线我们称为左旋。

5.你的蜗牛是左旋的还是右旋的?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和现象有螺线出现?出示螺线图。

6.我们一起来画一只蜗牛。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为了把蜗牛饲养好,我们经常给蜗牛喂食物,那么你估计蜗牛喜欢吃什么事物呢?为什么这样想?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那我们怎样来证实蜗牛喜欢吃这些食物呢,怎样喂这些食物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察:蜗牛是怎样发现食物?蜗牛选择怎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

3.各组领取食物,学生观察蜗牛吃食物。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想法。

五、饲养蜗牛。

1.出示一瓶蜗牛,想不想要,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2.说一说瓶里的蜗牛是怎样饲养的。

3.饲养自己的蜗牛朋友,还想观察研究蜗牛的什么?

教学建议:

1.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以选用人工饲养的个体较大的白玉蜗牛、褐云玛瑙螺等作观察研究材料。

2.观察时,如果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可以把蜗牛放到水里稍微浸一会儿。

3.研究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应先让蜗牛饿一天左右,这样蜗牛才会有食欲,便于在课堂上较短的时间里观察蜗牛选择食物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篇8)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最新六年级课件汇总十篇


经过多次对比,我认为“六年级课件”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编写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设计教案时需要注重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如果本文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我将非常高兴!

六年级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附:板书设计

琥 珀

形成的时间: 约莫一万年前

形成的过程:

(1)松脂球的形成

(2)化石的形成

发现的过程: 渔民父子 沙滩

样子及价值: 远古时代就有苍蝇和琥珀

六年级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有点迷信而自暴自弃,到树立了自信,并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转变过程。说明‘要看到自己的力量,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课文紧紧围绕着“我”的变化展开,母亲的“谎言”对我的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了——“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不是零点降生的女孩也会获得成功。

课文共9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事情起因。

“我”的家乡有个说法——零点降生的女孩幸运,并有一个女孩为例证。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事情发展。“我”因主客观条件不好,而自暴自弃,受到母亲的责骂。而“我”却责怪母亲没有使自己降生到零点。当“我”从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也是零点降生后,立下誓言。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事情结局。“我”考上了大学,临走时母亲愧疚地告诉“我”,为给“我”鼓劲儿,才说“我”是零点降生的。联想到8年前的情景,“我”愧疚不安。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我”彻底觉悟。此部分是重点。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听天由命;潜在的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幸运之泉要靠自己去开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总结概括等能力。

德育目标

能说出自己读文后的个人感受,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重点:

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了解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设计理念:

1.打破以往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对学生不作过多的限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案、方法,并通过独立、师生讨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视学生发言情况,引导学生揣摩、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

3.基于学生大多数学过课文后,只是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中心思想,而忽视了词语、语言的积累,本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独立的词语积累与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4.利用课件设计,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知道自己是几点降生到世上的吗?你认为

几时降生比较好?真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降生有关的课文——《零点降生的女孩》(揭示课题)想不想认真学习?

二、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在自由朗读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感受文章情感。)

3.说义说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营造宽松环境,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适时出示课件。)

三、自主学习

1.问:“你对课文感兴趣吗?下面我们就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学习方案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学过字词后可以

A.读课文,从不懂问题入手;

B.从课文中心入手;

C.从课文写作线索入手;

D.从作者写作思路入手;

E.从老师的提示入手(教师出示学习方案);

3.教师适当巡视点拨。

四、学生交流

(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或小组内交流)

1.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2.解决了什么问题?

3.理解了课文什么内容?

4.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留作全班讨论。)

五、师生讨论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与个别学生就有争议或不理解的问题讨论。)

学生或许会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是

1.“我”为什么那么希望自己是零点降生的女孩?(此问题较简单,由学生自由发言解决)

2.母亲为什么要“欺骗”我?(可以说是“善意的谎言”……)

3.母亲的“谎言”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好还是坏?(学生有可能对此问题引发争议,师引导用较短时间辩论解决。若没有引发争议,指名交流讨论。)

4.母亲后来为什么“愧疚”了?(说明母亲……)

5.从‘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中是否可以得知:“我”已明白了一切?(没有。)

六、全班交流

1.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案(或学习方法)学习的?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学过课文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6.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7.你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评议,表扬鼓励。)

七、课外延伸

1.若有时间,引导学生朗读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觉得最后一小节中,那一句话最好?为什么?(谈一谈见解)

3.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此时,你对你的“历史”有何想法?与大家谈一谈!

八、小结质疑

与同学们交流你的学习心得。提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年级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六年级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一些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出示化石投影)松柏树脂的化石,非常漂亮,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检查阅读。

3、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什么特点?

4、检查阅读。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认真阅读学习课文2—17自然段,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并用小组喜欢的表达呈现方式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写或画在白板上。

3、小组交流。

4、各小组相互参观学习成果(大动)。

四、总结全文

通过小组学习,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同时,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就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会有所发现。

六年级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200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六年级课件 篇6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进行生物食物链的模拟活动。

3、能够通过食物链的游戏活动意识到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

科学知识:

1、解食物链的组成,知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是生物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呵护生物的家园,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时出示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张照片,问:“这三张照片中的生物放在一起,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学生描述会发生的事情。

二、新课

1、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师讲述: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把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种生物放在一起生活,植物的果实会被老鼠吃掉,而老鼠同样会被猫头鹰吃掉,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问“你能举几个像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一样的食物链吗?”

学生举例。

出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问:谁能解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这个成语它反应了生物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食物链,在我们生活还有一些类似的成语,你们知道吗?

2、了解食物链中的组成

师:生物学家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有着不同的名字: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消费者和分解动植物残骸或废物的分解者。

师指植物的果实、老鼠和猫头鹰三张照片问:这三种生物哪个是生产者,哪个是消费者,哪个是分解者?

出示P35上面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阅读P35的资料,了解生产者的营养和分解者的来源。

出示P35的生物界中的各种分解者

师:如果生物界中没有了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组织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师总结。

师组织学生进行食物链的游戏活动。

六年级课件 篇7

《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也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方法,采用版块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同时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如文章中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比、前后呼应等的写法。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文中出现了许多像“都帕”、“艾得莱丝”等根据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了这些词语,让他们认读这些词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关注作者的写法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介绍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从中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谋篇布局的,知道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联系这组单元中第七课《藏戏》也是这样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对这写法加以巩固。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在概括几个方面的时候,如果有总起句,可以在总起句中找到中心词,这样概括的方法。因为文中的第二、第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

在学习“爱土地、爱美、爱歌舞”的几个方面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谁能、谁又能”的句式以及连用两个“!”写出了作者的那份惊叹。抓住“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知道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只用了三个词语就把他们的服装等特点写清楚了。再有,抓住“犹如、又似”这个比喻,感受那份美。

在学习第一、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利用视频、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课文

因为维吾尔是少数民族,他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距离我们这里较远,因而课文的内容相对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里面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有些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而维吾尔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结合课前的提示,我选择了一段维吾尔族的歌舞来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他们有一个鲜明的认识。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透过文字、借助图片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学习“爱美”这个板块中,我也选用了一组反映维吾尔人爱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都会有花的存在。同时也选择了一段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维吾尔。

四、以读促悟,加深理解

文章中有许多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例如“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还有“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这句,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希望通过读来感受维吾尔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之情。

五、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文本

在学习“爱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到最后设计了一个句型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花儿还会盛开在哪里。本来打算在教学“爱歌舞”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这句的理解来想象写话。不过试教下来发现时间上来不及,因而今天改用了说的形式,让他们想象还会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载歌载舞。

在今天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六年级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a、时间长。b、陆沉水漫。

c、松树腐烂。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六年级课件 篇9

1、走近冰心作品

学习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学习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学习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

回顾在学习《海伦·凯特》时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2、成长的美丽

——《草房子》阅读指导课

【指导目的】

1、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草房子》的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2、品味《草房子》语言,感受语言后面的思想,感悟每个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以及在苦难中绽放出的美。

3、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一些方法,能在自我阅读中循法而读。

【指导重点】

1、品味《草房子》语言的特点,深入了解《草房子》中人物的特点,及每个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绽放出的炫目的美。

2、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一些方法,能在自我阅读中循法而读。

【指导过程】

一、导入

读《草房子》有一段时间了,喜欢吗?很多人都喜欢它。

1、出示:(配乐读)

《草房子》是一首诗。

———肖复兴

《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

———崔道怡

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 ———樊发稼

2、很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三重境界,老师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

出示:

第一重:翻书,看封面,看作者,看故事简介,看序言,看目录等,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重:读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口气将书读完,对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缺少思考。

第三重:品书,边读边思,边读边注,读出思想,读出感受,品味语言的魅力,表达的精彩。

3、你觉得你达到了哪一层境界?

二、以检查的方式,初步走进人物。

老师出题考考大家:

1、《草房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人。这部小说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时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介绍当时的背景,及作者生活)

2、出示:猜谜语

(1)得了鼠疮,经历了死一样的痛苦。(桑桑)

(2)从小没有父母,身世离奇,被人欺负。 (纸月)

(3)过继到邱二爷家,经历了洪水后家毁人亡的痛苦。 (细马)

(4)因为秃头,自尊受损,在抗争后被人冷落。 (秃鹤)

(5)因家庭变故,辍学放鸭,在孤独中经受磨练。 (杜小康)

(6)自幼无父母,并常年生病吃药。 (温幼菊)

3、小结:老师发现大家至少已经达到了第二层境界了。不错,我们只是小学生,真正达到第三层境界并不容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第三重境界——品书。

三、品书,感悟成长之美。

过渡:这本书很长,将近15万字,我们无法一一品味,老师帮大家选出代表性的人物,读思品相结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一)走进秃鹤

1、谈谈你眼中的秃鹤。(引导抓住秃鹤的变化来讲。)

2、帮助学生理出秃鹤的成长路线。

A三年级前,秃鹤()。

出示:

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

B三年级时,秃鹤()。

出示:

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

C为了长头发,秃鹤( )。

秃鹤就坐在凳子上,一声不吭地让父亲用切开的姜片,在他的头上来回擦着。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秃鹤很快就感到了一种火辣辣的刺痛。但秃鹤一动不动地坐着,任由父亲用姜片去擦。

D长不出头发,秃鹤( )。

秃鹤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把泥土湿了一片。

秃鹤没有再戴那顶帽子。秃鹤与大家的对立情绪日益强烈。秃鹤换了念头:我就是个秃子,怎么样!

E汇操中,秃鹤( )。

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整个过程已进入最后一个高潮时,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那是一顶黑帽子,当它飞过人头时,让人联想到那是一只遭到枪击的黑乌鸦从空中跌落下来。

F因报复,秃鹤( )。

他完全被笼罩在热气里。偶尔吹来一阵大风,吹开热气,才隐隐约约地露出他的身体。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秃鹤觉得这样挺好。他就这么坐着看,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

他,抚摸着他??

G文艺汇演中,秃鹤( )。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出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H演出后,秃鹤()。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抑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带领学生品读这些语句,从中感受秃鹤的思想,感受秃鹤的成长过程,感受语言的精妙。)

3、小结:秃鹤真的长大了,长成了月光下最英俊的少年。

4、总结读法:

读法指导:

读《草房子》这样的`小说,我们一定要善于将人物的故事整合起来,感受人物完整的成长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人物。

品味语言时要善于扣住关键句段,入情入境地读,读读想想,还可以圈圈注注,这样你就能读出自己的思想。

11、出示读后感片段:

(1)少年秃鹤战胜自己,嬴得了别人对他的认可,埋怨是不会战胜任何人,跟自己比,战胜自己,以德服人!

(2)“或许,我应该面对!”这是“秃鹤“这个少年教给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过错是承担,而不是逃避。

(3)天生秃顶的秃鹤由懵懂无知到出于对尊严的执著坚守。演出了令人发笑又令人心酸的悲喜剧。秃鹤的鲜活形象具有一种巨大的魔力,它令我们深深回望我们的少年时代——回望当年我们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曾有过的类似的快乐与伤痛。曹文轩写的不仅仅是秃鹤。 (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贵在得法后,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走进杜小康

1、让学生交流他们心目中的杜小康。

如:生活优越,处处与众不同;沉船事件后,辍学放鸭。扣住关键的感人的段落,细品。 他们能一连是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几万尾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与整个鸭群,而陷入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雍和不吃不喝地躺在鱼塘边上时,杜小康也一动不动地坐在了他的身边。

他有父亲的悲伤,却并无父亲的绝望。现在,倒什么也不怕了。他坐在那里,既没有向人家哀求,也没有向人家发怒。他反而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鸭子毁掉了几十户人家的一片希望,就像他们也被毁掉了希望一样。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

2、在校门口摆摊卖东西。

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感震惊的是,这个当初在油麻地

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3、让学生自己说读了杜小康之后的感受。

4、出示读后感:

(1)是什么让杜小康懂事了?不是一味地溺爱,不是得意地炫耀,更不是舒适的生活,而是挫折,是困难,是逆境,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活,怎会领略幸福的可贵?美丽的人生,不是拥有一切,得到一切,而是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学会做人。

(2)是孤独让杜小康成长了起来,是挫折让杜小康坚强了起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杜小康坦然地站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卖东西时,他已经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我仿佛看到了红门的将来,一定会在他坚毅的目光下重新兴旺起来。

(三)自主交流,自己喜欢的人物,围绕变化与成长展开。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四)小结:

1、秃鹤长大了,杜小康长大了,桑桑长大了,细马长大了,纸月长大了??成长就是一种美丽。

2、出示:

成长的美丽

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

在油麻地金泽闪闪的房檐下

我听到竹笋拔节的声音

我闻到了花苞绽开的芳香

冬夜的苦练中

秃鹤

长成了月光下最英俊的少年

洪水的洗礼下

细马

用瘦弱的肩膀顶起了家的脊梁

孤独的芦苇荡中

杜小康

坚毅的站立在了生活的路口

病痛的折磨下

桑桑

绽开了不屈的微笑

成长在苦难中开始

成长也因苦难更加美丽

3、总结:

读书是个性化的过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读出了成长的美丽,当你自己用心读时,一定还会读出其他感人的东西。

当我们品味着这些语言时,我们在读中思考,我们看到了语言后面的东西——思想。如果我们再次回头细细品味,我们还将看到语言的另一种魅力——表达的精彩。留着有你们的严老师带你们再次走进《草房子》。

四、推荐好书。

好书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中的挚友,明灯。老师希望大家多读好书,并能争取达到读书的

六年级课件 篇10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最新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汇总11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今天励志的句子编辑推荐给大家这篇关于“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的优质文章,将本文加入收藏夹以便随时查看!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1

1、认读一些简单的音标,并且按照要求背诵和认读一些单词,能完成单词默写,分类的练习。

2、认读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词组的用法,能完成英汉互译的习题。

3、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句型,和一些简单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语法知识;能够区分教材中出现的句型,运用翻译补充所学句子。

4、能够认读教材中的短文,能独立完成一些较容易阅读题。

5、能够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独立完成一篇小作文。

3)ReadandWrite中的重点句学生能够达到四会(即听、说、读、写)

2、单词。单词是英语的基础和复习的重点。

1)按词性归类复习单词。

2)按词汇表复习单词。

3、词组。词组是学习英语的关键,它是复习英语的良好途径,同时又是学习句子的基础,把词组归类,分类掌握。

4、句子。句子是学习英语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复习句子。

2)根据句子类型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复习句子,教给学生适当的语法知识。

3)指导学生在表演中运用句子,这样的复习课也不缺趣味性。

1.学生明确各单元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多读、多记、多写。

2.单词记忆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记忆单词的良好习惯,如根据儿歌记忆、根据词义记忆、联想记忆等等,并帮助学生由单独记一个词转为记几个。

3.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要通过多检查、多反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须经过意义性的训练。教材内容有情景、有意义、有完整的情节,所以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放入语篇中记忆,复习阶段宜回归教材,对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读得滚瓜烂熟。在复习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时,更宜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学生状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有兴趣;

2.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年龄越大,这种状况越明显;

3.学生记忆单词、句子有困难;

4.学生对单词掌握不好,学过就忘.

五、相应措施:

1.通过各种方式,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不但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要活跃学生思维;

2.发挥小干部、优生的学习带头的作用,鼓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尽力减小学生间的差距;

3.充分利用单词卡片,采用填空、翻译、听写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4.在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复习旧单词,增加学生听的输入量,减少遗忘现象.

1、加强单词的朗读和默写,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使他们也能尽自己最大能力过好单词关。将词组复习与单词分类复习相联系。把单词、词组、句子和阅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复习过程中将它们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学生整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多读,在复习中培养学生朗读英语的习惯,在学生多读多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听和写的能力,听说读写要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学生基础差,见过的英语习题比较少,因此要从习题入手,让学生尽可能的做出比较多的习题,这样在初次考试中不至于束手无策。

3.注意复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有些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一定的兴趣,所以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控制好内容的难度,要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感受,尽量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也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并在复习中获得进步。

4.注意因材施教,采用分层分类教育,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和收获。学生两极分化想象严重,那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复习重点放在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上。

5.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试工作,让学生在平静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有序的复习,较好的完成任务。对于没有投入到复习的学生来说要给于适当的压力。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2

一、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old,short thin,tall,strong, young, funny, kind等,Unit1 My new teachers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能听懂句型,并结合这些句子表达的情境,学会恰当地替换句中的单词。逐步学会听、说、读、写单词:old,short,thin,tall,strong。

二、教学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对话和情景,以旧引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Let’s start部分在学生用书当中首次出现,教师应正确理解此部分的辅垫作用,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使用,并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课时的八张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1.Warm-up(热身)

(l) 教师播放Let’s start下面歌谣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猜单元话题,激发学生对新学期第一单元英语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过的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He’s tall. He’s strong, too.”并结合相关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复习 strong, tall, short,thin等词,为本课时听、说、读、写这些单词做好准备。

(2)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

T:Hello, everyone! Welcome back to school! Nice to see you!

Ss: Nice to meet you!

(3) 问学生几个问题,引出本课重点内容。具体会话可参考如下:

T:Hi,everyone!Nice to see you again.What grade are you in now?

Ss:We’re in Grade 5.

T:Do you like your new English books(new classroom, new teacher)?

Ss:Yes!

T: 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in Unit 1?Guess!What’s the topic of Unit 1?

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l)教师出示Let’s start部分图片,介绍说: Rabbit has many new teachers in her school. Do you have new teachers? 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图的提示描述新教师。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将学习怎样描述新教师,小学英语教案《Unit1 My new teachers第一课时》。Sarah将为大家介绍几位新教师,大家在先看一看有哪些是新教师?

(2)出示Let’s learn部分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说: They are Sarah’s teachers. Describe these teachers.引导学生结合预习部分回答出 strong, tall, short, thin等旧词,然后结合图卡向学生呈现新词:youny,kind old,funny。教师可利用简笔画、单词卡片或实物图片等—一教授新词,使学生正确理解、认读。

(3)教师可播放单词的声音,让学生在听过一遍后跟读单词,逐步掌握正确的读音。

(4)教师根据以下信息请学生判断会话中描述的教师是 Let’s learn配图中的哪一位: Mr Hu is the art teacher. What’s he like?He’s short and thin.完成前面铺垫的学习任务,让学 生猜出哪位是Sarah的新教师。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 Let’s learn部分所提供的替换句型,描述Sarah的其他两位新教师,练习巩固所学新词。

(4)试着写单词。

教师范写四会单词,让学生跟写或在单词卡片背面仿写,达到听、说、读、写 四会掌握新词的目的。

3.Let’s play (趣味操练)

(1)Let’s find out (找一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所学新词和句型描述Let’s find out部分几位教师的体貌特征,然后找出正确的图片。完成这项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八张新词卡片继续进行结对或小组活动,如: My new Chinese teacher is tall and strong. Who is he? 让其他学生选出正确的图片。

(2)Let’s sing (唱一唱)

教师放歌曲“My new teacher”的录音,学生跟唱,进一步在音乐节奏中感知新词。

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l)让学生做本单元 A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让学生模仿Let’s find out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展示不同教师的图片,让学生猜出是教哪个科目的教师,然后用所学新词描述这些教师的外貌特征。

(3)让学生参照 Let’s find out部分设计一些谜语让大家清一猜。可以参考以下语言: She is tall. She’s beautiful. She’s very young. We all like her. Who’s she?

(4)让学生把新学的歌曲唱给家长或朋友听。

5. 小结

单词:old,short thin,tall,strong, young, funny, kind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3

Language systems:

1. Lexis: 有关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语言.

2.Grammar: 有关询问别人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句型如:When do you …? 和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的提问和回答。

ction: 学会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语言.

4.phonology: 字母组合ai/ay在单词中发【ei】以及gr、gl的发音训练。同时在教授新单词和let’s chant时渗透一些发音规律。

Language skills:

1. Listening: 听懂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单句、对话和一段完整的语篇,根据关键信息完成一些相应的听力练习。

2. speaking:能和他人交谈自已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一些情况。

3. reading:读懂对话或短文,培养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如何快速查找关键信息,根据上下文猜词等。

4. writing:规范书写四会单词和句子,并能根据图片和提示语写一段话描述一天中的生活起居以及周末活动的情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作习惯。

(1) 能够使用频度副词问答作息时间,如: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8:30.

(2) 能够使用频度副词问答周末活动,如: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go shopping.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4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要想完整生动地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主要障碍在于人物特征的形容词词汇量掌握不足和这些词的使用还存在困惑,因此,教学活动设计要以此为突破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如: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 He’s tall and strong.,在本课渗透Who’s your„„teacher? What’s he /she like? He/she’s„„的内容时为B部分的对话教学进行铺垫。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Read and write 中四会句子: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 He’s tall and strong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2)能够读懂A部分Read and write 中的会话,并根据提示填充句子或回答问题。

(3)能够理解pair work部分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如:We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He’s tall and strong.He’s very funny.(2)能够询问并介绍学校里教师的情况,如: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 He’s tall and strong.(3)能够听懂、会唱歌曲“My New Teacher”.能够灵活替换歌词中的科目及表示人物特征的形容词。

情感、策略、文化等有关目标:

(1)情感态度:根据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大限度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更好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

(2)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效利用学生用书中设计的Pair work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说、读、写Read and write 中四会句子: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 He’s tall and strong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教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本课时的ppt课件。

2、教师准备学校里一些老师的照片。

3、教师准备A部分的单词卡。

4、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六、教学步骤

Step1:Warming up

1.Guessing game.Let the Ss guess what’s in the picture.(PPT)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在第一课时学过的一些描述教师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的单词:

2.教师播放课本第二页的Let’s chant

设计理念:让学生回顾在第一课时学过的一些描述教师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的单词,为本课时的目标语言提前进行铺垫,同时鼓舞士气,chant是为了进一步渗透本课的目标语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Step2:lead in

In our school we have many teachers,we have math、chinese、English、music and art teachers,which teacher do you like best?Do you like me? How do you think of me?

Step3:Presentation

1.T: Zhang Peng has three new teachers.Who are they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

看课件,然后提问Who are they?Ss: A science teacher ,an art teacher and an English teacher.教师再问: Who’s Zhang Peng’s English teacher ? What’s he like?

设计理念: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去猜,可以有效地训练目标语,同时学生兴趣盎然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话,可以同桌或小组合作形式展开。

设计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

3.通过提问以考察学生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完成填充句子的练习。

设计理念: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Listen to the radio and read the dialogueafter the radio.设计理念:以听力的方式出示read and write部分的对话既可以加强听力训练,又引

出了目标语

5.让学生自我推荐当我们的小老师起来领读对话。

设计理念:学生的小老师角色这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6.让学生之间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朗读竟赛,最后哪个小组的声音既洪亮而且发音又准确,哪个小组就是我们的winner

设计理念:通过竞赛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7.Teach the Ss how to write the sentences.设计理念: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Pair work

Describe the figures using the word cards

让学生两个人之间利用单词卡片和本节课已学过的重点句型进行替换关键词练习,练习之后找同学起来表演,并对学生的展示做出及时的评价。

设计理念:通过及时的评价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通过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Step 4:practise

Memory game

T shows the picture of a tacher and makes it disappear.Then ask the Ss “what’s the teacher like ?

Purpose: Use the game to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properly and if the Ss understand the word correctly and can choose the right word.Step5: Have a oath.The students have a oath together:we all like our teachers,they are all very kind。at school we play with our teachers,they are friendly to us,,we are good children。

设计理念:宣誓进行德育渗透,升华主题。

step6: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同学之间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句型来描述自己尊敬老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

2.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以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并用学过的句型和单词给家人描述所画老师的体貌特征及性格特点

3.做本部分配套练习。

七.板书设计

Unit1.My New Teachers Part A Read and Write

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Mr Carter.He’s from Canada.What’s he like?

He’s tall and strong.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5

五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

1、 词汇:shape circle square 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 star heart.

2、 句型

(1)What shape is the??It’s a/an?

(2)Show us how to?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shape circle square 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 star ,并学会询问他人各种图形及其回答的句型。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句型与他人交流。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读、拼写和运用表示各类图形的词汇。

2、运用所学词汇及句型谈论或介绍自己的卧室。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运用表示图形的词汇。

2、能用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卧室。

教具准备:

准备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图片数张。

教学过程:

Step1 Free talk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afternoon, Miss Yuan.

T: First, let’s play a game, I say you do. Touch your head/ eyes/ mouth/ back/ foot/ heart.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方式开始新课,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紧张情绪,让学生很快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并且自然导入新课。

Step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教学单词:heart shape star

(1)师生对话,引出单词heart

T: Boys and girls, look! My heart is here,(教师作手势),can you tell me where’s your heart?

S1(模仿老师说): My heart is here.?

(2)T: What shape is your heart? It’s a heart. 解释:heart几可以指心,也可以指心形。

教授shape,由grape的发音引出shape的发音,知道学生读。 T: Show us how to a heart.教师解释

设计意图:虽然heart不困难,从heart导入对图形的学习,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使英语学习情境化,生活化。

(3)Show some words: ———— to read it) 请部分同学读单词。

T: We can see many stars in the sky in the evening. Can you guess what does “star” mean? Ss: (思考作答)星星。

T: What shape is the star?

S:(试着回答) It’s a star.

解释:star 既可以指星星,也可以指星形。

T:Where can we see stars?

S1: We can se stars in the sky.

S2: We can see stars in our exercise books.?

T: Show us how to draw a star.(请一位同学上黑板) 设计意图:由语音引入,利用谜语引导学生自主说出相关单词及句型,并能从生活中寻找图形。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单词:triangle rectangle square diamond.

(1)出示自制小三角形

T: Boys and girls, what shape is it? It’s a triangle.(教学triangle)。 In our life, what is triangle? S1: My ruler is triangle.

S2: The sandwich is triangle.?

T: I’ll show you how to draw a

triangle.(在刚才画的基础上再画一个三角形)

(2)出示两张三角形

T: What shapes are they? Ss: They’re triangles.

T: Look, Two triangles can be a rectangle.(图形拼成一) 教授 diamond square

(教学的同时补充diamond意思,并在右图补充完整。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图形操练所学句型。)

设计意图:利用拼凑的方法呈现这四个单词,让学生在感观上能清楚认识各种图形,同时,学生在操练时能自己自由拼凑,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操练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避免了枯燥的操练。

3、 教学单词circle

T: (利用简笔画,边说边画圈):Look! This is Helen’s house. Helen is at home. Do you know what is Helen doing?

Ss: She is cooking.

T:Very good. We can guess from three circles. 教学单词circle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简笔画直观呈现圆,符合 学生认知水平与特点。

4、Introduce the shapes in your bedroom.

教师提供一模板

This is my bedroom. Look! I have a clock. It’s red. It’s a ?

I have a desk. It’s ? It’s a ?

There are some balls. They’re ?

(斜体字可替换)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自己的卧室,既可以对学生这节课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还可以通过语段输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6

学情分析:

五年级1班,全班46人。学生学习习惯一般,对语言的感知和接受能力比一般,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主题wild animals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从词汇和课文内容入手,进行引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介绍wild animal,用较通顺、较连贯一段话介绍某种野生动物。从而达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目标陈述:

通过学习jungle,zoo-keeper,peel等新词,以及what do they like? Where does i live?等句型,理解关于动物的短文,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描述一个动物。同时渗透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德育思想。

重点难点:

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一个动物。

教辅用品:

tape records flash PPT

教学目标:

1、 Learn the words : wild, peel, zoo-keeper, jungle,

Learn the sentences: Where does it live? What does it like?

2、 Learn to describe a kind of wild animals.

3、 Try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English.

重点难点:

Try to describe a kind of wild animals more orderly.

教学准备:

tape records flash PPT

教学过程:

I. Pre-task preparations

1、 jungle

2、 play a game:Wild animals Farm animals 5. a rhyme

Watch a viedo T:Can you tell me 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 (read:jungle)

Tongue Twister T:The large giraffe is jumping in the jungle.

T :Talk about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jungle?

S1: We can see pigs.

S2:We can see dogs

T :Talk about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通过观看森林王子的预告片,更直观的了解丛林。了解自然。通过一个游戏,讨论农村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引出野生动物的概念。on the farm?

S1: We can see tigers.

S2:We can see pandas.

II. While-task procedures

Passage one 。

Passage two

Passage three

1 Listen and answer

T :What colour is the monkey?

S: It is black. T :Is it big or small?

S: It is big

T :What colour is the monkey?

S: It is black.

T :Does it have long arms and long legs?

S: Yes,it does

2 Judge with T or F

1)The monkey doesn’t have long arms or legs.

2) The monkey can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cage.

3) It has a pink face.

4) The monkey can swing on the rope.

通过听力引出第一段,然后通过短文判断。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其他动物的特点。

通过半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饲养员的工作。通过一首诗歌,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不能随便喂动物错误的食品,要爱护动物,我们是朋友。

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同学们总结出所有野生动物身上的特点。

5) The monkey is big and brown.

3 look and say

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other animal?

1)learn: zoo-keeper

2) ask and swer

T:What do the zoo-keepers do for the animals?

T:What animal does this zoo-keeper feed? Does he like the baby monkeys?

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zoo-keeper?

3)describe the

Zoo-keeper

Answer the questions T:Read the passage 。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S1:What do they like?

S2:at don’t they eat?

S3:What is this monkey doing?

S4:How is the monkey now?

S5:Can you feed the monkeys sweets?

Read a poem Eating bananas 'Bananas,' says the monkey, 'Are what I like to eat, And if my hands are busy I can peel them with my feet.'

Mae some notices: Love the animals. Don’t feed them the wrong food. We are friends.

look and say Look at these animals.

They have 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They can 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

They like XXXXX. They do not eat XXXXX.

We can’t feed them XXXXX.

We can feed themXXXXXXXX.

III. Post-task activities

Make an interview(采访)

Homework:

1.Passage reading: Pandas

2.Choose one animal and write.

Reporter(记者):Good morning, Mr Tang.

Zoo-keeper: Good morning.

Reporter: Can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Zoo-keeper:Sure./Of course.

Reporter: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Are they …?Do they have…?

Can they…?Do they like…?

Where do they live?

通过一段记者与动物管理员的采访对话,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回家作业,第一通过短文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其他的野生动物,熊猫。

第二,让学生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描述。

Zoo-keeper: …。

Reporter: Thank you very much.

Zoo-keeper: You’re welcome.

Answer the questions:Where do the pandas live?

What do the pandas live on?

What colour are pandas? What do the pandas like to do?

How do you think of pandas?

There are not many pandas in the world now.

Why? T:Please choose one animal and write.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7

说课稿

英语1-2 兰州市七里河区健康路小学 肖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肖莉。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My new teachers 》第一课时。针对这部分内容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说课的这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教授一些描述人物外貌的单词young、old、tall、short、strong、thin、kind、funny以及询问人物外貌及其回答的句子“Who is your art teacher ?” “What’s he like?“He is tall and thin.”本课是交际型的训练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读、演溶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置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八个单词的正确发音,能听、说、读、写单词及重点句型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能在图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敢于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的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

积极参与合作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教学主动与他人交流。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掌握新单词的正确发音,了解描述人物的句子: “Who is your new teacher ?” “He is tall.”等。难点是能在情境中进行模仿,创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小学生的好动、爱表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全身反应法、PPT教学辅助法、小组竞争法、鼓励法、游戏法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突破我的教学重难点。Step 1 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1.Daily greetings 2.Play a guessing game(呈现新课前猜谜语,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轻松与愉悦带给课堂。)

Step 2 presentation第一部分 首先,学习新单词正确发音。在这个部分我将从以下四点进行:

第一步,我出示几张分别描述两个不同外貌人物的图片,用以复习在三四年级课本中出现过的单词tall、short、strong、old和young。第二步,播放PPT让学生观看PPT中人物。教授新单词funny、kind和thin。

第三步,教授完单词之后玩一个“魔法手指”游戏即我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伸出手指而学生则根据我所伸出手指的个数来读单词的次数。第四步,利用小组竞赛活动“快速反应”我说tall他们说 short反义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新学单词的记忆,在玩玩乐乐中巩固了要学习的内容。

Step2第二部分,教学一些询问人外貌及描述的句子 这一教学过程我将分三步进行:

1,观看PPT动画呈现一位大家所熟悉的明星(姚明)引出句子:“Who’s he ?”“He’s Yao Ming.”“What’s he like?” “He’s tall and strong.”反复练习让学生能猜出 “What’s he like?”的意思。接着强调like的不同意思:①喜欢 ②看起来„怎样

2,拿出不同人物外貌的图片进行男、女生之间的对话进而操练和巩固新知

3,各小组内部进行对话,并请一些学生上台接龙式的表演对话同时教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Step3 Practice 1,播放PPT,学生根据图片中人物的特征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子来描述。

2,Let's find out 将全班分成四组,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描述班上的一个学生,其他学生去猜。哪个小组先猜对就加一个苹果,没有一个小组猜对则该同学所在的小组加一个苹果。

3,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大声的读并做动作。Step4 Conclusion and homework 1,总结各小组的战利品数目,学生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的小组下次继续努力,为激活下节课气氛打下基础。

2,布置下节课任务,请学生用学过的单词与句子去描述家人,让爸爸妈妈评价学生优秀与否。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采用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本课时要掌握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单词卡片摆在黑板的左上方,句子写在中间,补充知识则写在右边。黑板底部是用于小组竞赛的三棵苹果树,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今天自己的成果,并能时刻注意到自己小组“画苹果”竞赛活动的进展情况。

以上是我整个的说课过程,谢谢大家!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8

教学重点

1.能够听、说、读、写句子:There are two bedrooms, a kitchen, a bathroom and a living room. There is a mirror, a bed and a big closet.

2.了解Good to know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四会单词和句子的正确书写。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和课件。

2.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教学过程

Warm—up(热身)

⑴ 猜一猜

① 教师准备出学生学过的表示家具陈设的单词,学生看单词朗读。

② 教师快速出示单词卡,学生猜出单词是什么。

⑵ 教一教

① 教师还出示一些表示房间的单词(配有图),如: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和bathroom。

② 教师询问谁能认读这些单词,在确认这些学生能正确朗读单词后,由他们教全班同学朗读学习新单词。

③ 学生看图片朗读单词,而后教师只出示单词,学生认读。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⑴ 读一读

① 教师打开课件,课件展示的是Read and write短文中的第一部分。学生阅读短文。

② 教师提问:“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the rabbits flat? What are they?”,学生根据短文内容,答出:“There are five room. They are two bedrooms, a kitchen, a bathroom and a living room.”。教师请若干名学生到台前,学生边说边操作课件,把表示房间的图拖放到空白地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③ 课件回到第一页,学生再次阅读短文。点击课件第二页,教师请若干名学生操作课件把单词拖放到相应的图上。

④ 教师说:“让我们看看小兔子的房间。”,点击课件第三页。学生阅读短文中的第二部分。

⑤ 看课件第四页,教师提问:“What are in the baby rabbit’s room?”,学生边回答边把物品拖放到小兔子的房间里。

⑥ 图中的物品是可供选择的,如:绿色的窗帘,蓝色的窗帘;大的衣橱,小的衣橱;新的旧的等等。其他学生根据台上学生所选来判断对错。

⑵ 写一写

① 学生打开书P60,自己阅读全文。

② 教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完成句子(写在书上)

③ 请若干名学生朗读句子,大家一齐核对答案。

④ 学生每人一句朗读短文。

Let’s play(趣味操练)

⑴ 玩一玩

教师利用Let’s play中的图版组织多项活动。如:

① 学生四人一组,看图说话。如:In my room there is an air-conditioner, a telephone, a ….

比一比谁说的句子最长。

② 做“”游戏,学生任选九张词卡排列好,学生按教师的提示(如:There is a bed.)翻卡片。当横、竖、斜任意成一行的学生大喊“Bingo!”。

⑵ Good to know

① 学生看书P66,说一说每间房子有什么不同或是特点。

② 教师介绍相关知识,并领读单词:flat/apartment, cabin, hotel, house。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与扩展)

Talk about your room with your partner

学生画出自己的房间,和同伴聊一聊房间里都有什么,为写作文做铺垫。

板书

⑴ There are two bedrooms, a kitchen, a bathroom and a living room in the rabbits’ new flat.

⑵ What’s in the rabbit’s room?

There is a mirror, a bed and a big closet in his room. And there are two end tables.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9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3第一课时

一、复习热身,引发体验

T: Hello, boysandgirls.Lookatthepicturesandlisten: Whatarethese?

S1: Arabbit.T: What’sshedoing?(教师模仿跑步状提示学生问题的意思。)S1: Runlikearabbit.S2: Butterfly.Flylikeabutterfly.T:Whatarethese?

S3: Apples, bread, milk, Coke...T: Verygood.Theyarefood.Let’shaveapicnicandhavethepicnicfood.Ss: OK.(学生处于无比兴奋和期待的状态。)

T: Thisisapicniccloth.What’sunderit?Guess!

(让学生猜餐布下覆盖的食物)

S4 : Fish.T: Yes.Ss: Chicken.T: No.…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设计,小组成员每次猜对食物都很激动。

反思:设计学生和教师一起去野外参加野餐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运用课件辅助呈现生动的野餐图和轻松的背景音乐,例如:小鸟歌唱、小兔子奔跑等,并展示课题What’sYourFavouriteFood?和情景设置课题Picnicfood。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画面和课堂上,通过这些生动的情景了解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同时准备真的食物藏在事先准备的餐布下面,利用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表达语言。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10

一、TeachingMaterial :

Unit 3 B Read and write ,Let’s Play ,Let’s check

二、Teaching objectives

1、To master the four skills sentences :

What’s the date ?June 9th.

Is her birthday in June ?Yes.

2、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make sure the students can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he dialogue and can write out the keys.

3、Make sure the students can play the game : Bingo.

4、To finish “Let’s check” .

三、Teaching points :

1、Main points : To master the four skills sentences.

What’s the date? June 9th. Is her birthday in June? Yes.

2、Difficult points :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四、Vision aids :

1、The picture of “Read and write”.

2、Video tape, slides and some birthday cards.

五、Teaching procedures :

(一)、Warm-up

1、全班吟唱P26 Let’s chant , 说做结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听歌猜节日:教师放节日歌曲 :“Jingle Bell”、“Happy Teachers’ Day”、“Happy New Year” 每放一段歌曲,提问:What festival? What’s the date? 学生用英语回答。

(二)、Preview

1、Free talk: Talk about your birthday.

eg)T : When is your birthday?

S1 : My birthday is in June.

T : What’s the date?

S1 : It’s June 1st

2、Play game: Where’s my friend?

把十二个月份的完全形式和缩写形式写在卡片上,分别发给24位学生,然后进行游戏。

eg) S1 : I’m January. Where’s my friend?

S2 : Here. I’m your friend, I’m Jan .

(三)、Presentation

1、Read and write.

1、The teacher shows a birthday card and asks: What’s this?

The students answer in Chinese. Then the teacher asks:

What’s “生日卡片”in English? Listen to the tape, pleas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of “birthday card” several times, and repeat.

2、Show a slide.(一个女孩正在制作生日卡片)

问:What’s the girl doing? 帮助学生回答:She’s making a birthday card. 然后教师用卡纸做出制作生日卡片的动作,并说:Look! I’m making a birthday card, too.然后投影出示句子 “I’m making a birthday card.” 并带读句子。

问:Who has a birthday today?

一位学生回答:“I am”

教师拿着一张生日卡片对该学生说:“Happy birthday to you. It’s for you. Do you like it? 学生回答“Yes”。(在学生说“Yes”时,教师告诉学生,在接受别人礼物时,应先说“Thank you”)教师再说:Yes. I think everyone likes to get a birthday card. 投影出示:Everyone likes to get a birthday card. 并学说。再问全体学生:Is her /his birthday in April? (学生回答并学说句子)。

4、在画有birthday card 的幻灯上添上电脑边框,并说“Look! The card is in the computer. Oh , it’s an e-card.”(学说e-card 并解释)再出示一个小女孩在发送电子卡片的投影片,问:What is she doing? 帮助学生回答:“She is sending an e-card.” 投影出示答语并学说。

5、Watch the video of the dialogue,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看录像后指名口头回答)

a、What is Zoom doing? Why?

b、Is Grandma’s birthday in June?

c、Does Grandma have a computer?

d、Can Grandma get the e-card?

e、Do they make a birthday card?

f、Does everyone like to get a birthday card?

6、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7、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8、To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group)

9、Group work: To make a birthday card.

2、Let’s play: Bingo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做游戏,并评奖。

3、Let’s check

教师放Let’s check 部分的录音,学生完成。

1、Boy: When is your birthday?

Girl: It’s Step 8th .

Woman: Circle the girl’s birthday.

2、Girl: When is Grandma’s birthday, mom?

Woman: It’s April 10th.

Woman: Circle grandma’s birthday.

4、Sum up:

1、How do we ask the date? We can ask like this: “What’s the date?” And answer like: “It’s June 1st .

2、To tell “What’s the date?” and “What day is it?”

(四)、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To finish the Wb of part B:

2、To listen to the tape of “Read and write”, and read to your parents.

3、To recite and write the four skills words and sentences.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11

五下 Unit 5 My New Room 单位:店头镇教研室 主备人:高慧    我的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重点学习家具陈设等物品的名称、表示位置的介词和There be 句型的用法。重点在于能使学生正确使用There be 句式的单、复数形式及其长句的表达法。 本单元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听、说、读、写Let’s learn和 Read and write中的四会单词和句子,听、说、认读单词air-conditioner和介词短语in front of。了解字母组合ir,ur,th的发音规律并读出例词。了解Story time, Good to know等部分的内容。 能力目标是能使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单词和句型描述房间的摆设,家具的名称、数量及位置等。听懂会唱歌曲“My Small Bedroom”。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比较和团结协作的意识。积极拓展其他关于住宅方面的文化知识。 五上U5A1(词汇课)    教学内容:Main scene  Let’s start  A Let’s learn  Let’s play  C Let’s sing   我的设计 教学目标:1.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主要单词:mirror,curtain,closet,end table,trash bin。 2. 能够听、说、认读单词air-conditioner以及句型:Is this your…? I have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3. 能够听懂、会唱歌曲“My Small Bedroom”。 教学重点:本课时重点是掌握Let’s learn部分的五个四会单词,并能进行简单问答、介绍。 教学难点:难点为单词air-conditioner的发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本课时的录音带词卡、图片及相关实物,和本课时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卡。 Step1. Preparation 1. Greetings. 师生问候。 2. Let’s do教师播放四年级上册B Let’s do 部分的录音,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必要时,教师可展示bed,sofa等词卡给学生以提示。 3. 快速拼词:教师出示单词卡片door,chair,window,desk,bed,引导学生快速看图拼读四会单词。 4. 做“低声传句子”活动:教师低声把句子:“I have a study,a bathroom,a bedroom,a living room and a kitchen.”告诉每组的第一名学生,这名学生低声向后传句子,每组的最后一名学生大声说出句子,看哪组做得又快又正确。 Step2. Presentation 1. (a) 课件展示房间图片,教师说:“Look! This is my new room. I have a bed and a shelf. What else do I have? ”,教师点击课件,图片中mirror闪烁,然后出现单词mirror,然后拿出一面镜子,示范朗读mirror,学生跟读。教师手拿着镜子分别问几名学生:“Do you have a mirror in your bedroom? ”如果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则再次重复一下“mirror”一词,说:“Oh,you have a mirror in your bedroom.”,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可以说:“Oh,sorry. You don’t have a mirror in your bedroom. Where is the mirror? ”(Is the mirror in the bathroom?),学生回答。 (b) 教学其它curtain,closet,end table,trash bin,air-conditioner五词,方法同mirror,通过模仿、问答等形式,学生初步掌握这五个词。 (c) 在教学air-conditioner一词时,可以将单词进行分解成各个音节进行教授,例如:air-con-di-tion-er,这样学生接受起来要简单的多。 2. 听读正音。老师播放Let’s learn 部分录音,学生看课本跟读,同时手指单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单词和句子的认读,互相帮助。 Step3. Practice 1. Let’s chant. 学生随着音乐边做边说: Closet,closet,open the closet! Curtain,curtain,close the curtain! Mirror,mirror,clean the mirror! Trash bin,trash bin,empty the trash bin! End table,end table,move the end table! Air-conditioner,air-conditioner,make me cool! 2. 做“排卡片”游戏:教师快速报词卡名称,学生按次序在桌面上排列自己的词卡。一两次后,可以让一个学生报,其它学生进行排。最后可以让同桌互做这个游戏。 3. 通过课件出示对话“Is this your bedroom? Yes,it is. Come and look at my new curtains.”,学生进行模仿后,出示图片(先可以仍是bedroom,把东西做替换,然后可以是其它房间,其它的东西),让学生同桌表演对话,或是同桌自由练习,但以同桌表演为主。例如:“Is this your living room? Yes,it is. Come and look at my new sofa.”。 4.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单词:mirror,curtain,closet,end table,trash bin,让学生在词卡反面或练习本上拼写、记忆单词。 Step4. Production  1. Let’s play:学生分组做句型接龙。如:学生A说:“In my room I have a trash bin. ”学生B在学生A的句子基础上加上一个词,如:“In my room I have a trash bin and a mirror.”依次类推。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本课以外的词汇。 2. 做“小小设计师”活动:学生用画笔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卧室,然后仿照课本内容做对话练习: A:Is this your bedroom? B:Yes, it is. I have a …,a… and a… in my bedroom”。 3. 学唱Let’s sing歌曲:教师放“My Small Bedroom”的录音,让学生跟唱。鼓励学生对歌曲中的歌词进行替换,可在班内开一个竞赛,并奖励获胜者。 Step5. Progress 1. 做基础训练P38练习1、2,P39练习4。 2. 做配套练习P34练习1、3 3. Homework 听说认读本课所学的单词,抄写四会单词,练习使用所学单词表达自己房间内的物品。 五上U5A2(对话课)  我的设计 教学内容:A Let’s try  Let’s talk  Talk and draw  C Good to know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懂、会说本课对话,并能做替换练习。 2.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There is a…/There are…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 3. 了解Good to know中几种住宅的英语名称及差异。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句型为:There is…和There are… 教学难点:难点句型为:I have my own room now. What’s it like? 教学准备:A部分的单词卡、图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Step1. Preparation 1. Let’s chant P56 2. 出示卡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五个四会单词的拼写。 3. 做Let’s try练习,学生打开学生用书第59页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画的区别,然后播放录音,学生听音,选择。 听后引导学生运用句型:“I can see a … in picture 1/2.”。 让学生说说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 Step2. Presentation 1. 把一个房间的图画张贴到黑板上,然后在房间里画上一个小人,然后介绍说:“Look,this is me. I have my own room now.”, 强调“my own room”的发音,让学生跟说。教师继续出示自己的书本等物品,并介绍说:“my own book/pen…”,用“show me your own book/ pen..”的指令引导学生出示他们的物品并表达出:“my own … ”,最后让学生拿出纸,画上一个房间,对周围的同学说:“Look! I have my own room now.” 2. 将mirror的图片贴到房间里,并向学生介绍说:“In my room there is a mirror.”,让学生跟说。教师再重复说:“In my room there is a new mirror.”,再让学生跟说。然后是air-conditioner,与mirror相同,再连起来说:“In my room there is a new air-conditioner and a new mirror.”,再是导出closet,先说:“In my room there is a closet.”,然后说:“In my room there is a big closet. ”,最后说:“There is a big closet,a new air-conditioner and a new mirror.”。教师让学生把这几样东西画在房间里,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练习说一说。出示blue curtains的图片,教师介绍说:“There are blue curtains.”,并通过教师动作手势让学生明确看到窗帘的两个部分,与there is 句型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比较,例如:There is a desk. There are 3 desks.等等。总之,让学生明白there is 和there are句型的不同,然后让学生把blue curtains贴上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和贴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说,教师可给学生一些鼓励。 2. 在学生说说自己画的房间时,教师可以穿插问:“Do you have your own room? What’s it like?”让学生用There is …和There are…来回答房间内的布置。 3. 播放课文对话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读课文。   Step3. Practice 1. Pair work 教师出示图片问“Whats your room/ it like?”学生用“There is…和There are…”来回答,通过变换图片中物体的个数让学生训练选择使用there is 或是there be。 教师示范后,让学生独自做对话练习。 2. 做替换练习: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画的图片做替换练习,鼓励学生可以再画一些东西在房间 3. 让学生表演对话。 Step4. Production 1. 做“Talk and draw”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学生A询问“What’s your room like?” 学生B使用句型“There is…和There are…”进行描述一个想象的房间或自己的房间,A根据听到的内容在图画上画出相应的物品,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2. 教师介绍Good to know部分的知识。 Step5. Progress 1. 做基础训练P43练习2.。 2. 做配套练习P35练习4 3. Homework 熟读对话内容,在情景中练习使用句型There is a…/There are… 五上U5A3 (读写课)  我的设计 教学内容:A Read and write  Let’s play  C  Pronunciation 教学目标:1. 能够听、说、读、写句子: There are two bedrooms,a kitchen,a bathroom and a living room. There is a mirror,a bed and a big closet. 2. 读懂短文内容,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3. 了解字母ir,ur,th的拼读规律并熟练读出例词。 4. 培养学生爱家的美德。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There be句型的简单表达法,掌握四会句子的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区分使用There is和There are的表达法。 教学准备:词卡、图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Step1. Preparation 1. Daily talk.   教师询问“What’s your room like?”引导学生复习The

三年语文课件汇编13篇


你需要的"三年语文课件"现在可以使用,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对于老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在编写时不要草草了事。教案是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方法。

三年语文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教师强调“怀”和“念”都有“心”,用心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2.文中怀念哪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作者有怎样的感情?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用“      ”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标出句中的关键词,在句旁简要地批注下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你的感受。(时间6分钟)

重点理解: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抓关键词“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理解“恨”。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抓关键词“灵魂不全”、“终天之恨”理解“恨”。

3.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抓关键词“一……就……”、“数十年如一”理解“恨”。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1.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抓关键词“凄凉”、“甜蜜”、“糊”理解“念”。

2.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抓关键词“我真想哭”理解“念”。

3.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抓关键词“简直”、“忍耐”理解“念”。

4.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抓关键词“思潮起伏”理解“念”。

1.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抓关键词“捉”理解“寻”。

2.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课文开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和结尾“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同伴和睦”。

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对祖**亲魂牵梦萦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抄下来,并运用抓关键词体会句子表达情感的方法,赏析句子。

三年语文课件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能力。

3、通过摘抄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三)疑点

1、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电线"为什么像"五线谱"?"燕子"为什么像"音符"?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简笔画和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小燕子的形态、叫声、飞行,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并运用学到的描写小燕子的方法,练笔写其他的动物。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感情朗读加以理解和体会。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熟生字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议答理解相应的段落。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

(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5)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探究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在学生议答中,教师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形状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春景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4、指导感情朗读。

 三、探究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将课本翻开,将其想像成燕子的一对翅膀,将桌面想像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插图,唤起头脑中有关鸟儿飞行的记忆表象,仔细揣摩,互相纠正。正确的做法应是:轻轻扇两下"双翼",然后展开,快速均匀地向前滑行,再将书的一端点一下桌面。这样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掠"字的含义。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探究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3)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4)教师在两组线上再分别添上几笔: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5)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教育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自由创造

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七、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倦"、"添"等字。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三年语文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重点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难点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易错生字,新词卡片;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学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

一、复二.齐读课题,激发情趣:

1、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指板书)

2、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

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

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

(1)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

(2)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

2、投影:少年()需要钱。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极为)(特别)(万分)。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

(1)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

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课件出示文字: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

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

(3)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

(5)板书:扔

愿意读读吗?

(6)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

(7)板书:钱

(8)有了钱就可以怎样?

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

1、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

2、板书:扔

3、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

4、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

5、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因此——。)〔点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可训练点适时适度地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6、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

7、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

8、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9、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

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10、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

三年语文课件 篇4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声)

(天下奇观)    (近) 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 (形)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三年语文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三年语文课件 篇6

1.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了解文章的思路及运用人称的特点。2.掌握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3.理解青藏高原上戍边战士的人情美、境界美。了解高原的艰苦生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王宗仁年生,陕西扶风县人,1958年入伍,现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中篇系列报告文学《青藏风景线》,长篇报告文学《周冠五和首钢》,散文集《季节河没有名字》等30余部。获得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

背景材料这篇课文讲得是五十年代初,广袤的藏北高原上,一位无名女兵尽职尽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战友反复测量血压,以保证他们远离高山症,并在土匪出现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虽然挽救了战友,但自己却壮烈地牺牲。同志们非常怀念和崇敬她,但却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籍贯,只能为她立一块无字碑,让她长眠于世界屋脊。

三年语文课件 篇7

为什么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小露珠给植物们带来了什么呢?

1.你们瞧,黎明过后,太阳公公披着七彩霞衣,从东山出来了,照亮了天空和大地,也照到了小露珠的身上。这时你们看见了什么样的小露珠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说叫什么?

2.如果你们就是这些花草树木,身上滚动着光彩熠熠的小露珠。小露珠给你们带来带来了什么呢?把格外精神的样子做出来。

3.为什么小露珠在你们身上你们就会变得这么精神呢?原来这里还藏着一个科学知识的小秘密呢!小露珠多好啊,让所有的植物变得格外精神。

4.我们读出植物们格外精神的样子。

5.小露珠还给植物们带来了什么呢?接着往下读。

6.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本来就很美的,现在他们的身上都滚动着小露珠,就更加漂亮了。现在你们就是这些鲜花嫩草,看到了伙伴们的身上都滚动着漂亮的小露珠,你会怎么夸他呢?互相说说你的小伙伴美在哪儿?

7.把他们很美的样子读出来。

8.多好的小露珠呀,用她的美打扮着所有的植物,让他们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9.练习背诵。

三年语文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从学生兴趣出发,了解简单的太空宇宙知识,拓宽思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能够运用刮蜡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美感的星空画面。

3.学生通过观察和认识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体会到科学与艺术的联系,感受探索的乐趣,发现和体验美的存在,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学生兴趣出发,了解简单的太空宇宙知识,拓宽思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运用刮蜡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美感的星空画面,发现和体验美的存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蜡笔、墨汁、刮蜡纸、视频及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美丽的星空》,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你们知道星星住在什么地方吗?(星空)美丽的星空令人神往,激起人们无限探索的欲望,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到底都有些什么呢?除了这些星星外还有其它星球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学生欣赏视频后积极回答,教师肯定学生发言。从而引出课题——《星空的联想》

环节二:对比欣赏,交流探讨

(一)对比欣赏

1.课件出示马王堆“T”字形旌幡帛画

茫茫无边的宇宙,谁也不知道它的起点和终点。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对星空的向往。同学们在这幅帛画中你能看到什么?学生思考后可能会回答:太阳、月亮、玉兔、飞天的仙女等。

教师小结:这幅旌幡帛画全长两米多,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上段描绘日、月、龙以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生物,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我国古代关于星空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深入了解的兴趣。

2.课件出示米罗的作品《星空》

出示米罗的作品《星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都有什么?学生观察回答,如:可能画了蓝色的地球、一些其它的小星球等。

教师小结:米罗以漫不经心地笔画在画布上自由弯曲伸展游动,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深度的要求,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式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着的黑点、黑团、黑块,像爆炸四溅的宇宙流星。这些假装漫不经心乱涂出来的稚拙形状共同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引导学生感受米罗笔下浩瀚的星空,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交流探讨

欣赏了古今中外的星空作品后,同学们也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神秘的星空中还居住着哪些意想不到的成员,还会发生哪些不可思议的故事呢?你们对星空有哪些联想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发言。

环节三:示范点拨,实践练习

(一)了解制作刮蜡画的步骤

1.用蜡笔涂画底色

2.覆盖墨汁图层

3.墨汁晾干后进行刮画

教师演示刮蜡纸的制作方法(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制作刮蜡纸的步骤,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二)学生实践练习

学生采用刮蜡法创作一幅星空联想图,要求:

1.大胆想象

2.构图饱满

3.巧妙使用刮蜡工具

学生尝试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展示作品,欣赏评价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从构图、色彩、画面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都很出色,用双手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这样缤纷奇幻的星空世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关于星空还有许多未知的迷等着我们去解开,同学们课后也可以运用手工等方法制作太空飞船、绘制星空图,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中也有人能成为宇航员,飞向那美丽神秘的星空。

五、板书设计

三年语文课件 篇9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 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 、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 大家先自己小声的读读课文,然后把自然段的序号标好。

2、 谁想给大家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他读的时候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课文讲的是山沟里的孩子决心从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刻苦学习的经过,他们要起早贪黑地走山路,到学校读书。)

3、 师:说的好,哪些自然段写了孩子们为了上学克服重重困难的呢?(1--5自然段)

4、6-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

(孩子愿意克服重重困难,找到金钥匙改变穷山沟的美好愿望。)

四、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日积月累b组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三年语文课件 篇10

《音乐医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能够结合上下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会怎样给你治疗?

有这样一所医院,给病人看病既不打针也不吃药,这是一所“音乐医院”。(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吗?

二、略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课后的认读字在课文里注音。

3.还有不认识的自己查字典。

三、精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确。

2.默读课文,想一想,老山羊住进音乐医院前后的变化。

3.回报交流。

4.住进医院前老山羊的身体情况、态度、表现。

5.住进医院后老山羊的身体情况、态度、表现。

6.讨论:老山羊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7.体会读:“高兴地说”“赞不绝口”

8.对比读:前后的变化。

9.分角色朗读。

四、扩展。

你还知道音乐有哪些用处说一说。

板书设计:

失眠

老山羊住进音乐医院赞不绝口

不愿意

三年语文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4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能力目标:

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教学难点: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3.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读,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几个小朋友画画,他们分别画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画这些?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与大家交流。

3.读完后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教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案进行评选

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四、拓展。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五、作业。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评价标准):

(作品名称):

三年语文课件 篇12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①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三年语文课件 篇13

教学要求:

1、学思想感情。重难点、关键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

3、教师导入: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自读课文,合作认字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读课文。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指名分段读,其他评价。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完成练四、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第二课时

一、复二、反馈自学,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开始时的忙碌、快乐。

1、指导反馈:北京人开始过春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腊月初到元宵上市前)

2、集体反馈,人们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反馈)

3、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孩子们、大人们)

4、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

5、自由地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忙碌、快乐)

6、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洋溢着的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7、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8、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又都干什么呢?

(二)体会高潮时热闹。

1、指名反馈:时间?

2、指名读一读,其他思考:高潮时的特点是什么?

3、指名反馈:热闹。

4、再读一读,讨论、交流: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高潮时的热闹的?

5、学生自由反馈。

6、教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春节高潮的热闹,也让他们在录像中了解老北京春节一些特点活动。

7、读文,说说元宵一到,让老北京热闹起来的主要是什么节目?(灯展)

8、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9、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10、拓展延伸,结合录像的内容或是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老北京春节还有哪些特点的活动?

(二)体会结束后的忙碌。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想像春节过后,人们都干什么去了?

3、教师小结:所以说春节是每个人最休闲的时候,春节一结束,每个人都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辛苦一年的人们,在欢度春节之后,又进入了新的一年的繁忙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情感。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师:孩子们,今天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它们很调皮,躲在了生字蛋的后面。如果你读准了字音,它们就会跳出来,愿意请它们出来吗?

2、形象识字。教师点击生字蛋,生字蛋破开,出现生字,学生读、记(读得正确,蹦出一只小鸭)。

3、揭示课题。(最后一个生字蛋破开,出现丑小鸭形象)。师:哟,它是谁呀?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它的样子与前面的小鸭有什么不同?(抽讲),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二、自主阅读,感知形象

1、自主阅读。师:丹麦的童话家——安徒生老爷爷还为丑小鸭写了一个故事呢!想读读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小朋友自读课文,看看安徒生老爷爷是怎样描写丑小鸭的样子的?请用“——”勾画出有关句子。

2、感知形象。出示画面,说说丑小鸭和其它的小鸭有什么不一样?看屏幕填空。

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小鸭:它们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肥肥的。

3、感情朗读。引导读描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体会它的可怜。

(评析: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了丑小鸭的形象特点,加深了认识。再通过填空、读句子,有机渗透了课后练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

(一)自读自悟,体会丑小鸭在家的孤单(第三自然段)。

1、自读勾画。课文的哪些地方最感人?用“——”画出有关句子。

2、角色转换。如你就是文中的丑小鸭,受到别人欺负时,你会想些什么?

3、互动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相互评议。

(3)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一词。

(二)渲染气氛,体验丑小鸭的悲惨生活(第四、五、六自然段)

1、渲染气氛。(看动画)师:孤单的丑小鸭受尽了欺负,它忍受不了,只得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它在外面又过得怎样呢?

2、品读课文。自由朗读,想想丑小鸭在野外的生活怎样?

3、互动交流。看了丑小鸭在野外的生活情景,你想说点儿什么?

4、深入赏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三)观看动画,感受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播放动画。师:是啊,可怜的丑小鸭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熬着。可是,它仍然能从生活中发现很美的东西。有一天,丑小鸭看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它又惊奇又羡慕,丑小鸭羡慕什么?(抽讲)

2、生生交流。此时,丑小鸭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羡慕”。(生:看见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这就叫羡慕)

(评析: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升华。)

四、拓展思维,放飞情感

1、教师激情。丑小鸭怀着美好的愿望,熬过了凄凉的秋天,熬过了寒冷的冬天,终于走进了万物复苏的春天,它的愿望实现了吗?

2、自主探究。自读课文,找找描写天鹅形象的句子。

3、同桌比赛。丑小鸭看看湖里映出的自己漂亮的影子,想起原来的样子,心情会怎么样?有感情地赛读课文第七自段。

4、拓展思维。如果你就是白天鹅,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5、升华情感。白天鹅扑扑翅膀,向蓝天飞去,飞向更广阔的天空,飞向新的生活。同学们,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你们羡慕它吗?也想变成美丽的天鹅吗?好,请大家随着音乐,也展翅飞翔吧!

(评析: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开启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推荐安徒生童话故事网站。

2、小组合作自编自演童话故事。

五年级课件(汇总7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以下是一篇关于“五年级课件”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下列的资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仔细阅读!

五年级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第五组最后一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写:第2-4自然段,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写得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写: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灵活多变的句式也很多。所以,《莫高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读书指导,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四、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揣摸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六、说学法

1、用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2、注重以读为本,提倡自读自悟、自主合作、自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思想启迪。

七、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课前组织教学谈话:(让学生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说)老师也很喜欢旅游。有一个地方令老师非常的向往,但是一直都没机会去。所以,今天我想诚挚地邀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不过老师希望大家在旅途中能有出色的表现,能接受我的邀请吗?好,现在咱们就马上出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18课,一起走进《莫高窟》,一起走进祖国西北边陲的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检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认读。第二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第三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佛”。

2.检查书写生字,让学生从红色字体里面选一个容易写错的字,上台描红。做到以学定教。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提炼出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研读交流

1、品味“彩塑”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读自悟。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卧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阅读体会彩塑的惟妙惟肖,学生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客,会怎样啧啧称赞?如果你是外国游客,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组内合作学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体味“藏经洞”

“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并结合着出示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

同学们,莫高窟的文物已经所剩不多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投身于保护敦煌,研究敦煌的历史使命中去,因为——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让学生把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后写下来,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年级课件(篇2)

小学语文课文里选编了不少介绍城市的文章,《威尼斯的小艇》通过对小艇的介绍展现了威尼斯这座历史名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前天太钢王老师讲的《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通过对北京夜晚灯海的描写展示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繁荣、辉煌、亮丽、年轻及她的勃勃生机,小学语文5年下《拉萨古城》说课设计。今天我执教的《拉萨古城》这一课也是属于介绍城市一类的文章。

拉萨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她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我想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那就是偏僻、落后、遥远、古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通过仔细地研读课文,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才对古城拉萨有了更深的了解:神秘、圣洁,不但具有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一样地富有朝气和活力,一样地充满现代生活的气息。

那么,如何把城市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从课文中读出来,感悟到,并形成自己深刻的印象?

在研读课标过程中,新课标第三学段的标准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拉萨古城》说课设计》。所以第一段我只抓住了三个词语:“白色的楼房”、“黑色的门框”、“五彩经幡”,也就是紧紧抓住了拉萨民居颜色和造型的特点来理解拉萨这座城市的文化。白色给人以圣洁,黑色给人以神秘,经幡代表奇特的民俗。神秘、圣洁、奇特这正是拉萨古城的独特之处。

第二段我抓住一组比喻句“整座拉萨古城像一支正要启航的漂亮而庞大的舰队,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通过学生对“舰队”、“旗舰”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布达拉宫是拉萨古城,甚至是西藏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地位,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最后一段介绍八廓街,我只抓住“宗教的江,生活的河”这一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拉萨古城是一座既古老又现代,既神秘又开放,既虚无又真实的富有魅力的城市。

因而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文章只要我们抓住了关键词句,理解了关键词句,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大昭寺一段建筑术语、民俗文化特点词汇较多,既抽象又生僻,所以我采用热区链接,以图代讲,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里我还要说明的是,仅凭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让学生真正了解拉萨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专门设计制作了《拉萨古城》专题性学习网站。内容包括:情景导入、课文学习、学海罗盘、学海泛舟、请你欣赏、畅所欲言、知识拓展、佳作展示八个模块。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浏览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欣赏其中的视频影象,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在聊天室里发表自己的感受,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以上是我对《拉萨古城》一课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五年级课件(篇3)

一、说教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而武松只是“闪、躲”“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袭击,“闪” 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疏软、筋疲力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时,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说学情:

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表达方法。并通过片段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自读、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阅读方法。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阅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发现”,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读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激发探索,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交流小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激趣。

由欣赏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入手,引出对《水浒传》的探讨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初步了解《水浒传》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洗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无形中拉近了欣赏与《水浒传》的距离。

(2)导入课题。

在拉近了学生与《水浒传》距离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景阳冈的有关信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很多词语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与现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学生理解词语难度大,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环节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古典名著中词语的方法。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况,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总揽全文,并整理线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下一步作进一步的细致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准备。

4.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喝酒”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语言方面的特点。我先让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标注出人物对话,特别是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2)武松“上冈”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心理描写入手。教学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有关内容,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通过体会武松心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学生渗透侧面烘托这一表现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方面的特点。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词语感受武松虎虎生风,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感受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武松三次“闪”感受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6.“下冈”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机敏;引导学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

7.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并在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继续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中许许多多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并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比较熟悉人物的绰号,感受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讲评环节对各种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学生渗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评价事物。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掌握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巩固自己学会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人物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五年级课件(篇4)

说教材: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材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袋中装有3个绿球,每次摸1个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处,一共摸40次,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念摸到红球,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还通过抛小正方体装铅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确定事件。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绿球的机会是相等。

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说教学流程:

1、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及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

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骤。为此,老师精心组织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到摸到红绿球的次数差不多,并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继续摸下去的结果。

4、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归纳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5、抛小正方体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6、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既能把所学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游戏贴近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年级课件(篇5)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风光的美丽和独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2、从品读精彩片段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的。

3、认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同时我要考考大家,看谁的观察力好,谁的记忆力好,看完后,告诉老师你们都看到什么?(播放:课件)

生:有船、水、建筑。

师: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生活环境呢?它就是有名的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播放:课件*2)。这是老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

谁来帮老师读一下?

师:既然这座古老的城市被水包围着,那么它的交通工具必然是什么?生:小艇。(播放:课件)

二、整体感知新课。

师: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第13课《威尼斯的小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艇是后鼻音。

师:假如让你来写《威尼斯斯的小艇》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呢?(小艇的样子、作用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本课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师:请大家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标出段落。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播放:课件)

3、课文是如何突出小艇的重要性的?把小艇比作什么?

四、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入第二段)

2、指名读。

3、小艇有哪些特点?课文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的?

4、你还能把小艇比作什么?

5、这一段是写小艇的外形,下一段是写小艇内部结构的,谁来 读一下?

五、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艇的外形是很美,坐在里面也很舒服,但这都离不开什么呢?

2、指名读。

3、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播放:课件)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你可以把这几个关联词加入课文中去吗?

虽然……但是…… 不管……总……

即使……也…… 不仅……而且……

六、 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人们都利用小艇做什么事呢?下面我来测试一下大家的听力和记忆力怎样。

2、可见小艇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播放:课件)

3、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一些事情,你认为人们还会利用小艇做些什么事情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七、 总结。

1、威尼斯美不美?威尼斯的小艇美不美?其实美的地方又何止一个威尼斯,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于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中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你就会感到生活充满了快乐。

2、请大家带着对威尼斯小艇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把课文再读一遍。

五年级课件(篇7)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 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 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 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最新初中课件汇编4篇


励志的句子为您精心挑选的“初中课件”或许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必要途径。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课件 篇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7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课时,对于本节课我想做以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2.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通过小学四则运算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相关计算规律,知道数都是指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等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但是学生已经知道数已经扩大到有理数,出现了负数,并且学习了数轴和绝对值,这些基础是学习新课的必备条件。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并能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能力目标

①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深刻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②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类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实际自主探究、自主观察、分类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符号的确定。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计算方式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类比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设计理念

《大纲》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前提诊测,复习提问: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所诊测的绝对值意义和数轴与新的内容有关。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表示数量关系仅用正数表示是不够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提出研究有理数加法的问题。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实例出发,利用输赢球得分原理和在数轴上运动方向符号的特点,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加法法则。

变式训练,巩固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4个由浅入深的例题。

(1)是整数的异号两数相加;

(2)是整数的同号两数相加;

(3)是小数和分数的异号两数相加。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初中课件 篇2

一、对本节课的定位

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应该既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也能够让教师在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授课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同时,本单元是以话“交通”题材为教学主要内容的新目标(Go

for it)教材典型设计,借助本单元可以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以很好的指导,并可以在小空间内进行大规模的扎实、有效的训练。

二、任务目标的确定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在“交通(transportation)”这一话题下,让学生学会谈论“交通”(包括不同的交通方式,到某地的距离以及以某种交通方式到某地所花费的时间等),学习一些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大量的、有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

本着整体划一,循序渐进,高效有序,并在教学中能不断地深化教学的设计思路来安排本节的每一个环节。

(一)整体划一

在本节课中,对于“整齐划一”可以从两点来说明:

首先,本人一直认为作为语言教学,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应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说一个话题,一个训练都蕴含着各种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是独立的,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每一节课不仅可以独立,更重视它在单元教学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每一节课内衔接一样,单元教学的整体衔接也很重要。

(二)循序渐进,高效有序

本节课从简单的对“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的询问入手,引入对重要课文Section A 3a

的复习。通过学生复述这段文字,重点巩固由“How, How long, How

far”引导的谈论交通话题的重要句型,并提炼相关的信息形成新的对话,为下一环节作铺垫。即课文Section A 3b

的训练,通过第一、二人称来谈论交通话题的训练,拓展到以第三人称来谈论他人的交通话题,进而让课文Section B 2a, 2b, 2c

的学习水到渠成。然后完成对本节课学习的测试,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最后,作业一中让学生来完成交通方式的图片收集,是对本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作业二中要求学生做一个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实际上和测试二一起构成了对Section

B 3a 的有效预习。

总之,本课从课本入手,用课本内容引出一系列的活动,最终又导向课本,环节紧扣,层次清晰。

四、独特的创意

本节课的设计中,具有独特创意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独特的环节设计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简单的复习,目的在于巩固几个基本句型。然后把课本中阅读的短文用复述和听力的方式引入,别出心裁。其主要目的在于营造较轻松的语言环境,缓解部分学生对于说写等输出环节的畏惧心理。接下来,从大量的听说引入读写,给学生铺垫知识的过程。既练习口头表达,又巩固了读的成效。教学步骤中每一步都将成为下一教学步骤的铺垫,在每一步骤中,教师设计具体任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完成具体的任务。整个课堂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过渡非常自然。

第二、独特的课程深化

全面展开训练,重点集中突破,中考真题帮辅,课结影响未尽。首先,在常规的训练之后,又用中考真题来重点训练和巩固所学,不但给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机会,更为学生的长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伏笔。其次,在对交通的表达方式上的深化,采用了系统归纳,并用同意表达的形式进行训练,有层次,有实效。

第三、独特的思维能力训练

着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围绕话题进行多方面的扩展性的练习,并充分地利用 Listening

和Speaking,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Groupwork和Pairwork等多种形式讨论和操练。最终达到让学生熟练谈论“交通”这一说话能力的目标。并在作业中以预习形式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延伸。

五、掌控好借来的学生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又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初中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山西出版社初中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是围绕上一节图表的生成中图2-5-6统计图表的相关设置和转换展开的,是对前一节《图表的生成》的进一步学习,对图表的生成学习的具体充实,同时也为后面较难的电子表格成功与交流操作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知识和能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我任教的学生们都来自农村,学生家中的电脑拥有量不等,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基础好的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基础差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电子表格中图表的生成编辑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设置图表的坐标轴格式。

2、会通过图表工具栏上的图表转置按钮改变图表的呈现方式。

3、能灵活运用图表类型呈现图表,并会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学过的教学内容能给教师很好地信息反馈;在已有操作基础上能主动参与学习,进行学习探究;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寻求帮助,提倡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增强学生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由此激发学生努力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对建立好的图表进行编辑:移动图表位置、调整图表大小、图表类型转换。

难点:灵活运用图表类型呈现图表,并会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照以上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直接导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环节一:阅读课本76页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实践2:设置图2-5-6中的坐标轴格式,了解电子表格中的分类轴,操作提示见课本76页图2-5-7设置坐标轴格式。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1)问老师

(2)和邻座同学商量

(3)小组讨论互相帮助

环节二:阅读课本76页-77页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实践3:改变图2-5-6中图表的呈现方式,操作提示见课本77页的文字说明,最后完成图表见图2-5-8图表转换,小组交流能从图表中获得哪些信息。

环节三:阅读课本77页-78页按照操作提示完成实践4:灵活运用图表类型,将图2-5-1中的数据用折线图表达,并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 展示点拨。(演练结合)

1、教师抽查3-5组的学生在多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练习情况,反馈本节的教学得失。

2、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四) 跃跃欲式,提升自我。

1、自学课本78页表2-5-1几种图表的用途和使用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议一议”。

3、完成“试一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数据变化情况。

(五)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我让学生回顾并说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内容没有进一步拓展,但课本知识都贯彻到了,时间稍微有点紧张,环节还应该更紧凑一点。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初中课件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十七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我将从如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应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小学五年级课件汇编十四篇

    每个教师为了上好课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完成这项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新教师来说,要让课堂更加有趣,就需要在教案和课件上下功夫。在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自己想要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第二,确定教学内容,要合理选择教材和教辅资料;第三,设计教学活动,要注重...

  •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汇编

    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完成教案和课件的撰写即可。教案是提升教师道德和专业素养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励志的句子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的优质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其中的细节!...

  • 最新六年级课件汇总十篇

    经过多次对比,我认为“六年级课件”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编写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设计教案时需要注重整合和利用教学资源。如果本文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我将非常高兴!...

  • 最新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汇总11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今天励志的句子编辑推荐给大家这篇关于“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的优质文章,将本文加入收藏夹以便随时查看!...

  • 三年语文课件汇编13篇

    你需要的"三年语文课件"现在可以使用,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对于老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在编写时不要草草了事。教案是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方法。...

  • 五年级课件(汇总7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以下是一篇关于“五年级课件”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下列的资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仔细阅读!...

  • 最新初中课件汇编4篇

    励志的句子为您精心挑选的“初中课件”或许能够满足您的需求。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必要途径。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课件 05-11
  • 最新武术课件(汇编13篇)

    笔者特别为您挑选的“武术课件”绝对值得一看。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编写教案和课件,而课件的制作则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完善。制定合理充分的教案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希望您能够喜欢本文,并继续关注本网站!...

    武术课件 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