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菩萨蛮课件汇编

栏目: 菩萨蛮课件

2024-02-25 14:01

【#范文大全# #菩萨蛮课件汇编#】励志的句子小编特地为您准备了一份与“菩萨蛮课件”相关的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制定教案是认真备课的必要手段之一。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请您参考下文!

菩萨蛮课件【篇1】

《菩萨蛮课件》是一款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课件,它通过生动详细的方式向用户讲解了菩萨蛮的故事和佛教文化的知识,引发人们对佛教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将从背景介绍、故事讲述、教育意义等方面详细阐述《菩萨蛮课件》的魅力,以期进一步展现该课件的具体特点。

《菩萨蛮课件》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佛教文化的需求。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然而,由于佛教文化的复杂性和深邃性,一些人对佛教依然了解甚少。《菩萨蛮课件》应运而生,旨在以生动具体的方式讲解佛教文化,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髓。

首先,《菩萨蛮课件》通过详细讲解菩萨蛮的故事吸引人们的注意。菩萨蛮是佛教中一位众生供养菩萨的形象,她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一只小鱼,体现了菩萨慈悲的精神。课件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音乐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个故事生动展现在用户面前。用户不仅能够听到菩萨蛮的故事,还能够看到菩萨蛮的形象,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得用户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佛教文化中的慈悲精神。

其次,《菩萨蛮课件》还深入讲解了佛教文化的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课件详细讲解了佛教的起源、宗派、教义、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还有利于用户全面理解佛教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同样,课件中充满了美丽的插图和动画效果,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见,让用户更加易于理解。

最后,不仅可以享受到佛教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菩萨蛮课件》蕴含着一种教育意义。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忍辱等美德的培养,这些品质是培养人们情感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佛教文化,用户可以感受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身的内在美德。同时,通过菩萨蛮故事的呈现,人们也可以学会关爱他人、爱护生命,从而培养起善良的品德。

总之,菩萨蛮课件以其独特的生动方式讲述佛教文化的故事和知识,引发了广大用户对佛教的思考和探索。通过《菩萨蛮课件》,用户不仅可以了解到佛教的基本知识,还可以体悟到佛教文化所包含的慈悲精神和培养人们品德的教育意义。相信随着更多人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菩萨蛮课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不断扩大,让更多人受益于佛教文化的智慧。

菩萨蛮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4.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5.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1.背诵诗词。

2.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4.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二、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解释重点词语

1.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2.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4.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5.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6.愁:我正发愁。

四、通过字词理解句子含义

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

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

2.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课件【篇4】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注释】: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176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内容评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水从郁孤台下流过,它在那里见到过多少痛苦流离,溶进了多少血泪!这血泪包括了隆裕太后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与尊严之泪,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长安」「无数山」具有空间、时间,今昔抽象多重意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一体,含义深远,更以「望」「可怜」涂上浓烈的感情色彩,写出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这首词叙事、抒情含蓄而不直露,借水怨山,悲愤中有雄壮,笔势健举,含蕴丰厚。

[难词注释]①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③长安:诗词中常常借代京都。这首词里当然不是指偏安江左的临安,而是指北宋旧都开封,以至于北方广大地区。

菩萨蛮课件【篇5】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菩萨蛮课件【篇6】

《菩萨蛮》是唐代女词人韦庄所作的一首悲情词,被誉为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词描写了主人公柳氏与相恋多年的男子无法成眷属的痛苦经历,展示了她的坚贞痴情和优美感人的词艺,同时也传递了关于人生价值和处世之道的深远意义。

该词曲言切情深,艺术性与思想性相得益彰,不仅表达了对于命运不公的无奈和对情感的虚无感,也暗示了女性应承担的精神责任以及处世之道,从而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之一。

整首词将柳氏的坚忍、坚守和爱情无奈写得娓娓道来。尤其是在着重描写女性婚姻地位低下,无法自主选择的环境时,以菩萨和天地的比喻切中时弊,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及女性观察与思考。而作品中的“爱而不得”的情感,则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典型、最深奥的感情之一。

此外,在创作艺术方面,《菩萨蛮》通过采用对仗、对偶、通假、避讳、罗列、夹句、押头韵等手法,铸就了一种曼妙深沉、金石流畅的曲调,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花式词曲之首。

此外,《菩萨蛮》也提醒人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艺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函数,传递出对社会,人类生存,价值观念和人情世故的冷静认识。这种思想,也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菩萨蛮》构成了人们对于爱情、人生、处世等领域的一种深邃思考与体验,如今它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该作品积极传承着传统优秀文化,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时代精神,对于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和人生观念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菩萨蛮课件【篇7】

教学目标: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3.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教学重点: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教学难点: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三、作者简介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四、鉴赏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贵族、美丽、寂寞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明确:反衬。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规律总结:衬托的概念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1.正衬; 2.反衬。方法指导: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知识迁移:对比和反衬的区别: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课堂训练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3、拓展阅读谒金门 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菩萨蛮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鉴赏宋词的基本特色。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2.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3.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2.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爱国情怀。

菩萨蛮课件【篇9】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背诵词;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就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师: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那是数以千计的伟大的诗人、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一个。

知晓作者。(新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是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温习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写作背景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读题(要求读出节奏)再揭示本词的词牌名——菩萨蛮。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忆江南·渔歌子·清平乐如梦令……)再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次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创设情境。】

二、初读词,感受词的韵律。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清。个别读,集体评议。再读,齐读。师范读。学生再读,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老师的示范读,为学生学习读词提供方法。】

三、再读词,体会词的情感。

1、轻声读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学生回答。

四、品读词,领悟词的情感。

是啊!诗人愁啊!他为何而愁呢?

(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指名读。

2、清江,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师:词人看到那滚滚向东流去的.清江水,想到中间流淌的是什么?(行人泪)行人中都会有谁呢?(难民、士兵、男女老少……)多少行人泪?请用一个词代替“多少“。(很多,许多,无数,数不清……)

3、读词句,展开想象。

当你读到这句词的时候,那无数的行人流的是什么泪?

【设计意图:通过边读边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同时,也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良好体现。】

4、教师引读: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呀!你流淌的是人们失去亲人而流下的悲痛的泪呀!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呀!你流淌的是人们逃离家乡而流下的心酸的泪呀!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呀!你流淌的是子民失去国家而流下的心酸的泪呀!

【设计意图:老师的引读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一次的拉进。那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良好体现。】

(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生读。

2、长安在这儿指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而此时作者却望不到,他的心情如何?再读。

3、比较“可怜”

读到这,让老师想起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同样是“可怜”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而此时诗人可惜的是什么?(可惜的是无数的山挡住了自己的视线,可惜的是那无数的山也阻断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所以,诗人愁呀!他愁的是如今的国家已经支离破碎。

【设计意图:通过“可怜”一词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那延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作者遥望故都长安的视线,但它挡不住什么?

生读。那无数的青山挡住了我的视线,还挡不住什么?再读。(四)、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想着,想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国愁家恨让词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心里怎样?

生读。知道什么意思?(余:“我”的意思。鹧鸪:一种鸟,鸟名。它的叫声悲切,听起来好像在说“行不得也,行不得也”。)再读。引读:

看到那一半是水一半是泪的清江水怎能不让人愁呀?读

想到如今的长安只能引颈遥望,而且望不到,怎能不让人愁呀?读

想起如今的国家支离破碎,人们颠沛流离,那山林深处传来的鹧鸪声,真让我愁上加愁呀!读

齐读词。同学们,这是辛弃疾,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让我们一起朗诵他的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山河的呐喊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读词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五、读写结合,提高认识。

1、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学生汇报)

2、背诵词。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将自己的感触付诸笔端,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是对作者辛弃疾爱国情感的一次很好的小结,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拓展诗篇,升华情感。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幻灯片展示诗句)

好!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些诗句,感受伟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他们的精神熏陶我们,我们通过努力也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爱国诗句,既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得到升华,又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上得到丰满。】

(学生齐读)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布置作业搜集爱国诗词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忧国

愁——爱国

忧民

菩萨蛮课件【篇10】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v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v。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v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v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后世评价:

3.梁启超评此词云:“《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O,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菩萨蛮简介: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N》,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

《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前后阕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诗人资料:

  •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赏析 宋廷南迁,围绕定都问题,有过一段时期的争论。 建炎三年(1129)二月,帝在镇江...

  • 菩萨兵课件通用7篇

    栏目小编整理的"菩萨兵课件"也许能够激发您的思考,我相信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写教案和准备课件这项任务,教师们并不陌生。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做出更有效的课堂管理决策。...

    菩萨课件 01-18
  • 毛泽东 菩萨蛮·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 1、大柏地:乡名,位于江西省瑞金...

  •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

  • 菩萨蛮大柏地的诗意

    菩萨蛮大柏地的诗意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释: 1、全篇守谱...

  •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鹦鹏

    宝函钿雀金鹦鹏, 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作品赏析 【注释】: 此首,起句写入妆饰之美,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亦“泰日...

  •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译文及注释】 1、倩魂句:此言梦醒后犹眷恋着梦中的美好...

  •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玉楼明月长相忆, 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 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 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 绿窗残梦迷。 作品赏析 【注释】: 此首写怀人,亦加倍深刻。首句即说明相忆之切,虚笼全篇。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