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观察报告

栏目: 观察报告

2024-04-17 07:45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报告”,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音乐学习计划(集锦6篇)

观察报告【篇1】

校园观察实践报告

近日,我对校园进行了一次观察实践,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在这次实践中,我认识到了校园是一个有机体,是师生共同构建起来的大家庭。

我观察到校园内每天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早晨,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整齐地排着队走进校门。他们有的背着书包,有的手拿早餐,神情各异。随后,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在教室内上演,老师们用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我注意到校园内的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宽敞的操场上布置着健身器材和篮球场,学生们在健身器材上尽情挥洒汗水,篮球场上团队合作,互相竞技。教学楼内教室整洁明亮,桌椅整齐摆放,黑板上粉笔写满了知识,展示了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我发现校园内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学社、科技社、艺术社等社团每天都会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着众多学生积极参与。我参加了一个文学社的活动,发现里面的学生都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他们分享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我发现在校园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在放学后随意乱扔垃圾,导致校园环境脏乱不堪。学生们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课间时间玩手机,影响了学习效果。我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共同努力改善。

通过这次校园观察实践,我对校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校园是一个有机体,是师生共同建设起来的大家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校园中的各种活动和问题,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校园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学到知识,收获友谊,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观察报告【篇2】

篇一:合金钢铸铁与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分析实验报告

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学 院实 验 室课程名称实验类型实验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实验日期指导教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  验  中  心金属学与热处理  验证性 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的

显微组织观察

魏玉鹏

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使用的设备仪器

三、实验方法、步骤

四、画出下列材料的显微组织示意图,并用箭头标明示意图中所示组织的名称

1

材料名称:W18C

r4V处理状态:铸造  组 织:  腐 蚀 剂:  放大倍数:  材料名称:灰口铸铁 处理状态:铸造  组 织:腐 蚀 剂:放大倍数:

材料名称:W18Cr4V 处理状态:淬火+高温回火

组 织: 腐 蚀 剂:  放大倍数:

材料名称:球墨铸铁 处理状态:铸造

组 织:腐 蚀 剂:  放大倍数:

2

材料名称:ZL102(未变质) 材料名称:ZL102(变质) 处理状态:  处理状态:

组 织:  组 织: 腐 蚀 剂:  腐 蚀 剂:  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讨论

1. 根据显微组织观察,试分析高速钢性能和热处理特点,说明为什么?

2.将以上灰口铸铁的组织与性能同球墨铸铁进行比较,说明为什么?

3.试分析变质处理对硅铝明合金的作用。

4. 简述巴氏合金组织与性能的特点。

篇二:常用金属材料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各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和铸铁的显微组织。

2.分析这些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关系及应用。

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

1.几种常用合金钢的显微组织

合金钢依合金元素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合金元素总量小于5%的称为低合金钢;合金元素为5~10%的称为中合金钢;合金元素大于10%的称为高合金钢。

1)一般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都是低合金钢。由于加入合金元素,铁碳相图发生一些变动,但其平衡状态的显微组织与碳钢的显微组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低合金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碳钢的显微组织也没有根本的不同,差别只是在于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除Co外),即以较低的冷却速度可获得马氏体组织。40Cr钢经调质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是回火索氏体。GCrl5钢(轴承钢)840℃油淬低温回火试样的显微组织,与T12钢780℃水淬低温回火试样的显微组织也是一样的,都得到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十残余奥氏体组织。

图1、16Mn-淬火-x400

16Mn钢属于碳锰钢,碳的含量在0.16%左右。16Mn钢的合金含量较少,焊接性良好,焊前一般不必预热。加入合金元素锰,使C曲线右移,在淬火处理后,组织为马氏体组织。但由于16Mn钢的淬硬倾向比低碳钢稍大,所以在低温下(如冬季露天作业)或在大刚性、大厚度结构上焊接时,为防止出现冷裂纹,需采取预热措施。

图2、16Mn-正火-x400

16Mn属于低碳钢,碳含量

16

Mn钢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低合金钢。广泛应用于各种板材、钢管。

图3、65Mn-等温淬火-400

65Mn,锰提高淬透性,但Mn含量过大会导致过热现象。

特性:经热处理后的综合力学性能优于碳钢,65Mn 钢板强度、硬度、弹性和淬透性均比65号钢高。但有过热敏感性和回火脆性。

1

应用:用作小尺寸各种扁、圆弹簧、座垫弹簧、弹簧发条,也可制作弹簧环、气门簧、离合器簧片、刹车弹簧及冷拔钢丝冷卷螺旋弹簧。

图4、等温淬火-30CrMnSi-x400

30CrMnSi是高强度调质结构钢。组织形貌,保持马氏体位向的回火索氏体,并出现极少量的铁素体。

特性: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淬透性较高,冷变形塑性中等,切削加工性能良好。有回火脆性倾向,横向的冲击韧性差。焊接性能较好,但厚度大于3mm时,应先预热到150℃,焊后需热处理。一般调质后使用。

用途:多用于制造高负荷、高速的各种重要零件,如齿轮、轴、离合器、链轮、砂轮轴、轴套、螺栓、螺母等,也用于制造耐磨、工作温度不高的零件,变载荷的焊接构件,如高压鼓风机的叶片、阀板以及非腐蚀性管道管子

图5、GCr15-x400

2

GCr15是滚动轴承钢,是一种常用的高铬轴承钢,具有高的淬透性,热处理后可获得高而均匀的硬度。GCr15经淬火回火处理后,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

特性:综合性能良好.球化退火后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和回火后硬度高而且均匀,耐磨性能和接触疲。劳强度高,热加工性能好。含有较多的合金元素,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白点敏感性强,焊接性能较差。

用途:用于制作各种轴承套圈和滚动体。例如:制作内燃机、电动机车、通用机械,以及高速旋转的个高载荷机械传动轴承的钢球、滚子和套圈。除做滚珠、轴承套圈等外,有时也用来制造工具,如冲模、量具。

图6、Cr15-上贝+M-x400

性能:冷变形塑形高,焊接性良好,在退火状态下可切削性甚好

应用:这种钢主要用来制造工作速度较高而断面不大(≤30mm),但心部要求较高强度及韧性而表面耐磨的渗碳零件,如齿轮、凸轮、滑阀、活塞、衬套、曲柄销、活塞销、活塞环、联轴节、轴、轴承圈等。此外,这种钢也可以用作低碳马氏体淬火钢,用来制造对变形要求不严、但要求强度、韧性的零件。

图7、铸态-2GMn13-x400

高锰钢(high manganese steel)是指含锰量在10%以上的合金钢。

性能:高锰钢的铸态组织通常是由奥氏体、碳化物和珠光体所组成,有时还含有少量的磷共晶。碳化物数量多时,常在晶界上呈网状出现。因此铸态组织的高锰钢很脆,无法使用,需要进行固溶处理。

用途:高锰钢是专为重工业提供使用的一种防磨钢材,应用领域包括采石、采矿、挖掘、煤炭工业、铸造和钢铁行业等。

图8、水韧处理-2GMn13-x400

水韧处理:碳化物数量多时,常在晶界上呈网状出现。因此铸态组织的高锰钢很脆,无法使用,需要进行固溶处理。通常使用的热处理方法是固溶处理,即将钢加热到1050~1100℃,保温消除铸态组织,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然后水淬,使此种组织保持到常温。热处理后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均大幅度提高,所以此种热处理方法也常称为水韧处理。

用途:水韧处理后,碳化物减少,高锰钢是专为重工业提供使用的一种防磨钢材,  应用领域包括采石、采矿、挖掘、煤炭工业、铸造和钢铁行业等。

实验二:碳钢和白口铁的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分析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2.分析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形成过程;

3.分析碳钢、白口铸铁的组织与含碳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铁碳合金成分、组 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试件:

1. 碳钢(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试样)、球状珠光体的试样; 2. 白口铸铁(亚共晶白口铸铁、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试样); 3. XJX—1小型金相显微镜。

三、用铅笔描绘出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到的金相组织组织结构示意图,并用箭头指出其组成物的名称。

材料名称:  工业纯铁材料名称: 20#钢

组织结构:  铁素体  组织结构:  铁素体+珠光体放大倍数: 400  放大倍数: 400

材料名称:45#钢材料名称: T8钢 组织结构:  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结构:珠光体

放大倍数:400  放大倍数:400

材料名称: T12钢材料名称:共晶白口铸铁  组织结构:网状渗碳体+珠光体  组织结构: 莱氏体  放大倍数:400放大倍数:  400

材料名称:  亚共晶白口铸铁  材料名称:  过共晶白口铸铁 组织结构: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

组织结构:一次渗碳体+莱氏

放大倍数:400 放大倍数: 400

四、问题与思考:

1. 非合金钢与白口铸铁在组织构成与力学性能方面有何异同?

答:非合金钢含碳量较低(0.02%—2.11%),织组构成只是铁素体,珠光体或珠光体与二次渗碳体的混合或铁素体与珠光体的混合。在力学性能方面,随着含碳量增加和硬度增加,非合金钢有较好的可塑性。

白口铸铁的含碳量高(2.11%—6.69%),织组构成是由莱氏体,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与莱氏体混合成的莱氏体和一次渗碳体的混合等构成。在力学性能上,白口铸铁脆而硬,无延伸性。 2. 渗碳体有哪几种形态?如何分辨? 答: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和三次渗碳体。

一次渗碳体是从液相中直接析出的。

二次渗碳体是从奥氏体中析出的。 三次渗碳体是从铁素体中析出的。 3. 你对本次实验有何认识、意见和建议?

答:通过这次实验,我懂得了如何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金相组织组织。显微镜是精密仪器,考验了我们的操作能力和认真细致的态度。关于建议,我觉得老师可以在我们都观察玩各种结构图后为我们讲解一下我们看到的结构图,好让我们深入了解。

观察报告【篇3】

苹果霉变之谜

系别:教育系

班级:1102班

小组成员:

赵剑平李晶

吕晓娜高淑倩

王海霞,我们组13日开始实验。我们选了一个新鲜的苹果。考虑到瓶子很小,我们把苹果分成八份,只有四份。其中两份被削了皮,一个装进了玻璃瓶里,有皮的一份也被装进了瓶里。主要想观察一下苹果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发霉,还有这四种情况下进行比较,哪一个情况发霉更快。

以下是我们组观察的**。

2014年3月13日,苹果新鲜出炉的第一天。瓶子上都开始有水珠了。

14日,也就是第二天,苹果变黄了。外面的两个苹果的表面呈现出波浪状的黄色条纹。

15日,第三天,基本没有变化,与第二天一样。

16日,也就是第四天,瓶底开始软化,出现发霉迹象。

17日,第五天,没有皮的瓶子开始出现绿头发,有点白发。瓶装有皮的也开始出现黑点。室外的苹果变得很皱。

18日,第六天,绿毛范围扩大,同时前天的一层白毛毛也渐变成绿色的了。

19日,也就是第七天,最明显的变化是,外面的苹果变得非常干枯,失水严重。

第八天,20号,没有皮的瓶子里加入了一些类似蘑菇的小白毛。

21日,即第9天,与20日基本相同。

22日,第十天。

经过十多天的观察,我们发现新鲜苹果在封闭的空间内,5天内就会发霉,观察完全腐烂还需要一段时间。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苹果皮的重要性,就因为一层皮的保护,另一个瓶装的苹果几乎毫发无损,对于这个发现我们小组很是惊叹。

观察报告【篇4】

课堂观察报告 第1篇

一、活动主题

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之一。新课程实施己有多年,在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已深人人心,但在在如何让课堂探究活动更有效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目的是,力图借助全县教师智慧,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使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活动安排

1、会前准备

(1)实践反思与文献学习

研讨会前一周全体初中化学教师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实践反思与文献学习,并形成初步观点。

(2)确定研究课并进行集体备课

研讨活动确定两个课例,分别由两位教师上研究课。上课教师制定预案并于研讨会前3日通过xx发布;全体初中化学教师阅读思考,找出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修改、补充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上课教师根据讨论的意见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3)研究确定观课工具

由教研室负责根据研究主题研究制定“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有效性观察视角与观察点”作为观课记录的参照。

2、课前会议

研讨会当日8:20召开课前会议,上课教师说课,观课教师进行观察分工。

3、课堂观察

研讨会当日第2节、第3节参会教师观课。

4、课后会议

(1)会前准备

研讨会当日第4节课后,观课教师对观课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分工写出主题性观课报告(会后在xx发布)。

(2)研讨

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根据分工从不同的视角报告课堂观察的结果,并根据会前的学习与反思结合课堂观察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形成研究结论。

5、成果展示

活动结束后,根据研讨情况,由教研室撰写“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与观课教师的观课报告于会后一周内在xx发布,供全县化学教师交流学习。

四、活动要求

1、全体化学教师会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包括所选课例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探效性的研究。

课堂观察报告 第2篇

这次的远程研修,我分别观看了《爱莲说》、《美丽的颜色》、《昆明的雨》等课堂实录,从文言文的感悟,现代文的讲解,我都收获颇非。通过观看这些优秀教师的讲课,我深有感触,深刻的认识到在随着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进程中,必须要成为一名适应新课堂的新教师。

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仅仅为教师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要求必须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课堂评价的关注点在学生学得怎样。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必须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而不是选择适应教学方案的学生,要让课堂走向学生。通过观看这四节精彩的讲课,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围绕一个目标

三位老师的课堂在课件上都跟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力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必须以一定的过程与方法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遵循两条规律

1.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这几位老师在课堂中都注重与同学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2.以学生为主体

把眼睛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把大脑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把嘴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表达;把双手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三、凸显两大理念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3.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内容

但是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是学生说了算,要防止学生主体绝对化,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二)师生协同,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把全班同学划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小组,,以个体学习为前提,明确组内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学习成果。语文的小组合作不是封闭式的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学习心得、学习体会的经验分享,途径是多元的,结论也是多元的。

总之,通过对这三位老师的观课,我体会到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取长补短,做一名会上课的老师。

课堂观察报告 第3篇

一、观察缘由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后者是个体在实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然习得的一种能力,因此个体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而课堂观察则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于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观察前有明确的目的并经过精心的组织与设计,从而使其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山西省临汾市临师附小的一位语文教师,讲授课题为《威尼斯的小艇》,参与观察的人员为该校部分教师,山西师大2011级教育学原理班的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1.确定观察目的:课堂教师行为观察;

2.设计观察量表:见附表;

3.确定观察工具:耳,眼,观察量表,课堂记录等;

4.选择观察方法:定性观察(书面记录为主)。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本次研究观察,笔者基本上记录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及教师的互动,尤其是教师的提问及对学生的反应,以便课后做出更准确客观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根据观察目的及观察量表的提纲,对所观察到的课堂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以客观的态度对所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总结。

三、整理分析(课堂情景再现)

(一)课题导入

根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各国的民族风情与风俗特点),回顾前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的风俗民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用世界地图展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补充介绍威尼斯的自然风貌及概况及特点(水上城市),自然导入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

此环节,教师教学态度沉稳,愉快,教学语言浅显易懂,且能打破学科间的限制,补充英尺的概念及其换算方式。

(二)精彩段落分析

承接课题威尼斯的小艇,引导学生思考小艇的特点。进而重点分析课文相关段落。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欣赏,体味,标出中心句,夸张句,比喻句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此环节,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并且抽取学生阅读注重男女,优差比例协调,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能够全面掌控教学进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课文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船夫和游客),从对话中体现小艇的特点。然后分别请几个小组上台表演。参加表演的有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的船夫很稳健,思维敏捷,学生的自由提问涉及很多生活常识,如救生衣,安全带等;第二个小组的船夫表演风趣幽默,用方言表演,很有特点;第三个小组的船夫自然真实,见识很广。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提醒座位上的学生要做文明游客,用委婉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同时又不影响当时活跃的课堂氛围。

此环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并且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反馈,并能合理解决课堂突发情况。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有学生自由提问,有足够自由发挥空间,并在表演过程中参与指导,依次给予点评。并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效地维持整个课堂秩序。

(四)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句式及表达,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威尼斯生活。强调在威尼斯的工作,学习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小艇,足见其重要性。

此环节,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

(五)课堂发散

对比白天的繁华,夜晚的小艇都停靠在码头,回归寂静的威尼斯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老威尼斯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此环节,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体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

(六)欣赏与回味

在引导学生对威尼斯进行过想象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用直观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柔和缓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威尼斯的美,回味威尼斯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此环节,教师能够将美感教育与课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异国风情的同时,学会欣赏美。

四、总结评价

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成为改革的前线,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次课堂观察中,这一点没有很好的落实。在学习该课之前,教师没有与学生讨论过该节课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在整个授课进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在课堂整个教学进程中,基本都是由老师在提问,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质疑。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去质疑,提高合作教学的探究性。

课堂观察报告 第4篇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轻松、活泼、充满童趣的散文诗。文本中富有童话人性色彩的语言另我印象深刻。因此,指导学生生动、有趣地读好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听了崔老师上的这堂课,总感觉很轻松,很快乐,也让我受益匪浅。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她的课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一、优美小诗,渲染学习气氛,激发兴趣

教师一开始出示荷叶的图片,问孩子:“荷叶是什么样子的?”色彩明丽的图片顿时吸引了学生一下子融入与这份安静和谐的氛围中。小朋友看着那一幅幅碧绿的荷叶,仿佛就置身与一片荷塘中。不知不觉也跟着引出了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学是学生的引导者,崔老师通过创设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很容易产生乐学的情趣,也很容易马上融入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增加学生对荷叶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荷叶的样子。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字、词教学扎实、牢固

学好字、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崔老师采用的是随文识字,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采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快乐识字,轻松识字,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先

让学生观察字形,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结构及笔画,然后示范写。在这一环节大约15分钟,看来老师把握了低年级的特点,将写字基础打好。同时崔老师将学生写的字进行展示,并让学生提出意见,加以改正,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欣赏别人的字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写字水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老师先出示大大的荷叶,并让学生做动作,初步喜欢这大大的荷叶,然后出示读课文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很自然地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孩子自由读自己喜欢的,然后让孩子读给同位听。学生在老师优美的语言动作中跟着音乐读小水珠,很容易读出自己对荷叶的喜欢。同时崔老师不忘对孩子的语言训练,如:什么是亮晶晶的?透明的什么呢?解释词语“停车坪”的时候,借助图片理解,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词意。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角色来读,学生情绪高涨,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请若干小朋友再读读(同时也是检查读),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识字如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去教,孩子可能掌握的会更好。

总体来说,崔老师这堂课气氛融洽,老师教得认真,学生也乐学,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课堂观察报告 第5篇

本次培训有幸聆听了侯恕老师关于《课堂观察》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使我深受启发,备受启迪。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日新月异,以往的课堂听评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更不能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堂观察活动从教学的不同维度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观察结果重新审视与规范自己的教学,这种课堂观察方式是课堂听评课的发展趋向,对于授课教师更具说服力与实效性。11月9日参加了汽车区二实验语文组的观课活动,我对此项活动特别感兴趣,主动接受了观察任务。我观察的维度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根据观察的维度与研究的问题,我制定观察点与观察量表如下:

一、观察点选点说明

这节课是作文讲评课,通过例文的阅读,精美语句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修改作文,在修改中使作文完美,从而培养学生作文思路与写作能力。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与合作活动非常多,如阅读学生精美范文、修改关键语句、感悟写作思路、分析文章脉络与写作意图等,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指导能力。这节课教师的指导质量将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关键性。

影响,因此我选择教师的有效指导作为自己的观察点。

二、观察点及观察结果说明

我从二个方面来观察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一是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对阅读(比如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5分钟古诗词背诵、阅读学生优秀作文、自主修改作文中的语句等)观看图片、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堂作文反馈的指导来观察。

三、观察结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在课前5分钟古诗词背诵部分,老师指导学生背诵了四首宋词,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句,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在第一次作文讲评与修改中,分析学生作文的脉络与精美的语句这一环节,教师分配任务,学生自主感悟、升华文中的语句。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作文思路逐渐扩宽。学生在自修自改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时隐时现,将学习的权利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当学生思维活跃时,教师则为倾听者与欣赏者,当学生思路堵塞“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则跃身而出,为学生搭桥铺路,指引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教师德有效指导下顺利完成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加强字词篇段章的训练,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标精神得到很好的落实。

几点建议:

教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语句时,不能让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思路,老是打断学生说话,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与能力的提升。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讨论不到一分钟,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了,介入的过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观察报告 第6篇

1、培养观察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写作文首先要有内容,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组织写作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李启老师在课上有意让学生观察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为孩子们提供了观察的内容,让学生轻松的把全身心放在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在有效引导下变得丰富、生动大胆。此时,如果动笔去写,一定成竹在胸,从而改变了学生作文入手难的看法。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把握了“老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关系,学生始终是课堂参与的主体,她们以谈话的形式切入课题,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邹老师作文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把学生带到了传统节日之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许多的妙语连珠从学生们里嘴里迸出,一篇篇充满情趣的童言稚语的文章就在这40分钟里完成。李老师的小实验就更不用说了,在她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都成了科研小能手一步一步步骤走进我们的生活。正因为老师给了学生“渔”的能力,孩子们的习作才大放光彩。

这短短两节课让我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课堂观察报告 第7篇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做一个最好的你》。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几十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 ,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

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其中第二个五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3个问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三。

请看上课老师当晚在学校博客上写下的教学日记: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乌云见青天”——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

3 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四、观察问题解疑

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一节时,将这样两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古时西方人把雷暴看作什么?我们东方人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呢,教师完全可以不问而直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那时人们对雷暴的敬畏之情。同样,进行交流时,教师还是以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点拨评价的语言却以提问来替代。

课堂观察报告 第8篇

在我观课的六个视频中最让我赞赏的是许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在《认识厘米》这节课,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一、导入自然合理

教学的开始以动画的形式导入,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的问题的所在,知道了每个人的一拃都不是一样长的,所以阿福的新才不合适。在这时许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才能让阿福穿上满意的新衣服呢?”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最后一致认为要用尺子给阿福量,阿福就能穿上满意的新衣服。许老师抓住时机又问:你认识尺子吗?从而引出对尺子的学习。通过对尺子的学习进而认识了“厘米”这个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水到渠成。

二、教学环环相扣

许老师从教孩子认识尺子的构造,感受“1厘米”乃至几厘米有多长,到如何测量“1厘米”或几厘米长的物体。都能让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但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困难。然后通过课件,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本节课孩子学得认真、学得高兴、理解的透彻。

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数学的严谨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针对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将它作为难点,层层深入;“1厘米”的认识详细解读后几厘米的认识就很快完成了。还设计了,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是也“1厘米”,并能反向思维如何找到“1厘米”。

三、练习紧随其后

练习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巩固,许老师通过形式不一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能及时加以吸收和应用。每一处的练习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上一个新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所以学生在做起来一点都察觉不到困难的存在。

四、课件恰到好处

许老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观察报告 第9篇

本次研修认真观课了三节体育课,其中费县东蒙镇初级中学周景娜老师的趣味耐久跑印象深刻!耐久跑的特点是跑的距离和时间都比较长,而且比较枯燥单调,因此必须有良好的节奏和正确的呼吸作为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由于平时学习负担过重,锻炼时间较少,耐力素质普遍较差,急需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为此设计了以“旅游”的形式开动小火车贯穿本课的学习。

在本课中学生基本能够完成本课的两个目标,掌握耐久跑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节奏,能正确的处理极点和第二次呼吸。通过小组合作跑完设计的旅游路线,发展了有氧耐力,提高了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上课中我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的。

在这节课中她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口令清晰,讲解简明扼要易懂,课堂调控能力强,安全措施贯彻得力有效。听了这节耐久跑的课使我感到焕然一新,教学设计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较为新颖。

一、首先场地的布置给人眼前一亮,运用了一些标志杆,圆形的中心城市,长方形的运动小场地,通过每个标志盘的安排,设置成不同的城市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点就勾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再次充分利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带领学生根据路线进行耐久跑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穿插了儿时的玩具吹卷练习,吹卷的长短使得呼吸深度更加直观,更有效的体会呼吸与步伐的节奏。

三、教师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定距离跑,定时跑的练习,从中体验其特点和不同的呼吸节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适当的速度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最后掌握耐久跑的正确的呼吸方式。在竞赛激励活动当中,采用接力男女分组比赛的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游戏中照顾个别耐力差的同学,安排不同的位置,全队团结一心,凝聚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课堂观察报告 第10篇

通过观评3位老师的课例,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使我受益匪浅,有助于我的数学教学的提高。其中xx老师执教的《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印象深刻。她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本节课的教学整体来说感觉良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总观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源于以下几方面: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我们学校举行圆圈舞、交谊舞的比赛”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感受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这节课中,当学生利用百数表研究出2的倍数的特征后,引导学生来回忆是怎样来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让学生体验经历“先在百数表中圈出——再观察——总结——验证”这一探究过程。然后在让学生独立去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再次体验5的倍数的特征探究过程,我想学生就有了更完整的体验。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

3、习题精心设计,发挥习题的探索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习题的作用,赵老师没有一味的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而是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和删减。 在细观这节课时,我是选择以“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维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来观察这节课的。 《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探索,利用对学习的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这段话对探究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探究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成功地诱导学生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赵老师课堂观察记录、量化分析发现:她的提问直接、简明、有效,赵老师通过提问、追问与鼓励,创设了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整节所有提问一共67次,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直接、简练、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互相质疑,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站在课程的角度把握教材,设计问题。赵文风老师的这堂课基本上不再只是一味地教材解读,而是注着眼于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思维的灵动,“问出”课堂的精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自觉追求教学语言、问题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此基础上再去精雕细琢,让教学语言绽放出艺术的魅力。

总之,教师提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我认为赵老师的这节课不失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赵老师提问的有效性方面效果好。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前精心准备提问,更要根据与学生的课堂感悟交流,尽可能进行有效提问,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让每一朵花儿都能尽情的绽放,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观察报告 第11篇

5月14,我有幸参加了吉林省思想品德中小学教研员省级培训班。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感觉很新奇,也很有收获。

5月16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玉宝教授,给我们做了《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基本技术》的专题讲座。为我了解课堂观察这一新事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接下来,师大附中思想品德学科郝主任,给学员讲解了《思品学科课堂观察记录的内容与方法》。让课堂观察由理论走向了实践。5月17日在师大附中我们又听了两节课,亲身实践了一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虽然还有些茫然和忙乱,但是这一新的理论却让我有了很多新感受。

一、课堂观察体现以学生为本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它转变了以往听课的理念,由对讲课人挑剔到对听课人指导服务。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而在这次听课我们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二、课堂观察为了“有效教学”。

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但是“有效教学”的追求究竟落实在哪里?我们认为最终应落实到“课堂”。那么,有效的课堂教学又从何而来?通过课堂观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观察最直接的目的追求,也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基础工程。

传统的教研方式逐渐显露出三个严重的不足,一是离散化,缺少基于主题的研究,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细化的描述与分析,因此,“好象”、“感觉”、“似乎”这类的模糊词汇充塞在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痛不痒,没有“冲击性”;三是范式化,以种种先验性的评课套路与话语诠释千变万化的课堂,这种教研方式在生动的教学现象情境中常常会捉襟见肘,无法取得实质性的、针对性的效果。课堂观察有利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

课堂观察试图在实践层面解决教学理念的问题。事实上,教学理念的更新最终必须依靠“自觉的实践”,而不是“书面的言说”。课堂观察中呈现的现象与细节,常常会给人以“刺痛感”,以“震动感”。“怎么会这样的?”“真的是这样啊!”之类的感叹常常会出现在教师们的感言中,在这样的感言中,真正深层次的理念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课堂观察就似一面镜子,可以照亮被我们遗忘或者没有引起重视的教学环节。

我通过学习课堂观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我们进行课堂观察时,我的观察对象是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会疏忽了课堂的其他细节,对于教学环节会记录不太详细,对于课堂的整体性没有很好的把握。同时观察点的选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量表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它改变了我们以往听课时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对很多问题视而不见的状况。课堂观察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以它为镜,它就会使我们从提高课堂效率的迷茫中解脱出来;只要我们愿意走进它,它就会成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课堂观察报告 第12篇

通过本阶段的远程研修,我从六位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实录中得到了更丰富的教学启示与教学经验,受益匪浅。几位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和授课过程非常成功,优点很多,对我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六位老师的教学特点突出,针对本年级段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运用的资料齐全、信息丰富。 吴老师的课程突出了政治性、盖老师的课程突出客观性、刘春霞老师的课程突出体验性、刘化红老师的课程突出趣味性等等,老师们的课件素材选取范围广,把鲜活的事例通过多种形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对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实效性进行了提升。

二、教学环节设计能够联系生活,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带动课堂。课堂学习的生活常识都是来自生活,“我的问题卡片”“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老师是突出 低年级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作为场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感受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在这六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以丰富的形式组织教学,很好地突出了儿童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充分挖掘生活资 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特点突出,六位老师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直击学 生的兴趣点。特别是刘春霞老师和刘化红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搬桌子、四人三足、猜魔术等,都有效地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掌握,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学习。

四、六位老师都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课件使用随课而动,直观高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特别是刘化红老师还结合运用了丰富的玩具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有明确的归纳与总结,恰到好处。

六位教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教学目的明确,环节清晰,体现出了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学科教学特点,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问题探索,能够让学生挖掘出与自己生 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的社会体验有实际的意义。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我将不断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学科素养,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课堂观察报告 第13篇

1月20日,我在线观看了《20XX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由北京来的张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感触颇深。因为最近在看于永正老师的《我们怎样教语文》一书,所以我便从于老师“五重教学”之“重感悟”这个维度去观察张老师怎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感悟这篇文言文去进行观摩,并从中发觉,张老师是抓住一个关键词“知音”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

在张老师的教学中,没有对本篇文言文的每一个句子进行逐一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然后通过文章的结尾――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张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从理解“知音”一词入手,帮助学生深挖子期与伯牙之间是怎样的“知音”,引导学生理解子期乃伯牙在世上唯一的知己,唯有子期能听出伯牙所弹琴声表达的志向,从而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也解决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张老师还采用分角色读课文,以文造镜,引导学生体会正因为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伯牙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更深地挖掘学生对知音的理解,体会伯牙子期二人之志同道合的知音之情,从而体会伯牙为何在子期时死后一定要破琴绝弦的原因。另外,张老师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材料来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这些材料来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的缘由。最后,张老师还用伯牙在子期墓前抚琴悼念的场景来帮助学生体会伯牙对子期死的悲伤和破琴的决绝,以及历朝历代一些作家痛失知音时所写的诗文,体会古人们痛失知音时的悲伤。通过对比这些诗文,体会“正因知音难求,而今知音已死,抚琴再无知音能够理解曲中深意,伯牙才会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的含义。

总而言之,张老师就是抓住“知音”一词,通过朗读课文和课外材料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了知音难求,伯牙为知音抚琴,最后为知音破琴的深情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教学方式――抓住关键词。就比如上次听双阳小学陈苏莉老师执教的《猫》,她便是抓住“古怪”一词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

课堂观察报告 第14篇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荷叶圆圆》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观看了贾艳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的教学实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贾老师的语言非常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这一点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作为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直观教学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易被那些新鲜、形象、直观的事物所吸引。在导入环节,贾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如:“今天老师带来一片叶子,这是一片什么叶子?”,手执一片荷叶,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朗读感悟,语言轻松活泼

贾老师在教学中始终以“读”为主,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读出了夏天的美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贾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很好的衔接语,自然地过渡到小伙伴们对荷叶的喜爱。

三、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对生字的识记我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识记。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词语,加强了生字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例如:对“摇篮”这一词语的认识。老师提问:“见过摇篮吧?摇篮是做什么用的?“随机出示(摇篮的图片)这就是摇篮,妈妈用手摇啊摇,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睡得真香!”通过随文识字,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四、指导写字,自主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将要写的两个生字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书写。譬如贾老师在教学“美”的书写时,首先提问:“哪个字最难写?”,这个时候就有学生认为“美”字最难写。老师就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咱们就一起看一下这个字。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羊子没有尾巴,下面加一个“大”字。谁能说出这个字的笔顺?“在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展示学生作品环节,让他们自己互相评价优缺点,取长补短,学习好的,舍弃不好的。这样师生共同完成了写字教学的任务,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榜样示范的空间、自主书写的空间。

贾艳老师执教的这堂课精彩之处很多。细细品来,也有些瑕疵,在教学方法上略显平淡,如能有新的特色,教学效果则会更好。

课堂观察报告 第15篇

“没有经过审批、但是实际上有疗效的药品,根本不应该做刑事处罚,而是要做行政处罚,这些人本质上只是违反了国家对药品的管控规定,但没有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只有那些真正不能治病的药品,才适用刑事处罚。”范文俊案中一位被告的辩护律师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事实上,这种声音在法学界已经不是首例。长期研究刑法中有关医药问题的华东政法大学司法改革与判例研究中心主任孙万怀,曾撰文指出:对于假药的判断,应当坚持危险客观性的观点。所谓假药,必须首先是一种医学标准的判断,必须先在成分、效用的方面确定有害于身体健康或无助于人体健康。

“如果药品不具有实质危害性,充其量是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违反。此种行为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违背国家规定的经营行为,或者就是生产、销售一般伪劣产品的行为。”孙万怀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孙万怀还表示,目前频发类似案例,“这种药品的销售,它的犯罪恶性本身就很小,不涉及对人的损害或者说出现了危险,在量刑时是可以考虑从宽的。”(出于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的王力、李雪,均为化名)

原标题:《患者求药难、法律“一刀切”:杭州版“我不是药神”被诉协助销售假药》

课堂观察报告 第16篇

自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什么是周长》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一、现场观察的背景及目的 1、样本

2.教学变量控制

20xx年10月22日下午第一节课,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用时40′37″),有6位老师在听课的同时跟随6个四人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基本上可以了解到学生最真实、最全面的反应。

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书第五册《什么是周长》 4、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测量计算等手段和方法,探索发现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2、学生通过商量、交流、互指互说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观察目的

(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评价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专业成长。

(2)对教学的时间分配、小组活动、练习配置、语言互动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借助课堂教学的观察,探索“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6、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全息性课堂教学录像。

课堂观察报告 第17篇

《荷叶圆圆》观课报告在观课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陆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收获很大。下面我就谈谈这堂课给我的启发: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出示几个圆形,以变魔术的方式引出本节课题,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这个环节引人思考且生动有趣,在低年级学生接受范围内,快速走进课文。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程度提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生活中识字,学以致用。

利用周围熟悉的环境及交通标志,使得孤零零的生字与生活相结合,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更易识记,引导学生注意运用。

3、成功调动感官,使得学生发展更全面。

低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对单一的文字感到乏味,如何调动学生身心投入是设计课堂活动的重点。最后一个环节,将课文以歌曲的形式呈现,更能发挥陶冶情操,感受文章优美的作用。文字、音乐、图片、舞蹈和谐适时在课文中呈现,长期来看,也使得学生眼界更开阔,在规律下学会创新。

二、教学建议:

1、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还有,学生有唱读现象,平时多注意朗读的指导!

2、这节课的设计生动活泼,若教师能在语言和肢体上进一步优化,一定可以使得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三、我的收获: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和表现。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从课的目标确定、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选择都突出了主体性教学,内容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具有创造性、教学具有开放性。

2、教学设计趣味合理化

教师通过生动的课件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表现出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中学会在新的情境中探索发现问题。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文中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化认识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课堂观察报告 第18篇

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xx、王xx、王xx和姜xx四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其中王秋菊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手能力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复习知识到位。

引导孩子回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为新课中的分数除法的研究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导入到位。

王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点心和蛋糕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名学生阅读问题,用算式表示,6÷3=2,1÷2=,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看得出王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问题: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3÷4=?(张)。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会有多少张,再让学生用圆形的彩色卡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操作验证完成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上台展演和描述,教师相机板书,3÷4= ,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口述。并用字母表示,a÷b=(b不能为0),区别分数与除法: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的内容并阅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方法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四、巩固练习到位。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分数与除法的密切结合,如:7÷13=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到位。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 )÷(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了^v^分数与除法的关系^v^,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课堂观察报告 第19篇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以此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教师课堂行为的优化的一种课例评析活动,是平时听课评课活动的专业化。

二、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评议三个阶段。

(1)课前会议

在课前会议上,首先要确定观察点。观察点的选择要有目的。同时选择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和可解释的。

其次是制定观察量表。每个维度下设置了一些观察指标,依据需要,每个视角下再设置一些观察点。

(2)课中观察

观察者在上课前进入教室,根据观察任务,选择观察的'位置。如观察“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位置应面对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选择离某个小组较近的位置,以便随时记录他们参与活动的时间等等。

上课过程中,观察者依据量表内容及使用说明,如实记录所看到或听到的种种现象。根据观察的不同内容,我们目前采用了四种记录方式:真实数据、详实的文字、图示符号、技术记录(录音、摄影、摄像)。

(3)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通过量表观察得来的数据。首先,课堂观察小组对在课堂上记录或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或统计、或排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或其他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其次,在信息整理的基础上,围绕观察点梳理相关的问题或观点,对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形成供讨论的观察小结。最后,就是课堂观察小组的集体诊断。大家基于所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会议中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同时,观察小组和执教老师进行充分、平等的对话,以达成一些初步的共识。课后会议的小结和讨论,旨在使观察数据能够发挥更高的效益,观察结果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过程中,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

三、体会

1、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1)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将“面向每一个”的理念融入课堂

学生的参与度是高效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如我们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一量表,就是要求观察者用描述性的语言,从合作、参与、思维、情绪、生成这几方面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内含“展示每一个”、“愉悦每一个”、“合作每一个”、“发言每一个”等指标。

(2)课堂观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

通过课堂观察,老师们能够围绕一些问题开展对话,让听者和说者都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2、课堂观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性的探索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过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采用了分组研学的组织形式,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轮换制。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组内不同层次之间的学生、组与组之间都可以展开竞争。课堂观察使我们在“分组研学”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更加深入。

3、课堂观察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由于课堂观察需要学科组课前研究观察点和课后讨论分析,所以也是一种团队合作、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一种合作的校园文化,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课堂观察报告 第20篇

在这次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看得了许多优秀教师精彩的授课,学习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以前在学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和外出学习听课,只是盲目的看看教师教学过程中出彩点,当时感到很有收获过后就没有了记忆。现在想来是因为没有深入的根据维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加以记忆。这次培训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维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总体评价。可以一一对照加以分析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改进。下面有三点就观课中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怀着学习的态度认真观摩六节课。

二、客观评价,反映的是每一位观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观课后的点评打分环节,多是对各项描述减分理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部分老师为视频课老师挑毛病,找问题,甚至在提交的报告上大篇幅的批评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这也不免忽视了问题盲点下各项优点的冷静分析与学习。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客观分析问题的存在原因,以学习心态虚心研究,如果是我们自己上课又将如何改进,你又有哪些给更好的措施完善提高。组内每位学员观评的课各不相同,完全开放性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机会,独立思考,没有协商交流意见的可能。而在观评到后几堂课的时候,自己往往找不出扣分原因,或者潦草应付,或者套话连篇,这也使得自己不得不多观看了几遍,因为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必须对他人的作品认真对待,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而扣分的原因阐述反映出你专业的素养,对本堂课研究的深浅,对他人学习的态度。

三、新旧课堂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矛盾

在几位老师的课上,我有意观察了一下老师的讲解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练习的时间,教师的“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对于以学生实践练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来说无疑是不科学的。学习最终是学生内心吸收的过程结果,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把握体育锻炼的亲历实践性,把课堂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学生实践理论,练习探究,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本真的,科学的。

另外,通常大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教学方法。流程基本是:依据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初步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师生结合动作情况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快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小组内自评、互评。师巡回指导与评价,重点关注后进生)→学练成果大展示(师生结合动作情况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创新创编新动作或套路(教师巡回指导。武术和健美操教材常用)→创编成果展示。杨焕财老师的跨越提高和牟进礼老师的跨栏跑教学基本是采用这样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师讲的过多的问题,缩小的老师的“讲”,如果大家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方法,无疑也是很好的一堂优质课。刘民生老师的《健身短棍》就应该多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总之,这只是今年研修的开始,以上只是在观评六节课时的感想收获,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加油!

课堂观察报告 第21篇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将更加全面,把儿童的主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来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教学《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们看到乱捕乱猎、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纷纷倒下,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到最后全部默默无声。见此情景,我对学生们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人。如有段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对玩纸飞机成风,可多数人的纸飞机却飞不高,飞不远,热情与日俱减,这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时,我们恰好学习《纸飞翼》这一课,我给学生介绍了纸飞翼的常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如何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实践,每人手中的纸飞机试飞时,多数人眉飞色舞,热情高涨,因为他们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师生互动、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三、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的白一点,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设计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5)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在学习《观察身体》时,教师首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在对身体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摸摸自己,发现身体里还有什么,比如找心脏的的位置,找肋骨,并数数肋骨有几根。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又让孩子在观察种子的基础上,分小组亲自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植物的每个生长时期画像。在这游戏,观察、实验、记录、制作、画画等多种活动中,孩子不仅仅亲身体验了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而且还有了极高的兴趣。

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么跳跃、游泳的,教师就可自制课件,向学生播放青蛙跳跃、游泳时的慢动作画面,让学生与实物进行对比观察,以让他们了解青蛙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们一会儿低头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会儿抬头看看电脑播放的青蛙跳跃、游泳的慢动作画面。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纷纷举手请求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观察任务。

五、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来的优势吧。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课堂观察报告 第22篇

观察量表,让听评课更有针对性

——对《日本》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报告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非常渴望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吸取他人的长处和经验以促进自身。但每次听课后的评课却让我非常犯难。很多时候,我非常认真地听课且做详细的笔记,也觉得执教老师教得确实很好,但让我具体评价这堂课好在哪里,有何特点,我却不知从何说起。直到研修期间,偶然看到了《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一文,了解了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听评课这一理念,学习了相关内容,才让我茅塞顿开。于是我打算尝试着用借助观察量表来进行听评课。

一、确定观察点。

传统的听评课往往带有盲目性,听课者没有明确的目的,走马观花式地观察记录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缺乏针对性。因此听评课的首先要确定观察点。平时课堂上,我总感觉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想象中学生积极的回应,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只有那么几个,而且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不是很活跃。正好借助这次机会,我打算通过观察别人是如何进行提问,如何给学生评价和反馈,取长补短,来促进自己的教学。因此,课堂观察点确定为提问有效性。

二、选择观察量表

传统的评课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点评,缺乏有证据的观点,空话大话过多。而借助于观察量表,我们能够有效地收集到相关数据,为评课提供依据。

课堂观察报告 第23篇

本人学习了20xx年小学音乐远程研修: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苏婷婷教师执教的《雪花带来冬的梦》和王晓爽教师执教钢琴独奏《捉迷藏》的优秀观摩课,感触根深,充分感受到小学音乐教与学的多样化,以及教与学的乐趣,受益匪浅。三位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广博的音乐知识、严谨的课堂语言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应从情入手,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进行教学活动。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先用谈话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采菱》这节课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把小学生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创设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从情境入手,从情感入手,这一点很好。

二、重视音乐知识的探究活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形象。李帅教师执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通过听赏《采菱》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继而引导学生在聆听、体验、感受的过程中轻松主动地学会歌曲。最后将歌曲内涵逐步拓展延伸,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苏婷婷教师执教的《雪花带来冬的梦》,由冬天情境的创设和背景音乐带学生进入雪的世界,感受冬的意境,把与音乐吻合的视觉图片、肢体语言等手段进行有效设计,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联系学生的生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音乐思维的灵光闪耀,让小学生将踏着优美的节拍,在健康快乐的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我会认真的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以实现自我教书育人的跨越式飞跃。

观察报告【篇5】

调查目的:对家庭购物决策者的购物习惯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以便高效率地扩大销售分布,并制定有效的销售和市场营销计划。

在调查对象中女性受访者占多少,男性受访者占多少,其中年龄主要集中在21~49岁,比例为多少,文化程度主要分布在大中专以上,他们是商场的主流消费群体,客观、全面地从消费者的角度反映了商业的发展情况。

调查区域覆盖什么地方,重点为城区消费群体。

样本总量为500人,每组各100人。

本报告中所称“大卖场”,指的是位置地处近郊,销售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级市场。

本报告部分具体包括家庭主要购物者、其购物频率、平均花费、花在路途的时间和不同类型商店各类商品的购买情况等做出的调研和分析。

本部分报告表明:在大卖场正在成为消费者非常习惯的购物渠道。多少家庭购物决策人表示去大卖场的频率比去年高,同时,多少表示在大卖场的花费比去年有所增加。消费者每周到在步行距离以内的超市购物两次以上,去距离较远的大卖场平均每周1.5次。具体分析如下:

调查表明:大型综合商场/超市并不是市民们在平时购物消费时主要选择场所,去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商场的比重占多少;可以看出,便利店、菜市场、批发市场、社区小型超市是市民日常购物的主流。 大型综合商场/超市只有少数市民会把它们作为日常购物场所。但是,这是是不是说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的消费能力低于社区小型超市、便利店呢

2、大卖场、超市与便利店、菜市场、批发市场、社区小型超市比较分析

平均次数分析:

市民饮食讲究“新鲜”的习惯是造成这一排列的主因。调查显示,市民一周光顾菜场的次数每周平均达到了近5次,而去大卖场的平均次数仅为1.5次左右。

而且根据调查消费者去大卖场的时间大多是在周末。

大卖场和超市的农副产品必须品质新鲜优良、购买和烹调方便,才有可能夺得菜场的销售份额。

平均花费分析:

购物频率高并不一定花费高。大卖场的表现比超市强劲,消费者在大卖场的花费是在附近超市的两倍,相比之下,与其他类型店铺的花费差距更大。”

虽然人们去大卖场和超级市场的次数比较少,但每次的花费金额相对来说却比较大,消费者一次购物花费的平均金额在大卖场是多少,在超级市场是多少,远远高于菜市场。这表明:大卖场和超市作为典型的现代零售渠道,已逐步建立“一站购物”的形象,这种购物方式将会越来越流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将会出现较大变化,超市、大卖场等现代零售店铺日益受到青睐,而菜市场、杂货店等传统购物场所逐渐受到冷落。

调查表明:在针对市民最近2个月去过哪些购物场所的研究中,复合型购物已成为市民的最好选择。

市民外出购物时会考虑各种因素,多少的市民认为商品价格和商品质量是影响购物的`两大重要因素;

同时,我们注意到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购物的便捷性,需要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影响和制约着对购物商场的选择。

事实上,根据局部调查,商场/超市的信誉对市民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有多少的市民持有这种观点;商场/超市员工的服务态度也是市民选择购物场所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超过多少的购物者在周末去百货商店和大卖场,但是只有多少的购物者愿意花超过25分钟在路途上。这表明消费人群并没有普遍地把外出购物作为双休日一项重要的活动。

图表表明:消费者购物最方便,购物者每周都有一两去大型商场购物的可能,大卖场更是周末集中购买日杂食品的主要场所。

三、家庭购物者决策者购物决策相关因素调查及分析

调查显示:到大超市、大卖场去的消费者中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据1/4,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元的占到30%

家庭主要购物者的教育和收入水平都偏高。

抽样调查的500个购买者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家庭消费决策人”为25-44岁的已婚女性。这些颇具代表性的家庭一般由主妇当家,有3-4个成员,月家庭人均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

2、购物者每星期平均购物超过8次,虽然去临近的菜市场、杂货店的频率依旧不低,而且便利店、菜市场/批发市场、社区小型超市、专卖店等场所仍然是日常购物的主流场所,但人们的主要消费越来越集中到超市、大卖场。

菜市场一向是专门购买生鲜食品的地方,但超市和大卖场更能满足消费者节省时间、“一站够足”的要求,在这里同时能买到食品和日用品,因而越来越受到欢迎。

3、消费者最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及“丰富程度”而“价格低廉”还在其次。如果超市和大卖场能改善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提供更加卫生的购物环境,将吸引更多的顾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影响消费者去打卖场购物的最主要因素还是花费在路程上的时间。作为典型的现代零售渠道,超市和大卖场在人们心中已逐渐建立起“一站购足”的形象。虽然去超市要比去大卖场更方便、更频繁,但消费者在大卖场的花费一般是超市的两倍。由于大卖场路途较远,人们一般喜欢周末去,有超过60%的人要借助交通工具,而且倾向于购买能储存的食品,购买量很大。

观察报告【篇6】

自然观察活动:植物的变化

今天,我要组织一个户外观察活动,应该是一个研讨会。

一、研讨目的

本次研讨会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观察?

把孩子的视角引导到对大自然事物的关注上去。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爱上自然,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2花园里光秃秃的。可以观察到哪些变化?

只要我们注意变化,就必须有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必然有一个起点;既然有起点,那么任何时机都可以作为观察的起点——我们让孩子观察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慢慢经历、感受花木从现在光秃秃的样子一直到花红柳绿的变化过程。所以,现在的“光秃秃”,正好是观察活动最好的起点,光秃秃就是这次观察的重点。

3.如何观察“光秃秃”?

(1)只要是事物,就必须有一个可观察的地方;光秃秃的东西有观察的地方;我们就让孩子来观察周围的光秃秃——现在的光秃秃和冬天的光秃秃是不同的——这个光秃秃里有生机——这个光秃秃是会变化的光秃秃。

(2)教师要有目的地锁定几个对象,并对资源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4.锁定的观察对象有哪些?为什么?

(1) 柳树、桃树、紫薇、秋海棠、草地

(2) 首先,这些资源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变化是连续的,但也有明显的节点变化。

第二,这些都是儿童共同的,这些资源相对集中在一起;

5.重点的观察节点有哪些?

柳树-芽-花,耳朵,花-絮状物-叶子长大并变成深绿色。

桃树——光秃秃的——长出又细又弱的芽——芽一点一点长——开放——花落——长桃——小桃子长得慢

紫薇(lagerstromia indica l.)光秃秃,叶长,芽长,开花(花期长)

贴梗海棠——瘦弱花苞、嫩芽——长大、花开(花期长)

草地——光秃秃——新芽萌芽——变绿

6.观察跨越时间?

柳树-嫩芽-花和耳朵,开花-絮状物-叶子生长并变成深绿色:1-1.5个月。

桃树——光秃秃的——长出又细又弱的芽——芽一点一点长——开放——花落——长桃——小桃子长得慢:2个月—3个月

紫薇(lagerstromia indica l.)光秃秃,叶长,芽长,开花(花期长)—:3—4个月

秋海棠的粘性-薄弱的花蕾和芽-长大并开花(开花期长):约1个月

草地——光秃秃——新芽萌芽——变绿:1个月左右

7.活动重点做好的事情:

(1)资源的把握——

园林资源知识:柳树、秋海棠、桃已经发芽;紫薇是纯粹的光秃秃;草丛里有几丛绿色的草根,大部分草根没有动静。

所涉及资源的信息已经收集和理解-网络;侯校长:生物专家。

(2)对活动资料的收集——

观察对象的变化-观察对象的增长文件

●孩子的记录和表征资料的收集。

(3)活动方案的设计

8.户外观察活动的范式:所有的一切(1、2、3、4、5、6、7),都是为了**一种长期观察活动的——活动范式——教师的思考范式、工作范式——孩子们的一种学习范式、活动范式。

二、活动设计

(一)整体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春天里植物从沉寂到生机勃发的整个发展过程,从而初步体悟(大自然)季节变化与事物变化之间的关系——大宇宙的规律决定着小宇宙的规律。

2.在长期的观察中,培养对自然事物的关注意识和能力,并尝试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记录和表征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三。通过参与多种感官活动,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

评价方案:

1通过这个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些植物发生变化?--确定孩子们是否感觉到并理解自然变化对一切事物的影响。

2.设计儿童录音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得录音和表达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们的观察,通过观察孩子们对这几种观察对象的情感和态度,来判定孩子们是否比观察活动前更关注自然事物的变化。

3.孩子们提供多次感受的机会,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来判定孩子们是否初步有了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意识。

活动准备:

1.明确活动价值。

2.确定活动资源:

(1) 锁定一些观察对象-从许多事物中选择。

柳树、桃树、紫薇、秋海棠、草地、樱花

(2) 确定几个关键的观测节点——在长时间的观测过程中选择关键的变化节点。

柳树-芽-花,耳朵,花-絮状物-叶子长大并变成深绿色。

桃树——光秃秃的——长出又细又弱的芽——芽一点一点长——开放——花落——长桃——小桃子长得慢

紫薇(lagerstromia indica l.)光秃秃,叶长,芽长,开花(花期长)

贴梗海棠——瘦弱花苞、嫩芽——长大、花开(花期长)

草地——光秃秃——新芽萌芽——变绿

樱花——细弱的花苞,花蕾——花蕾逐渐扩大——开放

(3) 确定整个观察期——确定活动计划的时间跨度更有利于具体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柳树-嫩芽-花和耳朵,开花-絮状物-叶子生长并变成深绿色:1-1.5个月。

桃树——光秃秃的——长出又细又弱的芽——芽一点一点长——开放——花落——长桃——小桃子长得慢:2个月—3个月

紫薇(lagerstromia indica l.)光秃秃,叶长,芽长,开花(花期长)—:3—4个月

樱花——细弱的花苞,花蕾——花蕾逐渐扩大——开放:1—1.5个月。

秋海棠的粘性-薄弱的花蕾和芽-长大并开花(开花期长):约1个月

草地——光秃秃——新芽萌芽——变绿:1个月左右

(4) 场地——有利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安全隐患小;

3.了解观察对象的各种信息;

4.确定活动次数——

5.确定每次活动目标及每次活动的方案——重点观察节点确定了,每次活动目标也就有了雏形。

6设计程序,了解孩子的经验,了解孩子的经验。

7儿童活动的一些工具:录音工具和人物塑造工具

活动实施思路:

1.观察方式:整个观察过程,以短时间的观察为主(在活动中,要把握好观察的最好时机——重点观察节点的出现);一次可以同时观察多个对象,也可以重点观察一或两个对象——只要胸怀目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2观察起点:当这些植物处于光照状态时,开始观察活动。

三。观察策略:主要在游戏情景中。

4.重点观察次数:

柳树重点观察:4—6次;桃树重点观察:4—6次;草地重点观察:2—3次;紫薇重点观察:4—6次;贴梗海棠重点观察:4—6次。

(二)具体活动设计

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够把目光专向对外界自然事物的关注上来。

2要知道,随着春天的到来,植物正在悄悄地发芽或准备发芽,有的早,有的晚。

3.尝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评价方案:

1观察儿童在活动中及活动后的表现,通过比较判断儿童的发展变化;

2通过讨论谁发芽了谁没有发芽来评估目标是否实现了。

三。放上观察记录工具,让孩子们试着记录。

活动准备:略

活动过程:

1对话介绍——理解已有的经验——自我、一切和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

核心问题:

(1) 我发现你穿的衣服越来越薄了。为什么?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我们穿上了漂亮的春装。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小蚂蚁、小蜘蛛都爬出来开始活动。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花园里的大树妹妹和小草哥哥也准备好了换换!

(2)看——这是什么?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杨柳姐姐悄悄地长出了小芽——你知道还有谁在悄悄地长小芽吗?

(3) 我们出去看看吧

小草弟弟长出小芽芽了吗?

樱花树姐姐长出小芽芽了吗?

贴梗海棠姐姐长出小芽芽了吗?

桃树姐姐长出小芽芽了吗?

柳树姐姐的小芽芽又长大了吗?

2.交待任务和规则:

(1)安全问题

(2)纪律问题

3.出外观察——放大镜

4.游戏:小白兔和大灰狼

5.梳理、交流(室内)。

观察报告【篇7】

篇一: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2 唾液淀粉酶活性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高效性;

2.掌握酶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1.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其催化效率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3.在生物体内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铁粉地H2O2分解也有催

化作用,但其效率远低于酶。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大。当到了最大值后,此时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由于温度过高,酶开始失活,导致酶的效率降低,最后完全失活。

3.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酶在一定范围的PH值下才有活性,高于或低于最适PH,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4.酶活性常受到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激活剂,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抵制剂。

5.碘液指示淀粉水解程度的不同色变化:

淀粉淀粉酶紫色糊精淀粉酶暗褐糊精淀粉酶红色糊精淀粉酶麦芽糖+少量葡萄糖 加碘后:蓝色 紫红色 暗褐色红棕色  黄色

三、试剂与器材

篇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摘要: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唾液淀粉

酶活性的因素很多,必须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最佳催化作用;淀粉酶具有

高度专一性,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及抑制剂、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产生唾液淀粉酶的量不同,活性强弱也有差异。

关键词:淀粉酶;活性;温度;抑制剂;激活剂;专一性

2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观察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变化过程如下: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或还原性很弱,对班氏试剂呈阴性反应。麦芽糖与葡萄糖是还原性糖,与班氏试剂共热后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C,最适pH为6.8.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Cl-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Cu2+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三)器材及试剂

1、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恒温水浴锅、量筒、冰浴、玻璃棒、试管夹、白磁板、试管架、铁三脚架、唾液淀粉酶

2、试剂:1%淀粉溶液、碘液、班氏试剂、0.4%HCl溶液、0.1%的乳酸溶液、1%NaCl溶液、1%CuSO4溶液、0.1%淀粉溶液

(四)操作步骤

1、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取一只试管,注入1%淀粉溶液5mL与稀释的唾液0.5-2mL。混匀后插入1支玻璃棒,将试管连同玻璃棒置于37°C水浴中。不是的用玻璃棒从试管中取出1滴溶液,滴加在白磁板上,随即滴加1滴碘液,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此实验延续至溶液仅表现碘被稀释后的微黄色为止。记录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向上面的剩余溶液中加2mL班氏试剂,放入沸水中加热10分钟左右,观察现象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0.4%盐酸、0.1%乳酸、蒸馏水与1%碳酸钠各2mL,再向以上四支试管中各加2mL1%淀粉溶液及2mL淀粉酶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根据生成红棕色沉淀的多少,说明淀粉水解的强弱。

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取3支试管,各加3mL1%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各加1mL淀粉酶液。将此6支试管分为3组,每组中盛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液的试管各1支,三组试管分别置于0°C、37°C与70°C的水浴中。5分钟后,将各组中的淀粉溶液倒入淀粉酶液中,继续维持原温度条件5min后,立即加2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温度对 酶活性的影响。

4、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取3支试管,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混匀后,置于37°C水浴中的保温。从1号试管中用玻璃棒取出1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1号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立即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解释之。

1.

加入班氏试剂后

2.PH值对酶活性影响:1号深红色,2号为红棕色,3号为砖红色,4号为偏蓝。因为PH=1时,超出了淀粉酶有效PH范围,使得酶完全失活,淀粉没有被分解。2号是因为PH=5时,不是淀粉酶的最适范围。3号是因为PH

7时,为淀粉酶分解的最适PH,淀粉被酶迅速分解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而4号则是因为PH=9超出了淀粉酶的适宜PH,活性受到或者是部分失活,使淀粉分解较慢。

3.温度对酶的影响:1号显紫红色,2号为淡黄色,3号为深蓝色。当温度为0度时,蛋白质分子的热运动减慢,即酶分子的活性受到了抑制,使酶的活性降低了,淀粉分解减慢,生成紫红色的糊精;2号处于37度,接近人体温度,酶的活化性能较高,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就越快,所以是淡黄色,而当温

度为70度时,由于酶是蛋白质,遇到高温时会失活,所以淀粉没有被分解。

4.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的影响:3号作为对照实验组,显红棕色,1号显浅黄色,2号显深蓝色。因为在1号溶液中,NaCl对酶的活性在增加作用,激活了淀粉酶,淀粉酶迅速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滴加碘液时,溶液显浅黄色,而对照组显示红棕色,表明淀粉被分解成了糊精,在1号中,溶液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通过对比1和3号,2和3号,由颜色的变化,判断淀粉水解程度为1

结论:

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绝大多数酶的化

篇三: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酶是高效催化有机体新陈代谢各步反应的活性蛋白,几乎所有的生化反应都离不开酶的催化,所以酶在生物体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对酶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酶的活力是酶的重要参数,反映的是酶的催化能力,因此测定酶活力是研究酶的基础。酶活力由酶活力单位表征,通过计算适宜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酶催化生成产物的量得到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存在于禾谷类的种子中。β-淀粉酶存在于休眠的种子中,而α-淀粉酶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成的。

α-淀粉酶活性是衡量小麦穗发芽的一个生理指标,α-淀粉酶活性低的品种抗穗发芽,反之则易穗发芽。目前,关于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很多种,活力单位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国内外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常用的有凝胶扩散法、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和降落值法 。这3 种方法所用的材料分别是新鲜种子、萌动种子和面粉,获得的α-淀粉酶活性应该分别是延

二、实验原理

萌发的种子中存在两种淀粉酶,分别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β-淀粉酶不耐热,在高温下易钝化,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下则发生钝化。本实验的设计利用β-淀粉酶不耐热的特性,在高温下(70℃)下处理使得β-淀粉酶钝化而测定α-淀粉酶的酶活性。

酶活性的测定是通过测定一定量的酶在一定时间内催化得到的麦芽糖的量来实现的,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的麦芽糖,可用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测定,由于麦芽糖能将后者还原生成硝基氨基水杨酸的显色基团,将其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求出麦芽糖的含量。常用单位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毫克数表示淀粉酶活性的大小。然后利用同样的原理测得两种淀粉酶的总活性。实验中为了消除非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每组实验都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在最终计算酶的活性时以测量组的值减去对照组的值加以校正。

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及时间,以减小误差。并且在酶的作用过程中,四支测定管及空白管不要混淆。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

实验材料:

萌发的小麦种子(芽长1厘米左右) 仪器: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编号990695)

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编号L-304056)离心机(TDL-40B)

容量瓶:50ml×1,100ml×1 小台秤 研钵

具塞刻度试管:15ml×6 试管:8支 移液器 烧杯 试剂:

① 1%淀粉溶液(称取1克可溶性淀粉,加入80ml蒸馏水,加热熔解,冷却后定容至100ml); ② pH5.6的柠檬缓冲液:

A液(称取柠檬酸20.01克,溶解后定容至1L) B液(称取柠檬酸钠29.41克,溶解后定容至1L)

取A液5.5ml、B液14.5ml混匀即为pH5.5柠檬酸缓冲液;

③ 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00克,溶于20ml 1M氢氧化钠中,加入50ml蒸馏水,再加入30克酒石酸钠,待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盖紧瓶盖保存);

④ 麦芽糖标准液(称取0.100克麦芽糖,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小心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

⑤ 0.4M NaOH

四、实验步骤

1. 酶液的制备

称取2克萌发的小麦种子与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后在室温下放置,每隔数分钟振荡一次,提取15-20分钟,于35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 2.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① 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

② 于每管中各加酶提取液液1ml,在70℃恒温水浴中(水浴温度的变化不应超过±0.5℃)准确加热15min,在此期间β-淀粉酶钝化,取出后迅速在冰浴中彻底冷却。

③ 在试管中各加入1ml柠檬酸缓冲液

④ 向两支对照管中各加入4ml 0.4M NaOH,以钝化酶的活性

⑤ 将测定管和对照管置于40℃(±0.5℃)恒温水浴中准确保温15min再向各管分别加入40℃下预热的淀粉溶液2ml,摇匀,立即放入40℃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后取出,向两支测定管分别迅速加入4ml 0.4M NaOH,以终止酶的活性,然后准备下步糖的测定。 3. 两种淀粉酶总活性的测定

取上述酶液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稀释倍数视样品酶活性大小而定,一般为20倍)。混合均匀后,取4支管,注明2支为对照管,另2支为测定管,各管加入1ml稀释后的酶液及pH5.6柠檬酸缓冲液1ml,以下步骤重复α-淀粉酶测定的第④及第⑤的操作。

4. 麦芽糖的测定 ⑴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15ml具塞试管7支,编号,分别加入麦芽糖标准液(1mg/ml)0、0.1、0.3、0.5、0.7、0.9、1.0毫升,用蒸馏水补充至1.0ml,摇匀后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ml,摇匀,沸水浴中准确保温5min,取出冷却,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于520nm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以消光值为纵坐标,以麦芽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⑵样品的测定

取15ml具塞试管8支,编号,分别加入步骤2和3中各管的溶液各1ml,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ml,摇匀,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n,取出冷却,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摇匀后用分光光度计于520nm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进行结果计算。

五、数据整理及计算

上表中前4行数据为实验的原始数据。以表中前两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见下页),计算上表中第4行数据(各样品的OD值)均值,填入上第5行中,根据标准曲线的方程,计算第5行OD值所对应的麦芽糖浓度,填入最后一行,如上表。

根据以上的数据整理的结果,结合以下公式计算两种淀粉酶的活性:

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A-A')样品稀释总体积

样品重(g)5

(B-B')样品稀释总体积

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 1鲜重分钟1)

样品重(g)5

A——α-淀粉酶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A’——α-淀粉酶对照管中的淀粉酶的浓度

B——(α-+β-)淀粉酶总活性测定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B’——(α-+β-)淀粉酶总活性对照管中的麦芽糖浓度 计算结果如下:

α-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α-+β-)淀粉酶活性(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β-淀粉酶活性-1鲜重分钟-1)

六、结果分析

七、思考题

1、酶活力测定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什么?实验设计的关键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答:利用酶的专一性或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抑制除待测酶以外的其它酶活性,通过测酶促反应的产率推算酶活力大小。

关键在于抑制其它酶的活力而不影响测定酶,这样可以减小或避免其它酶产物给测定结果带来的误差。

2、本实验最易产生对结果有较大误差影响的操作是哪些步骤?为什么?怎样的操作策略可以尽量减少误差?

答:①浸提步骤。70℃温度或15min时间控制不严格不准确则可能导致β淀粉酶未完全钝化使测得活性偏大。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②70℃水浴后需要立即冰浴,否则β淀粉酶复性使测得α淀粉酶活性结果偏大。③向测定管中加入NaOH时应迅速,否则酶与底物继续反应使结果偏大。

3、-淀粉酶活性测定时70℃水浴为何要严格保温15分钟?保温后为何要立即于冰浴中骤冷?

答:由于-淀粉酶不耐热,在70℃下处理一定时间可以钝化,严格保温15分钟可以达到理想的钝化效果,时间过长,-淀粉酶活性也会受到影响;时间不足,-淀粉酶钝化不完全。保温后立即骤冷是为了通过剧烈的温变改变-淀粉酶的结构以防止在随后的反应中复性,这样就保证了在随后的40℃温浴的酶促反应中-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此外我认为冰浴使酶迅速降温,便于严格控制高温处理时间的长短。

4、pH5.6柠檬酸缓冲液的作用?各管于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的作用?

答:酶实验体系的pH值变化或变化过大,会使酶活性下降甚至完全失活。加入pH5.6的缓冲液调至酶促反应的最适pH,同时稳定溶液的pH不至于在反应过程中大幅波动。 40℃水浴准确保温15分钟为调整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5、众多测定淀粉酶活力的实验设计中一般均采取钝化-淀粉酶的活力而测-淀粉酶和测总酶活力的策略,为何不采取钝化-淀粉酶活力去测-淀粉酶活力呢?这种设计思路说明什么?

答: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催化特性是有差异的。β淀粉酶主要作用于直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而且仅从淀粉分子外围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而α淀粉酶则无差别地作用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α-1,4-糖苷键,所以β淀粉酶需要α淀粉酶淀粉支链的α-1,4-糖苷键后才能完全体现其催化能力。 此外我认为在实验中温度比酸度更易控制,钝化α淀粉酶难度远远高于β淀粉酶,而且若提高酸度钝化α淀粉酶,则回调最适pH时α淀粉酶也有可能由于复性恢复活力。

这种设计思路说明在测定酶的比活力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酶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6、本实验中所设置的对照管的作用?它与比色法测定物质含量实验中设置的空白管有何异同?本实验可否用对照管调分光光度计的100%T?为什么?

答:消除非酶促反应(如淀粉酸性环境下加热水解)和非测定时间内的酶促反应引起的麦芽糖的生成带来的误差。

两种都是为了消除非测定部分对光的吸收,空白组是为了消除溶液中溶剂等其它组分对光的吸收,而对照管是为了消除非测量所需反应所得的多余溶质对光的吸收。

不可,因为标准曲线的确定是在空白的基础上的,得到的是OD值与麦芽糖含量的关系

7、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减去所测定得到的-淀粉酶活力是否就等于-淀粉酶活力?为什么?你的结论说明什么? 答:不等于。因为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作用于α-1,4糖苷键,但二者都不能水解支链的α-1,6-糖苷键,而我们所测定得到的总酶活力是二者在与R酶的共同作用下测得的酶活力,R酶能够降解支链淀粉,断裂α-1,6-糖苷键,从而增大了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可水解的底物浓度,使测得的总活力大于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单独作用的酶活力之和。 我的结论说明实验时要考虑各种酶协同作用的综合因素

八、参考文献

[1]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2]基础生物化学 赵武玲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观察报告【篇8】

一、观察缘由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后者是个体在实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然习得的一种能力,因此个体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而课堂观察则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于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观察前有明确的目的并经过精心的组织与设计,从而使其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事物洞察的深度和广度。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山西省临汾市临师附小的一位语文教师,讲授课题为《威尼斯的小艇》,参与观察的人员为该校部分教师,山西师大2011级教育学原理班的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1.确定观察目的:课堂教师行为观察;

2.设计观察量表:见附表;

3.确定观察工具:耳,眼,观察量表,课堂记录等;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本次研究观察,笔者基本上记录了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及教师的互动,尤其是教师的提问及对学生的反应,以便课后做出更准确客观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根据观察目的及观察量表的提纲,对所观察到的课堂记录进行了整理分析,以客观的态度对所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总结。

三、整理分析(课堂情景再现)

(一)课题导入

根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了解各国的民族风情与风俗特点),回顾前一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的风俗民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用世界地图展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补充介绍威尼斯的自然风貌及概况及特点(水上城市),自然导入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

此环节,教师教学态度沉稳,愉快,教学语言浅显易懂,且能打破学科间的限制,补充英尺的概念及其换算方式。

(二)精彩段落分析

承接课题威尼斯的小艇,引导学生思考小艇的特点。进而重点分析课文相关段落。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欣赏,体味,标出中心句,夸张句,比喻句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此环节,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并且抽取学生阅读注重男女,优差比例协调,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能够全面掌控教学进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课文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船夫和游客),从对话中体现小艇的特点。然后分别请几个小组上台表演。参加表演的有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的船夫很稳健,思维敏捷,学生的自由提问涉及很多生活常识,如救生衣,安全带等;第二个小组的船夫表演风趣幽默,用方言表演,很有特点;第三个小组的船夫自然真实,见识很广。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提醒座位上的学生要做文明游客,用委婉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同时又不影响当时活跃的课堂氛围。

此环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并且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反馈,并能合理解决课堂突发情况。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有学生自由提问,有足够自由发挥空间,并在表演过程中参与指导,依次给予点评。并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效地维持整个课堂秩序。

(四)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句式及表达,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威尼斯生活。强调在威尼斯的工作,学习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小艇,足见其重要性。

此环节,教师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

(五)课堂发散

对比白天的繁华,夜晚的小艇都停靠在码头,回归寂静的威尼斯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老威尼斯的魅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此环节,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体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

(六)欣赏与回味

在引导学生对威尼斯进行过想象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用直观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柔和缓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威尼斯的美,回味威尼斯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此环节,教师能够将美感教育与课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异国风情的同时,学会欣赏美。

四、总结评价

作为一名具有十多年教学实践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该教师具有相当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及管理经验。整个课文讲授的环节安排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也非常的自然。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方式上,也能结合提问,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威尼斯的城市特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相关的语言。

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成为改革的前线,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次课堂观察中,这一点没有很好的落实。在学习该课之前,教师没有与学生讨论过该节课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在整个授课进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在课堂整个教学进程中,基本都是由老师在提问,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质疑。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去质疑,提高合作教学的探究性。

观察报告【篇9】

一、

家乡观察实践报告旨在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实践活动,全面了解和体验自己的家乡。本文将对我所在的家乡进行详细、具体且生动的描述,从地理环境、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展开。

二、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

我所在的家乡位于中国南方,地处山水之间,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家乡有许多迷人的景点,如著名的天眼湖、仙人洞等。天眼湖是家乡最大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群山环绕,景色如画。仙人洞则是一座巨大的洞穴,内部有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非常壮观。

除了湖泊和洞穴,家乡还有茂密的森林和广袤的农田。大自然的馈赠使家乡成为了一片富饶之地,各种植被生长茂盛,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茶叶和稻米的种植,既是家乡的传统特色,也是当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

家乡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这里有许多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家乡人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新年,家乡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等。这些活动展示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和热情,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家乡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宫殿和庙宇。这些建筑物保存良好,展示了过去的繁荣景象,让人们追溯到家乡的悠久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座千年古城,城墙高大厚实,内部有许多古老的街巷和建筑,仍然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家乡当地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并引进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这些措施使得家乡的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社会进步也在加快。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的投入,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医疗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居民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家乡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五、结语

通过这次家乡观察实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独特魅力。家乡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令人振奋,希望在未来能够为家乡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帮助。

家乡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心灵的归属。通过这次观察实践,我对家乡更加熟悉和热爱,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未来的家乡能够更加美丽、富饶、宜居。

观察报告【篇10】

校园观察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大学生,校园生活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在这个充满活力和欢乐的地方,我们学习知识、结交朋友、锻炼身体,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风情。为了更深入了解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进行了一次校园观察实践,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我的观察和感受。

我选择了在学校教学楼前的广场进行观察。这里是学生们经常聚集的地方,他们有的在这里交流学习经验,有的在这里休息放松。我观察到,学生们的着装风格各异,有的穿着休闲装,有的穿着正装,甚至还有少数学生穿着校服。这种多样化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态度,让我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多彩之处。

我进入了学校的图书馆进行观察。图书馆是学生学习和自习的场所,这里安静而祥和,让人感到无比专注和放松。我看到,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阅读书籍或者电子资料,有的在做笔记,有的在做作业。他们凝神聚气,不受外界干扰,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这让我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专注的力量。

我参加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心的健身课程进行观察。在这里,我看到很多学生在进行各种健身运动,有的在跑步,有的在举重,有的在跳操。他们一边努力锻炼身体,一边享受着健康和活力带来的快乐。这让我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和运动的乐趣,也激发了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通过这次校园观察实践,我深刻地体验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无论是在广场交流,图书馆学习,还是健身中心锻炼,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学生们的勤奋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珍惜身体,我们就能在校园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成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梦想而奋斗!

观察报告【篇11】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1、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3、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总结步骤:

擦-→滴-→取-→盖-→染-→吸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标一颗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

实验器材或药品 水

实验探究过程 现象

分析及结论

1、在锥形瓶中装30ml水

实验前水温:

24℃

针上

试验后水温:

68℃

4.2J生并尽快把花生放到锥

温差:×51×4.2=6300J

形瓶下面 待花生完全烧完后,平均值:51.666℃

一颗花生种子约含有6300J

实验结的能量论

四.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

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号试管,注入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 视察报告

    以下内容是励志的句子精心准备的“视察报告”。通常来讲,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当我们的任务完成后。报告十分的重要,写好报告,是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复杂的。欢迎您浏览本网页希望您有一个愉快的体验!...

    视察报告 08-25
  • 2023观察类实践报告(汇编十三篇)

    先有理论,后有实践,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因为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时,通常都需要撰写相应的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可以是短小精悍的,也可以是详细长篇的,还可以是内部使用的,亦或是向外部展示的。但是对于第一次写报告,我们可能会感到一些困惑。为了解...

  • 考察报告六篇

    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写报告有助于锻炼个人的思维能力。你收集了多少报告范文呢?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考察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相信本页上有一些你之前没有知道的事情!...

    考察报告 04-07
  • 岩土勘察报告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报告是一定会接触的,我们在撰写报告时需注意语言准确简洁。一般报告的写作方式是怎样的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费尽心思精心编写了一篇“岩土勘察报告”。如果您认为这个网站值得关注,请动手将其收藏以备后续使用!...

  • 检察报告10篇

    我们为您提供这份“检察报告”非常自豪。绝大多数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辛苦付出的实践,当我们的任务完成后。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写好报告,能让领导更快看到我们,不再是职场透明人。永远不要放弃努力成长!...

    检察报告 03-12
  • 勘察述职报告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也许"勘察述职报告"就是你要找的,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1、嵩山南路、南环一路、嵩阳南路、嵩阳中学北侧道路建设工程,督促拆迁工作迅速进行嵩山南路建设工程,占压道路红线的4...

  • 警察述职报告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或许你需要"警察述职报告"这样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年来,本人一直恪守人民警察的职业纪律,严格按照《人民警察法》来要求自己,认真履行一名人民警察的职责。在大队领导和同事们...

  • 勘察报告集合

    俗话说,只有实践才能带来真知,现在经济发展飞快,写报告是必不可少的。在呈送报告时,务必加上“以上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转各地参照执行”这一句话。那么,不妨来瞧瞧小编为您推荐的“勘察报告”如何,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哦!...

    勘察报告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