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 论儒释道
谈论孝道的儒家名言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查看更多>>
论儒家丧葬哀思观

[摘要]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丧葬“哀思观”。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对哀思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制

定了一些较为苛刻的哀思规范,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节哀思想。[关键词]儒家;丧葬;哀思观[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xx)01-0022-03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所谓丧葬哀思观,是指人们对于丧葬活动中表达哀思的

观点和看法。儒家思想作为长期在传统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显学,对传统社会的殡葬行为与殡葬活动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儒家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品读儒家经典,不难发现其对于丧葬中的“哀思”多有表述,折射出儒家关于丧葬活动的“哀思观”。

一、“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儒家认为,一场成功得体的丧葬活动都应该以凸显家属对逝者的哀思之情为前提。如果去除了“哀思”这一灵魂,场面再宏大的丧礼也势必因违背礼制而走向反面。因为举行任何丧葬活动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表达生者对亲人故旧的哀思之情。这种哀思之情因生者与死者的关系不同而程度各异。在《论语》里面孔子极力推崇周代为父母守丧三年,也就是哀思三年的传统,他的一个学生宰予不以为然。孔子斥责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孔子认为,孩子光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表达哀思是天下通行的丧礼。这是一种人类基于报答养育之恩而产生的自发行为,是一种基本的人伦道德。他进而质疑宰予对他的父母是不是也有三年之爱。

哀思是丧葬礼仪的灵魂。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以及集中体现儒家丧葬礼仪思想的《礼记》中也多处表达了这种观点。

在《论语》里面,有个叫林放的人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对于丧礼,与其治办周备,宁可哀丧过些[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在《礼记》里面,进一步表达了儒家的这种观点。孔子的学生子路对人讲:“我听夫子说过,举行丧礼,与其悲哀不足而冥器和衣衾有余,不如冥器衣衾不足悲哀有余[3]。”孔子认为,衡量一场丧礼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它使用器物的多少和排场的大小,而是孝子所表现的悲戚之情。

儒家认为,哀思在不同的丧葬场合因生者与死者的关系

不同表现的程度各异,但它在丧礼中的主色调不可改变。

父母等至亲有十月怀胎之辛,三年怀抱之恩,终生关爱之情。因而

查看更多>>
道德情操论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道德情操论小编

1、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2、人能克制自己就没有灾祸,天不容伪。?---《潮州韩文公庙碑》

3、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仁说》---宋·朱熹

4、兰在幽林亦自芳。---唐·刘禹锡

5、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6、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内篇》

7、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8、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曾国藩

9、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

10、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11、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明·洪自诚《菜根谭》

12、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13、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裴斯泰洛齐

14、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马致远

15、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宋·苏轼

16、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1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陈寿

18、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马致远

19、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0、不怕偷儿带工具,就怕偷儿懂科技!

2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2、美德是智力最高的证明。

23、至诚无息。《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24、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光明正大。

25、想污染一个地方有两种方法:垃圾,或是钞票!

26、不要为了负责而去结婚。要知道,不爱对方却和对方结婚是最不负责的。即使当时让对方很伤心,但是总比让他几年甚至一辈子伤心强。

27、试着疏远你,因为我知道我不能再拥有你。

28、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查看更多>>
佛家道家儒家经典名言名句
佛家道家儒家经典名言名句

【悲母恩重】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世间大地被称为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人,我们的每一个进步她们都欣喜,我们每一个挫折她们也都知道,即使用尽我们的一生都无法报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孝顺她们,也像她们一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也会为人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作为孝子就千万不敢使其有所损伤、毁坏,这是孝道的起点。

【欲愿作沙门,先当报父母】

欲愿作沙门,先当报父母。(《法华三昧经》)

⊙想出家,就要先报答父母。

⊙尽孝道也要趁早,越早越好,不要只装在心里,也要让他们感受得到。

⊙饮食及宝,不足报父母之恩饮食及宝,为足报父母之恩。(《不思议光菩萨所问经》)

⊙只用饮食和钱财,不足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孔子说:父母老了,子女应在身边照顾,如果出去远游,也必须给父母个安顿的方法,不能丢下父母不管,也不能让父母担心。

【慈母在堂,名之为富】

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俗话说:家有一老是一宝。但这个宝不是指财富,有的家庭看到老人没钱就不愿奉养,看到老人有点积蓄就挣着抢着伺候,看了让人心酸。佛陀告诉我们:慈母在时称为富,慈母不在称为贫。母亲就是家里的最大财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应为知道父母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离人生的终点又近了。事实上,父母的苍老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岱丘子》)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由此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

查看更多>>
论儒释道
论儒释道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论儒释道、精选论儒释道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