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村居:题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7、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8、亡赖:亡读w,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9、卧:趴。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

查看更多>>
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

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着有《拙吾诗稿》。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4、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5、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

查看更多>>
村居苦寒
白居易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译文及注释】 在这数九隆冬、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农民尤其辛苦。这时的我,住在温暖的房子里,深掩着门,寒风无法吹进,坐着的时候穿着裘皮衣,睡下盖着绸子被,坐卧都很暖和。既无饥冻之苦,又不下地干活,和那些严冬之下仍在辛苦干活的农人比较,我实在惭愧,我这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古代,一个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如此同情农民的疾苦,在好几篇诗作中,屡屡自剖自责,实难能可贵。 1、大寒岁:数九隆冬,天寒地冻。 2、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 3、絁被:绸被。 4、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赏析】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的元和八年十二月。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当系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诗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查看更多>>
晏几道 清平乐

《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赏析:

通观全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人之作。离别在一个渡口,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早晨。上片写送别。留人二句以一留、一去点出送者与行者不同的心态:一方挽留而留不住,一方身不由己,去意已决。表面看留者似落花有意,去者若流水无情。实则一个醉字透出其中隐曲:去者亦非寡情绝意,正因离别愁深,遂借酒释愁,以免临别之际在情人面前失态落泪。一棹二句写送者目送兰舟远去:一只船桨划破碧波,船儿驶出一条春水路,从两岸清晨黄莺啼叫的杨柳中间穿过,消失到远方。过尽二字显现出送者整个目送兰舟由近而远,渐远渐无的空间推移过程,流露出送者情系兰舟的深长眷恋和心逐流水的绵绵离思。下片写别情。送者伫立空荡的渡头,唯余青青杨柳,徒然触动离情。此后二句抒发怨爱交集的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二句表现的心情是矛盾的。全词先是脉脉含情之语,后转为决绝语,二者相反相成,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

查看更多>>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专题给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有关清平乐村居、精选清平乐村居等,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并收藏本栏目。 更新时间: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