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范文大全#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15篇#】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桥梁,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乘法交换律的教案”这篇文章励志的句子特意挑选现在向您推荐,以下内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传播或复制!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2、通过简便计算的推理过程,提高学会应用公式进行简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独立口算

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体进行校对,接着让学生说出各组数的特点:第一组最基本的步骤是52,第二、三组分别是254和1258。看到这些计算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二)启迪计算

从口算训练引入,揭示课题--乘法中的简便计算练习。接着老师提出目标。

(三)分层训练

1、应用乘法结合律为主的简算。

教材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4(1950)25036402755

(816)12512548256403

先审题,说一说哪几道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分别怎样计算?

讨论后由学生同桌合作,各选择每一组中的一组进行计算,完成后相互批改。

2、运用乘法交换律的简算。

课本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由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全对的同学多。学生完成

后检查并自批。教师巡视纠错,最后校对,评比哪一组全对的人数多。

3、小结反思。通过以上两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你认为已学

的乘法中的简算有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

回答问题时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2时学生口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回答后再让学生根据简算特征编几道可简算的题目。

4、综合应用

在第三步编题的过程中,教师再问在连加和连减中我们还

学到过怎样的简便计算?让学生举例,并说出依据,如324-127―173,428―(128+253),484+347+216+453,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然后学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依据。

独立完成第4题,并补充:计算241350。教师巡回纠错,校对时重点讲评:125325

=125(84)5

=(1258)(45)

=100020

=20000

补充题学生可能会计算成241350=(2450)13=1000

13=13000。学生指出错误并订正后,教师讲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特征与变化,不能想当然的做。

5、应用题,

课本第5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回辅导后进学生,完成快的

同学说一说思路,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思路和简算的依据,列式为24520=24(520)=24100=2400或直接列为24(520)。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重点练了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四)作业

《作业本》[12]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2)

设计者:张吉林           工作单位: 郧西县羊尾镇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年级 四 册  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  (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

(a+b)×c               25×5+24×5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  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4+2)×25   =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学生举例;……

……

……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7册p61-6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1

1.出示P61例题1的场景图,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知道有3队学生在踢毯子,每队5人)

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毯子吗?

(方法一:35=15(人)答:方法二:53=15(人)答:)

由于这两个式子都是求踢毯子的总人数,所以有25=52。

师说:观察25=52,你能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吗?比较一下写出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用语言说一说。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若用a和b表示这两个乘数,这个发现又可如何表示呢?

(引出ab=ba)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2,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P61例题2的题

师: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一起去看一下吧。你知道了什么?(三个条件:6个年级,每个年级5个班,每个班23人参加)

现在要求参加比赛的总人数,请你在本子上帮忙算一算。

(方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得(235)6;

方法二:由先算出全校班级的个数得23(56))

你会把这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引出(235)6=23(56))

比较这等号的两边,你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

(相同点:由于求的是同一问题,所以答案一样,

不同点:三个乘数的运算顺序不一样)

师:看(235)6=23(56),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比较一下有何发现?用语言表达一下。

(引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a、b和c表示三个乘数,这个发现可表示为(ab)c=a(bc),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教学试一试

板书:23152和5372

师: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计算这两题吗?请做在本子上。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将两个相乘后可得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进行计算)

板书:23152

=23(152)(乘法结合律)

=2330

=690

5372

=5237(乘法交换律)

=(52)37(乘法结合律)

=1037

=370

四、巩固与练习

1、想想做做的1

学生独立地填写在书本上,交流时学生先说说自己填写的想法,以强调所学的乘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的2

学生做在本子上后,通过比较,找出运算简便的一组题,同桌交流后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乘数中,是否有两个乘数数可凑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而运用相应的乘法运算律,可简便计算)

3、想想做做的3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交流时学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什么,体会到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乘数先乘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乘,比较简单。

4、想想做做的4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并思考自己的第一步各运用了什么乘法运算律,同桌互相说地说,再进行批改。

5、想想做做的5

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应用题的两个小题,思考一下自己先算的是什么,教师个别辅导。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知识?(揭示课题: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有关的简便计算)

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简便运算?(相机指出当一个乘数的个位是5,另一个乘数是双数,可以把这两个数交换到相邻的位置,结合在一起先乘,下一步的计算就很方便。)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规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的吗?

2.出示P61例1的插图。请你结合这副图来解释乘法中有怎样的运算规律?

学生结合图解释。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得数相同,建立等式

提问:(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出示例2,独立列式解答

(1)你是怎样列式的?

(2)你能把上面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你能有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5)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规律,运用理解

1、第62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填写理由。

2、第62页第1题

分组计算,引导比较:这两题哪道计算比较简便?那么另外一题你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使计算简便吗?怎样解决?

学生发现只要将原本不简便的题目改成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然后再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先判断按照原来的计算情况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两题吗?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评讲时提问:①哪两个数可以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数相乘?②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小结: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可以把这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第62页上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指名交流。

5、第63页上的第6题

齐读题目,说明:你现在知道原来我们为什么用交换乘数位置再乘的方法来验算的原因了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课前思考:

1、例题的教学可以仿照加法交换律进行。先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填写等式,并列举更多的同类等式,积累感性认识,进而探索、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2、有了学习前面三个运算律的经验,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点,并列出相应的等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理解乘法结合律。

3、在做试一试中的题目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重点讨论先算哪两个数想乘,为什么要先把这两个数想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具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觉比较容易,而且理解的较好。并能把两者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

2、练习中个别学生没有很好的记:25*4=100,125*8=100024*5=120,因此很简单的计算还是有学生错。下节课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后反思: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我发现学生在做想想做做第三题时,好多学生都用简便方法计算了,我设想如果把这道题目放到课一开始,让四个小组各做一道,通过比赛的输赢,导入新课,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教后反思:

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了前面的加法的运算律作为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得法,并且通过比较其中的异同,学生更能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和邵老师的感受是相同的.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经过交换律和结合律变换过的式子学生似乎不是很清晰地能够辨认出来,常常只看到表面的东西,类似看到小括号就认定是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而简便计算的结果与我们课前预测的情况要糟一些,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类似25乘4,45乘2,35乘2这样的计算依旧不是十分熟练。也有很多学生在简便计算时不能很快地发现某两个数先乘比较简便。今天是第一节新课,看来需要熟能生巧。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6)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61-6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

2、教材的编排情况及地位。

乘法的这两个运算定律,跟学生前面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等式,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乘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因此,这些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规律性知识进行探讨,自觉应用中,并在应用加以巩固。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新课程》提倡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对这两种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玩游戏活动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参与讨论,使学生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既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成为学习数学的小主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在之前几个年级里,通过对四则运算学习和前几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学习,对乘法运算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合作探索运算过程及掌握运算律时,我提倡联系加法运算律的推导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推导乘法运算律的难度,为学生探索知识过程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梁。

成功的数学教学策略应该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本课时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环节时,我通过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现实的情景,找出生活中常见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是联系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在推导乘法交换律环节时,我让学生用小石子或火柴,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游戏法:在巩固知识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设计了游戏教学法,找朋友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要求学生上台排队:5人一组,组成4组。(提问:共有多少人?有几种列式?)

(2)(教师口头表达)学校买来15箱课外书,每箱有25本,每本4元,用了多少钱?看谁算得最快。

(这样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既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做好铺垫。)

观察插图,说说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要求“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例题插图,弄清题意。

2、合作、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都是两个数相乘积相同;不同点是两个因数位置交换了。

2)分析,发现规律。

(1)“摆一摆”,“写一写”类似的等式。

发动学习动手实践、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同桌合作学习,摆放要用乘法算的火柴,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2)学生自由汇报摆放好后所列的等式。

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经过活动,既突破了重点、难点,掌握了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实现了“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

3)归纳知识: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

这一点要求在认识加法运算律时,学生已掌握用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学生会联系加法运算律,根据已有经验写出相应的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这样既加强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的训练,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运用知识。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2)展示学生解题方案,畅谈解决方法。(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思路。)

(3)交流两组解法异同。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三个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点是左边的式子是先把23和5相乘,再和6相乘,右边的式子是先把5和6相乘,再和23相乘。

3、分析、发现规律。

(1)请同学们将这两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归纳概括: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数相乘,它们积不变。

4、归纳知识。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3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四)做游戏,复习反馈。

1、出示动物头像,上面分别有根据乘法运算律,写出来的两组相等的乘法算式,标有算式相等的动物是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准后,帮他们找到好朋友。

2、教师把一组小企鹅图画贴在黑板上,一组小企鹅卡片发给学生,两组企鹅身上都分别写着乘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因数,学生拿着卡片根据要求找朋友,并贴在相应的图画上。

(创设情境,经过游戏活动,将枯燥、理论化的知识变“活”,学生会在快乐的氛围下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第二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重新熟记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为下面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做好铺垫。

(五)反馈练习。

1、教学“试一试”

(a、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会发现先乘能得到整百、整十的数相乘,运算比较简便;b、都用到了今天学习的运算律。)

2、完成“想想做做”。

这里,我根据新课程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交流汇报、总结。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师只起引导、促进的作用。

(六)达标测试题。

1、填一填。

45×23= ×45 运用的运算定律:

62×25×4= ×( ×4) 运用的运算定律:

×(20× )=5× ×15 运用的运算定律:

2、算一算,比一比。

(1)妈妈卖了72千克猪肉,每千克12元,共卖了多少元?(列式计算,并用乘法运用律验算)

(2)绿园区有25块草坪,每块草坪的面积都有平方米,每平方米收瓜菜4千克,共收瓜菜多少千克?(用简便方法运算)

本练习的设计,一方面突出了思维的训练,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注重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七)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今后如何应用?(通过提问题式结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说也是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年级学生从一般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什么叫做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口算。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上的三个数的积。

(5、17、20)(35、2、29)(25、37、4)

提问:上面各题口算时怎样算比较方便?

指出: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相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要先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1、你知道怎样的相乘得整百或整十数?

引导学生熟记常用数据:254=100258=2001258=1000

口诀中相乘的积个位上是0的。

2、简便计算

28154451329425125188

二、运算运算律,简便计算。

出示:35182516

(1)指名板演,列竖式计算,集体练习。

(2)讨论:怎样运算比较简便,可以不必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到。

(3)讨论2516,想25和谁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或整百?25需要和相乘,怎样找到4,(将16分成4乘4)

2516

=2544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到。

=1004

=400

(4)3518怎样做比较简便呢?学生仿照上述的样子试做。

三、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谁能将他们做的又对又快?学生集体练习,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2351625321252516

指名扳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P63、7。

先独立填表,再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9、10题

课前思考:

1、通过让学生算一算,在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进一步体会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2、35*1825*16让学生探究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得到不同的简便的方法,从中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导学生看见25通常的情况是想到25,看见125通常想到8。

3、第7题渗透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填表在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课后反思:

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这一环节,我们重点训练了254=100、258=200、1258=1000,352等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在学习新课:351816时,学生心中有了简便计算的关键的一步:352、254,就自然而然地从已知的数中去寻找,很快地就有了答案。

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新的情况出现,部分学生有些措手不及,看来这方面的练习还得多做,所谓熟能生巧还是需要,让学生在大量不同类型的题目中感悟方法的巧妙和解题的技巧。

教后反思:

和周老师一样我本堂课先复习了254=100、1258=1000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本堂课主要是学习像3518这样的只有两个乘数的简便计算,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方法,看谁算得快,又算得正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引了出来,最后的效果也不错。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还需多加练习。

教后反思:

简便运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同样教学中都是先渗透254=100、1258=1000也就是看见25最先想到4,而看见125最先想到8,而再练习中看见25还会见到分成5*5的现象的。但是大多数的同学简便运算还是比较兴趣的,毕竟可以使计算变的简便了。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20xx=8200。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率。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2)教学乘法结合率。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见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3)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率,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0~61第4、5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9)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5+15+15+15

4+4+4+430126040425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11=130=0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1218=218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105424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1和0的乘法特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62页1、2题

1题、应用乘法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1)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题、根据运算性质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2574=□□7

(6025)□=60(□8)(125□)□=125(914)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0)

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四位老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上,重要的是她们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会运用这个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0400690048070

40030900670480

分组口算出结果,然后观察比较,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二)教学新知

1、例题教学

(1)感知定律。

23()321150()501130200()20xx0

观察上面三组题的特征,填上左右两个两个积的大小关系,然后计算出结果进行验验证,完成后校对结果。请学生也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板书。

(2)总结定律:观察以上各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会总结后看书填空,并尝试用字母a、b表示这组关系。

(3)巩固定律:练一练第1题,练完后校对。

2、运用定律。

(1)计算,并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17234

23417

学生计算后四人小组讨论,接着指名回答。然后教师板书17234。这个算式可以选择上面的哪种竖式进行计算?依据的什么?最后教师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应用。

课本试一试提问: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为什么?学会回答后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简便方法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2题。

学生摆竖式计算,教师巡回纠错,完成后校对讲评。

2、比较练习。

练一练第3题。

先口答,上面三题分别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教师总结。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别的怎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五)作业

《作业本》[9]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蝙蝠和雷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语言文字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尊重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精读课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2、能用“即使……也……”“不是……是……”练习说话。通过谴词造句,让学生在语文基本功上有所提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抓重点、破难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借助多媒体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法中渗透的学法是,让学生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清楚的感观认识。

(二)围绕中心句让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

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究科学家进行的三次不同的试验。

3、抓住重点词“配合起来”展开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用词的严谨、准确,认识到在以后的读书、写作过程中“准确用词”的重要性。

4、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所以我在结束新课时,让学生查阅、收集更多关于仿生学的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重点内容的缩影,教育部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边总结学生发言,边板书的方式记录板书。中间的板书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点的把握,而右的副板书则体现了本节课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同时,大胆地鼓励学生创意板书,发挥他们的想象。这样简洁生动、形象直观的板书就形成了。

以上就是我对《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构想。我相信: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但预设远比不上生成的灵动鲜活,当此设计付诸实施之时,我将时时关注学生,捕捉生成,力争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生趣盎然!

谢谢大家!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27

22430126040425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03启发学生说出:

11;130;0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218二218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

口6二()()

一个数和1相乘得(

一个数和0相乘得(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18+18+18二()(

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o:()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9+7

9+720xx

20xx1615

O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xx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03二031二3

11=130=000=0

例2交换律

56=6540020=20400

101000=100010O6=6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4)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的意义及乘法交换律的运用。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3460305040

245234264

3012127173

2、竖式计算。

1251830536

二、新授。

1、引出课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2、乘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略)一盘可以放几个鸡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或:65=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

师:第一种用加法,第二种较简便。故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乘号前面的数叫被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3)一个数和一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都得0。

3、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观察例1。用乘法算的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最后概括。

相同点:得数和相乘的两个数都相同。

不同点: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师:前面我们曾经使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应用乘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1)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341=□□

□a=□1002574=□□7

3、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105424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学习例1。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3、学习例2。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 加法交换律教案十四篇

    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加法交换律教案”。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为了方便操作建议您收藏本页的链接!...

  • 乘法结合律教案集合四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乘法结合律教案集合四篇,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的例3、第61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1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

  • 乘法结合律课件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乘法结合律课件”,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老师通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侓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扯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

  •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必须准备的课件,因此在制作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制作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氛围。根据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些内容:“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希望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给您提供指导和启发!...

  • 乘法分配律课件十四篇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乘法分配律课件十四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

  • 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七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9的乘法口诀的教案七篇,带给大家。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教学内容:教材第79—8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2...

  • 乘法原理教案内容9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的保障之一。励志的句子编辑很喜欢这篇有思考的“乘法原理教案”向大家推荐,感谢你来体味这篇文章的香气!...

  • 初步认识乘法教案

    为您提供我们准备的“初步认识乘法教案”。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式。欢迎您选择收藏这篇文章!...